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查询
袁氏文化网首页 >> 袁氏家谱网_论坛 >> …━╋┫袁氏研究┣╋━… >> 『 家谱解读 』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帖子主题: [原创]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
 

问题讨论十分重要:
    1、王父是祖父?王父是生父?
    2、辕涛涂的父亲有无史载的姓名?
-------------------------------------------------------------(网上搜索)
孔氏  025
http://www.greatchinese.net/surname/surname.htm
   
历史来源  「孔」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二 ; 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三 ;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四 ; 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爱姓
姓氏:爱  
祖宗:爱邪勿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600748.htm
 《姓氏考略》记载:“唐时,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姓爱,名弘顺。”爱姓来自唐代时的回鹘国。1000多年前的大唐声威远播,也许为了布恩树德,曾经把回鹘国的首相爱邪勿赐姓于爱。当时,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所以,爱邪勿的子孙就以爱为姓,称爱氏。所谓回鹘国便是汉代以来就跟中国关系密切的回纥。回纥是一种族,本来是匈奴的苗裔,后来归属突厥,与敕勒同族。到了后魏时,这个种族为高车,或称袁纥、乌护、乌纥;隋朝时,又称为章纥;唐朝时,他们叛离突厥,始称回纥,并且,由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大唐皇帝赐号回鹘,拥有内外蒙之地,盛极一时。至于这个种族成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经过。原来,他们在内外蒙古称盛了没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开成二年,国内大乱,其部属四奔,定居于现在新疆东南部之地。宋元之际,他们为蒙古所并,号为畏吾儿,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称其地为回疆,至乾隆皇帝时,正式收入版图。所有的回纥人也自此成为中国人。  
郡望:
  西河郡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不详  
------------------------------------------------------------


天下袁氏一家亲,网上网下一家人。

立周宗亲:你好?

    我认为,袁氏网站有几家是正常的,都是为袁氏服务的一个交流平台。因‘袁氏家谱网’时间早、资料多,有关调查资料的贴子在这发好,有关袁氏问题的研究,在‘袁氏研究网’上发好。但,不知为什么,我发了关于“赶回回”一贴,准备展开探讨时。电脑再也进不去,上不了研究网页。只好在‘袁氏家谱文化网’上开了个专题‘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便于发贴、探讨。

    首先感谢你能提出观点和看法。下面就你贴中所说,谈谈我的理解:
    《尔雅·释亲》曰“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这段文字,我在
发“有新说”前看过,也查了些资料,结论有二。一,‘王父’对家谱或姓氏书而言是个借用词。在姓氏书中都可见到。早书用后,后书跟着用。感觉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
正象开榜宗亲在另贴中讲的:“古人记载也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说法。在同一本书里,前后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二 ‘王父’在《尔雅·释亲》里是专用词,他有特定含意。‘父为考,母为妣’,他的前提是父死了才为考,母死了才为妣。父健在,就不能言其为‘考’,也不准言其为‘考’,否则为不敬。爷死了,对父而言为考,对孙子而言为爷故世。不能用‘王父'。‘王父’是针对‘考’而言的,父健在就无‘考’,‘无考’何能用‘王父’!所以‘考’、‘妣’、‘王父’、‘王母’等,均在研究或述说有关死人问题时,在特定的埸所所用的特定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下面就你在贴中提到的‘六姓’情况作一下解读:
 
    “成姓出自芈姓。若敖有公子字成虎,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这个成姓可以算符合‘王父’之理。这和涛涂之父一样没有消息。

    “牛氏出自子姓。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
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这个牛氏的‘王父’是父亲。

    “夏氏出自妫姓。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
‘子孙征舒’,是儿子呢?还是孙子? 夏氏的‘王父’是混合型的。

    “孔氏出自子姓。弗父何---宋父周---胜---正父考---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氏)-
----木金父---罩(代用字)夷---防叔(叔梁纥)---孔子。孔氏的‘王父’不知是从说起,是孔父嘉的儿子算起?还是孔父嘉的孙子算起? 或是从孔子算起。按孔氏家谱是以孔子为一世祖的。(说点题外话,孔氏家谱说起耒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八十代,三百多万人,算中国第一家。但,就其家谱而论,他始建于宋朝元丰年间。在孔子之前的谱里与袁氏家谱一样,存在着某些带要害问题没解决。有机会,找适当埸所再探讨)

