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袁氏族谱**彪炳名人

[复制链接]
袁思堂 发表于 2019-1-26 14: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袁思堂 于 2019-5-8 15:58 编辑

袁氏族谱**彪炳名人
       [袁滋*37世孙袁思堂整理*滋公相关<史*谱*录 >].
       [请祖名*不标讳]
       “父系氏族,正姓氏,别婚姻,伏羲开端。神州袁氏,理蔸寻根,黄帝脉派,帝舜血源,妫满承祧,姓自陈启”.陈国[宣仲-涛涂],初氏父字-立姓为袁, 奠定了袁氏种族-独立繁衍-春秋沉浮-汉连魏晋-分仕南北--隋唐显赫--发展尔今的宗族世系!   
       历史飞逝,有一位彪炳史册的两朝宰相,他是袁氏宗族嫡系支脉中值得祭念的人.
       袁滋,字德深,749年生--818年卒,陈郡汝南朗山人.唐顺宗唐宪宗两朝宰相.
       年少时常傍道州刺史元结,元表哥赞滋读书强学博记,自能弄懂词文意义,很受元结看重.
       年青时辗转湖北荆、郢等地--办学堂讲授学问.滋公不行科举路.原因若何,不好妄猜.
       而立之年步入仕途: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年),黜陟使(专掌罢免升迁权的官员)赵赞向朝庭推荐起用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入朝做事,任袁滋试校书郎。后在张伯仪、何士干两节度使帐中做过一段时间幕府.去詹事府当司直官时,亲手处理了一起偷盗黄金的疑难不实冤案,御史中丞韦贞伯听说袁滋办案求是很有作为,上奏表升其为侍御史。袁滋任侍御史期间,奉公执法,不畏权贵.刑部大理寺审核罪犯,某些有失公平的案件,因忌惮袁滋奉公守法都不敢报批,倚仗有权有势者宠报结案的,最后到袁滋手中皆不签字批准.不久迁职工部员外郎.
       天命之年黜陟沉浮显忠诚: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要求归唐--请求派使册封为王。皇上从郎吏里选安抚使,众皆畏惧忌惮不敢领命,只有袁滋不怕艰险敢于受命,获得德宗嘉奖,提拔为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前往。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贞元十一年795年返长安,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袁滋由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关时,有感而发,摩崖刻石记事。镌刻成为唐与南诏关系的实物史证,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国务院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二月(800年),以尚书右丞袁滋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任职期间,政治清廉,维稳一方,对那些流离失所逃难来华州的人,都给土地耕种,开辟"义合里"居之。滋公以慈惠为本,不设置束缚限制人的条款,民众喜爱向往华州。对那些犯令的,时不时还法外合理施恩。捕得穷困犯事的盗贼,有时还替出钱财偿付被害人的损失。
       袁滋当华州刺史数年,奉召任左金吾卫大将军,由杨于陵接手潼关防御、镇国军使。袁滋离任赴职日,众多士绅老年人相挽相送,阻塞道路无法通行,扬于陵告诉众人说:“我不会改袁公之政令。”人们莫不流泪,都围住袁滋跪拜,然后才离去。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正月805年,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顺宗永贞元年八月(805年),因为韦皋逝去,刘辟据蜀地为己辖制,要求自任节度使。朝庭用中书侍郎、平章事袁滋任剑南东西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前去安抚免生叛乱.行自途中,永贞十月初三,又命袁滋以宰臣作剑南安抚使,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兼观察使等职衔、安抚赠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同意,反劫持袁滋哥哥袁峰作人质,拥兵阻关自守,抗拒朝庭.对此变故,袁滋思虑未得良谋-不敢贸然前进,绯徊几日未行动.有人密奏,朝庭急愤, 永贞十一月初七,以慰抚三川逗留不进为由,贬剑南西川节度使袁滋为吉州刺史。滋公迁居吉州。
