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袁滋与九岗无近血缘关联考

[复制链接]
袁酉 发表于 2018-8-13 08: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袁酉 于 2018-8-13 08:49 编辑

    《江西九岗袁氏总谱》第三篇 论谱

           第四章 九岗袁氏总谱有关论文

          第一论  袁滋与九岗无近血缘关联考

          -鳌公三十世孙粟岗裔湖北襄阳袁如启

        现立在鳌公墓前碑中的碑文,犯有一严重错误,就是为鳌公误接祖先!碑文其中一段写道:
         “公之曾祖讳滋,字德深,号不休,谥公政,唐德宗贞元年间为尚书丞出为华州刺史,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唐邓节度使,后升京陵尚书丞,韩愈为其作墓碑记,葬袁州袁山大汾天鹅饮水形。祖讳郊,字子乾,唐懿宗咸通年间为礼部郎中,昭中时为翰林学士,岀任号州刺史。考讳皓,字退山,唐宣宗朝进士,赐吉抚两州刺史,誉‘碧池处士’”。
       岀现这种错误,其根源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康某人搞了个汝南袁氏联修族谱活动,九岗中有几个岗派员参加,行14、15修袁氏谱,某“高人”首创了这个违背九岗史实极不严谨的东西来。噫说“袁滋葬袁州袁山”此文不论,本文只就袁滋与九岗血缘关联进行论述,“高人”的这个联接与九岗史实有六大不相符:

       一、袁滋、袁鳌分属两个袁氏大支系
      (一)袁滋汝南支系人
       袁滋字德深是唐朝中后期宰相,生于公元748年,属汉初袁氏三分支(陈郡支;汝南支;彭城支)中的汝南支系人。其理由:
       1.史册明截
       (1)《旧唐书·列传136下》曰:“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也。”
       (2)《新唐书·列传四十五》曰:“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陈侍中宪之后。”蔡州,“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阴,即今河南汝南。”上蔡、汝阴均是河南汝南郡管辖。朗山,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建县,名朗陵,县治在今任店镇任店村南侧,属汝南郡。
       旧唐书从根上说是“陈郡汝南”人,新唐书指具体住地(蔡州朗山,属汝南辖地),新、旧唐书说的是一致的。
        “陈侍中宪之后”为误说!袁宪与袁滋的先祖袁颖属同时代人,两者父辈名不同,服务地分南北;其子名也各不同。袁滋“陈侍中宪之后”说不成立!是新唐书此文作者在没经过认真考证的情况下,为了名人效应而臆造的误说。
       (3)《资治通鉴•卷239唐纪五十五》曰:“荆南节度使袁滋父祖墓在朗山,请入朝,欲劝上罢兵。” 其中“袁滋父祖墓在朗山”, 朗山-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昌县为朗山县。
       唐朝初年,改为北朗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州恢复朗山县,属豫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李豫讳,豫州改为蔡州,朗山县属蔡州,五代相沿未变。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因避讳,大朗山改为乐山,朗山县改为确山县。
        2. 袁滋家庙有录
       袁滋请时任太子右庶子韩愈写袁氏先庙碑文,《袁氏先庙碑》最后句曰:“于汝孝嗣,以报以祗。凡我有今,非本曷思。刻诗系牲,维以告之。”其中“于汝孝嗣”句明确无误地说明是以汝南为孝嗣。
        3. 袁滋个人祖汝南
       袁滋首创“汝南录”,自认是汝南郡人。 “汝南录”目前虽没见原文,但得到普遍认同。袁滋自认是汝南人。目前袁氏家谱中,凡称“汝南堂”的多与袁滋相接,称“陈郡堂”的基本没有与袁滋相銜接的。
       即然新唐书说“滋先世坟墓在蔡”,蔡州属汝南郡;资治通鉴说“袁滋父祖墓在朗山”,朗山即今确山县,属汝南郡;袁氏先庙碑亦称“于汝孝嗣”,即以汝南为孝嗣;袁滋首创“汝南录”,自认是汝南郡人。又有何理由不予认同。
       (二)袁鳌陈郡支系人
       《袁氏世考》第46页曰:“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余牟(西山)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澍三子,柚字於贤、枝字於茂、朴字於宝。柚五子,燷、灴俱居西山;煌子坦、烓长子墐俱徙蓼州、次列迁吉州;煜三子堉、埁、埥。朴一子烯,烯子二坤、逵。枝三子,灯子墡迁蓼州;焊迁进贤界岗;焲子二,玺迁蓼州、塎。墡三子,衘、街、小阳。街二子宪佐、宪统。宪佐二子道谋、道迅。道迅二子(昆鸟)、鰲。鰲九子分居九岗,瓘迁崇仁谷岗,子郜汶赘于临川张氏析居槎溪头,曾孙光居谷岗横斗;珮居麂岗;珏(班)居巨岗;玮(珊)居横岗;琯居桐岗;珰居鹿岗;瑞居城岗,子宏三子旻襄居下西源;琰居粟岗;琛居枥岗。”
       《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载,始迁祖鈺公约唐武后帝久视元年庚子(公元700年)生人,因避安史之乱于天宝末年(公元756年),由太康徙河洛再徏豫章之西山。鳌公上溯八世:远祖父钰―太祖父澍―烈祖父枝―天祖父灯―高祖父墡―曾祖父街-祖父宪佐-父道迅,前八世都是布衣。
       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老谱清楚地载明,始迁祖“袁钰” 由太康徙河洛再徙豫章之西山的,袁安之四世五位三公名声大,此谱并未因此写成由汝南迁来,毫无攀附之心,值得信赖与尊重。始迁祖“袁钰”为陈郡支无疑,钰公的第九世孙袁鰲自然也是陈郡支人。
       在一部“家谱”里应是先分支系,再联世系!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袁鳌是陈郡太康支系人,袁滋属汝南支系人,两个支系人,应分两大支系!不应横向联接!