    “邸姓得姓始姐邸就欲(代字)。”前面无引,无法解。展氏之姓是国君赐的,怎么都行。

    “以‘王父’字为氏,是姓氏的一种重要耒源”。这话不假。同时也是巧立姓、立名姓之妙法。对著姓氏书者耒说是一种笔枝。还有一种笔枝,如他在记述某姓氏,某人生某人,突然笔峰一转,某人的第九代(或别的数字)裔孙又生某某。试间这个裔孙前面几位人泥?他无法回答。为了某个目的或想法,在古资料中查找某个需要的字,再用笔枝写个随意性很强的,以
‘王父’字或名为氏。就好象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个字的后人或别的。有不少家谱,不也是
从其此二法吗。只要换个角度想想,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试想一个古人,手里的书不多,资料收集也不会太广,交通条件制约,,信息少还慢,时间有限,靠一、二代个人努力去完成几千或更多姓氏的调查,。难免有错,有弄不清的问题。怎么办?这就得靠笔枝了。现在看得见的姓氏书,都能找出例子耒。
    成氏可算是以‘王父’,即祖父字为氏的。
    牛氏是以父亲为‘王父’的。
    夏氏是以子、孙共‘王父’的。
    孔氏是父亲健在,为儿子取太祖父的字为氏的。
    展氏是国君赐氏的。

    ‘王父’即是借用词,不是专用词,随意性又大。为什么不能王就是王,父就是父,堂堂正正的用呢!?非要理解成,古人在引经据典。若这样用经用典,就没意义了。
    涛涂明知自己的父亲是王,也知其字辕。他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不争君位,而改
姓。为了纪念父王,为了不忘陈氏之根本。以陈王,父亲的字辕而氏,也是自然的。


    立周宗亲,希把‘研究网’开通吧。也便大家(不论什么观点的人)学习,交流。好吗。

 


[ 这个贴子最后由袁酉在2007-2-3 20:33:04编辑过 ]   

