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家谱杂论

[复制链接]
袁酉 发表于 2007-9-3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天纲(天罡)                    
   《袁氏七修族谱》民国37年修,共22册。其中第19卷首曰:“袁天纲字晦亭,唐太宗(贞观共23年,即公元627-649年)时人,讳景世积大善遇仙姬而生。公原籍成都,后迁江右吉州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长丰乡永丰里九龙峰万福庙王有名税户,圳上袁家是也。公仕唐善风铿,太宗常召见曰:‘古有君平胜,今得之于卿’,爵拜国师,后官袁州宜春台。寿99岁,卒葬府堂。继任者不敢于官署正位。排衙坡楼制有铜台滴漏为记。纲祖叔父讳守城,亦有神机,会阳文地理无不积通。”


    这段文字讲了四点:
    1,天纲是遇仙姬而生,非凡人。
    2,天纲原籍成都,后迁居江西泰和县。
    3,贞观年间太宗常召见,拜国师。
    4,官袁州宜春台。寿99岁,卒葬府堂。

   看史料是如何记录的:
    1,《旧唐书•列传141》曰:“罡,益州成都人,尤工相朮。初,天罡以大业元年(605年)至洛阳。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罡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四月卒。” 初,至洛阳时,年至多40岁。出生接近年约为605-40=565年。
    2,《袁氏世考•八方枝286页》曰:“天纲(罡)本蜀人,隋末(617年)于阆州(隋属巴西郡,先天元年‘712年’改为阆州),蟠龙山前,筑宅居之。”
    3,《袁氏世考•八方枝287页》曰:“考宋嘉定(1208-1224年)《袁州志》开五井(传说,天罡在袁州开五井以穰火灾。崇祀樵楼,并传葬府大堂。)为知府腃强,恕非天罡。葬府大堂,为袁超墓,并辨天罡之墓之非。其祀樵楼,据明《候世屏记》,祀高士袁京。”
    4,《袁氏世考•41页》曰:“考天纲曾袓达,祖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宋嘉定志载,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宜春旧志并辩其纲墓之非。何诸志乘浪传至是?”

    综上所述,可得知如下:
    1天纲学成,到大有名气约40岁。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叫出山。
    2 天纲在全国看相十多年后,于隋末(公元618年)发现一风水宝地‘蟠(盘)龙山前’,并在此筑宅居之。
    3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四月卒于火井令。年634-565=69岁。
    4 天纲及上几代没人在袁州任过职。
    5 《袁州志》考证:在袁州开五井以穰火灾,是为知府腃强,非天纲。
    6 宋嘉定志载,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宜春志》旧版考证:府大堂侧墓其纲 墓之非。

    两者之辯结论如下:
    1 天纲是遇仙姬而生,非凡人。只有神仙知道。
    2 天纲公及上几世均未在江西做过官。
    3 天纲公于隋末(公元618年)发现一风水宝地‘蟠(盘)龙山前’,并在此筑宅居之。距卒年(634年),也只有16年。这十六年中是否搬迁到江西?无考,可能性有,但不大。

   就家谱而言:
   《袁氏世考》四十一页曰:“考天纲曾祖达,袓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官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有如下想法:
    一,天纲属哪一支糸,可在四川城都考。
    二,江西袁及其分迁到外地的谱糸中,不应出现天纲及以上至曾袓达的名字。达公以上则有可能。
    三,天纲公为老四川人。其曾袓达公约生于公元490年。属北魏孝文帝末期人。

以上是个人所见,請大家指正。

有说达公属汝南支袁术后裔他是否为进川最早的袁氏,待考。

    四,‘湖广填四川’类谱及公元500年以后迁进川的谱糸中,不应出现天纲及以上至曾袓达的名字。(天纲本族支人迁出又迁回除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8 01: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徳公(字有才号渔隐)有几位父亲?

  善 -有才。生四子名与徳一样。浠氺县袁氐宗谱
  效 -徳。浠氺县袁氐宗谱。善、效出在同一家谱,把有才、徳看成两个人。
  世贤-徳(第四子)。全、清公谱糸。
  仁亨-德(第二子)。建昌谱
  仁贞-德(第三子)。又一建昌谱

