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解读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酉 发表于 2009-12-2 12:2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解读

              -湖北襄樊袁如启


一、驳“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


  “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就其标题本身是正误平分,即前半正确,后半误说!准确的表述当是:袁氏源于妫姓陈氏,或说袁氏源于妫姓,同时源于陈氏。

  (一)、袁氏源于妫姓解

  一〉、
虞舜身兼多姓

  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虞舜,本有虞氏,生于姚墟(山东荷泽县南50里今诸城县),以出生地为姓曰姚;
  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虞舜,本有虞氏,婚后生活、发迹在妫汭(山西永济市区东南虞乡),以住地为姓亦曰妫。
  虞舜身兼二姓,到公元前2112年六十一岁的虞舜登帝位在蒲坂建都,改国号为虞后,人称虞舜,也可认为是舜帝之新姓。没等到“五代”,舜帝29年(公元前2084年)封子义均到河南啇地,人称啇均,啇均择地筑城曰虞城,其后代便以虞为姓,传至虞(妫)满。
  在舜帝身上姚、妫、虞三姓该是,同时兼之。姚、妫、虞三姓是有虞氏下衍最早的姓,同是舜帝身兼和创立。

  二〉、简说满之妫姓

  1、虞满受封于陈地
  周文王为灭殷纣作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称武王。武王继续文王的事业。将都城由丰邑迁至镐京,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本属试探式的军事练兵,却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立即向朝歌进军。“牧野之战”纣王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周朝诞生。
  《诗·陈风谱》唐孔颖达说:“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则陈与蓟共为三恪,杞宋另为二王之后矣。”
  2周赐虞满之妫姓
  《左传·眧公八年》曰:“自幕至瞽叟无违命,舜重之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正因为“胡公不淫”,即妫满父子都没有偏向商纣王,而是积极参与周武王对殷纣的征伐。周武王在灭了紧跟殷纣王的伯戏国后,为祀舜帝,同时也为表彰妫满父子对殷纣征伐的功绩,未下车便封伯戏弟阏父之子妫满于陈地建陈国。
  因陈地先属舜裔虞遂下第十九世虞伯戏的虞姓国。为同属舜后有所区分,周武王便以舜帝另一姓氏-妫姓,赐满为妫姓。左传虽没说明“周赐之姓”到底是何姓?陈国始终是“妫”姓,可以证明“周赐之姓”为妫姓。

  三〉、
袁氏源于妫姓

  1
、袁良碑确认辕涛涂是妫满后裔

  欧阳修《集古录》中有篇《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碑文曰:“君讳良字?卿,陈国扶乐也人。厥先舜苗,世为封君。周兴,虞阏父为周陶正,嗣子满授于陈。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

  2辕涛涂是妫满下第十三世


  1
〉、妫满出生接近年

  《夏商周年表》所确定的时间,周武王伐纣并建admin王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立国初,周武王便大封功臣及贤君后裔。《史记》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曰:“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于诸陈。”这说明周武王
嫁女与封妫满于陈国是前后时间。周武王嫁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将来外甥撑权执政,以利周朝江山长期稳固。若说政治婚姻,周武王无求于妫满,满只是圣君之后裔,其父在周为陶正。周武王的女儿除非弱智或再婚不会到三十岁还没出嫁吧?此时周武王不会找一个与自己岁数差不多的人当女婿。因此,公元前1046年时的妫满在25—35岁这个范围是较为适合的,取30岁这个中间数是可行的。妫满的出生接近年约为1046+30=公元前1076年。

  2
〉、辕涛涂出生接近年

  《史记·陈杞世家》曰:“宣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蔡,蔡败,南侵楚,至召陵,还,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齐出东道。东道恶,恒公怒,执陈辕涛涂”。 这是袁姓首次出现在历史的记录上。公元前656年,辕涛涂为陈囯大夫,时年约有45岁左右,其出生接近年约为656+45=公元前701年。

  3〉、辕涛涂是妫满下第十三世


  妫满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1076年,辕涛涂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前701年,前后共用时1076-701=375年。在375年里可繁衍多少代呢?用代间隔常数30年进行匡算,375÷30=12.5代,取整为13代,括两头为14代(世)。留余地取13世,即妫满为一世,涛涂
为第十三世。
  妫满之“妫”姓,是周武王所赐。是周朝在政治上对“妫”姓的认可。辕涛涂是妫满下第十三世孙,
公元前656年,陈国立国己390年时陈涛涂因祸得阳夏封邑后改氏为辕涛涂。在周朝“姓”、“氏”是同时存在的,“姓”为大且人人有,“氏” 只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才有,用于显贵。故以“姓”论,袁氏源于妫姓是史实,本无争议,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



  (二)、袁氏源于陈氏解

  研究中国史依靠的就是古史记载和考古新资料,这即是常识也是共识。
  研究考证袁氏历史问题,也应是以历史史料为依据,这是主线。不同时期的历史问题,应以相应时期的历史史料记载为准为佳选。
  袁氏始于公元前656年,研究其姓、氏源,离不开周朝、陈国这个政治大背景、大前提。

  一〉、周朝姓氏制度的核心

  陈絜博土在《啇周姓氏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赐姓’、‘命氏’与‘胙土’是周初封建过程中三位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赐姓’封国以姬姓为主,而异姓之赐姓是对异姓亲戚与功臣在政治上的认可,强调受赐者的责任与义务;‘命氏’主旨在于承认受赐者的自主权。”

  《左传·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之土而命之氏”,其意是给土又命氏,两者同时进行。如刘师培云:“盖土失则氏亡,惟有土者斯有氏。”换言之周初在为某人(集团)命“氏”的同时并给于一定面积的土地(地盘),让其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在周人看来“姓”是要认可,“氏”则需要任命的。从周初赐姓命氏制度开始,才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姓、氏两分现象。确如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也。”
  在周朝,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即有代表本氏族部落的“姓”,同时又有用于显贵的“氏”。这个“氏”属姓氏范畴,事实上周朝的众多“氏”到秦汉时期基本上都逐渐衍变为“姓”了。其后姓与氏便合一了,具有同等功能。


  二〉、陈国以国名命陈氏

  《史记·陈杞世家》曰:“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後,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周武王在赐虞满“妫”姓的同时胙之陈地之土建陈国而又以国名或地名命之为陈氏。这正体现了
周初封建过程中 ‘赐姓’、‘命氏’与‘胙土’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封建体制。
  对满而言妫姓和陈氏是同时而得,所以
陈国的首任国君妫满姓妫姓,同时又姓陈氏、位陈候、谥胡公。

