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中华袁氏通谱》序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8-7-20 09:1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受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袁某程指派,承全袁氏之托,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袁氏通谱》编辑部校审、重庆分会主编袁正心宗亲为《中华袁氏通谱》作序,并经开榜教授审核。这也正如袁酉宗亲所说:“《中华袁氏通谱》我觉得至少有十篇或若干篇《序言》从不同角度对袁氏进行整体全面阐述,以正视听、良育子孙”。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正心老先生冒昧作序,权当抛砖引玉(剑桥注)。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
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
序 言

  “十年辛苦不寻常”。自袁氏子孙开始研究《中华袁氏通谱》的编修以来,已超过了十年。从一九九七年开始到焕然成书问世,已历经了十二个春秋。《中华袁氏通谱》的出版,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继承了宗族之志;实现了中华袁氏八百万众之期盼。可歌、可贺、可叹、观止!
  谱也者,犹国之史,地之方志,家之谱牒。《中华袁氏通谱》就是我家族的历史书。她记载着我家族的起源;记载着我家族的发展史;记载着我家族成员之身份事迹;记载着与我家族相关的各项内容。家谱是炎黄子孙根之所系;是天涯游子的亲情纽带;是你我人生的轨迹记录,被誉为“家族的百科全书”。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家谱,探索家谱,认识家谱。在家谱中体味我族祖先奋斗的历程;领略我宗族的文化传奇;感悟我族宗亲的神圣使命;解读我族人氏心中的这一份永远而又神秘的牵挂。
  自黄帝以来皆有年数记载,家谱的发轫,家谱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数最多,影响的时间最长,影响的面最广的书籍,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三皇五帝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仑皇辞庙日,背井离乡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还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游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之所载,那就是家谱。

  叶落归根,不管生在天涯海角,不管地位高低贵贱,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思念着自己的故土,这就是根之所在。中国古代对家谱极为重视,把家谱珍视为家族的宝贵史书。对于中国人来说,家谱承载着的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首先对家族成员的认定,家谱具有一种身份的象征。在中国的宗法社会,宗法制度建立的基础则是血缘关系。在一个宗族观念强大的社会中,家族成员资格的确认是十分重要的,成员资格提供了个人与家族成员及其他同姓宗亲发生关系的依据,是追溯同姓渊源和开拓社会关系的前提。同时家族成员资格的确认又保证了个人对于家族共有财产的权利,甚至在百年之后,家族成员资格的拥有还能保证家族对其提供茔墓的维护,血食的供给,还能保证家族对其子孙荫庇。失去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为家谱所遗弃的人,就会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野鬼,这就是家谱的私刑,除籍被认为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手段。
  家谱的功能与作用,在于沟通个人与汉民族及至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的功能。《中华袁氏通谱》所记录的得姓始祖,或者说对其谱系的终极追溯直指黄帝或远古时代的古王先贤。据史记载“黄帝娶了四个妻子,生了25个儿子,分别为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衣等十二姓,其中只有黄帝元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嫡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的姬姓,乃是黄帝一根。应该是“万干一本,万派一脉”。
  家谱包容着太多的内涵。其定义:“是关于一个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的得姓、形成、分布、迁徙、郡望、派别、世系、人物、事迹、艺文等的综合记录,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
