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华传统文化篇目: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五经等

[复制链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炉夜话

   家妇子之乐也。
   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
   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
   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
   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
   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
   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
   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 王永彬书於桥西馆之一经堂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
   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吾所见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
   然必带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不必於世事件件皆能,惟求与古人心心相印。
   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
   不镜於水而镜於人,则吉凶可监也。
   不蹶於山而蹶於垤,则细微宜防也。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工夫。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卜筮以龟筮为重,故必龟从筮从,乃可言吉。
   若二者,有一不从,或二者俱不从,则宜其有凶无吉矣。
   乃洪范稽疑之篇,则於龟从筮逆者,曰作内吉。
   於龟筮共违於人者,仍曰用静吉,是知吉凶在人,圣人之垂戒深矣。
   人诚能作内而不作外,用静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於人者为辱。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於世者为荣。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耍亦无多,静而镇之,则自止矣。
   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淡而置之,则自消矣。
   莫大之祸,起於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每见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此亦盈虚消长之机,自然之理也。
   谩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後世。
   任教声名暄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吏官。
   门户之衰,总由於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於富贵之淫奢。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
   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
   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
   可知父兄教子弟,必证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
   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
   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
   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
   衣禄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
   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寿虽天生,还是多行阴骘。
   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
   仁字从人,义字从我,讲仁讲义者,不必远求。
   凡遇事物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後悔。
   不幸家庭衅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
   凡事勿徒委於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
   凡事不可执於己,必广思集益,乃罔後艰。
   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
   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
   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
   风俗日趋於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
   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
   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於世有济。
   必使身後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敌加於己,不得已而应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
   利人土地,谓之贪兵,兵贪者败。此魏相论兵语也。
   然岂独用兵为然哉?凡人事之成败,皆当作如是观。
   地无馀利,人无馀力,是种田两句要言。
   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道本足於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
   境难足於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
   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
   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
   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
   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
   忍疼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
   余谓如此精爽之论,足以发人深省,正可於朋友聚会时,述之以助清谈。
   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
   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人去禽兽不远矣。
   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天地无穷期,光阴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
   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世上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
   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
   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
   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虚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桃实之肉暴於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
   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馀庆也。
   栗实之肉秘於内,深自防护,人乃破而食之。
   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风霜沭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後世。
   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
   肯亲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
   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
   草春荣而冬枯,至於极枯,则又生矣。
   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贵人失足,便贻笑於庸人。
   鲁如曾子,於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
   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可自矜?
   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
   仕宦虽称显贵,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谋富贵矣。
   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古今有为之士,皆不轻为之士。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
   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於德也。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
   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
   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
   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
   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根。
   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
   谢安围 别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和平处事,勿矫俗以为高。正直居心,勿机关以为智。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
   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
   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
   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济世虽乏赀财,而存心方便,即称长者。
   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蠢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见人行善,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
   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於靠他人。
   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
   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
   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
   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在勤,定当有济。
   家之长幼,皆倚赖於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
   士之衣食,皆取资於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力穑艰辛。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
   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教弟子於幼时,便应有正大光明气象。
   检身心於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
   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
   进食需箸,而箸亦只随其操纵所使,於此可悟用人之方。
   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於此可悟求己之理。
   讲大经纶,只是落落实实。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谨守父兄教条,沉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
   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
   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
   木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为君子。
   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稽阮之逾闲。
   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
   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福薄之人。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
   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馀地处人。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
   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
   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锺,鬼神亦为之呵护。
   圣经贤传,乃古今命脉所系,人物悉赖以裁成。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
   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
   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後,惕则无咎也。
   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分,则不敢虚骄矣。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能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
   见世人之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治术本乎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
   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忠实而无才,尚可立功,心志专壹也。
   忠实而无识,必至偾事,意见多偏也。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二途不无奸险人藏其内。
   种田人,改习廛市生涯,定为败路。
   读书人,甘与衙门词讼,便入下流。
   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
   正而过则迂,直而过则拙,故迂拙之人,犹不失为正直。
   高或入於虚,华或入於浮,而虚浮之士,究难指为高华。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学艺怕刻苦,还有受苦时在後。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处事要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
   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
   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昧暗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
   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於警惕也。
   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於因循也。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
   常思某人德业胜於我,某人学问胜於我,则可以自惭矣。
   成大事功,全仗着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应折磨儿孙。
   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
   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又况静能延寿,敬则日强。
   为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学者可不务乎?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
   末俗以繁华相向,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
   士既知学,还恐学而无恒。人不患贪,只要贫而有志。
   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
   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势利人装腔做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
   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向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昧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数虽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
   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
   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
   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
   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
   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
   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
   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守身必严谨,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於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於子孙。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
   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神传於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
   祸出於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於德行,不仅文章。
   盛衰之机,虽关气运,而有心者,必责诸人谋。
   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
   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
   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
   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
   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人知佛老为异端,不知凡背乎经常者,皆异端也。
   人知杨默为邪说,不知凡涉於虚诞者,皆邪说也。
   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
   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一吃饭本领。
   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人虽无艰难之时,要不可忘艰难之境。
   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於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
   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
   我见人醇谨,则爱。见人浮躁,则恶。
   此可见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醇谨。
   自奉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
   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後天下有大经。
   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後天下有正学。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
   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
   子弟天性已坏,教难行也,
   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
   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
   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
   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儿作师友。
   财不患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
   禄不患其不来,患禄来而不能无愧其禄。
   才觉已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
   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为小人也。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後代榜样。
   谋生各有恒业,那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
   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纵容子孙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败门庭。
   专教子孙谋利,其後必至争赀财而伤骨肉。
   夙夜所为,得无抱惭於裘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於桑榆。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
   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哽废食也。
   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护疾忌医也。
   耳目口鼻,皆无知识之辈,全靠着心作主人。
   身体发肤,总有毁坏之时,要留个名称後世。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
   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
   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
   一言足以招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
   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
   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
   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荣也。
   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於利也。
   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顾其为害也。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忧先於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於事。
   此唐使李绛语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书以揭诸座右。
   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之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庆殃之理,似觉难凭。
   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减。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
   所以人贵自立也。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
   立言即未经起行,而於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有生资,不加学力,气质究难化也。
   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迹终可疑也。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 然而日章也。
   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学以愈愚也,人而不学,则昏昧无知,愚不能愈矣。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
   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
   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颜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贤人处横逆之方。
   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
   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隐微之衍,即干宪典,所以君子怀刑也。
   技艺之末,无益身心,所以君子务本也。
   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
   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无执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人。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
   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
   为世俗谈因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
   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
   作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文行忠信,孝悌恭敬,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
   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
   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
   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余最爱草庐日录有句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後功。
   读之觉矜平躁释,意味深长。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用功於内者,必於外无所求。饰美於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①:[车贲]。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①:“翳”加“艹”头。②:[垂瓦]。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龙子

