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复制链接]
6#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7-7-2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古今异义词 : 方(古:将要  今:方形)  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  今:正确)  为(古:相当于“于”   今:作为;做)   坐(古:犯罪  今:坐下) 避席(古:离开座位  今:避:躲开;席:席子)  徒(古:只  今:徒弟)  其实(古:它们的果实  今:实际上)  得无(古:莫非  今:得:得到;无:没有 。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得无”的用法)  病(古:辱  今:疾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7-7-2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四、常用通假字释例 1.“不”通...

四、常用通假字释例

1.“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从之璧,可与不?”

⒉“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⒊“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⒋“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⒌“宾”通“傧”,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于廷”。

⒍“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临十余君……”

⒎“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余群臣孰计议之”。

⒏“禽”通“擒”,捉拿,如“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⒐“卒”通“猝”,仓猝,如“五万兵难卒合”。

⒑“炎”通“焰”,火焰,如“顷之烟炎张天”。

⒒“雷”通“擂”,如“雷鼓大震”。

⒓“扣”通“叩”,如“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2.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3.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4.       “宾”通“傧”,地们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于廷”。

5.       “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6.       “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       “禽”通“擒”,捉拿,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8.       “卒”通“猝”,仓猝,如“五万兵难卒合”。

9.       “炎”通“焰”,火焰,如“顷之烟炎张天”。

10.   “雷”通“擂”,擂动,如“雷鼓大震”。

11.   “扣”通“叩”,问,如“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2.   “内”通“纳”,收藏,如“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13.   “贾”通“价”,出钱,如予佐尔贾

14.   “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诺。’“

15.   “识”通“帜”标志,如“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16.   “父”通“甫”,人名用字,如“长乐王回深父”。

17.   “莫”通“暮”,傍晚,如“至莫夜月明……”

18.   “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

19.   “反”通“返”,回去,如“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1.   “知”通“智”,智慧,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   “生”通“性”,本性,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3.   “受”通“授”,传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4.   “惠”通“慧”,聪明,如“汝之不惠”。

25.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6.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7.   “蚤”通“早”,早点,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8.   “倍”通“背”,忘记,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9.   “坐”通“座”,座位,如“因击沛公于坐”。

30.   “止”通“只”,仅仅,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1.   “赀”通“资”,资金,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32.   “曷”通“何”,什么,如“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33.   “彀”通“够”,如“几家能彀?”

34.   “旁”通“傍”,依傍,如“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35.   “雕”通“凋”,凋谢,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36.   “益”通“溢”,上涨,如“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37.   “契通锲,刻,如“其剑自舟中附于水,遽契其舟”。

38.   “酤通沽,买,如“酒酤于市”。

39.   “芸通耘,耕耘,如“(丈人)植其杖而芸”。

40.   得通德,感激……恩德,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1.   与通欤,如“(齐王)曰:‘可得闻与?’”

42.   “直”通“只”,如“直好世俗之乐耳”

43.   “差”通“瘥”,病情稍减,如“后虽小差”。

44.   “向”通“响”,象声词,如“砉然向然”。

45.   “盖”通“盍”,怎么,如“技盖至此乎?”

46.   “善”通“缮”,保养,如“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7.   “决”通“诀”,离别,如“(公子)辞决而行”。

48.   “乡”通“向”,方向,如“侯生果北乡自刭”。

49.   “支”通“肢”,如“四支僵劲不能动”。

50.   “被”通“披”,穿着,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51.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2.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53.   “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4.   “棘”通“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手持棘矜”。

55.   “厌”通“餍”,满足,如“暴秦之欲无厌”。

56.   “畜”通“蓄”,积蓄,如“故其畜积足恃”。

57.   “衡”通“横”,横行,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58.   “罢”通“疲”,疲惫,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59.   “殴”通“驱”,驱赶,如“今殴其民而归之农”。

60.   “禀”通“懔”,懔懔:危惧的样子,如“而直为此禀禀也”。

61.   “县”通“悬”,悬挂,如“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62.   “女”通“汝”,你,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63.   “被”通“披”,穿着,如“被明月兮佩宝璐”。

