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资友作品之:文艺评论8篇

[复制链接]
沙发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5-6-21 15:30:18 | 只看该作者
子胥故里的民间故事家——周肇莹

  www.yuanscn.com   袁资又

    冬天,他如雪中的梅花,夏天他象火中的凤凰;春之首时,他象抗寒绽蕊的迎春花;秋之尾际,他若傲霜的金菊,他是搏击云天迎接曙光的雄鹰,他是跃上枝头的百灵鸟;他是燃烧着的一支红蜡炬,他是文坛笔耕的力士、志士,他是一幅“晚霞瑰丽”的画卷。
    他叫周肇莹,文化战线退休干部,一个教坛、文坛、歌坛三坛名声鹤起的求索人。

一、硕果累累,励精图志,奋笔创作四十年

    周肇莹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买书、读书、写书,在他那小小的书房里,除了书还是书,大量的藏书中尤以文学类的书居多,墙上挂着二胡、吉它,两侧存列着电子琴和脚踏风琴,琴声和着阵阵书的清香,沁人心脾,陋室中也能让人感受到文化人的高雅情趣。
    《谷城年鉴1999》记载:周肇莹,民间文学故事家,1990年调冷集文化站任站长。退休后,任老年大学教师,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楹联学会会员,谷城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周肇莹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报刊上发表各种体裁的著作300多篇,80多万字。除了著书写故事,他还为电视剧中《石花酒的传奇》谱过曲,编过现代戏《称心的女婿》,写过长篇小说《寒夜火》,出过《传奇的大薤山》故事集和一本16万字的《标点符号趣谈》……那半人高的各种荣誉证书、会员证,与其说是对他加戴的一顶顶桂冠,倒不如说是为他著书立说的评介和注脚;然而我觉得,周肇莹没拿这些成绩来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却成了他激励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一种展示。
    过去的四十多年文艺创作生涯中,他的作品屡见报端。专著、专集频频问世。周肇莹与他人合作的论著《标点符号趣谈》一书被中国新闻出版社在首都出版发行。其书经《光明日报》披露后,一时间,造成大会影响,行销48000多册。早在60年代,周肇莹就创作过大型现代戏《称心女婿》,并在全省第五届现代戏汇演中获优秀创作奖而被推荐参加中南戏剧调演。原本是不小的荣誉。可也因此为创作权问题弄得一波三折,险遭不测。当周肇莹埋头著书时,流言蜚语共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汇成一股冷气向他冲来……但在这种“阴流涌动”的逆境中,他仍然坚持不懈,他坚信,“寒凝大地发春化”的时候总会有的,凭着顽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终于使他“一支红杏出墙来”。
    他是一个关于利用时间、驾驭时间的能手。他知道生活蹉跎与忧愁是啥滋味,就只知道挤时间,他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到现在还没挤完,有就写,见缝插针,节假日牺牲给了写作,他认为值得。回家路上、旅差的途中、会议的间隙、教学以外、枕上厕中,他随时都在打腹稿,一有好的灵感,他连忙掏出纸片或烟盒纸记上,生怕消失了一闪而去的思想火花。
