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湖南益阳仁风堂袁氏的开基始祖和派谱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1-7 16:22
标题: 湖南益阳仁风堂袁氏的开基始祖和派谱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7-6-28 16:52 编辑

湖南益阳仁风堂袁氏的开基始祖和派谱
我们湖南益阳这支袁氏的堂号,我所见到的1999年五修的族谱上写的是“仁风堂”(但我们家族的神龛上历来写的是“汝南堂”)。其发派公公名袁羲仕,字学优;元末明初人(与朱元璋同时代,具体生卒年月已失传);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军,明初封为武功将军,曾任南京都统多年,于洪武末年告老还乡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初江西填湖广时,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携二子迁来益阳市郊天成垸定居。羲仕公当年迁来益阳定居的村落,后名为益阳县天成垸袁家巷(1955年改名为全丰村,地改市后名为益阳市赫山区天成垸全丰村,撤区并乡后名为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全丰村)。
  自羲仕公于1398年迁来益阳,至今已逾600年了,现其后人已有了第31代孙。据1999年五修族谱时登记,我们益阳袁氏已有5000余人,主要居住在湖南益阳市的赫山区、资阳区、桃江县、沅江县等地,有少数散居于南县、华容、安乡等县以及长沙、广州等城市。
我们益阳袁氏的派谱为:  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
             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
             肇本家之良,文名发其祥,
             志大登先甲,光辉裕桂芳;
             崇修齐璧錫,令望协奎璋,
             孝贵怀封恪,仁宜继奉扬;
          (本人为“文”字派,羲仕公的第26代孙。)
  我们这一支袁氏族谱上记载“发迹陕境,起兴豫地,复迁江西”,然后从江西迁来益阳。
     由于一修族谱是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经房澹斋公倡修,谓之澹斋谱,为经房支谱),距羲仕公迁来益阳已350年了,可能当时已没有了从江西带过来的老族谱,因此谱上只有自羲仕公以来的记载。

作者: 剑    时间: 2014-1-8 09:46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4-1-9 19:13
只是由于一修族谱是在1747年,距羲仕公迁来益阳已350年了,可能当时已没有了江西的老族谱,因此谱上只有自羲仕公以来的记载,无法确定羲仕公是袁安的多少代孙,也就无法确定我们上溯到袁安公的家族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撼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5-5 16:58
此贴为不久前重新发的,本人于2006年1月17日发的原创帖,顶上去!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5-30 11:29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4-6-19 16:42 编辑

诚心请教各位见多识广的大侠:我多年前曾发帖请教“汝南堂”与“仁风堂”的关系,但好多年了一直没有看到过回复。最近我得知“仁风”出自袁宏“奉扬仁风”的典故:《续晋阳秋》
袁宏字彦伯,陈郡人,魏郎中令焕六世孙也。祖猷,侍中。父勖,临汝令。宏起家建威参军、安南司马记室。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
若如此,“仁风堂”则应当是由袁宏后人创立,仁风堂的袁氏应当是袁璋、袁滂、袁焕、袁宏的后人。而汝南堂应该是袁安的后人创立的。
我要请教的是:“汝南堂”的一世祖无疑是袁安,而“仁风堂”的一世祖应是袁宏,而益阳袁氏为什么族谱上写“仁风堂”,而大多益阳袁氏人家的神龛上却写的是“汝南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诚心虚心向知情者请教!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6-9 16:45
  扬风仁政    卧雪清操

上联说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字彦伯,阳夏人。曾为谢安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后自吏部出任东阳太守,谢安赠他一把扇子,他说:"我一定要奉扬仁风,抚慰那里的百姓。"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苟悦的《汉纪》,著《后汉纪》;又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下联说东汉汝南汝阳人袁安,字邵公。曾客居洛阳,恰逢大雪,洛阳令巡行到他门前,见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人内,见他僵卧在屋里,又听他说:"大雪天人们都在挨饿,不好去麻烦别人。"便认定他是贤人。明帝时,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6-9 16:48
袁正林 发表于 2014-5-30 11:29
诚心请教各位见多识广的大侠:我多年前曾发帖请教“汝南堂”与“仁风堂”的关系,但好多年了一直没有看到过 ...

袁政第6代孙袁昌居洛阳,昌生袁安,字邵公,家贫好读,常傲寒门雪,故称卧雪先生。一夜苦读冻僵在外,被洛阳令救起,保举为孝廉。汉和帝即位,升为司徒,历任太仆、司空、河南伊等职。袁安不避权贵,正直不阿,以严明著称,多次弹劾窦氏外戚专权,就连天子大臣也敬畏三分,为时人称颂。帝封汝南为袁氏食邑,其子孙兴旺发达,四世五公,把袁氏推向最兴盛时期,因此汝南成为袁氏发祥之地,后裔推崇袁安为一世祖,堂号为汝南堂。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7-1 15:27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4-7-1 15:42 编辑

      【袁姓】祖字为姓  袁出太康(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  )
       天下袁氏出太康,已经是姓氏文化专家们公认的说法。 袁氏的祖居地,名叫袁庄。
       袁庄由来:食国之地、 世守不失 。

       说起袁氏,袁传修满脸兴奋,但学历不高的他表达不清,只能抱出一大摞家谱。从这里,记者发现,这位古稀老人是袁氏的第73世孙。他家所在的袁庄,位于太康县城正西20公里处,也是袁氏族人世代守候的地方。3月7日,袁传修带着记者来到村边田垄上的一座墓地,说老祖宗就埋在这,有2600多年了。因为要接受四海归来的袁氏后裔祭拜,2012年,袁传修带着乡亲们修了这座新墓。
       唐韩愈所作的《袁氏先庙碑文》称:“陈公子有为大夫食国之地辕乡者,其子孙世守不失,因自别为袁氏。”陈是古时的陈国,袁氏祖先做官的地方,文中的辕乡是他们的食邑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袁庄。
        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数位专家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天下袁氏出太康已被公认。而袁氏之祖则是春秋时期的陈国大夫袁涛涂。
        周口市姓氏研究会理事周祖祥同著名姓氏文化专家杨静琦合著的《天下袁氏出太康》是公认关于袁姓起源研究比较权威的书籍。书中称,袁涛涂为春秋中期陈国大夫,彼时春秋纷争,作为陈国大夫的袁涛涂不得不在强国间不停游走。
齐国为遏制楚国的北进势头,齐桓公以中原盟主身份,联合鲁、宋、陈等八国,向楚国发动了一次军事远征。袁涛涂此时随齐伐楚,他向齐桓公请命前往楚营议和,之后促成了双方在召陵订立盟约,即著名的“召陵之盟”。等到齐军班师回朝,袁涛涂担心齐军过境扰乱陈国,心生一计,说陈国瘟疫遍生,请齐军绕道东行,但齐桓公探察后识破了他的计谋,就把袁涛涂押回齐国关了起来,接着派大军进攻陈国。众人纷纷向齐桓公求情免袁涛涂一死,考虑到袁涛涂议和有功,齐桓公便没有杀他。与此同时,陈国难挡齐国攻势,派人请和,答应割地赔款,齐国这才息兵止战,放回了袁涛涂。这也是历史上关于袁涛涂最后的记载,此后他无心政事,便告老还乡,在祖地辕乡过完了余生。
        袁氏起源
        出自妫满 祖字为姓
        要说袁氏起源,还得追溯到虞舜的后裔妫(guī)满。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孙虞阏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一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封于陈地(大致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都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国号为陈。妫满死后,周赐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
妫满11世孙名诸,字伯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袁氏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也就是说,妫满13世孙涛涂以祖父字“爰”为姓,名爰涛涂。
       唐人林宝在《元和姓篡》中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袁、湲、楥、援,其实一也。”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玉清对此解释道,这六个字在古时同音通用,后来因为传号不同,所以一姓又分为五族六家,“实际上都是一家”。而新编的陈氏家谱中称,涛涂先以祖字为姓,在陈国做大夫后,又以住地辕乡的“辕”为姓,遂称“辕涛涂”。
           2012年,海内外的袁氏后人200余人来到袁庄认祖归宗,并为袁涛涂墓立碑“袁氏始祖”。(袁正林注明:转发时有细微的删节)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7-3 15:26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4-7-3 15:30 编辑

