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家谱杂论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酉 发表于 2007-9-3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天纲(天罡)                    
   《袁氏七修族谱》民国37年修,共22册。其中第19卷首曰:“袁天纲字晦亭,唐太宗(贞观共23年,即公元627-649年)时人,讳景世积大善遇仙姬而生。公原籍成都,后迁江右吉州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长丰乡永丰里九龙峰万福庙王有名税户,圳上袁家是也。公仕唐善风铿,太宗常召见曰:‘古有君平胜,今得之于卿’,爵拜国师,后官袁州宜春台。寿99岁,卒葬府堂。继任者不敢于官署正位。排衙坡楼制有铜台滴漏为记。纲祖叔父讳守城,亦有神机,会阳文地理无不积通。”


    这段文字讲了四点:
    1,天纲是遇仙姬而生,非凡人。
    2,天纲原籍成都,后迁居江西泰和县。
    3,贞观年间太宗常召见,拜国师。
    4,官袁州宜春台。寿99岁,卒葬府堂。

   看史料是如何记录的:
    1,《旧唐书•列传141》曰:“罡,益州成都人,尤工相朮。初,天罡以大业元年(605年)至洛阳。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罡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四月卒。” 初,至洛阳时,年至多40岁。出生接近年约为605-40=565年。
    2,《袁氏世考•八方枝286页》曰:“天纲(罡)本蜀人,隋末(617年)于阆州(隋属巴西郡,先天元年‘712年’改为阆州),蟠龙山前,筑宅居之。”
    3,《袁氏世考•八方枝287页》曰:“考宋嘉定(1208-1224年)《袁州志》开五井(传说,天罡在袁州开五井以穰火灾。崇祀樵楼,并传葬府大堂。)为知府腃强,恕非天罡。葬府大堂,为袁超墓,并辨天罡之墓之非。其祀樵楼,据明《候世屏记》,祀高士袁京。”
    4,《袁氏世考•41页》曰:“考天纲曾袓达,祖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宋嘉定志载,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宜春旧志并辩其纲墓之非。何诸志乘浪传至是?”

    综上所述,可得知如下:
    1天纲学成,到大有名气约40岁。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叫出山。
    2 天纲在全国看相十多年后,于隋末(公元618年)发现一风水宝地‘蟠(盘)龙山前’,并在此筑宅居之。
    3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四月卒于火井令。年634-565=69岁。
    4 天纲及上几代没人在袁州任过职。
    5 《袁州志》考证:在袁州开五井以穰火灾,是为知府腃强,非天纲。
    6 宋嘉定志载,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宜春志》旧版考证:府大堂侧墓其纲 墓之非。

    两者之辯结论如下:
    1 天纲是遇仙姬而生,非凡人。只有神仙知道。
    2 天纲公及上几世均未在江西做过官。
    3 天纲公于隋末(公元618年)发现一风水宝地‘蟠(盘)龙山前’,并在此筑宅居之。距卒年(634年),也只有16年。这十六年中是否搬迁到江西?无考,可能性有,但不大。

   就家谱而言:
   《袁氏世考》四十一页曰:“考天纲曾祖达,袓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官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有如下想法:
    一,天纲属哪一支糸,可在四川城都考。
    二,江西袁及其分迁到外地的谱糸中,不应出现天纲及以上至曾袓达的名字。达公以上则有可能。
    三,天纲公为老四川人。其曾袓达公约生于公元490年。属北魏孝文帝末期人。

以上是个人所见,請大家指正。

有说达公属汝南支袁术后裔他是否为进川最早的袁氏,待考。

    四,‘湖广填四川’类谱及公元500年以后迁进川的谱糸中,不应出现天纲及以上至曾袓达的名字。(天纲本族支人迁出又迁回除外)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8 0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徳公(字有才号渔隐)有几位父亲?

  善 -有才。生四子名与徳一样。浠氺县袁氐宗谱
  效 -徳。浠氺县袁氐宗谱。善、效出在同一家谱,把有才、徳看成两个人。
  世贤-徳(第四子)。全、清公谱糸。
  仁亨-德(第二子)。建昌谱
  仁贞-德(第三子)。又一建昌谱