  三〉、满在姓、氏上的同兼性

  妫满与周朝其他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一样,具有“姓”、“氏”同有性、同兼性。
妫满的妫姓、陈氏几乎是同时受赐、受命的,不存在“妫”、“陈”谁衍谁的问题。因妫满在姓、氏上所具有的同兼性!他在姓“妫姓”的同时也姓“陈氏”,因此满即可叫妫满,也可叫陈满。从姓氏角度上称满,全称应叫妫姓陈氏满。在周朝那个特定以“氏别贵贱”的时代,人们以称“氏显贵”,对有氏者不再称姓。古籍中称妫满者或妫陈满者少,称陈满、陈侯、陈胡公、陈胡公满者普遍就是这个道理。

  四〉、袁氏源于陈氏


  1
、陈胡公满是陈氏的始祖(妫姓陈氏),是史实。

  《左传·昭公八年》曰:“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公曰:‘何故?’对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且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胡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臣闻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矣。’”
  公元前534年11月,楚国兴兵杀死陈弱(哀公)陈国第一次被椘灭。晋侯知道这件事后便向大臣们说:“陈国就算完了吗?”史赵回答说:“陈国还没亡,要等到‘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这是晋国大臣史赵向晋侯回话时称陈国为陈氏。这足以说明妫姓陈国在当时是以陈氏著称的。

  2涛涂是妫满下第十三世,自然是姓妫姓又姓陈氏,改氏前理应叫陈涛涂。

  公元前656年,陈涛涂因祸得阳夏封邑后改氏为辕涛涂。陈宣公三十七年,齐桓公姜小白会集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联军攻蔡,蔡败。又南伐楚,和平解决后,联军返回准备过陈地时,涛涂让齐联军走“东道”。被申候出卖后,涛涂被齐人捉去。齐人把涛涂捉去的目的就是要涛涂从齐盟,也要陈国从齐盟。涛涂在被捉期间始终不从齐国之盟,齐桓公没办法,为示国威,连两次举联军伐陈。秋伐陈,因故未果。冬,齐联军伐陈,大军压境。在国将不保的形势下,涛涂担心宣公联齐杀己;宣公同样担心涛涂盟齐杀己换位,自己的儿孙们都当不成国君了。从内心深处都想退让一步。齐国并不想灭陈国,只是想让陈涛涂、陈国从其盟。在这种形势下,宣公、涛涂双方私下达成协议:涛涂放弃国君继承权;宣公确保涛涂后人世袭陈国大夫职,双方共从齐盟。齐国则让宣公继续当陈国君,赐封涛涂阳夏邑,而后罢兵。
  赐封涛涂阳夏邑,很可能是齐桓公和陈宣公联手所赐,齐桓公要表现对涛涂从齐盟的奖赏;陈宣公因为没有及时救助涛涂,对被关了十来个月的涛涂表示的欠意。

  3
、几项杂说解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说袁从“靖伯庚”分支。

  先不论史上有无“靖伯庚”其名。按新唐表说“靖伯庚”是陈胡公满的孙子辈,前后三代人,在五服以内。陈胡公满姓妫姓又姓陈氏,陈满的玄孙以内无论正出还是庶出,都应是妫姓又姓陈氏!若真有“靖伯庚”,他也妫姓又姓陈氏!因此
,用“靖伯庚”分支说来否定袁氏源于陈氏是站不住脚的!

  2
〉、除五服改氏论

  在中国古代确有除五服后改氏的做法。

  就袁氏而论:其一,若真有“靖伯庚”,他是第三代,不存在改氏的问题!其二,辕涛涂是陈胡公满的第十三世,两个五相加等于十,三个五相加等于十五,怎么算也抡不到涛涂除五服改氏;其三,从一世陈胡公满至十三世辕涛涂,中间十几代人均无改氏记录。

  即然没改氏记录,只能说明:袁氏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十几代人都是姓妫姓又姓陈氏!其
世系就是陈国主干世系。用“除五服改氏论”来否定袁氏源于陈氏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3
〉、陈完始陈姓说

  《史记·陈杞世家》曰:“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年),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曰:“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後,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与京。’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稺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从这两段摘抄中可知:陈完奔齐是陈厉公佗死后三十余年的事;在此文中没有半句说陈完是奔齐后姓陈氏的!齐桓公在任命陈完为工正前,直称陈完就是例证。陈完在陈国时本来就姓妫姓陈氏,人们以“氏”称称陈完。
  如何理解“以陈字为田氏”?正如在此句下注释所说,索隐云:“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应劭云‘始食菜於田’,则田是地名,未详其处。”正义案:“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
  陈完奔齐接受齐桓公命为工正后,齐桓公又赐封名为“田”的地方让陈完居住掌管。按周制授之土应有之氏,
陈完正好不想再以陈国时旧称为号,为不忘祖取在陈国时常用的陈氏的“陈”字与现住地“田”字相联系,又因古时“陈”、“田”声相近,故“以陈字为田氏”。准确的说:田完,乃妫姓陈氏改田氏。陈完始陈姓说是无根据的,用此来否定袁氏源于陈氏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陈完由陈氏改田氏的时间约为公元前672年,比陈涛涂由陈氏改辕氏(前656年)的时间早十多年。
  妫满之“陈”氏,是周武王所命。是周朝姓氏制度所决定的。辕涛涂是妫姓陈氏满下第十三世孙,
公元前656年改氏前人称陈涛涂。在周朝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姓”与“氏”是同时身兼的,用“氏” 来别贵贱。故以“氏”论,袁氏源于陈氏也是史实,这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
  总之,由于满在“姓”、“氏”上的同兼性,即“满”在姓“妫姓”的同时又姓“陈氏”。所以在说袁氏姓源时,单称袁氏源于妫姓,虽是习惯之称但不全面;单称袁氏源于陈氏,虽是应当知道晓但也不全面。应用全称:袁氏源于妫姓陈氏!