                陈郡袁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时间:2006-09-25  作者:徐玉清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  来源 :《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  
      陈郡袁氏同汝南袁氏是袁氏的两大望族。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显达,袁安曾任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职,位高权重。袁安子袁敞,袁安孙袁汤,袁汤子袁逢、袁隗也都担任过三公的职务。这样,自袁安始,汝南袁氏四代人中先后有五人担任三公的职务,被称为“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也成为汝南袁氏功绩与荣耀的代名词。当然,汝南袁氏家族中还有许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中郎将之类的职务,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记载,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东汉末年,一度割据天下的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成为东晋南朝重要政治支柱。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一些袁姓人或为追随名主,或为避难他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浪潮。晋代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随晋室南渡者有许多中原士族,其中也有袁姓士族。渡江后,所东晋、宋、齐、梁、陈,在朝中做官的袁氏,多因官居于江南各地。
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高门士族的领袖,其次便是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与谢氏、王氏、萧氏联姻,王、谢、袁、萧并称四大盛门。据《晋书》、《南史》等书记载,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谢安侄子、东晋名将谢玄之女为妻;袁湛的外甥,是陈郡谢绚;袁粲的母亲,是琅琊王氏、太尉长史王诞之女。因为这层关系,彼此相互提携,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坛上发挥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后得到安西将军、豫州刺史陈郡人谢尚的提携,进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迁,也得到陈郡谢氏的帮助。
陈郡袁氏还与南朝皇室联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斋妫即是东晋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的女儿嫁给齐武帝子竟陵王萧子良为妻。南朝梁时,袁昂任宰相时,仆射徐勉受武帝重用,势倾天下,在袁昂府中喝酒时,竟要袁昂出内眷随侍。见徐勉那张狂样子,袁昂不动声色地让家眷五六人出来应酬,并且故意装出一副很有歉意地说:“我家没有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老妇人都是我的妻妾。他们有的是王妃生母,有的是公主婆母,现供你使唤。”徐勉闻听此言,方才知袁昂尊贵,吓得慌忙向袁昂道歉。尽管南朝皇帝与陈郡袁氏之间有些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总的来说,双方合作大于对抗。陈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赖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东晋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先后在南朝担任宰相之职。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粱、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第二,衍生了众多袁氏支系,促进了袁姓发展。
        陈郡袁氏有一支在东汉末年迁居南方。袁霸弟袁徽以儒术闻名于世,他曾在江汉末年的大战乱即将爆发前对堂兄袁涣表示:“兵革既兴,外患必众”,我要到偏僻的山海之间躲避以免除祸乱。袁徽后来果然举家迁居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后移治今广西梧州市、广东广州市)。在西晋末年渡江南下后,陈郡袁氏聚居在今江西宜春,并在此形成望族,袁州也田袁姓聚族而居得名。袁氏是东晋南朝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仕宦等原因,这支袁氏在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繁衍,并向福建、两广等地迁徙,称盛于江南。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太平寰宇记》、《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载:豫州汝南郡七姓有袁氏,徐州彭城五姓有袁氏,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为袁氏。可见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南方的江苏徐州、江西宜春,袁姓也已形成望族。
东晋末年,陈郡袁氏有一支北迁,在北魏政权中任职,定居于今河南洛阳。隋朝灭陈后,将原在陈朝任职的官员迁至京城,原在陈朝任尚书仆射的袁宪也在被迁之列,袁宪及其子孙相继任职于隋唐两朝,定居于今陕西西安。
另据《元和姓纂》等典籍,陈郡袁氏还衍生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京兆(今陕四西安)、华阴(今属陕西)、河东(今山西太原)、河南(今河南洛阳)、濮阳(今属河南)、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等。
          第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贡献。
       陈郡袁氏文化底蕴丰厚。袁氏后代袁良,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涣的曾孙袁瑰在东晋任国子祭酒(全国最高学府国子学的主管)等职。他曾上书朝廷,要求重视儒学,恢复因战乱而受到削弱的礼教,因此,受到晋成帝的重视,东晋从此开始重视儒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陈郡袁氏中袁涣、袁淮、袁质、袁乔、袁休明、袁豹、袁彦伯、袁宏、袁山松、袁淑、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都有文集传世。袁乔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曾为《论浯》、《诗》作注:袁乔的孙子袁山松,年幼时即有才名,著有《后汉书》百篇。他喜好音乐,当时流传一首歌曲叫《行路难》,歌词颇为粗疏质野,经过他的修改、加工,使词、曲更为精练、凄婉。他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高歌此曲,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人们把同时代的羊昙善唱歌、桓伊好唱挽歌、袁山松喜好《行路难》井称为“三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袁宏,他—生写下诗赋诔表等杂文三百余篇,其中著名的则是在任桓温府记室时创作的《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赞》。当时就有“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赞誉,时人尊袁宏为一代文宗。袁宏还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他的史学著作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之外,《后汉纪》是他留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与南朝宋时范晔所修《后汉书》,一书一纪,相得益彰,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作出了“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的结论。
        第四,为后世树立一个清廉的榜样。
        北齐时期,政治黑暗,官吏争相贪赃枉法,而北齐项县人袁聿修(531—582)却卓尔不群,为官清政廉洁,被人赞誉为“清郎”。袁聿修在任信州刺史时,廉洁奉公,处事公允,深受一州百姓的拥护。齐后主武平初年,朝廷派御史分别巡行各州,考核各地官员政绩。与信州相邻的州都受到御史的弹劫,而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信州竟被视为“免检单位”。当他任职期满时,一州僧俗民众依依不舍,有的还带来酒肉告别,很多人准备远送。他离开信州后,以郑播宗为首的信州百姓七百余人曾向朝廷上书,请求为他刻功德碑,以彰其功,朝廷特意恩准。
北魏、北齐时,位居要津者彼此都要相互联络、互相馈赠,袁聿修担任吏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相识,常戏称他为“清郎”。北齐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受命巡行各地,并考察各地官员优劣。路经兖州,时邢邵任刺史,两人话别后,邢邵派人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袁聿修不但没有接受,还写信责备邢邵。邢邵很受感动,去信感叹道:“往日老弟被誉为清郎,而今位高权重,可称为清卿。”
           第五,保持士大夫的气节,以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影响后世。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世人为了保全性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那些士大夫也丧失了所谓的“名节”。而陈郡袁氏却恪守正义,不畏强权。
       东汉末年,陈郡人袁涣为避中原兵乱,流寓江、淮之间。先是投奔袁术,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后,袁涣被吕布拘留。吕布命令他写信辱骂刘备,遭到他的严辞拒绝。吕布三番五次地催逼,袁涣仍不答应。吕布大怒,手执兵器威胁道:“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面对死亡的威胁,袁涣轻蔑地一笑:“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如此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合适。还望将军三思。”素来只逞匹夫之勇的吕布被袁涣的一番高论折服了,很惭愧地向他道歉,不再逼袁涣写信了。曹操剿灭吕布后,袁涣在曹操手下做事,提出了好多有益于世的计策、建议,都被采纳。袁涣有两点尤其使曹操看重:吕布败亡时,在吕布手下谋事的颍川大族陈群父子谒见曹操时,行跪拜大礼,而袁涣只长揖不拜;曹操赏赐部下车辆数乘,让他们随意掠取吕布军中物资,好多人都满载而归,唯独袁涣只取数百卷书和一些钱粮。
       袁宏在东晋时任大司马桓温记室(秘书),专管文书记录工作。他为人正直,虽然受到桓温礼遇,但他对桓温企图篡逆,严重威胁其他世族利益的行为极其不满。他见桓温作为晋皇室的女婿,却丝毫不顾及皇室利益,便非常鄙视桓温,虽为其部属,但更忠于晋朝。他在其著文和谈论中,对桓温多有冒犯,所以“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袁宏在《东征赋》的结尾处,将西晋永嘉年间随琅琊王、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渡江的诸位名臣一一著录,并分别称赞其德行。由于袁宏在当时文坛声誉很高,他的《东征赋》一问世,人们争相传看。那些被袁宏列名的诸位名臣后代倍感无上光荣,未被登上的名臣之后觉得受到冷落,就有意找碴。桓温的父亲桓彝虽是渡江名臣之一,曾任宣城太守,在东晋初年平定苏峻之乱中为国死难,但袁宏在《东征赋》中故意不列桓彝之名。与袁宏同在桓府又与之友善的伏滔多次劝他把桓彝名字列上,袁宏却笑而不答,始终未改。桓温非常气愤,惮于袁宏是一代文宗,一直隐忍未发。桓温想让袁宏在赋中称颂其父,又不愿把此事张扬出去弄得人人皆知。有一次桓温率大司马府属吏游历青山时,   质问袁宏:“你作《东征赋》,称赞了那么多先贤,我父亲为国尽忠,为何不见赞誉?”袁宏在此危险时刻,沉着应答,使桓温无计可施,只得放弃借机报复的打算。
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虽然人书生气十足,常常受到别人的作弄,官运不畅,却很有气节。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劬行为多违反法度,受到刘义隆的责难,他害怕被废黜,与始兴王刘浚密谋后,决定弑文帝篡位。在行动之前,他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假作备受委屈的样子,痛哭流涕地说:“主上听信别人谗言,准备废黜并处置我。我自认为没有罪,不能受这些冤枉气。明晨我要发起武力行动,请你们全力协助,”袁淑劝他:“自古无子杀父的道理,   请殿下三思而行。”刘劭对袁淑的不合作态度非常恼怒,恶狠狠地逼问:“我这次行动能成功吗?”袁淑正色回答:“肯定能成功,但您的这种行为必为天下人所不容,大祸会立即到来。为殿下考虑,应取消这次冒险行动。”刘劬知袁淑与自己不一心,便令人将他杀死建康(今南京市)奉化门外。
         第六,忠心为国
       东晋南朝政权频繁更迭,这就使得那时的官吏和土大夫忠贞之念淡薄。只要政权更迭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弃旧投新。陈郡袁氏在当时以“忠义”著称。《南史·袁湛传》作者这样赞誉陈郡袁氏:“夫义重于生,空传前诰,投躯徇生,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
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同褚渊、萧道成等四人共掌机密。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从中看出萧道成有篡位的野心,自以为身受明帝重托,不能让刘宋江山归于外姓,于是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474),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攻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这种义重于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敬可悲。袁粲丝毫不为自己的行动后悔,他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齐朝末年,宗室萧衍起兵襄阳,进攻建康,当时州郡望风皆降,唯独袁昂拒守吴兴。后萧衍写信给袁昂,喻以祸福,袁昂见齐大势已去,不忍心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东业的吴兴遭到战争破坏,只得罢兵撒守。
      贞明三年(589),隋朝军队渡江南攻陈朝,打进建康城,焚烧宫城北掖门,护卫的兵士争相四散逃命,朝中大臣纷纷躲藏,唯有袁宪随侍陈后主。陈后主感叹道:“我住日也没有特别优待你,可是你却忠心耿耿。方今危急时刻见到你,使我常常体会‘岁寒而知松柏之凋也’此句话的内涵。而今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并不仅仅是我无德无行,也是江南士大夫道德沦丧所至。”
       陈郡袁氏的忠义之举受到后世称赞。唐太宗为晋王李治选择德行学识兼备之士作僚属时,特意征询中书侍郎岑文本:“梁、陈时期的名臣,有哪个可称道?他们还有子孙可以延用否?”岑文本向太宗奏道:“隋朝灭陈时,陈之文武百官四处逃窜,唯有袁宪随侍在陈后主身旁。王世充在洛阳将篡位时,隋朝大臣们纷纷献劝进表,而给事中袁承家(袁宪子)借口有病不在劝进表中署名,他们父子可谓忠烈之士。袁承家弟袁承序清贞高雅,继承了父兄传统,可堪大用。”于是太宗用袁承序为晋王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
        总之,自汉末至唐朝,陈郡袁氏冠带相继,为后世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借鉴的东西。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4-7-4 21:32
为后世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借鉴的东西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7-18 13:56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4-7-18 14:25 编辑