  家谱名称也是很丰富多彩,好几十种,都是家族文献。至于帝王世系、玉牒、记诸候的世本,专记家族祠堂的为祠谱,专记祖先坟茔与墓祭仪式叫坟谱,专门记恩荣状况称官谱等。再冠之以堂号,更光耀门弟,抬高家族声望。
  血脉的传承。司马迁曾说:“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基本的功能就是对于血缘关系的认定。因此,当出现权力的更替与财产的继承时,人们就开始寻求血统的纯净,这时的社会便已经开始召唤记载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这种记载必然催生出家谱。又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受到了空前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实。中国第一部谱牒,就是荀子编的《春秋公子血缘谱》。
  血脉的守护神。血脉的圣经,笼罩着神圣光环的家谱。修纂家谱是家族生活中特别重要的头等大事。把积数十年而不修谱,今修谱是举数十年前人之良苦用心,竭尽堕于此日颓怠,规则严明,称善称惠,炫耀家族声望,弘扬家族荣誉,提升家族地位,规定不书标准,如不道德、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只见正人君子,没有奸邪小人。《礼记.祭统》曰:“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铭之义,称美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尤世系准确性极高,绝无攀龙附凤。谱成举行颁谱仪式,喜度的场面远胜春节。颁谱之后,定期清谱、晾谱、拜谱等。家谱的收藏保管,秘不示人,圣而又圣。因为家谱的史料特殊,除尊老爱幼,和睦亲族,扬善抑恶,光大族统的道理以外,据谱牒所载,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目可得睹,口不可得言,视宗族中之圣洁之物,黄金犹可借,家谱不可借。
  家谱的内容,也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扩充到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明清时期又有很大突破,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清代,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宗族事务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家规家法等20余项,使家谱成为百科全书。
  他首先是序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包括修谱意义,修谱的缘起,修谱目的,家谱的历史渊源,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谱学理论等内容。譬若君之尊,无敢不拱焉,譬若祖之亲无敢不本焉。此君亲大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上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世之去祖末远,问其所自而懵然者,有愧于家族祖先”。
  家谱极其珍贵。《孔子世家谱》被誉为稀世之宝,为私谱之冠。享有独特的地位,历时2500余年,记载着最久远,最可靠的一部家谱,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家谱学会访华团在曲阜见到此谱时,不由惊叹,他们说:“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样的价值无法估计的稀世珍宝”。
  家谱是宗族意识的文本形式,同心一体。家谱的纂修、告成、查验无不以祠堂为其活动舞台。可以说修谱是祠堂最大的庆典,家谱是祠堂收藏的最重要的文本,家谱所蕴含的宗族意识也无不以祠堂为实践场所。包含大量与祠堂相关的内容,礼乐名物不可僭越则是历代坚守的行为准则,而祭祀之礼又居传统五礼之首。清朝嘉庆下诏改变,嘉庆下令“庶民祭远祖、始祖合法”,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在崇尚孝道的中国,让祖先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归依之所,是关乎全族人的脸面的大事情,所以祠堂未建,何以家为。面对豪门贵族,宗祠更是显示宗族身份地位的形象工程,把宗祠建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在世人面前显现宗族的荣耀。宗族之威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神灵安而子孙盛”。同时他也是敦亲睦族的物质基础保障。宗祠突显了血脉连承,神州大地上的百族千祠。
