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查询
袁氏文化网首页 >> 袁氏家谱网_论坛 >> …━╋┫袁氏研究┣╋━… >> 『 家谱解读 』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帖子主题: “当为陈侯,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何解?
 

立周弟好,各宗长好,
至于圭荣是否人名,我不敢肯定,不过我们都知道那时期人们取单名比较多。
而圭是美玉制品,只有地位的人才能有,且分官阶而制成大小。官高的其圭比较大,逢节日喜庆,百官执圭上朝,我们现在看戏都见了。皇帝赐你一块圭,是代表你的身份,何等的荣耀,故此,这个圭荣,也有可能是对袁良公的光荣称呼,说他有执圭上朝的荣宠。君字也是称呼,今人有时还称别人某某君。
玄孙是曾孙的儿子,顺序应是:子,孙,曾孙,玄孙(眼孙),来孙(耳孙),晜孙(晜音昆),仍孙,云孙。 
 支孙,支=庶,侧室(妾侍)所生的儿子叫支子,支子的子便是支孙;儿子的侧室所生的也是支孙。以袁良公这情形看,究竟是他的祖母还是母亲为侧室,那我们要继续考证了。  
 据目前的资料,良生璋,璋生滂,滂生焕,这一支自陈郡阳夏发祥,至隋唐而不衰,可考可信;而良生昌、生璋。昌生安、璋生滂的说法却得不到碑文的支持。且在时间上,安与良与滂的生活时期更加风马牛不相及。奇怪的是,因何目前没有人自称是阳夏袁氏?反而皆说天下袁氏归是汝南。

补充一下:玄孙有时指远孙。玄者远也,未必是曾孙的儿子。



[ 这个贴子最后由袁英齐在2007-2-9 7:05:56编辑过 ]   

『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并姓曰袁,』此处的玄孙应解作远孙,若解作曾孙的儿子,历史记载不支持。
永建六年是孝顺帝登基后第六年,约公元131。是年三老袁良公年85,(载八十五,久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计来他应出生于公元46年?袁安公死于公元92年,假设他卒时只65岁,(我想可能高些)那时三老良公年方46。按此,他两公孙关系不成立。《后汉书》安公传云:祖父良,习孟氏易,成武令。
 若果碑与汉书具真的话,就是有两个同姓同名的人,若不同姓同名,则很多家谱上的记载便可能是张冠李戴,冯京马凉。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袁氏世考的记载都统统以讹传讹,不符事实而误导袁氏儿女千多年了,不亦悲夫。


认为有两个袁良,这是很久就已认可了的,《元和姓纂》中有以下一段话:

八代孙良生昌    库本校云:“案唐世系表,良二子,昌、璋。此脱‘璋’一人。”今洪本合后注为一条。余按良生昌、璋,羅校又据金石録引文为证,然下文固云璋生滂,本书亦可证也。金石録一四云:“右汉国三老袁君碑,……以此碑及后汉书考之,姓纂与唐表殊为疎谬,袁安列传云,安祖父良,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中至成武令。今据此碑,良以永建六年卒,相距盖百余年,以此知非一人无疑。又安以永元四年薨,良之卒乃在其后三十九年,以此知非安之祖亦无疑也。盖安,汝南汝阳人,滂乃陈郡扶乐人,其乡里、族系亦自不同,而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岂二人之祖,其名偶同,遂尔差谬邪?又此碑与李利涉编古命氏皆云,良,幹五世孙,而姓纂、唐史皆以为八代孙,碑云幹,袁生之曾孙,而唐史以为玄孙。”余按碑既称斡为生曾孙,此作“玄孙”当误。由曾孙合五代孙计之,恰为八世,是所云“八代孙良”者承上袁生言之,不过姓纂叙述欠明,赵氏又生误会耳。温校谓“下汝南云,(安)后又居汝南,所云里系不同,不足以难”云云,殊不知汝南下书,乃误合袁安于阳夏后之说,吾人不能倒果为因也。