                                                                  陈郡袁氏  优良门风世代不衰
                                                             作者:王杰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  
           天下袁氏出太康,袁氏最早以省内的陈郡、汝南两支为著,之后走向全国。
           秦汉以前,袁氏主要在河南境内迁徙繁衍,陈郡和汝南是其发展中心。
           陈郡相当于今淮阳、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涛涂后裔的直系望地,以阳夏(太康)为世居,之后的袁氏支脉多出自这里。
           陈郡袁氏世代为陈国所用,在楚灭陈后袁氏家族在战乱中迁徙避世,直到西汉初年,袁生重振家门,回到祖籍地太康。
同后来兴起的汝南袁氏不同,陈郡袁氏虽家世显赫,但克己奉公,并无野心,在那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像东汉司徒袁滂,其做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他的儿子袁涣继承了父风。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鲜没有大的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汝南袁氏近乎覆灭。到了东汉,汝南袁氏崛起,他们是陈郡(即太康)袁氏的分支,始祖为袁生的11世孙东汉司徒袁安。祖留地在汝南郡汝阳县,即今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如今来这里祭拜的人仍络绎不绝。《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 门生故吏曾经遍布天下。
        历史上,汝南袁氏中最出名的当属袁绍、袁术兄弟,不过由于老大袁绍是庶出,两兄弟关系向来不和。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年代,两人各带领自己的一脉争霸一方。不过好景不长,随着两人先后兵败,汝南袁氏近乎覆灭。 当地人告诉记者:“听前辈说,袁绍忧愤而死后,早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族人,趁着夜间天黑,把袁绍尸体运回家乡袁老村,埋葬在曹河岸边,袁世凯登基前还回来祭拜过。”

