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袁氏论坛

 

为袁绍翻案(网友转帖)

1、为袁绍翻案

   很多喜欢演义的朋友跟我聊天时戏称袁绍为“战争白痴”,并得出一个“袁绍法则”,就是官渡之
战前后,凡是有利于袁绍的建议一概不被他采纳,凡是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错的。从战争的结果上看,这个提法我毫无异议。但翻看前面的演义故事,发现袁绍诛宦官时何其睿智,叱董卓时何其豪迈,战公孙时何其勇武,为何到了官渡,这位席卷河北、虎视天下的霸主竟成了“战争白痴”?仔细看了官渡前后“袁绍法则”中他所犯的错误,竟发现当时他的大部分决定是合理的,换成是我一样要这样做。抛开结果看过程,袁绍官渡用兵,战略、战术几乎都没有问题,只是用人上稍有不慎,下面详细论述一下。
 

  “袁绍法则”一:不听田丰所谏出兵伐曹
   原文:田丰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
   值钱在前半句,就是曹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之时,的确天赐良机,但既然没有把握住,那难道就不打了?袁曹之战早晚是要打的,田丰以为“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这是战略上的等,就是先不打。但人家曹操还等着你“有隙”呢,那岂能说准谁能等得到,最晚曹操是等到袁绍死后诸子争位之时,这点田丰还看不透?当时袁绍兵、粮均大大多于曹操,而曹操中原新定,饱受战火,四面环敌、急待解决的问题多,仍需时日平定巩固。但曹操占的地方好,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若以久持之,曹操只能是越来越强。而且当时民心思汉,讨贼出师有名。若待曹操慢慢收拾民心,恢复生产,中原经济复苏,袁绍的优势就将不复存在。实际上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不仅兵力上无法与袁绍相比,后来居然混到粮尽欲回许昌,若不是许攸叛变,我看不出曹操如何能取胜。正如曹操事后所言:“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袁绍此时出兵我是看不出哪里不妥。换成是我,出兵没商量。

  “袁绍法则”二:不听沮授稳守以待曹操粮尽之谏   原文: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与田丰的战略等待不同,沮授这是战术上的等了。就是跟曹军耗着,拼粮。而战争的进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袁绍是否主观愿意,终是获得“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的结果。但有讽刺意味的是,沮授言中利在速战的曹军本应按其所言“不战自败”时,荀域的一封被认为无比重要万分英明的书信却与沮授有着不同的见解:“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他劝曹操死守,以待信中的“必将有变”。看到这真不知道对曹军而言,是利在速战,避免粮尽对,还是死守官渡,待其有变对。不过既然战争双方一边兵多粮广,气势如虹,一边混到粮尽,勉强苦守,真不知“有变”的会是哪一边,看看战后曹操收出的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就知道了。所以从过程上看,沮授是建议等待是对的,但从结果上看,要是能按袁绍设计的优势兵力速攻战发展,又怎能等来许攸投降,军中有变呢?

  “袁绍法则”三:派淳于琼守卫乌巢
  原文: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袁绍能席卷河北,岂是不会用兵之人?乌巢屯粮之地,重要性岂能不知?淳于琼何许人也?与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呀。这样一个人在袁绍军中想必也是地位极高的元老级了,派他守卫乌巢能说袁绍不重视此地吗?带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这许多武将,二万人马,不打仗光守一个粮仓够可以的了。试想曹操前线总共才多少兵马,而且攻寨损失一般总要比守寨大的多,曹操之成功实属侥幸。而袁绍的主要错误不在不重视乌巢,而在用人上。这个其实是难免的,与白手起家的孙刘曹不同,袁家四世三公,注重论资排辈,他们又不能象我们玩游戏一样看着四围派将,象淳于琼这样的名声地位,自然要委以重任。而且看看当时袁绍营中武将,颜、文以死,高、张要留在一线冲锋陷阵,他能派谁?至于淳于琼性刚好酒,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处袁绍失察,也可说用人不当。

