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转)高官、作家、院长袁志发著书提倡"快乐老年"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在田 发表于 2009-4-2 11:0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志发 祖籍陕西,1944年出生于内蒙古。曾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日报社总编辑,2005年退居二线,现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7月被聘为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人生99》、《琐思集》、《我看人生》、《快乐老年》。
  “退休只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不同的是,你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台阶上。”《光明日报》前任总编辑袁志发这样说。近日,他的《快乐老年》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提倡老年人发挥“潜力”,过一种更为积极、快乐的生活。
  《快乐老年》共9章108论(含绪论),分别为“老年与事业篇”、“健康与快乐篇”、“养身与养生篇”、“晚节与情操篇”等,全书共25万字。在书中,袁志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老年生活的不同侧面,试图为退休者提供保持身心健康的精神资源。
  书中特别强调了老年人的“潜力”,袁志发认为,平常习惯讲发挥老干部的“余热”,但“余热”这个词有消极的一面,讲“潜力”,更积极,更符合实际。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称,《快乐老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哲理书”,是“启发、引导老年朋友走向快乐、愉悦心境的一扇便门。”
  1993年,袁志发曾撰写《我看人生》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印了四次,两次获奖。袁志发说,“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到50岁,但是我已经想到了老年问题。后来我本来是想写一本《走向老年》的书,因为人都要走向老年,我也必须做好走向老年的准备。”1995年,袁志发调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2000年6月,他又调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这段时间太忙碌了,他根本没有时间写东西,更不可能去写一本专著。
  所以,写《走向老年》这件事就放下来了。
  2005年6月,袁志发退居二线后,终于有了时间。袁志发说,“由于我现在已经进入老年了,所以干脆就直接写老年了,这就是《快乐老年》的来历。” (记者张弘)

  新京报:您这本关于老年生活的书哲理性很强,写作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袁志发: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人生问题,青年人有青年人的人生问题,中年人有中年人的人生问题。他们的人生在很多方面是有共性的。但老年人生毕竟有它特殊的地方。因为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是青年人和中年人未曾遇到过的。对我自己来说,我对退下来早有思想准备。两三年前,我在《光明日报》的一次大会上就公开讲过这个问题。离任前领导同志找我谈话的时候对我说,你不要有失落感。我说我不会有。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在《快乐老年》中,专门写了一篇《论失落》。
  我对老年人生活问题的诸多方面做过一些思考。不管思考的深与浅,对与错,都是我的真实想法。比如,如何看待老年,如何看待退休,如何看待利益,如何看待地位,如何看待成功……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社会上其他的老人。我们这些具有相同经历的人,可能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人退下来之后,感到失落,感到遗憾,感到烦恼。因此,我写作这本书也考虑到了社会需求,一方面净化自己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老年人读了有所收益。
  新京报:一些人也给老年人支招,比如锻炼、旅游、娱乐……
  袁志发:旅游不能天天去,电视剧不能24小时看,爬山、游泳这样的活动也不可能长时间做。特别是一些刚退下来的人,工作的惯性依然存在,过去上班现在不上班了,难免感到坐着不是,站着不是。对一些退休的老人来说,衣食住基本没有问题了,如果有问题,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
  新京报:因此您就决定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入手?
  袁志发:是这样的。我在写《快乐老年》的时候到书店去看过,这方面的书不能说没有,从古代的圣贤,到今天的名人,有很多论述都涉及老年问题。但是,以医疗保健方面的图书居多,涉及心理问题的图书偏少。
  新京报:除了老年生活的体验,您还有其他的考虑吗?
  袁志发:更大的背景应该说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统计,到200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大概是1.43亿,占到了我们总人口的10%以上。每一个老年人都联系着他的儿女、亲戚、朋友。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本人,也关系到他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它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安,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新京报:我注意到,您在书中特意强调了老年人的“潜力”,而不是“余热”,为什么?
  袁志发:我们平常习惯讲发挥老干部的“余热”,我认为讲“余热”不如讲“潜力”好。讲“余热”有消极的一面,同时也并不准确。如果讲“潜力”,不仅更积极,也更符合实际。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很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歌德完成巨著《浮士德》时是82岁。最近的例子是,去年,中国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叶笃正、吴孟超,一个出生于1916年,一个出生于1922年,他们得奖,靠的不是“余热”,而是他们自身拥有的巨大潜力。
  新京报:有少数人,他们到年老的时候还要“抓一把”,比如一些腐败分子就是这样。您对晚节格外重视的原因何在?
  袁志发: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标是健康快乐,在健康快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好晚节。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总要交出一份答卷,这份答卷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写出来的。这个答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你的前半生,就是你在岗位上工作时候的所作所为,另一部分是在你离开岗位之后的所作所为。而且,这后半部分在整个答卷里占很重的分量。晚节不保,一切全没了。在盖棺论定的时候,后半截至关重要。
  对老年人来说,以前在领导岗位的时候,权力在手,风光无限,利益很多,待遇很高。退下来之后,这种风光没有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利益也有所减少。这就有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如果老想着跟过去比,只能徒增烦恼。撒切尔夫人在离开官邸的时候讲过一句话:生命始于今日。
她把离开岗位看作新的生命的开始,并持有平和的心态。
  对老年人来说,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学会把握人生的韵律
  (一)人生有韵律
  诗词有韵律,人生也有韵律。
  诗词的韵律指的是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人生韵律涵盖的是生命价值及生存艺术。
  诗词有韵律才有品味,人生有韵律才有意义。
  让诗词富有韵律是少数文人的事情,让人生富有韵律是每个人的追求。
  无论诗词之韵律还是人生之韵律,其实质都是一种和谐。
  幸福的人生应当是和谐的人生,有韵律的人生。
  我们需要着力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和谐,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富有韵律。因为人生旅途中能够让你的生活走调变味、以至失衡变态的事情有太多太多。
  (二)关于得与失
  这是一个连几岁小孩都会遇到的问题,有多少人不正是由于喜欢得到而害怕失去,经常处于被折磨之中的吗?
