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袁隆平那样“带着目标感前行”

“我现在压力很大,有两件事一定要做好。”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透露自己虽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要在成为“90后”之前实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200公斤、海水杂交稻研发成功这两大目标,到时就会心满意足地准备退休了。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水稻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老人,至今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仍在科研一线仆仆奔行、孜孜以求。这样的心气和状态,怎能不让年轻人由衷点赞、年老者为之艳羡?

有一种人生叫“带着目标感前行”。何为“目标感”?我的理解是,人活着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对自己的目标有清晰的体认,让心中的目标指引、激励自己前进。有目标,是因为胸怀责任;有目标,就能充满干劲。“带着目标感前行”,人生就能收获别样的滋味和精彩,而不至于陷入身份焦虑、方位缺失,才不会掉进价值迷茫、意义迷失。

一位在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曾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有许多老人虽已退休、离岗,但人老心不老,还在为社会、为下一代贡献力量。不可否认,也有少数人把退休看成‘船到码头车到站’,甚至有人还没退休心已到站,提前好几年就进入了亚退休、准退休的熬日子状态。”信哉此言!老年人能不能老有所为,关键要看心态,关键要看有没有“目标感”。

老有所为,当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学习袁隆平院士在高龄之年仍坚持工作的做法,而是要学习他的这种不服老、有所为的生命状态和奋斗精神。人的能力有大小,追求也应该多样。袁院士有自己的“大目标”固然值得钦敬,生活中的普通人不妨结合各自实际,树立、追求自己的“小目标”,让自己的生活有方向、生命有奔头,这同样值得赞赏。

我国在世纪之交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全国将达到深度老龄化,也就是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数以亿计的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如果他们有所作为、积极进取,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充满活力。政府部门、社会各方有必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既有意愿也有平台,继续为家庭、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把“目标感”进一步转化为获得感和幸福感。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当年,王佐良先生曾以优美的笔触把风行世界的短章《青春》译成中文,其中的不少名句一直感染和激励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的确,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想想看,袁隆平院士以米寿高龄尚且能够如此充满热情和干劲,比他更年轻者有什么理由早早放弃目标、安心进入“暮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