等等,还有不少。谁为对? 凡有点名气的,修谱时都争着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1 16: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汤十二子
    七月份和资友、冠烛到袁州。当地有个传闻:“袁京有十二个儿子”。回来后查证,有关袁京的书中无此记录。倒是袁汤有此说。
    《后汉书•列传35》曰:“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恒帝初(公元147年)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国亭候。累迁司徒、太尉、以灾异策免。卒,谥曰康候”。另:此文注曰:“风俗通曰:‘ 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3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军宗亲好:
   上五贴其共性有一个如何理解、看待、使用《袁氏世考》的问题。今简谈,后有专贴。《袁氏世考》是第一本袁氏人自己写袁氏自已族内人和事的书,以江西为中心向周边及全国扩展。她对研究宋、元、明、清时期,江西及与江西有关联的袁氏,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袁氏世考》不是,也不可能是全对。就世糸而言,可分两部分。唐朝及以前为前半部,宋朝及以后为后半部。《袁氏世考》前半部是以《新唐书·宰相世糸表》为基调的,这个《宰相世糸表》有关袁氏源流上是噫哙的,是错误的,她在《袁氏的史记—袁良碑文》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引用时需要认真考证。后半部是众家谱的集中整理,作者个人没明确观点,只有意向。引用时也得多方比较,以实应本谱又接近史实为好。就谁生德公而言,世考54页下五行曰:“且一渔隐名德,一载仁亨次子,一载仁贞第三子,一载世贤第四子。纷纷其说,不知谁是谁非,谱之难冯(冯字下面有山字)如此宜乎。”对54页中的四种说法作者从内心里是否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4 0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恕已世糸
   《袁氏世考》中的恕己世糸是不准确的。只看世糸中恕己、象先两位名人就足可证明。
恕已:
   《旧唐書·列傳41》曰:“恕已,滄州東光人。長安中(702年)為陵州刺史。拜中書令,封南陽郡王。曾孫德文,舉進士。開成三年(838年)授秘書省校書郎。”《旧唐書·本纪十四》曰:“元和二年(8O7年)秋七月,敬辉孙元亮,恕已孙徳师相次叙用。”《后汉书·列傳1O3》曰:“字公颐,恕已之孙。《中國歷史年表》曰:“恕已,死于公元706年。”當刺史时恕已約有36歲,出生接近年約在公元666年左右。在世考的世糸表中无此三人。再說,恕已是河北東光人。即使恕己的后人有迁到江西,也与大多数江西袁氏关系不大。

象先
  《旧五代史·唐書列傳十一》曰:“象先,宋州下邑人也,自稱唐中宗朝中書令,南陽郡王恕已之后。曾祖進朝,城都少尹。祖忠义,忠武軍節度判官,累贈司空。父敬初,太府卿,累贈司徒。象先即梁祖之甥也。象先子二,长子正辞,次子正义。同光二年(924年)象先來朝。其年夏,以疾卒于治所,年六十一,冊贈太師。”出生年為863年。在世考的世糸表中没见此五人。关建是象先前后五代人,有自己的世系。再说,象先的祖辈早就迁到河南去了,是汝南糸河南某支糸人。与江西袁氏关糸不大。
  用代间隔年看:恕已约生于公元666年,象先生于公元863年。《袁氏世考》中所列恕已到象先前后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平均为863-666=l97年/4=49代间隔年。汝南袁氏早期平均代间隔为29年,一般不会超过35年。在时间上也是说不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4 03: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氏世考》第43页
   世考43页确实有外迁的内容。但,请注意本文的前提:“又义宁州箬坪支录出分迁图:千七居湖广蕲州瓦雪坝。复迁横立山,地名北海。英居钓台乡。全迁兴国州铜桥。” 等共列三十六位外迁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三十六位外迁者都源于“义宁州箬坪支录出分迁图”。换言之,这三十六位外迁者都是“义宁州箬坪支谱”中分迁的。二,这三十六位外迁者互相是什么关糸?是一代一代向下传递?还是平行关系?书上是无考的。这三十六位外迁者及后人在修谱时,只看到本页。有没有一家在接上溯世糸时,去查找“宁州箬坪支谱”?可能有吧。
   说到修家谱接世糸,对一个外迁者耒说:上溯世糸只能到他迁出的原谱或原地去找。下顺世系则在他生活过的地方找。话虽好说,做时往往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5 02: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军您好:
  先声明一点,我们只是就家谱中不明的问题展开对话,无丝毫的个人恩愿。即然你用全、清公家谱做例样,我仅就在网上看到的内容谈点不成熟的想法。千万不要因语句不中听而影响我们个人之间的友谊。
就上面多贴谈几点:
  1,从固生公到象先公这段世糸图,我己在家谱解读中进行了解读,不再复述。从开姓祖涛涂为一世祖下顺四十到五十代的世糸图,等全国首次袁氏代表大会后专门讨论。
  2,世考55页曰:“分宜山田、安福陂下、长沙白马拢、广西平乐、湖北兴国州,俱迁自横塘隶民籍。”这段文字表述的是:这五个地方都有迁自横塘隶民籍的袁氏人。并不是这五个地方的袁姓人,都是从横塘隶民籍迁来。事实也不可能。
  3,你所引用的证例是横塘糸,在原修谱时参照过吉水谱。“迨明洪武已未,余逢吉水石溪族兄文远者萍水客居,风雨联床,而有同宗之雅。别后书通吊谱敦宗为念”。
  4,“义宁州箬坪支录出分迁图”的分迁图源谱,才是我们要找的,只有此谱我们才更理直气壮。
  5,贴中是用自家谱来解,“义宁州箬坪支录出分迁图”的。关建是世考没把分迁图中三十七位外迁者的相互关讲明。这是“世考”给后人留的遗憾。“43页13行:再松以下,到44页第五行:仲立支分南港.具体记录了全迁兴国州铜以后下世的迁徙变化.”照这个说法,写在全公后面的是全公名下。44页第五行:清迁乌颜支分长乐源,清公后面有四位外迁者算清公名下。若此说成立,他们之间的世系怎样排?照此理千七公排在第一位,在他后面的都应属千七公名下的?
  6,有趣的数字:
  全公,“三,全公手订原序 [约1150年]”,“4,我一世祖南宋袁 全约1170年生”。1150年全公没出世怎么写原序?
  此合修谱序中,千七公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迁蕲州。千七公是元朝人怎会到宋朝给全公当父辈?
  7,完全赞成您的“袁全不应该属于江西宜春横塘家谱世糸”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5 02: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达军上贴家谱之想法

