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枫华吟 六首之三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英齐 发表于 2007-9-5 10: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舌长花丛每自珍 争端难问九泉民 
枫林霁色看如锦 笔阵硝烟射出神
未信他乡才子老 何妨艺苑凤毛新 
壁观惭觉诗肠短 闭目屏前百味陈
 2              
多城秋色净朝氛 又向骚坛读古文
细雨蛩声过耳湿 新诗词采照颜醺
深钦网侣多情笔 竞写江天万里云
老我光阴怜客子 风前书剑不成军
   3         
名园初落又秋风 倚户无心赏晚红
弹铗经年忘市义 效颦借酒乱书空
消闲或向湖亭去 裹腹难将古道穷
回首寒枝摇雨电 浅巢险育羽毛丰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冠烛 发表于 2007-9-5 22:56:39 | 只看该作者
英齐宗亲,好久不见,问好!!!好诗,尤赏第二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英齐 发表于 2007-9-6 19:22:4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楼袁冠烛于2007-09-05 22:56发表的 :
英齐宗亲,好久不见,问好!!!好诗,尤赏第二首.

冠烛您好,的确不见久。前数月我还曾来看一看,因无新事儿,故隐身。您的短信都收了,将来放到网上,我来下载就是。人在多伦多,寄来太转折吧,还是很多谢您和辛苦了您,做这幺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休闲 发表于 2007-9-6 19:48:33 | 只看该作者
今日上网,见英齐,冠烛二位评诗,特别是英齐许久未见,特此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袁英齐 发表于 2007-9-7 13:06:0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3楼休闲于2007-09-06 19:48发表的 :
今日上网,见英齐,冠烛二位评诗,特别是英齐许久未见,特此问好!

多谢开榜教授,
我遗失您的msn messenger,若有新的,可否相告?
有一个字请教,是左边从人,右边从革,其音、义为何?
请看相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9-7 14:41:41 | 只看该作者
英齐先生,好久不见!近来可好?!谢谢您的多次帮助,也代表正心宗亲向您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袁英齐 发表于 2007-9-10 09:26:17 | 只看该作者