二、“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解读

原文:
  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这是几千年的定论。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姓氏篇》,唐林宝的《元和姓篡》,北宋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南宋郑樵的《通志》,明凌迪知的《万姓统谱》,清黄本骡的《姓氏解纷》等姓氏书籍都众口一词的肯定袁姓源自妫姓。
  现代学者,专家出版的姓氏专著如徐玉清先生的《袁·出自祖字异写的姓》,桑君先生的《新百家姓》,徐俊元,张占军,石玉新先生合著的《贵姓何来》,袁立泽先生执笔的《中华姓氏谱·袁姓》等诸多姓氏书籍都讲述了袁姓出自妫姓。由何光岳,聂鑫森先生合著的《陈姓》一书中说袁姓出自陈生。这次我族准备修全国统世宗谱,有的宗亲也宣传袁姓出自陈姓。现本人就其知道的姓氏知识,谈几点看法供宗亲们明鉴。

解读:
  1
、何为“定论”?谁下的这个“定论”?只不过是长时间沿用而已。
  2
、看来本文作者是位“姓氏书”的追随者,列举了不少“姓氏书”名。但不知作者真读过几本?特别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前的“姓氏书”见过几本,翻过吗?
  3
、较早的先秦时期“姓氏书”算《世本》,《世本》中没有辕氏说;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氏姓部分只列举了132个姓,单姓加两字、复姓加一字成三字句,所加的字都是一些抽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便学童识字学习。对各氏姓几乎没作解释;唐林宝本《元和姓篡》里没提及辕涛涂至妫姓陈氏满世系的问题。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开始,才有辕涛涂至妫姓陈氏满世系,并全按上名字。在“宰相世系表”以后的“姓氏书”,基本上是不作考证照抄唐表说。
  4
、“何光岳,聂鑫森先生合著的《陈姓》一书中说袁姓出自陈生。”至少他研究过妫姓陈氏的起源,才有此论。
  5
、“袁姓出自妫姓”以“姓”论没错,也没人反对,只是不全面不准确!因周朝时“姓”、“氏”是严格两分的,周朝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姓”与“氏”是同时身兼的,用“氏” 来别贵贱。妫姓兼陈氏是史实,说袁氏出自妫姓的同时也应说袁氏出自陈氏!准确的说法应是:袁氏出自妫姓陈氏。

原文:

一、从周代姓与氏的实义看袁、陈关系
  中华袁氏专刊第三期刊载了拙文《辕涛涂先世考之我见》。文中谈了本人根据学习《史记》及其他姓氏专著后,知道我袁姓与陈姓分门立户始于周一世陈候妫满公之孙,二世陈候犀侯公之长子靖伯庚和次子突。其中靖伯庚及其后裔就是我们天下袁姓人先祖。三世陈候孝公突及其后裔就是天下陈姓人先祖。靖伯庚公十二世孙涛涂公因功封阳夏(今河南太康),就以祖父诸字伯爰的字“爰”为姓。爰·袁亦也,其后袁姓大显于世的简要经过。现在想浅谈一下从周代姓与氏的实际意义来看袁、陈二姓关系,进而阐明袁姓出自妫而非陈姓。姓和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代表的内涵有很大区别。在秦代之前,是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是被严加区别的两回事。姓和氏的不同社会职能表现为“姓”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称号,“氏”则为姓衍生的分支。《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自子孙共相连属,则各自为氏。”北宋刘恕撰《通鉴外纪》注:“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另其子孙之所分。”以上论述告诉我们,姓为氏之本,氏为姓出。譬如姓为树茎,氏则为须蔓。姓为树干,氏则为树杈。妫姓分支出袁氏,陈氏,胡氏,田氏诸氏,他们都是妫满公这棵树干上开出的支杈。只是妫姓。才支出袁氏,陈氏,胡氏等氏族。说袁姓出自陈姓,是经不住历史检验的。按周初的姓与氏的表意和周初袁与陈就分门立户的史实,证明袁姓是源自妫姓。

解读:
  1
、“陈候犀侯公之长子靖伯庚和次子突”,请指出“长子靖伯庚”出自何史册?凭自创史说解决不了问题。即使按你最喜追随的“姓氏书”说,也没有“长子”二字!“靖伯庚”名字最先出现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唐表前后的其它“姓氏书”对唐表说也不全信。如:急就篇颜注云:‘陈申公生静伯甫;类稿引作‘申公生靖伯甫等,“靖”与“静”,“庚”与“甫”其区别是显见的。《通志·氏族略》郑樵作‘申公生靖伯“又新创一个靖伯名字,郑樵将八个名字中的首个名字靖伯庚的庚去掉,新创一个靖伯名字,其用意在:靖伯庚是个无根之名,不存在也。
  姓觿直接称“陈胡公七世孙荘伯生诸”抛弃陈胡公至荘伯中间的众名。说明“姓氏书”的作者们,对袁氏缺乏了解,他们没有深入研究。
  2
、“三世陈候孝公突及其后裔就是天下陈姓人先祖。”分明陈国从一世开始就姓妫姓又姓陈氏,你有何权将陈氏开姓祖减两代去?为了满足你个人编的故事,如此不顾史实,陈氏人能答应吗?!陈国陈姓从陈“突”开始本身就是笑料。
  3
、“姓和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代表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从广义上可以这么说。但,初时的“姓”与“氏” 本质上同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名号。“氏则为姓衍生的分支”不假,“氏”在本质上还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名号不可否认!对比你前文《辕涛涂先世考之我见》只知有姓,不知“氏”为何物,也算有点进步,别在不懂装懂了。
  4
、妫满即陈满是大树,妫姓、陈氏是大树的“姓”、“氏”之表征。树干上可生出支杈,支杈上也可再生支杈,每个小支都有大树之本性!胡氏、袁氏、田氏等氏不只是满之妫姓陈氏的氏姓分支,它们同样承袭了满之妫姓陈氏的本性遗传!
  5
、什么是“周代姓与氏的实际意义”? 周代的姓与以前之姓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只因周朝实行分封制,对得到分封的氏族或人在继承原有“姓”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姓”给予重新认可;对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给予一定的土地(地盘)并重新命“氏”,用“氏”来显示比贫民高贵。这就是“周代姓与氏的实际意义” !在你文中连“周代姓与氏的实际意义”也没讲清?何谈“看袁、陈关系”?

