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鲁东南“枣强袁”

[复制链接]
春风雨 发表于 2009-6-5 10: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鲁东南“枣强袁”
(山东日照 袁兆勇)

明初大迁徙对整个中国人口繁衍、迁徙、分布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和未知之迷。数百年来,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都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讲述了明初大迁徙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就山东袁氏而言,迁徙地具有多源性,主要来自山西、河北、江苏等周边地区,其中鲁东南袁氏就来自河北枣强县,并繁衍成为庞大的袁氏分支。

一、始祖之疑

袁氏三兄弟并非迁鲁始祖。汪崖袁氏族谱记载:“我袁氏乃直隶省冀州枣强县向义村人也,自大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长支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五莲县高泽镇汪崖村),二支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支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莒县龙山镇东楼村)。”目前,由河北枣强迁鲁东南袁氏主要有这三支。由于原族谱失于“壬午之乱”,各支谱对先祖的迁徙地和迁徙时间记载基本一致,但对迁鲁始祖、迁徙路线及迁徙后繁衍情况记载不详。主要有五点:一、袁表正任职明朝锦衣卫指挥使。傅家疃袁氏碑志载:始祖讳表正,锦衣卫指挥使,原籍直隶省正定府枣强县向义村。史料记载:1382年5月29日(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初设锦衣卫,它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其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袁氏先祖迁居日照三年之后明朝始设锦衣卫,因此,袁表正不可能任职清朝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二、碑文所记。族谱所载碑文:“始祖表正开辟自食迄今三百余年,世受二代皇恩,兹非幸欤,想仓猝之际,未谋堪舆,葬于疃后,世远年湮,格惧失迷,遍告族人同建一石以志之。”世受皇恩本是光宗耀祖的好事,为何死后不选择坟地而匆忙下葬?三、繁衍速度过缓。1379年,袁氏先祖迁居日照,袁表正官居锦衣卫指挥使应50岁左右,约生于1330年前后,至九世袁格(1702年)共八代人372年,平均46.5年,这显然不符合30年左右一代人的繁衍规律。四、五莲长兰袁氏和汪崖袁氏同先祖。汪崖与长兰南北相距不过十五公里,长兰始祖袁表章与汪崖始祖袁表正同用一个行辈,汪崖二世、三世失讳,四世至八世五代人有四代行辈与长兰相同,长兰六世袁斯成曾由汪崖五世袁辅臣抚养并列汪崖族谱世系表,袁辅臣与袁斯成定属叔侄关系,袁表正与袁表章属迁鲁先祖一脉之后,也就有了五莲袁表正袁表章、沂水袁自当、莒县袁维正三支四始祖之说。五、日照寿光袁氏同属枣强移民。同时同地迁往同一地区,说明六百年前就很有渊源。袁格(九世)在《联谱慎重》提到:“伯兄枢曾联寿光张娄庄讳锡字纯嘏(gǔ)一宗弟,至周家疃辛酉科袁栋庠生矜式乃吾侄”。经查,寿光周疃确有袁栋(十二世)此人,与日照袁氏十世同辈,寿光周疃十一世、台东十世和南袁十世为同谱同辈,同用一个京字。所以,沂水族谱记载是准确的,“袁氏之先,冀州枣强人也,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由此可知,袁表正并非迁鲁始祖,袁表正以及各支谱所载始祖是后世另奉的。

莒县袁氏始祖袁维正。1939年4月21日,日寇火烧九里坡,莒县三支袁氏族谱和所存资料无一幸免。1908年邢家沟袁会亭、1936年夏店袁仲一、1951年东楼(九里坡)袁揆一、1990年黑涧岭袁肇禄分别续修了支谱,但对始祖情况却无记载。2000年,袁锡平从五莲潘村袁氏族谱中查到莒县袁氏始祖名讳。族谱记载:“啟,字承悟,行三,莒州九里坡维正公之八世孙。”从而知晓莒县袁氏始祖袁维正。

二、迁徙、分布

明初大迁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人口繁衍、分布大整合。明史记载,元朝末年,朝庭对外连年用兵,对内残酷压迫,引发了持续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同时,藩王之间争夺地域之战也时有发生,济南、德州、真定(河北省正定县)、沧州等地都发生过许多惨烈的战役,加上黄淮流域水灾、旱灾、蝗灾等疫情不断,山东、河南等地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蓬莱县志》记载:“元末明初,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此时,山西却是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加上难民涌入,很快成为人口稠密地区,为大迁徙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巩固新政,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战略,从山西等地强行迁徙大批百姓以充实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河北枣强是大迁徙的集散地和输出地,外迁人口不计其数。在今天的山东滨州、齐河等地多数村庄自称元末明初枣强移民,阳信、沾化几乎是枣强移民的天下。鲁东南氏先祖们正是随迁徙大潮移居鲁东南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

