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辕涛涂世系考(上篇)

[复制链接]
楼主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4 2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左传》、《史记》所载史事浅析袁酉先生的《辕涛涂世系考》
                枣强人家
  本人是袁氏一员,在《袁氏宗谱网》中多次拜读袁酉先生的文章,感到受益匪浅。对于先生的博大精深、才华横溢,本人倾慕异常,更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然对《辕涛涂世系考》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现略谈一二,请先生多加指教。
  一、关于“厥先舜苗,世为封君”的理解
  《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轩辕(黄帝),黄帝之孙高阳(帝颛顼),颛顼之七世孙舜(帝舜),均有盛德,世受百姓瞻仰。
  《史记•陈杞世家》所载,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本人认为“厥先舜苗,世为封君”,是指辕涛涂的祖先在帝禹、夏后、殷商时期世为封君。周武王伐纣建admin朝、将妫满分封在陈国,陈申公(犀侯)之子靖伯庚,自靖伯庚以后至辕涛涂,已不是诸侯君主,仅是大夫身份而已。再,秦、汉、唐时期称“君”者,是对德行修养好(或有官位)之人的尊重称呼,不是皇帝、诸侯的专称。因此根据“厥先舜苗,世为封君”,断定辕涛涂上溯世系是陈国的主体世系,似有不妥。
  二、关于姓氏的来源问题
  《左传•隐公八年》所载,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左传•昭公八年》所载,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也。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胡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先秦时期姓和氏不是同一个概念,贵族既有姓氏、又有名字,而奴隶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在古代宗法制和嫡长继承制下,嫡子(或长子)继承王(或诸侯、大夫、士)之位,庶子则析出成立新家族。如果是有功勋的庶子,析出成立新族,还要请求赐给氏名,以纪念本人或祖先的业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姓和氏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内涵关系,譬如舜的祖先为姚姓,舜为姚姓妫氏,陈胡公为妫姓陈氏,辕涛涂为陈姓辕氏。因此不能说“辕涛涂被捉后被迫改姓”。
  三、关于太史官的设立问题
  《左传•宣公二年》所载,赵盾之弟赵穿杀死晋灵公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并且在朝庭上公开宣布。孔子后来感慨地评价:“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崔杼杀死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杼盛怒之下杀了太史。太史之弟置生死于不顾,再次书写:“崔杼弑其君。”又杀其弟。太史的另一个兄弟又一次书写崔杼弑其君,崔杼没有办法,只得任其所写。
  《左传•昭公三年》所载,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论国政,说:“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中国有“嫘祖养蚕,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在黄帝时期就设有史官,以记载朝政大事。进入夏商周时期,史官制度日趋完善,至东周时期各诸侯的史官记载制度已非常完备,而且史官都能忠于职责。如果不是史官记载历史,晏婴如何知道陈胡公的祖先为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呢?可惜的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6年项羽又火烧秦宫,所存的珍贵历史资料荡然无存,只有鲁国的春秋得以保存。如果有陈国的春秋存在,关于历史的真相肯定会更加详尽。
  四、关于五父与辕涛涂的历史记载
  《左传•隐公六年》所载,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劝谏。《左传•隐公六年》所载,陈五父如郑莅盟。《左传•桓公五年》所载,陈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
  《史记•陈杞世家》所载,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
  关于五父、陈佗为何人,左传认为陈五父就是陈佗,陈佗即位不到一年被杀,死后没有谥号。史记认为陈五父与陈佗不是一个人,陈佗在位七年、死后谥号为陈厉公,陈跃在位五个月、死后谥号为陈利公。关于这个问题,史家争论已久,在史料不全的情况下,怎么能将“陈佗或陈跃定位为辕涛涂之父(或祖父)“。
  《左传•僖公四年》所载,公元前656年郑申侯出卖辕涛涂,致使辕涛涂被齐桓公关押。《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所载,公元前631年鲁僖公、辕涛涂等,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左传•文公二年》所载,公元前625年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选、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
  辕选(涛涂之子),公元前625年已继承涛涂的大夫职位履行职责,可以推断涛涂去世的时间为公元前631—前625年之间。以古代的医疗卫生、生活条件而言,一个人能够活到七十余岁,并且可以出使国外履行外交,并不多见。因此本人认为“辕涛涂出生约为公元前701年”,有过早之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7 18: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辕涛涂世系考》
           枣强人家
  非常感谢袁酉先生2月26日的回复。为了更好地研究涛涂公的世系,本人拟在“厥先舜苗,世为封君”、 姓氏的来源、太史官的设立、辕涛涂的历史等方面,再做一次浅谈。

