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宋陈郡阳夏袁氏诗文研究(二)晋宋陈郡袁氏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2017-11-06 曹萍 袁氏家谱文化


第三节 晋宋陈郡袁氏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基于上述种种的优势条件,以及家族成员的奋发好学,陈郡阳夏袁氏成员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如同他们的政治成就一样,不容忽视。早在三国时期,袁氏家族成员袁涣,其文学成就已有记载,他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著录。这对于后世家族成员来说,无疑起到一个教育与示范的作用。自此以后,从西晋到南朝宋,陈郡阳夏袁氏又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如袁准、袁乔、袁质、袁豹、袁宏、袁淑、袁山松、袁粲等,这样一个家族性文学盛况的出现绝非偶然。


(一)袁准

袁准(亦作凖),字孝尼,为晋给事中,“其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己。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早在魏晋之际,精通儒学的袁氏家族成员袁准便因注《仪礼·丧服经注》一卷而名扬天下,他还曾作《易》、《周官》、《诗传》,论五经滞义,著有文集二卷,《正书》二十五卷,随《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又作《袁子正论》十九卷,多处还曾被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用。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注: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群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袁准在此文中对诸葛亮的人品及其政治、军事才能大加赞颂,记述了其从辅佐刘备,到托孤辅佐刘禅期间之事。诸葛亮的所有行为都紧紧围绕保卫皇权展开,他虽有专权之能,却无觊觎皇权之心。其用兵如神、进退如风、通天文、晓地理,如此将才令人叹服,乃至其死后数十年,仍被国人所怀念。袁准在此文中还引用了孔子《论语·雍也》之语:“雍也可使南面”,认为诸葛亮完全有能力独揽大权。《袁子》为裴松之注引《三国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袁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袁准博览群书,有通古晓今之才。

其《丧服经注》,是对我国古代礼仪制度著作之一的《仪礼》所进行的注解,《仪礼》与《周礼》、《礼记》被称作“三礼”。而内容最难理解的也正是此书,袁准为此书的《丧服篇》作了注解,讲述了人死后相互致哀的礼节,今已经基本散逸。

袁准著有《袁子正书》二十五卷,正书即为正论,是其所提出的治国大略。其正论文章主要有《用贤》、《论兵》、《设官》、《明赏罚》等篇。其《厚德》一文指出“恃门户之闭以禁盗者,不如明其刑也,明其刑不如厚其德也”,他认为,紧闭门户以防盗的办法,不如加强犯罪后的刑罚,加强刑罚不如采取道德教育来预防犯罪。“退而修德,为男女之礼,妃匹之合,则不淫矣;为廉耻之教、知足之分,则不盗矣。”他的观点较古代以刑罚为主的治国思想而言,相当具有进步性,同时他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所倡导建设“德治”社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袁环

袁环:字山甫,元帝时做过丹阳令,曾上书请求禁断招魂葬,这篇文章的写作原因缘自妃裴氏为东海王司马越招魂而葬之事。袁环上书请求下令禁止这项活动。袁环在文章中指出:“伏惟圣人制礼,因情作教,固椁周于棺,棺周于身。然则非身无棺,非棺无椁也。”意思是说礼丧活动,本体是逝者,缺少了人本身,即使再华丽的丧葬过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并认为“招幽魂气,于德为愆义,于礼为不物”,招魂活动不但无意,更是违背道德和有失礼法的。

除此,袁环还曾给帝王上疏,请求建国学,据《晋书·袁环传》记载:“于时丧乱之后,礼教陵迟,环上疏”。袁环的这篇疏内容如下:

臣闻先王之教也,崇典训以弘远代,明礼学以示后生,所以导万物之性,畅为善之道也。宗周既兴,文中载焕,端委治于南蛮,颂声溢于四海,故延州入聘,闻《雅》音而嗟咨;韩起适鲁,观《易》象而叹息。何者?立人之道,于斯为首也。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节,千载未泯。

