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老河口市袁书堂教育基地

[复制链接]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7-1 20: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址:袁冲乡人民政府
◆ 景区简介
袁书堂教育基地位于老河口市袁冲乡境内,该乡地处鄂西北交汇处,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取水源头,是鄂西北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
袁书堂教育基地现有袁书堂纪念馆和袁书堂纪念公园组成,已被命名为襄阳市和老河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袁书堂纪念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一座传统艺术融现代风格的建筑。馆内设有音箱放映厅和展览陈列厅两大部分,其中展览厅有袁书堂、袁氏姐妹(袁溥之、袁震之、袁熙之、袁暄之)、受袁书堂影响的早期共产党员,袁书堂生活起居四部分,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全面直观展现了袁书堂烈士及相关革命先辈们光辉的一生。
袁书堂纪念公园占地面积约120亩,由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支部、红亭、烈士墓、纪念林等几部分构成,纪念公园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开园。
 袁书堂,名国坤,字书堂,老河口袁冲乡袁冲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任湖北省蒲圻、武昌、黄陂县县长。1927年被鄂北特委派回光化恢复发展党组织,历任鄂北特委委员、光化县委书记、兴化中心县委委员,领导均县、光化、谷城、三县的革命斗争。1930年5月4日晚,在研究部署均县、光化、谷城、襄阳、枣阳五县暴动工作时,遭到反动民团的突然包围和袭击,袁书堂当场壮烈牺牲,享年46岁。
hk4.jpg
hk1.jpg
hk2.jpg
hk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7-1 20: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河口市袁冲是一方红色的热土。
袁冲古为西周阴国地(治所在今古城水库水底),早年称谢庙岗,后袁姓人家迁此岗冲定居而得名。1987年设乡。
袁冲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袁书堂。
袁书堂(1884-1930)老河口袁冲乡袁冲村人。名国坤,字书堂。1913年赴武昌考入湖北省警察学堂。毕业后在省警察厅任秘书。1920年,结识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任汉阳警察局科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任湖北省蒲圻(今赤壁)、武昌、黄陂县县长。1927年被鄂北特委派回家乡光化(今老河口)恢复发展党组织,曾将自家20余亩地和县城内三间瓦房出卖作为党的经费,历任中共鄂北特委委员、光化县委书记、光化中心县委委员,领导均县、光化、谷城、三县的革命斗争。1930年5月4日晚,在研究部署均县、光化、谷城、襄阳、枣阳五县暴动工作时,遭当地民团包围和突袭,袁当场壮烈牺牲。1984年,袁书堂被民政部追认为为革命烈士。袁书堂第二任妻子王坚白(化名。婚后改名为袁穆。女儿王鸣皋。袁书堂前妻为朱氏,生下女儿袁熙之三年后去世)亦为老河口人。1927年,在武昌平湖门、陶家巷一带散发传单时被捕,同年12月22日被杀。
今袁冲村(烈士牺牲处)建有袁书堂纪念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120亩,由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支部、红亭、烈士墓、纪念林等祖成,2010年建成。此外,镇内袁书堂中学建有袁书堂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广场正中矗立着袁书堂塑像,高3.5米,由花岗岩制成。馆内设有放映厅和展览陈列厅两部分,其中展览厅有袁书堂、袁氏姐妹(袁溥之、袁震之、袁熙之、袁暄之)、受袁书堂影响的早期共产党员,袁书堂生活起居四部分,全面直观展现了袁书堂烈士及家族光辉的一生。
  袁书堂父亲袁邦濯系前清秀才,育有三男(袁理堂、袁书堂、袁碧堂)二女(袁友松、不详),其中侄女袁溥之、袁震之(袁理堂之女)、袁暄之(袁碧堂之女)及女儿袁熙之先后投身革命,被称为“袁氏四姐妹”。袁溥之、袁震之、袁熙之、袁暄之四姐妹成年后分别嫁给了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历史学家)、广东省第一书记陈郁(中共中央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容肇祖和兰州大学教授段子美。
  袁氏四姐妹之所以能走出老河口,与祖父和父辈(包括姑母袁友松)的文化启蒙功不可没,但起决定作用还是袁书堂。