    周肇莹不光擅长写民间故事,融具像和抽象为一炉,而且还精通歌曲的演奏、创作。他1955年在《长江歌声》发表处女作《打明鸡》,1956年抛售整理的《十根》和《打油号子》等14首民歌选入《湖北民歌集》,以后,又有作品《五老汉管市场》荣获襄樊市第二届“歌唱祖国、建设襄樊”征歌创作奖。还创作了《结新星》、《歌唱先进党支部》、《春光送我进山寨》等大量歌曲,汇编成了节目,进行流动汇报演出。
    退休后的周肇莹被县老年大学聘为音乐教师,工作兢兢业业,除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要辅导老干部合唱团排练、演唱、比赛,他指挥的合唱团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歌咏会上荣获一等奖,在此期间先后创作了《我爱谷城》和《喜庆老年节》等,周肇莹还同他人合写了老年大学歌《我们是老年大学生》,并为这首歌谱了曲。周肇莹与妻子谭国英一道,创作了《我们是新纪元的主人》,被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多来咪》音乐杂志刊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老周的著作、老周的歌,谭国英总是第一个读者、唱者,然后就会在学生中、群众中一传十、十传百。为创作一首如意的歌,他常常是思潮叠着思潮,幻想层出。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古代诗人对老人默默无声的奉献精神的赞誉。现实生活中,告别了人生鼎盛时期后的周肇莹,就是在这样一种境界中进一步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他以辛勤的汗水绘出了一幅幅“晚霞瑰丽多彩、夕阳金碧辉煌”的画卷。
    40多年来,周肇莹把自己融入了谷城大地,他走村串户,翻山越岭,留心搜集,他用潜心研究与收集整理的方法,把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浑然一体,数百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于是瓜熟蒂落:《美丽的南河》、《南避暑山庄》和《野人传奇》三大系列文章,先后在《襄樊日报》、《三峡晚报》、《神农架报》和省《绿色大世界》等报刊连续刊载并出版了旅游专集。人们称赞他的作品“寓于地名、寓于自然景观、寓于人们愿望、寓于历史名人的足迹”于一体,正是这些优美的故事,使南河与薤山的风景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自然美借助于他的民俗特写、民间故事走进了全县人民及外地游客的心中。此外,他早在80年代就整理了农民起义领袖丁江兴、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及伍子胥、朱元璋、贺龙等的故事系列300多篇,其中不少故事被省、市、县民间文学集成卷选用。
    近年来,周肇莹完成了一部17万字的长篇章回小说《寒夜火》,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谷城西部一支农民军,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与地方权势和反动军警进行斗争的传奇故事。周肇莹虽是近70岁的老人,但仍然精神矍烁,在自称为“土陋室”里,他爽朗地说:“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家乡文化事业之中,是我这个退休老人的最大幸福!”

