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发现乾隆千叟宴匾额 (守信)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焕文 发表于 2006-4-22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现乾隆千叟宴匾额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再现了嘉庆帝侍太上皇乾隆在宁寿宫大摆"千叟宴"的盛况。据史料记载,宴罢,乾隆曾御笔作文一篇,至于当时写的是什么,是否流传下来却没有人知道。近日,这篇刻有乾隆真迹的匾额却在山东民间出现。

袁氏第11世祖袁景芳是清代山东籍少有的名人,富甲一方,享有"山东王"美誉。他先后在陕西、浙江、广西柳州干过"省级领导"。至今邹家焦桥镇的农民,袁姓甚多。谁也想像不到,田野巷陌间,在清代曾布满亭台楼榭、御赐匾额,有"小北京"之称。相传当时山东有民谣曰:"山西康百万,河南沈万三,不及山东袁紫兰"。这袁紫兰就是袁景芳,字紫兰。袁家自他开始世代为官,到了其孙辈更发展到鼎盛,有18位均在京城、各州府为官。

袁家第21代第孙袁聿尧,年近半百,在这里看大门。袁聿尧收藏有家谱《於陵袁氏东西分支谱》。於陵就是现在的邹平,谱按"礼、乐、御、射、数"门艺分为六部。石刻本,是民国二十年"袁氏17代孙之麟浴手而修的"的。

在东支的第13世中查到了关于千叟宴的记述。袁景芳的长孙袁守侗曾任兵部尚书等职,官居一品。次孙袁守仪,"官工部营膳司郎中"、"七次钦命提督"、被乾隆诰授为"中宁大夫"。家谱上记载,他曾于"乾隆五十年,蒙恩于千叟宴"。袁景芳的五孙袁守惠,"官刑部四川员外郎"。"嘉庆元年蒙恩于千叟宴"。

乾隆御笔匾额现在由徐家收藏,很重,需两个人才能抬出屋子。匾额高4。75尺。宽2。7尺。枣木镌刻,四周九条蟠龙围绕。虽然过去了200多年,在龙身的镂刻处仍依稀可见金粉。乾隆的手书竖排,因此,更确切的说法应该称之为"额"。

匾额的全文如下:

初御皇极殿开千叟宴用已巳年恭依

皇祖元韵

归禅人应词罢妍,新政肇庆合开筵。便因皇极初临日(朕于丙申年豫营宁寿宫,为归政后临居之所。皇极殿即宁寿宫前殿也。落成以来阅二十年尚未临御兹。既纪元周甲幸符初愿。元正授重子皇帝大典,礼成敷天庆,恰因诹吉初四日,御此殿,复照五十年新正乾清宫千叟宴之例,再举者耆筵。一时鲐寿阶嵩呼拜舞,洵为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重举乾清旧宴年。教孝教忠惟一驾,曰今日昨又旬延。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

乾六十年一年(即嘉庆元年--记者注)岁次丙辰正月上浣御笔(御章)赐刑部员外郎臣袁守惠

从落款看,匾额是第二次千叟宴赐给袁守惠的。根据袁氏家谱中袁守惠"嘉庆十三年卒,年六十九。"推算,袁守惠当时应为56岁。

乾隆手迹的现世,揭开了一个历史之谜。清史上之所以有这唯一一次"不足50年两开千叟宴":一是恰逢皇子嘉庆继位,乾隆感到自己缔造的江山迎来了"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二"从兹即歇肩"分析,乾隆也自感身心疲惫,希望借此吉日耆筵,寄托延年益寿的愿望。

乾隆举办千叟宴的第三年,也就是嘉庆三年,乾隆便因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驾崩,享年89岁。因此,匾额上的手书,作为他晚年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之一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那么,千叟宴匾额作为袁家世代相传的镇宅之宝,又如何落到这位徐姓亲戚手里的呢。原来,按照袁家规矩,此匾额一直由历代长子长孙保存。民国后期,袁开始家道败落。这时,徐氏一女嫁给了袁家的第19世长孙。此时,抗日的烽火渐浓,夫妇双双投身革命,辗转南北,直至解放后转业到安徽。

俩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因战争年月顾不上照顾,一直被孩子的婶婶收养,后改姓姓了李,解放后在外地工作。六七十年代,徐氏常常回家小住。文革期间,袁家的大部分文物祠堂均被毁,"小北京"遗迹不复存在。

匾额之所以保留下来,一是徐氏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回乡的日子里没有受到冲击;二是她原本就没把匾额看成好东西,一直当木板盖瓮。一盖盖了30年,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1995徐氏去世,她的儿女变卖了老宅,老宅中的杂物送给了外甥徐先生。徐先生真正意识到匾额的珍贵是在两年前,一位河南的文物贩子找到焦桥,要重金收购千叟宴匾额,前后逗留了一个月。徐先生考虑再三,没有答应。
这就是千叟宴匾额的故事。
             来源中国收藏专家(htttp://www.51cang.com)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胜贵 发表于 2006-8-21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发现千叟宴匾额的消息错漏百出,是耶?非耶...

