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学校沿革----记袁希涛(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思闻 发表于 2006-5-20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学校沿革----记袁希涛(转载)
--------------------------------------------------------------------------------


光荣的起步(1907---1912)

    1970年,太仓州和镇洋,嘉定,宝山,崇明四县士绅蒋伯言、钱诵三、袁希涛、黄光之等发起建立苏南长江口区最早的学府之一     “太仓州属中学堂”。校址是在樊泾村旁的旧试院基础上改造。9月动工,次年月12月告竣。主要设施包括一幢教学楼(上下16间称“一字楼”)、二幢宿舍楼(上下64间称“口字楼”)、一幢理化音乐教室、一幢教职员工宿舍,以及会堂、食堂、风雨操场等。建筑费用达银元57671元。开办费用达银元5073元。全部费用由州、县五属均派。金侠闻任总监工。

    1909年2月18日中学堂正式开学。由于学校由州、县联合建立,经费由州、县筹集,因而监督(校长)也由四县轮流担任,一年一换。首任监督是宝山的袁希涛。袁在上海主办三育中学,请松江陆规亮代理驻校,嗣后、由崇明林可培继任,林系举人,不久引退,由太仓唐文治接替,唐系进士出身,时为南洋公学监督,不能驻校,乃请朱叔子代理校务。辛亥革命前夕,唐去职,由嘉定夏琅云为校长,夏系秀才出身,留学日本。

    开办时招生百余人,其中宝山籍3人,嘉定籍10余人,崇明籍40余人,太仓籍50余人,学生以绅士、官宦、地主、富商子弟居多。史地教员多为龙门师范毕业生,还有个别留学生教英文、美术。

    1911年月10月辛亥革命爆发,太仓光复。学堂因一时经费无着而告停办。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革行政区划,撤销州制。于是太仓州、镇洋县合并为太仓县,,4月学堂复课,改名为“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堂”,首届毕业生达36人。

     动荡的岁月(1913---1931)

    1913年6月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改由江苏省立,校名改为“第四中学”,简称“四中”。先由四项镇方任校长,不久由章钦亮继任,章在职13年。10月20日开学定“勤谨”为校训,以“俭朴、忍耐、奋勉、恭敬、善良、信实”为六子目。蒋平阶(国文)、毛西璧(英文)、王宾时(物理)、钱墨宾(体育)、金吾然(美术,朝鲜革命志士)诸教师学识深湛,深受学生爱戴。

    1917年增设商科,建立校图书馆,并开辟动物苑作为学生生物实验园地。

    1919年4月江苏省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学校送出展品239种,均获好评,其中一件被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陈列室,9件留存省通俗教育馆。其间学校声誉日隆,各地学生以考入四中学习为荣。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校奋起响应,立即成立“学生救国团”,宣布罢课,抗议北洋军阀逮捕北京爱国学生,并联合本县各中小学举行总罢课。同时,走向社会,发动商界抵制日贷,分赴城乡各地,进行反帝爱国宣传,烧毁日货广告。

    1922年9月,教育部制定新学制,改四年制中学为高中,初中各三年制的完全中学,同时增设高中师范科,改附属小学为坦荡科学生实习小学,简称“省附小”。

    1924年期未,在校学生有高级部文系统性班,理系2班、商系2班、师范科3班、初中3 班,共13个班级320人,教职员39人。附小改名为“江苏省第四中学师范科附属小学校”。

    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惨案”,为声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斗争,6月1日全校师生召开声援大会,上街游行。校剧团还演出《生死关头》,每场观众达五百余人,演出收入如数捐献。校园内建造“射日亭”,亭顶塑一红日,一箭贯之,以示抗日。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推行三民主义党化教育,江苏省中等以上学校全部改组,学校先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不久又改为“中央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省厅派顾仲超为校长,郑勉任教导主任(陈澜、陆景闵先后任教务主任,蒋品纯任训育主任)。学校制定“雪耻图强”、“恪守纪律”、“锻炼体魄”、“努力学业”、“尊重劳动”、“见义勇为”等训练标准十条,学科实行学分制,分必修、选修两种。