       二、袁滋、袁鳌活动地域不同看关联
      (一)袁滋随官地而移家
       1. 袁滋祖上居华阴
      《袁氏先庙碑》曰:“始居华阴,为拓拔魏鸿胪,鸿胪讳恭,生周梁州刺史新县孝侯讳颖。孝侯生隋左卫大将军讳温,去官居华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以大耋薨,始葬华州。左卫生南州刺史讳士政。南州生当阳令讳伦,于公为曾祖。当阳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马讳知元;司马生赠工部尚书咸宁令讳煜,是为皇考。”
       按袁氏先庙碑,袁滋祖籍汝南蔡县,袁滋的天祖父隋左卫大将军袁温,去官从汝南迁居华阴。似袁滋祖父,石州司马袁知元解职迁居确山,才有《资治通鉴•卷239唐纪五十五》 “荆南节度使袁滋父祖墓在朗山”说。
        2. 任詹事府司直前随父母居
       唐德宗建中初庚申(公元780年),滋32岁时,黜陟使赵赞推荐入仕,未经科考,举任试校书郎(校雠典籍,订正讹误。唐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何士干镇守武昌时,召为从事,升任詹事府司直。转徙于何士干与张伯仪两府。
        3. 任京都官居家长安
       公元789年升任工部员外郎至公元806年间。
      《旧唐书·本纪十四》曰:“永贞元年乙酉(公元805年)十月壬戌,贬剑南西川节度使袁滋为吉州刺史,以其慰抚三川逗留不进故也。”
       公元805年10月贬袁滋为吉州刺史,公元806年9月新任袁滋为郑滑节度使,之间才近一年时间,袁滋是否到任?迁居吉州可能性小。
        4. 在郑、滑居七年
       《旧唐书·本纪十四》曰:宪宗元和元年丙戌(公元806年)九月庚辰,任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使(又称郑滑节度使,为唐朝、五代在今河南省北部设立的节度使。长期领有滑州、郑州。治滑州)。
       《新唐书·列传七十六》曰:在郑、滑“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月庚戌,以郑滑节度使袁滋为户部尚书。”
        5. 荆南居家四年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正月癸未,以户部尚书袁滋检校兵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丙戌,以山南东道节度使袁滋检校兵部尚书,兼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七月丁丑,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唐州刺史,彰义军节度使,申、光、唐、蔡、随、邓州观察使,权以唐州理为所。”
       《袁氏先庙碑》曰:“袁公滋既成庙,明岁二月,自荆南以?节朝京师(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立庙于京师,公元816年2月自荆南來朝),留六日,得壬子春分(孙注元和十一年二月十六日壬子春分),率宗亲子属,用少牢于三室。”
       袁氏先庙建成于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地址在京师。公元816年二月袁滋率宗亲子属自荆南来京师朝拜祖先。
        6.卒后回归京城祖庙地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正月甲申,贬唐、邓节度袁滋为抚州刺史,以上疏请罢兵故也。”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九月庚子,以抚州刺史袁滋为湖南观察使。”
       《旧唐书·本纪十五》曰:“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乙丑,湖南观察使袁滋卒。”
        袁滋于公元817年正月贬任抚州刺史至公元817年九月调任湖南观察使,到公元818年六月卒,之间都是半年多,他到任的可能性不大,因下贬之官找理由不到任是惯例(有时在道上,又改贬它地),正因袁滋不到任再贬湖南为观察使,更不可能迁家了。
        袁滋是位随官地而移家的,从时间推算:他在江西吉州可能住了几个月;在河南滑州住了七年;在湖北襄州住了一年半;在湖北荆州住了四年。卒后子孙们有能力将其送回老家落叶落归根。
       (二)袁鳌家在江西辖地
       1. 袁鳌远祖鈺公居南昌西山
       远祖鈺公因避安史之乱于天宝末年(公元756年),由太康徙河洛再徏豫章之西山世居。见《袁氏世考》第46页。
       2. 袁鳌高祖父墡徙居南昌蓼州
       传四世即传至袁鳌高祖父袁墡时,迁家于南昌蓼州即今之南昌西湖区蓼州街。见《袁氏世考》第46页。
       3. 袁鳌徙居袁州
       袁鳌生于五代十国之南吴顺义三年癸未(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十五日于南昌蓼州,约南唐保大十一年癸丑(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游学于袁州,登南唐保大十四年丙辰(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进士,三十五岁拜长沙府尹。
       4. 袁鳌徙居长沙
       鳌公拜长沙府尹后,徙居长沙只三四年光景。时正处北宋统一战争时期,结果后周败北,宋太祖赵匡胤取胜并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政权,鳌公入宋朝。
       5. 袁鳌隐退抚州宝塘崇仁乡白茅畬三龙岗深山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二月长沙归宋,新政权对降官一般采取原职留用。鳌公颇觉不受信任有隐退之意,不惑之年徙抚州宝塘崇仁乡五十二都白茅畬三龙岗(今江西崇仁县山斜乡鲁滸村)。
        6. 袁鳌居山家源(今静居寺)
       北宋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因龙滚基(泥石流)屋毁,再徙崇邑三十七都山家源(今静居寺)创基。
        7. 袁鳌居吉州
       自北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二月长沙归宋,袁鳌归宋仍任长沙府尹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十几年不受重视,内心难免委曲,以双亲年迈为由向朝廷提出辞位不许,上诏以本职出守吉州刺史。虽然官级未变,怎算换了环境,遂迁家吉州,长子瓘留守山家源基地。
        8. 袁鳌复居山家源
       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回南昌蓼州丁父忧,继丁母忧,去职留家焉。时鳌公已是花甲老人了,儿女们已有成家别门户的,十几年后九子们开始以新迁住地号称某岗成为时常。
       鳌公卒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三月十二日卯时,享年七十有七,葬本邑五十一都陌陂袁家坑(今名崇仁县相山镇斜鲁浒村陌陂油榨坑)。
       袁滋生于公元748年,四处为家,恰没有在江西住过。袁鳌生于后唐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则以江西崇仁居住为主。两人相距175年,前后当有五六代人。袁鳌上溯、居住地清晰,与袁滋互不沾边!

