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望家族”袁燮的世家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袁燮是南宋时期宁波著名的心学家和政治家,他提出自己的世家理念。 袁燮认为,能称得上世家者,不在于权势和钱财的延续,而在于精神与气脉的传承。 精神气脉的传承在于传“心”,而传“心”又寓于谨严的家法之中。 袁燮的世家理念,来源于孟子的“世臣”观念,与他自己显赫的家世有关,对于今人具有启迪意义。

 

袁燮(;">1144-1224 )字和叔,号絜斋,南宋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袁燮“师事陆九渊,得其指授,具有原本”,为“甬上四先生”之一。今天所能见袁燮著作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家塾书钞》十二卷、《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和《袁正献公遗文钞》两卷。 研读袁燮文本,发现他有一个世家理念,他的世家理念对今人仍有启迪意义。

 

一、袁燮的家世

 

袁燮看重世家,与其家世有关。 袁氏原籍河南开封,辗转来到鄞县。 到南宋,袁氏渐成鄞县望族。 真西山曰:“至我朝,而四明袁氏浸显。”在袁氏家族史上,袁燮高祖袁毂乃关键人物。 袁燮说:“自高大父光禄公以儒学起家,袁氏始大。”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 《宝庆四明志》言其为“王鄞江先生(王致)门人”,袁燮说“我高祖父光禄公实师事正议先生(楼郁)”。 可见他是转益多师。 袁毂嘉祐六年(">1061)中进士,先为建安尉,后做青州录事参军。 因办案“无不尽其情”,被荐知邵武军。为官清介,上奏条陈盐法利病,主张减课税,深得时人爱戴。迁为杭州通判,与太守苏轼相得益欢,相互酬唱。后任处州知州,终为朝奉大夫,赠光禄大夫。有《文集》七十卷、《纂通题》一百卷。楼钥赞《纂通题》曰:“自少学赋,最重《韵类》之书,窃以为古今类书第一。 盖类书必须分门,虽多出名公,而事多重叠,又必有杂门。 惟此书以韵别之,读者随字径取,一索而获。 每一目之下,必有赋题,故以《题选》为名。 况公编纂精确,诸经注疏,搜括无遗。”袁燮曾祖袁灼,字子烈,元祐年间进士及第。袁灼始为光禄寺丞軍器少监,后出知婺州。婺州武臣曹宗,乃权相蔡京">的姻亲朋党,“横于一州”,“数犯法”。袁灼不畏权奸,将其拘监致死,因此惹怒蔡京,降了官阶。后起用知隨州。宣和末年,召为仓部郎,面劝天子“清心省事,安不忘危”,言辞切直,贬为泗州知州,以朝议大夫而终。 袁燮总结曾祖一生:“夫典州而不阿大臣,立朝而敢进忠言,人臣之大节也。”

 

袁燮祖父袁坰,字卿远,体质不好,向善之志不衰。虽为官宦子弟,却谦逊有礼,乐于施舍,“孝友温恭,与物无竞,里中称为长者”。 袁坰无意于科举,独于子女教育尽心尽力,高薪聘请硕学鸿儒做家塾老师,侍候老师恭敬有加,无人能及。两子袁文、袁章皆“见称宗族乡党”。年老时清心寡欲,“惟以赋诗鼓琴自娱”。 袁燮有《先祖墓表》。

 

袁燮父亲袁文,字质甫,号逸叟。自幼聪警,读书数遍即能成诵。喜读书,手抄口诵,日夜不辍。得古圣贤意,勇于为善。不汲汲于科名,平居博览经史,考订古籍,有《甕牖闲评》八卷。《四库提要》称:“其书专以考订为主,于经、史皆有辨论,条析同异,多所发明。而音韵之学,尤多精审。凡偏旁、点画、反切、训诂,悉能剖别于毫厘疑似之间。其所载典故事实,亦首尾完具,往往出他书所未备。虽征引既繁,不无小误,……而大致该洽,实考据家之善本。”

 

袁燮叔父袁章,字叔平,天资隽敏,刻苦学习,于诸经皆通大义。入太学,测试屡为之最。 时秦桧主政,“讳言程氏”,袁章因此科举考试不利。退居乡间讲学,从游者日众,里中推为硕师。后由汪应辰推荐,于乾道五年(">1169)进士及第,先为绍兴府诸暨县主簿,后为泰州州学教授,又教授和州,为南康军判官厅公事、通判常德府。袁章一生爱读书,知识渊博,为人谦逊,为官清廉。袁燮说其叔父:“先君既殁,每见叔父如亲犹在。教我诲我,六经百氏,靡不讨论。”

 

