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袁巷袁氏

[复制链接]
卧龙深处 发表于 2007-5-16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襄阳袁巷袁氏简要情况   
   一、始祖及其迁移历程
   襄樊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襄樊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襄阳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描绘了襄樊“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明清以来,襄樊的商业经济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襄樊建立了山陕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徽州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商业办事机构。
襄樊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根据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襄樊市全境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区由武当山脉东端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覆盖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的全境,东部低山丘陵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以及与随州、钟祥、荆门交界地带,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丘陵以低丘为主,丘间河谷开阔,地处西部山区和东都低山丘陵之间的中部广阔地带,属岗地平原,长山、扁担山、隆中山等横贯其间,汉水河谷冲积平原有明显的中、上游地域特征,以老河口到襄樊市区段最为狭窄,山脉丘陵呈西北一东南走向。
  襄樊市襄城区卧龙镇(原泥咀镇)镇政府驻街西村,人口83100人,面积283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5个村委会:卧龙、新集、街东、街西、新建、东合、光明、毛梁、薛梁、谭庄、高湾、胡巷、袁巷、屠巷、黄河、魏湾、华岗、玉皇(从谭庄到玉皇为从卧龙镇往北沿襄谷公路的村落)、白马、青山、回龙、梁家、徐台、当华、大堰、姚河、西乡、金桥、鄢洲、横岭、洪庙、莲花、朝阳、毕庙、官山、晏湾、杨井、云岫、岗庙、姜新、隆林、牌坊、观音、木桥、尤河、闻畈、平桥。泥咀地方,秦时为南郡北境,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年后)属荆州刺史部南阳郡邓县,魏晋时属襄阳郡,南齐时属雍州义安县,西魏、隋时属襄州常平县,唐贞观中,省常平,该属襄阳县,明清时为西乡牛首河南里。
  袁巷村袁姓,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50年间),有一位叫袁福的先祖从现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具体村庄待考)来到当时的襄阳西四十里的牛南里(《天顺襄阳郡志》记载牛首河南里在县西北四十里,牛首河北里在县西北五十里,清同治十二年《襄阳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襄阳县行政区划为:编坊4、厢2、里十五,其中里包括牛首河北里、牛首河南里), 猜测他们当时来
时的路线可能是进入汉水逆流而上,而根据家谱记载的内容及我们的调查了解,最初的袁氏居住地不在现在的袁巷,而是在现在的玉皇村(白石坡山脚下的一个小村,传言山上石头皆白色),现在此地仅有少量袁姓居住,当时玉皇已有薛、江等姓人口居住,玉皇村明时是襄阳王的花园,六几年在玉皇发现年仅12岁的明朱洪武第六代孙的坟墓及一个襄阳王夫妻合墓(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何选择此不明),在其后约六十年后又有袁越、袁福先后从南昌县迁来。那么为什么由原来的玉皇迁到现在的袁巷呢,我们推测;在明时或以前,由于现在的襄樊至谷城公路以南是海拔60-100米及海拔100-200米丘陵相互交叉地势,从茨河镇到泥咀镇的汉水河道要比现在偏南,河道应是沿山脚,也就是沿海拔100-200米的丘陵边缘迤逦向东南而去,而不是现在的向东北,当时的袁巷村一带(包括附近的几个村)处在河中心,是没有人居住的(从襄阳县城到玉皇,当时的人,一是走汉水水路,一是走山路,)随着河水不断冲刷,河泥淤积河道北移,再加上玉皇村由于人口的不断繁衍,居住的空间变得狭小起来,而当时的袁巷村一带则变成了一个相对开阔平坦的地带,袁姓及其他姓慢慢的搬迁到现在的袁巷村(现今的袁巷村就包括江姓和薛姓组成的生产小组)(这也只是一种猜测)。那么是什么时候搬迁的呢?根据家谱的记载,“袁氏于汉南为大族,有明时已建有祠,崇祯末遭承兵变,祠堂毁而谱牒亦荡然”,但此时祠堂在玉皇村还是在袁巷待考,可以肯定的是在清初,至少在清乾隆年间以前,此时(皇清乾隆二十有五年庚辰仲春)已在当地建立祠堂,在此时间以前就应该已迁移到袁巷,具体的时间已无法考证。