一,因属本谱系,故特别关注此谱。多次解读,细心查对。有些个见,提出究之以达完善我谱之目的。
二,读谱序有感:
    1 ,全公手定原序(约1150年)。1888年重刊。
  此谱序言可能是全公亲手所写。全公当时省略了时间,(约1150年)是后来修谱时添加的。序言略写了袁氏慨况(沒分支糸,凡袁氏历史名人都是祖先,只要听说的、在书上看见的尽可能的写进去。)和前人修谱的慨况。在说本支时曰:“先君子奉命九江,欲藆(代替字)冬日之惠正,播仁风之遗泽。故本支糸图不离几案。全尔时未暇深思,迄今一追维之。这段话是全文的核心!青年时没顾上修谱,年老了想到敬袓播祖仁风遗泽,育儿孙才修家谱。怎么修呢?‘迄今一追维之’。这说明在此之前是沒有家谱的,现在开始修。对前世糸只能靠追记、维护了。“先君子奉命九江”,虽没涚父亲名讳,世系中肯定有。奉命到九江干什么,这里当讲而沒讲。综观全文,没有修谱的准确时间;没有先君子的准确职务;没有从何地、何时、何原因迁来。虽是首次修家谱,但,这些内心话、必须传绐后人的话为啥没有呢?若是全公首迁,不会不写进吧?!
    2 ,享公复订铜桥家谱原序。明永乐五年(1408年)十代裔孙文享字义高撰。
  此序言与首序比,新增内容有:“廓公为梁开平(907910年)进士,其子有徙居蓼州之言璞公,宋九江太守。卜宅有颜峰,毓秀之举,此兴国袁氏所由来。我 全公为第一世始迁之祖也。”廓公授进士时约20岁,出生接近年为90920889年。其子璞公约生于公元919年。其孙全公约生于949年。按这个时间推论有二:全公写序言时1150949201岁?全公上溯六世,世贤公的兄弟仲贤。仲贤宋雍熈(984年)进士,时年约20岁,出生接近年为964年。与全公差不多是同时期人。在家族中同时期人可以相望五、六代或多点。但三十八代世贤公和全公下代都要相应的向上升好几级。

  此序言指明迁移的原因是:“卜宅有颜峰,毓秀之举,此兴国袁氏所由来。”因此才迁来,无父命一说。定全公为一世祖从此时开始。

    3 ,续修谱序 明永乐丙申(1416年)孟秋月,裔孙文质字义立撰

  序曰:“今富川铜桥一派,从流溯源当易於指掌。然使图谱残缺,亦难向风霜剥蚀之,后凭空而臆度也。”此说明原来的家谱尽失。“及元至正甲午(1354年)从叔:伯政於郑婶筪笥中拾本宗世派草图一卷,当岁月暇参豆考订,续吊世系,编成一帙。迨明洪武已未(1379年),余逢吉水石溪族兄文远者萍水客居,别后书通吊谱敦宗为念。余校旧谱,以铜桥始迁祖全公为一世,逐代标名,列为五世。生娶卒葬,莫不抄举,以俟后代使之。”