发现千叟宴匾额的消息错漏百出,是耶?非耶?一度让人疑窦重重
乾隆千叟宴 匾额现民间  
  发现千叟宴匾额的消息错漏百出,是耶?非耶?一度让人疑窦重重珍藏家谱去伪存真:两次千叟宴,袁氏兄弟都有幸分别参加过乾隆手书现世揭开了清史之谜:“为什么仅仅11年,两开千叟宴?”匾额幸运躲过文革浩劫,皆因被当成木板盖了30年大瓮。《十二朝东华录》记载:千叟宴上,乾隆的确曾向群臣广赐银牌匾、诗章。首次发现的袁氏千叟宴匾额终于用实物印证了这段历史。 发现千叟宴匾额的消息错漏百出,是耶?非耶?一度让人疑窦重重

  8月初,山东一家地方电视报率先披露了一则惊人的消息: 几年前,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再现了嘉庆帝侍太上皇乾隆在宁寿宫大摆“千叟宴”的盛况,可谓是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宴闭,乾隆曾御笔作文一篇,惜乎就在当时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写的什么。近日,这篇刻有乾隆真迹的匾额在历经200多年沧桑后,终于重现民间,该文说:原来,乾隆把该真迹赐给了当时的刑部员外郎——袁氏第11世祖袁守德,后被袁家世代珍藏。
  消息虽然言辞凿凿,但毕竟语焉不详。
  首先,乾隆当时写过什么?记者查史料的结果是并无详述,却一下子查出一串问号。
  首先,袁氏第11世祖不叫袁守德而是袁景芳。因为此人是清代山东籍少有的名人,富贾一方,享有“山东王”美誉。他先后在陕西、浙江、广西柳州干过“省级领导”,独独没有进过“中央”干员外郎。
  其次,袁景芳生于康熙朝,卒于雍正年,连乾隆盛世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又岂能一享“千叟宴”口福。 如果乾隆真的把千叟宴匾额赐给了袁家,又是何人得宠?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消息到底是真是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珍藏家谱去伪存真:两次千叟宴,袁氏兄弟都有幸分别参加过