                  
           袁姓人口 南方多于北方
           如今全国袁姓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湖南、湖北4省,约占袁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这5省,聚集了30%的袁姓人口。总体而言,南方袁氏人口超过北方。
            
          西晋覆灭 举家南迁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一些袁姓人或追随名主,或避难他乡,出现较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西晋灭亡后,东晋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随晋室南渡的有许多中原士族,其中就有陈郡袁姓。
          因为长期在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中做官,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南迁之后,因为累世追随有功,袁姓与王姓、谢姓、萧姓并称为天下四大盛门。《新唐书》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可见当时袁氏家族在江南一代的势力。
也是从那时起,南方开始成为袁氏望族繁衍生息的重心。中原袁姓依然世代相守,但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居于中原及北方的许多袁姓大族迁往南方,特别是今江苏、浙江、江西一带,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袁姓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袁正林对此贴稍有删节)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4-7-19 21:17
河南太康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8-19 16:50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4-9-2 16:10 编辑

始迁祖羲仕公,字学优,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圳上。元至正间,天下兵起,乃隶马将军麾下,累战有功晋都司。元鼎既革,明太祖受命,公以佐命功仕南京都统。洪武初以年老乞休,解组迁益,卜居十五都巷口。十传至"遴"派衍为经、通、明、道、海五大房:经房显支世守故业,柏公居益阳南小街,杞公居益阳青山塘,柄公远宦云南(富民县县令),生三子:绍云、绍禹、绍汤,禹、汤返益,绍云居云南传三世庭生亦返益卜居过鹿坪。清嘉庆间居益显、柏、杞、柄四支创修族谱,1934年四修。(此为益阳袁氏四修族谱的序言摘要)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9-2 16:11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7-6-28 17:11 编辑

益阳仁风堂袁氏世系图
羲仕公

道本       道明(合高公,其后人主要裴家坝,1747年修澹斋谱时,没有入谱,1821年由茂奇公倡修支谱为海公房支谱;1932年经房四修谱时,才合谱;故益阳袁氏的一修、二修、三修族谱中没有海房的记录)

永龙

恒镇       恒久()

宁兴

凤文        凤苞
                ↓
             彩祥            彩禄
               ↓
             寿久    寿泗    寿弭
               ↓
             昌国                                                                昌贤
               ↓                                                                   ↓
             遴经                     遴通,                               遴明  遴道  遴海
(自羲仕公至第十代遴字辈才有经、通、明、道、海五房,1999年五修族谱时,羲仕公现有后人5000余人,其中约80%为经房显、柏、杞、 柄四枝的后人。)
               ↓                       ↓                                        ↓      ↓    ↓(待续)
祖显、柏、杞、 柄;    梓、极、亮
    ↓    ↓   ↓     ↓        ↓   ↓    ↓(待续)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9-23 10:48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7-6-28 17:20 编辑
袁正林 发表于 2014-9-2 16:11
益阳仁风堂袁氏世系图
羲仕公


说明:1、这个世系图中自羲仕公至羲仕公的第十代孙中,每一位人名下有“↓”的,表示这位先人有后人,名字下面没有 “↓”的则表示没有后人。比如:寿久、寿泗、 寿弭均为彩祥公的儿子,彩禄公没有儿子。昌国、昌贤公均为寿久公的儿子。遴经、遴通为昌国公儿子;遴明、遴道、遴海为昌贤公儿子;。现在益阳袁氏羲仕公的后人都是"经\通\明\道\海"五房的后人。目前“经”房后人最多。
      2、羲仕公的第二个儿子道明公(合高公),其后人主要在裴家坝,经房1747年修澹斋谱时,由于与裴家坝没有联系而没有入谱,1821年道明公后人茂奇公倡修支谱为海房支谱;1932年经房四修谱时,才与道明公后人合谱;故益阳袁氏经房的一修、二修、三修族谱中没有海房的记录。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4-9-28 20:36
对!努力考证与挖掘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4-12-30 16:16
一晃眼又一年要过去了,真是日月如梭!特地来冒个泡,向各位宗亲提早拜年问好!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2-12 15:23
祝各位宗亲羊年开泰,幸福安康!
作者: 袁文献    时间: 2015-2-12 16:42
仁风堂不仅是陈郡袁氏采用,很多汝南袁氏分支也用这堂号.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2-26 11:22
袁文献 发表于 2015-2-12 16:42
仁风堂不仅是陈郡袁氏采用,很多汝南袁氏分支也用这堂号.