胜贵已经将《元和姓纂》四注地所有内容发表到袁氏研究网www.yuanss.bbs上了,感谢胜贵的努力!
个人认为为何滂公及其后裔《新唐书》等说他们是陈郡袁氏,而非汝南袁氏呢,其实是从袁生(辕固)在陈郡阳夏,故日陈郡袁氏,而不提阳夏袁氏,是因为阳夏地名太小,也就是不提“扶乐”袁氏一样的道理!
按良生3子,第3子滂生涣,年代上没有任何缺陷了,问题解决了。
2个良公,一个是璋之父,滂之祖;一为安之父良公。


汝水源流远昆山世泽长


研究网我不能登入,被摒于门外,虽然早已注册,是故懒去。
这几年来,看过各家的家谱,可以说是各家说各话,五花八门,到最近才得知自汉朝起袁氏原有两大分支,可是历史上(如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篡及后来的世考) 统统将之合而为一。而各家家谱恐怕是根据这些文献而作,是以误尽天下苍生。新唐书是欧阳修等人所撰,袁良碑亦为欧阳修所录,他因何产生如此大的错误而不自知。现在我更怀疑唐相滋公是否滂公之后,而人多硬将颖公说成是君正子充公,在我所读到的文献未能发现有支持此说的资料。更何况滋公的历史背景,直说他汝南人( 唐书说是汝南人或蔡州朗山人,蔡州即汝南。) 不是陈郡人。
本来我已把我家旧谱的前半修改,现在就要沦为垃圾,或束之高阁,追查滋公的由来应是我的方向,还望立周弟多多支持,万谢。


曾经听到几个人说研究网不能登录,在此表示非常遗憾,我们也曾在群内问过,是不是有不能登录的人,但却没听到回答。所以这是不是网站的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在这里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资料是用来共享的,当然不会不想让大家看了。好了,有问题希望能有各位宗亲指出。


                            解读《汉故国三老袁君碑》
   
    这个碑文是北宋人欧阳修先生收集在他的《古集录》中的一篇。是欧阳修于宋英宗治平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公元1064年)夏至时假书的。
    细读这篇书文,有如下想法:
    一 只知袁良卒年为永建六年二月(公元131年),不知是何年立的碑(这点十分重要)。
    二 写碑文的人,对袁良本人和家里的情况,并不怎么了解。
     1 介绍袁良家世系时,上不知父、爷,下不知儿孙。动则曾孙。处于听说状态!
     2 介绍袁良官位时,前后矛盾。不知官位的含意、任务。前说作郎中(无官署、无职务,非正编),做丞相(政权的实际负责人,年一万石)。 后又说举‘三老’。(‘三老’是秦汉时期的基层管理人,是人民代表。‘凡举民五十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办善者’均可以被举为‘三老’。每乡举一人,县‘三老’由乡‘三老'中产生。到后汉时又增郡‘三老’、国‘三老’,均由下向上举。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化民众‘三老民众之师也’。起一个监督、协助各级政权主管教化民众的。)试想,一个当丞相的人,转去让他当‘三老’,他本人干吗?即使年岁大了举为‘三老’,也不可能再拜议郎(殿廷待从,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皇帝顾问及差用。年六百石)。更不会有持符节令的机会(在汉时符节令掌虎符竹符,分左右两半。左与郡守,右在天子。是调兵时验真伪用的)。
    三 写碑文的人,不是袁良的同窗,也不是袁良的门生。是一个连《史记》、《左传》都没看见过的人。也可能是外姓人或旁支远孙。如此碑文曰,‘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实从其册。天下即定,还宅扶乐。盖不知何人也。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读过《史记》的人都会知道是袁生向汉王献策。
    四 由上三条可否得:碑不是当时所立(当时立,有直系亲属在不可能不知道良之父名,良之子孙名)。碑文是根据当时有关袁氏的传说而写的。所引用的资料、代次、卒年不可确定,可信度不高!
    五 有关袁良的情况,以后汉书为准好。
    另,《全后汉文》一百零六卷“国三老袁良碑”文,是清朝人严可均辑的。显然,严可均的袁良碑文,是在欧阳修的‘夏至假书’基础上,噫添的。


请问酉兄,
《后汉书》第几卷有(三老)袁良公记载着?好让我查查,谢谢。


 9 7 1 2 3 4 5 8 : 此主题共有33帖 此页8帖 每页8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用户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
内容(最大84K)

是否是UBB代码

内容支持插入UBB标签
使用方法请参考帮助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 颜色表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