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一段尘封800年的西南抗蒙史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休闲 发表于 2010-11-18 21:3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段尘封800年的西南抗蒙史
是黔北诗人袁志的新作,推荐给各位宗亲一阅
袁开榜

一段尘封800年的西南抗蒙史
——南宋袁世盟入蜀平南考证
  (电话:15286117820
一、平南铁证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载:“宋有袁世盟,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洲之唐朝坝、古滋、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了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1983年,《法制日报》就刊登过李丞丕先生的《南宋袁世盟平南》;1995年,台湾《黔人》杂志又刊载赤水当代著名作家袁本惠先生的《袁世盟入蜀平南初探》。
至今,习水县、仁怀市、赤水市以及云、贵、川的袁、王、杨、何、穆、张等大姓,皆有保存较为完善的族谱,族谱上均记载了其先祖(他们皆称入黔始祖)于南宋端平年间入蜀平南,“留镇守土”一事。特别是仁、赤、习三县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常住人口,其入黔始祖皆是南宋时平南入蜀而来,据考证,今黔北和重庆方言就是南宋标准的官方语言。
很多望族的碑记上,也载有此事,在习水县温水镇何国佐(习水何氏入黔始祖)之碑记上,其“宋端平二年1235年),……入蜀平南,留镇其土”的记述清晰可辨。习水县东皇镇著名的中国杉王,就相传是袁世盟亲手所栽;位于习水县罗汉寺村的袁氏宗祠(系袁世盟之长孙袁忠为纪念其祖而建),今被评为县级重点文物,宗祠后的袁世盟古墓碑上,“宋帅袁千岁”的巨型带帽篆字还清晰可辨;而南宋以后的土城(清朝以前系古仁怀政治经济中心),“留镇守土”的袁世盟后裔在此世袭土司,其14代孙袁初在土城四角修建的四大军事屯堡至今犹存,且被评为县级文物。
在桐梓县有名的柜岩,还有当时的平南军副帅王元开的《卜宅柜岩》诗:“隶籍长安袭旧员,二陵风雨出秦川。徂征西蜀辞家国,扫荡南平入远天。险涉蚕丛山粉黛,夷临竹节水潺湲。漫云卜吉钟灵秀,欲报君恩望后贤。”其中“徂征西蜀辞家国,扫荡南平入远天。”两句,更是表达了被迫远征之无奈和离别故乡之不舍,而“漫云卜吉钟灵秀,欲报君恩望后贤。”则说明他是老迈以后不能叶落归根,为自己找好了墓地,因为自己余日无多, “欲报君恩”就只好“望后贤”了……
以上事实,皆是南宋袁世盟于端平二年率军入蜀平南的铁证。
但由于端平二年蒙军开始全面侵宋,之后几乎没有停止过。在世界最强大军事帝国的全面压迫下,南宋毫无喘息之机,直至奔逃和灭亡。当时仁、赤、习又属于偏僻的“蛮荒之地”,且蒙军后来又将四川与南宋朝廷完全隔断;更有投降派奸相贾似道迫害忠良,颠倒黑白。因此川南和黔北这段轰轰烈烈的战史,竟没有载入南宋正史之中(至少笔者目前没发现),令人扼腕叹息。
纵观历史,云贵高原在宋朝以前尚无大批的汉人居住,朝廷也从未派驻过正规大军。那么,南宋的这一举动,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在云贵高原驻军的先例;而且袁世盟所部及其家属在此扎根以后,将中原文明整体带入,让“蛮荒之境”首开新篇,日趋文明……。这无论是对于南宋还是对于今日之黔北、川南地区,都是一个大历史。
然而这段历史却整整被尘封了近800年!
今天 ,为了让鏖战后幸存将士之千万后裔了解家世;为了黔北乃至云、贵、川的文明史;我们有必要,有责任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抹去岁月灰尘,还历史以真相,让后人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受到启迪,振兴家国!
现本人就此试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当年战况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手灭金,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亡,南宋雪了“靖康之耻”。因蒙古联宋灭金时,曾许诺灭金后,河南土地归宋。但事成后,蒙古却不兑现,占着河南,寸土不让,南宋当然大为不满;加之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是北宋的重要城市,特别是东京开封,更是南宋君臣梦寐以求的旧都,也是南宋雪耻最关键的目的地和战略重镇。宋理宗因为感情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也可能确实不知蒙军厉害,欲建盖世功勋,竟然趁蒙军主力北撤之机,于同年五月,下令赵范率军北征,意欲占领河南,夺回三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端平入洛”。
开始很顺利,大军很快攻进开封和归德,但却发现城乡皆无人烟,只剩白骨。宋军千里跃进,粮草不济,更无援军,连吃水都成问题,因为所有水井皆被蒙军塞满尸首!面对窘境,宋军还是勇往直前,继续挺进洛阳。不料却遭到蒙军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只得全线溃退,眼睁睁望着蒙军再次占领淮河以北的锦绣河山,南宋损失惨重,从此元气大伤。
而且恶果还在后头:蒙古紧接着派来使者,质问南宋为何“背信弃义”,“掠其疆土”。很明显,南宋激怒了一头疯狂的猛兽,此时它正处于战争上全面胜利的黄金时期,其疆域和军事实力都数十倍于南宋。蒙古本来早就盯上了这块当时世界上最美的肥肉,现在机会(即借口)来了,它岂会放过!
宋朝君臣这次彻底领教了蒙军的厉害,也几乎看到了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当然要全力以赴对付这个魔头!
就在此时,朝廷却接到了蜀南 “蛮王反叛”的情报。然后就派了袁世盟等率部平南(川南),平叛后又令其“留镇守土”,这就是今天平南简单传说。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休闲 发表于 2010-11-18 21:34:15 | 只看该作者

