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世凯旧居四年重修一波三折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07-3-18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世凯旧居四年重修一波三折

  袁世凯的特殊身份,使得项城市政府的多次修缮袁寨计划半途中止,今年的募捐修缮,又引发风波

  核心提示

  河南省项城袁寨是袁世凯的出生地。在1986年,它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当地政府由于顾虑袁世凯的特殊身份,一直没有加以修缮,开发。
  2002年后,项城市政府将袁寨开发计划提上日程,因袁世凯身份而中途流产。
  今年,在“文物保护和历史人物评价无关”的观念下,项城市政府动员全市自愿募捐修缮,被有关部门执行为“强行捐款”,再次引发争议。
  每天下午,袁启姝会推着她脑瘫的丈夫,到袁氏旧居,看看熟悉的花木砖瓦。他们会一起重温最后的记忆。“他祖上是给我们家种菜的。”袁启姝指着丈夫说。
  袁启姝,73岁,其曾祖父是袁世凯的六弟。她是目前惟一生活在袁寨的袁氏后人。
  在她的童年记忆中,袁寨是个森严的地方,四面有10多米高的石墙,四角设炮楼。而现在,270亩的寨子是用土墙草草围住;东中西三院只留有西院,孤立在寨中。
  11月8日,袁启姝从电视上看到,河南项城市政府动员全体市民,捐款修缮袁氏故居。此举在社会上引发争议。
  “正是袁世凯的特殊身份,导致这个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单位,直到如今才修缮、开发。”市文化局副局长秦涛说,修缮袁氏故居经历了一波三折。
  袁启姝对老宅得到保护还是挺高兴的,“毕竟是自己家的老房子。”

  袁世凯出生地的价值

  袁启姝所生活的袁寨曾是袁世凯的出生地,这里保留了袁世凯当年的生活用具。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走遍过这座寨子。”袁启姝所生活的袁寨,始建于1857年,当时处于清朝咸丰年间。由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兴建。
  这个带有明清特色的大寨,宽400米,长500米,并有2座吊桥及3道护城河。
  寨内按中、东、西轴线布局,分为中东西3组纵深院落,各具古代典型的大门楼和前、中、后三节院,形成一个完整且风格独特的建筑群。
  袁启姝出生在西院的东厢房里,她听母亲说,“当年,袁世凯也在这院子里出生。”袁世凯跟家人在袁寨生活了10多年。袁启姝曾经听到的故事是,当年有军队进攻袁寨,袁寨15岁以上的青年,都登上城墙,鸣枪放炮御敌,家人让4岁的袁世凯登墙远望,“他略无惧色”。
  9岁,袁世凯便随嗣父袁保庆到南京读书,14岁时曾在家短期居住,后来再也没有回过袁寨居住。
  袁启姝说,现在,在旧居中,还存有当年袁世凯及袁世凯母亲刘氏曾用过的床榻等极少生活用具,以及袁世凯写给母亲的书信复印件。
  这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家族,给袁氏旧居留下了众多文物遗产,仅道光、咸丰等清朝皇帝赐匾就有十几块,但经历多次破坏以后,袁寨原有文物被毁坏殆尽。
  目前,现存明、清两代共13栋曲形楼、瓦房等组成的四合院落,总共占地不到20亩,堂楼为二层楼房,上下共10间,东西厢房3间,都有东西两端各1间配房,其中的一座堂楼便是袁世凯的出生地。
  “在晚清历史上,袁寨是独一无二的防御性寨堡,同时也是典型的晚清地主庄园,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项城博物馆馆长张金云曾多次来找袁启姝聊当年袁家的故事。