原文:

  随着历史的进步,农耕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权者对土地的占有和支配欲越来越强烈。这时就产生了根据出生地而赐姓,又根据所封地命氏的行为。《左传·隐公八年》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袁、陈、胡的太远祖帝舜在家能孝,在国能治,是有德之君。因生产生活于妫汭而得妫姓,他的后裔妫满公周初因有德被封陈地为候,按照胙土(赐予之意)命氏的惯例,妫满的后人中,世袭陈候的一支,可以因领有陈地而称自己为陈氏。这个陈氏是指陈国,陈地主之意,与姓什么是扯不上关系的。姓和氏混为一谈是从秦汉之初开始的。《续通志》说:“自封建罢为郡县,则氏族合于姓。”秦始皇扫六合而天下一统。在全国高三十六郡,郡下面设县,郡县各级官吏由皇帝御审委派。周朝封的什么齐国,楚国,燕国等统统被灭亡,世袭的领地被没收。王,公,候,伯贵族世家被杀,被关押的不可计数,被废为庶人(老百姓)的算是幸运。这时就有将原来的氏(封地)作主姓的行为。如燕国灭亡其宗室后人姓燕,齐国灭亡其宗室就有人姓齐,楚国灭亡其宗室就有人姓楚。改为姓的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先人的光荣。这种先人所封的地方(氏)改姓的行为,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如徐国。曹国,吴国,程国,阮国等灭亡后,其宗室就封国(氏)为姓,这样形成的姓氏在中国有二百多个。以上内容告诉我们,在秦之前姓和氏各有所指。“姓”别婚姻指血缘。“氏”明贵贱指封地。在春秋,战国由于社会动乱战争造成姓氏有混一的现象时,我们袁姓已经诞生了,我们袁姓与陈姓按血缘关系是同出于妫,生活在陈国(陈氏)。

解读
  1
、“这个陈氏是指陈国,陈地主之意,与姓什么是扯不上关系的。”众所周知,周武王封“陈地”给妫满建“陈国”,同时命妫满为“陈氏”的。这就说明:“陈地”是指地名;“陈国”是指以妫满为首的“妫姓陈氏”氏族部落集团在“陈地”建立的氏族部落新名号;“陈氏”是指新名号下的人的氏姓新称谓。
  “姓”、“氏”是人的代称,只作用于“人”。
“陈氏”是周初时代产生用于满之妫姓下的“氏”,目的在于用“陈氏”来彰显贵族身份。说陈国、陈地有陈氏是真,说陈氏就是指陈国、陈地是大错特错!陈国主体姓妫姓陈氏,从陈国主体外迁者照样有姓妫姓陈氏者。用“陈氏” 指陈国、指陈地这种无知之解,来否认“陈氏” 是新氏姓。是本文作者真不懂,还是有意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来欺哄观众?

原文


二、从周代封建宗法制度看袁、陈二姓关系

  宣传袁姓出自陈姓的先生其主观意识都认为:妫满公是陈国始君,妫满公作为陈候后,他的所有后裔都首先是陈姓,然后再因各种变故姓袁,姓胡,姓田什么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为巩固其统治,在武王,成王执政时分封周公兄弟十五人,姬姓宗室四十人为诸候。封异姓十六人为诸候,如姜尚封于齐,炎帝后裔封于樵,禹帝后裔封于杞。舜帝后裔妫满公封于陈,周的当权者封赏谁,封赏个什么级别按公、候、佰、子、男等舜位都有严格规定,被封者都要经过政治审查,舜帝到了周时有许多子孙,通过考核虞思支裔妫满公被封为陈候。《左传·昭公八年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这就是说死后谥为胡公的妫满。因生前与周室同心同德,才成为被封赏的人。楚国在周初是个欠发达的地区,周室封为子爵。国君熊铎在周天王大会诸侯时,只派其与东夷小部落鲜卑首领一起看守祭神的火堆。因按那时的制度,熊铎只能得到这个差事。

解读:
  1
、袁氏出自陈氏是客观存在的!妫满是陈国始君,他被赐予妫姓同时被命为陈氏,因此他的后裔都应在姓妫姓的同时姓陈氏。因各种变故改氏者,如胡、袁、田等其根还是妫姓陈氏。
  2
、本文作者强调“周代封建宗法制度”, 周代封建宗法制度大概是个什么样?费了不少文笔一句也没讲。
  《荀子·儒效》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原文:

  在周天王分封的各诸候国,内部又是等级森严。封建宗法制度的土地由嫡长子世袭。傍系子孙过五代更无宗亲关系。从贵族下降为庶民,庶民大部分只能耕种国君的土地当农民过日子。这种由制度作出的规定是丝毫不得变更的。除非象“三家分晋”,“田代姜齐”那样使用武力发支政变来解决问题。否则诸侯宗族之亲过五代无权者沦为庶民是铁血的律条。孟子针对这种宗法制度结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用一个“斩”安来形容过了五代后没有亲情的残酷。我们袁姓先祖靖伯庚公虽然是妫满公长孙,但由于不是嫡出,其父辈侯宁可将侯位交给弟弟臬羊再传位给嫡子(次子)陈孝公突。可见宗法制度下靖伯庚公的能力要让位于陈孝公突的出身。《史记》载:“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臬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史载靖伯庚公为陈国上卿,按“五世而斩”的宗法,靖伯庚之下季子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这五代袁姓先祖与陈孝公突,陈慎公圉戎,陈幽公宁,陈公孝,陈武公灵是宗亲。而戴伯,郑叔,钟尔金父,庄伯,诸伯爰,涛涂公这些袁姓先祖们与陈侯一脉就不存在宗亲关系了。

解读:
  1、“
封建宗法制度的土地由嫡长子世袭”,这点不假。但,长子世袭不等于世袭所有,长子以外弟兄照样有所得。比普通的贫民还是要强几十倍或更多。他们有土地权,有监国权,有特殊情况下的承袭权等等,这些人还是贵族!
  2
、“诸侯宗族之亲过五代无权者沦为庶民是铁血的律条”,没见过这种“铁血的律条”。过五代后不是必须沦为庶民,这要看上几代人共同奋斗的具体情况而论。他们有的比原分资产大若干倍;有的保住了原分资产;也有混不下的卖掉原分资产。即便是卖光原分资产的人,他们还认为自己是贵族,保持原来的“姓”、“氏”称号。外人称他们是没落贵族。
  3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斩”,说文曰:“截也,从车从斤”,现意是砍、分开。这里取分开之意。
  中国家庭一般四世同堂者有,五世同堂者极少,以己为中心向高辈排:己、父、袓、曾祖、高袓;或以己为中心向低辈排:己、儿、孙、曾孙、玄孙。五世同堂极少,这是中国家庭活人辈分的极限。自己的能力再大,其寿命最大也只能活到有玄孙,玄孙及以上子孙自己可以关心照顾,玄孙以下则无法相见,更谈不上关心照顾了,这就是为什么以“五世”为限的成因。孟子说的大意是:君子的恩泽是有限的,最多只波及到五世,过五世后就当别分为另个新的家庭,即分开计算。
  家庭细胞可以分别计算,宗族亲情并不因此而减少!反而因众多家庭细胞的扩展,壮大了宗族力量。
  若按你的观点,“过了五代后没有亲情。”那各姓氏还有必要修谱,追宗溯源吗?
  5、“
史载靖伯庚公为陈国上卿”。除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者吕夏卿抄某袁氏分支家谱有“靖伯庚”外,还有何史载?一个史中不存在的“靖伯庚” 何谈是不是嫡出?

