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开

《鄞东袁氏宗谱》为民国壬戌岁(1923年)重修,九思堂珍藏。谱中姓氏说指出袁氏有城南袁、城西袁、城东袁、后唐袁、大池头袁、奉化袁、慈溪袁等,系异派而同源,支分而一本。笔者经过考证、勘察,查阅新近出版的《杨霁园韵文集》中的《阳堂乡袁氏谱序》,参考张如安教授等相关书籍,基本厘清了自北宋开始的鄞县袁氏主要支派——袁毂(城南袁氏)、袁?(南湖袁氏)、袁壳(城西袁氏),三脉世系及繁衍概况。

袁佳成一脉系城南袁氏,其祖上毂公(1037~1110)字容直,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与苏轼同科进士,苏轼任杭州太守,袁毂任杭州通判,两人形同兄弟,相得益欢。袁毂编纂的《韵类题选》100卷被楼蚎称为“古今类书第一”。1101年袁毂告老还乡,卒赠光禄大夫。袁毂长子袁灼(1068~1126),元祐六年(1091)进士,曾为婺州(今金华)太守,任上惩罚时相蔡京的亲戚,刚正不阿,虽被贬谪,但灼公笃志遵业,博学高识,最终官至尚书仓部郎中,家门也从此兴盛起来,死后葬于鄞东下水绿野岙穆公岭之左。袁灼生有四子:埴、埛、增、堪。袁埛(1097~1155)曾跟随父亲住婺州、随州官舍,乐于救济贫穷,以德性闻名乡里,后以次子袁章(进士)赠朝奉郎。袁埛长子袁文(1119~1190)从小读书不懈,善作诗赋,深研《尚书》,著有品评苏轼的学术著作《瓮牗闲评》和《名贤碎事》30余卷,拜通议大夫。袁文妻子戴氏非常贤良,助夫教育觉、燮、藻、賧四子颇为成功。特别是次子袁燮(1144~1224),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历任江阴尉、浙东帅属官、国子祭酒等,最终赠龙图阁大学士、光禄大夫,谥号“正献”。袁燮与杨简、沈焕、舒瞞并称为四明“淳熙四先生”,是南宋“四明学派”的卓越代表。袁燮有四子:乔、肃、甫、商。袁乔曾任绍兴府新昌县知县,袁肃1199年进士,曾为余姚令和临安知府。袁甫(1179~1257),1214年进士第一,是鄞县历史上6位文状元之一位,官至兵、吏两部尚书。袁商1223年进士,官至宝谟阁大学士。袁甫有五子:衡、复、循、从、。袁衡1226年进士,官至四品大夫,袁复授登仕郎,袁循授徴仕郎,袁从守永州,袁通判潭州。衡之子京文,复之子裒文,循之子襄文。这一族中灼、埛、文、燮、乔、肃、甫、商、衡、循、复、徕等 茔墓全在下水绿野岙。同时,据宗谱记载袁甫墓前有祭飨厅,额曰绿野堂,墓左右置造仙桥,墓西有石碑,记太保右丞相赞曰:“巍巍正肃,作圣有功,擢魁嘉定,蹇蹇匪躬,禽鸟春风,予乐攸同,高山景行,允矣儒宗。”

这一脉于道光甲申年间续编行第:光大学士,德积必昌,世济其美,善庆永长。“士”字辈袁士位(1736~1798)始迁居岐西,迄今200余年,尚未入谱的袁佳成为济字辈,其兄袁济智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家乡大河里钓上一条47斤大青鱼,传为美谈。

