袁氏家谱网--

标题: 山东周疃:袁景浩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8-19 21:15
标题: 山东周疃:袁景浩
周疃袁氏修谱人——袁景浩
(文章来源:http://lgyzsgn.blog.163.com/blog/static/8476869200862583622413/
    袁景浩,生于1940年5月,大专文化,周疃四村人。1962年7月始,从事教学工作,在滨海二中任化学教师,道口公社化学教研组组长,曾被评为寿光市优秀教师,退休前为中学高级教师。
    自2007年4月,承担周疃袁氏修谱工作的总编。先后到寿光枣强迁鲁袁氏的另外两支,即南袁支、台东支进行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寻找线索,努力求证三支间的渊源,并协商联修族谱事宜。
    他的努力,不仅得到周疃各村各分支的支持,也得到台东、南袁各支系的支持,各支系的宗亲,都盼望他早日拿出成果,把寿光的枣强迁鲁袁氏的历史渊源搞清楚。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8-19 21:17
江西远灏贸易有限公司  (同名袁景浩)
网址: http://sijimicoe.com
地址: 江西景德镇市珠山东路8号
联系人:袁景浩先生
电话: 0798-7038301
传真: 0798-7038302
分类: 家居用品 - 生活用纸
主营产品: 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8-19 21:19
中山市联华电器有限公司   (同名袁景浩)
公司简介:锌铜压铸灯具  
公司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古镇镇长 海洲沙源村工业区  
电话:2313288  袁景浩
作者: 袁凌浩    时间: 2010-8-20 15: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8-21 09:04
浅议寿光袁氏始迁地(供讨论)
(文章出处:http://lgyzsgn.blog.163.com/blog/static/8476869200810136126337/)
        寿光三支袁氏,世代相传为“六百年前是一家”,但对始迁地各自家谱的记录既不详实,也不尽相同。
        《南皮台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安邦原籍直隶省正(真)定府冀州枣强县,明初迁至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北洛庄,由北洛移居南皮台立庄,时称袁家”。
        《南袁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好学原籍直隶省枣强县城西南三里许泡庄,洪武二年奉命迁寿邑城北邢姚前立庄,曰:袁家庄”。
        《周疃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彭友,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寿光北洛,复迁至烟墩,至清康熙年间,十一世祖迁至周家疃。简称周疃”。
        《周疃袁氏家谱》又记载:“祖传从小从云南迁至山西洪洞县兄弟三人,袁言仲、袁言信、袁言坤,不知几公有住常山焦家乔子,有住昌邑、有住寿光以后失续”。据此,“六百年前是一家的”还有长山(邹平)袁氏和潍坊朱里袁氏。
        长山袁氏今称於陵袁氏,据《於陵袁氏家谱》记载:“始祖彦忠直隶枣强县籍,明洪武四年奉诏徙居长山城北焦家桥”。
        昌邑朱里袁氏(朱里今属潍坊市寒亭区)族谱记载:言信,字自忠,跟随大哥到桥子,又从桥子迁到莱州府昌邑朱里。
        在“始迁地”中,出现了三个地方名,即:云南、山西洪洞、河北枣强。
        以上谱记,都是后人根据口头相传记录的,难免误传。我大胆推测,云南可能是误传,汝南更为合理。
        理由一:云南实在是太遥远了。在元朝末年,北方战乱频频,杀戮不断,兄弟三人从相对和平的云南,徒步跑到荒乱的北方,显得不太合理和不可思议。
        理由二:汝南是袁家的故乡,是袁氏发跡之地,有“天下袁氏归汝南”一说。汝南不是兄弟三人的故乡,而是袁姓的出处。

        理由三:最为重要。在《南袁家谱》序言“履历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原居中汝南后迁居河北枣强县,洪武二年又迁移于寿邑……”。这是乾隆二十六年冬南袁十世祖大壮字利贞所著,并说“兹因族谱之修,首叙履历一记。”大壮公的这段记载,足可证明兄弟三人出自汝南,而不是云南。

        还有一旁证:日照袁氏迁鲁时间为洪武十二年,比寿光袁氏晚了十年,其九世祖格公写道:“伯兄枢曾联寿光张娄庄讳锡字纯嘏一宗弟,至周家疃辛酉科袁栋庠生矜式乃吾侄”。就是说,日照袁氏的枢公、格公,与寿光张娄庄袁锡论兄弟,与周家疃袁栋论叔侄。

