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旧版 > 袁氏研究 >寻根探源 |
姓氏:高 祖宗:慕容云 分类:出自他姓 姓氏起源: 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 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 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 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 海太守高洪。 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以渔水之阳得名。 3、 广陵国: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 迁徙分布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 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 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在汉末时,又 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 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
姓氏:夏 祖宗:夏禹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 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 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 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 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 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 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
姓氏:崔 祖宗:季子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郡望: 1、清河郡是汉高祖所设,相当于今天河北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2、博陵郡在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3、汞阳郡是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设的。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迁徙分布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
姓氏:梁 祖宗:梁康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平王执政时,封一位叫“康”的贵族为梁山的首领,康去了以后建立了梁国,那地方就在现今的陕西韩城一带。人们因此称康为梁康,梁康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姓梁。 郡望: 未知 。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陕西一带。 |
姓氏:陆 祖宗:名终 分类:以地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这就是山东陆氏。 郡望: 1、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此支陆氏为陆通的 直系后裔,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 3、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治所在禹县。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的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 堂号: 1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 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2 黜霸堂: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迁徙分布 陆氏的发源地有多处。从陆氏大致繁衍的历史情况上看,历代 路姓是以今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六个省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于这些地方的陆姓多为战国时宣王的儿子陆通之后。陆 姓早就兴盛于江浙一带,据史料记载,陆通有子陆发任齐为大夫,他的子孙后来又有迁徙至荆州、丹徒的。汉末三国鼎立的时候,位于江 东的东吴,陆氏人才辈出,著名的如孙权手下的陆逊、陆逊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和陆云,可见当时陆氏在此地的兴旺。到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方各地的陆氏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之后,陆氏遍布 全国各地。 |
姓氏:谭 祖宗:姒姓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 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 ),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 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 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 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 。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 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 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 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 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
姓氏:白 祖宗:季连 分类:以封邑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师。 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 子白衷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 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 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 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 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 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 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
姓氏:叶 祖宗:沈尹戌 分类:以邑地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 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 郧县间地。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 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 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 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 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 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 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 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 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 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 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
■ < ...2 3 4 5 6 7 > ■ 此主题共有55帖 此页8帖 每页8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