南湖袁氏是袁 一支, (也有谱写成鄃)为二员外,其子袁谓,赠少保。袁谓子袁皋,赠太保。袁皋子袁癉,曾为郡吏,葬鄞西桃源乡林村紫岩。癉51岁生韶,韶(1161~1237),幼学于族父袁燮。袁?一支原与袁毂一支同居城南,称“南袁氏”,至袁韶始迁南湖,居狮子桥西,称“南湖袁氏”。袁韶59岁起任临安府尹近十年,号称“能臣”,后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77岁死后被封为越国公。袁韶70岁时在紫岩之阳为其父袁癉建造功德寺,后朝廷赐名“广恩崇福”,尚书王应麟有文记其事。基此,“南湖袁氏”成为望族。袁韶之子袁似道(1191~1257)因与权臣贾似道同名而退隐,积官至中散大夫、鄞县开国子,其次子袁洪(1245~1298)通判建康并任建康府学教授,以慈善求得名声。袁洪子袁桷(1266~1327),自称“清容居士”,是王应麟最佳学生,通典制之学,官至江浙行中书参知政事等,在朝二十余年,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并编成《延祐四明志》等书,有文集50卷,存诗1480首。袁桷娶宋相郑清之哥哥的曾孙女郑氏为妻,生三子四女,长子璋,次子馞,三子繢,其后代少著名人物,南湖袁氏门风有所淡化。直到清同治九年(1870),24世袁禹林出现,南湖袁氏才稍稍兴盛起来。1909年,30世袁牧之出世于南郊路杨家桥巷1号清代三合院,他少年时在故居旁崇志小学(袁燮办学处)接受启蒙教育,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49年出任中央电影局第一任局长,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者之一,为南湖袁氏续写了现代的辉煌。

西门袁氏由袁壳之后袁子诚始,1129年北宋灭亡后,时任临安知府的袁子诚护送赵构南迁,始居于鄞之西郊新河塘之北,称城西袁氏。袁子诚虽为宋进士,但或因年轻时报考进士户籍尚不在鄞县,故未入《鄞县进士录》也未入《鄞县志》。袁子诚之子袁国贤,进士,官至龙图阁学士,其长子袁章,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章之子袁冈(1195~1248),曾任江南东路县尉,冈生三子:锡、镛、蚆。袁镛1271年进士,有文武才。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兵至鄞,70多岁的袁镛率领若干家将和勇士前往劝降元兵,未成被元将所执,宁死不屈,尽忠而亡,在鳖山祭墓的一家17人闻讯纷纷投水自尽,只救得6岁小公子润祖1人,称启孤一脉,今鄞西集士港镇山下庄上河头有启孤庙(袁圣君庙)。润祖(一名泽民,1270~1351)任鄞县县学训导、庆元路儒学教授,生子二:麟孙、士元。士元(1306~1364)是个孝子,父患背疽,士元吮之而愈,历任西湖书院山长、?山书院山长,开启城西袁氏藏书传统,诗有“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等名句。其四子为:珙、皀、瑛、瞡。长子珙(1335~1410)自号柳庄居士,以善相闻名,住圣旨亭(珙辅助燕王朱棣成为明朝永乐帝后,屡获圣旨而得名,现新芝路之“新芝”为“圣旨”谐音)附近,珙有五子:忠敉、忠敏、忠教、忠彻、忠敩。四子忠彻(1368~1458)幼传父亲相术,赠尚宝少卿,有尚宝第,生子三:应駘、应骧、应??。应骧(1423~1483)为城西袁氏第十世。十一世后,代有闻人显要,依次为大纶-承源-祖义-庆成-茂忠-宏益-德进-钧-有容-眉寿-丙熊-久梁-乃彬。至24世袁嗣复发起重修西门袁氏家谱,载入族人14000余人,仍活跃在如今社会舞台上的有3800余人。今新芝路西河街口(加油站旁)有“西袁故居遗址碑”。

袁氏家谱颇多,且各认其祖,各领其流,各述其详。戴良在《四明袁氏谱图序》中指出“异时文献之盛称东州,东州文献鄞为盛,而袁氏又鄞之最盛也。”本文以《鄞东袁氏家谱》为底本,吸取相关宗谱、文献之精华,试图理清一些纠结不清的袁氏三族脉络,算是对来访者的一个回答。然因谱谍颇多,且时贯千年,各家认祖说法亦不尽一致,或有讹误之处,谨求证于方家。

★★

]

北京公主坟与永修人袁容家族

明清两代公主们是不与父母、公婆合葬的,很多公主就单独埋在北京城,所以现在北京还留下了不少公主的坟地。有的地名就直接叫公主坟。在北京的房山阎村镇就有个有名的公主坟村。这个公主坟埋着明朝永安公主和她的丈夫袁容。