  邹平焦桥镇的农民,袁姓甚多。谁也想象不到,田野巷陌间,在清代曾布满皇厅楼榭、御赐匾额,有“小北京”之称。
  相传当时山东有民谣曰:“山西康百万,河南沈万三,不及山东袁紫兰”。这袁紫兰就是袁景芳,字紫兰。袁家自他开始世代为官,到了其孙辈更发展到鼎盛,有18位均在京城、各州府为官。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俱往矣!如今,只能从斜矗在庄稼地里的一块袁氏祠堂神道碑想象焦桥昔日的繁华了。  寻寻觅觅,村民们除了“兜售袁紫兰的那点干货”外,再也说不出其他东西。“千叟宴匾额在哪儿?”,记者不知道问了多少人后终于有村民指着焦桥中学的大门说:“只有袁家的21代长孙清楚”。
   袁家的21代长孙叫袁聿尧,年近半百,在这里“看大门”。
  找到他时,袁聿尧正半杯清茶、一袋花生,悠然自得地听收音机。提起千叟宴匾额,袁聿尧摇头不知。
  “莫非是有人故弄玄虚?”
  疑问刚刚出口,袁聿尧急了:“祖上的的确确参加过千叟宴,圣上还钦赐一匾。不信,有家谱为证”。
  未几,他抱着一本厚厚的家谱回到屋中。只见蓝色的缎盒上写着《於陵袁氏东西分支谱》。
  “於陵就是现在的邹平”,袁聿尧说着把家谱打开:“家谱秘不传外人,这是焦桥袁氏后人仅有的一本家谱了,有多少续谱的外地袁姓来都没让他们看。今天就破例让你看看。”谱按“礼、乐、书、御、射、数”六艺分为六部。石刻本,是民国二十年“袁氏17代孙之麟浴手而修”的。
  谱自袁家11世开始,伯仲二人开始分支繁衍。老大景芳为东分,老二景文为西分。家谱中关于11世祖的记述印证了我们此前的史料调查。无论是袁景芳还是袁景文,均是生于康熙、卒于雍正。根本没赶上乾隆盛世。
  我们在一页页翻看脆黄的家史,终于在东分的第13世中查到了关于千叟宴的记述。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袁景芳的三个孙子都“大有来头”。
  他的长孙袁守侗曾任兵部尚书等职,官居一品。
  次孙袁守仪“官工部营膳司郎中”、“七次钦命提督”、被乾隆诰授为“中宁大夫”。家谱上记载,他曾于“乾隆五十年,蒙恩于千叟宴”。  袁景芳的五孙袁守惠,“官刑部四川员外郎”“嘉庆元年蒙恩于千叟宴”。
  至此我们终于清楚,袁家参加千叟宴确有其事,只不过媒体的消息中张冠李戴,把这一“荣耀”加在了名头最大的袁景芳身上。至于报道中的“袁守德其人”,应是袁守仪或袁守惠的笔误。
  接下来的疑问随即产生。如果千叟宴的匾额确实存在,到底是出现在哪次千叟宴上?
  按照清朝惯例,每50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为什么仅仅相隔11年就再办千叟宴?乾隆到底写了些什么?
  袁聿尧为何对匾额讳莫如深?
  袁聿尧长叹一声,解释着,他是袁景文的后人,对东分袁氏的家事知之甚少,千叟宴匾额的确存在,只不过现已流落到东分袁家的一个亲戚手里。

乾隆手书现世揭开了清史之谜:“为什么仅仅11年,两开千叟宴?”

  终于找到袁家那位姓徐的亲戚。他带着我们七拐八拐,来到一个院中,说:“先看看宝贝再说。”
  匾额很重,两个人才能抬出屋子。
  揭开几层包裹,千叟宴匾额真容出现在记者面前。只见匾额高4.75尺,宽2.7尺。枣木镌刻,四周九条蟠龙围绕。虽然过去了200多年,在龙身的镂刻处仍依稀可见金粉。乾隆的手书竖排,因此,更确切的说法应该称之为“额”。
  匾额的全文如下(为方便读者阅读,简化字及句读均由记者改添):

  初御皇极殿开千叟宴用己已年恭依
  皇祖元韵
  归禅人应词罢妍,新政肇庆合开筵。便因皇极初临日(朕于丙申年豫营宁寿宫),为归政后临居之所。皇极殿即宁寿宫前殿也,落成以来已阅二十年尚未临御兹。既纪元周甲幸符初愿。元正授重子皇帝大典,礼成敷天庆,恰因诹吉初四日,御此殿,复照五十年新正乾清宫千叟宴之例,再举耆筵。一时鲐寿阶嵩呼拜舞洵,为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
  重举乾清宫旧宴年教孝教忠,惟一驾曰:今日昨又旬延,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
  乾隆六十一年(即嘉庆元年——记者注)岁次丙辰新正月上,瀚御笔(御章)(御章)赐刑部员外郎臣袁守惠

  从落款看,匾额是第二次千叟宴赐给袁守惠的。根据袁氏家谱中袁守惠“嘉庆十三年卒,年六十九”推算,袁守惠时年应为56岁。
  乾隆手迹的现世,揭开了一个历史之谜。清史上之所以有这惟一一次“不足50年两开千叟宴”:一是恰逢皇子嘉庆继位,乾隆感到自己缔造的江山迎来了“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二“从兹敢歇肩”分析,乾隆也自感身心疲惫,希望借此吉日耆筵,寄托延年益寿的愿望。
  遗憾的是,在这次举办千叟宴后的第三年,即嘉庆三年,乾隆便因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驾崩。因此,匾额上的手书,作为他晚年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之一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匾额幸运躲过文革浩劫,皆因被当成木板盖了30年大瓮。