   【迹府第一】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亡归之矢,以射蛟口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 ‘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 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 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尹文曰: ‘臣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烟,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 ’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 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白马论第二】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 “白马非马”。
   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业。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
   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
   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
   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
  
   【指物论第三】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人铭

【说明】《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很可能就抄自《说苑》。刘向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禄大夫之职受诏校经传诸子诗赋,遍览皇室藏书,所著《说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许多内容见于《说苑》,足以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道家向来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金人铭》对照《老子》,亦可知其为《老子》的思想源头。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曰”《家语》作“口”,当从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家语》作“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趋”《家语》作“取”)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前句《家语》作“人皆惑之”,“从”作“徙”)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后句《家语》作“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 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 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 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左为扌右上为艹中为佳下为又]陷阱之 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 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辶豚]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 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 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 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 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 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忄造]□[忄造]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 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左为扌右上为合下为廾],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 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 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 ,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 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 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 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 □[礻帝]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1』哀公问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 ,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 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 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 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足合]。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 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 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 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 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 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 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 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 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诚无息。
   『2』不息则久,久则徵。
   『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 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拽氵旁],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 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 测,鼋、鼍、蛟、龙、鱼、U+9F08[鳖]、生焉,货财殖焉。
   『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 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U+7 0D6[灾]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 亦不敢作礼乐焉。
   『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 。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 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 望;近之,则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 察、足以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 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诗曰,「衣锦尚□[纟回],」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门音]然 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 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子之所不 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钅夫]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云 ,『德□[车酋]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
   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 ,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於无声无臭,而後已焉。盖举一篇之 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後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U+9F08。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章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可之?」对曰:「将以U+91C1钟。」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U+91C1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宜王者,何也?」
   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因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诗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後知轻重;度,然後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以口与?轻□不足於礼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
   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U+8385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後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後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於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後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
   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为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横行於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於转附朝U+511B,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
   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於国,出舍於郊,於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微招角招是也。其诗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五章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食,乃裹□粮;於橐於囊,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食,行者有裹粮也;
   然後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後察之;
   见可杀焉,然後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U+65B5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於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国家,
   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哉!」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章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一章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燕众,置君而後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食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斯城也,
   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章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为善,後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为善而已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五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於斯二者。」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匹夫者!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後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子不遇哉!」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
   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0「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
   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 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挞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宽博,亦不受於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後进,虑胜而後会,
   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气。』
   不得於心,勿求於气,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
   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
   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孙丑上·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四章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公孙丑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於天下。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孙丑下·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德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於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於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普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於依尹,学焉而後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後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公孙丑下·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於齐,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七十镒而受;
   於薜,□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赆,』予何为不受?
   「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之。』予何为不受?
   「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
   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公孙丑下·第五章
   孟子谓□U+9F03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以,未可以言与?」
   □U+9F03谏於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U+9F03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公孙丑下·第六章
   孟子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为辅行。王□朝暮见,反齐滕之路,
   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
   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公孙丑下·第七章
   孟子自齐葬於鲁,反於齐,止於赢,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於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後尽於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为独不然?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於人心独无□乎?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公孙丑下·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
   『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公孙丑下·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公孙丑下·第十章
   孟子致为臣而归。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
   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於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
   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公孙丑下·第十一章
   孟子去齐,宿於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公孙丑下·第十二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
   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公孙丑下·第十三章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下·第十四章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滕文公上·第一章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U+89B8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滕文公上·第二章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於宋,於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邹,问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
   U+98E6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
   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於□宰;
   □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
   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文公上·第三章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然,将终岁勤勤,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
   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馀夫二十五亩。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文公上·第四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食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
   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
   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位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
   然後归。子贡反,□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後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
   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
   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
   「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
   「鲁颂曰:『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U+50DE;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
   相率而为U+50DE者也,恶能治国家。」
    