1379年,袁氏先祖迁日照后聚居傅家疃,后分迁莒县厉家疃(袁家疃)和沂水袁家庄。夏殿族谱:“考吾先祖自明之初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日照(傅家疃),后由日照分居莒县袁家疃(厉家疃)、九里坡。”傅家疃族谱记载:“我袁氏乃直隶省冀州枣强县向义村人也,自大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东,长支居青州府日照县傅家疃,二支居青州府沂水县袁家庄,三支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沂水族谱:“袁氏之先,直隶枣强人也,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傅家疃是迁鲁袁氏先祖的始居地,也是鲁东南袁氏发源地。

傅家疃最早迁出的有莒县东莞袁家庄、五莲县长兰和日照袁家庄、后崮子等。1960年汪崖、潘村、程戈庄等村成为墙夼水库库区,部分族人移民内蒙前郭旗。1966年汪崖、潘村、程戈庄部分族人再次移民,迁至诸城尚沟河、雷家岭、胡家楼、涝洼、大埠屯、大辛庄子、九台后庄、丁家庄。1949年,战乱时期后崮子有一支迁居台湾高雄。目前,日照两城镇孙家官庄、西屯,河山镇邱家官庄和岚山碑廓镇袁家庄均有袁氏族人,但在历次续谱中均未见踪迹,据考应是后崮子分支。实际上,族谱还记载一些线索。“六世祖斯傐(hào),明崇祯丙子岁廪贡,明清换代为避兵乱而隐居琅琊(山东胶南),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其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苗家庄。斯傐之侄,信,字介石,阵亡后,其子携一侠女戴氏避居东武(山东诸城),其后世有居胶东者,有居辽阳者。斯琛公一支有逃出外境者二人,一支居江南宿迁县,一支居东海两城集,留草以俟后人查考。”从谱中还可以看出,鲁东南袁氏在历史上曾联过谱,且十分慎重。傅家疃袁格曾与临沂兰山县(兰山区)袁炎、袁佑等论过兄弟,并写下《联谱慎重》警文。“袁氏分姓散处寰宇皆属宗人,若要联谱,必问宗兄几辈人,宗兄在何辈数,自上而下方好称呼,庶不紊乱。格平生谈泊,曾联兰山县大冶庄炎、佑,穆家疃一宗兄延祚,其余未有也。伯兄枢曾联寿光张娄庄(青州市南张楼村)讳锡字纯嘏一宗弟,至周家疃辛酉科袁栋庠生矜式乃吾侄。行辈数定明后,日问宗派无可疑者尔,后人若欲联谱,不可念富贵而混称,以遗先人羞,慎之,重之。”

沂水谱序云:“明初迁沂,生、讳、卒、葬俱无可考,至讳自当祖,始有可记,奉为始祖,居沂水南门外教诸子从师读,五世祖文芳,字汝芬,号兰轩,别字抱一子,庠生,晚年厌城市喧嚣,徙居苗家村,即今袁家庄也。”十四世袁炼与其长子袁仙洲分别考取嘉庆辛未(1811年)和道光己丑(1829年)进士,俗称父子进士。袁炼,字冶池,考中三甲第30名进士,勅授文林郎,国子监助教,诰封奉政大夫,奉天府新民厅抚民同知。袁振瀛,字星峤,号仙洲,幼颖异好学,十七入泮,道光辛巳领乡荐,考中了三甲第17名进士,筮仕直隶,授广昌令调繁暑奉天府承德县,升任新民厅委暑奉天府治中锦州府知府事。莒县袁氏无论是族谱记载还是口传均为九里坡(莒县龙山镇东楼村),实际上是先居袁家疃,后迁九里坡、袁家庄。《重修莒志》记载:二区厉家疃袁氏“原籍河北省枣强县,始祖某于洪武十二年迁此,明之中业,疃中被水灾,始向四方转徙,居东乡者,以九里坡为最早,又分居上下官庄、王家庄子、田家村、城口、大宋家村、刘家村与日照属之邢家沟、宅科、潘村、蓬庄、沈疃等处。居西乡者以袁家庄为最早,而下(夏)店、李家庄、茶臼坡、沙河崖、寨西、前岔河、马庄、路家庄、大苏家庄等次之。居北乡者有徐家官庄、古路官庄、西全寨、苑家庄、王家庄、董家坡、沙沟、黑涧岭,明初至今传二十世。”袁家疃水灾后分九里坡和夏殿两支,实际上还有一支投奔袁繍迁至上、下袁家官庄。

