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袁伟荣:解读孔子的学问家 (袁氏风采2019系列篇之九)

[复制链接]
yuanscn 发表于 2019-9-4 16: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伟荣:解读孔子的学问家 (袁氏风采2019系列篇之九)
采写/袁资友

20190906102953.jpg

        东篱子,是袁伟荣的QQ名。江秋园,是他的空间名。一句“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啥感觉?其人深邃莫测。但细读其文,篇篇都是大白话,大白话之中所蕴含的大道理,远非文字所能概括。这,就是袁伟荣,一个大上海退休的资深官媒记者!

        伟荣说:解读孔子,是我的天命之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 给孔子贴标签:孔子不是学问家!伟荣认为,说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还不够全面,因为孔子毕生追求的不是教书带学生,而是要把我的思想装进别人的大脑里。那么这种洗脑师是什么家?是战略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江南儒学国际学术讨论,如果只是停留在学术层面,也许它的意义就是刷存在感,说到底或与名利有关,而与明明德无关,所以与“大学之道”还差一个台阶。

    春秋之列国国君,其对孔子之尊崇,远超现代人之想像,见其驾牛车前来,无不礼隆恭迎,随之极述寡人思慕之苦,吾师若肯教我,吾国幸甚!孔子如若只是想做个官,实在太容易了。但是孔子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其意在“明明德”,而无意“争霸”。国君自愧非贤,挽留不成,乃不得不将孔子恭送出城,即便如此,也决无鄙视之意。孔子在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是一座高山,是寡人自愧“好财又好色”,无颜承接圣物。

        现代人把孔子仅当读书人或学问家来看,差错就不是一点点。
        孔子真正的地位是国之师,就像唐僧到了西域小国,被国君强留,欲延为国师,这种君与师的关系,绝对不是现在的官员与大学教授的关系可以类比的。在国君心目中,国之师是能与上天沟通之人,国君生怕自己因无知而冒犯天意,所以需要一个有能力解读天意之人来坐镇扶助,以此提高制订国策时的心安理得。像孔子这样的国之师,现在或许有,但是多乎哉?不多也。多的只是那些说文解字的学问家。

       二、何为不惑?探求、通达宇宙人生之大道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段名言凡我国人耳熟能详,本人十几岁时就拜读过,历经半个世纪后再读,体会大有不同。人们一般对“学、立、不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的理解,大多望文生义,并不明了孔子真意所在。

    “大学首章”里的大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是一个意思。古人把礼仪、规矩、技艺之类,称之为“小学”,而把探求、通达宇宙人生之大道者,称之为“大学”。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大志,是大道之学,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

    积学至三十岁,树大根深,能经风雨,原则坚定,不易动摇,这才叫“立”。为人处世有了准则,守住这个准则,叫做立。不但能守住准则,而且能“达权应变”,为“不惑”。用现代话说:坚持原则为“立”,灵活而不离原则为“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是指明白自己来到人世间的目的和意义,孔子降世有何目的和意义呢?后人归结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赞其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孔子的天命。

    孔子“六十而耳顺”这句话,现代人的解释是:“到六十岁时,能够平心静气地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这样的解释太肤浅了。应该是“但闻其言,即解微旨”,用粗话讲就是:“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想拉什么屎”。这个才是“耳顺”。聪明到了很高境界,才可称为“耳顺”。

    孔子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修心达到极高境界,将一切规律圆融于内心,“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随意自在而不离道,这叫做“心自在”。观音菩萨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而为说法”。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种自在的境界,称为“法自在”。孔子还没有达到观音菩萨的境界,所以他才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应该是真话,不是谦虚。

    菩萨于法得大自在,能够自在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他就现何身而为其说法,演说无边无量法门,没有任何障碍,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孔子离此境界只有一步之遥,中国历史上能达此境界者,唯六祖慧能一人耳,其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后点头为他印证:“你是大丈夫、天人师、佛”。

        三、 龙与真龙:超脱文字、神游物外,方得真龙

         假设上古果有其龙,时人多见之。某君善画龙,其技称佳。后人嫌其笔繁,转刻不易,遂简之。后人者如是递减,最后简略成了十个点,相当于“青龙星座”。

    今人未便识龙,仅据“青龙星座”而知有龙焉,其龙究为何物则无人更知。乃有大师出,根据廖廖十点外加丰富想象,以诠释龙之形象。因十个点太过简略,故后代大师若不使出浑身解数,则难以丰满龙之形象,其中有将“龙之十点”演绎成凤凰者,于丹为其中之一。

    仅拘泥于十个点是无法复原出真龙的。孔子一生言教,其述何其浩瀚!因受书写工具之限制,最后存世者,仅廖廖数千言之论语耳。这就堪比龙之十点。今人只知道在前人的文字上打转,岂能得其要旨?

