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湖北孝感:最美基层干部袁少敏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6-5-11 16:3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村官袁少敏和他的“袁氏工作法”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张晗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09日   04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5-04 ... b_20150409_7-04.htm

    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新媳妇找不到家”的故事一度成为村里的“新广告”。

    几年前一天早晨,村里的新媳妇小白在东北打工两年后一个人回家,从孝感火车站打车直奔袁湖。车到村口广场,看见整齐划一的楼房,平坦干净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小白以为遇到了黑车,哭了起来,“师傅,我到袁湖,你把我送到哪了?”

    “这就是袁湖呀。”司机一边劝解一边要钱,直到开店的邻居出来才解了围。

    “找不到家”背后的村庄变化,得益于当了22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袁少敏和他的“袁氏工作法”。

    袁湖村位于陡岗镇最南端,地处两县(孝南、云梦)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这里是有名的“水袋子、穷窝子”,被形容为“下场大雨全村淹,一年只点两次电(过年和三伏天)”,村民出行无路,孩子读书无校,小伙子娶媳妇媒婆都不上门。

    1993年11月,当兵复员进城工作8年的袁少敏,经不住老支书苦口婆心地动员,放弃城区企业合同工不干,毅然回村竞选,当上了村支部书记。

    如何收拾烂摊子、甩掉穷帽子,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为此,他扎扎实实做了3件事:修水利,解决排涝问题;建学校,解决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调班子,解决村级班子缺乏战斗力的问题。

    3件事情一做,袁少敏赢得了村民的信任,都说他是个干事的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打工潮席卷中国,很多农村地区靠着劳动力输出发展起来。“有办法”的袁少敏不甘落后,在生产方式上,他率先推广农机技术,实行机耕、机播、机插和机收,1998年,袁湖村就成了孝感市“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在土地流转方面,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让少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田大户种地,2002年全村1800亩田就流转了600亩,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则输出到东北、东南地区打工挣钱。

    青壮年多数在外务工经商,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少村民有怨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袁少敏和几位回乡的老板聊起了村里的难处。这些老板纷纷表示愿意出钱,但又担心钱用不到正地方。

    “那就成立一个由群众参与并全程监督的组织。”袁少敏的提议得到大多数人赞同。最终,这个组织被定名为“村民民主管理理事会”。

    2004年4月,该理事会正式成立,25名在村中较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被推选为理事,具体负责修路等资金筹集使用、合同签订、工程质量等事项。这样一来,老板放心了,群众高兴了,干部省心了。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村里的事儿办好,光靠村‘两委’3个人,跑断腿、磨破嘴都白搭!”袁少敏感慨,管理村务、服务农民光靠几个干部不行,主要还是要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此,袁湖村的理事会风光无限。村务管理、文明户评选、村民文化活动、矛盾纠纷调解,事事都能看到理事的身影。

    袁少敏随即推行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理事会+协会”模式,选举村务理事会,遇到具体的事情,由理事会指派1名副理事长牵头组建专项协会管理,破解乡村治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的难题,让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

    而今登录袁湖社区信息服务平台,里面显示出一张“1+X”服务组织结构图,分为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几大主干,而自治组织里的村民理事会下辖自来水管理协会、路灯管理协会、和事佬协会等6个协会组织,随意点击一个协会,立马显示出协会会长、副会长、成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靠着“袁氏工作法”,袁湖村争取到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在全区率先修通了通村通湾公路,修建沼气池用上清洁能源,在乡镇第一个建起了村级水厂,进行了商品粮高产地改造,修建了村级排涝泵站、群众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景观塘等。近10年,该村无打架斗殴、无违法犯罪、无群众上访,跻身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行列。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