剑桥好

剑桥好,正心丈处请代致候。我不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休闲 发表于 2007-9-11 19:41: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英齐!人旁加革字.我亦初次看见,不知如何读法.
我的msn messenger,很不好使用,也就不用了.
以后用ykb8888@163.comykaibang@sina.com与我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立量 发表于 2007-9-11 23:58:08 | 只看该作者
亻革家是个什么民族,是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多年来,贵州5万亻革族人民十分关心自己的民族族称,全民族团结一致,长期奋斗,竭尽努力,力争合理地把民族族称确认下来,以实现民族稳定生存发展的愿望。党和政府对亻革族的族称给予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民族识别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关心亻革族人民生存命运的社会贤达,也作了许多的支持、帮助工作。尽管如此,亻革族的族称还是长期处在困扰中而难以解决。
在这里,有必要提起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有关解决亻革族族称问题的几件事。
1950年10月,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中央民族慰问团西南分团团长费孝通先生率领慰问团来到贵州慰问各少数民族,其间到炉山(今凯里市)、黄平两县进行慰问。在黄平,费先生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族的意见,也听取亻革家的意见;同时,他还带领慰问团团员,深入亻革家作实地调查。费先生在向党中央、毛主席写的民族工作报告中,附有亻革家的专题报告(即附件13:亻革兜族)。这个报告明确认定:“亻革兜是位于黔东的一个民族”。整个报告总计968个字,称亻革族14处,称亻革兜族2处。这是一个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作出科学认定的报告。还要提到的是,这个报告是经过当时苏振华、杨勇两位首长主持的贵州省委讨论批准以后才上报的。
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的《中国少数民族简表(补充本)》中,把亻革族(当时写为亻革兜)列为当时我国已承认的54个少数民族之一,排名第44位,在瑶族之前、仡佬族之后。书中明确记载:“仡兜族,居贵州省黄平、炉山、施秉、福泉等县,农业经济,操仡兜语,现有人口3000多人。”(见该书第59页)
  1956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编印并公开发行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地图》中,明确标明亻革族居住的地域,图例栏内写明为亻革族;序列排在仡佬族之后、瑶族之前。这同《中国少数民族简表(补充本)》的排列顺序完全一致。
亻革族民族族称的逆转,是1956年开始出现的。1956年6月,黔东南建立民族自治州,在建州召开的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亻革族被说成是“没有承认的民族”。亻革族的人民代表提出了强烈的意见,有的代表拒绝在主席台就座。经请示,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省长、省祝贺团团长周林同志作了明确指示:一是承认现实(是一个民族);二是会后补办承认手续。以后,由于批判地方民族主义,批判“没有民族找民族”,补办承认亻革族手续被压了下来,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
  上世纪的60年代和80年代,国家曾先后两次对亻革族进行识别调查。1964-1965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门力量,到黄平、凯里两县对亻革家进行识别调查。调查中出现两种不同的看法,即:一种认为亻革家可能是一个单一民族;另一种认为亻革家可能是“苗族的一支”。两种意见未及研究统一,由于进行“文革”,识别工作被迫中断。1981-1982年,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民委的指示,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以黄平县为重点,凯里等县配合,再次全面地开展对亻革家的识别调查工作。经过调查,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亻革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贵州的一个土著民族。黄平、凯里两县的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班子”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按照民族构成诸要素,亻革家民族特点突出,完全具备单一民族条件。据此,两县人民政府分别具文上报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并要求转报国务院审定批准,承认亻革家为单一民族即亻革族。黄平、凯里两县人民政府根据调查作出的科学结论,依法具文呈报上级政府,要求承认亻革家为单一民族,是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但是,由于人为设置障碍,特别是个别人滥用手中的权力,置国家宪法、法律于不顾,采取阴倒搞的作法,先后强制性地把亻革家的族称改变为所谓“苗族(亻革家)”、“贵州亻革兜人(苗族)”。这是强加在亻革族人民头上的奇耻大辱,它激起了5万亻革家人民的强烈民族义愤和坚决抵制。在权力压制面前,亻革族人民没有被征服、被压垮,而是勇敢地站起来,以大无畏的民族精神,顽强地为民族生存命运反复不断地奋争,并在奋争中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进。
  历史总是向真理的方向发展的。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在亻革家人民的面前初露出一幅民族生存有望的光明前景。200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出(2003)公(治)118号“批复”。这个批复是对贵州省公安厅关于亻革家民族成员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填写问题的请示而发的。批复称,经商国家民委同意,对亻革家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的填写,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份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亻革家人’”。同时明确,过去该部的规定,与本批复不一致的,可按本批复修正执行。尽管“亻革家人”这个称谓还未实现亻革家人民渴求的“亻革族”称谓,但是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称谓,亻革家人民是理解的,也是能够接受的。特别是“批复”明确地把“苗族”的称谓从亻革家人民的头上“修正”掉,这是公理的伸张、政策的开明,大得民心。
我们还高兴地看到,批复引述了对待识别民族“在填写民族成份时,原来怎么填写仍然怎么填写”的原则。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声音,它充分体现了党在民族工作上,特别是在解决待识别民族族称问题上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执行这一原则所采取的新的决策措施。亻革族人民完全拥护,坚决贯彻执行。
  亻革族的民族地位问题,全民族同胞高度关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亻革家人”向什么方向“过渡”,如何过渡的问题。大家知道,民族族称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事。亻革家沿着什么方向过渡,事关重大。2004年3月,亻革家干部、群众代表在凯里市召开座谈会,集中研究“亻革家人”“过渡”的问题。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这就是:亻革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亻革家人”的“过渡”只能向争取国家承认亻革家为单一民族的目标过渡,而不能有任何别的目标选择。大家还一致认为,鉴于50年代初期国家事实上已承认亻革族的历史事实,理所当然是要求国家恢复亻革族的族称。这些意见,反映了全民族的根本愿望。当然,恢复亻革族的族称,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我们坚信,不论阻力来自何方,也不管困难多大,只要全民族坚定信心,团结奋斗,都是可以排除和克服的。这是因为:一是我们坚信党的领导,二是我们坚信真理。特别是我们坚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亻革族人民的民族要求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一系列重大方略,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的民族生存发展前途是大有希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立量 发表于 2007-9-11 23:59:20 | 只看该作者
好象应该读革,因为当地人也将这个字简化成革字。
她很独特。她不是汉族,也不属于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有人把她归为苗族,但她自己不承认属于苗族,虽然他们也跳活泼的芦笙舞,也有热情的拦路酒。

  她的名字也独特。亻革,在地图上标出,要么写“革”,要么是涂改过或拼凑后的“亻革”,因为电脑里打不出这个字,看起来得退后几步,拉远焦距,就像朴树的歌迷起个名字叫“木卜木又寸”一样。独一无二的一个“亻革”字,也道出了她的族源。

  据说,亻革家先人原供职皇宫,饲养禽兽。皇上得一金猫,十分喜欢,某日见猫喜欢与狮嬉戏,便命同笼,然而猫旋即被狮吃掉。皇上大怒,马上革去其职,命其往各地另寻金猫。亻革家先人久寻不获,遂躲入深山,不复出焉。“后人自称革人,即革去职差之人;后又将革人合为亻革,称亻革家。她非苗非汉,不属任何民族。

  活到老,学到老,走进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才知道中国还有第57个少数民族。不过想想也不奇怪,世事是先有存在,后有定义,而不是反过来。远眺群山,悠然神往,在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究竟还藏着多少个未知的少数群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