袁氏家族至袁燮一辈,影响日大。袁燮之兄袁觉,两为乡贡进士,著有《袁氏家塾读书记》二十三卷。袁燮少读《后汉书·党锢传》,以名节自期。二十三岁入太学,与同乡沈焕、舒璘、杨简以道义相磨砺。见陆九渊发明“本心”之旨,遂师事之。三十八岁进士及第,授江阴尉。宋宁宗时,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侍郎等,多次面见天子,“敷陈政事,亦极剀切详明,足称词达理举”,对当时政治有一定影响。 因反对史弥远议和,被论罢。后知温州,进直学士,奉祠而卒。袁燮之弟袁槱,“才器不群,而强于为善”,以累举特恩,授迪功">郎、蕲州黄梅县尉,“奉己俭,居官廉”。

 

袁燮之子均有声名。长子袁乔,为宣义郎、知绍兴府新昌县,曾“录其家庭所闻”,编为《絜斋家塾书钞》十卷。仲子袁肃,号晋斋,庆元五年( ;">1199 )进士,官至少卿,尝知江州。 他师事舒璘,知名当世。三子袁甫,字广微,号蒙斋,取嘉定七年( ;">1214 )进士第一,累官权兵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袁甫自小接受父亲的心学熏陶,又问学于杨简,是南宋四明心学重要的代表人物。著有《蒙斋中庸讲议》四卷、《蒙斋集》二十卷。袁燮幼子袁商,为承奉郎、新监临安府新城县税。

 

真西山说:“若东都之袁、杨二氏,气脉联属,名德俱隆,则可谓世家矣!”此处“袁”即指袁燮家族,足见袁氏家族让时人称羡。清人《甬上族望表》对于南宋四明袁氏家族有“七望”之说:“城南袁氏,光禄大夫毂,正议楼公之高弟也,一望。正献之父文,著书曰《瓮牖闲评》者也,二望。正献第三。 正献之仲子江州肃,第四。正肃第五。 少子阁学商第六。 正肃之孙鹿昭山人裒,第七。共七望。”袁燮有如此让人倾慕的家世,他心中自然容易产生世家理念。

 

二、袁燮的世家理念

 

“世家”一词顾名思义,是指世禄之家。《汉书·食货志下》云:“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如淳注曰:“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在司马迁《史记》中,“世家”又用作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谱谍。“世家”还指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如通常所说“梨园世家”、“中医世家”、“武术世家”等。袁燮有时也在这层意思上使用“世家”一词,如他说:“余观之于诗者,代不乏人,而能世其家者几希。惟杜审言之孙甫,最为煊赫。”这里“世其家者”,是指家族的作诗传统。但更多时候,袁燮对世家有自己特别解读。从袁燮的论述中,可以探察袁燮世家理念的几层含义。

 

其一,袁燮之“世家”源于孟子之“世臣”。袁燮给《相山正论》作跋曰:“王氏一门,正人继作,遂为世家。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而世臣之谓。’若伊尹之有陟,周公之有伯禽,召康公之有虎,始可谓能世其家者。”孟子所说“世臣”,赵岐《注》释为“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辅其君以道”。 袁燮所列“伊尹之有陟,周公之有伯禽,召康公之有虎”,也是突出此点。孟子重视“世臣”,袁燮指其原因:“盖世臣自与新进不同,国家之本末源流,无不周知,而又能尽忠以事其上,故欲其世世相续。祖父既贤,子孙又继之,则国家常有恃矣。” 袁燮师从象山,象山心学接脉于孟子,于此可为一证。

 

其二,“世家”即世代相传之家。袁燮谈到靖康时期何尚书,说:“尚书忠义如此,后嗣子孙诚能续而不绝,斯足以世其家矣。”“世其家”是说一个家族能够世世代代薪火相传。这种相传并非像动物那样只是传递着生物基因。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是血缘纽带上的一个点,都有自上而下的传承,但并不是每个家族都可以称为“世家”。“世家”是在肉体生命延续之外,还承载着一种精神性东西。袁燮说:“余闻古人重世家,取其源流相续也。”“源流相续”意味着家族世代坚守着某种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又可以保证家族世代绵延不绝。 袁燮对此举例加以说明:“穆王命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又曰:‘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宣王命召穆公,亦以康公期之。曰‘召公维翰’,谓康公也。曰‘召公是似’,欲穆公似乃祖也。治世盛时,所贵乎世家者盖如此。”因此,袁燮所说的“世家”,“非若寻常之流,徼幸于一时,易盈而易涸也”。

 