  家谱是家族成员行为规范的准则,严密的家法族法。是族人做人行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以及当族人违犯这些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的惩罚措施。将道德说教和人的悟性结合起来,把社会伦理同宗族信仰结为一体,将伦理的真谛、风俗、法规、族规寓于其中,使之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约束工具。“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纪纲不立天下不平矣,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目的是统一族人思想,规范族人行为,内容无所不包,可说是全方位生存与发展考虑。俗话说“六亲同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古之有训“万事礼为先”,“居处有法,动作有礼”,“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家谱,以其丰富、庞大的记事内容而与正史、方志共同成为中国史志的三大支柱。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直至改革开放后,昔日梁启超先生眼中的“史界瑰宝”才逐渐得到正名,家谱这一中华宗族文化载体,重回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
  作为收藏丰富的巨大资料宝库,家谱受到从事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广范关注。海外游子寻根热的兴起,也使家谱在敬宗认族,凝聚血亲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从新为世人所认同。四海飘泊梦,天涯游子心。寻根是海外游子难舍的情结。被誉为“家族百科全书”的家谱,蕴藏着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衍庆、居地变迁,婚姻状况等极为丰富的资料,能够帮助这些海外游子实现寻根谒祖梦想的正是家谱,也只有家谱。
  正确认识家谱,进而正确解读家谱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雅俗中国丛书”选择家谱作为透视传统中国的视角,是极有眼光之举。家谱作为传统中国最为平民化的家族文献,可谓传统典籍中俗之又俗者,然而家谱中所蕴藏的历史真相与内涵,对于有志于探索中华文化的有识之士而言,又是雅之而又雅者。

  爱国读史,人人有责,爱家读谱,学好做人,不忘其本。无论是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应该读懂一部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鲁迅先生在他的《华盖集》中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5000年历史进程的炼凝荟萃而成,这都值得炎黄子孙深感骄傲和荣耀,探源宗族,学习家谱,撰修家谱,是八百万众应尽之责。必揭示谁是何祖、谁是祖。世人都这么说“树高叶茂必有根,江水滔滔必有源”,如何找准根,如何探出源。借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一句话:“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
  寻根思祖,乃人生之大事。人是家族的成员,家族是民族的细胞。没有祖,哪有自己,没有千千万万个家族,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陕西省以省政府的名誉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五千年前的黄帝,河南举行大典,祭祀炎帝,湖南举行盛大祭典,祭祀舜帝。这正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几千年民族雅风之再现。
  寻根敬祖是人的天性。所说的叶落归根,越鸟南栖,重生报本,慎终追远等等是天经地义的事。寻根敬祖,不单是对祖先的祭祀祈福,而是通过祭祀让自己牢记先祖的血脉关系,否则,至少说人生是不完美的,抑或说是糊涂的。寻根敬祖的重要,在于光前裕后,继往开来,踏着先人的足迹,走向新的征程。寻根敬祖更重要的在于领悟传统文化。先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譬如:“修身”、“齐家”,勤耕苦读,敦亲睦邻,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等。历史深处闪烁的亮点,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光泽。有的始祖享有很高的文化名位和历史声望。誉之为“卧雪清操”的袁安,显出灿烂的清廉内涵,后来雅称为“卧雪堂”,至今仍辐射出文化精神的光芒。
  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家族之多,数以万计,每个人的去脉,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中国目前有二万三千多个姓氏,袁姓占百个大姓中第三十三位,人口八百多万,占总人口054%,此一大姓由何而来,始祖是谁,他们有那些历史功绩。
  三皇五帝中的燧人氏部族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
  黄帝(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颛顼帝号称高阳,是袁氏家族的上古始祖。
  舜帝是袁姓的上古立族始祖。
  妫满是袁姓的血缘始祖,也就是陈胡公。
  辕涛涂是袁氏的开姓始祖。
  袁政,被尊为袁姓的立姓始祖。
  袁安,是袁姓的开房始祖。

