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何叔衡在“岳户”族谱中的佚文

[复制链接]
袁文献3918 发表于 2015-2-8 23: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3918 于 2015-2-8 23:57 编辑

【转】此生合是忘家客——《袁氏族谱》中发现何叔衡佚文三篇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字玉衡,号琥璜,谱名启璿,学名瞻岵,湖南宁乡人,1876年5月27日生于杓子冲(今沙田乡长冲村)一个农民家庭,26岁时经科举考试得中秀才。是中共一大代表,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在长汀突围战斗中,这位在党内被尊为“五老”之一的革命长者壮烈牺牲,时年59岁。
    2005年02月14日《湖南日报》发表易凤葵撰《沩山人爱写书》,提到何叔衡同志,惋惜地说:“沩山籍人士中的何叔衡是大革命家又是大学问家,只可惜他牺牲太早,又因是战争年代,他的大量诗文多已散失”。的确,现在所能看到的多是何叔衡写给兄弟、儿(继子)女的一些家书及一首1928年赴莫斯科路过哈尔滨时根据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意改作的诗:“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除此之外,鲜有发现。近日笔者在翻阅藏品《(宁乡)袁氏七修族谱》时却意外发现谱中载录了何叔衡同志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岳父的袁氏家族所撰写的三篇文章,虽或算不上是重大发现,但其意义却是非同一般。
《  袁氏七修族谱》修纂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魁香堂木活字本,七卷首三卷,十册。宁乡袁氏为何叔衡岳父袁愈杨所在家族,自明正统间刺史(应为贵州普安州知州)袁邦固创修家谱以来,在清康熙十二年、乾隆五十四年、道光六年、同治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历次递修,至此已为第七次修订。这次所发现的何叔衡撰文,即是何叔衡在光绪三十四年为袁氏家族六修家谱时所撰写,当时何叔衡32岁。
    何叔衡的岳父袁愈杨,字毓春,行三,生于咸丰三年(1853),卒于民国三年(1914),元配刘氏,生一子二女,但仅剩下一个女儿,即何叔衡的妻子袁少娥;继配吴氏,没有生息;三配李氏,亦没有生下一子半女,就领养了丈夫胞弟袁愈海的次子名锡及汝章房(同宗)袁寿亭长子名仙为子。袁名锡仅活到十五岁就死了,妻子何氏改嫁龚姓;袁名仙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不知何故没有娶亲。所以何叔衡的岳父袁愈杨仅女儿袁少娥一个传人。何叔衡为袁氏家族共撰文三篇,依次为《袁公月亭先生传》、《岳曾祖袁公汝翼先生暨德配刘孺人合传》、《岳母袁母刘孺人墓志》,每篇均各近千言。为节省篇幅,今仅录《岳母袁母刘孺人墓志》全文如下,因此篇不仅记录了何叔衡幼时情景,还涉及到作者对时事的看法和感悟:
    光绪十年甲申四月二十三日未时,岳母袁母刘孺人卒,时瞻岵生六年矣。病时随父往探,衾半启,以缶承唾,癯甚将行,自知不起,执岵手曰,汝后日须奋读,夫妇宜和也。掷床头钱数百,泪涔涔下。数日讣至,又随父往。棺在堂,尸在榻矣。谒毕,岵旋嗥集童队,作金鼓,已又斩筱为矛,战郭外鄱间。岳丈给以饴彊,携之去,殆将殡也。棺薄三寸,四周光射,死者椒目而色灰。岵惊辟,时内子方九岁,颇尫弱。夜父命代奉灵随,释子作辟,方法事。明日岳丈掔送诸圹。呜乎,此情虽历历,然其时不知其可悲也。越十五年丙子于归,渐询得其懿行,孺人在室得父懽,逮病时父年七十,居悬十里,必日一至焉。重帏在堂,诸子妇数百,指独青睐。孺人佐夫勤俭,椸衣廥粟,具盈盈焉。生一子(按:谱中未载),不育,女二,长即岵室,次殤,以艰嗣故惧贻堂上,忧积而成疾,大渐时聚家人泣曰,我不能终养,命也,必藁葬,心始甘。故薄丧皆从其治也。吁此何非古忠臣孝子哉。夫相国旧都望之畅然,无知之陵谷卉木感慕人者且如此,矧孺人淑贤之风,而岵耳目之,而身受之者乎。惟岵获落一衿,年且三十,学堂变起,膠柱不肯与其不为风波之僇民也,几希有负孺人望矣。至沾沾吹剑首而志墓益滋恧焉。孺人姓刘氏,太学生玉京之女也,生咸丰四年甲寅又七月十七日寅时,归岳丈袁君佑椿,没年三十,葬宁邑九都六区王家冲岑家湾下手猎马山上圫狮形山,伴伯母吴氏,坐右乙山辛向。
                               严侍下子婿邑庠生何瞻岵顿首拜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秋月吉旦   
                                  男名锡敬刊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冬月吉旦重刊
    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恰好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蜜月期,若非正逢其时,以何叔衡头颅万元大洋的赏格,袁氏家族肯定是会摒弃而不敢重刊的,尽管这时离何叔衡牺牲已有三年时间。
我猜测这很有可能是首次发现的何叔衡同志的三篇佚文,理由有三:
    袁氏家族的光绪三十四年六修本家谱没见其它书目记载,而此七修本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仅湖南图书馆藏有残本三册,此七修本当时共仅印三十五部,经过历次劫难,能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此为其一;其二,此三篇落款分别为“何瞻岵”、“何瞻岵叔衡”、“何瞻岵”,而现在各种辞书介绍何叔衡时,大都作“字玉衡,号琥璜”,很少有提及“瞻岵”二字,就算有人去翻阅家谱也很容易忽略。实际上,若不是笔者在数年前收藏了何叔衡的家谱,曾详细查阅过他的生平,这一次肯定也会疏忽;其三,查阅了不少关于何叔衡同志的资料,均未见提到有此三篇文字及相关报道。
    今年是何叔衡同志诞辰130周年,此三篇佚文的发现,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研究何叔衡同志早期的人生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文献3918 发表于 2015-2-8 23: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支袁氏系光五郎公派下细二郎公房新化高坪“十七户”后裔中“岳户”在宁乡县沙田乡的一个分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