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启示录--关于宁波之行的启示

[复制链接]
袁冠烛 发表于 2006-5-20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启  示  录
         --关于宁波之行的启示

  五月初的宁波之行,资友做了很多专题文章。笔墨与情感的宣扬,让我们愉悦地享受到了宁波那一缕缕和煦之风。那飞扬激越的文采,着实让人开眼、提神,其敏锐的洞察思维能力,我辈无出其右。族有芝兰,何其幸也!
  由于宁波印象感触极深,迴萦在胸际的情绪确需一次彻底的渲泄与释放,促使我写下了这组文稿,未避赘述之嫌,宗亲谅我。

(一)西袁精神

  以“西袁精神”为题,是我思来已久的事情。因为踏上宁波热土,一接触西袁人,你就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攫住你、感染你,让你想融入其间,让你热情四溢,豪情奔放。我曾经为之莫名,很快,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精神”。我们西袁人特有的“精神”,我们宗族所必需具备的“精神”。
  其一:团结精神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关于团结的话题很多。如“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等等,等等,不枚胜举。我们西袁人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她的内涵的。
  过去曾有人将中国人与日本人作过比较,说:“一个中国人比一个日本人强”、“三个日本人比三个中国人强”,言下之意极言中国人的不团结,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今天,我们从西袁看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一幕:遇事,大家商量;做事,大家动手。没有主宾之分,没有长幼之别,更没有贵贱不平。有劲尽往一处使,哪怕火车也敢推。“人人不闲,事事亲躬”,正是我们宗族所企望实现的局势啊。“始于细微”的精髓正在如此。
  其二:奋进精神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拿破仑的名言。她彰显的其实就是奋进精神。西袁人历来坚守“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宗旨。求是心、上进心,无形中注入了一股活力,使他们不断开拓,勇于进取。从而使之崛起甬城,响誉沪上。切切实实地勘破了保持宗族长盛不衰的奥秘,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其三:创新精神
  创新必须要敢于挑战,要敢于走自己的路。西袁人做到了这一点。这次的新版家谱,就是改变了传统格式,勇敢地打破了常规,以一个崭新的家谱版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其实,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只是我们未能敏于事前,不敢做在人前,才使得我们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滞留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如今,西袁的经验告诉我们:“破”与“立”是一对娈生兄弟,其发人深省的辩证关系使我们坚信,任何事物,只有创造,才会别有天地。
 其四:奉献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倡奉献精神。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哪来幸福的明天?
  西袁耆英袁勃先生是一位名闻海内外的大慈善家,他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是值得我们宗族将之发扬光大的。
  试想,如果没有孟敕先生和西袁许许多多的族人无私的胸襟,又哪有今日西袁氏的风光?他们不断牺牲着个人利益,为社会事业和宗族事务多方奔走,精心策划,可谓不遗余力。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倍加努力,为我们宗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其五:实践精神
  践行于时,事必有果。许多东西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一味地注重理论的阐释,言辞的机辩,不切乎实际,不身体力行,如何获得预想的结果?我们西袁人说到做到,毫不含糊,正是基于实践精神。
  平时我们所说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是需要这种精神作为载体,才能真正做起。
  其六:传承精神
  西袁人的传承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继承和汲取传统的精华,弘扬光大宗族的亮点。对于传统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旨,素来为我们所遵循。这是我们处世、做人,修谱、治谱的科学态度。西袁人深明其理,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和人文珍迹。
  二是做好传、帮、带,以老带新,取长补短。将新与旧,老与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工作,但针对我们宗族现有的状况,却是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他们这两种方法,将传承精神做到了极致。

  是的,西袁精神太多太多。她感召着我们族人的凝聚,从而使我们有了一种向心力;她引领我们传承历史,创造未来,重启动力,激发活力,勇往直前;她呼唤我们“始于精微,止于至善”,不断探索,实践,求真,务实,不断提升战斗力。
  西袁精神,是我们的一块金字招牌,需要我们天天将她拭亮,使她夺目的光辉,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2006年5月18日袁冠烛于补漏斋


[启示录 (二)慈林模式        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资友 发表于 2006-5-20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西袁,感受精神,思绪沸腾,久不能静。...