    其实孔子不止一次对他的学生这样说:“我的思想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今人唯有精准找到孔子所说的这个“一”,才能真正进入孔子的思想。怎样才能找到这个“一”?这个就要看修为了,超脱文字、神游物外,与孔子之初心相碰撞,忽有所悟,方得真龙,然后则一通而百通。

    王阳明之龙场悟道,就是这样成为圣贤的。就文字研究文字,只能出儒生,只能出博士生,而不能出大师。今之研究孔学者,多无大成,不是学问不够,而是修行不够。佛祖拈花,众人不解,迦叶微笑,便得正法眼藏,足见心法传承之微妙。故于丹之戏龙成凤,实有可谅解处。

        四、圣人们都认为:西方人走错路了    有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在万千枝叶中,有一片叶子处于大树最顶端。
    某日,蚂蚁举办多国运动会,以最先到达树冠顶端者为胜。一声令下,各国蚂蚁奋勇向前,自树根、树干而树枝,奋力向上冲刺。
    一老者站在树下观战,他发现绝大多数蚂蚁都选错了树枝,它们所选的树枝虽然也能引领它们到达很高的位置,却无缘到达顶端。老者一眼看出,其中有一条看起来并不光鲜亮丽的树枝,是可以到达顶端的。于是他就去告诉蚁国国王,说它们的路线选错了,应该退回到原点,然后选择正确的树枝,这样做才是正道。蚁王们哪里听得进?指斥老者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者,继续率领赛蚁们沿继定路径狂奔……这就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真实图景,而那位老者,则是在历史上被尊为圣贤的人。

    在孔子、老子、释迦、耶稣的眼里,人类从古到今所选择的发展之路,全都是错的。虽然人类在一路发展的同时,也在一路收获着所谓的成果,但都没有究竟的意义。圣人看到,人类遵循自己的欲望走下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提早灭亡,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越快、程度越高,则灭亡的时间表越是提早。

    世界几大圣人虽国度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他们的教化却出奇一致,他们从来不关心人类的科技进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要求人类向后退,耶稣是要人类退到伊甸园,孔子是主张“克己复礼”,把历史的车轮转回到周朝的礼治。从蚂蚁比赛中我们知道,退回到历史的拐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人类太痴迷于物质形态,太痴迷于科技进步和成果(误以为人类的一切问题,科技都可以解决),太痴迷于已经爬到的树枝高度。在现代人类眼里,坐在灵鹫山下亲自聆听佛祖说法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坐在100层楼空调房间,拿起手机与释迦牟尼直接通电话才是有价值的。直接吃一个奉化水蜜桃是没有价值的,而通过手机视屏、互联网、联邦快递送达纽约,然后吃到这个水蜜桃才有所谓科技含量。科技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模糊了人类的真实需求,这个假相还被世人用来作为评判价值的标准。就像蚂蚁比赛,最后所丈量的,是实际到达的位置与地面的距离,而不是实际到达的位置与比赛终点的那个距离。在这样的语境下,国人自惭形秽得不行,他们痛哭流涕、自黑历史、羞言圣贤,旋以物质文明为唯一的价值尺度。自五四以降,打孔崇西,功过参半。

    窃以为,中国这只蚂蚁所爬到的位置,离地面的高度不及西方乃为事实,但是离最顶端的位置,则未必远于西方。未来的人类,是驾着宇宙飞船逃离地球、移居火星比较幸福,还是赤足田埂、唱着牧歌、围坐于树下,听孔夫子讲故事比较幸福?这个问题很深刻,真的不必忙于做简单的结论。

2019090610333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