  那么,千叟宴匾额作为袁家世代相传的镇宅之宝,又是如何落到这位徐姓亲戚手里的呢?
  徐先生告诉我们,原来,按照袁家规矩,此匾额一直由历代长子长孙保存。民国后期,袁家开始家道败落。这时,徐先生的姑姑嫁给了袁家的第19世长孙。此时,抗日的烽火渐浓,其姑父姑姑双双投身革命,辗转南北,直至解放后转业到安徽。
  姑姑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因战争年月顾不上照顾,一直被孩子的婶婶收养,后改姓姓了李,解放后在外地工作。
  徐先生说,六七十年代,姑姑常常回家小住一段时间。文革期间,袁家的大部分文物祠堂均被毁,“小北京”遗迹不复存在。  匾额之所以保留下来,一是姑姑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回乡的日子里没有受到冲击;二是姑姑原本就没把匾额看成好东西,一直当木板盖瓮。那年月,瓮里根本没存粮,所以也没发现有乾隆的手迹。不然,凭姑姑的觉悟,难说不“主动砸烂封建遗物”。  徐先生说,屈指算来,千叟宴匾额被当成木板盖瓮,一盖盖了30年,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1997年,外出多年的徐先生回到家中才得知,姑姑已经去世两年。她的女儿变卖了老宅,念及徐先生父母多年照顾,便把老宅中的杂物送给了徐家。  徐先生真正意识到匾额的珍贵是在两年前,一位河南的文物贩子找到焦桥,要重金收购千叟宴匾额,前后逗留了一个月。徐先生考虑再三,没有答应。
  今年8月初,在滨州作生意的徐先生无意中把消息透露出去,当地一家电视报据此发了报道,谁知却有多处错漏。
  我们看到,历经变迁,千叟宴匾额的木板镶嵌处已有多处裂隙。对此,徐先生感到很心疼。他说,自己的思想也在变,农村的条件太有限了,几乎不可能对匾额进行有效的保存。有时候,真想给它找个“好主”。200多年流传下来的宝物,不能眼睁睁毁在自己手里。
《十二朝东华录》记载:千叟宴上,乾隆的确曾向群臣广赐银牌匾、诗章。首次发现的袁氏千叟宴匾额终于用实物印证了这段历史。

  千叟宴匾额的出现,勾起记者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惟有清朝的历史资料几乎精确到天。每一代皇帝的起居言辞、举国大事,莫不被国史馆馆吏编年计日,罗列详书。我们来到山东省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清史馆内,费尽周折,终于在《十二朝东华录》的古籍中找到了两次千叟宴的记述。
  在乾隆朝乾隆五十年中记载,第一次千叟宴的日期为“乙巳春正月辛亥”。当时,有王公大臣官员年六十者3000人参加。乾隆即兴赋诗曰:“抽秘无须更弛妍,惟将宝事纪眼耆筵。追侍□陛髻垂日,讶至当轩手赐年……”并御制了千叟宴恭依。而千叟宴匾额上起首的“归禅人应词罢妍,新政肇庆合筵”,恰恰承接了上面乾隆御诗的开头两句。嘉庆朝卷嘉庆元年的记载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只见上面写着:“太上皇御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赐亲王大臣、官员、蒙古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太上皇招至□御座前,钦赐卮酒。其未入座五十人各赏诗章、如意、寿杖、文绮、银牌等物。”                    
  虽然时年56岁的袁守惠为何被破例招至千叟宴还是个谜,但他很可能就是“未入座”的五十人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在当时最为值钱的绫罗绸缎、如意、寿杖、银牌等物,都没有流传下来,倒是这块枣木匾额再现了这段历史,才使乾隆的真迹也得以在200多年后亲自揭开了一段隐秘的清史之谜。 (该文先后被《羊城晚报》、《文化报》等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资友 发表于 2013-2-4 15:17:42 | 只看该作者
200年繁华到落寞

                                                                 作者:通讯员夏应禄 张明武 记者卞文超

   “中原康百万,江南沈万三,山东袁紫兰。”这是清末民初流传的一句民谣。走在邹平焦桥镇东平村的街道上,普通的农舍看上去与寻常村庄没有分别,道旁随意散落的残石断碑,默默诉说着一段逝去的繁华。

    村里的老人说,民谣里的三个人物都曾富甲一方,山东袁紫兰的老家就在这里。这些存留的建筑残片,大多来自袁家的庄园、祠堂、花园和墓地。

    99座楼阁  三挂千顷牌——焦桥别名“小北京”

    与康百万、沈万三齐名的山东袁氏家族,当年究竟富裕到何种程度?有这样一个说法:清朝年间,从焦桥到北京的官道,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个店,店里打有水井。民间传说,邹平袁家人从焦桥到北京,住的都是自家店,喝的都是自家井水。不仅沿路之店属于袁家,官道本身也由袁家人修建而成。