  袁家镏归乡再启旧居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袁家镏1986年故地重游后,袁启姝母女得以重住旧宅。
  袁启姝在袁寨生活到14岁。1947年解放前夕,她和这间宅院的袁氏家族,都逃离到了漯河。“解放后,听说家里也没发生什么事,母亲就又带着我回到了袁寨。”袁启姝说,而其他人或在开封、郑州、香港定居,或远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袁启姝跟母亲住进了政府分的房屋,靠种一亩多地生活。那时候的袁宅已被改作项城粮库,部分房屋被拆毁。
  直到1986年,袁家镏的到来让袁启姝得以重新搬入旧居。
  袁家镏是袁世凯的孙子,也是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为了表示迎接,当地政府把我们母女安排回了旧居,一住就是11年。”袁启姝说,也就是这一年,袁氏旧居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在老宅的11年里,留给袁启姝的回忆是:荒芜的庭院、丛生的野草以及不敢开门的夜。
  “蛇太多了,我每次出门的时候,踏着没人的野草,都仰着脸走路,一低头就看见蛇。”袁启姝说,当年还出现过一条巨蟒,几个洞穴入口有脸盆大,每夜都会出来活动,在花坛上、草地上留下很深的印迹。当时甚至公安局都贴过告示,不许村民夜间到袁氏旧居附近活动。
  “其实当地领导对袁氏旧居还是很好奇的。”秦涛是项城市文化局副局长。他说,改革开放初期,有领导来视察工作,就会“偷偷地”参观一下袁氏旧居。由于担心袁世凯的历史问题,所以每次来都要求不对外张扬。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政府自然无力修缮和开发袁氏旧居了。”

  私人30万修护旧宅

  在政府未介入保护时,侯金亮投入自己的30多万对旧居修缮,开发旅游。
  在袁启姝的记忆里,侯金亮是第一个进入袁氏旧居,成为朋友的人,“那些年,在大宅子里住着,几乎就不见什么人。”侯金亮祖上是袁世彤(袁世凯六弟)家里的男佣。他自己曾先后在河南、山西、北京和东北做包工头,是最早不被那些历史观念束缚,而想挖掘其背后旅游价值的人。他52岁。
  1994年,侯金亮回来后,看到的袁寨就是一个垃圾场,仅剩的几间屋子被村民当了仓库,存着粮食、鞭炮。但他觉得这套废弃多年的庭院有被开发的价值。“毕竟这里的历史还是有人感兴趣的吧。”1995年,侯金亮跟项城当时的博物馆馆长签订了维护合同,由他负责整个旧居的维护,也由他获取旧居游览的门票、导游解说费用,合同期是十五年。
  然后,侯金亮领着4个女儿,开始清除院里的野草,“光清除杂草,就用了几年时间。”侯金亮说,“我最小的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干,钻进草丛里都看不见人。”现在,袁氏旧居通往各个房间的青灰砖路,都是侯金亮从草丛和浮土下面刨出以前拆屋毁房时留下的瓦砾,挑整块的铺成的。
  500多间老房子残留的瓦砾,侯金亮一直清理了十一年,直到项城博物馆收回管理权时,还没有完全清理完。
  四个女儿从小就跟着侯金亮清理袁氏旧居,后来中学毕业都成了旧居的义务管理员。
  侯金亮闯入这所故居,让生活在里面的袁启姝感到些人世的温暖,“那时,他每晚会来找我母亲聊天,听那些民国时大寨子里的故事。”袁启姝说。
  “我看管旧居的时候,这里已经是空房,这些桌椅、床以及些照片,都是我花钱从周围老百姓的家里买来的。”侯金亮说,前些年已经有文物贩子在这边搜罗跟袁世凯沾边的文物,一张据说是袁世凯睡过的床,是三年前,他追到项城县城,花了一万多元钱,从文物贩子的卡车上“强买”回来的。
  11年里,侯金亮把当初搞建筑攒下的30多万都投入到袁氏旧居的维护上。“一个是觉得这个事,对保护文物有利,应该干,另外,觉得这个投资是值得的,旅游开发投资是一次性的,觉得以后肯定会是赚的。”这是支持侯金亮十余年坚持投资的想法。
  侯金亮说,一开始,没什么人来参观。从2003年开始,来袁氏故居的游客愈来愈多。直到2005年侯金亮的管理权被政府收回,“那年来的人比往年都多。”

