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户部河南司郎中袁松山公墓表

[复制链接]
11#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7-10-2 22:33:38 | 只看该作者
袁兆勇前辈,对不起啊,给您回复中的“请兆勇辈见谅”这句话中,因时间仓促漏掉了“前”字。“二至四世的辈分失讳无考”,就改为“二至五世的辈分失讳无考”。

  袁在田前辈,给您回复中的“二至四世的辈分失讳无考”,就改为“二至五世的辈分失讳无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7-10-3 19:56:35 | 只看该作者
从传统的家庭称呼是否可以确认近亲关系?

  我的十四世祖讳桢,于康熙年间自长山县迁居高苑县,距今已有257年的历史。2006年我回焦桥老家寻亲并续谱时,意外地发现於陵袁氏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共有的传统称呼。

称呼曾祖为“老爷ye(二声调)”,曾祖母为“老nia(三声调)”。
称呼祖父为“爷ye(二声调)”,祖母为“nia(三声调)”。
称呼父亲为“爹die(一声调)”,母亲为“娘niang(二声调)”。称呼伯父为“大爷”,伯母为“大娘”或“娘娘”。称呼叔父为“叔”,叔母为“婶子“。
称呼兄长为“哥哥”,弟为“兄弟”,姐为“姐姐”,妹为“妹妹”。
称呼儿子为“儿”,女儿为“闺女”。

  中国有一句俗话是入乡随俗,按理讲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长久,家族的传统风俗就会被当地风俗所同化。但是像家庭称呼这类在家族中流传的风俗,却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得以保留。因此我想这些家庭称呼,如同遗传基因一样,有可能是研究各地始祖是否为进亲的有力证据之一。

  不知在田前辈和兆勇前辈老家的家庭称呼如何?如果相同的话,有可能是从枣强流传至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袁在田 发表于 2007-10-5 17:35:14 | 只看该作者
枣强人家:
称呼与我们完全一样,一点不差。还有一个民居建筑风格,也可在一定程度提供佐证,我们村的袁氏,一般都喜欢角门,有的有过道。
不知兆勇那边如何?
另:临朐的袁婷婷,是聿字辈,(保恩崇聿训),她父亲是崇字辈。我原以为可能是寿光这边分出去的,现在看来可能是你们那边的。她说,她们家的谱在临朐。
不知道你是什么辈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袁在田 发表于 2007-10-6 09:09:45 | 只看该作者
枣强人家:
於陵袁氏排行:承守继业启,保恩崇聿训,延庆兆隆修
寿光袁氏排行:精诚守业启,保恩崇义训,延庆兆荣修
两地的排行如此接近,迁鲁时间也接近,祖上是否有亲缘关系,很值得考察一番。至于从哪一代启用,大胆设想一下,可能在失讳的几代中出现的差错。
对于“家谱不外传”的祖训,我的看法是:时代不同了,不像过去全族的人厮守在一起,现在已有很多人离开了农村老家,到了城市,甚至定居国外,且以后会越来越多,不太可能每人都带有家谱,也不太可能随时回农村续谱。互联网是弥补这一缺憾的最好方法,资友又提供了这样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
袁氏男儿,都应有很强的传承意识(女孩不能立户),不仅要把世系一代一代传下去,还要把敬祖爱族的袁氏传统,把袁氏祖先的优良品格传下去,这才是对祖先的最大尊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枣强人家 发表于 2007-10-7 17:10:51 | 只看该作者
袁在田前辈:
    今日我请谱细查,一、我十四祖迁居高苑县时间为乾隆十五年,前帖所说的康熙年间有误。二、於陵族人外迁较多,有些记载了迁居地,有些无任何记载。您所说的袁婷婷是否为我族人,尚难确定。她说有家谱,不知是否为《於陵袁氏族谱》?如果是,是几修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春风雨 发表于 2007-10-9 09:08:23 | 只看该作者
在日照称呼与以上有所不同。
称呼曾祖父为“老爷爷ye(二声调)”,曾祖母为“老嬷嬷ma ma(一声调 二声调)”。
称呼祖父为“爷爷ye(二声调)”,祖母为“嬷嬷ma ma(一声调 二声调)”。
称呼父亲为“大大da da (二声调 四声调)”,母亲为“娘niang(二声调)”。称呼伯父为“大爷”,伯母为“大娘”,称呼叔父为“小da da ”现称“叔叔”,叔母为“小娘娘”(四声调 四声调)”,现称“婶子”。
称呼兄长为“哥哥guo guo ”,弟为“兄弟”,姐为“姐姐”,妹为“妹妹”。
称呼儿子为“儿”,女儿为“闺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春风雨 发表于 2007-10-9 09:25:08 | 只看该作者
在田、枣强人家你们好?从称呼上能看出一些历史遗传的信息,但也不可全信,因为明初大迁徙时,不是整村或整地区的整体迁徙,可以说是来自四面八方,各各种称谓并存,就是一家迁来也不允许居住在一起,这样就有了保存了基本的称呼和在个别的称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可能,但也能从中看出迁徙的端倪。从称谓和生活习性上分析,我们与山西的称谓有许多相似之处,应与山西有很深的渊源,在大胆一点猜测的话,可能从山西迁徙枣强后迁山东,一家之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袁在田 发表于 2007-10-9 11:29:10 | 只看该作者
兆勇说的有道理。从我们那里习惯种槐树来看,又与洪洞老槐树有些联想。
我有个建议,请你们考虑,成立一个“枣强袁氏联谊会”,吸收与枣强有关的袁氏参加,共同来探讨“始迁地”问题。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春风雨 发表于 2007-10-9 16:11:29 | 只看该作者
成立一个“枣强袁氏联谊会”建议非常好,有了联谊会这个平台,更方便于我们探究枣强前后迁徙繁衍分布等问题,建议在此开一个专栏,建一个QQ群,请资友等领导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pharaoh 发表于 2007-11-19 14:12:01 | 只看该作者
在下袁兆康,向各位兄弟长辈问好了~算是新人报个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