   二、家谱及宗祠情况
  目前大家能看到的家谱为1930年石刻版长25.3mm,宽17.2mm共有五册分为总序一册、福公世系三册、越、复及仲臣公大恕公一册,因此家谱遭火灾焚毁封面已缺,有些地方残缺不全,已无法辨认;有确且记载立祠修谱共有五次分别为乾隆廿有五年庚辰仲春(1761年)、嘉庆六年辛丑(1802年)、道光年间十四年甲午(1835年)、光绪二十年(1892年)有修祠续谱,民国十九年;内容为立碑记七篇、德政颂一篇、墓志墓表七篇、行述二篇、贤孝传一篇、序二篇、缘起一篇;福公、越公、复公至十八代家谱谱系。
“袁氏于汉南为大族,有明时已建有祠,”遗憾的是“崇祯末遭承兵变,祠堂毁而谱牒亦荡然,故从前世系一无可考 ,国朝定鼎有 袁公讳 福 袁公讳 越 袁公讳 复者先后自江右来留一线,以衍万壑,培径寸以生万柯,故其后即以  三公为始祖,犹周人之生止溯于后稷也。”由于上述原因,因此家谱里的所含信息不是很多,特别清以前的先祖资料(生卒年月、墓址、学问官职、迁移等)几乎就是空白,这对于了解更久远的人文历史造成了很大困难。
目前大家还能见到的另一套家谱 ,是1993年福公后人袁学殖从台湾回来时捐资及部分村民集资根据民国版家谱手抄后重新用腊纸刻的,当时有四五人参与抄、刻、分发;到南昌寻祖(未果);到南漳调查,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家谱抢救工作,袁姓迁移的调查摸底,查找工作),因为是有三个始祖(福、越、复)繁衍下来,加之迁移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上人手及经费的问题,最终没有作出全套的家谱,

   三、主要分布人口情况
  袁巷村共有6个自然组,其中 1、2、3、4、6 组是袁姓主要居住地,在附近的村庄(魏湾、团一、团二),也是大量的从袁巷搬迁过去而比较集中的地方,总人口约应有2000-3000人,
  四、袁氏派谱及本人世系
袁巷袁氏由福公、越公、复公三人繁衍至今已有二十一代,。总派序为:
原十二代
福锦瑞盛  廷大九士  文?其然  
一次续谱加十六派
道开万世  学思千贤 家有麟凤  必光祖先
二次续谱修改十六派   
道开万世  学本一中 克家有子  华国光宗
三次续谱加十六派
    培德兴仁  修齐良则  敬慎遵守 必昌祖业
1993年又加十六派
   楚夏隆盛  普天同乐  炎黄晚第  共享恩泽
本人世系:越公 -云??⒘帧??笫ⅰ??叛 ??烤础??腻摺??蟆??湔堋??啡弧??娴馈???鳌??ㄋ米樱┩蚯憩——世宏——学伦——本树——益新——中喆

   五、向外迁移情况
   家谱上记载民国以前的外迁情况有出居江南者,有迁到湖北竹山,有迁到郧西后到现庞公乡袁巷,近现代迁移十分频繁,而且地域也很广泛,以袁巷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及南漳、保康、十堰以及新疆,甚至到了台湾等地迁移。
   六.一些疑问
1、破锅袁的传说在什么时间,家谱记载的最早时间符不符合破锅袁传说的时间,如果不符合,破锅袁在前,怎么解释会有破锅袁的传说
2、从玉皇迁到袁巷的大致年代是什么时候,应是在汉水北移后才迁的
3、修祠立碑记中提到”同族袁应举遗业”,他又是谁呢,是谁的后代,与我们的始祖有什么关系。
4、福公后代大彩(第六世生于明万历戊申年二月十二日午时,卒于清康熙乙巳年 ?月二十四日申时)他为何要葬在几十公里以外的虎头山北麓,为什么没有葬在祖坟地。


参考
1、1988年《襄阳县志》
2、 鲁西奇 潘晟 《汉水中游河道的变迁与提防》2004年10月
3、张国雄:《地理知识》1994年第2期
4、行政区域网
5、《天顺襄阳郡志》
6、清同治十二年《襄阳县志》