  “袁绍法则”四:不听许攸掩袭许昌之计
   原文: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在演义中,不听此计确是袁绍的失误,因为后边老罗在许攸入曹营后描写他与曹操的一段对话: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但仔细想想,看这段描写,怎么觉得许都离官渡,便如乌巢离官渡一般近?居然可以星夜掩袭?我是不大懂地理的,但只看游戏上的地图,从官渡跨越半个中原地区偷袭许都无异于痴人说梦。好在从一些很懂地理的三国朋友的文章中,知道老罗写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路痴过程,才知道这个黑锅是袁绍替老罗背了。
    一般的偷袭,一种是路程极近,以骑兵的快速行动,不带补给,以迅雷之势攻击目标,如曹操偷袭乌巢;一种是路程较远,但专走高山峻岭,无人可发现之地,再以天兵之势达到战略目标,如邓艾偷度阴平、胃炎的子午谷计划(虽未实现)等。而这两种方式我看不出任何适用于许攸计谋之处。而且一般偷袭,总是在正常方式下很难达到战略意图的形势下采取的冒险行为,成功固然一举获胜,但如果失败也很可能满盘皆输,上述三个例子无一不是如此。袁绍当时兵精粮足,曹军粮尽,还用孤军深入,冒这个的险吗?此时换我是袁绍,不要说刚查获滥行的许攸,就是满营众将一起劝我掩袭许昌,我也让他们玩儿去!

   “袁绍法则”五:谴张邰、高览劫曹营导致二将投降
原文:张邰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邰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邰、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
  张邰、高览是官渡前线袁绍军中最好的武将了,他们的叛变对袁绍军的打击很大。但当时袁绍的将领分派有问题吗?看看的蒋奇的下场,如果袁绍如张邰所言派他和高览救乌巢,被张辽、许褚宰的就很可能是他们俩了。当时袁绍能作出的决定,无外乎救乌巢和劫曹营两种,当然,还有很消极的什么也不做。袁绍并不是没听取张邰救乌巢的建议,而是两个都采纳了,而且兵将分配的很合理。劫曹营的是半偷袭性质,要兵少而精,要擅打突袭的名将带领,可望一举攻占敌营,所以遣张邰、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而救乌巢是属于收拾残局性质,不用偷偷摸摸,可以派兵多些,以备与曹军殿后部队遭遇时对阵,将领也不需要太著名,因为不一定能遇到曹军,所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此处用兵哪里有问题?

   说了这么多给袁绍翻案的话,最后讲几句他的不足之处。袁绍应该说战略、战术都没犯什么大错误,但在用人上很失败。不仅仅表现在派淳于琼守卫乌巢上,象田丰、沮授这样的忠臣,即便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必如此对待他们。曹操早期多次有用兵失误,被贾诩、陈宫等搞的几次差点丢了脑袋,竟能统一中原;而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几乎没犯大错,却在优势下失掉了战争,实乃天亡袁绍。

 

2、话说袁术

 吕布以外,当时的风云人物很多。北方有刘虞与公孙瓒,东南方有孙策,西南方有刘表,逐鹿于中原的是曹操、袁绍、刘备。最不成材的,是袁术。

 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在血统上是袁绍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法律上是袁绍的堂兄弟。因为,袁绍已经过继出去,当了袁术伯父袁成的嗣子。
 袁术为袁逢的大太太所生,袁绍为袁逢的小太太或丫环所生。袁术一向看不起袁绍,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一原因是:袁逢的官大,袁成的官小。袁术自己所作的官,在大家共同讨伐董卓以前,也一向不比袁绍所作的官小。袁绍作了(尚书)郎、侍御史、濮阳县令、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司隶校尉。袁术被汝南郡举为孝廉,出身比袁绍好;其后当过尚书(不是郎一级的尚书郎,而是郎的上司)、长水校尉(掌管一些属于长水部胡人骑兵的校尉,驻防地在长安西南的宣曲)、河南尹(河南郡是东汉京城洛阳的所在地,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尹的官阶比太守高)、虎贲中郎将、后将军。