  袁姓源长瓞绵,代有闻人,《中国人名大词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袁姓起自太古,止于清末240人。《中国历代宰相录》(杨剑宇等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收录袁氏历代宰相袁安、袁枢、袁宪、袁粲等四人。《中国宰相全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收录了袁安、袁枢、袁宪、袁粲、袁隗、袁滋、袁炜、袁守侗等八人。究其源起,出自黄帝,悠悠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史向我们展示,在袁氏宗族延绵的发展长河中,不乏流芳千古,名垂汉青的袁氏历史名人、郡望、堂号。袁氏族姓或分支的族群,是家事日久的传统,是族旺的尊荣显贵。其表现特征(一)是好读书,竟相求进,怡静温谨,掌通古今,好学成癖,文武精通,礼义纯熟,博通经史。(二)敬重伦理,敦崇孝悌,孝悌治家,善事父母,善事兄长,孝亲敬长,笃于亲和,至孝纯真,克己为人,——成孝敬,厚仁伦,美教化,讲谦和,重人德,孝悌持家,弘孝家风。(三)乐善好施,宽厚济人,德感化愚。(四)居官清正,正直清廉,不畏强势,抑制豪强,扶弱济贫,坚持正义,大义凛然,劝课农桑,为民除害,通达事理,公正处事,廉洁持重,不超权贵,以谋取胜,建屡功勋,刚正无私,拒贿百锭,毅然处贪,明辨是非,直言政弊,勤奋不苟,执法严谨,讲求务实,反对浮夸,俭朴清廉。如战国时期的河东郡、陈留郡、华阴郡;秦时期的陈郡;汉时期的汝南郡、东光郡、京兆郡、宜春郡、太原郡;西汉时期的彭城郡;晋朝时期的濮阳郡等11大郡望,都是袁氏族群的光彩形像。
  袁氏堂号, “堂为高敞、明亮、正大、壮伟之形”。是同族同宗同姓,或同姓不同宗的人共有的标志。同姓人在一地或多地聚集而居,为其正名,取一个雅顺统一的名号,这个名号叫做堂号。
  堂号相当丰富:有宗族意义、有寻根敬祖的意义、有团结意义、有传承意义、堂号有光宗耀祖、显大门庭、扬名显亲之意义。我袁氏族群的堂号,到目前搜集到的有15个堂号。但是图腾徽铭却是固定的、永恒的、不可轻易变动的家族徽铭,才是真正的族根文化,是我族的根脉。我族的“盖天图腾”,来历古老。据推测可能是在轩辕黄帝时代以前,也就是公元前4513年至公元前4050年,从图腾的内涵标明袁氏祖宗观测太阳周天运行的氏族的族标,她具有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包容性文化形态。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既有符号徽铭性,又有直观的形象性,既有现实的习俗性,又是神圣的宗祀性,既是实用的,又具哲理的,既有现实的徽帜性,又是历史的丰碑。袁氏的盖天图是图腾时代的产物,她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新时器时代、上古文明时代、氏族阶级图腾制。自然图腾与图腾崇拜期,距今大约有五万年至三万年的时间,到黄帝蚩尤时期是公元前4609年至4515年才完善观测天体,完善历法,在这以前还只是在摸索,还未完全定型。到了黄帝时期,是公元前4513年至公元前4050年,釜山会盟,天下大统,统一历法,统一文字,根据这一概念臆测,袁氏的原始图腾,自然图腾到定型图腾,具有恒定的、划一的、圣洁的、神圣的、至高无尚的、发展的序列性。不可能将她任意改动,或者玷污、轻慢、鄙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20多年中,海峡两岸先后成立许多修谱编委会、宗亲会、联宗会,直到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各地都纷纷成立支会、其组织有序,活动频繁,大大推动了袁氏宗族的活动。其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歌词云:
                                      虞舜立族我祖先,
                                      历史五千年,
                                      文化抪海天,
                                      中原地,
                                      汝南陈郡寻根源,
                                      治乱若等闲,
                                      开拓遍江南。
                                      朝代有更替,
                                      血统一脉传。
                                      勤谨耕读忠孝懋迁,
                                      经营四海边。
                                      气节冠天地,
                                      落拓鞍马间。
                                      盖天徽铭睦伦理,
                                      四世五公盛名远。
                                      涛涂始开姓,
                                      承先启后家清廉。
                                      垂风范!