       唐宪宗元和元年七月(806年),袁滋来吉州十个月,擢为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节度使)。走马上任,吉州绅老阻道挽留相送,[上封袁滋少子”邯”荫袭吉州刺史.袁家巷族人建立汝南坊].所去滑州-自古乃用兵之地,东有淄青,北连魏博,袁滋增强戒备,广布诚信,感化怀柔,收服民心. 相邻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魏博节度使田季安,都怕他服他。居镇七年,百姓感德为他建立祠堂祭祀。
       花甲之年居高位,平叛无功不胜叹:唐宪宗元和七年八月(812年),升郑滑节度使袁滋为户部尚书。
       唐宪宗元和八年正月(813年),以户部尚书袁滋检校兵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唐宪宗元和九年七月(814年),以山南东道节度使袁滋检校兵部尚书,兼江陵尹、荆南节度使。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五月(816年),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唐州刺史、彰义军节度使、申光唐蔡随邓州观察使,暂时以唐州为任所,朝庭准备用兵讨贼,圣上认为袁滋是儒官,又下令将他所辖的部队交给阳旻来统领。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七月(816年),朝庭发兵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帝要袁滋挂帅领军,袁滋以为"蔡吴军兵-风头势劲-非朝夕可破-宜用多种策略-离溃敌心".然攻心战缺乏速效,敌不惧怕, 拒敌待变,遂成相持。唐朝节度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袁滋施政爱民,民心悦服;然其统军,依然宽易,打仗不善弄奇兵,讨贼半载无战功.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正月(817年),袁滋上疏请求停战安抚,不合符皇帝急战灭贼的意愿, 削唐、邓节度使袁滋之职,贬为抚州刺史.帝允李塑领军,塑续用袁滋宽易的态势,麻痹敌方,始几番败仗,趁敌不为备时,加紧收剿蔡州外围敌兵,雪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淮西遂平.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九月(817年),上令抚州刺史袁滋改任湖南观察使。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六月(818年),湖南观察使袁滋上任九个月卒官中,终年七十岁.袁滋的先世坟墓在蔡州,吴少阳(官至彰义军节度使)不时去修墓,禁止人们在墓区放牧.曾有多个袁姓儿郎去袁滋官衙寻求职事,都禀其能力给予了相应的任职差事.
       袁滋病重写遗令处理后事: 三年后,仍然显得条理清楚。袁滋性情宽厚,与之接触过的人,都说他耿直清沏可见肝腑,很难看见他的极端情绪展现在人前。袁滋住处重实用不饰豪华,衣食求朴素不糜简从。去云南,著有《云南记》五卷。读刘晖的《悲甘陵赋》,感叹其扬善惩恶,虽有失于《春秋》的旨意,然其文不可废弃,因此作《甘陵赋后序》以较正认识免致偏颇。
       袁滋在唐代是同李阳冰、瞿令问齐名的篆书名家。工篆隶,有古法。黄庭坚的《游愚溪》:“下入朝阳岩,次山有铭镌; 藓石破篆文,不辨瞿、李、袁。”其中的袁,说的就是袁滋。袁滋的书笔,以云南盐津县西南15公里豆沙关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中篆书“袁滋题”三字最著亮点。袁滋的篆书,以山西芮城县博物馆碑廊内的《中条山靖院道堂铭碑考》最为著称。碑作立式,虢州刺史太原王颜撰,尚书右丞陈郡袁滋书。碑镌共647字,全为小篆体,书法委婉圆转工力甚佳,为唐代篆书碑中之珍品。另有《黄帝荆山铸鼎碑铭》篆书碑,是唐贞元时由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篆书,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碑现存河南灵宝.
       袁滋修建[袁氏家庙],列出先祖世系里居条文,托令史官韩愈撰写<<袁氏先庙碑>>.垂石显刻,倘有庙祀,以教无忘,可谓大孝。<<袁氏先庙碑>>描述了袁氏来源,袁滋郡望,袁滋迁华阴先祖袁恭至父亲袁晔的世系排行。<<袁氏先庙碑>>撰文是袁滋世系最重要的历史实证.对袁氏滋系族谱承前启后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族人称颂.
       研史读谱,可以知身份;研史读谱,可以知兴衰;研史读谱,可以知进退.
       滋公先祖,一介布衣,不经科举,官至丞相,德才兼备,堪学堪赞.
       时值今年滋公诞辰1270周年,谨以此文祭奠:”先祖滋公,彪炳青史,千古不朽”!   
       2019/1/22  袁思堂
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