原文:

  陈侯世家一脉与陈国及陈国的土地,财富可以划等号。他们是陈地(陈氏)的主人。袁姓始祖靖伯庚公一脉虽然时为陈国上卿,但那是凭本事当陈侯的“高管”,是拿薪水过日子的家庭。在内斗不断,外浸经常的陈国,国君日子不好过,“高管”的日子也不好过。陈宣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史记》载:“齐桓公伐蔡,蔡败,南侵楚,至召陵,还,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齐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陈辕涛涂”。我们的得姓祖辕涛涂为了减轻陈国和陈国人民因联军路过要供应粮草的经济负担,将齐国联军引出了陈国的界外行走,导致坐了齐桓公冤狱。《左传·僖公四年》也与《史记》一样作了记载,其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伐之作浸蔡,蔡溃,遂伐楚,……陈袁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爽,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履,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古往今来所有姓氏书籍都证实,辕涛涂公是得到阳夏这块封地后才以祖父伯爰公的“爰”字作姓的。这块封地是谁封予的呢?许多人认为是陈宣公。这是有道理的,陈宣公当政四十五年,他封予辕涛涂阳夏这块地方,史学界又认为是辕涛涂坐齐桓公冤狱回家后。那就应该陈宣公三十七年即公无前656年,因齐桓公抓走辕涛涂只是抖威风要补偿,陈国赔了礼(弱国无外交)赔了钱就会放人的。《左传·僖公四年》又载:“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史料清楚告诉今人,涛涂公我们八佰万袁姓宗人的尊敬的得姓祖,您最迟是从公元前656年冬出齐冤狱后开始姓“袁”。

解读:
  1、“
陈侯世家一脉与陈国及陈国的土地,财富可以划等号。他们是陈地(陈氏)的主人。” 又是一处不懂装懂或是有意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来欺哄观众?
  陈侯世家一脉所代表的是陈侯世家整个族群,是人;
  
陈国所代表的是妫姓陈氏整个氏族部落集团的新名号,是国家名号;
  
土地,财富所代表的是物质。
  人,国家名号,物质具有三种不同性质,三者如何划等号?说它们互相有关联是可以的。这三者中,人是第一位的。说这三者“是陈地(陈氏)的主人。” 更是无知!陈地与陈氏不是等同关糸!陈氏可以因陈地而命陈氏,土地、国家名号,物质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的“主人”,只有人才是它们的主人!
  2
、“袁姓始祖靖伯庚公一脉虽然时为陈国上卿,但那是凭本事当陈侯的”。这里此文作者又为他自己找了一个“始祖靖伯庚”,若真有“靖伯庚”这个人,不论他凭什么当上陈国上卿,只要是“上卿”身份,他就应有“姓”又有“氏”。因此他理应姓妫姓陈氏,不姓袁氏,如何当得袁氏“始祖”?

原文: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亡了陈国。《史记》载:“舜之后,周武王封之陈,至楚惠王灭之。陈国国君陈闵公被杀,陈闵公的儿子公子究逃到齐国,公子究的后代为了纪念祖先曾为陈侯的辉煌,就用“陈”字作为姓氏,从此陈姓诞生。我们无从知道,公子究的后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姓陈,那就从陈国亡国的公无前478年算起!我们知道袁姓姓袁是公元前656年,相比之下,袁姓姓袁早于陈姓姓178年。
  终上所述,按周代封建宗法制度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规定,我们袁姓先人与陈侯世家只在申公犀侯之后五代里是宗亲关系。五代之后,陈候世家代表陈国、陈地(陈氏)。而我们袁姓一脉只是陈国有庶民(老百姓),能当上卿相国是靠本事。什么陈氏、陈姓早已与袁姓没有关系。

解读:
  1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亡了陈国”不假。你在引《史记》载时只用前半引号后半不用,是想造成后面你的话也算《史记》载吗?以此法误导读者是无益的。
  2
、“公子究逃到齐国,就用‘陈’字作为姓氏,从此陈姓诞生。”请问在哪本史册中有记录?看来你善于自创历史。“姓氏书”作者们往往习惯于对被灭之国后面加上一句,子孙后裔以国为氏。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不是所有被灭国家的子孙后裔都以国为氏;其二本来就是“以国为氏”的国家,不存在“以国为氏”问题,“以国为氏”的国家被灭后,其子孙后裔有的改新氏,有的坚守原来的姓、氏。陈国属典型的“以国为氏”的国家,公元前478年被楚惠王灭国后,除改氏者外,凡姓妫姓陈氏者都属坚守原来姓、氏,不存在重创!公子究逃到齐国若姓陈,他是坚守本来的妫姓陈氏。
  3、“
按周代封建宗法制度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规定”?用你的“五世而斩” 的规定,袁氏从陈胡公满至辕涛凃有十三世,十三世里包含两次“五世而斩”。你见过何史书或你追随的“姓氏书”中有否记录?“五世而斩”后改的是什么氏?袁氏从陈胡公满至辕涛凃有十三世其间没发生过“五世而斩”的事情,以此进一步证明陈胡公满至辕涛凃世系是陈国主干世系。
  4
、陈胡公满至辕涛凃世系是陈国主干世系与袁氏族传《国三老袁良碑》碑文一致!良公碑文曰:“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以此证明陈胡公满至辕涛凃的父亲都是陈侯。涛凃改辕氏后为陈国大夫,不论你“大夫”凭何而得,只要身为“大夫”就应有“姓”又有“氏”。辕涛凃即是贵族又是大夫,因此他就即姓妫姓又姓陈氏,后由陈氏改辕氏。