  从元至正甲午(1354年)找到旧家谱,到明洪武已未(1379年)才真正完成。确定:以铜桥始迁祖全公为一世,逐代标名,列为五世。”只明确了五世。这是郑婶草图的作用。沒有提父命搬迁亊。

    4 ,重编松公房旧序 明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伯昭公裔孙均昂冕升、均标同定

  序曰:“自始迁祖全公承璞公之命,由豫章迁兴国时手订谱牒传后不忘,所自纂孝已载八代,世奉如珍。至元至正甲午(1354年)岁,我,如麟公元配郑氏妣避寇,他无所惜,独携前谱覆以石臼。及定,发视完好。故他姓谱多舛错,而吾族秩然者,婆之慧识,亦先公孝慈之灵有以保不朽也。子伯昭公封骠骑将军,生子文亨公字义高,於洪武元年(1368年)复加增订承祖志也。越今二百佘年”。

  谱有序二十八(按作序时间先后排列),到第四序即公元1600年时,才明确提出:始迁祖全公承璞公之命,由豫章迁兴国时手订谱牒传后不忘,所自纂孝已载八代。因此,此说是需要研考的。首俢谱时没弄清何人、何时、从何地迁来。后修者只能根据他们当时知道的材料进行补充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6 0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您我性格相投,诚实性善。

谱中表明千七公年代的有四处:
   “千七公于元元年迁蕲州”
   第十八页,“千七公至正五年(1345年)避红巾乱于瑞邑迁北海”。红巾乱始于至正十一年,至正五年没有红巾一说。见“小资料”。序文作者不知北海即横立山。
   第十五页最外边一行,“千七公生在元末至正年间迁蘄州”。至正元年(1341年),共二十八年。至正元年生,五年只有随父母迁。至正二十年可以自已迁。
   第十页,“迨元至正五年自建昌双洪滩迁居蕲州瓦屑坝。因避红巾乱复迁瑞邑横立山北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6 21: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时间慨念、代间隔慨念

达军您好:
   我们接着研究。全公约生于何时?
   先确定谱中,一世祖固生公、三十八世祖世贤公、五十二世祖文亨公、六十八世达洲的出生接近时间。

一 世,固生
《史记·儒林列传》曰:“淸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帝时为愽士。今上即位(武帝前140年),复以贤良征固。时固已九十余矣。”固生公约生于公元前(14091)=231。辕固,为习惯称谓,本名为辕固生。
三十八世,世贤
  本谱中,世贤公的兄弟仲贤。仲贤宋雍熈(984年)进士,时年约20岁,出生接近年为964。两公差不多是同时期人。可借用这个时间。
这为一组,用此组时间来顺推公出生接近时间。
  此段时间的代间隔年为:
  前231年+964年=1195/37=32.3代间隔年
  全公(43世)出生接近时间:42 X 32-231=1113年(固生公为l世,全公第43世,中间只有42个代间隔)
五十三世,享公
  谱序中,“享公复订铜桥家谱原序[明永乐五年1408年全公十代裔孙文享字义高撰]” 1408年写序时约47岁,出生接近年约1408-47=1361年。
七十世,达洲
  谱序中,“合修谱首叙民国三十三年前清郡庠生全公27代孙金赢[达洲]敬撰 ”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写序时约30一50岁,出生接近年约1944-40=1904年。
这为第二组,用此组时间上溯推公出生接近时间。
  此段时间的代间隔年为:
  1904-136l=543/17=32代间隔年。
  全公(43世)出生接近时间:19O4-(32 X 26=832)=1072年(全公第l世,达洲公第27世,中间只有26个代间隔)
  从上两组得岀的数字差为:1113-1072=41年。取平均数1092年。此时间是北宋哲宗元佑七年。
查下总代数:
   从固生—达洲共用时23l+l9O4=2l35年。可繁衍2l35/32=66.7取整为67个代间隔。括两头为六十八世。谱中与此同,总世系对。
  从谱中所得全公约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这个年数有问题否?

   全公的岀生接近时间(1092年),只是就谱中时间定的。只能算对本家谱本支糸的一个初解,还要经过其它资料进行检验。这个家谱触及面多,要都行得通才能最后确定。见后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