一段尘封800年的西南抗蒙史

三、出兵原因
然而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只要看看地图,你就会惊讶万分,主要疑问如下:
(一)、江淮距黔北数千里,自古救兵如救火,远水难解近渴。当时宋军主力几乎全是步兵,都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宋庭为何要到千里之外去调中央军呢?
(二)、当时宋军刚刚遭受重创,蒙军已经全面压境,江淮乃都城临安屏障。值此危急之际,调走精锐之师,等于自毁长城,南宋朝廷是疯了还是傻了。
(三)、当时叛境隶属泸州,泸州隶属重庆,而泸州和重庆皆驻有重兵,为何不调其平叛呢?
(四)、叛域既然从未驻军,平叛军又是朝廷主力,反叛既平,本该召回,为何还要其“留镇守土”呢?如果说必须驻军的话,完全可在当地招募啊,当地不足,还有大四川嘛,当时四川的统计人口已超过了1200万啊!
这些有违常理的疑问,能否有一个合理答案呢?笔者现就此试作探讨。
首先,南宋在危急关头,冒险釜底抽薪,不远千里从江淮调军的理由,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叛军力量强大,难以平定;
(二)、北面有严重威胁,川军不敢轻易调动;
(三)、川军力量不足,还需外援。
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几乎是现成的:叛乱的中心是仁怀堡,含今天的习水县、仁怀市和赤水市全境,还有桐梓、合江、叙永和古蔺的大部地区(区域界古今不同)。袁世盟所部本是江淮主力,京师护卫,战斗力可想而知。可是从战斗打响到“平南奏凯”竟然用了整整五个月!而且曾经再次向朝廷求援,甚至被困九龙飞虎谷,主帅袁世盟还为毒箭所伤(后因伤而亡),险些全军覆没。这足以证明叛军实力强大。
第二,蒙古对于南宋的侵略,最早始于四川。历史上,蒙古在宝庆三年(1227年)和绍定四年(1231年)就曾经两次犯川,特别是后一次,更是连破140余城,军民战死和惨遭屠戮者超过百万。
四川乃南宋钱粮重地,重庆更是连接江南和成都的枢纽所在,干系重大。南宋如果调动了重庆之兵,若蒙军乘虚而入,情况就会很危险,在蒙古大使已经摆明态度的情况下,南宋如何敢动川军!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对的,因为几乎就在南边平南战争打响的同时,北边蒙古大军就铺天盖地压了过来。尽管四川军民英勇抵抗,成都还是在第二年(1236年)失陷了。虽然蒙古这次最终没有站稳脚根,但在蒙军退去以后,宋将贺靖却领着军民从成都城内拖出了140余万具尸骸(城外的更无法统计)!此种情况,怎敢调动川军!
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三种原因都有,换句话说,南宋在千里之外派袁世盟入蜀平南,是形势所迫,是万不得已,而且是正确决策。
              四、“叛乱”根源
纵观历史,黔地自夜郎王归附汉朝以来,一直到南宋以前,都从未发生过针对中央政权的反叛。今赤水市望龙镇的平南古战场,有南宋淳熙四年(1179年)的鸭领石刻,其“边陲肃静”字样还清晰可见。
在1227年和1231年蒙军本已两次血洗川北,按理四川军民本应联合抗敌,而且亟需朝廷庇护。可就在蒙军发动第三次更大规模侵略的关键时刻,黔北川南民族却发生了“反叛”,这不奇怪吗?
面对外侮,中华民族的团结反抗举不胜举:就是对于腐朽的清王朝,义和团还要“扶清灭洋”;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个鏖战十多年的宿敌都要联手对外。在宋朝抗金和后来抗蒙的战争中,许多民间义军皆战果辉煌,可歌可泣。而且1235年正值“端平更化”之初,是南宋末期政治上最辉煌的闪光点,不管宋理宗后来如何昏庸,端平初期,他都是众多历史学家公认的明君。试想一边是灭顶之灾,一边是清明君主,其臣民还会叛主寻死吗?
据此推知,川南民族之“反叛”必有外因,而当时蒙古帝国东边,唯南宋仅存,吞并南宋,是其既定目标,最值得考究。