2006年2月3日香港《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香骨有幸葬房山——明永安公主》,详细记述了明成祖朱棣的女儿永安公主和她的丈夫袁容的历史故事。“明成祖对这个有将才的大女婿极为倚重,每次外出巡幸,都命袁容掌留守事,备受信任”。但是这个驸马袁容曾经一度骄纵,有一次,都指挥‘款台’(人名)乘马经过驸马府,没有下马,袁容大怒,几乎将他打死。成祖知道后,给儿子赵王朱高燧写了一封信道:‘自大明立国以来,从未听说经过驸马府也要下马。晋朝的驸马王敦,纵恣暴横,最终自取灭亡。你拿这封信给袁容看,让他立即把殴打款台的人押送京师。’袁容惊惧谢罪。

明成祖15年(1417年),盛年的永安公主(约1380—1417年)不幸去世。明成祖剥夺了袁容的侯爵。直到8年后,永安公主的侄子宣德皇帝即位,重新恢复袁容的所有封爵,任用他协助留守北京,并参与劝降了叛乱的赵王朱高燧。袁容死后,被追封为沂国公,与公主合葬在这个公主坟里,留下这个文物故地。

根据明朝万历46年(1618年)的《建昌县志》第七卷记载,这个袁容是永修人(《明史》认为是安徽寿州人),《建昌县志》记载的依据是:“王世贞《皇明实录》并府志,这个府志即<南康府志>,明朝正德10年出版,出版该书的时候,袁容的孙子还在担任广平侯,该书中列驸马袁容、李让的籍贯为江西永修,对方应该是认可的。而《明史》作者认为已经去世200多年的驸马袁容、李让是安徽人,那是张廷玉们的舛误)”。

他的父亲袁洪跟随朱元璋开国有功,被封都督。袁容继承父亲的职位,并在洪武28年(1395年),被朱元璋指定,迎娶了朱棣的女儿永安公主,担任时任燕王的朱棣的‘仪宾’。

1399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他跟随着朱棣攻打建文帝治下的雄县、莫州、真定,驰援永平、北京,多次留守都城,“经营调度,应机决策,缮修备御,屡立大功。永乐癸未,锡诰券,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功、特进光禄大夫驸马都尉广平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子孙世袭。卒,赠沂国公,谥忠穆。传至成化间,子瑄祀绝”。

关于他这个皇帝驸马的家族往事,虽然曾经煊赫一时,但至今已多被湮没,我经过翻阅古籍,删繁就简,整理后叙述如下:

1、 战功突出,封驸马都尉、广平侯

根据明朝书籍《奉天靖难记》第二卷记载,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夏,燕王率兵发动“靖难之役”,公开反对建文帝。建文帝派长兴侯耿炳文等人统帅三十万大军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市)。明、燕两军在此展开激烈的“真定会战”。

明成祖朱棣出涿州、娄桑,夜袭雄县,在“月样桥”伏击来援的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部队,生擒主将杨松、潘忠,继而率领虎狼之师的燕军,猛扑向滹沱河边的耿炳文大军,斩杀三万人。耿炳文最后逃入真定城。朱棣命令袁容驰援山东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打退明将吴高,自己则突袭大宁,逼降宁王。不久,建文帝派李景隆率领50万人马来攻打北京,被朱棣击溃。朱棣率军进入山东,后通过长途奔袭南京的方式,打下都城,夺取了皇位。该书还提到:“(1340年)十月初八,后军都督陈亨卒。上(朱棣)亲为文,遣仪宾袁容祭之”。

永乐元年(1403)五月,再论靖难之功,封驸马都尉袁容为广平侯,禄一千五百石,并赐丹书铁券,永世袭爵。同年十月初一日明成祖颁诏,明成祖更是公开推行了“军功袭职例”,规定军功爵位可以子孙世袭。于是,袁容这个家族得以三代五人传承“广平侯”这个侯爵。

明朝万历年间文坛领袖王世贞(1526-1590)在他著述的《皇明盛事述》第一卷中记载:“太宗长女永安大长公主驸马袁容”、 “右都督袁洪女为岷庄王妃……袁洪一女为王妃,而子亦为驸马” (《明史》认为永安公主为朱棣五公主)。袁洪的儿子就是袁容,袁容还有一个姐妹是珉王的王妃。