深入西袁,感受精神,思绪沸腾,久不能静。
如果你姓袁,到这这样的场合,你不能不受启迪、你不能不写感受。
这就是我们止不住笔的缘由。
我的行文中,忘了提“传承”精神,这一点,冠烛补得太好了!
如果你是袁氏一分子,如果你那里也有类似的人文环境、道德风尚、历史风采,请告诉我们一声,或者亲自写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冠烛 发表于 2006-5-22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启示录 (二) 慈林模式

(二)      慈林模式


    “慈林模式”是一种自然的生态,她是宁波慈林袁氏数百年来,沿袭历史传统形成的人文格局。融合着质朴的民风,淳厚的乡情和地道的乡土气息。她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却更是袁姓氏族张扬个性的典型写照。因此,admin特意拍摄了系列颇具特色的照片,这让我们在欣赏的余裕,多了一分思考的从容。
    一、族人的亲和力   
    慈林宗亲的热情,亲切而纯真,堪作为我们宗族的范例。她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使你与他很快融为一体。由然我想到这两年来的寻宗历程,一些琐碎的不很正常的影像,迅速塞满脑际,它让我终生难忘。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来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氛围,那是她们赖以发展的客观基础。姓氏宗族,其实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形态,她同样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运行轨迹,用以传载宗族文明。
    这是一条以血缘为基因的感情纽带,她有效地将其族群构成一个亲和的有机体,不断地为世人阐释着宗族意义。
    因而,我默默地祈祷着:让这种亲和的气氛保持再久一些!弥漫得更远些!我们多么希望她能覆盖全族,使每一位袁氏成员从此感染传播。
     二、先贤的感召力   
    先贤历来为国人所推崇,因为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在慈林村,你一定会发现,族人向你介绍四明地区硕彦、宗贤族俊惠常先生时的那种自豪之情;同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充当其中角色,随同他们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这就是先贤的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在感召你的灵魂,提升你的素质。
    我们宗族,世第显赫,先贤事迹历代多有旌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象慈林宗亲那样,不时地将它向世人、子孙显摆显摆?我想,到时先贤的精神就会复活,就会根植于人们的骨髓,使之得以传扬。从此,人们的面貌焕然一新,再来重修族谱那还不是水到渠成!何必象我们今天这样枉叹阳春白雪,和者寡之!
    三、宗族的凝聚力   
    任何宗族形式,都天然地生长着凝聚力量。无论是天远地隔,还是相逢不相识,都会有一双无形之手将你们攥在一起。
    从奉化巨高先生与慈林通话的那个晚上开始,这种凝聚力量就已经将我们与慈林宗亲互相胶着。可见宗族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资友在网上帖有一句名言:天下袁氏一家人,网上网下一样亲。她将全国乃至海外的族人连接到了一起,心与心就那么感应着,人与人就那么感受着。
    宗族的凝聚力,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亲缘。
    四、家谱的普及率   
     慈林《袁氏家谱》在族人升尧先生家,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由于过去的封闭,直至现在才公布于世。这是一件幸事。
    虽然她一时不能交流和普及,至少她已经揭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
    过去,我们在一些地方与人谈家谱,最能体味讳莫如深的涵义。因为你时常感觉到别人对此总是噤若寒蝉。实在是不能支唔你时,也是蜻蜓点水似的敷衍几句。遑论你翻阅和得到他们手中的家谱或资料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门户之见。
    殊不知,这种观念,使他们永远不能与时代接轨,历史的火车会远远地将他们抛在脑后。
    慈林人开放的襟怀,是我们所崇尚的。我们提出家谱的普及,只是一种概念或形式罢了。它旨在告诫我们要摒弃旧俗理念,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让宗族支派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各取所需。
    其实,这正是宗族发扬光大的根本。
    五、新旧的更替率   
     由家谱的普及想到新旧的更替,是在慈林阅览家谱时的一闪之念。
    慈林《袁氏家谱》的编纂完成时间为一九四七年年底,距今已有一个甲子。其间,由于战祸,由于贫困,由于一些广为人知的原因和交通通讯的不发达,竞有六十年没有续修一次。试问,人生能有几个六十年呀?这六十年又有多少人文资料轶逸?
    历史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作为宗族文化,作为国史的承绪,家谱的更迭势在必行,时在必行。
    盛世方能修家谱。如今,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社会和谐,科技进步;政治昌明,文明发展,正是尧天舜日。溯源可究脉流,述古可明世系,观今可辨真伪,联宗可续情谊。此时不修,更待何时?