    1928年江苏省中等学校运动会,本校金殿藩获甲组跳高第一名。次年本校获团体第二名。金祥焘获乙组个人第一名,独得18分,其中跳高超甲组省纪录。

    1929年7月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此后校舍不断扩建,先后增建理化实验、图画、劳作等专用教室4幢,还开辟疗养室、浴室等生活保健设施。1931年6月,校园占地45亩,校舍211间,图书仪器标本达3万余件(册),设高中普通科3班,高中师范科3班,初中共中3班,共9班,343人,教职员41人。学风淳朴,教师学有专长,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提高,郑勉(生物)、赵思伯(国文)、周翰澜(数学)、沈伯黎(物理)、顾绍熹(英文)和葛鲤庭(教育)等,高中普通科毕业生升学率相应上升,师范科毕业生,在苏南、上海一带享有盛誉。

    1930年春未龚树揆,周道铨、钱怀刚、张运池、王树勋和杨公怀等主持组织文艺团体“谐音社”,出版《文艺半月刊》,发表揭露社会黑暗,追求光明的诗歌小说剧本等,该刊出了二十余期,因编辑人员相继毕业而终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沈阳,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本校成立了太仓地区抗日运动中心。本校教师胡敬修任太仓各界“抗日会”主席,组织“中天学社”,出版《中天学报》,坪击时政,宣传抗日。12月14日,本校学生会主席兼太仓学联主席张恺组成都17人的“太仓学生徒步晋京请愿团”步行前往苏州,15日与上海学生请愿团同车开赴南京,夜宿中央大学礼堂,17日晨去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在珍珠桥与军警遭遇,坚持斗争,英勇不屈。

    艰难的进程(1932---1948)

    1932年暑期,顾仲超校长向省教厅辞职,并推荐郑勉继任。太仓中学校首次定名为“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

    1934年,省厅派顾克彬任校长(顾在职17年),省指令停止招收高中普通科学生,实行师范区制,划太仓、嘉定、定山、昆山、上海、松江、南汇、奉贤、川沙、金山、青浦十二个县为学区基本范围。是年,实小“博爱院”落成。延聘教师有:


    蒋平阶、于在春、季孙楠、蒋逸雪、刘述尼(国文)、倪竹窗、钱泽身(英文)、刘楚村(生物)、施毓湘、严涤生(数学)、吴浩青(化学)、薛珍(美术)、王允功、施道元(音乐)、董紫瑶(体育)等,曾邀请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来校演讲。



    学校教学管理十分严格,3门不及格退学,2门不及格留级,优秀生享有分费和奖学金,理化实验仪器设备可供3人一组。生物课学生自做标本,解剖刀各一份,这在当时大学都不易做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学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教育部通令、战区学校开学日期推迟到9月20日。后来,战争不断扩大,教育部又指令学校继续放假,为保持教学连续性,学校通知学生就近借读。

    1937年春,上海租界的局势逐渐稳定,冬天,顾克彬校长发起学校迁沪复课。随迁教师有吴伯昂、浦漪人等多人。开始赁宁波路540号为校址。因地处闹市,校舍狭小。1939年7月又迁至法租界蒲柏路慈云别墅上课。


    迁沪期间,学校困难重重。校舍简陋不堪,教室分成两层,上层为学生宿舍,下层为课堂,有些学生得到免费入学,有的甚至两人合吃一份菜饭。

    汪伪上台,曾强迫学校向汪伪教育机关登记。学生闻讯后与顾克彬、吴伯昂商仪结果,拒绝办理。学生组织自治会,参加上海的进步团体“上海学生协会”。阅读进步书刊,如《西行漫记》等。

    沪校期间教员达30余人,设初中3个班,高师科5个班,学生3002余人,男女同校,初中招生不限籍贯,高师科招生以师范区各县学生为限。1939年第一学期增设高中普通科3级,高师科3级,简师科因人多改设双班。1940年因校舍不敷分配,取消高中普通科,回复1937年时期的体制:初中3级,高师科4级,简师1级,共8个班。考核制度,分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试验,学年试验和毕业试验等,成绩评定,平时占60%,学期占40%,师范生实习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因条件限制停开体育、童子军、图画等课,加强国文、英文和数学教学,学校制定“各级级训”,高中各级是:“敬师亲友,敦品力学,爱惜光阴,崇尚节俭,充实科学知识,养成劳动习惯,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培养终身服务之精神”。初中各级是:“敬师长,亲同学,勤学业,敦品行,爱公物,守秩序,惜光阴,好清洁”。

