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苏州吴门袁氏“六俊”

[复制链接]
袁文献 发表于 2017-9-12 1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 于 2017-10-5 11:10 编辑

苏州吴门袁氏“六俊”

王春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门袁氏后裔向苏州市方志馆捐赠古匾

    在苏州,袁姓氏族主要有两支,皆源出汝南,在南宋兵燹之际南迁至吴。一支是渡桥袁氏,元代诗人、藏书家袁易,明代高官袁洪愈、诗人袁学澜就出于这支。另一支便是吴门袁氏,迁吴后世守忠信孝友。至明朝时,家族中先以著名的政治人物袁袠为代表的“袁氏六俊”崛起,门楣开始显赫,后又有“三英”、“三贤”、“六贤”美誉继起,使得家族迅速崛起壮大。他们在学术、文化、文学各方面都颇有建树。清钱大昕所著《潜研堂文集》中称吴门袁氏“一门文献照耀志乘,至今称为甲族”。

    据苏州市图书馆藏《吴门袁氏家谱》记载,吴门袁氏祖先可追溯至先世宁一。宁一公在元朝官海道万户,授太中大夫,赐金虎符,驻节平江,赐第郡城之闻德坊,专司岁输。督理粮储,巡视海运。兵民爱戴,颇著声绩。传五世至袁敬。生子三人,长新斋公袁鼎,次方斋公袁鼒,三怀雪公袁鼏。

    袁鼎以儒学名世,“天性孝友,勤学博览"。考董怿《庆符教谕新斋袁公墓志铭》,曾授浙江秀水县、江西南昌县、四川叙州府庆符县儒学训导。但在其后五六代内,鲜有继承其美者。子袁献可(裳),孙袁柬皆无仕。鼒工诗兼精岐黄术。考文徵明《袁府君夫妇合葬铭》,“文雅自将”,“至是诸子继起科第,升庠校,彬彬辈出。又皆以文行著声,闬闳奕烨,视其先不啻过之,实自府君发之也”。生子衮、裘。鼏“居常<乐>、<易>,自然不事嬉游,与人言说必根於伦理名教。吴中旧事遗话,开口即不少息,闻者乐听”。“家日充拓,子姓渐蕃彦衍”、“始家于在城集祥里,后徙城外,再徙瑞秀里”。子七人,名表、褧、褒、袠、袭、襄、衷。七世分九房,长房献可(裳)、大房表、二房褧、三房衮、四房褒、五房袠、六房裘、七房袭和八房襄。孙曾繁衍,科第联绵,表、褧、褒、袠、衮、裘六兄弟突起吴中,称“袁氏六俊",家声为之一振。其中衮、裘同胞,鼒子,出侧室华孺人;表、褧、褒、袠同胞,鼏子,出葛安人。“六俊”在正德、嘉靖年间知名吴中,以文行,与长州皇甫氏兄弟齐名。这给家族带来了飞腾发达的讯号。《本支家谱序》有云:“昔介隐公(五世袁敬)卜葬宝华山,形家固言,此地决当富贵,但发在次房也”,身为长子的袁鼎还是把祖坟定在了此地。风水先生的谶语似乎很灵验。

    陶斋公袁表(1488—1553),字邦正。“轻财仗义、胆略过人、为政刚介正直”。汪琬(袁袠四世女孙婿)《袁氏六俊小传》云:

    由太学生授西城兵马司指挥,改南京中城。升临江通判。为人和易,不设崕岸,而中实耿介,不可犯。在南京以事忤权责,抗节不屈,致被系狱,久之始得改,时人皆叹其直。临江致仕归,捐囊中俸千余金葺先世墓,创祭扫规仪,建亭刻石,以示子孙。长于诗歌,下笔辄滚滚不停。数与昆弟及文先生徵仲、王子履吉辈相倡和。所著有《江南春集》行于世。

    十三岁补苏州府学生,后入国学。嘉靖十年就选吏部,同年十月除西城兵马司副指挥,“牛刀甫试,骥足方腾”。两年后改南京中城兵马司副指挥,旋升文林郎。(嘉靖)十三年遭母丧归故里守孝。十六年二月复补南京东城兵马司副指挥,四月到职。任职一年届满入朝见帝。这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是无限的荣耀,也给家族添光增彩。但十八年己亥,由于为人耿直正气,以事忤权贵被诬下狱,数月被释。第二年三月出任江西临江通判。袁袠为其作《送伯兄通判临江诗序》,“烹鲜适赋政之宜,制锦征学优之美。”二十四年致仕归吴。“诗酒自娱,与诸昆弟及名下士相倡和”。二十六年九月望日为袁袠集子作《袁永之集序》。