谢谢文献宗亲的指教!如能提供一点文献依据,感谢不尽!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2-26 11:24
                                                 袁宏的小资料
       袁宏(328年-376年)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字彦伯,小字虎,所以当时的人一般称他为袁虎,是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年少的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自己却有拥有超出常人的才华,所作文章绝美于世。最初的时候他是做谢安的参军,后来担任了桓温的记室,并出任东阳太守。因为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编著《汉纪》后,他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

      1. 桓温领兵北征时,命令袁宏靠着马拟公文,一会儿他就写成了七张纸,而且做得很好。后人因以“倚马”或“倚马千言”来比喻文思敏捷。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原文为“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唐朝诗人吴融《灵池县见早梅》诗引用此典故,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原非倚马才。”

    2. 袁宏出任东阳太守时,谢安曾以一扇相赠,袁宏答谢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后人因以“扬风仁政”来比喻为官清廉仁厚。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5-3-1 18:54
友情回贴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5-13 15:31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5-5-13 15:43 编辑

    我老父亲是益阳袁氏五修族谱的编委之一,当时编委会要我撰写序言,因我深知自己掌握的材料不够,不想遗笑后人,故没有写,同时也由于忙于生计,没有过问和参与族谱的编写。由于受财力和我父辈他们文化水平(我父亲没有进过正规学堂门)的局限,益阳袁氏五修族谱多多少少留有些许缺憾。不管怎样,几位编委以耄耋之年、柔弱之躯,奔走于益阳各乡镇山村之间,登门收集各位羲仕公后人的资料,然后整理付印成册,为我们益阳袁氏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期盼益阳袁氏后人六修族谱时,资料收集得尽可能完整些,内容和版式都尽可能与时俱进一些。我父亲已经于2012年驾鹤西去,主编也已经重病在床,我作为益阳袁氏的后人,特此向益阳袁氏五修族谱的编委们致敬!
我是于2007年将益阳袁氏的有关资料发到袁氏网上的,现今网上有关益阳袁氏的资料大多源自我发的那个帖子。但传来传去,有不少传得走了样。比如:百度的袁氏词条里,将我们益阳袁氏的派谱:  
                        羲道永恒宁,凤彩寿昌遴,
             祖绍顺立承,宗正安邦国;
             肇本家之良,文民发其祥,
             志大登先甲,光辉裕桂芳;
             崇修齐璧錫,令望协奎璋,
             孝贵怀封恪,仁宜继奉扬;
说成是江西吉安吉水袁氏的派谱,还有的想当然的把“羲”简化为“义”,把“璧”写成“壁”,把“崇”写成鬼鬼祟祟的“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叫人哭笑不得。还有的把桃江的一个袁姓神马人说成是益阳袁氏的开基始祖。本人在此郑重声明:请与益阳袁氏不相干的人,手上没有益阳袁氏族谱的人,不要随便给别人派始祖,改派谱!拜托了!(几个月没有来报到,今来一看,好一番热闹景象,特把我以前的一个回帖重发在这里,一是借此再次向益阳袁氏五修族谱的编委们致敬,二是善意提醒热诚于将别人的帖子改来改去、转来转去的哥们,有这个必要吗?你不觉得辛苦吗?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6-24 13:39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5-7-8 15:59 编辑

唐代学者柳冲在论士族等第时认为,五朝门第中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王、谢在东晋以前早为一流高门,兰陵萧氏则因登两朝皇室而入显赫士族。陈郡袁氏本来门第较低,既不能同王、谢相比,更与萧氏居两朝皇室有别,何以能入侨姓最高门第呢?本文试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庶几能揭示出陈郡袁氏成为一流甲族的本质原因。
一、陈郡袁氏家族的起源及其在乱世中立身
    秦以前袁氏最早的祖先居住在陈郡阳夏,到东汉时袁良二子袁昌和袁璋分为两支,袁昌一支即为汝南袁氏的源头,袁璋一支即为陈郡袁氏之源,袁昌之子为袁安,袁璋之子为袁滂。①(卷74下《宰相世系表》4下)但《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载:“章和元年(87年)六月癸卯,司空袁安为司徒。”又同书卷八《孝灵帝纪》载:“光和元年(178年)二月癸丑,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由此可以看出,袁安与袁滂从兄弟之间晋升司徒时间竟相差92年,从年龄角度考虑这种可能性极小。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卷30中加《按语》认为,袁滂与汝南袁贺、袁成、袁逢、袁隗皆为汝南袁安之曾孙辈,但无史实可依。据史载:“袁安为司徒、司空,孙汤为司徒、太尉,汤子成为五官中郎将,成生绍,故云‘累代宠贵’也。”②(卷69《何进传》李贤注)又《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裴注引华峤《后汉书》载汝南袁氏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五人,经历四代均居三公之位,所谓“四世五公”。上两条史料均未提及当时也为司徒的袁滂。而且《后汉书•孝灵帝纪》明称:“陈国袁滂”,即他为陈郡袁璋之后代,而非汝南袁安之曾孙辈无疑。否则,汝南袁氏就该是“四世六公”了。我们知道,陈郡袁滂与袁涣的父子关系确是有案可查的,③(卷1l《魏书•袁涣传》)所以陈郡袁氏之信史应从袁滂开始。而汝南袁氏则应在袁安以前就已与陈郡袁氏分为两个支脉了。

    从史籍上不难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东汉时期,汝南袁氏的声名远甚于陈郡袁氏。史言“(汝南)袁氏贵宠於世,富奢甚,不与他公族同。”②(卷45《袁安传》)汉末三国以后,汝南袁氏便湮没无闻了,人们所见到的只是陈郡袁氏的兴起与发达,这首先与其家风、家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袁滂为汉司徒,其作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其子袁涣也继承其父风范,“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曹操“闻(袁)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袁涣“有四子,侃、寓、奥、准。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寓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于光禄勋。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己。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陈郡袁氏除袁涣一支外,还有袁徽一支。史载:“初涣从弟霸……霸弟徽,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交州。”③(卷11《魏书•袁涣传》)这一支也明显地受到了陈郡袁氏家风的影响,袁徽曾说:“古人有言,知机其神乎!见机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汉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识,退藏于密者也。且兵革既兴,外患必众,徽将远迹山海,以求免身”。③(卷1l《魏书•袁涣传》裴注引《汉纪》)由此可以看出,陈郡袁氏所崇尚的门风比较谦恭清素,在政治上不求过分显达,在那样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一)(待续)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7-8 15:57
本帖最后由 袁正林 于 2015-7-8 15:58 编辑



与陈郡袁氏相反,汝南袁氏在这一时期政治斗争中锋芒毕露,袁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在朝廷上也是这样,“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他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窦氏大恨。”③(卷45《袁安传》)袁安这样的处世态度而能得以善终,乃是与朝廷中的统治集团的斗争分不开的。当时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黑暗,需要袁安这样的政治力量介持其中,一旦情况发生变化,那么汝南袁氏这种在政治上追求贵宠显达,但又不注重处世方法,在家风上讲求豪富奢侈的特点便成为家族兴旺的致命伤了。袁安死后,其子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②(卷45《袁安传附子敞传》)安玄孙袁忠子祕“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祕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祕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于陈。”②(卷45《袁安传附祕传》)袁绍、袁术兄弟在政权斗争中更是野心勃勃,急功近利,袁绍在与董卓的交往中,不避锋芒,董卓欲篡权,对袁绍曰:“刘氏种不足复遗。”袁绍则“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之后袁绍在组织反对董卓的关东盟军的过程中,“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③(卷6《魏书•袁绍传》)袁绍企图自己操纵朝廷实权,结果使其家族又一次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②(卷9《孝献帝纪》)李贤注:“隗,绍之叔父。基,袁术之母兄。卓以山东兵起,依绍、术为主,故诛其亲属。《献帝春秋》曰:‘尺口以上男女五十余人,皆下狱死’”。袁术更是僭立帝号,孤立无援惨败而死。此后,袁谭、袁尚兄弟也与其父辈极相似,为争夺地盘进行了同样激烈的斗争。曹操则利用袁氏矛盾,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汝南袁氏家族此后便一蹶不振了。还有经济上的争夺,也必然会加剧与别的权势家族的矛盾。袁安玄孙袁闳对本家族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闳见时方险乱,而家门富盛,常对兄弟叹曰:‘吾先公福柞,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卻矣。”②(卷45《袁安传附闳传》)史载“东京杨氏、袁氏,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也。”②(卷54《杨震传》注引华峤《后汉书》)这是说,争权夺势,骄奢僭号,乃是汝南袁氏湮灭的主要原因。

