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采访“破锅袁”专辑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原小柏营)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8-22 08:57
标题: 采访“破锅袁”专辑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原小柏营)
采访“破锅袁”专辑

习家店(袁家)

  小柏营袁家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原小柏营)五组。2008629日上午10点告别启平,乘坐六里坪至习家店的乡村公交车,花15元钱于11点半到达习家店镇。习家店至小柏营只上午有两趟,11点以后就没车了。没办法只有找‘摩的’,说来也巧正遇一位30岁左右的摩的人,他自称是小柏营五组人袁姓女婿,岳父是习家店镇有名的建筑老总。坐上摩托二十几分钟就到小柏营五组他二姨父袁崇云家,进家门正遇开饭也就没客套上桌边吃边聊。袁崇云1944年生,爱人庞华莲1946年生,身体均好。老两囗单独过,有田、有山、有树,还开了个小啇店,一年下来有二至三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倒也殷实。谈到本地袁氏情况时崇云讲:“我们这袁姓是从陕西大槐树迁来,啥时间迁来的、始祖名谁不知道。这里分大柏营、小柏营,原来都有祠堂文革期间拆毁,小柏营祠堂现建成小学校(并校后现空着)祠堂碑我们把他砌在学校院墙内,上面有四十代派字,我只记得前二十代。”说说你本房世系?崇云讲:“邦珠―作?―守信―希宗―崇云(1944年生)―本昌―义兵(1991年生)”
[attach]2236[/attach]

  午飯后急于看碑顾不上休息,一行四人(崇云、如启、司机、袁希聪)到学校看碑。守院人不在只有翻大铁门进去,果见院墙上有一高1.8米、宽0.6米的石碑。只见石碑正面上头横写“永垂不朽”四个大字;左侧竖写:读圣渝广训(略,内容是造祠堂定派字是为了敎育子孙不忘祖、不乱宗);中间靠右侧竖写宗派:“尚自应栱士,袁有朝天邦;守希崇本,义世泽长。”下面又有后添上去的(与上文比字体不一样、刻文深度不一样,据说为袁守礼所作),其竖写派字为:“慎俢家坚端,克明先德昌;永承宗立训,万截绍书香。”;碑的最右边竖写:“大清咸丰玖年(1859年)拾月朔一日合族立”,此处照象后依旧翻过近三米高的铁大门去后山看碑,后山存碑有几尊只因都是清末的文字不多此略。
下图:小柏营砌在院墻上的祠堂碑

[attach]2237[/attach]
[attach]2238[/attach]
  
  下山后正好遇着袁希贝(1949.2.15日生)去放牛,希贝放下手中活陪我们(共六人)聊起袁家之事,通过交谈可知在当地他是位当过兵、较为有文化知识的人。希贝说:“听说我们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来的,老地名叫吳家庄(现七组),来世祖名不知。据说是袁绍后裔,分家时把锅打成四片,兄弟四人各执一片。一支下河南;一支习家店小柏营;一支袁家店;一支关山河(实为官山镇袁家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打锅分家不知。”请谈谈本门的世系情况?希贝说:“拱明―士俊―袁勤―有章(大房共四房贤、笔、荣)―朝兵―天基―邦佑―作鑫(1893年腊月26日生)-守慈(1921.9.4日生)-希贝(1949.2.15曰)-崇昊(1977..8日)-本日青哓(2004.8.2日生)。”众人都说习家店小学袁希华(文斌)对袁家的事情知道的多,可去问问。

  和众人告别后乘来时的摩托直达习家店小学。袁希华59岁,身体很好,快退休了,他很忙,见我来访客套一番后便进入正题。只见他拿出一本信笺纸,这是他对小柏营袁氏资料分析总结。我想拿过来看看希华没同意只得作罢,希华说你问我答就行。值得一提的是:希华说:“四支‘破锅袁’,特别是河南的一支要重视,河南香华县厚坡村有二百多户袁姓,有祠堂堂内有一块扇形锅片,他们的派字‘尚自应拱士’与我们同,6768年去过。习家店中学老师袁晓琴就是河南厚坡的。”(通过袁晓琴与他父亲袁清国取得了联糸,准确地址是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马王港村袁营,祥情见专题)。河南省好象没有叫香华县的。请谈下你们当地来世祖情况?希华翻开信笺纸看看说:“在祠堂横梁上写着袁有伯,可能是始迁祖。他有三个儿子朝良、朝国、朝先。后因有伯犯了族规被处罚。”有伯自已定的族规自己犯了怎么罚?他犯的什么规?怎样处罚的?希华讲:“这都不能说!”这可能是不让我看他写的材料的原因吧。“有”字辈为始祖可能性不大,才十来代人发展到目前七、八百人不太可能,是你们支房祠堂祖是可能的,我说。介绍一下小柏营整体情况?希华讲:“小柏营是老名,政府号召种杏树后改名杏花村。全村八个组,一、二组有近百人姓袁;三、四、五组有六百余人袁姓;七、八组差不多也有百多人姓袁。”天色己晩又无车,希华邦我找个旅社住下。第二天早晨530分乘习家店至襄樊的汽车,一路顺风快九点时安全抵达襄樊。长叹一口气总算完成了自定的‘破锅袁’专访计划。

分析:

一,袁姓是从陕西大槐树迁来,其他姓氏也同样说。

  此地有谈小脚指故事;有背手故事;有用绳子捆,兄弟不准迁一地说。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人云亦云造成的。

   2 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希贝说:“听说我们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来的”是否对?