另有一支袁氏并入日照族谱,1765年(乾隆三十年),日照南门里袁氏从浙江宁波慈溪县迁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并入日照族谱,并有记载:“吾高祖一桂公居住或由直隶而去,或由日照而去,或即世居慈溪,殊难稽考。自吾曾祖父泰公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浙江迁照迨九十余年。化堂修谱吾祖汝连公始将祖父身、子、孙五世入修照邑袁氏族谱,各别为世。虽各别为谱,七世已同矣。”

据了解,同属明初枣强迁鲁的袁氏还有寿光田柳镇南袁村:“始祖好学,原籍直隶枣强县西南三里许泡庄,明洪武二年奉命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至山东省寿光县城北弥河西岸立村,以姓氏命名袁家庄”。乾隆二十六年冬南袁十世祖大壮在《南袁家谱》序言“履历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原居中汝南后迁居河北枣强县,洪武二年又迁移于寿邑……。”并说“兹因族谱之修,首叙履历一记。”寿光台东村:“始祖安邦原籍系直隶省正定府冀州枣强县,明初迁至青州寿光北洛庄,由北洛庄移居南皮台”。章丘市宁家埠袁氏祖籍河北冀州府枣强袁家楼,洪武年间奉旨迁往济南府。东营市史口镇袁家村:“明永乐五年(1407)袁登仙、袁伟二人从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故名袁家。”由此看出,明初枣强迁鲁袁氏不在少数,有详细始迁地的就有向义村、许泡庄、袁家楼,同姓、同地、同时迁往同一地区,说明在枣强就很有渊源。2002年1月,五莲袁锡平等人去河北枣强县寻根问祖,由于世远年湮,朝代变迁,没有找到向义村。

三、世系、行辈

鲁东南袁氏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排列行辈。明、清曾使用一辈单字、一辈双字的起名方法。傅家疃从9世始为:木字旁单名、士字居首双名、金字旁单名、学字居首双名、水字旁单名、延字居首双名、火字旁单名、高字落底双名、土字旁单名。

日照(长支)和莒县(三支)自17世始为:正肇安从启、兴立永隆昌、善同经宣孝、守维继世明。主要分布日照、五莲、莒县、诸城等地。1908年日照第三次续修增加10字:“鸿裕世崇广、克锡懋祚祥”与“正肇安从、兴立永隆昌并排使用,不分先后、正负。1934年日照第四次续修另排20字:自17世始:敦伦孝友大、茂得诗书备、继叙前明光,燕贻慎素位。小董家村:从27世始为:仲三干坤美、文风忠恕信、重九日月明、武德侠仁平。

沂水(二支)从14世始为:锡泰树烈封、锺浚懋耿垂、钦汝荣熙在、钜泽果然生。2006年,又拟十字:金溥林烨均、铭清东耀坤。主分布在沂水、沂南、临沭等地。

四、族谱创修、续修

族谱失于“壬午之乱”。明史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史称壬午之乱),清皇太极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攻陷山东兖州、登州、莱州、莒州(莒县)、沂州(沂水)、海州,共计攻下八十八城,降服六城,掳男女三十六万,掠黄金一万两千两、白银二百万两,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由墙子岭出关还师。”莒州、沂州正是枣强袁氏居住的密集区,这次战乱给鲁东南袁氏和当地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灾难,傅家疃《袁氏族谱》也随之遗失。