    陈郡袁氏则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没有带根本性的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吕布失败时,“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曹操)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负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阵,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③(卷11《魏书•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因此陈郡袁氏在动乱的年代能够得以保存,积蓄了家族实力,没有遭到灭族的危险。他们为了使家族兴旺永昌,在其谦恭清素家风影响下,其政治态度、思想文化、婚姻关系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这一家族后来能够位列一等高门的重要因素。(二)(待续)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5-7-13 19:27
看完了,有些心得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8-20 10:43
袁保险 发表于 2015-7-13 19:27
看完了,有些心得

请多交流相关知识!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5-8-20 11:11
二、东晋南朝陈郡袁氏家族的政治态度
    袁瓌、袁猷当为陈郡袁氏南渡之第一代,史载“瓌与弟猷欲奉母避乱,求为江淮间县,拜吕令,转江都,因南渡。元帝以为丹阳令。中兴建,拜奉朝请,迁治书御史。”④(卷83《袁瓌传》)东晋侨姓士族之过江,并非完全出于偶然,除地理因素外,更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质言之,袁氏要在乱世中使门户不衰并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入东晋政权。田余庆先生曾这样论述:“东晋士族门户的社会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世袭意义,但在法律上毕竟与封爵世袭不同,要维持士族地位于不坠,要使门户利益得到政治保障,必须有本族的代表人物居于实力地位才行。这也就是唐长孺先生所论‘计门资’还要同‘论势位’相联系。”⑤所以,陈郡袁氏非常重视与当权大族的关系,尤其攀附掌握军权之重臣。大将军王敦“引(袁瓌)为咨议参军,俄为临川太守。”④(卷83《袁瓌传》)袁乔屡被桓温辟为司马,后“迁安西谘议参军、长沙相,不拜。寻督沔中诸戍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建武将军、江夏相。”④(卷83《袁瓌传附子乔传》)袁猷孙袁宏与谢尚、特别是与桓温的关系更非常密切,“谢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④(卷92《文苑•袁宏传》)袁宏还不失时机地讨好桓温。他“为大司马(桓温)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⑥ (《文学》袁宏始作《东征赋》条)东晋之高门王氏、桓氏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故此时期陈郡袁氏注重与他们的关系,也因此而参与了军事,并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而获得战功。袁耽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峻平,拜建威将军,历阳太守。”④(卷83《袁瓌传附袁耽传》)袁瓌也是这样,“苏峻之难,与王舒共起义军,以功封长合乡侯,征补散骑常侍,徙大司农。寻除国子祭酒。顷之,加散骑常侍。”④(卷83《袁攘传》)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袁乔则从地理、人心、军事策略上都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分析,“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④(卷83《袁玉瓌传附子袁乔传》)东晋时期陈郡袁氏在政治上大致是处于对东晋一流大族的依附地位,从刘宋时期起,陈郡袁氏逐渐平稳地过渡到一流高门士族之林。刘宋时陈郡袁氏有姓名可考的共有13人,其中早卒的7人,余下6人中一品三人,三品一人,四品二人。如果我们将其与陈郡谢氏相比较,可知在东晋末到陈这一阶段约167年里,谢氏官宦可考的人数共计59人,出任最高官一品者仅二人,陈郡袁氏与庞大的谢氏家族在人员总数上是无法相比的,但在刘宋短短的59年里,陈郡袁氏任一品官的人数竟超过终南朝之世的谢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郡袁氏从刘宋时期起其地位开始达到一流高门士族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是陈郡袁氏在政治上表现出的言论与行为的忠直义行,得到了朝廷皇室和其他高门的共同认可,因而获得了很高的政治社会地位。

