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东风——山东大学教授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休闲 发表于 2008-9-24 19:4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东风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位分委员会主任,IEEE高级会员, 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教育部电子信息学科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是2000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山东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学术带头人。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移动通信及其纠错抗干扰技术。现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9名。自1995年以来共指导4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共指导3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其中有3人的毕业论文分别获2000年、2001年、2003年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他们当中有21人现已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有11人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挪威、韩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1988
年于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1月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访问教授;199810-19991月赴德国爱尔兰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rlangen)电子工程系任访问教授;2001-2002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Ann Arbor)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任访问教授;200511-20061月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电子工程系任访问教授。

  
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AAD)项目1项;教育部数字与微波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委项目1项;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奖励基金项目1项等。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国家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重点项目1项等。
  
近五年来,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已在多种国家级学术刊物及IEEE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部(含译著1部)。并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会议并宣读论文, 其中有178篇论文被SCI (13)EI (82) ISTP (83)收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位)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曾担任过1996年中国国际通信学术会议(IEEE ICCT’9619965月,北京)组织委员会成员。担任过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信息大会(IS’2000)组织委员会成员。担任过2000IEEE中国国际通信学术会议(IEEE ICCT’2000)信道编码I组、信道编码II组两个分会场的主席。担任过2001IEEE在希腊举行的国际移动通信会议(IEEE VTC’2001 Spring)信源与信道编码分会场主席。担任过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IEEE第十区国际通信、计算机、控制会议(IEEE TENCON’2002) 编码与译码分会场主席。担任过2003年在北京举行的IEEE国际个人室内移动无线通信会议(IEEE PIMRC’2003)调制与信道编码III组、IV组两个分会场的主席。应邀担任2002年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通信系统与网络大会(CSN’2002)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该会议 ”Turbo码及其应用专题组主席。应邀担任2003IEEE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个人室内移动无线通信会议(IEEE PIMRC’2003)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应邀担任2004IEEE在哈尔滨举行的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会议(IEEE ICITA’2004)通信技术分会场主席。应邀担任2004IASTED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会议(CCN’2004)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应邀担任2004IASTED在美国举行的国际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会议(CIIT’2004)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2001-2004年应邀担任加拿大国际科技与发展联合会电信技术委员会 (IASTED) 成员。应邀担任过: IEEE GLOBECOM’2001IEEE VTC’2003 FallIEEE PIMRC’2003IEEE VTC’2004 SpringIEEE PIMRC’2004IEEE WCNC’2004IEEE ICC’2004等多个世界著名国际通信学术会议的论文审稿人, 并多次担任过国家级刊物《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及英文刊物WCM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CJ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等的学术论文审稿人。担任英文刊物WCM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的助理编辑。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理论与技术、移动衰落信道的纠错编码抗干扰技术、编码调制结合抗干扰技术(TCMMLCBICM)、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MIMO)、时空编码调制技术 (Space-Time Coded Modulation)Turbo-CodeLDPC code及迭代译码技术、正交多频调制技术(OFDM)、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跨层设计(Cross Layer Design)移动多媒体图象传输环境下的不等错误保护度研究(UEP)等。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休闲 发表于 2008-9-24 21:07:26 | 只看该作者
上文下载于中国科技创新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袁酉 发表于 2008-9-26 09:16:05 | 只看该作者
方便看
袁东风——山东大学教授

   袁东风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位分委员会主任,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教育部电子信息学科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是2000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山东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学术带头人。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移动通信及其纠错抗干扰技术。现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9名。自1995年以来共指导4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共指导3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有3人的毕业论文分别获2000年、2001年、2003年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他们当中有21?人现已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有11人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挪威、韩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于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年1月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任访问教授; 1998年10月-1999年1月赴德国爱尔兰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rlangen)电子工程系任访问教授; 2001-2002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Ann Arbor)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任访问教授; 2005年11月-2006年1月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电子工程系任访问教授。
已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AAD)项目1项;教育部数字与微波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委项目1项;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奖励基金项目1项等。
现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国家留学回国基金项目
1项;教育部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重点项目1项等。
近五年来,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已在多种国家级学术刊物及IEEE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部(含译著1部)。并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会议并宣读论文,其中有178篇论文被SCI (13篇)、EI (82篇) 、ISTP (83篇)收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位)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曾担任过1996年中国国际通信学术会议([IEEE ICCT’96, 1996年5月,北京)组织委员会成员。担任过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信息大会(IS’2000)组织委员会成员。担任过2000年IEEE中国国际通信学术会议(IEEE ICCT’2000)信道编码I组、信道编码II组两个分会场的主席。担任过2001年IEEE在希腊举行的国际移动通信会议 (IEEE VTC’2001 Spring)信源与信道编码分会场主席。担任过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IEEE第十区国际通信、计算机、控制会议 (IEEE TENCON’2002)编码与译码分会场主席。担任过2003?年在北京举行的IEEE国际个人室内移动无线通信会议(IEEE PIMRC’2003)调制与信道编码III组、IV组两个分会场的主席。应邀担任2002年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通信系统与网络大会(CSN’2002)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该会议”Turbo码及其应用专题组主席。应邀担任2003年IEEE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个人室内移动无线通信会议(IEEE PIMRC’2003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应邀担任2004年IEEE在哈尔滨举行的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会议(IEEE ICITA’2004)通信技术分会场主席。应邀担任2004年IASTED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会议(CCN’2004)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应邀担任2004年IASTED在美国举行的国际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会议(CIIT’2004)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2001-2004年应邀担任加拿大国际科技与发展联合会电信技术委员会 (IASTED)成员。应邀担任过: IEEE GLOBECOM’2001、IEEE VTC’2003 Fall、IEEE PIMRC’2003、IEEE VTC’2004 Spring、IEEE PIMRC’2004、IEEE WCNC’2004、IEEE ICC’2004等多个世界著名国际通信学术会议的论文审稿人,并多次担任过国家级刊物《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及英文刊物WCM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J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等的学术论文审稿人。担任英文刊物WCM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的助理编辑。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信息理论与技术、移动衰落信道的纠错编码抗干扰技术、编码调制结合抗干扰技术(TCM、MLC、BICM)、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时空编码调制技术(Space-Time Coded Modulation)、Turbo-Code、LDPC code及迭代译码技术、正交多频调制技术 (OFDM)、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跨层设计(Cross Layer Design)移动多媒体图象传输环境下的不等错误保护度研究(UEP)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袁东升 发表于 2009-3-25 22:24:56 | 只看该作者
下次发帖时先预览下,这样就可以避免乱码帖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