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项城袁氏源流

[复制链接]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8-4-12 10: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项城袁氏源流

项城市,历史上曾属河南陈州府,在河南省东南部。据说项城原是项羽先世的封地,县城东面还有一个项羽城可证。还传说,陈州是大舜的都城。

周成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637年,楚成王的司马成得臣伐陈,并帮助被陈国欺凌的姬姓小国顿营建了新都,新都就在项城。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楚王与郑穆公、陈共公、蔡庄侯等在项城﹙当时称厥貉﹚会盟。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都,楚国国都一度迁至项城,可见项城在历史上确曾有过辉煌的年代。不过,项城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乡民经常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上挣扎,所以养成民风骠悍、好勇斗狠的习气。

未经证实的传说称,项城袁氏源于江西。而据现有资料显示,项城袁氏起源于汝南,后由十三世祖持衡公迁居于项城,于是项城袁氏便尊持衡公为一世祖。

持衡公从汝南郡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龙宿桥村)迁至项城年湾村(现属老城乡),为袁氏最初的居住地;至三世祖步月公携子学诗、学礼,又从年湾村迁至秦坡村(今项城市永丰乡秦坡村)。当时,秦波村一带人烟稀少,地势低洼,野草丛生。步月公父子三人在此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至步月公病逝后,家人本打算将他的灵柩送回年湾村的祖茔安葬,但灵柩行至袁阁村(今项城市高寺镇袁阁村)时,抬灵柩的绳索突然断裂,棺材掉落地上。步月公长子学诗认为这是父亲留恋此地,此地该为风水宝地。于是便将步月公就地安葬。步月公的子孙为了祭扫方便,遂举家从秦坡村搬到袁阁村,袁阁当时还不叫袁阁,乃因学诗公等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兴族望,盖起阁楼,遂有袁阁之名。

步月公三子学礼之孙六世祖临公分居于袁楼,八世祖炳公迁居于湖北郧西,九世祖应名、应时则世居于项城秦波。

清乾隆年间,项城袁氏家族人丁兴旺,人增地窄,生计艰难。为改善生存环境,九世祖九能、九芝公携子迁居骡马张村(骡马张营本是明初张姓移民定居之地,到乾隆盛世,村中开辟了骡马市场,生意红火,便称此村为骡马张营)。九能、九芝二人来骡马张营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扩地三顷多,盖起了砖瓦结构的三进院落,成为村中首富。兄弟两人各生两子:九能生耀先、耀南,九芝生利振、耀东,子孙渐多,骡马张营之名也被人们改称袁张营。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耀先、耀南、利振、耀东四兄弟于袁张营村分家,各授田八十亩,俗称“老四门”。

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十一世祖、耀东公次子甲三公首发科第,荣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项城袁氏从此人文蔚起,仕途不断。因甲三公考中进士,袁家大院成为“进士门第”,后又因甲三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家大院又被当地尊称为“大帅府”。

随着家族的繁衍兴盛和仕位升迁,袁张营村府宅难容,项城袁氏家族继续向外迁居,扩大居住面积。先是“光禄公”耀南愁闷郁结,于1852年9月26日病逝,其子“乡贤公”登三在家尽孝,筹划终养,弃儒就贾迁至夹河集(今项城市区水寨镇),成为水寨首富。后又有十二世祖保中公与四叔重三公为防捻军袭扰,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买下距袁张营村二十多华里的石腰庄庄田(也有称石家花园的),挖土筑寨,历时三年多,建成袁寨防御寨堡。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前后,耀东公遗孀郭氏率家族迁居袁寨,袁寨就此取代袁张营村成为项城袁氏的中心居住地了。十一世祖登三公后人除部分迁居夹河集外,其余仍居住在袁张营村。
之后,还有因随官或经商或随田产地亩而迁的情况,在十一世至十三世时,先后大量外迁。

从一世祖持衡公起,项城袁氏前七代为:持衡、膺举、步月、学诗、体二、方芭、理全。从第八代起,项城袁氏始定辈份派语,为:

志九耀三 保世克家
启文绍武 威卫国华
令德寿考 绳池嘉伐
茹纲纪兆 尔懂梁宽
承昭列记 祖呈祥仪
继贤扬善 延续天昌
翰墨恒贵 通睿智强
紫砚开鼎 仁慈伦常
惠成蕃秀 笃信裕彰
尊望悦泰 英胄永康


十世祖耀东公子四:澍三、甲三、凤三、重三,夫人郭氏出身淮宁大家,知书达理,自从嫁到贫寒的袁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当然更不会跳槽另嫁,而是亲操井臼,辛苦劳作,操持起一个人口繁多,经济拮据的大家庭。耀东公去世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不但要养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子女,而且还要他们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以完成亡夫的志愿。郭氏望子成龙心切,宁肯自己含辛茹苦,忍饥挨饿,白天操劳不算,晚上还要检查孩子们的学业。她后来觉得自己所学毕竟有限,于是典卖家当,请来名师家教给孩子补习功课。郭氏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澍三、甲三都进了县学(秀才),而且得到官方的补助,即成为廪生。凤三和重三,也都考中秀才,相继迈入士人的行列。澍三为廪生,曾以候补训导的功名,署理过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他就是大总统世凯公的祖父。凤三也曾捐了一个禹城训导的功名。特别是甲三公荣登两榜,项城袁氏更是大放异彩。澍三公子二:保中和保庆。保中公是附贡生,曾捐同知,但是一辈子只是个优游乡里的富绅,从未做过官。他,就是世凯公的生身父亲。

澍三、甲三、凤三、重三,俗称“新四门”。
澍三公子二:保中、保庆,保中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凯、世辅、世彤,保庆无子,保中将四子世凯过继其为嗣。兄弟六人,俗称的“新六门”,从此,项城袁氏有“老四门,新四门,新六门”之称。

澍三公故去后,其子孙同重三公一起迁入袁寨。其长孙世昌公留居袁张营村,世居“帅府”;次孙世敦公迁至陈州;四孙世凯公官至清内阁总理大臣,后又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为袁氏骄傲;三孙世廉公随四孙世凯公做官;五孙世辅公迁居苏州;最小的孙子、项城名士世彤公在出使比利时等国后,远离政治,后一直居住在项城袁寨赋诗作画。

甲三公迁居淮阳;凤三公迁居河南禹州做官。

耀南公之后,一部分后人迁居田寨、盛庄,也有一部分迁入周口、水寨。

耀先公子长子祝三、次子书三、三子益三公于道光年间先后由袁张营村迁回袁阁;而四子变三、利振子畏三、耀南子登三公的部分后人则世居袁张营村。

大总统世凯公逝世后,项城袁氏族人群龙无首,四处迁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项城袁氏家族后人中,有些人迁居至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郑州、开封、武汉、台湾、宁夏、新疆、辽宁、山东、江西、湖南、湖北,至此,项城袁氏家族后人已经遍及全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家族派系已经传至二十一世“绳”字辈。。

2009年9月,“新六门”后代,近百年后从世界各地赶回,首聚故里,发起成立了“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