    
    
    
   滕文公上·第五章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
   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
   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
   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
   蝇蚋姑嘬之。其颡有□,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中心达於面目。
   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滕文公下·第一章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
   『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
   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而後可。
   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滕文公下·第二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第三章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
   『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
   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血、衣服不备,
   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滕文公下·第四章
   彭更问曰:「後车数十承,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
   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
   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学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滕文公下·第五章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东面而征,四夷怨,南面而征,
   北狄怨,曰:『奚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早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
   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为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
   惟臣附於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於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
   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不行王政云尔,□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
    
    
    
    
   滕文公下·第六章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之。」
   曰:「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第七章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街已甚;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
   非由之所之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之已矣。」
    
    
    
    
   滕文公下·第八章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後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下·第九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
   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
   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後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U+5ED0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五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滕文公下·第十章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後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与?
   抑亦盗跖之所□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禄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於於陵。他日归,
   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U+9D83U+9D83者为哉!』
   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U+9D83U+9D83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
    
    
    
    
   离娄上·第一章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青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离娄上·第四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离娄上·第五章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第六章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
   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离娄上·第七章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於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於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离娄上·第八章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九章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鱼者,獭也,为丛□爵者,□也;为汤、武□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为不畜,终身不得;□不志於仁,
   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十章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离娄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
   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
   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
   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
    
    
    
    
   离娄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於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离娄上·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哉!」
    
    
    
    
   离娄上·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离娄上·第十七章
   淳于U+9AE0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青善,青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U+6673,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
   曾U+6673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青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於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後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於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
   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
   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U+8ACC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U+8ACC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
   又极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离娄下·第四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离娄下·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第六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後可以有为。」
    
    
    
    
   离娄下·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後患何!」
    
    
    
    
   离娄下·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先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第十三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离娄下·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传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U+8FF9熄而诗亡,诗亡,然後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第二十四章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
   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
    
    
    
    
   离娄下·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离娄下·第 二十七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言,孟子独不与□言,
   是简□也。」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
   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後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U+9B2C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U+9B2C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离娄下·第三十 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U+9B2C狼,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青善而不相遇也。
   「青善,朋友之道也;父子青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
   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离娄下·第三十一章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於我室,
   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
   殆於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
   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於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去,
   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离娄下·第三十二章
   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离娄下·第三十三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万章上·第一章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天。何为其号也?」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天于父母,
   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之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
   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食廪备,以事舜於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
   帝章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於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
   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
   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於父母,
   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
   不得於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见之矣。」
    
    
    
    
   万章上·第二章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之。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续;牛羊父母,食廪父母,干戈朕,琴朕,□朕;
   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U+50DE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
   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
   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
   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
   奚U+50DE焉!」
    
    
    
    
   万章上·第三章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
   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风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
   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
   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万章上·第四章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
   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哉,
   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
   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
   「书曰:『□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万章上·第五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於诸侯,
   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子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万章上·第六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传於贤而传於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於天,
   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
   若尧崩之後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
   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
   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内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万章上·第七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
   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
   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万章上·第八章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於卫主痈疽,於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於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
   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於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
   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何以为孔子!」
    
    
    
    
   万章上·第九章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承,假道於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
   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於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於天下,可传於後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万章下·第一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
   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於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
   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
   其中,非尔力也。」
    
    
    
    
   万章下·第二章
   北宫□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
   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万章下·第三章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百承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承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於子思,
   则师之矣,吾於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於亥唐也,入元则入,
   坐元则坐,食元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於此而已矣;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享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反匹夫也。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万章下·第四章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
   义乎?不义乎?』而後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
   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唐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於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於民也,犹御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
   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後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孔子之仕於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
   於卫灵公,际可之仕也;於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万章下·第五章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承田矣,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万章下·第六章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後托於诸侯,
   礼也;士之托於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於上;
   无常职而赐於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於子思也,
   亟问亟□鼎肉,子思不悦;於卒也,□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马畜□!』盖自是台无□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
   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
   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尧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食廪备:
   以养舜於畎亩之中。後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万章下·第七章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
   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
   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缪公亟见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
   『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
   『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
   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
   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
   「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万章下·第八章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第九章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後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6 11: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 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