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麻城孝感乡寻根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3-8-28 20:4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湖广是指哪里?
     答:明朝指今湖北、湖南二省。本次活动采信明朝“湖广”时期定义,指湘鄂二省。清朝时,湖北湖南属于湖广省。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省。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2、麻城孝感乡在哪里?
    答:首先,“麻城孝感乡”与现在的湖北省孝感市无关。其次,现湖北省麻城市原名麻城县,位于江西西北方的湖北省境内。由于历史变迁,地名变来变去,归属管辖权也有变化。如图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yuanscn 发表于 2015-8-28 14:17:02 | 只看该作者
透视麻城三大历史文化现象

     麻城是一本厚重的书。除发生了载入世界军事史的经典名战——柏举之战,还有纯美神话——麻姑献寿,诗酒飘香的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名扬天下的杜鹃花……而打开麻城历史大门的钥匙,或许就是透视麻城三大历史文化现象。
    之一,“黄麻起义”策源地
    麻城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军之源,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是中国先行传播和接受马列思潮的地区,是中国先行建立共产党组织、中国先行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地区。
    1927年4月3日,这里发生了“麻城惨案”,毛泽东即派300名学生军驰援麻城。这次事件,使麻城革命群众认识到了掌握武装的重要,并夺得了三支半步枪,这便是麻城农民武装最初的本钱。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危局,党在汉口召开了“8·7”会议,确立了武装斗争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总方针。9月,“8·7”会议精神分别传达到了黄安、麻城两地党组织,黄麻起义的火种开始点燃。11月13日,经黄、麻两县党组织的准备,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终于爆发了。麻城农民自卫军和3万名革命群众参加战斗,一支开到麻城、黄安、光山交界处,阻截增援之敌,一支“麻城快枪队”奔赴黄安参加攻城,这支队伍后来再没人回到麻城。晚上10时发起攻城,次日凌晨4时结束战斗,两县人民携手夺下了黄安县城,建立了农民政权。就在大家沉浸在大别山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喜悦之时,就在麻城军民指望12月17日再打下麻城县城的期盼之时,12月5日,国民党12军任应岐部绕道宋埠,奔袭黄安。解放21天的黄安城又陷敌手。12月8日,敌军转袭麻城。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县委委员邓天文、王幼安、农会委员长刘象明、鄂东军第二路军党代表刘文蔚等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先后遇难,麻城一次被屠杀的革命群众就达600多人。麻城人民从此走上了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道路。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重要的武装起义,它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点燃了大别山地区熊熊的革命烈火,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的序幕,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到了先导作用,它与后来的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血脉相连”,中原突围则又打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自黄麻起义发端,麻城成为红色之城。22年间枪声不断,红旗不倒。这里诞生了红4军、红28军两支红军部队,这里走出了王树声、陈再道、王宏坤等45位共和国将军,这里有6万多人参加红军,有6200多人参加长征,有13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王树声大将全家14人参加革命,仅幸存他1人,满门英烈。
    为什么这里能够打响第一枪?是什么点燃了黄麻起义的火焰?并非官逼民反,农民苦大仇深;并非穷山恶水,民不聊生;也并非这里民风剽悍,尚武好斗。从烈士陵园、将军纪念馆、大量的革命史料中,所找到的答案:黄麻起义,其实是一种集政治、经济、军事,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是文化点燃了黄麻起义的火焰,是文化揭开了鄂豫皖斗争的序幕。
    黄麻起义是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大别山革命也是以农民为主体。但黄麻起义以及此后的革命策划者、领导者却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如没有黄麻的读书人,没有这些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便没有黄麻起义。黄麻有着耕读的传统,那时,各乡就有“学田制”,学田的收入用来补给经济困难的读书人,其重文好读之风可见一斑。当年,董必武、陈潭秋创办武汉中学,并以此为基地招收、培养一大批来自黄麻的青年学生。像王幼安、蔡济璜、刘文蔚、徐子清、王树声等都是青年学生,早期的麻城县委全部是知识分子,早期的共产党员,读书人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文化是火种,思想是明灯。是读书人最先接受马列思想,最先建立党组织,最先发起武装斗争,从而打响了长江以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之二,“湖广填四川”移民发源地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麻城是川渝地区重要的移民发源地,“麻城孝感乡”是中国八大移民地之一,是绝大多数重庆、四川人的梦里老家。
    2006年5月,我随黄冈市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考察,让我首次感受到了麻城与重庆源远流长的亲情。22日晚,重庆市宴请黄冈代表团。开席不久,宴会主持人、市委秘书长就大声问,哪位领导是来自麻城的?见我站起来,他和政协副主席端起酒杯,走到我面前说他们的祖先都是从麻城移民来的,要敬家乡父母官一杯酒。没想到,这情景在其后很多地方考察时多次出现。此行俨然成了“寻亲之旅”,我深切地感受到“麻城”在这里太响亮了。重庆的湖广会馆,是当年移民为乡亲聚会、商事、看戏、祭祀等活动捐资修建的。说是湖广会馆,但所展示的史料、工具、风俗等绝大多数是来自麻城。现重庆市把它开发成4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重庆市的一张名片。
    历史上的四川,到处是“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乃至虎比人多,虎患甚烈。就是成都城中,也是杂草丛生,虎豹横行。蜀王府内,野兽聚集,官员只能孤守城楼之上,士兵则在城内打猎。清顺治年间,张懋尝主仆八人赴荣昌上任,城中四处无人,天尚未黑,群虎窜出,八人中有五人葬身虎口。这种破败景象,促使“湖广填四川”应运而生。