       三、袁郊与袁皓不是父子
       1. 袁郊其人
      《新旧唐书互证》 卷十六载:“袁郊,字之仪,朗山人(今确山县),滋之子也。咸通时为祠部郎中。”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滋五子郊字之乾,虢州刺史。”
       袁郊,字之乾,又字之仪,确山县人,袁滋第五子。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任虢州刺史著《甘泽谣》,后为祠部郎中。现史册中未见过他在袁州任过职。父生于公元748年,袁郊约生于公元786年。
        2. 袁皓其人
       《新唐书·志第五十 艺文4》曰:“袁皓,袁州宜春人,龙纪(公元889年)集贤殿图书使,自称碧池处士。作《碧池书》三十卷。”
       《江西志》曰:“皓字退山,宜春人,进士登第,博学工著述。由当阳令擢抚、吉二州刺史,有治声。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进礼部侍郎,兼集贤殿图书使,知翰林院制诰,出採访图书使,二年赴阙卒。著碧池书三十卷,自成一家之言,号碧池处士,学者宗之。”
       袁皓,字退山,自号碧池处士。殊公长子。江西宜春人。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公元845年),卒于龙纪二年(公元890年)赴任上。本汝南支宜春京门传熙长子都系人,在袁熙长子都谱系里排序为安传31世。皓有子三:露、鹊、拈。袁皓之后七世袁枢机生九子分九塘。宜春市袁州区楠木乡槐溪村有几百年前的袁氏祠堂叫做"碧池堂",就是碧池处士的后人。
       袁郊与袁皓住地不一,相距60余年,怎能成父子关系!