   1 据希贝家的世系分析,设一世为拱明―应?-士俊―袁勤―有章 ―朝兵―天基―邦佑―作鑫(九世、1893年腊月26日生)-守慈-希贝-崇昊-本日青哓(十三世、2004.8.2日生)。从九世作鑫至十三世本日青哓共五代人,四个代间隔。

求代间隔年(上代人一岁至下代人一岁之间的年数,一般匡算为30年,正负五年):20041893111÷428代间隔年。

求拱明出生接近年:189328×718931961697

   2 按祠堂碑派推测,以“尚”字派为来世袓计:则“尚-自-拱明-应?―士俊―袁勤―有章―朝兵―天基―邦佑―作鑫,共十一代人,十个代间隔。来世袓出生接近年约为:189328×101613年。这个时间与“邓州白牛反朝事件”时间(1642年)接近,两者相差:1642161329年。


    3 以洪武二(1369)年计,求代(世)数:(20041369)÷28635÷2822.68代。约为23代人。此地从“尚”字辈开始到现在最晚辈“从”字辈也才十六、七代人,两者相差六代人,一百七十来年时间。洪武二年迁来可能性不大。

    4 没有其它资料支持“洪武二年迁来说”。

三、祠堂碑三大特点

    1 祠堂碑立碑时间为“大清咸丰玖年(1859年)拾月朔一日合族立”,以哪代人为主立呢?(20041859)÷285代,从“本”上溯五世,即“邦、作、守”三代人为主修祠立碑。

    2 祠堂碑上的“宗派”是分两次刻的,前二十字派字与整体碑文是一人所写一人所刻,它下面的二十字派字则是后补上去的。据袁希贝说是袁守礼之作。

    3祠堂碑上的派字,“士”字下辈,“有”字上辈的“”字怎么讲?常理是不可能将本姓姓字作为派字用的!这里为什么这样做?每个家族都会起一定数量的派字,当其中某个派字给忘了时,后辈人不敢胡乱噫测,在编谱或立碑时只好用本姓姓字作替。用‘破锅袁’来解还反咉出另一层含意:此二十派可分三说,从“尚”字到“袁”字六派为搬迁前的原派字或曰老派字;“袁”字是被忘了的派字的替用;从“有”到“长”十四派派字,是“拱、士”两代人结合原派辈歌接续的。各姓氏取派字,特别是新迁一地后往往都把原迁出地的派字作为新派辈歌的开头。至少也要将来世袓的原派字或名作为新派辈歌的开头。“拱、士”两代人在续派辈歌时明知老派辈歌“士”下还有一辈,又不知是什么字,只好用姓“袁”字作替。在实际操作时这代人只用名不用辈字。若说是“有”字辈以下定派辈歌那是不可思意的也是不可能的!或说修祠堂立碑的“邦、作、守”三代人把第六世的派字给忘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从“邦”向上溯只五世,而大清康乾盛世及以后全国修家谱、立碑极为风行,忘是不太可能的!

四、希华(文斌)说始迁祖为袁有伯,可能否?

   1 若始迁祖为“有”字辈,则他在定派辈歌时不可能写五、六代老派辈字,即便是记得常法也只能是单独一行或作说明例“老派字”等。

   2 若始迁祖为“有”字辈,则他不可能连自己父亲的派戓名都全忘了。因这是续定新派辈歌必需的。

   3 用希华的说法“有伯犯了族规被处罚”,从“有”字辈迁来到“邦”字辈前后四代人谓四世同堂,总人数不超过三十人。盖祠堂是不可能的,因只一家也没经济实力。说明当时还没有族规一说,即便有点家规也是有伯说了算。试想:他的儿、孙能处罚他吗?