  中止修缮错失1500万

  项城市政府2002年就欲修缮旧居,但因顾虑袁世凯身份,又两次放弃。
  “其实,从2002年开始,项城市政府就已着手研究保护袁氏故居。”文化局副局长秦涛说,但一直让人犹豫的是,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是否会对文化保护起到负面影响。“所以具体措施迟迟未开展。”但是,2003年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热潮,对袁世凯的历史研究也越来越多。这让项城市政府看到了保护袁氏故居的希望。
  从那年起,不断有学者来考证袁世凯的生平和历史事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袁氏旧居也是从那时候,普通游客才逐渐多了一些。项城文化局资料显示,关于呼吁保护袁氏旧居的留言簿,在不断累积下,已有一尺多高。
  袁启姝说,她和母亲都曾接待过许多历史学者。“我母亲念过书,对家族的事知道很多。”虽然袁启姝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说话时仍表现得急缓有致。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剑多年研究袁世凯旧居。他说,项城作为袁世凯的出生地、应该加以保护和开发。“应该把袁氏家族的渊源挖掘出来,这样在打造袁氏旧居旅游景点同时,影响才能扩大。”当项城市内支柱产业莲花味精陷入困顿后,项城市政府决定开发袁世凯旧居、发展无烟工业。
  “当时的市领导跑了半年省政府,年底有了眉目。”11月27日,袁世凯旧居保护规划组成员、项城博物馆馆长张金云说,河南省文物局及河南省财政厅都支持,将袁世凯旧居建成豫东南的一个重点旅游景点。
  据张金云介绍,当时省财政厅领导曾表态,袁氏旧居一期保护工程,省里可拨款1500万元。
  此后,回到项城的市领导招集各套领导班子,进行反复研究时,以“考虑到袁世凯的历史问题,可能造成负面的政治影响。”最终决定暂不启动保护工程,也就错过了省里的资金支持。
  2005年7月12日,河南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项城袁氏旧居保护规划方案的批复》。
  当时郑州凯旋发展有限公司愿意投资保护规划工程,跟政府进行过实质性接触,并多次到实地考察后愿意投资开发袁氏故居。
  “最后还是考虑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并未与其签约。”张金云说,当地政府方面很担心对于敏感的历史文物进行保护规划,而引发重大政治影响,所以处理起来就非常谨慎。
  袁启姝一直关心着政府对袁氏旧居的态度,在长年动荡坎坷的经历中,她也深知袁氏身份意味着什么,“但毕竟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啊。”

  全市动员保护旧宅

  在“文物保护与历史评价无关”的观念下,项城市动员全体市民捐款保护旧宅。
  项城市在得到河南省正式批复后最终下决心开始对袁氏旧居进行保护。2005年底,项城博物馆以袁氏旧居是省级保护文物、归政府所有为由,无偿收回袁氏旧居的管理权。
  “文物保护跟历史评价无关,是市政府立项的前提。”见证了整个袁世凯旧居立项保护过程的张金云说,这个观念是影响政府决策的基本前提。
  2006月10月底,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将河南文化大省建设成文化强省”的思路。
  在这次会议上,项城市委书记李明方,特意强调了要做好袁氏旧居的维修保护工作。
  “我们就是响应省委的号召,市政府决定启动搁置两年多的袁氏旧居维修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秦涛说。
  一项“为保护袁氏旧居,营造良好氛围”的动员活动在项城大张旗鼓的进行了。
  2006年11月2日,项城市袁氏旧居维修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大会在市委党校三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动员全市人民向袁氏旧居修复工程进行捐赠,尽快对袁氏旧居进行维修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
  在会议上,项城代市长邹洪指出,“不能将袁世凯以前的行为和发展一个城市相抵触”,并号召各单位“从捐赠到拆迁安置,扎扎实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11月8日,袁世凯故居维修工程市政府机关捐赠仪式举行,市里多名领导都带头捐了款,其目的是“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我为家乡做贡献自愿捐赠的方式,筹集资金”。
  在项城市民的印象里,也就从11月10日左右开始,项城电视台一套,开始全天滚动播出项城主管文体宣传的副市长何明照,关于袁氏旧居维修项目捐款的动员讲话,后来还增加了捐款积极单位领导讲话等环节,市环保局以及市里几所中学的领导,都在电视上发表过“捐款感言”。
  在电视动员中,还说明了自愿捐款的奖励,100元赠门票5张,10000元发永久纪念册,100000元以上可以参股入股等详细奖励规则。
  “听到后,感到很高兴。”袁启姝说毕竟是自己家的老房子,“如果政府来让我捐,我肯定会捐的。”