原文:


三、“妫姓”是袁姓、陈姓永远的史话

  公无前673年,陈厉公佗之子陈公子完(公之子称为公子,公之孙称为公孙,以下简称陈完)为避杀身之祸逃到齐国。齐恒公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故孔子曰:“王者莫下周文,霸者莫下齐恒”。对于陈完的到来霸主齐恒非常欢迎,并叫陈完作齐国上卿,陈完坚辞,齐恒公还是叫陈完做了工正的官。对于这段历史《史记》作了祥细描述。现抄录如下:“恐祸及已,完故奔齐。齐恒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恒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如姜”。《史记》的记载告诉我们,陈完逃齐后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做了官,娶了妻,还生了儿子稚孟夷。《史记》的记载告诉我们,陈完能够化险为夷之三喜临门,靠的是什么?除了陈完自身的素质外,因为他是“有妫之后”也是一个很好的条件。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包括齐恒以在内的那些当事人对陈完奔齐事件处理的政治意义,而是注意到齐国政要称陈完奔齐避难是“有妫之后”。周朝建国于公无前1046年,武王封舜后于陈为此年或第二年,因为武王在灭纣后第二年即逝,到陈完奔齐的公无前673年,陈已立国三佰柒拾贰年(372年)。

解读:
  1、“
而是注意到齐国政要称陈完奔齐避难是‘有妫之后’。”你只注意到了齐国政要称陈完是‘有妫之后,这是真!陈完本姓妫当然是‘有妫之后’。问题在于你没注意到齐国政要称完为陈完!因陈国姓妫姓陈氏,周朝贵族、士大夫及以上人,“姓”与“氏”是同时身兼的,用“氏” 来别贵贱,所从当时人们称完为陈完。这两者都应注意到。

原文:

  太史公的《史记》在著述这段历史阶段时又说“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敬仲是陈完的谥号。司马迁记载陈完“以陈字为田氏”。这证明陈完的确如有的姓氏专家所言是在齐国得到一处叫“田”的封地。所以就“以陈字为田氏。”太史公为什么讲“以陈字为田氏“而没有讲“以陈姓为田氏”或者讲“以陈氏为田氏”呢?因为在司马迁的著作里已经考证,陈完奔齐时是“妫之后”他当然姓妫而没有姓陈,所以不可能讲以陈姓为田氏。陈氏在陈完奔齐时其表意实质是陈地,陈完虽为陈厉公佗之子,但他孤单一个逃亡异国他乡,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当然没有资格代表陈氏(陈地)了,故也不能讲“以陈氏为田氏”,但陈完虽在难中,确也贵为陈国公子,是正宗的陈国宗室,现在在齐国又得到一处叫“田”的封地,故《史记》写下了“以陈字为田氏”的绝佳之句。

解读:
  1《史记·陈杞世家》曰:“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年),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完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曰:“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後,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与京。’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稺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从这两段摘抄中可知:陈完奔齐是陈厉公佗死后三十余年的事;在此文中没有半句说陈完是奔齐后姓陈氏的!齐桓公在任命陈完为工正前,直称陈完就是例证。陈完在陈国时本来就姓妫姓陈氏,人们以“氏”称称陈完。
  如何理解“以陈字为田氏”?正如在此句下注释所说,索隐云:“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应劭云‘始食菜於田’,则田是地名,未详其处。”正义案:“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
  陈完奔齐接受齐桓公命为工正后,齐桓公又赐封名为“田”的地方让陈完居住掌管。按周制授之土应有之氏,
陈完正好不想再以陈国时旧称为号,为不忘祖取在陈国时常用的陈氏的“陈”字与现住地“田”字相联系,又因古时“陈”、“田”声相近,故“以陈字为田氏”。准确的说:田完,乃妫姓陈氏改田氏。陈完始陈姓说是无根据的,用此来否定袁氏源于陈氏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2、“绝佳之句
”。别在这里曲解太史公了!

原文:

  历史翻到公无一九七六年三月,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陈候簋》。该青铜器的铭文为“陈文侯作王妫髅殷,其万年永宝用。”人民日报文化专刊著文说:“这是一件年代久远制作精美的文物。铭文上的”妫髅殷“三字证明周封陈国的确系妫姓,舜的后裔。陈文侯是陈国第九世十一任陈侯,他主政陈国十年。死后儿子鲍继任是为桓公。桓公执政三十八年。死后其弟佗靠政变(蔡国帮忙)登位是为厉公。厉公在位七年被人杀死。桓公第二个儿子跃当上陈侯是为利公。利公只干五个月卒。利公弟林上台是为庄公。庄公七年死,庄公弟杵臼立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陈国内乱又剧,陈厉公之子陈完避祸奔齐。前文说了公子完逃齐是公无前673年,其时陈立国已有372年。往回算,到陈完祖父陈文公执政陈国时,陈国应立国近300年。陈文公在嫁女时还特地铸造器物,明白无误地称自己姓“妫”。几十年后,他的孙儿陈公子完奔齐,齐宗室又称陈完是“妫之后”。这些史料(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记载如此一致,决不是偶然的结合,而是事实的证明,连陈侯世家一脉那时还在姓“妫”。

解读:
  1、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陈候簋》,该青铜器的铭文为“陈文侯作王妫髅殷,其万年永宝用。”是史实!陈国从公元前1046年立国到陈文公(前755年-745年)执政时己300年左右。通过“铭文”可证明两个问题:其一实证了周武王赐虞满妫姓,陈囯姓妫姓是真。这没有争议的问题,何需用过多的文字?其二实证了周朝姓氏制度,贫民及女人称姓,贵族士大夫以上男子称氏。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也。”

原文:

  公无前221年,秦始皇灭田齐。陈公子完的十七世孙末代齐王田建长子,次子后裔改姓王,以纪念田氏先祖曾为齐王。田建三子田轸改姓为陈,以纪念先祖曾为陈侯的荣誉。据统计中国现在的陈姓,多是陈轸公后裔。

解读:
  1
、“多是陈轸公后裔”,纯属妄言!何人何时作过统计?