        以上资料足以说明“兄弟三人”的祖籍既不是云南,也不是山西洪洞,而是河北枣强县。可能属于清道光八年袁锡光经过20年时间,跑遍全国收集资料后,所著《袁氏世考》中所说的东光世系,属汝南袁氏,袁安的后人。
        原籍枣强,为什么又是洪洞移民?为解释这个看起来矛盾的现象,这几年搜索、查看大量的网上资料,得到以下的启示。
        ㈠明初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移民,构成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主体。当地的谱牒、方志等乡土资料,随处可见明初移民的记载。如广饶县颜集乡苏王村《苏氏家谱》记载:“始祖苏文强于明洪武二年自直隶枣强县迁此立村”;北徐楼村《徐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徐聘由山西洪洞迁来此地立村,取名徐家园子。后因村中建楼房一座,故更名徐家楼”;垦利县郝家乡后缪村《缪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缪中元及其三子缪守自枣强迁此立村”;惠民县胡集镇胡集村《魏氏家谱》记载:“吾祖原籍河北枣强,明洪武时移居武定府东南永安镇”,等等。民国《齐东县乡土志·氏族》在述及当地张、李、王、袁、成等姓氏时,也均有“原籍山西洪洞”或“原籍河北枣强”,“明初迁居”某邑某地的说法。  
        ㈡虽然明初移民史实广泛见诸黄河三角洲的乡土资料,却不见于正史。翻阅典籍,除《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济南府部中提及“(洪武)十三年,阳信红军为祟,十村九墟,迁直隶及青州、登州、莱州三府民以实其邑”外,在各类官修史书记载的近五十次明初迁民事件中,不见朝廷向黄河三角洲发派移民或当地政府接收移民的记载。  
        ㈢枣强移民不见史实,主要原因是途径的间接性。在明初“移民就宽乡”的大潮中,由山西迁入山东的人口,主要集中于鲁西一带。如洪武八年与二十一年的移民派往临清;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与二十五年的移民派往东昌;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的移民同时派往临清与东昌。由于鲁西接受移民的原因为战乱、水灾等突发变故导致的田地空荒。一旦环境改善,土著居民便会重返故地。耕地资源的相对短缺,使不少山西移民选择了土地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作为转迁地。枣强移民转迁黄河三角洲的分两种情况:一是政府由山西向东发派的移民经枣强中转分拨。另一种是由政府派往枣强的移民,因“迁谪人民,田地硗瘠,岁常薄收,所征粮草,输纳尚艰”而外迁,迫于移民不得返归故里的禁律,只好“逃移他乡寄住”。由于移民转迁属自发行为,不似政府移民那样声势浩大,因而不被官方注意,修史时也无人提及。因此便产生了“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的现象。 ”
        ㈣青州府包括寿光在内,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朱元璋做了皇帝,派兵来山东搜杀了三次。杀光居民后,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迁来大批移民,建立了现在的座座村落。还说,移民是被官府背手捆绑成串押送而来,大小便时要申请解开绳索,所以,民间称大小便为“解手”;移民为了使自己区别于当地人,把小脚肢指甲劈开为标记,所以,移民的脚指甲是两瓣。”
        这个朱元璋搜杀山东居民的传说,没有史料依据。相反,史书却记载了朱元璋爱护百姓的事实。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经略山东、北定中原时,朱元璋明确训谕: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略杀人。
        明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洪武初年,大量从山西向河北、山东移民,正是朱元璋关注民生的重要措施。”
        我认为,寿光、长山、昌邑三大支祖籍应该是南袁家谱记载的“直隶省枣强县城西南三里许泡庄”,在元朝末年北方战乱时,外逃至山西,立足未稳,朱元璋灭元登基,下令移民,袁氏始迁祖随移民大潮迁徙山东,分别在长山县、寿光县、昌邑县定居,于是就有了“原籍直隶省枣强县,明初奉诏自洪洞县徙居山东某府某县”的说法。

纵观寿光移民立村的各姓氏家谱中,这样的记录很多,如:
        ①羊口镇北木桥李氏族谱:始祖李英、安伯华,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省乐安县李家桥。
        ②曹辛庄曹氏家谱:始祖曹平,原籍京师真定府枣强县人,元末因避战乱移居山西省。至明洪武二年,奉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寿光县北部。
        ③郭井子曹氏家乘:曹氏始祖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末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初,奉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寿光县城北宁海寺附近。
        ④侯辛庄侯氏家乘:始祖侯英、侯耀,原籍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奉诏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青州府寿光县。
        ⑤北台头陈氏族谱:始祖原籍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朝末年为避战乱移居山西,至明朝洪武年间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省乐安县陈家大营,
       也有永乐年间才移居山东的,如
       文家街道邱家庄邱氏家谱:原系河北省枣强县人,元末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永乐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徙居此地立村,以姓故名。
        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10-8-21 15:45
感谢资友把我的两篇博文转载到论坛。
写这篇博文的目的,是想论证鲁北枣强迁鲁袁氏的祖籍是河北枣强县,而不是有人所说是“山西洪洞,被督军袁正(应是袁公正,字成甫)押解到枣强”。由于始迁地涉及到始迁祖言仲、言信、言坤居住的鲁北广大地区的袁氏,本文希望与上述地区的宗亲讨论、商榷。另外,明初移民不仅仅是针对袁氏,而是张、王、李、赵……各姓氏都有,他们的家谱序言是很值得参考的。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8-21 20:24
原帖由 袁在田 于 2010-8-21 15:45 发表
感谢资友把我的两篇博文转载到论坛。
写这篇博文的目的,是想论证鲁北枣强迁鲁袁氏的祖籍是河北枣强县,而不是有人所说是“山西洪洞,被督军袁正(应是袁公正,字成甫)押解到枣强”。由于始迁地涉及到始迁祖言仲、 ...