    “湖广填四川”,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移民是两次规模较大的,其中尤以明末清初规模为盛,影响最大。“湖广”当时指湖北、湖南,但移民主要是来自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其中尤以麻城孝感乡为最多。孝感乡是历史上麻城的四大乡之一,包括如今麻中南偌大区域,水陆交通便捷,是移民的始发地,也是移民的中转站。“湖广填四川”开始于顺治初年,高潮于康熙中叶,结束于乾隆时期,再加上此前张献忠从麻城带去的“新营”,麻城移民占据了入川移民的半数以上。“湖广填四川”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是四川社会重构的变革史。没有麻城人当年敢闯天下、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就难有后来的“天府之国”。“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在川渝地区普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麻城孝感乡”是众多巴蜀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记忆,是人们意识深处一种深深的故土情怀,更是神圣的精神家园,让人魂牵梦绕。
    声势浩大的移民,对恢复四川的元气是明显的,对两地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重庆、四川很多地方及麻城移民西迁沿途,以麻城、孝感等命名的地名甚多。以麻城人为主体修建的大大小小湖广会馆,分布在巴蜀大地上的许多城镇,她们仍然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2007年,我们协助重庆重修湖广会馆;2010年,我们在重庆湖广会馆与重庆渝中区缔结为友好市区关系,举办投资推介会,麻城东路花鼓戏在此公演一周。就是这次活动,经麻城移民后裔戴先生的牵线搭桥,使我们引进了总投资八个亿的不锈钢生产项目。也是这种“根”的情结,中电国际李小琳董事长在老家麻城投资近五十个亿新上了火电厂。麻城与四川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5·12”大地震发生后,麻城人慷慨解囊,在省分配的捐款任务之外,加捐500万元,在四川什邡市重建“麻城希望学校”。川渝地区的麻城移民后裔老家观念很强,一批一批回麻城寻根问祖,为此,我们已着手建设孝感乡街、寻根文化园等基地。我们还联合湖北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2008年在成都举办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2011年在麻城举办了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这是一篇大文章。
    为什么麻城人当年能够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四川?我想除朝廷移民政策对路、地方官员工作得力之外,最根本的应是麻城人具有不安现状,敢闯天下的基因。这种基因在麻城人的血脉里流淌,今天仍然有二十多万人在外打拼,所不同的是,过去是西迁,现今是东进,长三角活跃着无数麻城人的身影,尤其是江苏太仓市,如果麻城人一天不上班,许多企业将会停产。如同川渝,民间的影响和推动,我们和太仓市也建立起了友好合作关系。
    之三,明朝时期:“荆楚第一进士县”
    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名士辈出。尤其在明朝,麻城独领风骚,是“荆楚第一进士县”。
    麻城已发掘的文明遗址早达六千多年前。麻城之名始于东晋后赵部将麻秋筑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漫漫历史,麻城以其独有的光芒辉映荆楚。有明一朝,麻城一县走出136位进士,其人文之昌可见一斑。276年光景的明朝,共开科取士24814人,其中:湖北省8府61县共中进士1009人,黄州府9县共中进士393人。麻城县进士占同期湖北全省的13.5%,占同期黄州府的34.6%,是名符其实的“荆楚第一进士县”。
    麻城明代的第一位进士叫刘从政。从此这“锁口河刘”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连绵,先后有17人中举乡试,14人中进士。在刘氏世家,有“治行天下第一”的刘训,有“江右有司第一”的名臣刘璲,有朝廷“考绩天下第一”的兵部尚书刘天和,有锦衣卫统帅刘守有,有太子太傅刘侨,有抄传首印“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的收藏家刘承禧,还有“竟陵派”著名文学家刘侗等等,人才济济。天顺年间,皇帝御赐刘家为“荆湖鼎族”。麻城“蕨淡山周”氏家族,在明代也是人文蔚起,乡试40人中举,会试13人中进士,人才脱颖而出,周思久、周思敬兄弟被称之为“麻城二周”,影响一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祖籍地、麻城“坝上李”氏家族,中进士7人,中举人者11人,李正芳、李文祥、李长庚、李中素等人才兴盛,代代科甲,成为麻城明代四大望族之一。还有号称“司马世家”的“七里岗梅”氏,明代6中进士,7中举人,梅国桢、梅之焕叔侄被称之为“麻城二梅”,名噪一时。更有麻城董应轸者生八子,“三登进士,四中举人”,蔚为大观。还有刘承棠、刘伸父子同科进士,梅国桢与弟梅国楼、妹夫陈楚产兄弟三人同榜登科,人文之昌,不一而足。有明一朝,麻城的进士,8人官至一品,10人载入《明史》,成就辉煌,群盖荆楚。
    这一时期,为什么麻城能够名人辈出?主要在于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有崇文重教、好学为儒的民风。麻城四大望族者亦富亦荣,带头兴学,家家书香门第,满城翰墨飘香。士绅、商人热心家乡文教,或建立书院,为读书人提供场所;或捐献学田,为读书人提供经费。地方官员重视,他们建立书院、学宫、私塾与议学,推动当地科举。彼时之麻城书院林立,著名的有万松书院、辅仁书院、明德书院等十二大书院。龙潭湖建芝佛书院后,邀李贽开坛讲学16年,使其成为当时天下学术中心,思想解放阵地。“公安三袁”数次往来麻城。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两次来麻城讲授《春秋》,使其学术水准达到顶峰。故当时有“山阳《礼记》,麻城《春秋》”之说。高官名儒、饱学之士频繁来访,讲学劝学之风大兴。二是中观层面:有劝读劝耕、光宗耀祖的家规。“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是麻城家家流传久远的谚语。“劝读劝耕”、“惟读惟耕”更是被麻城众多家族写进谱牒里的立世格言。事实上,麻城崛起的世族大姓,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多半起于寒微,历尽苦难,最后才光宗耀祖的。譬如:麻城周氏家族,其先人周受六、周受七兄弟,初无立锥之地,入继他门,改换姓氏。周受六的后裔入继宋氏,后有名宋兑者乡试中举,依律法再改回周姓。此后,周兑官至知州,致仕归乡后在麻城兴建了龙溪书院,主要招收本族子弟,使这支周脉从此得以振兴。三是微观层面,有寒窗苦读、出人头地的志向。“天与之”、“人贵之”。科举取胜受人敬重,一方面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方面他们多数人确有真才实学。他们不是靠关系,不是靠血统,不是靠金钱,而是凭努力、凭本事,通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走上仕途。寒门学子,有着勤奋苦读,改变命运的希冀;望族大户,兄弟之间,前后代之间,有着不服输,竞相超越的劲头。麻城进士文化体现出的就是麻城人这种敢于竞争,超越他人的内质。
    “荆楚第一进士县”的进士文化彰显出麻城人的敢于竞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彰显出麻城人的敢闯天下;“黄麻起义”的红色文化彰显出麻城人的敢打第一枪,时代不同,表现也不同,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敢为天下先”的麻城精神。这种精神是麻城的传统,也是麻城的财富,更是麻城再创奇迹的动力。(李开寿)
http://rb.hgdaily.com.cn/html/2012-01/11/content_10645.htm?div=-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8-31 10:18:35 | 只看该作者
湖广总督与两广没有关系:

湖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正式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因此通称为湖广总督。(张之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8-31 10:17:09 | 只看该作者
两广总督与湖广没有关系: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然而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成定制。在明代督抚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确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袁冠烛 发表于 2013-8-30 21:37:21 | 只看该作者
将这类信息归为一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8-29 18:31:15 | 只看该作者
有碑那图,应来两个正面照,并注明在什么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8-29 18:30:15 | 只看该作者
值片认真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8-29 18:29: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设置为高亮,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8-28 20:43:25 | 只看该作者
5、为什么要移民?

    明代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孝感乡是明代麻城县四乡区之一,麻城孝感乡都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
    明清两朝的移民运动是中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麻城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发源地”之一,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来,麻城移民后裔已遍及川渝大地,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每年前往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人士络绎不绝。作为“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运动的聚散地和中转站,“孝感乡”一直被掩藏在历史迷雾的深处,其真实情况不被社会和学界所知,淹没在历史中达500多年。
    近年来,经麻城本地学者和有关专家多方考证,确认麻城孝感乡位于今麻城市的西南部,面积1200平方公里。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因户口消耗,并入麻城仙居乡。麻城孝感乡(含合并后的仙居乡)从元末明初至清中期,向四川、重庆等地连续大量移民,成为我国著名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麻城把发展移民文化作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移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先后成立了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学会,修复了高岸河移民码头,开发了孝感乡都沈家庄,规划建设了移民博物馆和移民公园,扩建了五脑山旅游公路等。
    2011年7月22日至25日,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麻城市举行,来自四川、湖北、重庆等省市共50名专家学者,围绕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研讨“麻城孝感乡现象”的社会变迁和移民文化历史。