关于明朝时驸马都尉的官阶和地位,古人都有研究。在王世贞的另一本历史著作《皇明异典述》中说:“驸马伯二品……以阶勋考之,盖正二品也……袁容封广平侯、李让封富阳侯,以靖难功”。《明史》在《志第五十二。职官五》中也记录:“驸马都尉,位在伯上。凡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并曰驸马都尉。”

2、 留守都城

《明史》第168卷,列传第九里面的“袁容传”中说:“凡车驾巡幸,皆命容居守”。这说明袁容非常受尊重和信任,威信很高。

《宣宗实录》这样记录:宣德元年八月,明成祖朱棣的儿子赵王朱高燧谋反,宣宗亲征,他命令儿子郑、襄二王居守,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亨、都督张升、山云、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协同赞辅。

期间,驸马都尉袁容给宣德皇帝上奏,宣德帝晓谕他说:

“在京每日启事止用启本。各处所奏机密重事启知,遣人驰奏。如强盗、反狱等事不可缓者,即时启知施行;及修治军器之属,急用诸物,公同会计,具启支给,仍用具奏。其余事务应行者,即具启施行。可缓者,以奏本付科,俟车驾回奏请”。

宣德三年,宣宗巡边,仍然是袁容主持留守北京,皇帝命令:

(三年八月癸卯)敕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少师隆平侯张信、行在兵部尚书张本、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张瑛、户部尚书郭敦、都察院右都御史顾佐等居守北京,大小事须同计议,措置得宜,不可怠忽,忽遇警急机务,审议

★★8 20:34:04 [只看该作者]

清朝全国各府縣袁氏支派

各省支派

直隸:宣化、河間、安肅、撫甯、荏平、東光、靜海、保定、順義、阜平、武邑   雄縣、寶坻、玉田、曲周、東明、深澤、滿城、成安、青縣、滄州、萬全任邱

順天:大興、通州、三河、宛平、昌平、香河

奉天:即遼、廂紅旗、廂藍旗、廂白旗、東

漢軍:正黃旗、廂紅旗、廂白旗

江蘇:蘇州、楊州、徐州、長州、江甯、金壇、吳江、松江、淮安、吳縣、元和、江浦、江都、通州、常熟、崇明、武進、無錫、華亭、興化、上海、如皋、六合、泰州、陽湖、昆山、婁縣、丹徒、震澤、山陽、沛縣、青浦、奉賢、金匱、江陰、邳州

安徽:安慶、泗州、青陽、廬江、合肥、盱眙、壽州、天長、宣城、潛山、桐城

浙江:嘉興、錢塘、富陽、東陽、慈溪、會稽、鎮海、天臺、寧波、仁和、上虞、鄞縣、山陰、蕭山、新城、嘉善、奉化、桐廬、諸暨、臨安、秀水、海鹽、開化、德清、西安、新昌、平湖

福建:閩縣、建安、漳浦、上杭、建陽、清流、龍溪

河南:開封、河南、南陽、大康、確山、汝州、虞城、魯山、汝甯、陳州、洛陽、汝陽、鄢陵、唯州、登封、考城、新蔡、南召、祥符、毫州、禹城、商邱

滑縣、杞縣、柘城、安陽、蘭陽

山東:濟南、武定、曹縣、沂水、安邱、臨朐、荏平、即墨、臨淄、聊城、淄州、長山、章邱、博平、益都、海豐、濟寧、德州、膠州、蓬來、臨清、肥城

山西:翼城、洪洞、長治、陵川、曲沃、祁縣、邢臺、萬泉、崞縣

陝西:同州、長安、富平、榆林、鳳翔、幹州、潼關、大荔、高陵

甘肅:涼州、成縣

湖北:武昌、黃州、荊門、黃梅、麻城、黃波、沅陵、江夏、漢陽、宜昌、孝感、蒲圻、興國、宜都、石首、蘄州、監利、通山、蘄水、黃岡、棗陽、克山、江陵、大冶、沔陽、安陸、潛江

湖南:衡州、寶慶、澧州、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