    谢湖先生袁褧(1495—1573),字尚之,晚耕谢湖上,故以自号。《吴中藏书先哲考略·袁袠》云:“累试不利,一意汲古。晚耕谢湖之上”。

    吴县学生,屡试辄第一,凡七赴应天试不利,循例入太学。博学善属文,知名吴中。凡上官有司至吴者,闻先生名,辄折节与交。性最亢洁,学尤长于诗。所著有《田舍集》、《游都三稿》、《谱系八述》、并《编类金声玉振》等稿甚多。(《六俊小传》)

    十六岁入乡学,不久补廪膳。二十二岁应试南都,据清汪珂玉《珊瑚网》记载,寻访东北郊诸名胜,其中曾游栖霞寺。过十余年后,于嘉靖四十三年得栖霞寺碑,四十四年为作跋。嘉靖二十二年升国学。考其《家弟永之文集序》,是年五月发舟北上,抵京口遇弟袁袠还,“怡然半日,各赋诗别去”。袁袠《送仲兄尚之赴试北都二首》云:“江上忽相见,离觞欢共持。看兄弃襦日,是我挂冠时”,袁袠辞官在嘉靖二十二年,与序言所记甚合。此外,袁裘《送谢湖兄北征》,袁衮《赠献谢湖仲兄北征》,想必亦作于是年。袁褧在京交盛时泰,盛寄“棲霞"二大字,事载《珊瑚网》卷十二。应试因病不利,“省览家报,乃知病疟京邸,不获就试"。后又试皆不第,于是归隐吴中,筑室谢湖草堂于石湖边。“清姿玉立,高步远视,著作富瞻,日宴坐玉韵斋中,于世累泊如也”。以刻书、藏书著称。

    卧雪公袁褒(1499—1576),字与之。“尚风节,重然诺,轻财好施”、“无他嗜好,惟耽学不倦,精鉴赏,工翰藻。吴中称为博雅君子。”

    太学生,身长七尺,音如钜钟,雅薄功名,不肯仕。与人交不设城府,轻财好施,有以急告者,倾囊济之,无所吝。潜心读书,不喜浮屠老子之说。晚而卜地桃花坞,筑室灌园,抱膝长吟其间,于声势泊如也。公所著有《东窗笔记》、《括囊稿》若干卷。(《六俊小传》)

    补南京太学生,袁袠作《送叔兄与之游太学二首》。嘉靖十年冬,文徵明为作《袁安卧雪图》。长子袁中筑室别业于郡西金山之茶坞。与弟袁平曾避倭寇于此,子孙遂家焉。

    胥台先生袁袠(1502—1547),字永之。嘉靖名臣。《明史》有传,附文徵明后。

    生五龄知书,七岁赋诗有奇语。年十五即驰声场屋间,又九岁举乡试第一,明年殿试二甲第一人,改庶吉士。所著文集有《皇明献实》、《吴中先贤传》若干卷,《世讳》及《岁时记》、《周礼直解》又若干卷。(《六俊小传》)

    十岁喜吟诗。“有求者,各就意旨,应声口韵,作草书赠之”。十三岁试应天不利。十四岁补苏州府生员,即所谓的秀才。“十五试应天,再试再不利”。袁袠实际上是个早慧之人,但却屡试不第。十九岁作《南狩篇七十韵》一文,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得荡气回肠。可这样的写文章好手,竟在应试中回回落马。经过屡败屡战地坚持,“岁乙酉先公年二十四复上南畿,前后四入试”,终于中应天乡试解元,时年二十四岁。第二年中进士第三十四名,廷试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家门里飞出的金凤凰似乎终于有机会烁于高枝,但是仕途的坎坷时常相随。与兄袁表一样,得罪了当时权贵,改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于嘉靖七年典试河南,“秉公持明,尽心校阅,榜揭,称得人也”。八年决狱淮扬、庐凤等地。是年与华云、文嘉等游宜兴,作《游张公善卷洞记》。

    嘉靖九年还朝北上,过京口,作《游金焦山记》,云“庚寅之秋,余将北辕也。乃有事於金焦焉。时秋高气清,天风和融,水波宁缓,穷日而游两山”。升承德郎,又为调兵部武选司主事。不久,兵部发生火灾,被诬下狱四个月。这场牢狱之灾对其打击很大,使先前的归隐之心倍加坚定起来,可是一日为官即非自由身,更何况又身在囹圄。第二年谪戍湖州。舟至徐皮口闸妻马氏投水卒,遂携诸孤返。不久又重上湖州之路。十二年赦为民。十三年母葛安人卒归。“既免丧,筑室於横塘之上”,营横塘别业为乞休之地。十六年三月三日上巳与良朋修稧石湖,有《修稧石湖作》。后又恢复官职,一年后以抚按辞归。复补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不久迁职方员外郎。又擢广西佥事,作《远游赋》,以孔子、钱镠、伍子胥等往哲先贤自勉。任间不幸得疾,又巡苍梧触瘴气,“前疾加剧”,于二十二年四月五日因疾致仕归,时年四十二岁。七日途过永州作《游朝阳淡岩记》,十一日过衡阳作《游南岳记》。归吴后与朋倡和,诗酒自娱。二十四年袁表亦弃官归,“时余亦弃官归,永之每遇良辰佳节,辄邀昆季友朋,流连觞咏,以遂初服欢燕”。