    据老人回忆,这个家族曾挂了三次“千顷牌”,推算拥有土地面积超过三十万亩,光是给袁家看坡护地的百姓,就汇集成了今天的袁家屋子村。当年,焦桥东南村、西南村、东北村、西北村均为袁氏府第,楼堂馆舍星罗棋布,大街要冲、巷口建有高耸的汉白玉过街牌坊,牌坊上所刻石匾,多为皇族显贵手迹。以袁家东庄园东平村为例,有南北大街四条,东西大街五条,村内99座楼阁错落有致,均仿照皇家建筑风格建造,仅在规格上略逊一筹。焦桥因此曾有“小北京”之称,几世繁华皆源自这个家族的兴旺。

    《重修长山县志》记载,袁氏家族走向显赫始于袁紫兰。在当地民间传说中,袁紫兰的出生就带有传奇色彩。袁紫兰之父名叫袁云蒸,家境贫寒,靠贩卖粮食为生,30余岁尚未娶妻。一日,他到本地徐财主家买粮,坦胸露出胸口七颗朱砂痣,徐顿感惊奇:怀揣北斗,必得贵子,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于是徐招其为婿。村民皆笑徐财主昏聩。云蒸之妻身怀六甲时,一位神秘老者指点,所得贵子将为财神爷转世。云蒸大喜,随即在上房东窗下挖获金银珠宝一瓮。

    桂花缸运吴三桂宝藏——豪富200年成谜

    1671年,袁紫兰出生。袁紫兰名为景芳,字兰馥,号紫兰。曲延庆所著《邹平通史》说,袁紫兰自幼聪慧,内行纯笃,以孝友著称,14 岁补县学生员,后捐纳入国子监学习,期满授内阁中书。由于他做事精干,不久改任户部浙江员外郎,又迁工部虞衡司郎中。后擢升为广西柳州府知府,又调任右江道篆、思恩府知府。任职期间,袁紫兰恪尽职守,政绩卓然。柳州是两广的大郡,大山中杂居着众多少数民族,土司、头人都掌握着相当数量的族兵,他们经常煽动仇杀。袁紫兰抵任后,察访实情,制定措施,化解了官府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柳州任职期满,袁紫兰被擢授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巡按平庆等地。

    自袁紫兰之后,袁家世代读书入仕。历经清朝康、雍、乾、嘉四朝天子,袁家涌现出160多位朝廷的重臣。然而袁家并非巨擘,亦无从商经历记载,袁家何以豪富 200年成谜。

    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比较流行的版本是,袁紫兰在柳州做知府的时候,一次挖鼠洞时,发现了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藏宝洞。藏宝洞财宝之丰超乎想象,袁紫兰每年都要往家运金银财宝。从柳州到焦桥长途跋涉,为防止盗匪抢劫,袁紫兰就想了个办法,说家里老爷子很喜欢广西桂花树,每年采买桂花树送回老家。在桂花缸下面,秘密铺上金银财宝,然后填土浇水上栽桂花树,用独轮车运回故乡。独轮车所经土路,碾压出的车辙异乎寻常地深。

    据传,吴三桂的财宝袁家运了几世几代。今日繁华落尽,传说中当年袁家运财宝的桂花缸,辗转被焦桥镇东平村村民许坤收藏。高近三尺的桂花缸,为珍贵的窑变瓷器制品,通体蓝色,色泽由浅入深,华美异常。在许坤收藏的袁家遗物中,从砚台、花瓶到地契、古籍等应有尽有,袁家其时盛况管窥一斑。

    查办污吏  紫禁城骑马——传世忠孝家风

    袁紫兰的孙子袁守侗,为袁家的显赫地位制造了一个高峰。袁守侗,字执冲,号愚谷,是袁紫兰三子袁承绂之长子,出生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后娶诗人王渔洋孙女为妻。袁守侗是乾隆年间的著名大臣,历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在担任内阁中书时,与阁内的学士卢召弓、尚书纪晓岚等诗词名流结为文社,诗文互相往来。

    袁守侗为人勤奋恭谨,深得乾隆皇帝信任,连获提拔重用。乾隆二十六年,袁守侗时年38岁,被任命监察御史,前往浙江治理盐务。当时,浙江私盐泛滥,官商勾结,风气败坏。袁守侗制定新规,惩治污吏,浙江一带盐务风气大正。乾隆年间,袁守侗曾五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专门查办贪污腐败的封疆大吏,办案滴水不漏。