孝感考证

    如果你问四川人,他的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从湖广麻城县或麻城孝感乡而来。此说可征诸县志。如民国《南溪县志》称:“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 又如民国《荣县志》曰:“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又可见之家谱记载。如内江《周氏族谱》:“洪武出治,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 又如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 由此可见,麻城县曾有过孝感乡,其地名并非虚构。然而查检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是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和地名的,使得许多寻根者断然否定曾经有过孝感乡的历史存在。
    在当今麻城市版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并不意味着古麻城县没有孝感乡。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 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仙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注:此处之“里” 为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孝感乡在明初即见记载,至成化八年裁撤并入仙居乡,作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
    孝感乡位于麻城县西北,北境与河南省接壤。因地处偏僻,政令难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县监生李大夏等上书朝廷请求建县:“本县全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设县治,保障地方。”(《读史方舆纪要》)李大夏等人的意见得到巡抚湖广副都御使陆杰和巡抚湖广监察御使史褒善的赞同。但建县主张也受到地方官吏和乡民阻挠,勘测地界亦无法进行,使建县之事不得不暂中止。嘉靖二十六年,黄州知府郭凤仪上书再陈建县事,得到麻城籍户部尚书耿定向的大力支持。特致函前湖广右副都御使冯岳以争取支持。嘉靖三十九年,耿定向在京城又与新任湖广巡抚刘伦面商建县事宜,刘伦很为重视,并即将建县之事交麻城县令苏松筹办。不久,刘伦离任,建县事再被搁置。次年,耿定向奉命视察西夏,途中偶遇新任湖广巡抚张雨,又与张雨洽谈建县问题。此际监生王国任联络了一批蓍宿联名上书,于是巡抚张雨令下属集议建县事宜。黄州知府应明德、同知袁福徽、巡按湖广监察御使唐际禄、布政使徐南奎、按察使刘斯洁均赞同建县,建县之议至此遂定。嘉靖四十一年,礼部尚书徐阶竭力襄助,嘉靖四十二年春,经户部复奏,朝廷批准正式建县。拟析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滠源乡八里甲,黄冈上中和乡十二里甲为新建县属地,定名为新安县,嗣后改名为黄安县(今红安县)。此乃史有孝感乡证据之一。
据《麻城县志》、《红安县志》载:麻城县原有版图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现约有3607平方公里,析出仙居乡千余平方公里(原孝感乡面积为千余平方公里,占麻城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黄安县原有版图面积约1976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划出180平方公里与河南新县及湖北大悟县,现版图面积为1796平方公里)。由此可知,黄安县有近半人口和土地是从麻城县柝出,而孝感乡为麻城县边隅,地接河南,相当于今红安县七里坪以及城关(姜家畈)一线东南的大部为原孝感乡属地。原孝感乡小部属地留在了麻城县。如麻城《邓氏宗谱》载其祖自江西迁来后世居孝感乡邓家磅村,而邓家磅村自孝感乡划入黄安后一直属麻城浮桥河乡。此乃史有孝感乡证据之二。
    黄安县自建县至晚清,一直设置三乡(亦称为里)未曾更易,即沿用原乡里之名-----太仙(太平乡、仙居乡的缩称)、中和、滠源。民国时实行县、区、会、甲建制,全县设10区,笫五区名为仙居区;1929年5月红七军在黄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全县亦划为10区,第五区仍名仙居区。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建立黄安解放区,全县划为7个区,其中有名太仙区者,乃沿袭明清旧称。这里所称之仙居乡,实为原孝感乡旧土,原孝感乡已是有其地而无其名。此乃史有孝感乡证据之三。
    据上,可以确切地说,移民圣地孝感乡地跨今红安县、麻城市,大部分在麻城市境内。

    麻城孝感乡向外移民起自何时于史缺载。据《石柱厅乡土志》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之说。它告诉我们二条重要信息,一是说明孝感乡之名在宋代已有,二是说明至迟在南宋初孝感乡己零星向外迁播。然而大规模向外移民,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大规模移民的要件是迁入地有足够广袤的地理空间容纳众多人口,四川在元明、明清之际具备了接纳大规模移民的条件。