原文:

  袁姓于公元前656年诞生。陈亡国后公子究的后代改陈姓是公元前478年之后,这支陈姓诞生晚于袁姓诞生178年。田轸改陈姓史载于公元前221年后,这支陈姓诞生晚于袁姓诞生435年。事实(史实)胜於雄辩,那些宣扬袁姓出自陈姓的先生,应该正视历史。如果说妫满公、犀侯公是陈侯,他们的后代就是姓陈,那怎么解释陈文侯在陈国立国三百年还铸造铜器铭记自己是姓“妫”呢?那怎么解释陈文侯之孙陈历公之子陈公子完奔齐后被人称是“有妫之后”呢?如果说是陈侯子孙,被封在陈就是陈姓,那陈闵公之子公子究在亡国之后逃到齐国,他的后人还改为“陈”姓干什么,因为他是陈侯后裔嫡传本是姓“陈”还改以“国”为姓姓陈,那不是笑话。
正确的结论如《新百家姓》一书作者桑君先生所言,“袁姓和陈姓都出自妫姓,是帝舜后裔”,“妫”姓是袁、陈二姓永远的史话,(由于本文方题所限,不论述由妫姓支出的其他姓氏)。

解读:
  1
、“陈姓诞生晚于袁姓”说,是不了解历史,不正视历史的人编造的神话,是鬼辯!
  铭记自己是姓“妫”,是女子称姓不准称氏的结果。
  完奔齐后被人称是“有妫之后”,是因完本姓妫姓陈氏;齐国人称完为陈完也因完本姓妫姓陈氏。
  陈闵公之子公子究在亡国之后逃到齐国,他的后人还改为“陈”姓干什么?没有史册记录如你所说,对于你自创历史的作法人们只能当笑话!
  2
、正确的结论如是:由于虞满受封于陈地建陈国,被赐妫姓,被命陈氏几乎是同一时间。满同时身兼妫姓、陈氏,因此妫姓、陈氏不存在谁衍谁的问题!按“姓”大“氏”贵论,把陈氏排在“妫”姓下可行。在陈国的“妫”姓首先也只下衍了一个陈氏,其它如:胡、田、袁氏等虽属“妫” 姓早期下衍“氏”,但它们都是从“陈氏”分出去的!片面的以“姓”论,陈、胡、田、袁氏等都源于“妫” 姓;同样片面的以“氏”论,胡、田、袁氏等都源于“陈” 氏。只有将以“姓”与“氏”两者结合起来论,才是全面的准确的,袁氏源于“妫” 姓“陈”氏!别无选择,这才是陈袁二氏永远的史话!

原文:


结束语

一、妫满公的后裔众多。论姓氏主要是陈、袁、胡、田、王(有的书说第五为孙姓部分)史称“妫称五姓”。在袁姓写古代史时五姓怎么排序?我看到的我们现在资料都将袁姓排在胡姓之后,这有点自我屈膝的行为。美国的唐人街有一处纪念舜的建筑叫《孝笃堂》,由旅美舜裔出资落成,文章说到舜裔诸姓序为:陈、袁、胡……。陈以“国”为姓姓陈居首。袁姓是陈国始君妫满公长子长孙后裔居其二。胡姓来源各种史料介绍有妫胡胡支,妫姓胡支。其中妫姓胡支,绝对没有袁姓人口多。故论资历,论人口,居袁这后无话可说,我们不能弯着腰做矮子。应序为:陈、袁、胡……

解读:
  1、“美国的唐人街有《孝笃堂》,文章说到舜裔诸姓序为:陈、袁、胡……。陈以‘国’为姓姓陈居首。袁姓是陈国始君妫满公长子长孙后裔居其二。”在这里你引用并承认《孝笃堂》文章说“陈姓”排第一,“袁姓”是陈国始君妫满长孙居其二。与你文中 “陈姓诞生晚于袁姓诞生178年”岂不自相矛盾!
  2、姓氏排序先后本无太大的意义。且排序方式多种,如以产生时间;以人口多少;以某级别以上人数等等。不能混谈。

  3、“胡”氏与袁氏一样也是姓妫姓从陈氏而分。“胡”是妫姓陈氏满崩后的谥号,人死后才有谥号,胡公是陈满死后对他的尊称也是总评。什么叫胡?《逸周书·谥法解》曰:“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从解中我们可以知道陈满是位即爱民又高寿的人。即然称为“寿考”,胡公至少有70岁。陈胡公约三十岁娶元妃、得国,到七十岁时,他的两个儿子申公犀、相公皋当在三四十岁间。申公犀、相公皋都当过陈国国君,他俩姓妫姓、陈氏是无疑问的了。申公犀将侯位传给了弟弟相公皋,相公皋又将侯位传给了哥哥的儿子突,由此证明申公犀和相公皋没有由陈氏改为其它氏。相公皋的儿子们有可能当侯却没当上,他们如何想?此时陈胡公早亡,为记念胡公满由陈氏改为胡氏并非不可能。因此,胡氏最早可能起源于陈满的孙子辈,约公元前980年。
  有些“姓氏书”习惯于“亡国改氏”论,国正兴旺时不能各据需要而改氏?为记念胡公满由陈氏改胡氏,距陈胡公亡后时间近者可能性越大。
  4、不要“自我屈膝”也不能“妄自尊大” !用史实说话!妫姓陈国早期下衍氏姓,以产生“氏”的时间排序为:陈氏、胡氏、田氏、袁氏。

原文:


二、姓氏的起源,发展和衍变自古至今未停止。有的姓氏甚至消亡。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主要的何姓不去否认自己先祖姓韩。主流的马姓不去否认自己的先祖姓赵。因为人不能数典忘祖,袁姓如果真是源于陈姓,哪我们怎么要去否认历史呢?你否定历史就是否定了自己的祖先,否定了自己的根基,但事实是袁姓源自妫姓,我们又为什么要去寻根找据证明袁姓源自陈姓呢?陈胡公姓妫名满,陈是他的封地,胡是他的谥号,公是他的爵位。我们袁姓先祖靖伯庚是妫满公的长子长孙,袁姓姓袁近二百年后,陈侯世家的公子究后人才以“国”为氏姓陈,这就是历史。说袁姓源之陈姓有悖历史、悔辱祖先,遗害子孙,请广大宗亲明鉴。