其三,世其家者,既不是权势,也不是钱财,而是“气脉”与“名德”。袁燮说:“古人贵世家。所谓故家者,非乔木之谓,而世臣之谓。……然所贵乎世家者,非必七叶珥貂如汉之金张,八叶宰相如唐之萧氏也。名位虽崇,而不皆贤,亦何世之有? 如东京之袁、杨二氏,气脉联属,名德俱隆,斯可谓世家矣。”权势与钱财固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是它们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外界可以给予,也可以夺去,人不能自主掌控。一个家族也许可以享受一时的权势与钱财,但不可以永远享受权势与钱财。 袁燮所谓的“世家”,侧重强调世代相传的“气脉”和“名德”。“气脉”是一种生生不已的内在生命,“名德”是表现于外的道德名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对照袁燮家世,可知他所说的世家确实不关钱财和官位。袁燮祖父、父亲均没有做官。袁家经济也算不富裕。袁燮夫人边氏嫁袁燮时,边母叮嘱曰:“而夫之贫,而父所知也。为汝择对,惟以嗜学故,毋敢不恪。”袁燮也曾自我描述道:“某家故清贫,自宦游至今,田不过四百亩,念族人之贫,思有以賙之,力不能及,每以为恨。”袁家能称得上世家,是家族世代相传着一种“气脉”、“名德”。

 

其四,流传“气脉”与“名德”,就是传“心”。 袁燮说:“心者一身之宗主,家传之要道也。 人孰不爱其子孙? 与之爵秩,心不正则不能继;丰其财用,心不正则不能保。 惟此心之传,精纯不杂,气脉不间,其将弥久而弥昌乎? ”袁燮所谓的“心”,也就是象山心学所提倡的“本心”。 袁燮“本心”内涵极为丰富,详细讨论当付之他文。简言之,袁燮传“心”重视人的精神生命。袁家虽物质贫乏,但其父仍在屋舍旁整理三亩之园,用来种植花草和竹子,每日与子孙周旋于其间,相互“考德问业,忘其为贫”。袁燮说:“此吾家不可阙者。与">其增膏腴数十亩而传之后裔,孰若复三亩之园而不坠其素风乎?”

 

其五,所传之“心”需系于严谨家法。在给从兄袁涛写墓铭时,袁燮说袁涛:“虽清贫至骨,终不肯低首下气有求于人。沈酣简策,自得其趣,无慕于外。旧庐既毁,屏居萧寺,门虽设而常关,外言不入,内言不出,如女子深藏莫识其面,亦足以知家法之严谨矣。”袁燮称赞云巢王公二子,说他们“皆修谨守家法”。一个家族世代传递精神气脉,只依靠道德训诫是不够的,还需辅以严谨家法。 这种家法也可称为“故家遗俗”。袁燮说:“自古忠贤之后,虽更历数世,耳目不接而气脉流传未尝间断,则必有笃厚之士著称于时,此孟子所谓故家遗俗者。”有一例,可见袁氏家法之严。袁燮叔父袁章“一日燕语,偶字姊婿”,于是其父">就教导说:“姊婿,尊行也,奈何字之?”从此,袁章“未尝语及其字”。受过谨严家法的人,言行自与人不同。袁燮说父亲袁文:“为人亮直,中无留藏,入与家人言,出与邻里乡党言,是是非非,率由中出。凡世间面誉背毁,机巧钩距之态,秋毫不存。遇人无贵贱、能否、长幼,必以诚敬,恂恂卑谦,若无尽寸可称者。醇浓之气,蔼然见于面目。 即其貌,听其言,知其为故家遗俗也。”

 

其六,“世家”理念需要时时受到提示。袁燮的父亲袁文见儿孙犯了错误,就一定会告诫儿孙们说:“汝曹不自努力,其若门户何?”这意思是说,如果不从严要求自己,就会让祖上蒙羞,就会使家名玷污。 袁燮还说自己的从兄袁涛,“屡为某言高大父光禄公有大名于当世,仓部继之,无忝前人。吾家固尝兴盛矣。”这些同辈兄弟的话,对袁燮大有感触,他曾经发誓说:“先世如是,吾当复之。”他没有哪一天忘记自己的这个誓言 。 袁燮在写给他人的诗中,曾经说道:“痴儿侥幸居前列,朴学流传本故家。第一不宜贪显宦,更烦师友护兰芽。” 袁燮一方面肯定“朴学”是自家的传统,“朴学”就是落在实处的践履之学;另一方面希望他人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袁甫,使他在自我修养上有所收获。世家观念正是如此反复地被提起,从而在家族成员的内心形成一种意识,将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家族的兴盛荣辱联系起来。">袁燮有如此的世家理念,影响着他与别人交往。楼叔韶是袁燮的好朋友,要到东阳做县尉。 袁燮赠给他三首诗,其中一首诗写道:“古人重世家,非为世其禄。世禄非不朽,风流要相续。君家富才杰,海内仰名族。岂徒衣冠盛,要使操履笃。迩来益光华,君其继高躅。” 楼氏也是鄞县的一个名门望族,曾出现过楼郁、楼钥等著名人物。袁燮诗中以世家来勉励好朋友,就是要他到东阳做出成绩。这不仅为了地方百姓,也为了楼氏家族的声誉。