  孟夫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将自己置于全族人监督之下,而践履之。有位全国人大代表调查,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淡于敬老爱老之心,冷于尊祖祭祖之情。有的甚至断了血缘传承,忘了祖宗根脉。这一丧失道德情怀,断裂家族文化的现象,是当今高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主旋律中一拍很不悦耳的音符。“不学礼,无以立”,几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仁者爱人”,“慎终追远”为最根本的道德,而今竟被遗忘殆尽。当代思想家朱厚泽先生说:“一个失去记忆的人是无法理喻的人,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孔子有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打拼博奕的精神,尤其本族宗亲的热情支持,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项城会议的召开,袁某程宗亲的坚毅精神,以及众多袁氏宗亲沤心沥血,不畏艰辛,全力倾注,认真负责,乐此不疲,令信心十足,力量十足,谱不成而不休。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严肃对待自己的祖宗,加深对始祖的了解和认识,寄托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提高尊祖敬老的爱心和自觉,增强本族宗亲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让袁氏文化遗产融入后代子孙的文明生活,从深厚丰沛的传统中找到道德建构的资源。做到诚信友爱、明荣知耻、公平正义、除恶扬善,光明磊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同时探研我袁氏宗族5000年上万年的历史宝库,让我们一同走进列祖列宗遗留给我们的丰富历史资料库,让我们共同阅读、体味先人们的人生,让我们一同走进家谱,让家谱充实人生。这就是探究的根本愿望和目的。
  《中华袁氏通谱》是具有权威性的、有指导意义的一大部头史誌,是一个浩繁的系统工程,是在“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统一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规划、有步骤、有编委会的组成人员,多人合作,共同实施定期完成的著作。本书共分三十二卷。
  首卷:袁氏立姓卷,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自袁氏图腾—盖天图的形成开始。收录和纂写袁氏的衍庆、迁徙的有关历史资料及其有关传说,做到了言之有据,确保其权威性。
  二卷:袁氏历代世系卷,仍是追本溯源为中心。
  三卷:袁氏历代名人卷,有传略、有简介。
  四卷:近代名人卷,着重写民国至今的袁氏精英。分系统分别载入。
  五卷:袁氏宗祠、家庙卷。祠堂、宗庙、祖茔、墓碑照片图像。
  六卷:袁氏文化轶事卷,历史上袁氏族中发生的趣事、美事、好文、好诗,诗、词、歌、赋、曲、皇封、楹联、古迹等。
  七卷、八卷、九卷、十卷,或者更多的卷,顺编,统称各地分支家谱卷,按现行的行政区划,依序排列,同时,港、澳、台袁姓,均包括在此项内,编写当地本支的时系,理顺字辈,把当代的袁姓人丁全部列入谱内,至于各支系的远祖,在前面卷中对应查询。
  各卷的开头都有一段短文作为各卷开卷的引子。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本书的宗旨。在编写前,编辑部的同志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了时贤们的有关著述,发出  封调查函,走访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和家人谱牒,充分占有资料。由于编者视野局限,对古史文献资料的文词“言简意赅”,“微词奥旨”,“诘屈螯牙”,不易读懂。对史实的记述,不免有些偏颇,或有则使之,无中生有,或未定之说,穿凿附会。编者在材料的引证验校,下了很大功夫,反复分析比较,都作“拾遗补缺”,力求开宗明义地说明白,求其言有出处,事有根据,真实无误。但是我袁氏渊源传统,特别长久,在几千年上万年,甚至几万年以前的事,我们生于几千年上万年之下的子孙,要读懂讲明老祖宗的一切事情,却非易事(见北宋,蔡沈《书经集序》),难度既大,且又见浅识薄,经验缺乏,恐难完美,抱之以恨。
  历史总是后人记述前人,但这种记述,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教条式的生搬硬套,而是要有新意,努力探索未知事,增加新的知识内容。正因如此,本书紧紧扣住袁氏脉系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直叙,挖掘新资源,创造新成果,记述珍贵的事,譬如始祖的文化意义,郡房的人文精神,宗祖堂号的考证。都体现了一个新字。此新不是标新立异,故弄离奇,而是实事求事的新。写祖史当以人为中心,本书涉及袁氏历代名人很多,竖盖千古,横溢海内外,有政治、军事、科学、文化......帝王将相。有顺历史潮流的正面人物,也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面人物,编者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予以审视,秉笔直书。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增其恶,不矜不贬,持之公平论证。如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史家论证,骂其为“卖国贼”,坏透了顶,但他的身上仍有好的,有可取之处。