       四、袁皓与袁鳌更不是父子
       袁皓,字退山,自号碧池处士。殊公长子。江西宜春人。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公元845年)。
       袁鰲,字巨卿。道迅次子。江西南昌蓼州人。生于五代十国之南吴顺义三年癸未(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十五日于南昌蓼州。
       袁皓与袁鰲相距八十年,袁皓如何当袁鳌的父亲呢?这个父子关系是不成立的!

       五、高人承认失误瞎忙碌与史实不符
       公元1999年“高人”在南康汝南联修谱时首创的世系:滋-郊-皓-鰲-;
       公元2010年9月9 日在袁氏文化网“高人”贴岀的世系:滋-郊-皓-楚臣-敬柔―从简―鳌-;
       公元2012年12月“高人”在自办的《中华袁氏专刊》第七期第139页上发表的世系:滋-郊-皓-楚臣-敬柔―伯逊-从简―鳌-。
       公元2014年6月出版的“高人”五卷上的世系:滋-郊-皓-楚臣-敬柔―从简―鳌-
       从上列世系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人” 在南康搞袁氏联修时为九岗首创的上溯世系被指正为错误后,他不顾史实为了维护其面子,是何等的强硬折腾,是何等的随意。果如“高人”说是某地家谱上有的,照搬即可,何需如此反复费事!
       “高人”说的袁滋与九岗袁氏衔接,一是,遍查史料无此说;二是,他没提供可信依据,是凭意编造。九岗人岂能认同,当抛弃之!