  孝感乡移民始发地——高杆堰码头
    元、宋之战曾使四川人口锐减。据《内江县志·内江旧户多楚人说》:“宋元争蜀,资、内三得三失,残民几尽。迨元一统,则己地荒民散,无可设官。一时资州、内江、资阳、安岳、隆昌、威远,州县并省,终元代九十年未复,惟安岳复于顺帝至正元年。” 这是说四川人被杀得无民可牧,故元朝廷无法设置地方官府。《潼川府志·九贤祠记》载元军屠川云:“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应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 余[王介]守土抗战八年之久,“使敌不近边,岁则大稔。”(《宋史·余[王介]传》)余[王介]遭权臣所忌,召回临安夺职削权,[王介]郁愤而死,蜀事更无可为之人。于是蒙军如破竹之势攻占全川,所到之处,尽行“元法” 。各州县百姓逃之不及,被捕获者以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 ,日日如此,屠杀不止。仅在成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袁桷《清容居士集·史母程氏传》)汉州城破,元军屠城,“血洗焚荡,死者十余万家。”(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4)以每家5口计,则为六十万人左右!按此数计,元军“屠成都,焚眉川,蹂践邛蜀鼓汉简池永康,而四川人十丧七八。”(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论救蜀四事疏》)又有欲乘舟避兵祸者,因拥挤落水“以数十万计。”(佚名《昭忠录》)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户口二》资料,南宋嘉定十六年四川户数达2590092户,人口达6610831之多,到至元十九年仅为12万户,元朝数十年的恢复尚不足宋末的1/20,足见元蒙对四川屠戮之惨。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升大夏政权,洪武五年统计户数仅84000户,知川人雪上加霜,又遭屠戮,称四川人“十丧七八”是可信的。故向四川移民势在必行。
大夏政权据川十一年,在明玉珍时已有孝感乡民向四川移民。如内江《吴氏宗谱》:“因楚中红巾之乱,奉旨来川落业。” 又如隆昌《韩氏族谱》:“吾祖肇自山东……迁……孝感乡。明祖龙飞……元主北遁,遂将麻城著土之民,诏令入川。吾祖……于洪武元年入川。” 许多族谱中称是“奉旨入川” ,然洪武五年之前四川属明玉珍管辖,朱元璋政令怎能通行四川?想必大夏政权有过号召移民的“诏令”。此际有一定数量移民入川,其原因一是鄂东(今黄州市范围)是红巾军根据地,明氏之兵多楚黄籍,故有招徕乡人壮其势之举,明氏号召必有人响应之;二是红巾军与朱元璋争锋的主要战场在鄂东、鄂北,居民为避战乱亦愿迁徙四川;三是据《明氏实录》载其所征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之征。” 轻赋薄徭也吸引大批乡民奔蜀。明氏偏安一隅,能使四川人口增至约15000户左右(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134页),也是很不容易的。
    自明玉珍开移楚民实蜀之先河,洪武四年后明朝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向四川移民。见诸当时族谱记载,比比皆是。如内江《周氏族谱》载:“明初,诏以湖广世族安播四川,我明器祖遂偕至戚雷华辅偶行入川。” 又如内江《黄氏族谱》载:“明洪武初,以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测也,惟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诏饬行专差逐遣。