    袁袠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直到致仕在家,生活才真正归于平淡自乐。“聚生徒数十人日与讲学,暇则游泛登陟,怡情觞咏,贾田百亩,植桑一林,藉以糊口”。惜年寿不长,仅四十六岁便匆匆辞世。

    谷虚先生袁衮(1499—1548),字补之。授江西庐陵知县。

    先生勤于吏事,每翻阋文书,非夜漏下数十刻不休。县人好讼。又输赋京师,辄为揽纳户所侵冒,至是悉钩擿其譁猾,置之理,一县惊服。又鼎新学宫及文衷烈公祠,又为靖难诸臣曾御史曾纪善建专祠。凡兴诸役皆取足罚锾,未尝费民一钱。会奉檄覈县田,虽深山穷谷,先生必亲履其地,抽稽俱有法度,吏胥不敢上下其手。于是监司交荐,有诏征先生,先生以覈田未竟不果行,遂不得与考选。擢礼部仪制司主事,升署员外郎,引疾归。先生长身玉立,美鬃髯,性和雅谦下,即之令人意消。与母弟裘同居,终身不析产。历官十余年,家事益落,然周恤亲党,不以无为作辍也。先是先生在庐陵,庐陵人欲为立生祠,先生不许。既去,又白于上官。适先生殁,遂祀名宦。所著有《袁礼部集》。(《六俊小传》)

    其名字由来与沈周所作一首七律诗有关。鼒娶妻十七年无子,沈周作《榴花题赠》:“吾写君家多子榴,今年消息在枝头。锦囊一朝百宝露,积善衮衮皆公侯。”后果生子,因而取名为衮。二十一岁补苏州府学生。随后入南京国子监,袁袠作《送叔兄补之卒业南雍》四首。嘉靖七年应天乡试中举,第六十六名。随后遭父母双亡。十七年会试,中进士第五十五名。之前袁袠有《送叔兄补之会试序》,接着廷试三甲,第一百三十三名。从政礼部。七月,奉命赏赐南京诸功臣。后授江西庐陵县知县,多善政。二十二年,经推荐保举后调任京职,但未抵京。同年升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两年后又晋升承德郎,奉诏使南京、徽宁等郡。不久升为本司员外郎。“才识通敏,廉洁自持,尽心民事,以覈田积劳成疾”。遂引疾归,时年四十九岁。未半载而卒。卒后一年,庐陵之民崇祀庐陵名宦祠,可见为官甚得民心。

    志山公袁裘(1509—1558),字绍之,布衣诗人。“温粹博雅,怡志林泉,弦歌觞咏,翛然高寄。与兄谷虚公(衮)友爱,皆以文名”。

    吴县学生。屡试场屋不利,叹曰:“是有命也。”乃取经史及汉唐以来名家之文,博涉遍览,贯穿上下。作为诗歌古文词,皆蕴藉淳雅,多可传者。生而秀敏,且畏谨不失绳度。居亲丧尽礼。兄谷虚官于朝,公遂当室经纪家事,未尝敢以钱入私囊也。谷虚既殁,公为文数千言以写其哀,其词极悲痛,读者咸为公雪涕云。晚岁始循资贡礼部,竟不及仕。所著有《志山诗集》。(《六俊小传》)

    二十一岁入苏州府学生。不久补廪膳生。后为岁贡生。袁袠有《送绍之弟赴试》:“汝兄真汪汝,努力振家声”。惜不举。

    “袁氏六俊”六兄弟中三官三隐,一脉相连,却按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行走。发展之路又是曲折不平的。为官者不论官位大小皆政绩斐然,以袁袠为最,但其命运也是最颠沛流离的。隐逸者皆是无奈而隐,以袁褧为著,虽无仕却成就了家族的文化事业。为家族打下了结实的文化根基。“六俊”的出现把这个家族推向了兴旺,亦可谓是高潮。这样一个外来家族,经过几代人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渐渐兴盛起来。明中叶的袁家俨然已称吴中右族。袁袠辈“藻发竞秀,突起阊闾,声生势长,隐然为文献之族”。可实际上考整个《家谱》,最后可说是四房袁褒、五房袁袠支系,其它各房皆渐稀或无考。

    编注:本文节选自作者的《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藏书事业及其与吴门艺文关系初探》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