       六、九岗袁氏老家谱上溯中从无袁滋说
       众九岗家谱大多以鳌公为一世,鳌公上溯不知不淡。也有几本写有鳌公上溯世系的,且以江西九岗居地以外的为多。现举几例辨析:
        1.东耆袁氏族谱
       安(1世)―京―汤―成―绍―熙(6世,子二:焕、敏)―焕―侃―晦(9世,子三:子明、子哲、子纯)―子哲―公宗―仲―星(子二:湛、豹)―豹(子二:洵、淑)―洵―顗(子二:戬、昂)―昂―君政(子三:枢、机、宪)―宪―朗―天纲(21世)―客师―恕己(23世)―楚客―伯彦―仲几―叔则―敬柔(28世,子二:易简、崇简)―易简―建丰―志高-昱(子四:敬、厂、敷、鳌)-鳌(33世)
       简读:
       从一世袁安至六世袁熙,与史册相符,属汝南支人。七世袁焕、八世袁侃属陈郡支人,袁焕的父亲是袁滂!九世晦、子哲、公宗、仲、星(十三世)属家谱创名,袁豹的父亲是袁质!十四世豹、洵、顗、昂、君政、宪、朗(二十世)属陈郡支人,袁朗的父亲是袁枢!二十一世袁天纲、客师属四川城都人,且天纲父玑,祖嵩,曾祖达,这里全给免职,他们与九岗无近血缘关联!二十三世恕己属汝南支河北东光人,与九岗无近血缘关联!伯彦、仲几、叔则史册无名,属家谱创名!楚客、敬柔、易简、建丰史册虽有名无内在关联,属强拉硬拖进谱的,易简还是个宦者!三十一世志高与子昱属家谱创名!
       象这种东拼西凑的世系如何能让人相信?即便是这个样子,也沒有袁滋名。
       2.浠水洗马镇柿树村袁氏宗谱
       固(1世,子二:会、盎)―盎(2世,子三:种、寿、焘)―焘(3世,子三:泰、恭、奏)―恭―良―英―安(7世,子三:京、赏、敞)―京(子二:彭、阳)―彭―贺(子三:阆、忠、宏)―宏(子二:广、庆)―广(12世)―焕(13世,子四:侃、寓、奥、准)―准―哲(15世)―会宗(子二:恩光、豹)―豹(17世)―盛―(子二:洵、耀)―洵(19世子二:顗、觊)―顗(子二:昂、戬)―昂(子三:居正字元广、元敬、元泌)―居正(子二:枢、宪)―宪(子二:朗、承家)―承家―天刚(26世)―客师(子三:恕恩、恕几、恕惠)―恕几(28世,子四:楚客,直、谦、善)―楚客―伯彦―仲几―叔则―敬柔-易简―建丰(35世,子二:志高、名高)―志高―昱(子四:鳌、敬、厂、敷)-鳌(38世,子九)-琰(子十)-善(奔西山父丧,)―有才(迁丰城,万氏生子四:荣、明、贵、聪)―贵―恒―郁(子七:彦、荣、珍、琦、瑰、珪、球)―彦荣―扃(子三:凝远、景遐、遐廸)―凝远―硕思―佰七(字韶光,丰城袁坊人赵宋末年官齐安府尹寄居圻水。子十: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十)―(千一、千二为浠水支)。
       恕几(28世,子四:楚客,直、谦、善)-谦(子三:一师、二师、三师)-二师(子三:中仁、中义、中信)-中仁-象先-诠-承宽-修明-文仲-应彦(37世,子二:效贤、效世)―效贤(子五:坚、?、?、?、德)―德(字有才,号韶江渔隐,西山迁丰城,妣万氏生子四:荣、盟、贵、聪)―盟(子七:千七、千八、千九、千十、千百、千万、千亿)―
       简读:
       一世辕固约生于公元前231年,陈郡支人。二世爰盎约生于公元前201年,彭城支人。三世焘,四世恭,五世英,属家谱创名!七世安至十一世宏,与史册相符,属汝南支人。十二世广属家谱创名。十三世焕子准与史册相符,属陈郡支人,袁焕父亲是袁滂!十五世哲子会宗史册无名,属家谱创名!十七世袁豹,父亲是袁质!袁豹儿子洵、耀、淑,不是“盛”!洵、顗、昂、居正(应君正)、宪、承家与史册相符,属陈郡支人。二十六世天刚子客师,属四川城都人,且天纲父玑,祖嵩,曾祖达,与九岗无近血缘关联!二十八世恕己属汝南支河北东光人,与九岗无近血缘关联!伯彦、仲几、叔则史册无名,属家谱创名!二十九世楚客,公元707年武三思专权,楚客以书规朝廷十失,袁楚客与袁恕己出生年相当,袁恕己如何成了楚客的父親呢!三十三世敬柔,公元880年会巢陷东都时任监军;三十四世易简昭宗遣宦者袁易简诏建罢兵,建收兵还成都;三十五世建丰公元884年九岁,武皇破黄巢时在华阴收养。这四位史册虽有名,但无内在血缘关联!三十六世志高与子昱,属家谱创名!
       这个谱更是东拼西凑的世系,陈郡支人,彭城支人,汝南支人全有,弄不清时找个名字顶上。与上谱人名接近是互相抄谱形成的,如何能让人相信!即便是这个样子,也沒有袁滋名。
       另:这个谱系中经常岀现父亲不同儿子同名,一人两分的怪现象,说明当时修谱人对袁氏情况了解不多,又想把他听说的人名全拉进谱。丰城只一位袁德,字有才,号韶江渔隐,在这个谱里:先是袁效贤五子袁德(这里与袁琰同为39世),字有才,号韶江渔隐,西山迁丰城,妣万氏生子四:荣、盟、贵、聪。接着另是袁善子有才,西山迁丰城,妣万氏生生子四:荣、明、贵、聪。
