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四川兴文县袁怀一寻根回复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11: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问:我家祖谱现虽破烂不堪,但前年经过重印,已经完好。上次修谱时间为清朝末年。上面记载由湖广兴国县铜锣畈迁出。现需要寻根问祖。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12:12:08 | 只看该作者
答:经“湖广填四川袁氏寻根”课题小组实地查看,四川省兴文县石海洞乡袁家洞村一组袁氏不是湖广填四川时期迁入。但谱上记载翔实,迁出地兴国洲铜桥畈现名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东南的铜桥畈,正是寻根课题组成员袁冠烛的老家。联系QQ: 453907210。
    另据清朝所修袁氏全国联修谱记载:从阳新兴国洲迁出的另一支,入驻地在四川省彭州。望彭县相关宗亲主动与寻根课题组联系,以便早日上接。
-----------------------------------------------------
无有其它信息。特此告知。谢谢来电,希望你们早日上接成功!
   袁氏家谱文化网“湖广填四川寻根”课题组 www.yuanscn.com
   2013.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3-9-28 12:17:15 | 只看该作者
袁家洞的形成:

兴文石海洞乡是全国著名地质公园和风景区。其景区石灰岩层内包裹之大块黑石头引人注目(苗寨四周出露最多)。路边牌上介绍,(大意)是说这些黑石头是石灰岩经远古以来地质化学变化,自身析出物质形成。是石灰岩的结核石。(牌上似称此石为“橄榄石”?)笔者诧异:这种石头笔者高县地区也有,可见于远古老河床之卵石层中,有称“燧石”。因硬,旧时人们用钢片碰击打火。自已认识上一直把它归花岗岩类。现在看来是自已常识错了:这种石头不是花岗岩。但灰白的石灰岩层会析出黑黑的、密密层层、几十、几百斤重一块块的“结核石”吗?析聚现象会把原先硬脆的石灰岩挤开,进而空出一大块地方,让“结核石”析聚吗?——让人怀疑。而且仔细观察,黑石头似不像石灰岩析出的。因为假如是析出,必定有析聚时物质走势,质和色的过渡、渐变,两者浑然一体的紧密性。黑石头因是析出聚合物,外表也不会出现尖锐棱角状。但眼前的它和石灰岩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却是硬生生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物的挤合。两者色、质界限分明,有的之间还有缝隙,像是一物被另一物面团似地强行包裹的关系,感觉不到两者间有机的血缘牵连。这状况因此让笔者难以认可“结核说”。但不认可“结核说”,石灰岩包裹黑石头现象又该是怎么回事?笔者经两天石海观察,找到了自已认可的说法。也找到诸多当地地质地貌为自已说法佐证。当然这些说法和佐证,只是个人的自以为是,上不得台盘。在科学上,学术争论是常事。笔者不学无术小百姓,虽没资格爬学术台盘,但发表台盘外狗咬,应无伤大体,总不至伤及权威,贻害社会。而且笔者胆敢发表狗咬,是因为胆敢认为专家的话并不一定就处处铁真,也有判断失误时侯。比如学术争论现象,就是说明其中有些专家的看法是错的。举一些例:溪河边跌水处岩石上随处可见的圆坑,一些专家定为“冰臼”。把成因解释为:冰河期后地球温度转暖,积冰融化,融水长期下泻,泻水固定冲击一处岩石形成。(笔者疑问:既是融冰,会“泻水长期固定冲击一处岩石”吗?)这说法也有部份专家不赞同,认为“冰臼”来由是洪水时跌水中生旋窝处,水夹沙长期旋磨岩石所至。(笔者反对前说赞同后说)。秦岭一处山上积石有的专家定为冰川遗迹。