    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 然查明代史籍,却不见官方移民文告记载,惟民国《泸县志·艺文志》载崇祯时任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榜文示》称“迨我国初,亦移麻民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 指出朱元璋曾推行大规模移民措施。故明初朝廷诏令移民事当属不谬。移民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武五年从明氏政权接手人户84000户,至洪武十四年的9年间,人户增至214900户,增长率为155。83%,且以麻城、孝感乡人居多。或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迁移,何以乡人迁之不绝?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而迁入麻城、孝感乡之民,又被不断迁徙至四川。如简阳《汪氏族谱》称:“汪氏世居江南徽州府黔(黟)县,地名猪市街竹林嘴。后迁湖广黄州府黄冈县高河坎汪家集,后又分迁麻城县孝感乡蒿枝坝大松树。至明朝洪武四年,我远祖兄弟四人奉旨入川。” 又如内江《张氏族谱》载:“大明宣德元年丙千岁,奉旨以江西填实湖广,遂尔奔楚,既居黄州府孝感乡……弘治即位,群臣云西蜀土广人稀,皇上诏以楚民填实西蜀……” 说明孝感乡民不断被补充且又不断移向四川,人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如《湖北方志》1991年第1期邹功勇“麻城迁民四川问题初探” 文中提供的数据:洪武二十四年全县册定人户为15809户,而永乐七年为15810户,相隔18年仅增1户,这足以说明人口的平衡状态。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始于清初,仍是因战争致使四川人口剧减。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主凶是张献忠,对此正史野史多有记载,甚至大西军中外国传教士也直书其事。如耶稣会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载:“叛匪张献忠率领大军向省城挺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大量的民众为了躲避其暴虐而遁入深山藏身,神父们也随之而逃。” “他们以各种刑法处死了不计其数的人,或被斩首,或被活活剥皮,或被凌迟碎剐,还有一些人则被折磨的半死不活。他还屠杀了十四万川兵。因此,全省几乎荒无人烟” 另一位传教士卫匡国所著《鞑靼战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证明《蜀碧》等野史记录的张献忠屠川事是可靠的。张献忠屠杀了多少人,难有确凿统计。张献忠死后,残明官军的互相争杀、清军的征剿,四川人口又处在历史低谷。
    据赵文林等著《中国人口史》资料,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仅958196人丁,可知其时天府之国的四川己被摧残得破败不堪。因此,朝廷对重建四川十分重视,鼓励外省移民四川是其政策重点。例如顺治六年朝廷颁布了《垦荒令》,康熙二十九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制定了《入籍四川例》。故填川之民又有“奉旨入蜀”之说。在此背景下,麻城、孝感乡民也成为移民潮中的一部分。
    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不能不谈到张献忠的“新营”。崇祯十六年四月,张献忠在麻城收5万7千人,别立一军为“新营选勇”,这支新营随张献忠进川。张献忠败后,这些来自麻城的士卒大部落籍四川。如《中江县志》载一新营老兵事:“杨可举,字香吾。顺治三年脱献贼之祸。六年投效总督李国英标下……时邑境人稀地广,朝夕与居者惟投诚数百人。” 这类人在入籍四川的麻城、孝感人中所占比例甚大。其他填川之民,如作家艾芜(汤道耕),祖辈原籍麻城孝感乡,康熙中叶入川定居成都附近。又如1991年版《南川县志》称该县许多移民来自湖广,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孝感乡早已不复存在,而麻城填川之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可见孝感乡这一历史地名影响之久远。从移民史角度看,麻城和孝感乡在明末清初兴起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中多有混淆,然麻城还留有原孝感乡一部分旧土,以怀旧之情而续用原籍之名或用麻城为祖籍都不为错,故本文在梳理此阶段时亦无意分其泾渭,而许多研究移民史家在据方志和族谱统计时,也将孝感乡移民归入麻城县统计。如胡昭曦先生《张献忠屠蜀与湖广填四川考辨》一文便多作此种处理。据此,麻城(含孝感乡)填川之民见于县志所载者,如《广安州新志》:“大率黄麻籍四之,永零籍五之,豫章籍二之……” ;《大邑乡土志》:“全资二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 又如《合川县志》所载清初麻城籍乡民迁入计17户,仍占同期各地迁入移民数之首。可见在湖广填四川的第二次大移民中,麻城、孝感乡移民占有重要位置,对重建四川的贡献当不其他地方移民之下!
转运站邓亚曾:
  今川渝人入巴蜀之先祖多注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笔者于1986年随机抽样调查四川三台中学62名川籍教职工及其配偶祖籍:麻城孝感乡13人(占总数20%),另湖广18人、湖北1人、湖南1人;以上相加共33人.占总数53%。其余皆注明某省某县乃至乡以下小地名。纵览川渝各地方志、族谱及广大专家学者著述,其相关资料亦大抵若此。与四川(今川渝,下同)同时遭受暴政战乱之区区孝感乡,休说填川,即使置县亦无可能,为何约定俗成作如此奇谈?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武昌路。其领域含湖北、湖南全境及广东电白以西、广西河池以东、恩阳以南全境。明分置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清因之。又因省治在湖北,俗呼湖北人为湖广人。”
  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的政府行为:第一次在元末明初。元至正十七年(1357)湖北随州明玉珍参加义师“红巾军”,克重庆,5年后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其部下几乎全是湖广人,尤以黄州府麻城县人为最。四川经元朝蹂躏,时存12万余人。明玉珍尚俭轻徭薄赋,在川遍置卫所,戍兵屯垦;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其部队悉就地解甲归田.与孑遗土著及入川新民互通婚约,融为新一代四川人之重要部份。明万历六年(1578),全川经216年休养生息,人口增至310多万,经济文化事业亦长足发展。
  明初由麻城孝感乡迁川者之后裔不乏名人望族,如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及其先辈首辅杨廷和;如清初遂宁宰相张鹏翮及曾孙大诗人张问陶;如康熙朝河道总督三台王新命等等。从而麻城孝感乡不但人多势众,而且成了郡望之金字招牌。
  第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川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平定吴三桂叛军据川之王屏藩部作乱之后,至乾隆八(1743)的70年间。经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康熙十年,随着逃亡土著返乡及陕西等北地新民入川,加上尔后近30年的生息,《四川总志》载:“全省存男女97.1万人”。大西皇帝张献忠逃匿西充前,火焚成都,至清初四川省会流寓保宁(今阆中)十余载,川境十室九空。为此清廷颁优惠政策,招民实川:如当时川属遵义县(今贵州遵义市)县令班衣绣招民50余口,例加一级等等;入川新民可“插占”为业,即凭劳力所垦荒地悉归所有; 绵州政府从陕西购耕牛及种子,免费发给农户;雍正初年还一再减免征粮……
  一时间湖北、湖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人民或因天灾,或因贫困,或图改变环境,向往着享有两千多年“天府之国”美誉的乐土,举家攀邻纷踏而至,其主要经便易的长江水道入川创业。参考众多移民谱牒,约半数笼统记载来自“湖广省”或“湖广麻城孝感乡”,沿袭迄今已无法查寻各自的具体乡里庐墓。此奇特现象与首任川抚张德地康熙二年(1663)奏疏“川省现在孑遗,祖籍湖广人氏……”相合。试问:明清时的麻城孝感乡究竟怎样?康熙朝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湖广总部》:“黄州府麻城县明初广230里,后析置其西部为黄安县(今称红安县),“东西仅广160里,南北仅广150里。”黄安县约占原麻城县城1/3,“周遭万山绵亘如堑,山外溪河包络为隍”。麻城县在孝感县(今孝感市东北200多里的大别山麓,与豫皖接界)。详实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无孝感乡条目。信访孝感市政协文史委,转请耆宿鲁先生复,对孝感乡无从落实。信访麻城、红安两市县政协,均未作复。查1986年《中国市县手册》麻城县及红安县条目,均对孝感乡无载。如此著名“旺地”竟从神州消失,但巴蜀儿女之可观部份,仍痴心不改地归宗于麻城孝感乡!试析其因,大致可分为郡望说与移民转运站说两大类。
  一、郡望