    在袁氏族群中,“慈林模式”其实触目可见,每时每地都能引起你的共鸣,一人一事也会让你滋生遐想。只要你有心,只要你肯想,那么,你一定会参与进来,一定会高高举起袁姓那飘扬的大纛。


                                           2006年5月21日冠烛于补漏斋


[启示录  (三)人文保护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出口成章 发表于 2006-5-22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文章都应该收录成册出版才好。

这些文章都应该收录成册出版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达军 发表于 2006-5-22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盛世方能修家谱。如今,国泰民安,丰衣...

盛世方能修家谱。如今,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社会和谐,科技进步;政治昌明,文明发展,正是尧天舜日。溯源可究脉流,述古可明世系,观今可辨真伪,联宗可续情谊。此时不修,更待何时?
归纳的好、特、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冠烛 发表于 2006-6-8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B]启示录 (三) 人文保护[/B]...

启示录 (三) 人文保护
(三)  人文保护

  很久以前,就有一根弦在我的心中拔动,那是一串关于宗族“人文保护”的音符。只可惜我一直未能寻找到她的主旋律,无法将这些音符串联起来,始终不能使之成为一部美妙的乐章。这次赴宁波,由于类似场景的触通,使我有了一种“谱曲”的冲动。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了题目这四个厚重的字样,心中弥漫起一种释负的感觉。但愿这一曲清音能颤动你的心灵。
   一、家族与故居
   一个庞大的家族,一定会有骄人的历史。而她的历史离不开生她养她的土地及环境,这便是祖居之所,我们的栖息之地。宁波月湖公园的“袁宅”是也,新芝路的“袁氏故址”是也。
  故居是蕴育精英、蕃衍族系的摇篮,是我们心中的圣地。那依依杨柳,缕缕夕照;小桥流水,亭榭楼台;那画牖雕梁,飞檐立柱;天井脊漏,石阶苔痕,无时不紧叩我们的心扉!无时不勾起我们的遐想。因为那是我们蒙童时期,在幼小心灵中就产生的最原始的家族理念。
  她涵盖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宗族理念和意识形态是我们的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她都是值得我们珍藏的。即使是年代久远而尘垢厚积,即使是被客观因素损毁而物形湮灭,我们都应该拱若珍璧,抑或是“亡羊补牢”,也犹未为晚。宁波族人已经警醒了这一点,我们是不是也能从此觉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隅缅怀之地?
  二、人物与碑铭
  大凡人作古之后,活着的人都要彰表他的事迹,铭记他的恩德。曾几何时,人们竟然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述方式:墓志铭。于是,哀思从此有了寄托,拜祭从此添加了内容,碑铭石刻从此倍增身价。
  由是,我们可以从碑铭勘查到他的主人。只要石刻尚在,哪怕他作古千年,我们也可以参详他姓甚名谁,生辰殁庚,轶闻逸事,源流脉系。
   由是,我们可以从碑铭游历他的时代。是萤窗雪案,能唤起你“夜听苍梧雨”的情致;是金戈铁马,能引领你“踏破河山驱强虏”的豪兴;沙尘拂面,想见那塞外情思;紫燕剪风,怎能不忆江南鱼米?
   由是,我们可以从碑铭感受他的精神。那匡国之才情,济世之义胆,会让你击筑喟叹;那谏不畏死,直而秉忠的丹心,会使你涕淋泪下;那游戏风尘的神态,诙谐人生的机敏,又会教你忍俊不禁。
  碑铭,是对前人灵魂的安慰;是让后人牢记世荫的媒体;是历史延续,生命传载的烙印。
   三、谱牒与文献