64.   “羸”通“裸”,赤身,如“接舆参首兮,桑扈羸行”。

65.   “取”通“娶”,娶妻,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66.   “槌”通“捶”,敲打,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67.   “帘”通“奁”,箱子,如“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68.   “直”通“值”,价值,如“昂其直,居为奇货“。

69.   “裁”通“才”,相当于“刚刚”,如“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70.   “唱”通“倡”,倡导,如“而予三十年前之所主唱三民主义……”

71.   “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72.   “辟”通“避”,躲避,如“文王之辟风雨也”。

73.   “堕”通“隳”,毁弃,如“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74.   “厉”通“砺”,磨砺,如“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75.   “而”通“尔”,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76.   “说”通“悦”,高兴,如“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77.   “振”通“震”,害怕,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78.   “员”通“圆”,如“员径八心,合盖隆起”。

79.   “还”通“环”,绕着,如“荆轲刺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引自:http://www.52blog.net/user1/41939/archives/2006/51628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7-7-2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三、按拼音字母顺序,通假字字典...

三、按拼音字母顺序,通假字字典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 “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 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

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能→而、唾、乃、耐
女→汝

O
欧→呕、殴

P
畔→叛
旁傍

Q
齐→脐、济、剂、斋
耆→嗜
诎→屈
趋→促
取→聚
趣→促
泉→钱
阙→缺

R
攘让
人仁
仍→乃
如→与、而

T
谭→谈、覃
田→畋、佃、陈
填→镇
帖→贴
廷庭
涂→途

W
亡→无、忘
罔→无、毋
忘→亡、妄
威与畏
为→谓、伪
唯→惟
尉→慰
谓→为
问→闻
无毋
午→迕
悟→晤、寤、牾
寤→悟、牾

X
昔→夕
希→稀
息→熄
锡→赐、
熙→嬉
戏→麾、呼
→隙
乡—响
飨→享
详→祥、佯
宵→小、肖
邪→斜、耶
写→泻、卸
信→伸
刑→型、形
形→刑、行
畜→蓄
学→教
C
才材裁
财→才、材、裁
仓→苍
厕→侧
曾→层、增
差→瘥
长常尝
倡唱、娼
陈→阵、田
雠→酬、售
疮创
从→纵
错→措

D
大→太、泰
殆→怠
单→殚
当→傥
道→导
得→德
弟→悌、第、伍
度→渡
队→坠、隧

J
几→近、饥、岂、冀
即与则
疾→嫉
棘→戟、急、瘠
假→暇、遐、格
奸→干
柬简
见→现
桀→杰、揭
解→懈
介→甲、芥
景→影、京
径→经
靖→静、旌
静→净、诤
具→俱
距→拒、巨
决→诀、缺
爵→雀
钧→均

K
伉亢抗
苛→呵、疴
可→何
渴→竭
空→孔、窮
扣叩

L
赖→利、懒
雷→擂
累→屡
离→罹、丽
釐→嫠、僖、赉、来
李→理
立→位
厉→砺、励、疠、癞
鬲→隔、膈、轭
栗→凛
两→辆
亮→谅
列→裂、烈
廪→懔、凛
陵→凌
卤→掳、鲁、橹
僇→戮→  
旅→膂
罗→罹

S
上尚
尚→掌
少→小、稍
摄→慑
慎顺
生性
失→逸
时→伺、是
矢→誓、屎
仕→事
世→太
式→试、轼
视→示、指
适(適)→嫡、谪、啻、敌
逝→誓
售→酬
抒→纾
属→嘱、瞩
衰→缞
帅率
税→脱
顺→训
说→悦、脱、税
讼→颂、公、容
虽唯
孙→逊
所与许

Y
炎→焰
燕→宴
要→邀
疑→拟(掇)、凝
已以
以→似
义→议
庸→用、佣
由与犹
犹→有
有→或、域、友、为
又有
於→乌
圉→御
元→原
员—圆

Z
振→震、赈
震→娠
正政、征
直→值
植→置、殖
指→旨
咫→则
质→ 、锧
卒→猝  材



*本文参考了曹先擢先生《通假字例释》中的观点。
摘自:http://www.blog.edu.cn/user1/12233/archives/2006/1605134.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7-7-2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二、文言文中的常用通假字及注释夹...