   4 希华说: “有伯犯了族规被处罚”,这正说明:有伯犯错时族人己很多、门房己多分,族规己制定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伯犯了族规,不处罚难于平众怒。所以始迁祖为“有”字辈是与当地实情不相符的。

五、河南邓州白牛镇袁营“反朝事件”


  邓州白牛镇袁营,是“破锅袁”河南源发地。源发时间为明末崇桢十五年(1642年)。起因是: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际,崇桢十二年(1639年)明朝担心襄阳失守,便派襄阳住军仝练总领兵18人,以狩猎为名潜入邓县白牛刺探军情。仝练总曾是南阳太守属下白牛驻军头目夏云峰的旧部,夏曾令仝向襄阳送情报,仝冒险而去则一去不返。仝练总带着兵士们一起去夏云峰那里歇脚叙旧,谁知夏云峰多疑,觉得来者不善,表面热情备至让袁文杰、袁文秀设席于南寨,暗地里安排兵士准备斩草除根。误杀襄阳王府之军队十七人,只一人逃跑。过三年(崇桢十五年春,1642年),襄阳王派大军前来袁营报仇,声言铲平袁营杀光所有人。明军到后将没跑或没来得及逃跑的袁营袁氏,无论男女老少见了便杀,现“杀人坑”遗址即是见证。在大军包围袁营之前,军中有袁营人袁享是押运军粮的小官,弃粮跑回袁营报告。袁营的袁姓人各房支以破锅片为记,自择路逃跑。调查得知:其逃难路线为,以白牛为中心向西沿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线呈扇形分布分。

结论:

一、陕西大槐树迁来说,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此四支‘破锅袁’,据有破锅说、迁出年代、时年岁数、地理分布四大特点看与邓州白牛镇“破锅袁”源发地的情况相符,真正始迁出地点是河南邓州白牛镇袁营的可能性极大。

二、那个字辈可能为始迁祖?

   1 “尚”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613年,迁徒时间1642年,迁徒时时年29岁。若“尚”字辈为始迁祖,就出现与仁公(约生于1436年)之间的“代间隔年”过大(16131436177÷288.5代间隔年)的问题。这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2 考虑到“代间隔年”并不是几十代不变的,前面的七、八代应更接近白牛,若用白牛的32.3代间隔年进计算,则“尚”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89332.3×1018933231570年。这个时间距1642年相差72年,这个岁数在逃难外迁时可能性不大。因此“自”字辈为首迁祖也是可能的。

   3 从“自”字辈至“作”字辈,共10代人,有9个代间隔。“自”字辈出生接近年为:189332.3×918932911602年。与“白牛反朝事件”时差1642160240年。即“自”字辈在逃难时40岁。因此“自”字辈为始迁祖更接近史实。

三、寨河村袁家店与习家店小柏营本是一家。

   1 两者对本地袁氏历史的说法基本上完全一致;

   2 寨河村袁家店袁进书(1940年生)年靑时来小柏营拜过祖,人还健在;

   3 袁进书的爷名作杰,太爷名邦秀。说明他们从“作”字辈以上是与小柏营碑“宗派”上的派字相同的。“作”字以下不同是正常的。















作者: 袁银生    时间: 2008-8-23 17:26
顶~~~~~~~~~~~~~辛苦了 袁老
作者: 袁益新    时间: 2008-8-25 22:01
详实的资料,详细的分析,支持.
   袁光荣 13886201662(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个电话)

     袁书记介绍他们这里方圆十公里内的袁姓都为同一宗派,明朝(具体时间不知)一位叫袁仲宽的人带着四个儿子从江西(具体何处不知)来到这里,然后打桩定居,时代延续至今近千人。这里代代相传的是袁仲宽和泥咀袁巷的袁姓是同一支,而且他们是长房,有一年袁巷的人骑马来到这里询问派别,应当时欧庙的袁姓发展的不如袁巷(袁巷有人在做官)所以招待的不周,袁巷的袁氏一气之下另立派别。此信息的获得对于了解我袁巷袁氏的始祖情况是有一定帮助的(这也是我今天要先到这里的原因),因在袁巷家谱里明代的情况基本上是空白,传说里关于关于和袁巷同宗的问题,袁巷有人在朝廷做官的问题,袁巷另立派别的问题因无实物资料已无法考证,但此地延续四五百年的传说毕竟有他的历史背景,只可惜永远是个秘了,这里也建过祠堂,袁仲宽的墓及碑原来也在,后在六七十年代时都被毁掉了。

地址:襄城区欧庙镇孟湾村、刘庄村、徐湾村
派别:仲明天朝 文成宜治 志士为宗吉 学乃身之光 宏运方开太 修德振家邦
始祖:袁仲宽
原始居住地:江西
迁移时间;明朝
人口分布:孟湾村六、七、八、十组450人左右,、刘庄村五、六组200人左右、徐湾村二、三组100人左右,此外宜城县小河镇一带居住的袁姓和此地为同一支。
  这是我上次去了解的一些情况,我现在仍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他说他们和袁巷的是同宗,若你再去,可再详细问问.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8-8-25 23:57
问好如启兄!你辛苦了!!!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8-8-26 09:30
引用第3楼袁冠烛于2008-08-25 23:57发表的 :
问好如启兄!你辛苦了!!!

  那几天正热,真的太辛苦了!感谢你的务实作风!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8-8-26 09:31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www.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