                             
                         流源新说曰正本 抛弃旧讲谓清源

                                      改姓
     人人都有姓,不是人人都需要改姓。大凡改姓,一般有两大类:被迫无奈而改姓,如陈完改田完,陈涛涂改袁涛涂。对自己有好处而改姓,如子姓改孔姓。今只说陈完、陈涛涂之改姓。
    田完----陈厉公佗之子,字敬仲。公元前699年,时任陈国国君的陈厉公在七年前杀死了理应接班的,陈桓公的太子免,自立为厉公。七年后陈桓公的另三个儿子跃、林、杵臼利用厉公好蔡女,用美色杀死厉公。年仅六岁的陈完,便在家人的带领下逃到齐国,改田姓而入。
    辕涛涂---陈利公跃,字辕之子。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联合七国军队伐蔡攻楚得胜返回,想借道陈国。陈国大夫陈涛涂,担心大军过境陈国有变。“诈齐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陈辕涛涂”《史记》。从春到冬涛涂被捉期间,陈宣公,陈涛涂的三叔始终不施救助,有借刀之意。陈涛涂以准国君的身份不从齐盟。齐桓公没法,为示国威,连两次举联军伐陈。秋因故未果,。冬,齐联军围陈,大军压境,陈国国将不保。涛涂担心宣公盟齐杀己,宣公担心涛涂联齐杀己换位,儿孙们当不成国君了,都想给国人留个好名声。齐国并不想灭陈,只想让陈国从齐盟。在这种形势下,宣公、涛涂双方私下达成协义。涛涂放弃国君继承权,宣公确保涛涂后代世袭陈国大夫职,两方共从齐盟。齐国则让宣公继续当国君,让涛涂当大夫并赐封阳夏邑,,而后罢兵。陈涛涂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子孙,改姓明志,便以父王字辕为氏为辕涛涂,彻底打消宣公的疑虑。宣公及宣公后世也确实履行了承诺,共六世国君,历时122年,辕涛涂的后代辕选、辕桥、袁克始终为陈国主管军事的大夫。辕陈两家关系处的也不錯,楚笫一次灭陈(前534年)时,将陈哀公杀死。辕涛涂的六世孙辕克冒着生命危险,“杀马毁玉以葬”哀公《左传》,就是证明。
    陈完改为田完,陈涛涂改为辕涛涂,他们叔侄俩都是在国将破,家将亡,自己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选择。
                                       厉公、利公
    陈厉公名佗,陈桓公之弟也。他是靠杀死陈桓公的太子免后,而当上陈国国君的。陈佗奉信的是‘厉’,厉就是磨刀石(说文解字),代表坚硬、猛烈、厉害。他为了当国君而杀死自己的亲侄儿,其心之硬之狠是可知的。这是厉公的本性。厉公的儿子改姓曰田完。完的五世孙田乞升利用国人对他的信任,发动政变废齐景公立悼公,其后裔田和变姜齐国为田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历时八代君主,184年。后被秦灭。至田齐王建时,项羽起,建孙安被封为济北王。汉兴,安国失,齐人谓之“王家”,便以王为氏。其后裔王莽篡汉二十年。陈完---田完到田和后到王莽,他们都按受的是陈厉公的‘厉’的遗传。靠的是面对面的杀人,靠的是发动政变,靠的是篡位来达到目的。这是他们遣传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陈利公名跃字辕,陈桓公之子也。他是兄弟三人,“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为太子大哥免报仇后,而当国君的。他信奉的是‘利' ,利--刀子大小合适,才为利。从和,为利益。(说文解字) 利益的本身有自己的也有众人的。利公报仇是为自己也是为另两个兄弟,是大家的事。体现了共性和尺度。利公的儿子辕涛涂完全是接受了他的遗传。在危急关头,想到自己,想到国家,想到后代子孙,放弃国君位,甘当陈大夫。辕涛涂以后及子孙们也没再争国君事。充分体现了‘利’字的和的一面,仁慈的一面。到后来的袁绍、袁术、袁崇焕、袁世凯,不也是以仁慈主事为多、为主吗 。就是现在的袁姓人,也还是主张与人为善,始于细微。这是袁氏的共性。这是‘利’字本质的决定!信奉是意识的表现,核心还是遣传。正如义达宗亲所论证的那样,“丫染色体是人类遗传过程中最稳定传递的染色体体。姓氏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也记录了丫染色体近五千年的进化史”。
                                  姓氏书
    姓氏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世面上能见着的,时间早点的姓氏书,当属《元和姓纂》,他是唐人林宝所箸。。再有点名气的算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他是北宋人在嘉佑五年,由皇帝指派欧阳修所主修完成的。这个‘表’虽不能算姓氏书,但他记录的都是大人物或有名气的人物。故名气不小,影响也大。还有一本是《通志·氏族族略》,他是南宋人郑樵字漁仲所箸。这是一本‘影响深远,至今存世’的姓氏书。别的姓氏不议。只看这‘三本书’是如何记录袁氏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世系的。
    《元和姓纂》记录为:陈胡公---申公犀候---靖伯候庚---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在这个世系中前五代如何?从陈胡公---仲牛甫是五代人人。按代间隔年30年计,得120年时间,即1046-120=前926年。在公元前926年前《史记·陈杞世家》的记录是怎样呢? 从陈胡公----幽公(前1046--前856年)这段时间,由于刚建国,没经验,打乱仗之时。没设专职人员严格记录国事和家族事。到幽公中期,陈氏发现或开始重示,并设专职人员记录自己的国事和家族事。对幽公以前的事只能靠记忆加传说进行追录。才事过120年,就造成少两代人没记。陈国的主干是这样子,其支系会不会记还成问题。作为《史记·陈杞世家》中没录,事隔400多年的唐人林宝,又是从何处得知靖伯候庚庚、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这三个名字的呢?若有野史,可性度也是问题。
    第十一世庄伯和十二世诸伯辕。这两个名字的出现,是在断代五世人后才有的。从这一点就足可证明,陈国专职记录官员,只记录了陈氏主干,没象家谱那样对分支系系也作记录。在那时人们还没有家谱的慨念,三国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家谱。既然没记录,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 单从名字上看似很连贯,伯--伯爰--?--辕。这恰恰正明,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是从笔枝而来。(笔枝--是新词,也是专用词,既从善意之心出发,为完善或解决某一问题时,而采用的笔尖之枝法)设若陈氏记录官员在记录时,前面纪录几代,中间缺几代,再后面又记两代。要是这个样子,岂不犯了欺君之罪,那是要杀头的,至少这个官干不成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书中单独出现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姓氏书世系和家谱世系中,单独出现是不可信的。可以想象一个上无父亲,下无儿子的人名,在姓氏世系中能存在吗?!是没有生命力的。林宝这样做其用心是要为辕涛涂找个立姓的依据。