 董卓窃夺洛阳朝廷的政权,废少帝,立献帝,袁绍先走,到冀州去号召各州、各郡一致讨董;不久,袁术也走,带了自己的部队走到鲁阳。
 那是灵帝的最后一年,中平六年的事。次年,献帝的最初一年,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与荆州刺史王睿共同起兵,响应袁绍、王匡等人(献帝一朝,前后共有三个年号:初平有四年,兴平有二年,建安有二十五年;初平元年是公元190年,兴平元年是公元194年,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以后,我只用献帝的年号,不再用公元纪年。刘备、阿斗,与孙坚及其子孙的年号,我写到他们之时再行注明公元的年代)。孙坚杀了王睿,吞并了王睿的兵,又杀了不肯送军粮给他的南阳太守张咨;从南阳转到鲁阳,向袁术表示好感。

 以董卓为中心的洛阳朝廷,发表刘表为荆州刺史,补王睿的缺,刘表来南阳就职。当时中国一片混乱,敌我的界线很不分明。刘表可说是董卓所提拔的人,却不能不尊重雄踞在他辖区之内的袁术与孙坚。刘表于是上表给朝廷,保荐袁术为南阳太守(刘表自己,不敢留在南阳,把荆州的州治移到襄阳)。
 袁术获得了朝廷的任命,就南阳太守之职,也上表保荐孙坚为豫州刺史。朝廷之中董卓以下的人,肯不肯批准袁术的此项推荐?有没有批准袁术的此项推荐?难考。事实上,朝廷批准与否没有多大关系。孙坚认真当起他的豫州刺史来。他一方面自居为以董卓为中心的朝廷之下的一名刺史,一方面却积极从事讨董的军事行动。

 袁术一度中止对孙坚的支援,其后因孙坚的强硬责难,而照旧送粮,使得孙坚获得胜利。这些,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袁术又做了一件对孙坚颇为友好的事,他的堂兄弟派了一个姓周名昂的来当豫州刺史。袁绍是讨董同盟的盟主,自以为有权代行皇帝职权,用毫无法律依据的“承制”二字,委派大小官吏。他的动机,无非是为了扩大底盘。他已经有了冀州,又夺取并州、青州、幽州,对于这远隔黄河的豫州,也派周昂来抢,孙坚这时在洛阳之南打仗,后方空虚。袁术替孙坚打走周昂,因此而得罪了袁绍。袁绍表示,要拥戴幽州牧刘虞做皇帝,另组一个朝廷,与董卓的政府对抗。他向袁术征求意见,袁术不赞成。于是,袁绍把袁术看成敌人,勾结刘表,叫刘表与袁术为难。袁术也把袁绍看成敌人,勾结公孙瓒,叫公孙瓒与袁绍为难。

 袁术而且写信向公孙瓒说:“袁绍不是我们家的骨血。”袁绍知道了,更加愤怒。袁术叫孙坚去襄阳打刘表,借以除去肘腋之患。孙坚很快便打了一个大胜仗。刘表自己是文人,下面也没有什么名将。然而,却有一位诡计多端的黄祖。这黄祖派兵埋伏在竹林之中,用暗箭将孙坚射死。孙坚的兵,改由侄儿孙贲统帅;人数不多,在一千与二千之间,孙贲带了这些兵回南阳见袁术,袁术上表保荐孙贲为豫州刺史,把他的兵留了下来,扩充自己的武力。袁术也逼迫孙坚的寡妇吴氏,交出孙坚在洛阳宫中所捡到的传国玺。这传国玺,是秦朝李斯为始皇帝所刻。玺上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是初平三年的事。次年,初平四年,袁术放弃南阳,移军兖州的陈留郡,驻扎在陈留郡的封丘县。他之所以放弃南阳,是因为南阳已经被他榨干了,不再有油水可供他与他的部下过奢侈浪费的生活。另一原因,是孙坚已死,他怕刘表。刘表已经派兵由襄阳北进。
 曹操这时候在(山东濮县之东的)鄄城,不能不与来侵犯他的袁术一较雌雄。论兵力,袁术强。黑山余党和於扶罗的匈奴部队,都在袁术的这一边。然而,打仗不全靠兵力,更靠指挥者的指挥技能。双方大战于(河北长垣西南)匡亭,袁术大败,退守雍丘(杞县)。曹操追击,袁术再退到(河南雎县之西的)襄邑,又由襄邑退到宁陵(河南蔡丘东南的宁陵),最后逃到(寿县、蚌埠一带的)九江郡,赶走了他自己所任命的扬州刺史陈瑞,自称“徐州伯”。