有的专家则认为是岩层垮石(笔者同样赞同后说)。另外还有一件我所亲历事,也说明就算科学鉴定有时也误。比如前些年笔者手中有一株地方少见的黄荆树。它的老母树是地方鼎鼎有名,清朝便上了县志的一株一抱多粗完全不同一般黄荆的古怪种。当地村以树名命地名。可惜此树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因遭雷击后渐死去,农民刨根挖去做了烧柴。前些年偶然原因我得崖边其根子上长出小苗。待开花后我把标本先后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庐山植物园。想不到一株植物两处鉴定成了两种不同植物(英文学名各不相同)。这使得我再不敢将其寄出鉴定了。
以上废话说完下面正文。如以为不屑一顾,有扰视听,不看就是。有不嫌的,屁话一盘高高举起就端至诸君面前了。
正文:笔者对石灰岩包裹黑石头由来的看法。
先说对石灰岩的一些认识。
专家已有定论:石灰岩是远古海洋中微尘积淀堆压形成。笔者赞同此说。一是感观上认可,二是捶开石头有时可见贝壳类化石,石间有的地方有起盐壳的洞,洞中储满远古时期的水,笔者认为是海水。石灰岩在川南地区笔者观察呈带状分布。宽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岩层呈水平成相的一般宽,因为它受地壳变动扰动少,是古海洋底底面;岩层呈倾斜成相的一般窄,因其嵌在别的岩层间,露出头的是古洋底沉积物厚度)。长度则无法估计,起码几百公里或上千公里。从更大范围看,除了最年轻的丹霞地貌(红色不风化岩,处各岩层最上端,岩层大多水平成相,破裂时纵向开裂,因此大多上下陡直),本地一般有五种岩土:一、大土(一种棕色风化岩);二、小土(一种紫褐色风化岩);三、大山土(又称冷沙土,一种黄色较硬岩,产油炭);四、石灰岩;五、褐色岩(半风化,产大炭——块煤)。它们都同呈带状分布,各带宽几百公尺几公里不等。各带相挤相挨,在大地延伸,长度无法估计。这五种土中,褐色岩应最年轻,大土最古老。这五种土横切面几乎都奇怪地分两个组各呈对称形排列。比如以大土为中心,两边各夹小土,再两边再夹大山土的对称岩相排列。再越过此组,则是相邻的以褐色岩为中心两边夹石灰岩的岩相排列。(这两种组序并非唯一排列组序,可以排出多种对称组序)假如以这两个组为一大组,还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这个大组会在大地上克隆似地不断有序地排列下去——(这种奇怪现象笔者已找到解释)。“沧海桑田”是说古海洋经地壳变动成了陆地。洋底成了陆地,久之上面又有泥土覆盖成岩层。再后地壳变动,有的地貌受影响不大岩层仍呈水平状成相。受影响大地区则因挤压产生皱褶翻复岩层倾斜,石灰岩从两边向中间倾斜,包扑向上层最年轻的褐色岩(比如高县文江镇至黄水口之间岩带),呈背斜岩相。兴文石海处地壳变动影响不大地区,岩层仍基本水平成相。石灰岩的性质是遇水产生化学反应缓溶。钙化水经断隙渗下,在下面浸蚀石灰岩,渐形成溶洞。其地表黄泥笔者认为是化学反应后留下物。
石灰岩包裹黑石头的现象来由笔者理解是这样:当石灰岩当初处海底中,火山爆发,大量岩熔喷出,高温让周围石灰岩产生烧熟石灰效应,海水参与反应后成为发泡松软的石灰浆。当岩熔物喷出后从天降落,大量喷出块便跌落石灰浆,陷落其中。当火山停喷,温度下降,石灰浆久之渐渐再成岩石,这些喷出物便包裹其中。再后该地段地壳抬升形成陆地,上面再积压别的土壤又形成岩石,再后又经流水冲蚀上层岩石,慢慢下面石灰岩也渐渐显露,被雨水冲蚀,以至成现今模样。
本人说法能找到诸多本地地质地貌现象佐证支持:一、从质地看,一般石灰岩体表面被水浸蚀后手摸光滑(因是海水中微尘沉淀积成,粒细),而此岩体却手摸粗糙。说明此石灰岩是再生,已改变性质;二、此岩体中嵌有较多贝壳类海洋生物化石,而一般石灰岩难见此现象(大多数情况下生物骸骨保存较难,会自然磨灭)。说明当时由于火山喷发的突然性,相当多生物死于此,并被搅和于石灰浆中成了化石存在了下来;三、石灰岩由于是水中微粒积聚,大多随年代和各时期降下物质不同,成岩后显出颜色和质地的不同,因此直观上呈书页状堆叠。而石海石灰岩却浑沌一片,难分层数,可见是原石灰岩岩体经化学变化扰动变混乱所至;四、沿天坑内壁中段走一圈,可见一层(或几层)黑色水平成相岩岩层嵌于石海水平成相岩层中3 N7 v3 E6 X9 Z4 U& i* o9 _" V