  据说因受袁书堂新思潮影响之故,袁氏家族诸多女性率先放足,立志走出闺门求学。1920年,湖北女师到老河口招生时,袁溥之母亲拿出积攒的私房钱,让袁溥之和表姐宋伯筠一起到武昌考试。结果宋伯筠名列第一,袁溥之名列第五。受她们俩的鼓舞,第二年,袁溥之的妹妹袁震之、堂妹袁熙之、袁暄之、表妹宋炜、远亲杜林、刘超、李佩兰等都考进了湖北女师。她们星期天和寒暑假都住在袁书堂家里,受袁书堂潜移默化的影响,1925年,袁震之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袁溥之聘入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充任教员。1926年袁溥之任中共湖北省妇委书记。1927年10月,受中共党组织指示带领50多名学员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政治系学习经济地理。1929年2月从苏联回国的袁溥之,赴安徽芜湖从事地下工作被捕。1934年8月,袁溥之出狱后,辗转来到北平,与妹妹袁震之暂住北平西四太安侯胡同。1930年袁震之考入清华,先后发表了《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的文章,成为清华赫赫有名的“才女”。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认识吴晗(1909-1969),1939年10月二人结婚。1941年,袁溥之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干部子弟学校承担教育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与工人出身的干部陈郁((1901-1974)结婚。而袁熙之丈夫容肇祖(1897-1994)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袁暄之丈夫段子美(1898-1997)曾留学
法国巴黎大学,回国后任重庆大学、西北工学院、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教授等职。
袁溥之
(1904-1994)1920年考进武昌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23年进入安庆女子中学读书,同时兼做团的工作。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比袁书堂早一年)。经袁书堂介绍到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当教员。1926年任中共湖北省妇委书记。曾是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中共女代表之一。1927年10月,受党组织指示,带领50多名学员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政治系学习经济地理,1928年8月,在莫斯科同东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朱代杰结婚。同年12月毕业回国。1940年到达延安。解放后任煤炭部副司长,广东省高教局副局长。晚年当她看到杨子烈所写的传记后,认为有不少错误,并提笔撰写了《往事历历》的回忆录,后易名《路漫漫》出版。1994年11月4日在广州病逝。
袁震之
(1907—1969)1921年考入武昌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到女子师范当职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先后发表了《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论文,成为清华赫赫有名的“才女”。就读清华大学期间认识吴晗,1939年10月俩人结婚。文革中受吴晗冤案株连,于1969年3月离世。1979年平反。2005年冬至,吴晗、袁震之墓迁移至苦竹塘村旁一公里处的“春晗公园”内,由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亲自题写“吴晗袁震之墓”。
袁熙之
(1908-2009)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7年参加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34年去北平照顾患肺病的袁震之,期间到北平交通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抗战爆发后随吴晗夫妇到了西南联大,在联大当速记员。1940年初与西南联大教授容肇祖结婚。1949年恢复了党籍,参加北京市妇联工作。
袁暄之
(1909-1963)1922年即参与筹备成立湖北女权运动同盟会,并起草《宣言》,是湖北女权运动的先驱。1926年,她参加湖北省党部办的党务干部学校学习,任学生区队长。1927年加入共青团。后转入地下搞宣传工作。1927年在武昌第一纱厂进行革命宣传时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32年在汉口任教。1938年后在陕西省城固、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小任教。
知识链接
袁理堂
清代秀才。曾任襄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老河口教育局长等职。五四运动时被推选为光化县“国货维护会”会长。
袁碧堂
早年毕业法政学校,任浙江法院推事。1927年北伐军占领武汉时,任武昌地方法院院长,加入共产党。1927年因其二嫂事件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做情报工作,后自动脱党。1954年死于襄北农场。

hk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hongyan 发表于 2016-10-7 2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书堂,老河口袁氏家门之英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