    1941年月12月日本侵略军占据租界,上海各校纷纷解散。本校师生也挥泪告别,在沪三年共毕业学生3届,计12个班,550余人。

    1939年,伪江苏省教育厅在原省立太仓师范学校校址设立省立太仓中学,太仓县立初中并入,校长钱星揆,学生164人。1944年2月8日省立太仓中学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45年2月,校舍被日伪军占据,学校借龠西镇中心小学校舍上课。1945年夏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第五中学等待接受阶段曾易名为太仓中学。

    1945年10月顾克彬校长奉命返太仓复校。11月接收了旧“省立太仓中学”,清理了校舍,借太仓县中教室进行编班试验,12月正式上课。

    1945年冬,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校内太仓籍教师和旅沪校友发起组织以“拥护民主,提倡科学,砥砺气节,发扬正义”为主旨的“新太仓社”,推选顾仲超为社长。出版《新太仓》半月刊,揭露县长沈元明一伙贪污纳贿,欺压百姓的罪行,深受社会人士的欢迎。一年以后,当局以赤色刊物为名,由上海社会局,出面勒令停刊。

    1946年春,招收了高中师范二年级插班生一个班,即复校后第一届毕业班,由教导主任吴攸之兼班主任,同学们思想比较活跃,吴攸之、石少逸、李震同,武奋先、刘训家等教师和同学关系亲密。语音教师周彦伯和同学打成一片,并组织杨文亚、程宗贞、卫班元、马名驹等同学,指导排练、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话剧“禁止小便”,演出时获得好评。

    1947年起,在地下党领导下校内先后出现了“活知识社”“风沙社”和“朝霞学艺社”。这些社团采取多种合法形式和斗争策略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为迎接解放起了动员作用和组织作用。

    活知识社会----1947年春由地下党员任阳长提议,柏长华、吴中一等八人发起而组成的。为了取得合法性特地向训育主任郭立岑提出申请并由他出任指导。6月出版第一期《活知识》,任阳升发表指导性短论。9月,校方嗅出《活知识》的革命味道,由郭立岑干预,勒今停刊。

    风沙社会----1948年根据党的指示,由杨汝模出面,联络陆、朱敬禹等成立一个半公开的革命社团“风沙社”。该社成员50余人,大部分是在校同学,其余是本校校友,不设社长,由杨汝模主持日常工作,出版《风沙小集》发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文学小品。

    朝霞学艺社----1948年4月在地下党昆山工委领导下,由太仓特别支部书记蒋式东和副书记褚正及陆、包祖荣、张奎南等筹备建立。5月12日左右召开成立大会,选举王申礼为社长,包祖荣为副社长,建社后出版《朝霞》半月刊,举办讲座,开展学唱民歌等文体活动,还组织考生服务团,为报考太师学生提供服务,因此影响日益扩大,会员增加到140人左右。“朝霞社”活动引起训育处注意,二次责令停刊,部分地下党员被迫转移。1949年太仓解放后,许多社员成了建设新社会的骨干,鉴于该社已完成历史使命,经过在校社员集体讨论,在出版最后一期刊物后自行解散。

    蓬勃的发展(1949---1963)

    1949年5月13日太仓获得解放,几天后太仓县人民政府委派文教科长宋子全来校接收。他向教职员宣传党的文化、教育政策,并欢迎顾克彬校长返校工作。学校改名为“苏南太仓师范学校”。由教务主任吴攸之、训育主任郭立岑、总务主任张宴公、体育主任陈壮吾四人组成“临时校务维持组”(吴攸之任组长),直到六月顾克彬返校复职为止。

    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学校遵循党的“维持教育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进行稳妥的改革,撤了训育处,取消了公民课、军训课和童子军课,删除原有教材中不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制订《学校改革方案》提出“在旧有基础上,以民主作风改造学校”的总纲。1949年9月19日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要求各学科“尽量地把政治教育渗透进去”。同时成立“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简称“生辅会”)6月成立第一届学生会,7月----9月着手建立青年团支部。