等等,还有不少。谁为对? 凡有点名气的,修谱时都争着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1 16: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汤十二子
    七月份和资友、冠烛到袁州。当地有个传闻:“袁京有十二个儿子”。回来后查证,有关袁京的书中无此记录。倒是袁汤有此说。
    《后汉书•列传35》曰:“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恒帝初(公元147年)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国亭候。累迁司徒、太尉、以灾异策免。卒,谥曰康候”。另:此文注曰:“风俗通曰:‘ 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9-13 08: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氏世考》中各支迁徙流源篇这样记载:
  丰城正信乡(艹鬼)湖里雩韶袁坊谱载,迁祖袁德,号韶江,渔隐。由西迁蓼州,转迁雩韶。生四子,袁荣、袁明、袁贵、袁聪。
袁荣三子:袁琼、袁(王于)、袁佩。袁明生袁(王旬)。袁贵生袁琛、袁瓒、袁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9-13 09: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氏世考》中四.世系4.历代流源考辩中这样记载:
三,37页
恕巳世系一至十三代一览表(摘自《袁氏世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恕巳→履直→立功→中道→给 →训 →承祖。
             →诏 →承宗。
络 →诰 →承先→修仁。
     →承光→修良→仁仲→应仲
              →应灵。
           →美仲→应秀→景贤→豪 →照。
                 →乐贤。
              →应育→好贤。
                 →敬贤。
        →中正
→奇功→中立→维 →谊 →承爵→修得。
               →修善。
            →承禄→修泰(居南湾)
               →修业。
      →纪  →言贡。
   →中行。
→履谦→一师
→二师→中仁→象先→谕 →承佑
  →诠→ 承宽→修明→文仲→应奇→慕贤
→仰贤
                          →应彦→效贤→雄 →然
                             →世贤→坚
                                →道
                                →显
                               → 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9-13 09: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贤-徳(第四子)。------------------全、清公谱糸。
《袁氏世考》四..世系4.历代流源考辩中\"十一\"中篇这样记载:
见世考43页第九行到44页第五行:记载了.全、清公及后裔的迁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9-13 09: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习水家谱照>倒数第三张展示了阳新袁全公后裔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小的分支延续几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9-13 0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习水家谱照>倒数第三张展示了阳新袁全公后裔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小的分支延续几十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3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军宗亲好:
   上五贴其共性有一个如何理解、看待、使用《袁氏世考》的问题。今简谈,后有专贴。《袁氏世考》是第一本袁氏人自己写袁氏自已族内人和事的书,以江西为中心向周边及全国扩展。她对研究宋、元、明、清时期,江西及与江西有关联的袁氏,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袁氏世考》不是,也不可能是全对。就世糸而言,可分两部分。唐朝及以前为前半部,宋朝及以后为后半部。《袁氏世考》前半部是以《新唐书·宰相世糸表》为基调的,这个《宰相世糸表》有关袁氏源流上是噫哙的,是错误的,她在《袁氏的史记—袁良碑文》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引用时需要认真考证。后半部是众家谱的集中整理,作者个人没明确观点,只有意向。引用时也得多方比较,以实应本谱又接近史实为好。就谁生德公而言,世考54页下五行曰:“且一渔隐名德,一载仁亨次子,一载仁贞第三子,一载世贤第四子。纷纷其说,不知谁是谁非,谱之难冯(冯字下面有山字)如此宜乎。”对54页中的四种说法作者从内心里是否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袁酉 发表于 2007-9-14 0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恕已世糸
   《袁氏世考》中的恕己世糸是不准确的。只看世糸中恕己、象先两位名人就足可证明。
恕已:
   《旧唐書·列傳41》曰:“恕已,滄州東光人。長安中(702年)為陵州刺史。拜中書令,封南陽郡王。曾孫德文,舉進士。開成三年(838年)授秘書省校書郎。”《旧唐書·本纪十四》曰:“元和二年(8O7年)秋七月,敬辉孙元亮,恕已孙徳师相次叙用。”《后汉书·列傳1O3》曰:“字公颐,恕已之孙。《中國歷史年表》曰:“恕已,死于公元706年。”當刺史时恕已約有36歲,出生接近年約在公元666年左右。在世考的世糸表中无此三人。再說,恕已是河北東光人。即使恕己的后人有迁到江西,也与大多数江西袁氏关系不大。

象先
  《旧五代史·唐書列傳十一》曰:“象先,宋州下邑人也,自稱唐中宗朝中書令,南陽郡王恕已之后。曾祖進朝,城都少尹。祖忠义,忠武軍節度判官,累贈司空。父敬初,太府卿,累贈司徒。象先即梁祖之甥也。象先子二,长子正辞,次子正义。同光二年(924年)象先來朝。其年夏,以疾卒于治所,年六十一,冊贈太師。”出生年為863年。在世考的世糸表中没见此五人。关建是象先前后五代人,有自己的世系。再说,象先的祖辈早就迁到河南去了,是汝南糸河南某支糸人。与江西袁氏关糸不大。
  用代间隔年看:恕已约生于公元666年,象先生于公元863年。《袁氏世考》中所列恕已到象先前后五代人,有四个代间隔。平均为863-666=l97年/4=49代间隔年。汝南袁氏早期平均代间隔为29年,一般不会超过35年。在时间上也是说不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