   谱牒,是氏族记载宗支脉流、世系发展的文件,是所有宗族文明的总汇。她的文献资料来源于族人的搜集。全与偏,点与面,就这么交叉着、覆盖着、连系着,从而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人间悲喜剧。她可以教人忧,教人乐,教人惋叹,教人振奋。
  谱牒资料的收集,大多与历史文献是密不可分的。她的取舍,完全取决于文献的价值高低和谱牒的编纂范围。宁波西袁氏谱牒辑用的文献资料,我认为极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如袁采的《袁氏世范》等)。我想这些宗族瑰宝,也会给族人留下足以弥珍的印象,她璀璨夺目的光辉,一定为我们宗族的文献资料库增添光彩。
  谱牒在宗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她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更新,完善,延续。有“合子孙之万殊而归于一本”的功效。
  一般而言,她的内容大多采集于史料方志,传记碑铭,文集年谱,宗族活动纪要和人物个人信息等。所有的这些文献资料,又确实需要我们留心去广征博采(详见下篇《规范资料》)。可惜我们一些族人无意去对她评判优劣,甚至不屑一顾而弃之纸屡,真是可叹!
  要知道,家乘谱牒与历史文献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四、祠庙与祭祀
  宗祠和家庙是我们敬祖祀宗的场所,是整个宗族活动的核心所在。族人一般通过祭祀活动,来维系宗族观念和强化亲缘关系,从而达到敦宗睦族的目的。这是宗族编修家谱之外的又一重大族事活动,有不可代替性。
   作为族事活动的载体,宗祠和家庙,始终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哪怕是在过去的岁月,有些祠庙业已毁坏,但她蕴含的人文价值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
  祠庙有整体可观性:任何宗祠和家庙,人文印记都很深。匾额榜书,兀显名门望族气派;柱镌楹联,堪作宗族文化图腾。戏台高搭,一展岁月风采;门楼叠进,重现历代恩荣。外观,可让你顿觉心胸豁然;入内,又能清新你的眼球。
  祠庙有庄重严肃性:祠庙本来是族人致祭的地方,布置尤为庄整。祖灵妣位,赫然安放于祭台之上,左昭右穆,恭而侍守于灵位之侧。腯牲素果,礼拜之奉丰盈四季;香烟火烛,虔诚之气萦绕千秋。若是适逢大祭之日,那济济一堂,三拜九叩,唱和祷祝之情景,会让你久久不能忘记她的肃穆壮严。
  祠庙有历史延续性:上溯,我们可以追之始祖,知其英灵不昧,德荫后嗣而无不果;赓续往下,我们可以与先贤神晤,灵犀之间,声息相闻,于是我们的行为举止与他们有了默契。
  子孙因为祠庙的存在,而知宗祖的事迹;宗族因为祠庙的存在,而明责任重大。因为祠庙的存在,子子孙孙香火才绵延不息;因为祠庙的存在,世世代代的精神才永久流传。
  列祖列宗无时不在保佑我们后裔的昌盛繁荣。
   五、郡望与堂号
  我们从很小时候起,就对“汝南”、“陈郡”、“襄阳”、“宜春”耳有所闻,但不知其云何物。直至长大,我们才知她的真正涵义,原来那是我们的郡望,是我们家族贵显于世,著姓累望受人敬崇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郡望是宗族地位显赫,名誉尊贵的社会标识。作为袁氏家族的一分子,我们有理由骄傲,但也有理由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为保护她的荣誉不受侵害而贡献力量。
  堂号对之于郡望而言,则带有一定的偶然色彩。众所周知的“卧雪堂”缘于“袁安卧雪”的典故,“仁风堂”则缘于袁宏“一扇扬风”的典故。其他如“积善堂”、“至仁堂”……等许多堂号,则均与我们宗族各个时期公祖的言行、事迹相关,她反映了我们宗族的人文历史,是宗族文化的典型表现。她既是后人对前贤品质的崇敬与歌颂,又是我们缅怀祖德的一种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这样说,郡望与堂号,是我们宗族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宗族可贵的文化现象,我们永远都应该牢记她的历史。