    1949年“七一”前夕,邀请出席国际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李兰丁来校作报告。

    1950年江南地区春荒。学校一面抓学习,一面发动学生开荒。据4月5日统计,开垦校内外荒地区11亩,收土豆1027斤,养猪2头,养羊3头,鱼400余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战火浇到中朝界河,国家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为国”号召。12月9日,在捐献飞机大炮的热潮中,教师捐献100万元(旧币,合新币100元,下同)工友捐献13万元,加上学生的捐款,合计1977000元。接着在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运动中,广大师生踊跃报名,最后批准一名教师、十八名学生参干、同时多名学生参军赴朝战斗,奚品衡、杨献贤(女)先后光荣牺牲。在校师生排演《红旗歌》、《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歌舞戏剧,影响很大。

    为适应新形势,苏南行署文教处、苏州专署文教处先后组织三次“暑期教育研究会”。第一次是1949年夏,由部分教师参加,受到了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对新旧教育的不同有一个本质的认识。第二次是1951年夏,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关于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学习。第三次是1952年夏,全体教职工进行了思想改造学习。

    1951年8月苏南行署任命樊立生为副校长。

    学校停止招收初中生。成为一所纯粹的中等师范学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学校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土改反封建教育”、“抗美援朝教育”、“健康教育”和“大生产运动教育”。

    1952年顾克彬校长他调,由樊立生主持学校工作。

    学校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上级拨体育设备费2000万元,医疗费884万元,图书费2652万元(均为旧币)。校内建饭堂16间,音乐室3间,练琴草房12间,置风琴8架。设初师、普师、简师、速师共16班,学生885人,创历史最高记录。

    1953年苏南、苏北和南京市合并组建江苏省,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学校改名为“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直接受省教育厅领导,由苏州专署文教组代管。暑假时将太仓、昆山两个县级师范并入本校。

    同年,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厅长吴天石亲自主持并讲课。通过专题学习,对贯彻以教学为主,稳定教育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1955年春,马宗仿来校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开始发展党员。

    同年暑期,停止招收初师、速师、轮训班,只招收中师生,学校成为正规的中等师范学校。

    1956年周恩来总理发表《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各科开始进一步的改革,文学课试用“表解式”分析课文,教育学课与学生一起讨论小学教材,并从小学教材中寻找实例。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讲解清楚,有的做到一堂课极少看课本和教案。接着评选刘训家、王麟士、张达善、樊立生、张纪明、李仲帛为优秀教师。又在教师中选拔干部,两名教师任县初中正副校长,一名教师任本校副教导主任。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反右”运动席卷全国。学校有4名教师错划为“右派分子”,2名教师因历史问题被开除出校。语文组8名教师因此只剩下2名。

    1958年初省厅任命郦琴为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正式建立太师党支部。

    同年新苏师范有部分班级并入本校上课。

    在“大跃进”的热浪中,党支部提出搞“教育试验田”,让学生一面顶替附小的教学工作,一面读书。表面上省钱(附小减少工资开支4740元)省人(附小有一半教师调出),结果是本校和附小的教学秩序混乱,“试验田”维持了半年就失败了。

    1959年的“反右倾”“交心”运动波及全校师生,有4名应届毕业生错划为“反社会主义分子”不发毕业证书,不分配工作,遣送回家,长时期地接受“改造”。

    1960年起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1962年学校停止招生。62届、63届的毕业生一时未分配工作。毕业生顾全大局,回家务农或做临时工。以后省厅通知分配62届毕业生33人到苏北如东、大丰、沛县等地工作,他们全部服从安排。63届毕业生200余人因本省无以安排工作,10人到南京军区子弟学校,其余介绍到新疆建设兵团当教师,因路途遥远,条件艰苦,采取自我报名办法,结果70余人毅然应聘。其中有的分在边城喀什,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分配毕业生到边陲工作。

    困难时期,学校艰苦创业、坚持专款专用。1960年在内操场建平房校舍4间,1961年建楼房教室4间。

    1962年,夏际青任校长。

    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3年8月按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建制意见,具有50年光荣历史的太仓师范学校就此停办,并入常熟师范。原址后来改办太仓县中。

    迁校通知下达后,校内2名干部、4名教师以及大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迁往常熟师范。留下的教工及仪器设备等由太仓县文教卫生办公室调配给县中、实小、城小和其他中小学,直至1965年年仓县中迁入太师旧址。学校档案整理后交太仓县档案馆。

    1984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