    第十三世,即辕涛涂父亲位。《元和姓纂》的作者林宝将其空着或留着。这一点证明他是诚实的。林宝先生至少有两种考虑:其一空着,是怕将耒有人查出涛涂的父亲名字来。(涛涂是名人) 其二留着,是他诚实的表现。反正弄不清楚,留着袁氏们自己查吧。在这个意义上,袁氏族人应当感谢他。首先林宝为袁氏找了个立姓依据,随后他又给袁氏提了个醒(留着),辕涛涂不能没父亲,袁氏族人肯定会研究。假若林宝先生再用笔枝表现一个名字,现在的我们就会深信不疑,也不存在研究了。
    第十四世,即辕涛涂。在世系的序位上《元和姓篡》是经过时间的推算的。《史记·陈杞世家》用陈氏世家中的平均代间隔年27年计算,即1046-656=390年/27=14代。这不是巧合而是正合。
    从上述,可以证明《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先生所说:“《元和姓纂》至宋时已颇散佚‘诞妄最多’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就是这样‘诞妄最多’的姓氏书。也被北宋人欧阳修完全照抄在他主修的《新唐书》
中。在抄录的基础上,又用噫哙的办法为辕涛涂上世系新补了《元和姓纂》中所缺的五代
。其名为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这是从别的资料中得来的?显然不是。要是有新资料,其内容绝对不会只五个人名,应还有其它内容。这些内容在当时其他书中也该有反映。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照样没有辕涛涂父亲的名字。他是可以再增加一个名字的
,前面加了五个名,何在乎再加一个。为什么没加泥?当时欧阳修手里有个《汉故国三老君碑》的碑文。其中有一段文字为“当为陈候,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这段话,欧阳修即信又不信,反复考虑再三。新增一个名吧,不合‘当为陈候’说,添个陈候的名字吧,不论放在任何位置上,新添的陈候名字上头得全部改写。实在没法只有空着。
    《通志·氏族略》记录为陈胡公---申公---靖伯---?---?---?---?---?---?---?---?----?---?---?---?---?---?---庄伯---诸字伯爰---?---涛涂。 这个世系中,前两代陈胡公、申公是‘陈氏世家谱’中有的,是可信的。后面,他只认可靖伯一个名字,不认可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两个名字。更不认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五名字。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把辕涛涂定位在二十一世上。看看二十一世的可能性。从陈胡公(前1046年)---辕涛涂(前656年),1046-656=390/20=19.5代间隔年。这与‘陈氏世家谱’中的平均代间27年,相差7.5年。明显的小,与史实是不相符的
。在一个家族里,有一两代18岁结婚生子是可能的,但让这个家族二十几代都这样是不可能的。郑樵的二十一世说是站不住脚的。《通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这三本姓氏书中,
《通志》是后出的书。郑樵为了有别于其他书,才作了如此两处的处理。至于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无论是《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还是《通志》的作者林宝,他俩心里清清楚楚,这是《元和姓纂》作者林宝使用的笔枝,是为袁氏找的姓源依据。他俩没有更好的办法时,只有照抄。
   三本书代表三个时代,而各具特色。。
   《元和姓篡》成书早,是唐朝的产物。由于缺乏资料,又要解决问题,只好采用笔枝为袁氏找了一个临时依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是受皇命,要体现出权威,以至随便加名,反而降低了可信度
。正如《新唐书》在出版说明中所说:“新唐书增加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虽有错漏,他也可以起备查作用”。因此说欧阳修所增加的内容只能起个备查参考作用。
    《通志·氏族略》为证明自己在考证,有别于其它书,而噫哙世系。以上仅就袁姓而论。
                                   取名
    名个家族都有自已的起名习惯和规律。《史记.陈杞世家》中陈氏世家的习惯用名是以单字表述的。如:满---犀(候)---皋羊---突---围---宁---考---灵---说---燮---圉---鲍---佗---跃---林---杵臼---款---朔---午---弱---吴---柳---越。从陈氏主支名字看,除个别的为双字外,都是单字。这是陈家人的习惯和规律。在一个家族中兄弟间给下一代起名字,差别不会很大。辕涛涂是陈氏世系的,他的上世系的名字与陈氏主干名也不会差的太远。而《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是,“满--犀候---靖伯候---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他父---庄伯---诸字伯爰---
?---涛涂。三字、四字的名字据多,这是为什什么? 就起名而言,这些名字与陈氏起名习惯、规律不相符,是不合情理的。也没多少可信度。
                                  史实
    “厉公七年卒(前699年)。利公者,桓公子跃也。利公立五月卒,中弟林立,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前692年),是为宣公”。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陈涛涂被齐联军
捉去。这是大前提!这个前提下有三条值得注意。
    一 从公元前699年---前656年,是涛涂生长、生活的时期。
    二 公元前699年---前656年,正好是七、八年三换国君,利公跃、庄公林、宣公杵臼三兄弟,按顺序当国君执政时期。
    三 姓氏书中没有辕涛涂父亲的名字。
    这一个大前提,三个条件。就研究辕涛涂父亲的名字来说,是个互为整体,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辕涛涂是陈利公字辕,之子也。其上溯世系可这样排。
    陈胡公满---陈胡公(二)---陈胡公(三)---申公犀候---孝公突---慎公围戎---幽公宁---禧公孝---武公灵---夷公说---文公围---恒公鲍---利公跃字辕---辕涛涂以父王字为氏。
    胡公设三位的原因:
    一 从胡公----幽公(前1046年---前856年)是6位国君,5代人。按陈氏世家谱的平均代间隔年为27年计,1046-856=190/27=7代,缺二代人。
    二 《史记》“慎公当周厉王时,慎公卒。子幽公立”。幽公即位是前856年,慎公卒定位也在此时。慎公是申公的儿子,相公皋羊是申公弟弟,这三人两代向后靠是肯定的。此家谱前段是在幽公时期追记的,时间越远,越记不准。缺的两代,加在胡公与申公之间是合理的。
    三 连续用胡公即等于执政时间长(可能为100年)。也是学炎帝之法管520年。