参加过1937年“8·13”上海抗战的黄埔老人鲁鋆为孝感市文史界名流,撰文称:“1945年重庆江北经营织布厂的陈华能女士和一位年近七旬的张忠民先生,要求加入‘孝感旅渝同乡会’,并如数家珍地述其先祖于元末明初随明玉珍义军入川.族谱载其祖籍孝感陈家河和孝感张家湾。1984一1996年十余年间,先后有铜梁县政协委员李国栋、重庆市政协委员卢栋林多次致信,请代查其先辈在孝感情况。德阳市张先生还专程赴孝感寻根访祖。1989年,84岁的程竹轩先生特意由台北回故乡孝感定居,并谈及他在台湾所识川籍人士大都介绍其先辈由湖北孝感移民四川。”真是莫谓他乡无知已,麻城孝感早识君。显然许多人将孝感县(今孝感市)与麻城县(今麻城市)孝感乡混为一谈。好在两地共界,取其郡望,联谊叙旧而已.不必细分。绵阳市政协文史委前主任、知名学者钟利戡先生的论证更为精到。他考查《内江县志》:“内邑旧户,祖籍多属麻城,邻邑亦然。今多不识其故,沿称明洪武二年(1369)奉诏迁麻城孝感乡实蜀事。”这“沿称”二字,不察明玉珍在此前决不可能“奉(朱元璋)诏”招民入川之史实,只能说明习惯成自然,尊崇郡望之理。
  1、托郡望叙乡里,求保自重。明玉珍部多黄州府麻城一带人,其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百姓尊仰,官府重之。这与迄今修家谱者每托先贤以光耀门庭;或进而把两千年前难以稽考的同姓帝胄豪雄,附会正宗之心态相仿。这与从宗祠标榜“xx堂”作郡望之习俗一样。
  2、请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后,湖南等省移民大量入川,其狡诈之徒结党斗殴,冒充麻城孝感乡旧户,强占他人开垦之熟地,要挟官府,往往胜诉。雍正五年(1727),朝廷查觉此事,贵令全川彻底丈量土地,弄清产权.造册计赋,才煞住这股歪风。
  二、移民转运站说
  四川著名区域史家、地方志编审孙晓芬教授来信指出:“明清时期的移民转运集中地有五个:除湖北麻城孝感外,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苏州阎门。洪洞大槐树是明洪武大移民的转运集中地。”《洪洞大槐树志》作者赠书孙女士并称:“大槐树设有官方移民转运机构和移民登记册,还有移民后代的回忆,官员及文人题词,民间的移民纪念标志(包括大槐树上的鸟窝及周围建筑等。”今许多北方人乐道其祖籍在洪洞大槐树,而不察小小一个村庄竟住有百千万众,也不管其先辈在何省何县。
  清建国后的四川人较明建元后的晋陕甘冀北方人多,故麻城孝感乡这个移民转运站的规模至少和大槐树村相当,或等而上之;惜无档案稗史可考,甚至不能像大槐树那样,列为一方名胜。试作探讨:
  1、明末清初的麻城县曾包括尔后析出的黄安县。麻城县人口较多,产粮较丰,兵灾消退得决,有条件建立大型的移民转运站。《古今图书集成·黄州府户口考》:“康熙四年(1665)黄州府实在人丁94428丁(不含妇女,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老人),其中麻城县10605丁。康熙十一年(1672)并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文编审新增19丁。”康熙+一年(1672)时,吴三桂叛军王屏藩部尚在川作乱。清政府在平叛后的康熙十三年(1674)初步启动“湖广填川”,这几年间,麻城县仅增壮丁19人.似可推测已有千人以上男丁携家口迁川,致人口净增数趋于零,为尔后在孝感乡建移民转运站打下基础。区区孝感乡居民不过麻城县人口二十至三十分之一(有人考查该乡在今红安县城关镇一带,当时属较麻城小1/3的黄安县城,即使将一个男丁有四口之家的3000来人的孝感乡民全数迁川,焉能在全川“插占”为业,成为移民主流?《集成·黄安府城池考》载:“崇祯癸未(1643)三月二十三日平明,张献忠掩至,驱妇女以锄撅平城,旋平旋杀,尸枕籍土壤中,(黄州府)故城所存不及肩。焚杀凡五日,弃去。黄安县城,明末流寇猖獗,弃而不守,室庐灰烬,民命仿残。”以此,曾为黄安县治的城池,也许就沦为难以寻查的孝感乡(今红安县城关镇)了。
  2、谱碟、方志及墓碑记载,为孝感乡成为移民转运站提供依据。四川渠县人大农工委傅昌志先生大作《渠县明清时期迁入姓氏探源》,引用49家移民族谱及志乘墓碑,其中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迁入者21家,并有14姓在孝感乡之后加注高阶堰或细鼎子高阶堰详址。“其中严姓先祖于康熙年间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高阶堰鹅公大丘移居入渠。”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也指出:“重庆南川县许多移民来自湖广省,尤以麻城孝感鹅掌大丘人为多。”傅昌志先生还称“另罗姓、戴姓原籍孝感乡,为今红安县或红安县城关镇一带。此外渠县杨姓有于明洪武二年(1369)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大石板洗马凼杨家村第七层迁入者。”看来明清时麻城县确有孝感乡,并被三姓移民后裔指认为在今红安县城关镇一带。四川三台县清初由麻城孝感乡迁入者之后代,皆不详其祖籍乡以下小地名,仅个别人说明还有高杆堰。县人大前主任汤兴伟提供《汤氏族谱》,载其入川先辈汤进贤为南宋嘉定元年(1280)进士,曾任重庆知府,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感院。似此,麻城孝感乡在宋(元?)明清朝,因读音相近,共有高阶堰、高杆堰、高感院三种称号,或戴“细鼎(顶)子”定语。似乎其地已建起移民转运站之院落群,并传承为今红安县城关镇——终因当时集中并转运移民工作量大,时间紧迫,还可能管理不细,致未留下足够的档案资料,以为后世提供寻根之切实线索。湖广麻城孝感乡,众多四川人梦绕魂牵的故土,您何时更加清晰地展现风采?