  其实,得与失原本就是和谐而有韵律的。
  你看,大地奉献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奉献了鲜花和果实;农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报以丰收;树梢翩翩起舞,难道不是风的给予吗?鱼儿活蹦乱跳,难道不是水的给予吗?
  人要想得到些什么,就必须准备失去些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得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去;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可能越多;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可能越多。所以,人既不要因得到而满足,也不要因失去而惋惜。因得而失,因失而得,或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是常有的,也均是正常的。
  人特别要记住的是,勿不劳而获,勿贪得无厌。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失去和谐,你的人生就会失去韵律。
  (三)关于喜与忧
  喜怒哀乐,乃人生中的常事,但它也最能影响人的心绪。因忧而导致心理失衡者有之,因喜而损害人生韵律者也有之。人尤其要切忌大喜大悲,因为无论大喜或大悲,都不利于保持心灵的宁静。
  人应当经常意识到,喜中有忧,忧中有喜。当好事落在你身上时要看到忧的影子,当坏事降临时要看到喜的希望。生活中绝对的好事与绝对的坏事都是不多见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还会相互转化。
  所以,人既不要期望有喜无忧,也不要担心有忧无喜,要相信,在多数情况下,喜与忧都是结伴而行的。正因如此,即使好事连连,也要注意做到喜之有度;即使坏事多多,也要善于看到光明的一面。
  人最应当警惕的是,既不要让好事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让坏事吓昏了头脑。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使和谐的生活变得紊乱,使美丽的人生失去韵味。
  (四)关于大与小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乍一看很大,可多少年后再看,其实很小。仔细想想,曾经让你烦心的一些所谓的大事,在今天看来,还不都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吗?这些小事让你悲伤过、叹息过,但如今不都成了很有意思的回忆了吗?
  有些事情,之所以当初让你觉得很大,或许是因为缺乏心理准备,或许是因为承受能力不强,更可能是由于你对自己还缺少应有的自信。它从反面提示我们,某件事究竟是大,还是小,这与当事人是否成熟有很大的关系。对一个成熟老练的人来说,即使大事也是小事,而对一个幼稚浅薄的人来说,即使小事也会成为大事。
  世界上最广阔的不是海洋,也不是天空,而是人的胸怀。你的胸怀有多大,你心中的世界才有多大;你的心力有多强,“抗震”能力才会有多强。人要不为小事所困扰,关键是要扩展自己的胸怀。
  经验告诉我们,当生活中冒出一些不顺心的小事时,你千万不要过分在意,能处置的就快速处置,不能马上处置的,就放一放再说,有些小事能够一笑了之是最好的。
  须知,不把小事情看大,也是有效把握人生韵律的重要秘诀之一。
  (五)关于进与退
  无论打仗还是生活,都应当有进有退,只进不退或只退不进,都容易招致挫折和失败。
  在生活中,一般地说,进比退好,但当该退而不该进的时候,退则比进好,退一步或许就能进两步。
  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千万不要过分与自己较劲。努力化解麻烦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明明已无法挽回,你又何苦纠缠下去呢?自己与自己较劲,只能增添新的麻烦,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
  你应该学会“退一步想”。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的原则问题,在不少事情上,都是既可这样也可那样的。人不可只能拿得起,而不能放得下,该放下的就要放下。适时地放开自己,就等于解放自己,退一步对你大有好处。
  可见,有进有退,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和谐。
  (六)关于真与假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真有假,连你自己有时也会有真假之别。当你袒露真相时,你是“真我”,当你把自己装饰起来后,你就可能是“假我”。
  正因如此,无论在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良知都要求我们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假。
  与人相处要真心实意。有的人想听到别人的真话,而自己讲给别人的却都是假话,这种人是永远不会有朋友的。他们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是地道的傻子,因为他们的结果总是与愿望相违背的。要知道,真话不是只靠嘴就能讲出来的,真话必须是“真心”发出的声音。这一点,讲话者要注意,听话者也应留心。做事也来不得半点虚假。
  做事不是为了让别人欣赏,也不是为了装潢自己,更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不良愿望。
  做百姓需要做的事,是一种责任;做别人未做过的事,是一种探索;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快乐。但不管做哪种事,都应当实实在在。做表面文章,是对责任的亵渎;做虚假文章,是对人民的欺骗;做违心文章,是对自我的讽刺。这三种文章都不可做,因为它们都会扰乱人生的韵律。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真的,才是善的,真的,也才是美的;和谐的人生,应当是真实的人生。
  
责任编辑:王大伟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东升 发表于 2009-4-2 12:33:01 | 只看该作者
快乐老年,愿所有的老年人晚年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资友 发表于 2009-4-2 22:57:49 | 只看该作者
了不起,平凡中显现袁氏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袁冠烛 发表于 2009-4-2 23:50:26 | 只看该作者
了不起,平凡中显现袁氏风采!
-------咱老袁家的!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luofeng 发表于 2009-4-3 09:40:40 | 只看该作者
了不起,平凡中显现袁氏风采!
-------咱老袁家的!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luofeng 发表于 2009-4-3 09:41:03 | 只看该作者
骄傲啊~~~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