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疑问,请各位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袁明晖 发表于 2007-2-24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先,有几个时间需要纠正一下:...

一、首先,有几个时间需要纠正一下:
  1、陈宣公在位45年,应该是公元前692——648年,这个时间是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记载的;
  2、周敬王三十六年,即陈愍公十八年,应为公元前484年;
  3、 周敬王三十九年,即陈愍公二十一年,应为公元前481年。  二、辕选与郑公子归生、宋公子成联合伐秦,联军中还有一人,即晋国的先且居。我们确实不知道辕选与先且居是什么官职。但宋公子成,是宋庄公的儿子,郑公子归生,字字家,可能是云灵公的弟弟。辕选能与他们并列,估计官职不会太低。
  三、关于辕颇奔郑,史书是有记载的。《左传·哀公十一年》曰:“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鲁哀公十一年的夏天,陈国的辕颇逃亡到郑国。当初,辕颇任职司徒,征收封邑内土地的赋税用来出嫁国君的女儿;有剩余,就用来为自己铸造大铜器。国人因为他的这种自私的行为而驱逐他,所以他只有出逃。
  四、想请教英齐叔“猿买逃亡去楚国”这件事是哪一本书记载的?  五、英齐叔说“(涛涂与辕选)父子关系大有可能”,据《新唐书》的说法,选就是涛涂的儿子。
  六、至于从涛涂到颇,或选到颇之间有多少代,拙文《袁氏源流考》有过一个分析,但说到《新唐书》的“说法显然有误”我觉得这就有点武断了,因为从时间上分析,《新唐书》的说法还是有可能的,没有超出自然规律,至于“如果这样安排,选生子名声,声生子名突,突生子名惠,惠生子名雅。”我认为这个推测既大胆也有新意,但要说到“便恰到好处了”,愚却不敢妄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明晖 发表于 2007-2-25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齐叔鉴: 确实,平均30年...

英齐叔鉴:  确实,平均30年一代是比较符合规律的,但在多妻妾的年代,也不一定。在《袁氏源流考》二稿发表时,我曾有文章对此专门有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袁明晖 发表于 2007-3-4 0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齐叔鉴:我翻了一下...

英齐叔鉴:我翻了一下<<左传哀十四年>>,却未见辕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袁明晖 发表于 2007-3-5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明晖 发表于 2007-3-7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辕买出楚之事是还是

辕买出楚之事是<<春秋>>还是<<左传>>记载的?请勿将这二部书搞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明晖 发表于 2007-3-10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关于《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获麟,共历十二公,242年。叙事多极简,以用字为褒贬。今流传有缺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来叫《左氏春秋》。司马迁在《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明辉注)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传》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比《春秋》长13年。
《左传》和《春秋》虽然并行记载历史,但并不只是对《春秋》的解释,而是一部既与《春秋》有关系,又独立的史书。只是到了西汉哀帝时,刘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才开始把《左氏春秋》认定为一部解释《春秋》的著作。于是大家称《春秋》为“经”,把解释经书的书称为“传”。
从此,《左氏春秋》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解释《春秋》的传有多种,除《左传》外,另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最为著名,这三部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战国时公羊高撰;《谷梁传》又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战国时谷梁赤撰。《公羊传》和《谷梁传》以辨析用词之寓意,揭示“春秋道义”为宗旨和侧重。而《左传》则祥于记事,既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
到了晋代,经过杜预的改动,开始将《春秋左氏传》分年、分条附在《春秋》后面,并汇集了前人对《春秋左氏传》的注释,合编在一起,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辕买出奔楚之事,记载于《春秋哀十四年》,《左传》并无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