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卧雪堂堂号的典故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yuanscn 发表于 2015-8-15 15:4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姓为何多号卧雪堂
——袁安卧雪、雪里芭蕉考证
袁  志

   卧雪堂之典故来自袁安。
   袁安(?-公元92年),字邵公,袁氏开姓始祖袁固之第五世孙,三国时袁绍之高祖,东汉名臣。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载,有一年冬天,大雪连降多日,地上积雪丈余,封门堵路。洛阳令外出巡视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门前,却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饿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于床,气息奄奄。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何不出门求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饥寒,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其品德,举为廉。
    从此入仕途,先后任阴平长、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正,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野。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成为汉室社稷之臣。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
    袁安为官,倡导仁慈,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与孙宝等力争达10余次。故有“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之美誉。后人赞之“卧雪情操,扬风惠政”。指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五有:“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之赞。
    袁安的发迹,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背景可凭恃,完全是靠他自己苦苦努力出来的,他是自力更生,奋斗成功之最佳典范。因此被人们奉为楷模,其卧雪故事传为佳话,影响深远。
    有关袁安的典故很多,如袁安卧雪、袁安高卧、袁巷萧条、袁安僵卧、袁扉掩、袁安睡、卧袁安等。唐诗中有许多佳句脍炙人口,如骆宾王之“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韦应物之“无为掩扉卧,独守袁生辙”。皇甫之“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牟融之“绿径日长袁户在,紫基秋晚谢庭空”。许浑之“红楼知有酒,谁肯学袁安”。吴仁壁之“雪霁凝光入座寒,天明犹自卧袁安”等等。都是借袁安卧雪典故,抒发清寒君子的高风亮节之志。这些典故还为历代画家广为引用。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皆以此题材作画言志,如王维、董源、李升、黄筌、范宽、李公麟、李唐、周昉、马和之、郑思肖、颜辉、赵孟頫、王恽、沈梦麟、倪瓒、沈周、盛懋、陶宗仪、祝允、文徵明、文嘉、谢时辰、等都画过《袁安卧雪图》。
其中唐代“诗佛”王维的《袁安卧雪图》极负盛名,其画在皑皑白雪中挺立着一丛卷心舒叶的绿色芭蕉,蕉叶上的覆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的晶莹,绿的碧透,这无疑是人间一幅美丽极致的画卷。然而,有人却认为:严冬大雪,天气酷寒,草木凋零,哪里会有雪里芭蕉这种景色呢?其实,这是一种凡夫俗见。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雪里芭蕉”是王维对袁安卧雪最精到最内在的理解和礼赞。
王维本人对袁安之崇敬,在其《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可见一斑: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歙然尚闭关。
    芭蕉不耐寒冷,因此被佛经用来喻指人生不得长久。王维作为精于禅理的佛家弟子,毫无疑问是熟知这一典故的。他特意将这一故实用于《袁安卧雪图》中,传神地表达了袁安不顾自身,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
    因此,此画看是违反时令,实乃神来之笔。钱钟书说:“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象海底尘、六月梅或火中莲等,暗示‘稀有’或‘不可思议’”。由此,又派生出雪里芭蕉之典故。
由于袁安教育有方,以身作则,要求极严,子孙多才俊,达官显贵绵延不绝,《三国演义》里说的袁绍祖辈“四世三公”,皆其后裔。“汝南袁氏”因此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其后裔传承此高风亮节,谓之“卧雪家风”,自号卧雪堂。并涌现许多感人事迹,如宋代的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对子说:“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后人赞之“忠臣孝子”。
                                            2011年8月20日
赏诗佛王维《袁安卧雪图》有感
袁庆品
寒风阵阵注云霄,雨幻梨花漫漫飘。
旷宇洁山祥瑞气,扇仙①白玉赛情操。
卷心舒叶绘神奇,泼绿挥毫使妙招。
刚正袁安谁礼赞,诗佛雪里画芭蕉。
注:○1扇仙指芭蕉。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