  一、“世为封君”的理解
  1、关于“厥先舜苗”,我们都承认这个事实,在这方面没有分歧。“厥”是“其,他”的意思,当然是指良公。
  您的回贴说:“厥先舜苗”应理解为自舜帝以下至涛涂,非单指舜帝上溯之祖。有什么理由这样界定呢?
  碑文中有“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之语,实际上已将“世为封君”界定了一个“帝舜至虞阏父”时期,自胡公妫满始再做叙述。
  如不这样界定,那么良公的祖先(自帝舜至辕生)岂不都成了封君?袁氏宗谱网中有袁在田、袁冠烛先生等诸多精通古文的宗亲,在这方面可以请各位宗位谈一下看法。
  2、你的回贴说:陈侯即小国之君之王。
  但以史记、左传的史料来看,在西周分封之初,陈国并不是小国。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郑国讨伐陈国后,献捷于晋国,晋国责问讨伐陈国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昔天子之地一折,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折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西周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从土地看,公、侯均为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均为五十里。分封之初,陈国是公、侯爵位,封地百里,肯定是诸侯大国,陈侯更不是小国之君。到了东周,王室衰败,诸侯征伐,陈国才沦落为小国。
  3、您的回贴说:靖伯庚不是出自《左传》,也不是出自《史记》。出自“姓氏书”,用姓氏书作论据力度不够。
  作为袁氏一员,本人对《姓氏书》中关于靖伯庚至涛涂公之间世系的记载,持有怀疑态度,更没有将此书做为论据。我的本意是说,自陈申公(犀侯)之子至辕涛涂,已不是诸侯君主,仅是大夫身份而已。在此重新更正说明。
  本人认为在没有确切资料的情况下,推翻《姓氏书》不确信的记载,再建立《世系考》无根据的体系,均为不可。

  二、姓和氏的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姓和氏的关系呢?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温饱尚难保证,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更谈不上姓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已有论述。
原始人进化很长时期,才逐渐形成群居集团(氏族或部落)。按中国人的传说,历经构木为巢(有巢氏时期),钻木取火(燧人氏时期),结网捕鱼、饲养训化(伏羲氏时期),耒吕(si)耕地、种植五谷(神农氏时期),因鉴于近亲结婚、其后不昌的实践经验,人们逐渐形成“姓”的制度,此时的姓当然不会是天子或诸侯所赐。
  进入炎黄时期,形成了部落联盟,出现了联盟首领,相当于“天子或诸侯”,才出现赐“姓”现象,并由“姓”衍生出诸多“氏”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左传•桓公二年》所载,天子建德,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些都是赐姓氏,姓为大宗、氏为小宗的直接证据。此时的“氏”表明贵族身份,也就是说贵族既有姓又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没有氏;奴隶,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甚至有的沦落为平民、奴隶,“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秦汉时期,姓和氏便合二为一,贵族后裔大多以“氏”为姓,平民则以其“姓”为姓。
  2、您在回贴中说:涛涂为什要换姓?总得有个原因吧!
  左传所载的季孙氏、叔孙氏、仲孙氏(孟氏),就是鲁桓公的后代,姓鲁,是在鲁姓下面的三个“氏”支派。
  《左传•昭公三年》所载,叔向与晏子交谈说:胖(xi)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这也是姓与氏关系的直接证据。关于姓与氏的大宗与小宗关系,在左传有很多处,恕不一一列举。
  涛涂公为什么要换姓?其实他没有换姓,仍然是陈姓,因他具有贵族身份,由于功勋获得“氏”名。

  三、太史官的设立
  1、你在回贴中说:陈国建国初没经验,没有十分重示。到幽公中期才重视记录自己的国事、家族事。
  东汉宋衰注《世本》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矣。至于夏商乃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作为西周的诸侯大国,陈国立国初肯定设有太史。《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苦矢贯之,石奴,矢长尺有咫。此时恰好孔子在陈国,陈闵公派人问孔子。孔子指出了矢的来源,并说是肃慎矢。后来到府库中查阅,果真如此。孔子如何知道肃慎矢的来源呢?必定是史官所载,孔子博学多闻而知。此事完全可以说明,史官制度的完备。
  2、您在回贴中说:只190年就造成缺壹两代人的局面,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关于这一点本人同意。陈胡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70年左右,陈平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00年左右。用[(-800)-(-1070)]÷(8-1)=38.5岁,平均每代经历38.5岁,显然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但是请看《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帝尧将二女(传说是娥皇、女英)嫁给帝舜,那么黄帝至帝尧之女共有6世,推测来说娥皇、女英与帝舜年龄相近。然黄帝至帝舜共有9世。同为黄帝后裔,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娥皇、女英与帝舜相关3代,能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史记•夏本纪》所载,颛顼至禹共有3代,颛顼至帝舜共有7代,更不符合繁衍规律。
更有甚者,帝喾至商纣共30代,帝喾至周文王共16代,在900多年的时间内相差14代,尤其是周文王的世系,平均每代60岁,更令人难以置信。
  可见史记也不是十分缜密,而是有不足之处的。究其原因,一是公元前479年楚国灭亡陈国,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太史资料必定会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二是即使楚国保存了这些史料,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6年项羽又火烧秦宫,各国的珍贵历史资料荡然无存。三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此时距陈国灭亡已有379年的时间,他所借鉴的史料不是陈国的直接史官资料,而且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陈杞世家必然有很多失误。