 

《絜斋集》有不少文章是人物行状、墓记。袁燮在评价人物时,非常看重评论对象的世家出身。如他给李十鉴作墓志铭时,特别提到李的世家风范。他读《相山正论》,从而发出感叹,说:“家教所渐,宜其有子如此哉!”《相山正论》作者为王之道字彦猷,庐州人。宣和六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后调历阳丞。南渡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后以其子蔺官枢密使,追赠太师。“人所不敢及者,公能言之,深有补于当世急务”。其子王蔺面对“奸相盗权,妄开边隙,无敢少拂其意者。而公独力与之争,曾不暇为一身计。非相山教以义方之明验与?”

 

三、袁燮世家理念的现实意义

 

对世传其家的追求,可谓是源于人之生命本能。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已经揭示,凡动植物均祈望自己的基因能够传得广泛,续得久远。树总是向高处生长,以求将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猴群中发生的战争,多是起因于争夺交配权。动物和植物的种种现象,都是为了留传自己的基因。人经动植物进化而来,动植物的一些基本特性,也沉积在人的生命之中。中国人所念念不忘的子孙满堂、瓜瓞绵绵,其实也就是这种基因留传本能的折射。

 

当然,人毕竟超越了植物和动物。在渴求基因留传的同时,人还赋予了自己这一行为以文化意义。权力与财产是文化中最显而易见的东西。伴随着生命的延续,应该还有权力与财产的延续,因为权力与财产有利于生命基因的留传。过去中国的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中国的有钱人可以娶三房四妾,说到底都要落实在基因留传上。但是,人们逐渐发现,要想保持权力与财产的延续,还需要仰仗人的精神和德行。没有德行修养,喧赫一时的赢氏政权二传而亡;没有精神相续,无数的“雕梁画栋沾满了蛛网”。因此,袁燮以传“心”而传“气脉”与“名德”,这种世家观念属于更高层次的文化,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个家族有了精神气脉,就可以沾溉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润物细无声”中涵养着家族成员的德行。 一个有德行的人,也是蕴含着精神气脉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赢得社会的尊重,也容易取得权力和财产。更重要的是,注重精神气脉,这正是人存在的本质。人是天地进化的最高成果,是天地的精神气脉的集中体现。陆九渊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所以贵与灵,只是这心。”袁燮继承了陆象山这一说法,他说:“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可贵;不存,则虽贵而可贱。”因此,袁燮所要传之“心”,就是天地之精神气脉。

 

中国文化素来推崇世家。唐以前论及世家,多与官职和财产相联。到了宋代,社会上的世家观念有了改变,由重门第转而崇德行。与袁燮同时代的楼钥也持有与袁燮几乎相同的世家观念。袁燮给楼钥作行状时,说到楼钥“惧儒学之不续,勉励诸子,俾世其家,频举谢太傅自教儿之语。……然公所谓世其家者,讵止于此? 榜书斋以‘攻媿’,曰:‘人患不知其过,知之而不能改,是无勇也。’自号为攻媿主人,小有过差,不敢自恕,期于无愧之可攻。”楼钥以“攻媿”名斋,可见他勉励诸子的世家观念,在于重视个人品德修养。

 

袁燮强调家族精神气脉传承的世家理念,在今天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人们在网络上经常讨论“富二代”、“官二代”。不可否认,人们在提及这二个词时,多是含有贬义的。从理论上来推测,“富二代”有前辈所提供的基础,应该更能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官二代”在上辈面前耳濡目染,应该更能活出个人样。但是,社会现实中,“富二代”更多表现为轻狂,“官二代”更多表现为跋扈。人们在网络上对有些“富二代”表示辛辣嘲讽,对有些“官二代”表示极度鄙视,是因为他们身上很少能发现袁燮所提倡的那种精神气脉。当我们处心积虑为自己后代谋划未来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考虑世传其家的问题,我们应该参考一下袁燮的世">家理念。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世传其家,在此需要破除两种错误想法:一是认为世代富有,或者世代为官,或者世传其业,这便算得上是世家。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判断世家的标准,应看传承中有没有精神气脉。当一个家族具有精神气脉,这才称得上世家。二是认为上一代人艰苦奋斗,这个家族就一定会形成好的文化传统。事实告诉我们,明清时期有不少晋商家族经过艰苦奋斗,曾经煊赫一时,但到后来他们的子孙竟然吸食鸦片,沦为乞丐 。因此对于家族中传承的精神气脉,需要有一个自觉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的提示,还要用心地去建设,然后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家。

 

编注:原标题为“袁燮的世家理念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实龙,生于1964年,安徽安庆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浙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