    乾隆三十七年,袁守侗查获云南布政使钱度贪污大案。时年,云南省宜良县知县朱一深控告钱度贪婪,强制下级官员购买其黄金玉器。袁守侗明查暗访,将钱度装运途中的金玉器件扣留查办,并截获密信,信中写道:回家后,做个地窖或夹缝墙,将金玉银两藏好,以备后用。至此,钱度的贪赃行为全部败露。袁守侗将案审结果上奏乾隆皇帝:钱度每逢从银库发放银两时,每一百两银子,扣除一钱七分不等,任期内克扣余银四万余两。乾隆看奏章后,立即下旨:杀,无赦。

    钱度被押赴法场斩首,袁守侗遂被百姓奉为“袁青天”。乾隆四十一年,袁守侗迁为户部尚书,获殊荣名为“紫禁城骑马”。乾隆四十二年,调任刑部尚书。乾隆四十四年,调任直隶总督,赏顶戴花翎,赐黄马褂。乾隆特拟七言律诗一首,褒扬其政绩。

    袁守侗母亲去世,按礼制回乡丁忧三年,忧伤之中染上吐血之病。丁忧期未满,河南一带黄河汛情告急,乾隆急诏其回京。乾隆迎接袁守侗到卢沟桥,见袁守侗气色不好:“看汝面容尚属气弱,汝当回署调养,汝若累倒,叫朕何处寻一好总督代汝乎!”袁守侗非常感激皇帝对他的这种器重,带病赴任,带着病就到了河南的工地上,带领百姓,修坝筑堤,抗击洪水,工毕乃归。回去之后,不到一年,袁守侗卧病不起,因公殉职。乾隆非常悲哀,赐太子太保,谥清慤,以王公之礼葬之。

    繁华逝水  旧踪难觅——太湖石独立风中

    当地老人回忆,袁守侗之墓大门原有三座牌楼,其上乾隆御书“圣恩”二字,墓建有神道三丈多宽(十米左右),两旁侧立一丈多高的石人石马,栩栩如生。1958年,兴起人民公社“ 社员投资”,袁守侗墓道拆除,砖瓦石碑用于修建学校房屋。“文革”期间,孝妇河发水时,石人石马被砸碎堵缺口。如今独留一座双龙戏珠碑头的神道碑,伫立在青青麦田中,彰显当时哀荣。

    在焦桥镇的牛家村屹立着一块 4.7 米高的太湖石,这块重达十几吨的巨石造形峻美,也是袁家重要遗物。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捻军在山东活动,朝廷派僧格林沁前来镇压,袁氏后人袁启耀组织乡勇队协助,用土枪土炮吓退了起义军,威望大兴。为纪念牺牲的乡勇,袁启耀要建一座乡勇祠,桓台望族王渔洋后人王氏家族要为乡勇祠献礼。袁启耀看上王家花园最大的一块太湖石,用了三个冬天的时间搬运,仅运费就花费了十万两银子,家族已显现骄奢之相。

    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败,世代为官的袁氏家族也走向倾颓。当年富丽堂皇庄园今天已无处可见,只有西董镇的任家峪村山脚下袁家建的避暑山庄保存相对完好。幽静的院落依山势而建,高大古朴的影壁墙用料考究,三进庭院里台阶、回廊巧妙组合,每个院落都设计精巧、相对独立,当年气派依稀可寻。今天,屋檐下居住着几户李姓人家,其中白发老人说,民国年间,袁家开始变卖家产,200多年繁华逝去一如山庄门前干涸的小溪。

http://zpyb308.blog.bokee.net/bl ... blog.do?id=11936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资友 发表于 2013-2-4 15:19:08 | 只看该作者
公司/单位:焦桥袁氏
所在地:滨州
自我介绍:焦桥袁氏资深研究人:袁训福,电话:13001522396,0543-4322796。 版主:袁波,QQ:409565170,QQ群:85737144
联系方式电话:18654383358
手机:18654383358
常用邮箱:zpyb308@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2-4 19:34:15 | 只看该作者
"家谱秘不传外人,这是焦桥袁氏后人仅有的一本家谱了,有多少续谱的外地袁姓来都没让他们看。今天就破例让你看看"让本家看看有何妨?就不定有本家将其重新录制,岂不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