  四、关于辕涛涂的历史
  1、您在回贴中说:我国大多数人在研究古史时都以《史记》、《左传》为主要依据,当《史记》与《左传》记录不一致时,常规作法是以《史记》为主。
自史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史记有不同的评价。清代的崔述曾说:以经传考之,自周东迁以后,《史记》不如《竹书纪年》得实;自周东迁以前,《竹书经年》不如《史记》近正。
  辕涛涂的父亲跃字辕?这个说法出自何处?有直接的证据吗?
  2、《旧版袁氏家谱网》有如下记述:辕涛涂—辕选—?(选子)—辕突—惠子雅—袁颇。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484年)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道渴,其族辕阻进稻醴、粱粮、股脯焉。喜曰:“何其给也?”对曰“器成而具。”曰:“何不吾谏?”对曰:“惧先行。”
  辕颇能官到司徒,推测他出奔时的年龄不会小于40岁吧。以4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24年;以5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34年;以6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44年。
  以您设定涛涂公出生于公元前701年来计算,那么[(-524)-(-701)]÷(6-1)=35.4岁,[(-534)-(-701)]÷(6-1)=33.4岁,[(-544)-(-701)]÷(6-1)=31.4岁。这些也不符合您所设定的陈国27年产生一代人的结论。

  很愿意接受您的教诲,也很愿意和您联系。我的信箱是daya4954@sina.com,QQ号为909374261@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7 18: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辕涛涂世系考》
                   枣强人家

   非常感谢袁酉先生2月26日的回复。为了更好地研究涛涂公的世系,本人拟在“厥先舜苗,世为封君”、 姓氏的来源、太史官的设立、辕涛涂的历史等方面,再做一次浅谈。

   一、“世为封君”的理解

   1、关于“厥先舜苗”,我们都承认这个事实,在这方面没有分歧。“厥”是“其,他”的意思,当然是指良公。
   您的回贴说:“厥先舜苗”应理解为自舜帝以下至涛涂,非单指舜帝上溯之祖。
   有什么理由这样界定呢?碑文中有“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之语,实际上已将“世为封君”界定了一个“帝舜至虞阏父”时期,自胡公妫满始再做叙述。
   如不这样界定,那么良公的祖先(自帝舜至辕生)岂不都成了封君?袁氏宗谱网中有袁在田、袁冠烛先生等诸多精通古文的宗亲,在这方面可以请各位宗位谈一下看法。

   2、你的回贴说:陈侯即小国之君之王。
   但以史记、左传的史料来看,在西周分封之初,陈国并不是小国。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郑国讨伐陈国后,献捷于晋国,晋国责问讨伐陈国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昔天子之地一折,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折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西周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从土地看,公、侯均为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均为五十里。分封之初,陈国是公、侯爵位,封地百里,肯定是诸侯大国,陈侯更不是小国之君。到了东周,王室衰败,诸侯征伐,陈国才沦落为小国。

   3、您的回贴说:靖伯庚不是出自《左传》,也不是出自《史记》。出自“姓氏书”,用姓氏书作论据力度不够。
   作为袁氏一员,本人对《姓氏书》中关于靖伯庚至涛涂公之间世系的记载,持有怀疑态度,更没有将此书做为论据。我的本意是说,自陈申公(犀侯)之子至辕涛涂,已不是诸侯君主,仅是大夫身份而已。在此重新更正说明。
   本人认为在没有确切资料的情况下,推翻《姓氏书》不确信的记载,再建立《世系考》无根据的体系,均为不可。