纵观蒙军战例,他们虽不懂孙子兵法,却惯会使离间诡计:当年哲别大军在进攻俄罗斯时,曾受到三个基督教民族和一个突厥(钦察)民族联合抵抗,无法取胜。就欺骗突厥军首领说:我们是同一祖先,你如果不帮助外敌,我们就把抢来的财物分给你们。突厥军遂背叛联军撤出战场,蒙军就迅速消灭了三个势单力薄的高加索民族。然后又立刻突袭了他们刚刚结识的突厥盟友,照样灭其种族,加倍夺回了战利品1。
更为现成的例子,就是蒙古刚刚扮演的联宋灭金:从当时形势看,大金灭亡已成定局,而蒙军为此征战22年,本已付出高昂代价,独吞战果已经指日可待,蒙军却要几次三番遣使许以重利(金灭后河南土地归宋),拉拢南宋联手夹击。试想对于气息奄奄的金,他们都要挖空心思寻求外援,对于元气旺盛的南宋,蒙军还不绞尽脑汁,寻找帮手吗?至于宋朝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那就更加证明蒙军欺诈有术,惯用其伎。
史料证明,蒙军的确多次遣使威逼过大理段皇爷2,要其归附,夹攻南宋,大理不从,方遭其灭。据此推知,蒙军煽动大理未遂,再行挑拨边陲“蛮夷王”“反叛”,自在情理之中。本来“蛮夷王”原无反叛之心,蒙军必然百般威逼、利诱,除了许以灭宋以后的种种暴利外,肯定还会用奸计煽动民族仇恨等等,方法无限,花样翻新,定要让“蛮王”入套方休。
在仁、赤、习三市县民间,有一本《宏袁传》流传了几百年,是专写袁世盟入蜀平南的民间传唱本,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宏袁传》中曾提到蛮军去请了一个“法力无边”的老道,这老道骑一匹神奇的“火龙驹”,有四个武艺高强的徒弟。他们让平南军多次战败,险些覆灭。
众所周知,黔地山高水险,不宜驰骋,当时的平叛中心在今习水土城,更是临峰面江,有马难奔。而那时的“蛮夷”主要以狩猎为生,赤脚而行,即便有马,也是普通的马。可“火龙驹”是什么?汗血宝马也!除了大草原,黔地安出?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蒙古不但挑动了川南“蛮夷王”“反叛”,而且还派出上将率小股精兵,亲自来指挥和参战!
就是单从“老道”的传说中,也可得到印证:别看蒙军杀人如麻,他们是很信神的,成吉思汗就曾经将不准洗涤衣服写进《大札撒》3,他们认为晾晒衣服会遭天神发怒,引来雷击。
他们将萨满教定为国教,特别笃信巫师。1232年蒙军在三峰山大败金军后,大汗窝阔台突然暴病昏迷,巫师说是因为他们在金国大肆杀戮,引起金国的“山川之神”“为祟”所至,“唯以亲人代之则可(痊愈)”。当时窝阔台身边只有小弟拖雷,拖雷慨然代哥“事神”,毫不犹豫喝下巫师的咒水。结果几天后窝阔台好了,而拖雷却暴毙4。后人皆言是窝阔台欲保汗位而与巫师合谋害其弟,这就更加体现了蒙军擅长利用宗教迷信骗人,且欺诈有术,阴险歹毒,六亲不认。
如此,《宏袁传》所述之骑“火龙驹”的老道,就极有可能是蒙军派来的大将兼巫师颠覆者,他们利用“蛮夷民”皆迷信神灵的共性,进行心理麻醉(洗脑),效果可想而知。不但可以将其策反,还可以令其作战时舍命向前,加之蒙将和小股精兵参战,战斗能不残酷吗?
事实果然如此,叛军地处蛮荒,又无坚固工事,就一个小小的武都城(今贵州习水县土城),平南军却三个月攻之不下,且还要再去搬兵。要知道当时已经大量使用火炮,袁军作为朝廷正规部队,装备肯定精良。而叛军地处边陲,显然较为落后,理应难以匹敌,甚至于束手就擒。居然有如此战斗力者,必有外援,外援何来?唯蒙军是也!
可能读者会问:蒙军小股部队入川南,理应经过四川大部,南宋会不知吗?
当然知道!正因为知道,朝廷才在千里之外去派主力军啊!这不正好说明南宋这一举动是迫不得已,是最佳选择吗!
还有一点可以佐证:1235年蒙军分三路侵宋,西路军(攻四川)兵将最多,最强,开战时间最早,攻势最猛,战绩最大!
列位不要忘记,宋朝都城在临安(杭州),四川是最远边陲,边陲之地反而用重兵者,非是蒙军不懂兵法,而是要援救蜀南之叛军,更妄图南北夹击,联手荡平四川也!
幸而宋理宗识破其阴谋,派了能征惯战的袁世盟部,他们一鼓作气力克叛军,四川才得以保全,南宋才有了在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打击下,顽强生存51年的辉煌战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休闲 发表于 2010-11-18 21:35:20 | 只看该作者