近年来,各地找到一些珍贵的资料,为第五次续修奠定了基础。在这些资料中,只有清乾隆后编纂的二、三、四版本,而第一版本却未见踪影。傅家疃族谱:“袁氏族谱失于壬午之乱。”夏殿族谱:“疃中长老至今尚云,吾祖莹祭田三十六亩,所有文约地契并存汪崖。”按惯例祖莹祭田文约、地契世存长支,也应保存过那在战乱中遗失的族谱。1753年,傅家疃袁格(1702年-1773年)遵伯父和父亲遗命创修族谱,此时距“壬午之乱”约110年。袁格,字君式,号崑麓,道号遗圃,乾隆丙寅(1746年)岁贡生,候选训导(从八品)。按30年一代人计算,其父袁可立,字公权,太学生,候选直隶同知(正五品),例授儒林郎,约生于1672年。其祖父袁佐,字扶宇,号佑民,又号梅里,寿73岁,乡谥恪靖,寄籍莒州庠生,赠儒林郎,直隶州同治(正五品),约生于1642年。其曾祖父袁斯纪,字乾安,号遁翁,清顺治丙申(1656年)拔贡,约生于1612年前后。所以,袁格年少时,距“壬午之乱”不过60多年,应经常听说那可怕的战乱和遗失的族谱,也就有了袁格谨遵伯父、父亲遗命创修族谱之说。实际上,袁格还考证到一些情况。“格今叙谱,凡我始祖嫡派一支不遗。细索各支,内有不记祖父名字者甚难混填,即如袁自修系可祥侄孙,自杰系袁彬胞侄,袁永和系袁朴堂叔,袁德系袁朝瑞从堂祖,缘皆名次失亡,格何敢任意模写,分为四支各叙,勿使后人错乱。”由此看出,袁格修谱十分谨慎。1873年(同治十二年),袁化堂“负一编走四方”,把日照袁氏修为一谱,名次不清以村为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袁会亭、袁化南等进行了第三次续修,并对同治版族谱进行了核对整理。1923年汪崖袁大俊、1934年城南门里袁敦祺等分别作了第四次续修,并集资购得日照城北门里大宅一处,预备设立日照袁氏总祠,新谱印刷完成未分发抗日战争爆发了,新谱随之消失。2000年,袁锡平对傅家疃《袁氏族谱》(斯纪族)进行了续修。

沂水袁氏族谱也曾四次续修。沂水族谱序言:“我《袁氏族谱》失于‘壬午之乱’,至乾隆十年(1745年)扈山前袁濂始有抄本,上东门袁士义第二次续修为石谱,立碑于邵宅南老林。道光二十年(1840年)袁家城子袁玉基、袁錬父子作第三次续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团山庄袁钿与诸葛村袁清臣第四次续修。”2006年,沂水袁封瑞等按新者添入、远略近详、传其可信、不传其可疑等要求进行了第五次续修。

1936年,由袁会亭、袁仲一发起续修莒县《袁氏族谱》,九里坡与西乡夏殿分别进行。1937年11月,夏殿先行印刷。族谱记载:“吾族谱牒之修也,原发起于九里坡,迨吾创修完毕,而九里坡犹未成功,且终止焉,当兹大乱之世,不特不先行印刷,以备不虞,是以不及待九里坡之修纂成功也。”1990年,黑涧岭袁肇禄等根据残稿续修族谱。族谱记载:1932年,袁文光等族侄、孙数人携族谱去九里坡寻根祭祖,查七世祖的坟莹、墓碑尚存九里坡西老林,便将族谱存于九里坡同族家中以续修族谱。1939年4月21日,日寇火烧九里坡,烧毁房屋二百余间,族谱原件和新谱均未幸免。1953年,袁庆三、袁庆年等以所存支谱残稿为据重修族谱。1967年春,又被索而焚之,幸存一残稿,为第五次续修提供了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春风雨 发表于 2009-6-5 10: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在田 发表于 2009-6-7 07: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详实,论述清晰,是了解枣强袁氏鲁南支的好资料。
希望能看到枣强迁鲁袁氏其他各支的资料,共同寻根问祖,搞清明前“直隶省冀州枣强县”袁氏之属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冠烛 发表于 2009-6-8 2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兆勇用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酉 发表于 2009-6-10 12: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读的好文!

基本摸清了从枣强迁日照袁氏近支的情况,理清了关系。

提出“五点始祖之疑”可贵,只有先提出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大大地前进了一歩!

关键:
  1、可否到枣强有多袁氏人住的地方查查?看他何说?一个现只有三千多袁氏的县,查起来也不很难,多跑几处。
  2、扩大视野,向义村:向一村、尙义村、项义村、巷一村等。据了解,明初迁日照人中排第一位的是山西洪桐,排第二位的是江苏。江苏泰兴有一地名叫横巷一村。
  个人观点,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春风雨 发表于 2009-6-10 17: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我们曾组织去枣强县查找向义村,在当地县史志办主任的陪同下,查访了许多袁氏村庄,无果,不过听一村妇说,好像在那里看到有个叫什么向义村的,只是想不起来了,我想这也许是线索,等方便之时,还应当去查访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东升 发表于 2009-6-11 1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uofeng 发表于 2009-6-12 1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资料很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酉 发表于 2009-6-13 07: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雨宗亲:您好!
  可否將您们在枣强各地了解的情况(只要枣强各地关于他们自身的说法)发贴?这样便于研究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开国 发表于 2009-9-1 09: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有关世系源流的考证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