(原载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通讯》2004年第1期)

历史贡献

2007年重庆市建设了“湖广填四川博物馆” 。川渝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在建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将重现当年移民迁徙的历程,并展示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我以为麻城、

  麻城孝感乡风景区规划
孝感乡移民不仅是“湖广填四川博物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叙说的话题。2010年,麻城也开始恢复重新规划古孝感乡风景区的建设。
首先是麻城、孝感乡移民可以作为“新客家”文化研究的课题。罗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一书被认为是1949年以前家客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书中明确指出,湖北有二个非纯客住县: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而对红安县、麻城县的表述,总是割不开移民圣地孝感乡的。红安县、麻城县的这15万客家人应是江西填湖广时,从江西迁来的客家先民后裔。孝感乡客家先民移居四川时,带去了那些客家民俗文化?例如四川民间凡遇婚嫁丧寿或庆贺开业、请“满月”等等,传统席面多为备办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称“九大碗”或“九斗碗”。此种“九碗”待客之俗即源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除“九大碗” 习俗外还有那些风俗带到四川?这方面的研究显然还是空白。
麻城、孝感乡民对四川是卓有贡献的,这种贡献从“麻乡约”可见一斑。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

  湖北麻城市和重庆渝中区缔结为友好区市
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这种形式也从成都、重庆等地,逐渐普及到了四川、云南、贵州等许多大中城市。麻乡约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它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很重要位置。这种惠及民众的善举正是他们的创造。
在四川的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中,还出现了不少杰出人士。

  规划中的麻城孝感乡古寺
洪武四年从麻城、孝感乡落籍四川隆昌的郭孟四,是隆昌郭氏的开山祖。家族繁衍人丁兴旺,距今己有600余年,传30余世,估计在世人口5000余,俨然一大家族。郭氏家族在明中叶已致富,至清嘉庆年间已是富甲一方。万历十三年,郭氏在泸州兴办天成生曲酒厂,是驰名中外的曲酒“泸州老窖”的原产地,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隆昌郭氏笫十九世孙郭书池,光绪年间举人,曾主持湖广总督张之洞垦务,被张之洞视为干才。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又在隆昌开办了知耻中学。长子郭蔚华乃辛亥革命之中坚,同盟会员;他在知耻中学、叙属中学任教时,宣传革命,当时四川革命党人,多出其门下。郭蔚华有子女七人,长子郭坚白为留法理科硕士,历任十余所大学教授,为教育界闻人;子郭士杰是早期共产党员,曾任安庆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1927年在汉口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3岁;子郭步陶是知名新闻记者,任《申报》、《新闻报》主编多年,著作颇丰;子郭彝主持铁道部技术工作,贡献卓越,授全国劳动模范,享有死葬八宝山的殊荣;子郭彦曾任国民党军装甲司令,现居台湾。郭氏子孙涉身党政军农工商文等届别,人才代出,可称为是麻城、孝感乡移民中的典型。
如富顺县罗氏先祖罗尚凤万历年间从麻城举家入川居富顺县洪合乡,顺治初迁威远县罗田口。罗氏以耕读为本,历代均有进士、贡生、举人;又涉盐业开发经营,是一盐业世家。传至十二代世字辈,可谓人才荟萃了。如世字辈中人有:抗日烈士、少将罗世泽,中共四川地下省委书记、烈士罗世文,近代农学家罗世嶷,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系,并在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任教的罗世齐等等。又如张爱萍将军,作家艾芜等,祖辈皆由麻城、孝感乡移民至四川的。而尚未梳理出的贤良俊杰之士当会更多,这说明麻城、孝感乡移民及其后裔对养育他们的四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8-28 20:43:15 | 只看该作者
4、湖广填四川袁氏寻根课题不是孤立的。全国早已经有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文工作者以及谱牒爱好者都在进行着这项工作。我们只不过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支,只不过是不想等着别人的成果出来了“下山摘桃子”坐享别人的成果而已。
   如果你不想坐享其成,如果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后裔之一,你完全可以行动起来,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