  总之,宗族的人文保护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不过是挂一漏万,略举数例而已。其实,只要是关乎宗族文化,大至山水胜迹,小至物品遗珍,哪怕是一件小玩意,一两句情趣独出的话语,我们都可以备忘,以作为我们遴选保护的内容。习惯成自然,是我们所应养成的态度。

                          2006年6 月3日冠烛于补漏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冠烛 发表于 2006-6-8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B]启示录 (四) 规范资料[/B]...

启示录 (四) 规范资料
(四) 规范资料

  这一生我见过很多家族的谱牒,尤其是近年,我更是阅览了不少袁氏部分宗支的首谱和分谱,并被聘,有幸为宗族续修家谱效力。因而,我特别留意各家新老谱牒的内容。总觉得在过去,对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存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那时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博物馆,没有现代的发达的通讯、交通工具,没有因特网、数码像机,没有电子邮箱,甚至纸张、笔墨都没有现存的。要做好谱牒编纂的各项工作,困难显而易见。如今,人们有了许多的便利,如果仅仅就整理家谱资料的手段而言,我想,我们人人都可能成为当时的谱牒大师。
  其实,家谱资料的规范工作,对于我们家谱的编纂工程,可以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规范资料应如何着手呢?正在我胪列提纲期间,新版《宁波西袁氏家谱》的问世,刚好给我提供了灵感。天意乎?祖庇乎?真是溟溟之中犹如神助!
  一、历史资料的保存
  历史文献资料,对于我们编纂家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她可以给我们提供第一手现场资料,让我们伸展思维的翅膀,去翱翔历史,窥视历史的本来面目;
  其次,她可以给我们阐述所涉事件的前因后果,让我们设身其间,去探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过程演绎的偶然与必然;
  第三,她封存着我们宗族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恰似传统的封窑醴酒,愈久弥香。从此,我们的子子孙孙因而沾上福气,得以充分汲取祖宗留下的精神甘醇。
历史文献资料的保存,最主要是保持她的原文风貌,除非原版刊行的舛误,绝对不可做文字上的文白置换,更不得更改原稿。有必要只须做好注释即可。
  这是我们保存历史资料的科学态度。
  二、流传资料的甄别
  中华民族文化承传着历史文明,她的内涵十分繁富。作为一个宗族,恐怕其流传历世的资料浩如烟海,那么对这些资料进行甄别采择,是我们编纂谱牒时的首选任务。
  第一步:要甄别资料的真伪。对于资料的史实,我们有勘实印证的必要。通过典籍查核后,要勇于舍弃虚伪的部分,舍得抛开虚构的成分,以期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不能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自认为符合人意的就是真资料,不如人意的就是假东西;
  第二步:要辨别资料的好坏。切忌好坏不分,尽揽囊中。这就要求你有识别精简的功夫,有识别良莠的眼力,有识别高下的本领。一般来说,凡是精品、良品、高水平的文献资料,她的文笔一定十分优美,行文流畅自然,说理论据充分,抒情荡气回肠,读后口颊留香。其辑材也是既全面又可信,一是与历史事件相吻合,无杜撰之辞;二是与人物身份相贴切,无标榜之嫌;三是与时代特征相一致,无傎隔之误;四是与情理相契合,无悖违之失。如果符合这些特性,我们尽可取用,反之,则可不取。
在甄别流传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不唯书,只唯实;要懂得取舍,善于取舍。
  三、现有资料的搜集
  现有资料的搜集,是指原来所没有搜集到的包括已经发生存在的资料搜集。
搜集的途径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
  1、利用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实地采集或电话访录;
  2、运用电脑传真手段,进行异地传递;
  3、采用传统交流模式,面对面征集或书面收集。
  以上这些途径都具可操作性,选用哪一种均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或许还有更好的办法呢?
  搜集的范围概括起来归纳为五个方面:
  1、史籍方志。即直接从历史典籍、地方史料中进行搜集,这是资料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
  2、传记碑刻。从人物传记和碑铭、墓表的文字中进行搜集,特别是后者,千万不能忽略她的存在,因为这是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
  3、文集年谱。就是通过对各种文集、笔记、年谱的参详,收录文献中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较为真实,可信度高;
  4、宗族事务纪要。通过查阅宗族大事记、宗族活动年表,摘录有关内容予以汇集,她是初始资料,极为珍贵;
  5、个人活动信息。就是登记好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世系图表资料,她的信息量几乎占家谱的大部;因此她的内容翔实与否,直接影响谱牒质量。
  对现有资料的搜集,最忌重复返工。我们要懂得取巧,要因繁就简,详略得当。要做到精约妥切,全面系统。
  四、手中资料的梳理
  资料到手以后,我们要进行认真、彻底的筛选和梳理。资料能否有用,这道程序是关键。我们认为:
  一是要作好资料目录,划分科目,进行分类。科目宜粗,类别宜细,目录登记要详,以便于查阅为前提;
  二是要理顺好她的时序关系。要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将这些资料编号;也可依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划分出地域,或以世系脉流为一个单位,分别宗支。这可按需要而定;
  三是要根据资料性质编写纲要。如是一种类型或是一个档次的资料,我们将她汇集到一处或装订成册,然后写出纲要,标明性质,最后分档储存,以备取用。
  资料的梳理工作,要做到有心、用心、细心。所谓有心,就是对如何梳理,你要成竹在胸,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打乱仗;用心,就是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心思专一,不能“既想到北京做官,又想去南京买马”,那样就会一事无成,得不偿失;细心,就是做事不马虎,不粗枝大叶。只有这样,我们的梳理工作才能做精做细,才能给谱牒编纂工程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践中,我们在浩瀚繁帙的资料堆里游移,会遇到许多具体的偶发事件,以上所述就不一定有效,这就要求我们有临场处断的果敢与机敏能力。毕竟,资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此我毋庸多言。

                   2006年6月4日冠烛于补漏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