因办年货晚发了两天。




 

   


看来有点眉目了!


天下袁氏一家亲,网上网下一家人。

说说我的看法:
“辕涛涂---陈利公跃,字辕之子”此假设大胆、视野开阔、思维独特,但现宜小心求证。目前就凭假设,而没有证据,建议先以“假设为妥”。


汝水源流远昆山世泽长


山东袁氏起源哪里呢?

第一次听说,辕涛涂原来是陈涛涂改的。
看来看书太少了!有点少见多怪。
《袁氏世考》《中华姓氏谱袁姓巻》以及目前看到的家谱记载中,都没有这个说法。


今天上网,看了袁酉宗亲的如下推论:  
    "辕涛涂是陈利公字辕,之子也。其上溯世系可这样排。
    陈胡公满---陈胡公(二)---陈胡公(三)---申公犀候---孝公突---慎公围戎---幽公宁---禧公孝---武公灵---夷公说---文公围---恒公鲍---利公跃字辕---辕涛涂以父王字为氏。"
    我认为这是一种大胆推测,但愿有更多的史实证明,如果真如推论所得的结果,真是天大的好事,但目前下此结论,似乎属于设想,希望能继续寻根究底!
 


袁开榜

袁酉宗亲的推测似无不可,但在没有史料的情况下,最多只能算是一己推度。我的观点与开榜宗亲同:要慎史。


你开心,我就开心,大家都开心!

欢迎进入我的个人网站--“烛韵”网:http://www.zhu-yun.com

 9 7 1 2 3 4 5 6 7 8 9... 8 : 此主题共有79帖 此页8帖 每页8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
内容(最大84K)

是否是UBB代码

内容支持插入UBB标签
使用方法请参考帮助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 颜色表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