本书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典故等,为便于读者读懂看通,一一均作注释。古籍文献中。免不了文字生僻,语言艰涩,八股气,经院气,在引用原文时,尽可能译成语体,以方便读者。尤其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古今多变,有增、有减、有合并、更名等颇多。凡涉及到古代郡县等地名,一般都加注了现代地名号。编者在编纂的过程中,深感文书学浅,功底不足,《中华袁氏通谱》,其性质仍谱牒之属,涉及到多门学科。如谱牒学、姓氏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文学、地理学等等,即是修过一门或二门学科,也不是全挂子。过去在工作上遇到类似的事情,也是实用主义,边学边用,不精不深。编纂此书,编纂人员虽兢兢而为,但愿费力而得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语言、文字、结构、内容等诸方面,难免有挂一漏万,舛错难免,难免有不当之处,不察之处,不检点之疑,敬请读者、朋友、学者、方家批评,不吝矫正,即便是一字一划之教,编者无不欢欣接受,衷心感激之忱。
  成书之后,谨以奉献,权且为序。






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西山小东路团园寺

袁氏家族后裔子孙 袁正心 字白丁 敬撰

                                                    2008716于重庆脱稿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冬雷 发表于 2008-7-20 11:42:2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休闲 发表于 2008-7-21 12:15:56 | 只看该作者
更正一下,序之倒数第10行的“买国贼”,应改为“卖国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4:29:41 | 只看该作者
已作了更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冠烛 发表于 2008-7-24 12:50:09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酉 发表于 2008-7-27 11:58:21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得空细读正心大作“序”篇,可算佳作。
   再谈几点看法:
   一、“序”篇的1、2、3着重论述了“家谱”的初始、形成、内容、作用及要求。这可算作本“序”篇的中心、重心。《中华袁氏通谱》序言中确实需要此专序文章一篇。建议全文围绕此中心,把现文自然段落的排列顺序调整一下,以显更条理化。
   二、“序”篇的4着重论述、赞赏“堂号”。这也可在此专序篇中写,只要精。
   三、“序”篇的4中提到“歌词”,不知是何时通过的?与项城会上通过的“中华袁氏族歌”不一样!若是想修改“中华袁氏族歌”歌词,可写专题报吿,在专论“家谱”的“序”中不应出现。
   四、作者强调的“盖天图腾”,“是公元前4513年至公元前4050年”形的。“根据这一概念臆测,袁氏的原始图腾,自然图腾到定型图腾,具有恒定的、划一的、圣洁的、神圣的、至高无尚的、发展的序列性。不可能将她任意改动,或者玷污、轻慢、鄙薄。” 这是作者对“图腾”的臆测。其实:图腾”是古时的自然物,是古人用来作为识别本群落、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它具有极强的时段性或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氏族部落间的联合原有的“图腾”,有的会消失、有的会改变。不可能有“具有恒定的”图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1 “盖天图腾”,“是公元前4513年至公元前4050年”形的。若此观点成立,则这个“盖天图腾”应是全国各姓氏共有的,不能只袁姓独占吧?况袁姓从产生到现在才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盖天图腾”与袁氏有多少直接联系?周初人们对图腾”的原始意义也不那么在意了。若真有“盖天图腾”在专写追根溯源序篇中写写是可以的。2 “华夏”、“九州”、“中国”可以理解为现实的图腾。图腾”衍变到后来就变成了“徽”,例如:国徽、会徽、校徽等等。3 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通过了本组织的“会徽”,这也是全袁氏目前共同的标志符号。“会徽”外型正面为:圆型、外边二龙戏珠、中间一篆书袁字;背面有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字样。若要修改这枚“会徽”,可写专题报吿,在专论“家谱”的“序”中不应出现。
  五、、“序”篇的5中,着重写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编辑人员的谦词及为《中华袁氏通谱》规定卷数。我认为:袁氏人人都可能是编辑人员,对编辑人员的要求有另文。《中华袁氏通谱》的卷数和编辑人员的谦词在“前言”中会有体现。


  总之,袁姓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我们的《中华袁氏通谱》一定能编辑成功!希望各编辑人员自觉与“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观点一致。
  

  以上属个人看法。诚望剑桥辛苦下转给正心,以便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