    陈郡袁湛东晋末随“高祖(刘裕)北伐”, “时人美之。”⑦(卷52《袁湛传》)南朝时,开此守正不阿先风的为湛弟子袁洵与袁淑。袁洵元嘉末年“为吴郡太守。元凶刘劭弑立,加洵建威将军,置佐史。会安东将军随王诞起义,檄洵为前锋,加辅国将军。事平,顷之卒,追赠征虏将军。溢曰贞子。” ⑦(卷52《袁湛传附弟子询传》)元凶弑逆,袁淑坚持不从,并劝说刘劭云:“自古无此,愿加善思”。且警告说:“(将)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结果被刘劭杀于奉化门外,但其忠义行为连刘劭也很钦佩。刘劭即位时,追赠为太常,赐賵甚厚。宋孝武帝即位,又使颜延之为诏曰:“袁淑以身殉义,忠烈邈古。遗孤在疚,特所矜怀。可厚加赐卹,以慰存亡。”⑦(卷70《袁淑传》)袁淑早在担任御史中丞时,便不畏权贵,“时尚书令何尚之以徐湛之国戚,任遇隆重,欲以朝政推之。凡诸辞诉,一不料省。湛之亦以《职官记》及令文,尚书令敷奏出内,事无不总,……互相推委。御史中丞袁淑并奏免官。”⑦(卷71《徐湛传》)这种忠直德行成为了袁淑的特点,也成为其自诩的资本。顾觊之“尝于太祖坐论江左人物,言及顾荣。袁淑谓觊之曰:‘卿南人怯懦,岂办作贼。’觊之正色曰:‘卿乃复以忠义笑人。’”⑦(卷81《顾凯之传》)袁山松的《后汉书》中更明显地表现出其忠义之思想:“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泊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于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迴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⑧(卷92《皇王部•孝献皇帝》)袁粲的思想与山松如出一辙,“(宋后废帝)仓梧暴虐稍甚,齐高帝与(褚)彦回及袁粲言世事,粲曰:‘主上幼年,微过易改,伊、霍之事,非季世所行,纵使功成,亦终无全地。’” ⑨(卷28《褚裕之传附褚彦回传》)在军事方面,陈郡袁氏似无突出的业绩,但若涉及皇权的稳定,袁氏家族的侠义雄勇便溢于言表。如元徽二年(474年), “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史。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讬,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樱!’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於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袁粲一贯崇尚清虚,但当他看到齐王萧道成有谋反之心后,即从行动上和思想上都有所准备。史称“齐王功高德重,天命有归,粲自以身受顾讬,不欲事二姓,密存异图。”⑦(卷89《袁粲传》)最后袁粲在与齐王的战斗中与子最同死。这种忠义之行,在齐代也受到了表彰与认可。刘宋时代陈郡袁氏的忠直风格,得到了百姓与后世帝王的充分肯定。褚彦回因没有与刘宋共存亡而心归齐高帝,齐建以后,“然世颇以名节讥之,于时百姓语曰:‘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为彦回生。’”⑨(卷28《褚裕之传附褚彦回传》齐武帝“使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 (约)疑立袁粲传,以审武帝。帝曰:‘袁粲自是宋家忠臣。’”⑨(卷72《文学•王智深传》)这是明智地承认历史真实,也是激励袁氏后代继续在政治上效忠于齐皇室。齐代袁昂“永元末(500年),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⑩ (卷31《袁昂传》袁昂并没有遭到杀身之祸,反而因此受到了梁武帝的重视。天监二年(503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其年迁侍中。以后不断晋升。直到普通三年(522年),为中书监、丹阳尹。后又迁司空、侍中、尚书令等显职。可见政治上的忠直是使袁粲能在异代改葬,袁昂能在异代担任高官的最重要的原因。这种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资治通鉴》卷162太清三年(549年)“张嵊起兵”条胡三省《注》曰:“袁氏自淑至觊、粲及昂,皆以忠贞著节。”终南朝之世,陈郡袁氏一直保持着这种家风。陈武帝受禅,袁昂子敬在广州,依欧阳頠。“及頠卒,其子纥据州,将有异志。敬累谏纥,为陈逆顺之理,言甚切至,纥终不从。(陈)高宗即位,遣章昭达率众讨纥,纥将败之时,恨不纳敬言。朝廷义之(指敬),其年征为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骑常侍。俄转司徒左长史,寻迁左民尚书,转都官尚书,领豫州大中正。累迁太常卿、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加特进。”11(卷17《袁敬传》)陈高宗病重,袁敬兄子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靡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祯明三年(589年),隋军过江,“隋将贺若弼进烧宫城北掖门,宫卫皆散走,朝士稍各引去,惟宪卫侍左右。后主谓宪曰:‘我从来待卿不先余人,今日见卿,可谓岁寒知松柏后凋也。’”11(卷24《袁宪传》)《南史》 卷26《袁湛传》史论对袁氏世代忠义家风作了非常精辟的概述:“天长地久,四时代谢,灵化悠远,生不再来,所以据洪图而轻天下,吝寸阴而贱尺璧。夫义重於生,空传前诰,投躯徇主,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若无阳源之节,丹青夫何取贵。顗虽末路披猖,原心有本。𧰲之出处所蹈,实懋家风。粲执履之迹,近乎仁勇,古人所谓疾风劲草,岂此之谓乎?昔王经峻节,既被旌于晋世,粲之贞固,亦改葬于齐朝,其激厉之方,异代同符者矣。昂命属崩离,身逢危季,虽独夫丧德,巨节无改。拒梁武之命,义烈存焉,隆从兄之服,悌心高已。既而抗言储嗣,无忘直道,辞荣身后,有心黜殡。自初及末,无亏风范,从微至著,皆为称职,盖一代之名公也。枢风格峻整,宪仁义率由,《韩子》称‘人臣委质,心无有二’,宪弗渝歳暮,良可称云。敬、祕立履之地,亦不为替矣。”陈郡袁氏家风能受到皇室与舆论的认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刘宋后期皇权争夺异常激烈,宋、齐、梁朝代更替频繁,是以前历史上所少见的。当时君主非常希望臣下对皇权尽忠,以保全自己的江山,因此从皇室到舆论上都推崇陈郡袁氏的忠直义行,陈郡袁氏也由此得到了政治上与社会上的高门地位,并将此优势保持到南朝末。

    此外,陈郡袁氏的显赫与其所居之官职有关,吏部尚书是很重要的官职,掌握选举大权,担任这一官职的必须熟悉谱碟,南朝各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谱碟。王僧孺“入直西省,知撰谱事。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后起(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以至于宋,所书并皆详实,……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此籍既并精详,实可宝惜,位宦高卑,皆可依案。’(梁)武帝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离其罪,因诏僧孺改定百家谱。”10(卷59《王僧孺传》)这说明了渡江士族都有谱蝶为依据,因此担任领选官职必须熟悉谱碟之学。齐武帝拟用皇室萧莺(后为明帝)领选,王晏启奏反对说:“莺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谱),恐不可居此职。”⑨(卷24《王镇之传附弟孙晏传》)陈郡袁氏则具备上述条件,并受到皇室的信任,因此出任吏部尚书、尚书吏部郎的世代不绝,如宋袁淑、袁顗、袁粲,齐梁袁昂、袁君正,陈袁枢、袁宪,世代掌握选举大权,因此其家族比较容易得到升迁。与陈郡袁氏相比,琅邪王氏历代虽也有任吏部尚书之职的,但总体上琅邪王氏的腐败,在齐梁时继续发展,首先是它竞逐清闲官职,仕官的指导思想是厌恶繁琐政务,追求傣禄优厚而又闲散的官位。所以琅邪王氏及其他一些士族的热点起家官是清闲的秘书郎,尚书省郎署,宪台事繁的官职大都不肯屈就。再经过梁末侯景之乱的洗劫,王氏和其他一些高门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陈郡袁氏却一直到陈代在政治上占有显赫的地位,这应是陈郡袁氏虽然没有出现如东晋时期琅邪王导、陈郡谢安那样的杰出人物,但却能跻身王、谢、袁、萧四大高门之一的重要原因。 (三)(待续)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6-1-13 16:40
很久没来了,新的一年又来了,祝各位宗亲新年吉祥,合家幸福安康!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6-6-14 17:18
一晃又半年了!上来给大家问个好!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7-3-13 16:19
益阳袁氏五修族谱序





    明朝洪武年间,始祖羲仕公,因武功卓著任南京都统之职多年,晚年乞休(明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由江西吉水县迁籍益阳,择十五里居住,是为我族之始祖也。族则始于一本,由本而干,由干而枝而叶,繁衍以至于不可胜计。十五里袁家巷乃我族之发祥地也。


    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距始祖迁益达三百五十年之久,其间,自本而支,再支,泛如路人,以不作谱者之过也。幸有后世子孙讳安世,字宁谱号澹斋公(经房显公密支),津津谱学,斟酌详尽,已历有年,丁卯春,乃纠族而议之,议既系乃专脉而谱之,条分缕晰,次第而施,名为澹斋谱,是经房支谱。谱中载明自羲仕公驻籍益后的繁衍派系,至遴而有经、通、明、道、海五房,且经房又分显、柏、杞、柄四支。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族之繁盛如此,澹斋乃辑,以其一支之系而投诸梓,意在导而行之,以发动各房“急宜续貂,以成厥志”而共修族谱。