       九岗袁琰传裔,“千”字辈尤乱问题可能岀在这里。袁效贤五子袁德第二子袁盟字宗仁,生子七:千七、千八、千九、千十、千百、千万、千亿,这里的千字辈谱中为四十世。袁善子袁德第三子袁贵下第八世佰七字韶光,生子十: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十,这里的千字辈谱中为五十世。两“千字辈”相隔十代人。
       浠水家谱原文:
      {硕思之子,佰七,娶高氏,生子十: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十。 字韶光,原籍南昌府丰城县老袁坊人,载为韶江渔隐之苗裔。光绪丁亥年创有大成谱,自备得其源流焉。公于赵宋末年,官齐安府尹,由仕路寄居圻水分流驿,卒葬圻州女儿街驼儿岭巽山乾向,夫妇合兆有碑。圻水袁氏皆奉公为始祖。本祖山境祀产俱系董姓卖岀,界限丘段载入祀产约据内,罗田县黄丝铺石马寨付家庄。}
       注:说明浠水千一、千二支袁氏人修谱时,回过江西,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修了个“增田九岗袁氏大祠主谱”,纪录大祠之事。清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年)进行九修 “九岗增田袁氏大成族谱”。遗憾的是此谱对鳌公次子珮、八子琰,记录较少。(齐安府,宋属淮西路,领县三,黄冈、黄陂、麻城。治黄冈。)
       鄂州杨叶镇白沙村家谱原文:
        “韶光,字伯七,硕思公之子。原籍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老袁坊人,宋季官任湖北齐安郡司马。巡郡属至蕲水分流铺,见山水清秀,民风醇厚,遂解组而居焉。后裔袁家畈。妣高安人,殁合葬蕲州虬山下砣儿岭女儿街,戌向兼巽乾(前清光绪八年重修碑志)。生子十: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十。一、二、三公裔光绪丁亥年合修大成宗谱。千四至千十诸公生殁葬娶嗣未详。”
       湖北鄂州杨叶镇白沙村袁氏家谱,与湖北浠水洗马镇柿树村袁氏宗谱如出一辙,属佰七公字韶光之千三公后裔,只是对始迁祖韶光的描述不同。有关红安、丰县、阳新、都昌、九江等家谱上溯世系大同小异,也沒有袁滋名。请阅:《中华袁氏通用世系》第五篇袁氏家谱解读五、六、七、八、九章。
       3.《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
      《袁氏世考》第46页曰:“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余牟(西山)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澍三子,柚字於贤、枝字於茂、朴字於宝。柚五子,燷、灴俱居西山;煌子坦、烓长子墐俱徙蓼州、次列迁吉州;煜三子堉、埁、埥。朴一子烯,烯子二坤、逵。枝三子,灯子墡迁蓼州;焊迁进贤界岗;焲子二,玺迁蓼州、塎。墡三子,衘、街、小阳。街二子宪佐、宪统。宪佐二子道谋、道迅。道迅二子(昆鸟)、鰲。鰲九子分居九岗,瓘迁崇仁谷岗,子郜汶赘于临川张氏析居槎溪头,曾孙光居谷岗横斗;珮居麂岗;珏(班)居巨岗;玮(珊)居横岗;琯居桐岗;珰居鹿岗;瑞居城岗,子宏三子旻襄居下西源;琰居粟岗;琛居枥岗。”

        整理世系表如下:

H{4A@H4ZPR1(~%G~T]V.png

       《袁氏世考》是清朝人袁赐光用三十年收集而成的专门摘录各地家谱的谱书,诚实可信。从其摘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摘录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家谱,记叙顺畅,没丝毫的克意造作,所记之人全是普通人,毫无攀附,值得信赖。
       《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是记录袁鰲上溯至鈺公世系的,是记录鰲公九子以前的人和事,是可信的。现九岗家谱记录的是鰲公以下的人和事,两者是传承关系,理应相衔接。
       现有不少自称是九岗鳌公八子琰传德公后裔,他们在修谱时忘记了老谱上明确的鳌公上溯世系。是因布衣,是因忘记,是靠听说,还是有意将老远祖们修饰武装一下沾点官气?重新拼凑一个新的上溯来。
       总之,袁滋与袁鳌是各属袁氏两个大分支;地理区域不符;爷孙父子出生时间不符;宗支族传不符;结论无近血缘传承关系。千万别让祖宗蒙羞,误导子孙的错误继续存在了!

                                         2015年1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