二、文言文中的常用通假字及注释

夹(挟) 昏(婚) 贯(惯) 女(汝) 帅(率) 而(汝) 而(尔)
共(供) 说(悦) 被(披) 大(太) 陈(阵) 亢(抗) 形(型)
序(绪) 冯(凭) 辟(避) 取(聚) 禽(擒) 音(荫) 知(智)
竟(境) 取(娶) 能(如) 县(悬) 共(恭) 伯(霸) 见(现)
罢(疲) 单(殚) 父(甫) 曜(耀) 从(纵) 还(旋) 曷(何)
适(嫡) 尔(耳) 柑(钳) 恶(乌) 盖(盍) 与(预) 诎(屈)
暗(暗) 虞(娱) 反(返) 故(顾) 俛(俯) 以(已) 填(镇)
上(尚) 正(政) 卒(猝) 错(措) 闲(娴) 蚤(早) 顺(慎)
萌(氓) 傅(附) 藉(借) 亢(伉) 弟(第) 维(惟) 乡(向)
伐(阀) 厉(砺) 妃(配) 于(吁) 舍(舍) 疆(强) 信(伸)
指(旨) 滋(兹) 内(纳) 圜(圆) 艾(乂) 蜚(飞) 参(三)
罔(网) 连(链) 辟(辟) 薄(迫) 煤(酶) 责(债) 之(无)
义(仪) 与(欤) 畜(蓄) 踶(踢) 何(呵) 俛(勉) 景(影)
鉏(锄) 豫(预) 顿(钝) 要(腰) 著(着) 政(征) 贾(价)
敖(遨) 阳(佯) 素(愫) 湛(沉) 问(闻) 视(示) 讫(迄)
矜(怜) 要(邀) 魏(巍) 予(余) 已(矣) 庸(用) 邪(耶)
其(岂) 销(消) 惠(慧) 汗(污) 两(辆) 归(馈) 涂(途)
衔(含) 羞(馐) 伎(技) 属(嘱) 道(导) 写(泻) 忘(亡)
感(憾) 眩(炫) 油(由) 衷(中) 皇(遑) 华(花) 陇(垄)
计(记) 今(近) 案(按) 钜(巨) 距(拒) 雷(擂) 椎(锤)
善(缮) 炎(焰) 疾(嫉) 员(圆) 衡(横) 卤(鲁) 殴(驱)
翼(翌) 益(溢) 列(裂) 菁(精) 火(伙) 采(彩) 莫(暮)
耶(爷) 陵(淩) 颁(斑) 还(环) 希(稀) 裁(才) 信(伸)
不(否) 孰(熟) 帖(贴) 坐(座) 廷(庭) 熙(嬉) 羊(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7-7-2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作为古代的用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对于通假字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在读音中辨析。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zǎo)”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为解决字少词多的问题,古人于是就用了这种同音假借的方法,类似的还有象“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板(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毕升《活板》),“被(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虽然通假与假借有区别,但读音上相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当然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所以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还有象“而” 同“尔”(你的,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史记》)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若欲 死而父,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再如“反” 同“返”( 返回,归来);“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孟子》) “人穷则反本。”(《孟子》)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另有“见” 同“现”( 暴露,露出来)。“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才美不外见。”(《马说》)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自荐》)等。
  三、在结构中把握。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古人说“训沽之旨,在乎言”,这就是说可以利用字形特点掌握通假字。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其实,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的方法同声训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比较,只是强调字形,从字形入手罢了。同音通假的原则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音同音近,因此往往相互通假。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旁“ 亻 ”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这种情况的通假字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很多。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少益耆食,利于身也子” (耆——嗜 )“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距关,毋内诸侯”。( 内——纳 )等。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如:“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我们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 忄 ”,就找到了这个通假字的本字“悦”,按本字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这类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较多,举例如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 “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 ),“距关,毋内诸候”(距——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政——征)。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 廻忆后街之事?”句中“ 廻 ”字,去掉“ 廴 ”就找到了本字。这种现象的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不少,举例如下,“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旨)。 由此,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掌握通假字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把运用字形特点和语言原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是字的临时代用现象,它的出现加深了表意汉字的形义矛盾,并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所以,通假字虽然在古书中十分常见,但随着语言文字使用的日益规范,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逐渐消失,恢复本字。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透彻的理解通假字,避免主观臆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