 汉朝各州起先只有刺史,在东汉末年有所谓州牧,却不是每州皆有。“州伯”这个名词或官位,完全是袁术所擅自创造,于法无据。
 当时的扬州,首县是九江郡的寿春(安徽寿县),辖境包括今日的安徽、江西、浙江与长江以南的江苏,而不包括今日的扬州。今日的扬州,在东汉末年属于徐州,称为广陵。
 袁术所占有的扬州,开始只有九江郡一郡(九江郡不包括今日江西的九江)。其后,向南扩展,派孙坚的儿子孙策打下了庐江郡(安徽中部),以刘勋为太守。
 朝廷发表了刘繇为扬州刺史。刘繇不在九江郡行使职权,渡过长江,到曲阿(江苏丹阳县),依附丹阳太守吴景与丹阳都尉孙贲。吴景是孙坚的妻弟,孙贲是孙坚的侄儿。这两人获得在丹阳的官位,是由于袁术的保荐。袁术从初平四年起,已经和董卓的余孽李傕勾结。李傕所主持的长安朝廷,任命了袁术为左将军,“假节”,封为阳翟侯(阳翟是今日河南禹县,在当时属于颖川郡,是豫州的首县)。
 袁术虽未必能够占领阳翟,做名副其实的阳翟侯,却也颇能影响长安朝廷,提拔吴景、孙贲之流。刘繇在丹阳郡曲阿县,与吴景、孙贲处得不好,也害怕有那么一天,袁术命令吴、孙二人打他的主意,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这二人从曲阿挤了出去。这二人退到历阳(安徽和县)。吴景与孙贲以历阳为根据地,与刘繇对峙。袁术派了一个姓惠名衢的老官僚,来历阳做另一位所谓扬州刺史,叫吴景做惠衢下面“督军中郎将”。刘繇的部队占了长江西岸(和县东南的)横江与(和县之东的)当利口。袁术的惠衢与吴景、孙贲,攻不下这两处渡口。这已经是兴平元年的事了。
 次年,兴平二年,孙策向袁术要还了父亲孙坚的旧部一千多步兵和十名骑兵,以及老将韩当、黄盖等人,由寿春开往历阳,沿途招募新兵,在到达历阳之时,有了六七千人;然后,一口气夺了刘繇的横江与当利口,渡过长江,占领曲阿,部队扩充到两万多兵,一千余匹马。其后,孙策又打下了(浙江绍兴一带的)会稽郡和(江西南昌一带的)豫章郡,势如破竹,威震江东。孙策的力量,本可以成为袁术的力量。然而袁术没有足以令孙策心服的德。袁术言而无信,以前曾经答应过孙策,以孙策为九江郡太守,其后拿下九江郡,却派了陈纪为太守。后来,叫孙策打庐江郡,又许诺了孙策以庐江郡太守的位置,结果,又发表了刘勋。孙策之所以急于向袁术要还父亲的兵,正是因为对袁术失望,想另找出路。等到自己有了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局面比袁术大得多,怎么还肯做袁术的部下呢?