,显出与周围石灰岩明显不同。笔者认为这黑层是和黑石头相同质地的东西,是火山爆发时地心岩熔涌出地表,在洋底的流淌摊积。(如能确定此黑层与黑石头是相同物质,那“结核说”更站不住脚。因为相同化学性质的石灰岩,如产生析出物,那么其析出样式应基本相同。不会是有的析出物呈块状聚合,有的析出物呈层状聚合。假如化学规律在这里不规律,只能说明石海“结核石”不是石灰岩析出)。五、石海石灰岩岩层表顶经水浸蚀后,表面显破碎,起石花,呈现出随雨水流蚀后留下的细密沟纹,因此岩貌比一般普通石灰岩显曲折玲珑,多姿优美。此现象说明,石海石灰岩岩质不同一般石灰岩。一般石灰岩,有其岩貌、岩质、及水溶规律。而石海石灰岩是变质石灰岩,因而其岩貌、岩质、和水溶规律也就与一般石灰岩有了明显不同。六、石海有的地方可看出岩层上下岩岩质有明显差别。上层可看出是石灰浆形成的难分层数的浑沌岩。下层则是层叠分明的常见石灰岩。说明当时火山喷出高热只融变了上层岩石,而下层仍是原样;七、袁家洞溶洞与别处溶洞相比有很大不同。其顶面一整大块延绵几里的平板岩压在洞顶,别的溶洞几乎是看不见的,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见,这一整大块大平板岩其实就是一块如似被浇铸成水泥板的石灰岩浆石。由于它的特殊质地,溶洞才会形成大跨度薄盖顶而难以坍塌(比如天窗附近盖顶岩石只几公尺,下面这样跨度大的岩洞,这薄盖顶能形成,压在上面洞不坍塌,别的一般的石灰岩能行吗?早脆裂垮下了)。八、大漏斗的形成同样与石灰岩浆石有关系。天坑与别处天坑对比少见地宽大。它何以能如此宽大?是因为未塌陷前是袁家洞阴河溶洞之一段,此段又是阴河水下泄处。由于以后洞壁不断被溶蚀,岩石垮落,此段溶洞不断扩大,终于,因跨度大大,溶洞顶不堪支撑,才终于坍塌,形成天坑;九、石海石灰岩中随处可见的方解石等晶体物,应是火山爆发时石灰岩变成石灰浆岩过程中析出形成物质。在一般石灰岩中,岩层中析出方解石等晶体物的现象较少见。十、拿石海石灰岩地区和别的石灰岩地区比较:假如广大石灰岩地区成岩条件都差不多,那么其石灰岩化学成份也应差不多。既然差不多,为什么别的地方不存在“结核石”现象而只石海有?而且“结核石”也只存在于石海石灰岩形成石灰浆石地区,别的正常石灰岩地区基本看不见。这说明石海“结核石”并非“结核”,而是外来物。

既然袁家洞、天坑当初是地下阴河,我们如何理解其高出周围地面现象?笔者解释是:远古时石海石灰岩地带其周围岩土都比它们所处位置高,而且大多是压在上面(比如现在还能得见的仙峰山地貌,)因此袁家洞阴河也就是在地表之下流淌。再后,大量水土流失,仙峰山周围许多岩土都流失了,才现出袁家洞地段石灰岩。再水土流失,袁家洞阴河则高悬于地表了。当然阴河水流也就逐渐没有了。天坑的形成当是在后期石灰岩大面积裸露后。我们现在看见的袁家洞,其实只是当初很长阴河的很短一段。另外的阴河段,早随水土流失,石灰岩的被缓溶垮落消蚀无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9-28 15:38:39 | 只看该作者
风景这边独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9-28 15:38:53 | 只看该作者
太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2 15:14:04 | 只看该作者
时间仓促,没能全面、完整的领略到袁家洞的真容,憾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