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土壤学专家:袁可能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14-11-12 15: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可能,土壤学专家。长期致力于土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可能,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在苏州长大。他自幼喜爱读书,少年时期正值战乱年代,颠沛流离,求学时缀时续,在校时间仅有6年,靠自学完成中小学学业。1943年由家庭安排赴上海某钱庄做学徒两年,后不顾家庭反对,只身徒步,经杭州敌占区,从桐庐、淳安进入后方龙泉。1945年他以同等学历考入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在校四年学习期间,依靠半工半读解决学杂费和生活费,按时于1949年毕业。当时农化系分为土壤肥料、农产制造和生物营养三个组,在王世中、朱祖祥等老师的启发下,他对土壤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投身于土壤科学,是全班唯一选择土壤肥料组的学生。求学期间,正值爱国学生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他遂积极参加各种进步组织及其活动,并被选为农学院同学会(浙大学生会分会)首届理事会主席。解放后被遴选参加军事接管工作,担任农业督导处接管副组长。1949年8月接管工作结束,袁可能回校担任助教,1954年晋升讲师,1978年晋升副教授,并担任副系主任负责教学工作;1983年晋升教授,同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后回国担任系主任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字被收入英国、美国和国内的十几种名人录中。袁可能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第七、八、九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中国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编、合编和译编著作10 余本,获各类奖10多项。
70年代前后,袁可能深入农村第一线,帮助农民解决了许多生产问题,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土壤肥力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0年他专赴浙江黄岩三甲海涂,寻求解决在海涂上种植柑橘所出现的问题。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他发现当地橘农大多是采用平原地区的耕作方式种植柑橘,致使当地橘园返盐严重,橘苗大部分枯萎。经他反复研究,提出了海涂橘园的橘墩做法和沟渠的设置标准第一系列海涂种橘的耕作方法,使海涂柑橘能正常生长。同时还对柑橘缺铁症状进行诊断,分析了枳壳砧木橘树的缺铁原因,为海涂种橘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此项成果获1982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70年代中期,他在浙江萧山发现当地棉农主要凭叶色和经验来判断棉花重肥(现蕾后)的施用量,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准确,常常影响棉花产量。于是他运用土壤化学理论,通过对土壤和植株硝态氮的速测,预测预报棉花施用氮肥的科学方法,获得了很大成功。该法能预报1周左右棉花的氮肥营养状况,为化学分析预测预报施肥期的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0年代中期他还研究了油菜缺硼的诊断技术,当时虽然已经有油菜缺硼症状的判断方法,但是对于缺硼土壤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作物缺硼的判断指标尚不清楚。为此他引进了甲亚胺—H测硼方法,通过测试确定了浙江省土壤硼的分布范围和缺硼地区,以及各种主要作物的缺硼指标,为作物缺硼的诊断提供了依据。80年代以来,袁可能还对酸性土壤中磷、钾的有效性,以及铬、砷、锌、铝等元素的土壤化学进得了广泛的探讨,对盐化水稻土中黑泥层的形成机理,酸性硫酸盐土的形成过程和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多次获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编写了《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科学出版社,1983)。在书中,他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状及其变化过程,如含量、形态、转化、吸附、固定、有效形态和影响因素,以及缺素的诊断等,由此澄清了一系列在当时还争执不定的问题。该书凝聚了他多年来在土壤养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受到广大土壤农化科学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并有利地推动了我国土壤养分化学的深入研究。此后,在农业化学研究生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课程,该书成为研究生的必读书籍。
    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土壤固相部分的主体,是决定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主要物质基础,其特征完全不同于单纯的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也不等于两者的加和。袁可能从60年代初就开始对我国土壤中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组方法、形成机理、肥力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早期提出的测定土壤腐殖质氧化稳定性的改进方法,在学术界、土壤普查等研究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已达30余年之久,被确认是表述土壤中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动态趋势和土壤肥力演变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能为土壤的发生及分类研究提供有用依据。近10多年来,他指导研究生对原有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研究,丰富了土壤胶体复合体类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土壤中以钙键、铁键和铝键结合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最为重要,并澄清了土壤结合态腐殖质在特征和键合机理上区分为松结合和稳结态的认识;为了寻求区分土壤中钙键和铁铝键结合腐殖质的区分方法,在各种溶剂筛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从配位化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并阐明用中性0.5mol/LNa2SO4能较完全地提取钙键结合腐殖质,继用pH13的0.1mol/L Na4P2O7提取铁铝键结合腐殖质。这一方法的提出,结束了在土壤科学中不能明确地区分钙键复合体和铁铝键复合体的历史。此后并深入研究这两类复合体的组成、性质和结构特征,以及复合体转化的理论和应用等,这对土壤肥力调控机理的阐明有重要价值。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在《土壤学报》上以系列研究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Ⅰ-Ⅹ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可,产生了积极影响。此项研究成果1997 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保险 发表于 2014-11-15 19:35:04 | 只看该作者
江苏的,点赞,因为我们同姓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