一段尘封800年的西南抗蒙史

五、留镇守土一
那么,袁世盟部“平叛奏凯”后,按惯例应该回到江南,受到嘉奖,而且江淮也需要他们啊。为什么还要“留镇守土”呢?这立下赫赫战功,反而被打在“蛮荒之地”,世代不得返乡,理由何在啊?
列位有所不知,这时候的川北,正在进行惨烈的战斗,蒙古大汗窝阔台之次子阔端,率领50万大军全线犯川,势如破竹,次年竟攻陷成都。此种情况,宋庭还能在四川招兵吗?以前的蜀南之地有蛮军,而今“蛮军”被平,此地已成军事真空,四川不能分兵,袁军不守,更向何求?平南军驻守,一可防范蒙军从大理进犯,二可支援川北,一箭双雕啊!
因此,这“留镇守土”就成了必然。历史证明,这也是英明举措。因为平南大军后来就多次驰援川北,曾经支援过抗蒙英雄曹友文部。而且袁世盟的四个儿子(袁贵、袁贤、袁威、袁猛)都在增援简州(今简阳)时为国捐躯。更为重要的是,蒙军于6年后(1242年)就攻到泸州。在长达34年的老泸州(又称神臂城)保卫战中,宋蒙五次易帜,攻守惨烈。“留镇守土”的平南军也是主力。袁世盟之长孙袁忠就因“战守多功”,“敕封节义将军”。而且蒙古最终没能从大理经播洲(今黔北)入侵,更是平南军“留镇守土”的最大贡献,因此说:平南守土,功垂千古!
六、平南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袁世盟部之入蜀平南,其本质是抗蒙,是大四川抗战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四川的殊死抗争,蒙军才不得已改变灭族政策,而以招降为主(降者免死),南宋末期的广大民众,这才避免了灭顶之灾!
正因为四川的辉煌战绩(击毙大汗蒙哥),让蒙军内部分裂,欧洲才停止了更惨屠戮,非洲才避免了临头大祸!
可以说,四川不但保卫了南宋,而且挽救了世界!但其代价,却是51年的家破人亡,1千多万军民的悲惨死伤5!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平南军将士,及其家属和后裔!
因此,袁世盟部之“留镇守土 ”,一是捍卫了蜀南,有力地支持了川北的抗蒙战争,由此延长了南宋的存在,保卫了江南生灵,捍卫了世界和平;二是为黔北和川南文明带来了质的飞跃!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八百光阴早逝,平南英灵蒙尘。然而,中国杉王穿越岁月风霜,依然生机勃勃,闪耀着灿烂的博爱之光,她用顽强的生命,捍卫着黔北大地这段悲壮的辉煌!
她像长者昭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2010年10月10日

注:1见《蒙元帝国的前世今生》;2宋朝时大理是独立的,其疆域含今天云南全境,故今黔北大部是南宋边陲;3即法典,见《大元史》34页;4见《大元史》80页;5据《南宋末四川军民对蒙古的抵抗及其意义》统计,1175年四川人口为1295万,战后(1278年)为60万,仅存1/22。若算上93年间的应增人口,死亡数至少在2000万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资友 发表于 2010-11-18 22:10:51 | 只看该作者
资料甚详,非常珍贵!谢谢楼主及作者!
  世盟支系枝繁叶茂,相信此资料大家会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酉 发表于 2010-11-19 08:57:34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照伟 发表于 2010-11-19 10:01:03 | 只看该作者

一段尘封800年的西南抗蒙史

这篇文章是由黔北作家,青年诗人,平南王袁世盟第二十七代孙袁志撰写,在撰写过程中作者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走遍了川南.黔北.滇南.值得大家-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拂晓的原野 发表于 2010-11-19 19:13:59 | 只看该作者
又一史实、史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