二、爱我谷城,博辑史料,续写伍员六十篇

    生于光化,长于谷城;喝着汉江水,唱着冷集歌。周肇莹先生就这样深深地爱上了谷城这片土地。当别人茶余饭后闲谈时,在别人田间地头说笑中,他都是个有心的听众。别人说过撂过的话题,都成了他民间故事创作的原始素材。
在周肇莹先生的《伍子胥传说》一书中,他博采众辑,编写传说故事62篇。传说故事的发生地都是经过他多次实地考察,故事的源头都经过他三番五次地采风、搜集、加工、整理,然后和史书上的史料进行比对,尽量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可信性、可读性。
    他多次到伍子胥的出生地伍家坡,为的就是试图能从这里找到哪怕一个姓伍的人家也好,可是非常遗憾,伍家的后代都受到楚王的迫害,搬到山里去了。他多次进图书馆、查阅《谷城县志》、《光化县志》,想从中找出为什么谷城和老河口两地都立伍子胥故里碑?答案出来了,因为汉江改道,子胥出生地时在汉江东北、时在汉江西北。这样,就给后人了一个明确、公正、客观的答案。这就是他写的《公断故里碑》。关于伍子胥的出生和棺地,历史上也有许多传说,为了弄清楚谁是谁非,他根据搜罗到的资料写了《伍缘出世》、《伍员在王家寨》。为了反映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割不断的联系,《伍子胥传说》一书中还写了《修小庙的来历》,真实地道出了伍子胥虽然是一世英雄,但他肚量太小,鞭抃死尸,人们对他的这种不良行为的评判:就连他的家乡人民也只给他修座小庙纪念他。在《付寨习俗》一篇中,描述了付家寨戏班子不准唱伍子胥的戏,因为当年他逃难时给付寨人带来的遗憾。什么遗憾?大家读了《伍子胥传说》一书便尽知,不能不发出许多感叹。冷集沈湾的山山水水,也就是与伍子胥活动有关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创作人的艰辛足迹,《点将台》、《哪吒庙》、《送伍滩》、《鹰子石》、《贾家洲》、《尖角往事》、《千金井》、《石鼓石锣》、《过江台》、《娘娘庙》、《白庙岭》、《梯子石》等等,几千年虽然过去了,但处处都还有着如炬的金睛,见证着那一段不灭的历史。同时,《伍子胥传说》一书还处处透着史料的本质。《智过昭关》、《鞭打楚平王》、《仙人渡子胥》、《苏州胥门》、《伍子胥和孙武子》、《退师报君恩》、《美人计》诸篇传说,都与史书上的记载有割不断的联系。
    既然是传说,它就是传说。我们在读传说的时候不能按照读史书的要求来对待。传说多是以真实的人名、地名为立足点,以合理的想象来打造人物的活动空间和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伍子胥的传说》是虚的,读者不必象读正史一样,对作者有过分的要求。
    谷城自古以来出了不少名人,也有不少的名人在谷城活动过。但真正为他们在谷城的活动为内容写出一本专集或专著来的,除了姚雪艮的《李自成》外,能有几本?因此,作为在谷城长大的一个普通公民,我们首选要感谢汉江、感谢南河、感谢薤山,它们为英雄的土地塑造出了一个个历史伟人,为一个个名人提供了一个曾经施展才华的平台。其次,我们要感谢周肇莹老先生。没有人给他下什么任务,也没有人给他发奖金,但他却为了谷城,这样做了,这样写了,他的辛勤劳作、无私奉献是十分难得的,愿人们记住他的名字,愿历史记住他的努力!其三,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的很有卓识的政府领导人,在《伍子胥传说》一书采访、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精神或物质地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得此书搜集过程近十年,一旦出炉只半载,可谓神速。
    历史已经过去,历史只告诉了我们这里出了个伍子胥。历史不能改写,但可以续写!不是吗?子胥故里的人们呀,我们怎样才能让后人再写我们今天的时候,没有多少遗憾呢?

三、伍员其人,子胥其事,各抒已见话短长

伍子胥其人

    伍子胥(前546?~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子胥为其字,春秋时期楚国人,现为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沈湾(原光化县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县管辖)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针对楚国执政者众而不和,且互相推诿的弱点,提出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误之”(《左传•昭公三十年》),待楚军疲惫,再大举进攻。此后数年间,吴军连年扰楚,迫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随即展开大举攻楚的准备,争取与楚有矛盾的蔡、唐两国作为吴的盟国,使楚北方门户洞开,为尔后避开楚军防守正面实施突袭创造了条件。又出兵攻越,给楚造成吴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并施反间于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战的子期,而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帅。十四年,与孙武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直捣楚腹地,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越王句(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句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诬陷,被逼自杀。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五子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他有两件流传千古的故事

??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奢被杀。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伐楚,攻破楚都郢(现湖北江陵纪南城),时平王已死,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以泄其愤。吴王夫差即位之后,子胥为大将,又大败越军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建立不世之功。
??一个是伍子胥劝夫差停止伐齐。吴胜越败之后,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告,中勾践美人计,同意越国求和。子胥退而对人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意即吴宫室将废毁为沼池,见《左传》)吴将伐齐,越王勾践率文武朝见夫差,并贿赂吴王及其左右,吴人皆大喜,惟子胥独惧,说:“豢(养)吴也!”并劝夫差停止伐齐,夫差不理,并听信谗言,赐子胥自尽。子胥死前对人说:“剜其眼,悬国东门(今江苏苏州城胥门),以观越灭吴。”后9年,果如子胥言,越灭吴。