   二、姓和氏的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姓和氏的关系呢?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温饱尚难保证,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更谈不上姓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已有论述。
   原始人进化很长时期,才逐渐形成群居集团(氏族或部落)。按中国人的传说,历经构木为巢(有巢氏时期),钻木取火(燧人氏时期),结网捕鱼、饲养训化(伏羲氏时期),耒吕(si)耕地、种植五谷(神农氏时期),因鉴于近亲结婚、其后不昌的实践经验,人们逐渐形成“姓”的制度,此时的姓当然不会是天子或诸侯所赐。
   进入炎黄时期,形成了部落联盟,出现了联盟首领,相当于“天子或诸侯”,才出现赐“姓”现象,并由“姓”衍生出诸多“氏”分支。《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左传.桓公二年》所载,天子建德,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些都是赐姓氏,姓为大宗、氏为小宗的直接证据。此时的“氏”表明贵族身份,也就是说贵族既有姓又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没有氏;奴隶,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甚至有的沦落为平民、奴隶,“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秦汉时期,姓和氏便合二为一,贵族后裔大多以“氏”为姓,平民则以其“姓”为姓。

   2、您在回贴中说:涛涂为什要换姓?总得有个原因吧!
   左传所载的季孙氏、叔孙氏、仲孙氏(孟氏),就是鲁桓公的后代,姓鲁,是在鲁姓下面的三个“氏”支派。
   《左传.昭公三年》所载,叔向与晏子交谈说:胖(xi)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这也是姓与氏关系的直接证据。关于姓与氏的大宗与小宗关系,在左传有很多处,恕不一一列举。
   涛涂公为什么要换姓?其实他没有换姓,仍然是陈姓,因他具有贵族身份,由于功勋获得“氏”名。

   三、太史官的设立

   1、你在回贴中说:陈国建国初没经验,没有十分重示。到幽公中期才重视记录自己的国事、家族事。
   东汉宋衰注《世本》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矣。至于夏商乃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作为西周的诸侯大国,陈国立国初肯定设有太史。《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有隼集于陈廷而死,苦矢贯之,石奴,矢长尺有咫。此时恰好孔子在陈国,陈闵公派人问孔子。孔子指出了矢的来源,并说是肃慎矢。后来到府库中查阅,果真如此。孔子如何知道肃慎矢的来源呢?必定是史官所载,孔子博学多闻而知。此事完全可以说明,史官制度的完备。

   2、您在回贴中说:只190年就造成缺壹两代人的局面,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关于这一点本人同意。陈胡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70年左右,陈平公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00年左右。用[(-800)-(-1070)]÷(8-1)=38.5岁,平均每代经历38.5岁,显然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但是请看《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帝尧将二女(传说是娥皇、女英)嫁给帝舜,那么黄帝至帝尧之女共有6世,推测来说娥皇、女英与帝舜年龄相近。然黄帝至帝舜共有9世。同为黄帝后裔,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娥皇、女英与帝舜相差3代,能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史记.夏本纪》所载,颛顼至禹共有3代,颛顼至帝舜共有7代,更不符合繁衍规律。
   更有甚者,帝喾至商纣共30代,帝喾至周文王共16代,在900多年的时间内相差14代,尤其是周文王的世系,平均每代60岁,更令人难以置信。
   可见史记也不是十分缜密,而是有不足之处的。究其原因,一是公元前479年楚国灭亡陈国,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太史资料必定会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二是即使楚国保存了这些史料,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6年项羽又火烧秦宫,各国的珍贵历史资料荡然无存。三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此时距陈国灭亡已有379年的时间,他所借鉴的史料不是陈国的直接史官资料,而且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陈杞世家必然有很多失误。

   四、关于辕涛涂的历史

   1、您在回贴中说:我国大多数人在研究古史时都以《史记》、《左传》为主要依据,当《史记》与《左传》记录不一致时,常规作法是以《史记》为主。
   自史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史记有不同的评价。清代的崔述曾说:以经传考之,自周东迁以后,《史记》不如《竹书纪年》得实;自周东迁以前,《竹书纪年》不如《史记》近正。
   辕涛涂的父亲跃字辕?这个说法出自何处?有直接的证据吗?

   2、《旧版袁氏家谱网》有如下记述:辕涛涂—辕选—?(选子)—辕突—惠子雅—袁颇。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484年)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道渴,其族辕阻进稻醴、粱粮、股脯焉。喜曰:“何其给也?”对曰“器成而具。”曰:“何不吾谏?”对曰:“惧先行。”
   辕颇能官到司徒,推测他出奔时的年龄不会小于40岁吧。以4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24年;以5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34年;以60岁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544年。
   以您设定涛涂公出生于公元前701年来计算,那么[(-524)-(-701)]÷(6-1)=35.4岁,[(-534)-(-701)]÷(6-1)=33.4岁,[(-544)-(-701)]÷(6-1)=31.4岁。这些也不符合您所设定的陈国27年产生一代人的结论。

   [很愿意接受您的教诲,也很愿意和您联系。我的信箱是daya4954@sina.com,QQ号为909374261@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8-2-27 19: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版主,如何将2008年2月27日18点06分所发的重复贴删掉?如果能删除,请版主帮助删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