畴昔皇运陵替,丧乱屡臻,儒林之教暂颓,庠序之礼有阙,国学索然,坟籍莫启,有心之徒,抱志无由。昔魏武帝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以为世之所须者,治之本宜崇;况今陛下以圣明临朝,百官以虔恭莅事,朝野无虞,江外谧静,如之何泱泱之风漠然无闻,洋洋之美坠于圣世乎!古人有言:“《诗》《书》义之府,礼乐德之则”。实宜留心经籍,阐明学义,使讽诵之音盈于京室,味道之贤是则是咏,岂不盛哉!若得给其宅地,备其学徒,博士僚属粗有其官,则臣之愿也。

袁环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提醒统治者重视对人民的国学教育。他首先从礼教的作用谈起,并列举了因“礼”而知名的王朝及礼法传播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以此来说明礼法教育的的重要性。接着,他又从当时的社会状况谈起,认为由于政权更迭、丧乱频繁,国家的礼法和教育都遭到了破坏,并引用崇尚武治的魏武帝曹操尚且“投戈吟咏”的例子,来说明大兴国学的重要性。他提倡留住“泱泱为学之风”和“洋洋大美之学”,并建议统治者广纳学员、提供场所,为学优者提供一定的政治舞台,以此来作为鼓励措施。唯独如此,国学之风尚可保存,国家礼教尚得普及。袁环此文的建议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三)袁乔

袁乔:字彦叔,小字羊,又称袁羊,大约生活在晋怀帝至穆帝在位期间(公元312—347 年),终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十分可惜。他曾在桓温做辅国大将时任司马之职,后来做过江夏相,永和三年又曾经跟随桓温平蜀,《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了他的趣闻逸事:“常诣刘恢,恢在内眠未起,袁因作诗调之曰:“角枕粲文茵,锦裘阑成筵”。刘恢历任车骑司马之职,虽然这只是一句调侃的诗词,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袁乔不羁放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能对袁乔的文采略知一二。他还曾为《论语》和《诗经》做过注,有文集七卷。袁乔的赋作有《江赋》,同类题材的赋作有郭璞《江赋》、曹毗《涉江赋》等,袁乔的这篇《江赋》流传至今只保留了其序言部分:“吴时有钱约,钓于牛渚,获一金锁,引之,则金牛泛然而出,约惧而释,因以为名。”这是对所述事物的总体介绍,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就大致能够了解到这篇山水赋的描写内容,它对山水赋作的发展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同时也对其孙袁山松的地记文创作有一定影响。他的奏议文也具有说服力,《劝桓温伐蜀》一文,实际上是一篇对战争策略谋划的进言,袁乔以此文劝谏桓温,应当调整战略首先攻打蜀地,文章含有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哲理意味,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纵横论辩与军事谋划之才,他熟知兵书《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道理,将一场战役部署的颇有胜算。另一方面也看得出作者博览群书的习惯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又能够随心所欲的将自己的战略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天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据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

此外,袁乔的另一篇文章《与左军褚裒解交书》,名义上是与康献皇后之父、时为左军的褚裒解交,实际上是借助此题来指出褚裒的诸多弊病,由于褚裒的诸多做法,才导致两人产生了隔阂,从而分道扬镳,怨怒之间却又含有劝规之意。乔初与褚裒友善,待到穆帝继位,裒解之女升至皇太后,袁乔便作了此文:

皇太后践登正祚,临御皇朝,将军之于国,外姓之太上皇也。至于皇子近属,咸有揖让之礼,而况策名人臣,而交媟人父,天性攸尊,亦宜体国而重矣。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岐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平昔之交,与礼数而降,箕踞之欢,随时事而替。虽欲虚咏濠肆,脱落仪制,其能得乎!来物无停,变化迁代,岂惟寸晷,事亦有之。夫御器者神,制众以约,愿将军怡情无事,以理胜为任,亲仗贤达,以纳善为大。执笔惆怅,不能自尽。

袁乔的这篇文章虽然用语并不十分犀利,但是字里行间表达出来难抑的愤慨之情,这更能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有所回味。


(四)袁峤之

袁峤之,东晋永和年间人,据逯钦立《前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选袁峤之《兰亭诗》二首,取自《晋诗卷十八》,又附注:诗纪云,陈郡袁峤之二首,因此可见袁乔之也是晋宋时期陈郡阳夏袁氏家族成员之一。袁峤之的这两首《兰亭诗》是兰亭聚会时所作,而兰亭聚会作为东晋文人抒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集会,参加之人俱为品味高雅而颇具文采的社会名流,当时与会人员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可以想象当时这场聚会的规模之庞大,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在兰亭聚会上所创作完成的,作为袁氏家族成员之一的袁峤之能参加这样的文人盛会并能留下诗篇,确实说明了他的文学才能非同一般。其诗如下:

“人亦有言。得意则欢。佳宾既臻。相与游盘。微音迭咏。馥焉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其一)

“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遐想逸民轨。遣音良可玩。古人咏舞雩。今也同斯欢。”(其二)

袁峤之的这两首诗,抒发了山水游玩之乐及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亲近之情,袁峤之个性率真、自然,他将自然山水写入自己的诗中,对山水间美好事物的挚爱及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兴起的一个信号。袁峤之的这两首诗与其他兰亭诗歌一道,推动了中国山水诗歌流派的发展。


(五)袁质

袁质,字道和,陈郡阳夏人,约 371 年左右在世,生活于晋简文帝时期。他曾经做过东阳太守。袁质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他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著录。


(六)袁豹

袁豹:字士蔚,(公元 373—413),袁质子,历任参军、司马、御史中丞等职,袁豹好读书,且博闻强记,一生浏览相当数量的典籍,据《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载:“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傅亮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固”,由此可见,袁豹好读书在当时已天下闻名,并被引为读书人勤奋好学的一个典型。豹著有文集八卷,(《唐书经籍志》作四卷),此从《隋书志》)著录。据《宋书卷五十二》载:“豹善言雅俗,每商较古今,兼以诵咏,听者忘疲。”高祖遣益州刺史硃龄石伐蜀,使豹为檄文,题为《为宋公檄蜀文》曰:

夫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失仁与义,难以求安,冯阻负衅,鲜克有成。详观自古,隆替有数,故成都不世祀,华阳无兴国。日者王室多故,夷羿遘纷,波振尘骇,覃及遐裔。蕞尔谯纵,编户黔首,同恶相求,是崇是长,肆反噬于州相,播毒害于民黎,俾我西服,隔阂皇泽。自义风电靡,天光反辉,昭皙旧物,烟煴区宇。以庶务草创,未遑九伐,自尔以来,奄延十载。而野心不革,伺隙乘间,招聚逋叛,共相封殖,侵扰我蛮獠,摇荡我疆垂。我是以有治洲之役,丑类尽殪,匹马无遗,桓谦折首,谯福鸟逝,奔伏窠穴,引颈待戮”。

以上为此篇文章的开篇部分,袁豹对破坏中央统治的行为深恶痛绝,他的这篇檄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昂扬的斗志,铿锵有力。他从交战双方的性质说起,正义者昌盛,非正义者灭亡,并列举了古今诸多例子来说明道德统治对于一个国家兴亡的决定性意义。并认为己方这场战争属于正义之战,有发动的必要性,让人读来顿生保家卫国的豪情和为正义而战的动力。

袁豹的政论文还有《大田议》,他在此文中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策略:“国因民以为本,民资食以为天,修其业则教兴,崇其本则末理,实为治之要道,致化之所阶也。不敦其本,则末业滋章;饥寒交凑,则廉耻不立。”

袁豹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应大力提倡发展农业,要把农业放在经济活动的优先地位,同时反对“舍本逐末”,其农本思想与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基本一致。文中“崇其本则末理”一句则含有“仓廪足而知礼节”之意,这与儒家的“仁政”思想一脉相承,给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在提出观点之后又例举了社会统治中的不合理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所能导致的后果,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如重农抑商的策略:“耕耨勤悴,力殷收寡,工商逸豫,用浅利深,增贾贩之税,薄畴亩之赋,则末技抑而田喜矣。”在鼓励耕作、促人勤勉方面则采取“居位无义从之徒,在野磨并兼之党,给赐非可恩致,力役不入私门,则游食者反本,肆勤自劝,游食省而肆勤众,则东作繁矣。密勿者甄异,怠慢者显罚,明劝课之令,峻纠违之官,则懒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穑人劝矣。”的策略。袁豹的这篇文章在倡导“重农抑商”方面固然有其片面性,但是他的“与民生息”的观点却是有积极意义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