  "强制募捐"风波

  秦涛说,“由于一些单位执行不当,出现强制摊派现象。”这差点使旧居开发计划流产。
  2006年的捐赠动员却又为袁氏旧居的保护开发平添风波。
  11月21日,河南《东方今报》以强制捐款为主题的稿子发布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很大争议。当日有河南媒体报道,项城市“捐款标准”为,科级公务员500元,副科级200元,普通公务员100元。
  “我们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单位事先也没有什么动员会。”11月26日,项城第二实验中学老师李成龙(化名)对记者说,11月10日,他看到单位黑板上写出通知,从每个教师2005年欠发的工资中扣除100元,作为袁氏旧居修建的捐款。
  “修袁氏旧居这是个好事,扣钱的方式不是很恰当。”李成龙说,十几年了,一般政府号召捐款,都是这么直接平摊到一个人身上,十块二十块的,这次虽然数额大些,大家也没太激烈的意见。
  11月26日,记者了解到项城莲花味精有限公司的工人,也从工资中扣除50、100元作为“捐款”。
  “市政府动员捐款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全市人民关心袁氏旧居修建,营造全市人民支持的氛围,让各级单位都动起来,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做一个良好的铺垫。”秦涛说。
  “市政府下文是自愿捐款,绝对不是强制的。”多名项城政府官员表示。
  “至于有些单位,出现了扣工资或者强制性的摊派,那是具体执行上的问题。”秦涛说。
  之后,项城市政府尤其是相关的文化部门面临巨大压力。“电视滚动播放的讲话停播,还有项城政府网上的一些关于募捐的新闻、帖子也都消失了。”当地记者说。
  “修袁世凯旧居是个好事。项城除了味精就没什么,我们也是希望有个旅游的地方,对发展经济也有好处。”主动捐款100元的交警王芳说。
  “那篇稿子刊发以后,又在全国引起争议。原已启动的计划也突然暂停。”张金云说。
  “11月25日,市政府领导接到上级领导电话,肯定袁世凯旧居保护规划的必要性,才准备继续把项目搞下去。”11月27日,张金云说。

  旧居重修生死未卜

  旧居开发三年所需6500万元,最后资金能否全部到位,秦涛也不清楚。但他更担心的还是袁世凯的历史身份问题。
  11月24日,项城的天很阴,许多街上,都弥漫着味精生产线上散发出来的呛人的味道。
  项城市委宣传部吴科长介绍,项城前些年发展快,就靠莲花集团的味精撑着,但是这两年莲花集团效益不行,“前年财政收入说是1亿9千万,其实这个数字也不到,去年也不过2.2个亿,刚够发工资,哪有钱投资袁世凯旧居保护规划?”在《袁世凯旧居规划书》中,基本恢复袁氏旧居原貌,建设袁寨新村等,预计三年投资达6500万元。
  据秦涛介绍,整个项目的资金分为四大块,一是项城政府财政拨款,预计总投入2000万;二是向河南省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三是积极寻求企业投资;四是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募股分红,成立袁氏宗亲联谊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自愿捐款。
  “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只有本地先动起来,至少让领导和投资商看到我们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专项资金和投资。”秦涛说。
  然而,市政府财政连续两年窘迫,原本“自愿捐款”的美好愿望,又因为基层执行不当捅了娄子,基本停了下来,通过“本地动起来,让领导和投资商看到努力,争取获得专项资金和投资”的思路,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这几年,来袁世凯旧居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五一和十一假期,最多的时候一天达到几百人。”秦涛说,但是他却不愿透露近年的游客人数。
  根据《袁世凯旧居规划书》预计,2009年整个项目完工后,袁世凯旧居年均旅游人次为36.5万人次,门票按20元/人计,年收入为730万元;相关产业每人消费10元,年收入365万元,袁世凯旧居年均利润总额为1035万元。
  “但是项目完成后,能否取得这样的预期效果仍是未知数,这也是我们想募股分红所担心的。”11月30日,项城一家房地产公司马经理说,是不是参与入股,现在还下不了决心。
  11月29日,秦涛介绍,目前已有省内大公司跟项城政府接洽,并到实地考察过,准备商讨相关投资事宜。
  除了项目资金问题以外,当地政府担心的显然还是袁世凯的历史评价问题。在《袁世凯旧居规划书》中,一再强调“文物保护跟历史评价无关”,秦涛说。
  对于2005年之后,围绕袁氏旧居展开的曲折风波,侯金亮就不清楚了。他不再是这个旧宅的管理者,而只是被政府聘请的守夜人了。
  每天,侯金亮会倚在西院门口,抽着烟,背后的墙上,挂着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黑白照片。侯金亮经常看到袁启姝夫妇来院子里闲逛。
  他心里还是觉得政府能收回旧居还是好的,毕竟他一个人没有那么多钱,做好这个事。“真能修好了,对袁启姝心里肯定是个安慰吧。”

                         (记者 孙勇杰)
http://www.gmw.cn/content/2006-12/07/content_519186.htm引自光明网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