    总有后人秉承先人之志,至清代嘉庆甲子七年,经房柏支邦式公,字南卿,号是斋,与族人明儒、比山、柏泉等开始纂修族谱,至甲子九年(公元1804年)谱成,是为一修族谱。作谱之意义在于辨亲疏、叙婚姻、纪茔墓,发扬先人之功、善、德、烈,以补帮国志所未备;诚善举也,谓谱是“仁人孝子之书”。一修谱之赠序中记载:“盈天地间一太和气象也,其象始自朝廷,遍于乡邑,而其气则自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缠绵郁结之所积,而征…”,深以为然之。一修族谱编次条分而缕晰,体正而义明,吾族至此时始有实录,是谓族史之端也。


    自始祖肇其发祥,后人繁衍,其世远年湮,支分派别,流离迁徙,说明修谱之艰难,再者受时势局限,信息不通,至使裴家坝一支未闻有甲子修谱之举。如是,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茂奇与正友等族人发起纂修海公房支谱,其谱序中曰:“家谱断自来益之合高公,合高公而上有任南京都统羲仕公为始祖”(合高公系羲仕公二子道明)。


    清代道光年间,国家仁孝之化,著于人心,而骧为风俗。丙午年,有经房柏支肇龄公,字茂才,号菊农,与其族弟越珊等人致力于谱牒之续修,谱之赠序中赞曰:“生(指菊农公)承先志,踵而行之不怠,今复纂辑家谱,俾族人咸知,以率祖者率亲,皆其仁孝素志,粹然磅礴于其间”。


    至清光绪甲申岁,经房显支有本钊公字蔚南号勉斋,益阳十七里人发起续修族谱,与志凯、馥庭、晓春、舒翎等族人于乙酉年(公元1885年)谱成,是为三修族谱,其中赠序中评曰:“始祖迁益,至今二十余传矣,璞耕秀读,守家维谨,故自国朝以来,虽少显官而亦无不率咸同之间,发逆(发逆:对太平天囯起义军的蔑称)鼠扰茬符(茬符:泽名,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因以不靖,族无一人挂匪案者,其作谱始嘉庆甲子,至道光戌申续焉,今二修矣,其略如此旨哉,尽之矣……有族如此,显官又足多哉。勉斋与其族人苟出其闲家者,以倡导民务,其所成就,不更可观乎?”


    几十年过去,至民国二十一年,经房显支家倜公,字业藩,号慈甫,本其收族之心,与杰梧(良干)、牧荆、友富、少云、瑞、麟、牧斋、润亭等族人续纂族谱,民国二十三年族谱告成,是为四修谱,其赠序中赞之曰:“袁氏固以武功文治世其家,际此危机存亡之秋,倘能本其收族之心,进图日强之际,缵成先烈,拯救时艰,云起龙骧,勋业未可量,则庶乎斯谱之续为不虚矣。扶世翼教,责有贤者”
诚如是也。


    四修族谱自序中,强调作谱之意义曰:“吾族亲亲之义著,吾族祖祖之义明,渐以推及全国,渐以推及天下,渐以推及全球,一统世界五祖五族之人,无一不亲亲,无一不祖祖,且可以由亲亲祖祖之心,而推及于我祖祖之所自出,推及于我祖祖之所由生,则一本万殊之遵,皆可坐而推至也,亲亲祖祖之义,有裨于天下治平大矣”。


    是故,四修族谱本其收族之心,对以下几支未曾编入族谱的均已编入四修谱中。“裴家坝一支,接其旧谱,起自合高公,其序云凡例均以合高为我羲仕公之子”。又沅江夏家桥一支与益阳过鹿坪一支,皆出自柄公,考柄公实为我十派分房遴经公第五子也。又桃江孟兰湖一支,系出祖秀公,考秀公又为我十派遴明公之长子也。二公皆伯叔兄弟,而探源溯本,均系我始祖羲仕公下十一派子孙也。前三修,子孙皆未编入,今吾族之谱四修矣,以上子孙皆不惮跋涉之劳,各携源流谱来祠请合,我等取我三修旧谱与其支谱品题,世次昭穆既不混淆,长幼亦无差谬,其溯源流派,确为一脉无疑。爰及五房族人会议,异口同音议决:裴家坝一支为海房子孙;系出柄公者,仍归经公房;系出秀公者,仍归明公房。所谓千枝万贯,同归一本也。议案既定,谱合祠同……所有子孙,均照本房系无分异,此乃收族,并非合族也!后世子孙义当一视同仁,永敦亲睦。四修谱之功,可谓大矣!著如潜德,幽先之可传可诵者不乏其人。谱序曰:“斯谱之成,雄心奋发兴起,保族以保种,保种以保国。如此,则斯谱之续夫岂偶然,行见于天下之大,世界之宽,五洲五族之人皆可渐而联属也,岂一家一族云乎哉!”


    今公元一九九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五十年矣,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百废俱兴。通房良派,号润生,志续族谱,与经房杞支普中,柏支蒲生、芝兰、霞生,显支孟铿,通房森英等族人编纂五修族谱,以继承先人之志,诚望吾族人唯有声应气求,同心同德,乃克障碍、遏横流,不畏艰难,排除万难,五修谱告成。此乃集众之功矣,是为源流序。


                                                                              五修族谱委员会
                                                                              二十七派嗣孙孟铿 名灿执笔
                                                                              一九九九年仲夏月






作者: 袁正林    时间: 2017-8-8 10:19
冒个泡,祝各位秋高气爽好心情!
作者: 袁嘉章    时间: 2022-7-31 14:53
1、始迁祖羲仕公,字学优,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圳上。元至正间,天下兵起,乃隶马将军麾下,累战有功晋都司。元鼎既革,明太祖受命,公以佐命功仕南京都统。洪武初以年老乞休,解组迁益,卜居十五都巷口。十传至"遴"派衍为经、通、明、道、海五大房:经房显支世守故业,柏公居益阳南小街,杞公居益阳青山塘,柄公远宦云南(富民县县令),生三子:绍云、绍禹、绍汤,禹、汤返益,绍云居云南传三世庭生亦返益卜居过鹿坪。清嘉庆间居益显、柏、杞、柄四支创修族谱,1934年四修。(此为益阳袁氏四修族谱的序言摘要)------------------------------------我未关注具体内容,只简单对照你们四修五修,尊祖之心哪里去了,不知是你择录上的问题还是五修谱就这样,祖籍吉安府吉水圳上,具体的地名圳上你们都可以随意去掉?侧面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2、仁风堂也罢,汝南堂也罢,看你发帖跟帖这么忙,却没有一实质性的内容出来,为修谱而修谱。
3、明、清、现代出来的记录吉安府90%以上属滋公世系,特别吉水县几乎滋公二公子实公后裔,你作为编撰人员,既然只字不提?是真不知还是?
以上冒昧留言,若有不妥,请见谅,族谱笔墨落纸问世,关乎先祖,关乎后人,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www.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