袁术既不度德,又不量力,竟然在建安元年,积极准备,想过一过当皇帝的瘾。孙策写信劝他打消这个念头,袁术不听。孙策就与他绝交。袁术一意孤行,在建安二年僭位,自称“仲家”。有人说,“仲”是他的国号。其实,他的国号与年号,均已无考(今日在贵州的苗胞,有一部分自称“仲家”,被若干民俗学家认为是袁术的苗裔。仲家这一支的苗胞,究竟是不是袁术的苗裔?这是极有趣味的、一篇未来的博士论文的题目)。
 袁术只晓得,凭他的迷信,他有资格当皇帝。迷信的来源是:(一)当时流行了一句预言:“代汉者,当涂高。”他说:袁家是春秋时代辕涛涂的后代,应了“涂”字。他自己名术,号公路,也均与涂字相通。(二)依照西汉末年以来的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汉朝是火德,火生土,代汉而起的朝代该是属于土德的大舜之后,而辕涛涂恰好是大舜之后,他是辕涛涂之后。这一种自欺欺人的迷信说法,害了袁术自己。

 袁术的实力,仅有两个郡而已。和曹操、袁绍、刘备,都做了对头。有吕布,而常常翻脸;有孙策,而无法令孙策肯为己用。于是,他当皇帝当了两年半,便在建安四年拍床呕血而死。经过是这样的:他做了皇帝以后,以九江郡的寿春为京城,改称九江为淮南,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设百官,大兴土木,立后选妃,郊天祀地。干这些名堂,没有一件不是十分费钱的。他那里有这些钱呢?两个郡的税收,少得可怜。结果,他当了中国历史上的最穷的一个皇帝,穷到离开寿春京城,去投靠两个老部下陈简、雷薄。于(今日霍山县的)山,被陈、雷二人挡驾。最后,他决定与袁绍言归于好,向这位他一向最看不起,被他常常骂为“家奴”与“非袁氏之子”的哥哥大低其头,派人送信给袁绍,表示愿意把皇帝的宝座让给袁绍。袁绍不给他回信,却叫儿子青州刺史袁谭派人去迎接他北上。袁术走到半途,听说曹操叫刘备领兵在附近拦截;吓坏,掉转头向寿春走,走到离寿春不远的江亭,呕血而死。

作者:黎东方  由亚联子站永远的光荣录入  《细说三国》(五)

 

袁绍深得河北民心

  “得天下者未必得民心”,同理,得民心者也不一定得天下。三国时官渡之战是人们广为熟知的。为什么曹操会胜利,袁绍会失败?
  长期以来史学家总是强调袁绍代表的是腐朽的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曹操所代表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地主阶级,对人民比较宽和,试图说明曹操更顺应历史潮流,比袁绍受人民拥护。其实,在汉末军阀混战时期,每个军阀的兵士、粮草物资等都是从百姓处强行征集而来,很难说谁是真正的正义之师。百姓受这些军阀所害,流离颠沛,家破人亡,这些军阀在他们眼里都没有什么两样。曹操绝非比袁绍更得民心。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军八万降卒,在攻打并州、青州时,凡遇顽强抵抗,都一律屠城。这样的人,难道会得到河北百姓的民心吗?相反,袁氏在河北也不是人们想当然的以为是不得民心的。袁绍对待农民的政策比曹操要宽仁。
  袁尚、袁熙败退乌桓时,幽州民众十余万户都随之迁移。曹操的谋士荀攸就曾对曹操说,河北百姓多受恩于袁绍。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消灭袁绍?而是等到两年后袁绍亡故,其子内部火并时,才出兵河北?以曹操的性格,应该是最善于抓住进攻机会,不会拖泥带水的。其实,曹操征服河北之所以专心致志用了五年时间,就是因为袁氏在河北的基础很雄厚,所谓基础雄厚,也就包括得到人民拥护,辖内安定同心。在袁氏势力已经元气大伤,而且北方已经没有其他势力对曹氏产生困扰的情况下,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居然艰难的花了五年时间才平定河北,这正是曹操不得河北民心的外在反映。
  因此,袁氏势力在河北所得的民心远大于曹操,但由于他们的个人能力与曹操不是一个档次,所以虽然得到了民心,仍然要失败。

鄂ICP备11010464号-1 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42062502000005
网站管理员袁资友:13972096021
QQ:9444366  |   电脑版

微论坛 | 微家谱 | 苹果版 | 手机版新帖 | 手机论坛

袁氏家谱网(http://www.yuansc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