解读:
  1
、人不能忘祖,一点没错!袁氏源于“妫” 姓“陈”氏是史实,你怎么要去否认历史呢?
  2、先秦《世本》无辕氏说,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氏姓部分只列举了132个姓,对各氏姓几乎没作解释;唐元和七年(812年)成书的
林宝本《元和姓纂》没提及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满世系。
  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成的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开始,吕夏卿自创或抄录袁氏某分支家谱,弄了一个以“靖伯庚”为主的八人辕涛涂至妫姓陈氏满世系。袁氏某分支家谱能代替袁氏历史吗?!况这个八人世系,其它“姓氏书”也多是持否定态度的。
  3
、你愿跟随“宰相世系表”,就应把“宰相世系表”所列辕涛涂至妫姓陈氏满世系的史册根据讲出来,就应把“宰相世系表”的正确性讲出来,这样你自认的先祖、始祖“靖伯庚”才有生命力,以免悔辱你祖先。

原文:


三、袁姓在全国两次人口普查中按人口多少分列第三十三位和三十六位。我们不去怀疑普查数据的可信度,但在网上讲袁姓人口总数一千一百二十万。我们在统世宗谱中最保守讲要按网上的数字公布,而不是该年年讲什么八百万袁姓子孙。《炎黄春秋》一书谈到姓氏时说:“按一人肇姓,一脉传承计算各姓各支人口,袁姓列全国一百个大姓第十五位,因为袁姓属于一元发祥的大姓。”建议在统谱中要突出这个内容,使宗人知道袁姓是中国第十五大姓这一殊荣。
  泰国总理阿彼石是袁姓华人,迁居国外的路线是河南—江西—广东。越南—泰国。泰国是一个人口近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中国很友好的亚洲重要国家。袁彼石能脱颖而出,这是袁氏宗族的极大光荣,是袁姓在世界上近年来最大的亮点。我们应与泰国袁氏宗宁会联系,弄清袁总理的身世,在袁氏统世宗谱上为其立传,以光宗耀祖鼓励来贤。

解读:
  1、“最保守讲要按网上的数字公布”。世上真有不顾史实,妄自尊大的人!平时大家号称“八百万袁氏”,本来是个激励,取个吉祥数。按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袁氏在大陸、港、澳、台人口总数为:6695850人,不足六百七十万。更不用说你想象中的“
一千一百二十万”了。
  2
、袁氏人口总数排位多少没多大关系,原来排33位,现在排36、37位又能怎样?现在袁氏人口总数处下降去势,说明袁氏人执行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好!

原文:


四、我写拙文《辕涛涂先世考之我见》一文时,因能力文化功底的原因,对有的宗亲有冒犯。还基于大家都是袁门子孙,写的东西是发表在内部刊物的想法,其次是我认为我们不管是谁,不能随意轻方自己的姓氏不存在。自己的列祖列宗是什么作家噫哙的。所以就在作文中出现了言词直率,偏重的行为,在这里向当事宗亲表示道歉,请原谅我并请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修一部质量上乘,能经得起历史检验,能为广大宗亲欢迎,能被其他姓氏景崇的袁氏统世宗谱而努力!

解读:

  一、
《辕涛涂先世考之我见》与《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两文,同是鄂州袁泽林所写,分别刊登在《中华袁氏专刊》三、四期上。

  二、《辕涛涂先世考之我见》与《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两文,后文与前文比有些进步,表现在:

  1
、虽乱解氏姓,总算初步知道并认同周朝确实存在“姓”、“氏”两分,以“氏”别贵贱的姓氏制度;
  2
、不在中伤陈国,初步信袁良碑文为真;
  3
、“红小兵”批斗精神得到压抑;
  4
、不在坚持周祖祥为写书的需要,给袁氏噫编的“申公犀侯,生子二靖伯、庚伯”。二名了。

  三、《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一文,有三大特点:

  一〉、自创历史说
  “陈候犀侯公之长子靖伯庚和次子突”;“史载靖伯庚公为陈国上卿”; “公子究逃到齐国,就用‘陈’字作为姓氏,从此陈姓诞生。”;诸侯宗族之亲过五代无权者沦为庶民是铁血的律条等,出自何史册?

  二〉、掩耳盗铃指鹿为马
  “这个陈氏是指陈国,陈地主之意,与姓什么是扯不上关系的。” ,“陈侯世家一脉与陈国及陈国的土地,财富可以划等号。他们是陈地(陈氏)的主人。”

  陈侯世家一脉所代表的是陈侯世家整个族群,是人;

  
陈国所代表的是妫姓陈氏整个氏族部落集团的新名号,是国家名号;

  
土地,财富所代表的是物质。

  人,国家名号,物质具有三种不同性质,三者如何划等号?说它们互相有关联是可以的。这三者中,人是第一位的。说这三者“是陈地(陈氏)的主人。” 更是无知!陈地与陈氏不是等同关糸!陈氏可以因陈地而命陈氏,土地、国家名号,物质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的“主人”,只有人才是它们的主人!
  陈国主体姓妫姓陈氏,从陈国主体外迁者照样有姓妫姓陈氏者。用“陈氏” 指陈国、指陈地这种无知之解,来否认“陈氏” 是新氏姓。是本文作者真不懂,还是有意采取掩耳盗铃指鹿为马的办法来欺哄观众?

  三〉、所论非题
  原文题目是“袁姓源妫姓而非陈姓”。陈国本姓妫姓陈氏,在袁氏源于妫姓的问题上本无争议,可少用笔墨,原文则通篇大谈?作者反对袁氏源于陈氏的问题所谈很少,其理也站不住脚。

  四、为了袁氏,不存在“道歉”。不过若再写文,要抓文中心,少拿无关文字充篇数。别在自创历史、掩耳盗铃了,毕竟世界上呆子甚少!象你这种自创历史、掩耳盗铃、所论非题的文字自己看倒也罢了,弄出来见众人岂不怕丢了袁氏脸面!刊载此样文字的刊物岂不降低了本身可信度!采用编者取此样文字,除有私心外,自身水准岂不暴露无遗。



                     2009.12.1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9-12-3 11:29:04 | 只看该作者
今对文中“氏”的排序稍作调整。

   不要“自我屈膝”也不能“妄自尊大” !用史实说话!妫姓陈国早期下衍氏姓,以产生“氏”的时间排序为:陈氏(前1046年)、胡氏(约前980年)、田氏(约前672年)、袁氏(前656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袁子朋 发表于 2009-12-5 08:21:2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再接再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yuanhc 发表于 2010-6-22 11:25:02 | 只看该作者
学术之争怎么出了火药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