    在田叔客气了!网上行文,有资料的毫无疑问以史料为重要依据;寿光家谱您等已经研究多年,又是所属分支,您等当然是最有发言权的。我是最没得发言权的,所以得经常引用您的研究。事先未征得您同意,您没怪罪,我由衷感激。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 袁凌浩    时间: 2010-8-25 15: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春风雨    时间: 2010-8-25 15:34
标题: 不明白!
凌浩宗亲问的好!没听说有个什么“山东维(潍)烟日分会”,起码我不知道,我们日照袁氏不在其列。成立“鲁东南袁氏联谊会”目的是为了修好族谱,目前看任务基本完成,我们只关心族内的事,谢谢凌浩宗亲的关注支持。

[ 本帖最后由 春风雨 于 2010-9-15 09:29 编辑 ]
作者: 袁凌浩    时间: 2010-9-5 0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增海    时间: 2010-12-4 00: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0-12-4 08:29
增海说的好,“拿出实际行动来,共同把家族事业做好。”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12-4 10:57
支持![s:18]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10-12-6 16:31
请增海帮忙查一下,由都昌迁去诸城的一支袁氏。我们想去,太远,两眼一抹黑,犹如大海捞针,请诸城的宗亲查一下,在诸城各地,不属于日照支的袁氏,只要有线索就行。现在知道的村子,都是日照支。这一支的特点是手止有两本家谱,一本是他们自己的,一本是从都昌借去的。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0-12-6 20:58
找对人了,增海是诸城的。
作者: 增海    时间: 2010-12-8 15: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QQ_FF42AC    时间: 2013-7-14 15:45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袁凌浩删除?他是袁景浩的兄弟,同族同村,目前不在寿光,有问题在此问一下不可吗??真不知道版主是怎么想的!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3-7-15 17:02
QQ_FF42AC 发表于 2013-7-14 15:45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袁凌浩删除?他是袁景浩的兄弟,同族同村,目前不在寿光,有问题在此问一下不可吗??真不 ...


感谢您的提醒。造成受限的主要原因是他发过几篇与网站内容无关的主题帖被误认为是广告用户,而且受限后没有任何人提醒,对此,本人深表歉意,并及时恢复。
其它话题如下:
苏丹南部地区再次发生部落冲突 『 说南道北 』 4 413 袁邦民 2009-10-5 09:11
就算今后可定点搓麻也要告到底 『 说南道北 』 5 383 休闲 2009-9-30 21:16
组建国庆阅兵“老兵方队” 『 说南道北 』 2 364 zhusheng 2009-9-25 19:03
《建国大业》创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他原帖的内容是:
作为山东袁氏的一员,很希望看到山东袁氏的组织,但迄今为止,只见到几年前成立的“鲁东南袁氏联谊会”在运作,且很有成效,把鲁东南枣强迁鲁袁氏数万之众,联络在一起,还完成了家谱的联修,成绩斐然,为中华袁氏最终完成总谱,作出了贡献,也为山东其他分支作出了榜样。
最近看到《中华袁氏专刊》上,出现了几个山东袁氏组织,如:
第三期上有“山东维(应为潍)烟日分会”,我理解应该是潍坊、烟台、日照三地的袁氏组织。
第四期上有“山东分会袁景浩、袁祥生、袁永兴、袁河、袁昌彪、袁训福”,这大概是山东袁氏组织。
第五期上有“山东分会筹委会袁景浩、袁祥生、袁永兴、袁河、袁训福”,这个组织又成了筹委会了。
“山东分会”已成立也罢,筹委会也好,有个组织就好,作为山东袁氏,本人想知道这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以便与组织取得联系。哪位宗亲知道,望赐教。
这里有一篇文章,有助大家了解副会长袁景浩,可去看看。http://lgyzsgn.blog.163.com/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3-7-15 17:22
不知道什么原因,增海的用户信息是正常的,但回复那里也有“该用户已被删除”的提示,他的回得内容是:
本人今年有幸第一次参加会议,被与会族人的热心深深感动,尤其是花甲、古稀、耄耋之先辈,会上认真听讲,会下积极讨论,闲暇沟通联络,顾不得身体疲劳。景浩宗亲,自掏银两,多年如一日为家族事务奔波,值得敬佩!但是,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局限性等原因,很可能会有偏颇出入,在下还望族人之间、各分支机构之间加强联系、深入沟通,多多拿出实际行动来,共同把家族事业做好。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7-17 20:54
向老人致敬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www.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