端午也吊伍子胥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屈原在这天投江,这天的许多纪念活动都是纪念他的。然而,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古时在这天举行的悼念,并不仅仅是对屈原一人。春秋晚期的吴国大臣伍子胥,曾因力谏吴王夫差要勤理国政,防备外患,而触怒夫差,被夫差逼迫自杀,尸体被装进皮袋扔入浙江。人们痛惜他的不幸,敬仰他的忠义,于是在他自杀的五月五日(农日),驾舟在江上奏乐舞蹈,慰安死者。这是关于端午节是吴地人纪念伍子胥的说法。所以,吴地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祭祀的并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清嘉录》上明确记载,端午节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氏”。
    至于为何端午节最后定位为纪念屈原,有史学家说,六朝时期,各地人民历经几百年的频繁迁徙流动,各大地域文化不断碰撞,相互融合。屈原以其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节,赢得了人们的共鸣,以农历五月初五为屈原逝世纪念日的习俗最终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流传至今。如果纪念伍子胥的说法成立,由于生在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比生在战国时期的屈原早200多年,就将端午节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而韩国最近向联合国申请成功的“端午祭”则是庆丰收的含义,和此二者均无关系。

百代习俗怀念情

    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 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比如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公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 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 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 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 可找到吃的东西 。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 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象门城下挖地, 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 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 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过年, 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 象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吃粽子纪念屈原;吃腊八粥纪念佛; 吃馄饨纪念盘古等等。

江苏省纪念伍子胥:潮神,伍子胥纪念园

    两千年来,民间奉伍子胥为潮神,相传伍子胥屈死之怨未消,一当怒发,便纸水为涛,元代叶禺有“人言子胥怒未消,怒气突兀干青霄,呼烟吐霜如山高,咆哮叱声愈嚣”的诗句。
伍子胥为春秋时楚国人,因权党之争逃到吴国,得吴王赏识委以重任,夫差即位后远君子亲小人,伍子胥屡谏不从,反被赐令自刎,越国由早乘虚灭吴。
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被抛入江中,钱塘江涌潮由此而生。

伍子胥纪念园

  伍子胥是2500多年前的楚国人,由于遭权贵迫害,奔吴避难,在路上留下了著名的昭关一夜愁白头的故事。后来,他在吴地受到吴王重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卓有建树,尤其是“相天尝水”建阖闾古城的不朽贡献,受到吴人千百年来的怀念,在城门名、河名和地名上都有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为此,江苏就建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的伍子胥纪念园,是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的又一重要景观,园内将设置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纪念伍子胥的诗选。
    恢复兴建的伍子胥纪念园也是体现了这一点。但是,伍子胥在历史上是存有争议的,主要是他引兵灭楚败越,还有掘坟鞭尸。所以,历代文人怀古的诗作中,褒贬伍子胥的都有。在兴建的伍子胥纪念园中,有关专家从“题伍子胥诗选”(二稿)中发现,唐代杜牧的《吴宫词》、唐代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虽都带到伍子胥,其实只是带到而已,并不能算是纪念他的诗作;而清代的赵怀玉《胥口伍行人祠》,倒是全部写的伍子胥,但此诗的基调其实就是对伍的贬损,与纪念的主题南辕北辙。
    因此,专家通过苏州文联专门拟文上报苏州市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指挥部,并上报有关市领导。建议将明代高启的《谒伍相祠》和清代陈维菘《望海潮》、徐菘《胥王庙》代替上述作品。有关领导批复同意。

伍子胥鞭尸
    春秋的时候,楚平王杀了伍子胥的全家,伍子胥独自逃走,在外奔波了若干年,最后终于借助吴国的力量攻破了楚国,报了全家被杀之仇。可是这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亲手报仇的夙愿无法实现,就掘了楚平王的墓,把他的尸体拖出来狠狠打了一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员掘墓。

    客观地讲,伍子胥有勇有谋,堪称大用;而实际上,他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多犯小人,不能善终。不幸的经历,造就了他复仇心极强、掘坟鞭尸的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思想作风。他成为有争议人物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他朝秦暮楚,叛国投敌,历为中华文化所不耻。故而显得身居高位,而不能搞好上下关系;虽有才略却缺乏君子风度的人。因此,他成了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作者系襄樊市政协委员,中学高级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