     一、袁巷与牛首的关系及破锅袁的说法   兄弟说有没有根据?泥嘴袁巷与牛首袁家营袁氏兄弟说一直流传:牛首袁氏和袁巷袁福是兄弟两人,从南昌来时带着载在沙(或陶)锅的柏树苗,当年到襄阳府时要分开,一个陶锅两个人互相推让,后掉在地上摔破,兄弟二人各拿一半,称破锅袁家.这个破锅袁的说法和四兄弟的破锅袁说法不同.在历史上两地走动也比较频繁,可由于牛首袁家营没有家谱保留于世,也无世代口传,导致家族始祖历史的了解严重缺乏:不知始祖、不知何时迁来、不知共有多少派,不知现有派别是何时制定的,相比较而言呢嘴袁巷的袁氏始祖历史虽不是特别详细,但却能知道个大概。通过资友宗亲发贴所描述的重要信息,经过多方询问,交流,后袁某程宗亲回电,在江西省丰城荷塘家谱找到了相关记载,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相应的影印文件,但可据此排除袁巷与牛首兄弟   
   二、袁巷与附近县市袁氏的关系  
1、伙牌镇、古驿镇、石桥镇、峪山镇、龙王镇、太平店镇、牛首镇、泥嘴镇、欧庙镇、黄龙镇、双沟镇、朱集镇、团山镇  上述几个镇的袁氏,除了古驿镇、峪山镇没有去之外,其余的袁氏已大致有了了解, 上述袁氏的发源地大致有有两处1、 山西洪桐(朱集袁氏、双沟袁氏、黄龙袁氏)2、江西(欧庙袁氏、袁巷袁氏、牛首袁氏其中从牛首又迁往太平店、龙王、伙牌 );团山袁氏不知始迁地; 石桥袁氏由老河口袁冲乡迁来。  
2、四地都流传和袁巷血源之亲的说法:欧庙袁氏:明朝(具体时间不知)一位叫袁仲宽的人带着四个儿子从江西(具体何处不知)来到欧庙,然后打桩定居,时代延续至今近千人。这里代代相传的是袁仲宽和泥咀袁巷的袁姓是同一支,而且他们是长房,有一年袁巷的人骑马来到这里询问派别,因当时欧庙的袁姓发展的不如袁巷(袁巷有人在做官)所以招待的不周,袁巷的袁氏一气之下另立派别;牛首袁氏和袁巷袁氏的兄弟说;朱集袁氏:流传的和袁巷袁氏的同宗说:袁巷袁氏清中期时出了位翰林院的翰林,后到朱集祭祖,朱集袁氏嫌招待的麻烦,没有让来;黄龙袁氏:流传的和袁巷袁氏的中库(?)西库说。         
    袁巷袁氏的几位始祖:根据袁酉宗亲推测:福公可能在1443年前后迁耒(正统干了14年,他不干个6--7年老百姓是不会记住他的年号的)。越公、复公在福公后六十于年应在1503年左右,仲臣公耒后班辈并用‘九’,是福公起第七代,按百年三、四代算应是200--230年,所对应的年代应是1643--1673年。考虑到清朝入关时(1644年),政权不稳还在打仗,不可能马上组织大迁移,起马也得10年时间才能举大迁移。故仲臣公迁耒时间当在1660--1700年期间(这期间清朝也确实组织过大迁移)。应举公耒后班辈并用‘九’,是福公起第七代,所对应的年代应是1643--1673年。袁巷的几位始祖不知从何而来是仲臣公和应举公,应举公来后只传了一代,后没有在传人,几位始祖到底和上面的各种说法有没有关系,因只知道单一方面的资料,且无法进行证实,而且,这里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1)、欧庙袁氏:欧庙的排行: 仲明天朝 文成宜治 志士为宗吉 学乃身之光 宏运方开太 修德振家邦目前最长派别;乃字派目前最晚派别:开字派目前已有22代,按25年一代,已有550年左右,始祖应为明正统到明成化之间,即1436-1465年,仲臣公到袁巷时,袁巷袁氏应已发展到第七代,即1643—1673年间,那么他们的兄弟关系说便不成立了。  
(2)、朱集袁氏:根据他们的仅存的碑文记载,“无家乘又无族谱,?见金石,惟观音寺之碑、嘉靖年(1522年)之钟…..”可知他们在嘉靖年(1522年)之前就已经到此,且记载是从山西洪桐县来,那么袁巷袁氏的始祖中未知出处的仲臣公、应举公和他们的时间也对不上啊,福公、越公、复公又和他们不是同一个地方来,如何有同宗之说呢?  
(3)、枣阳熊集(东库)、黄龙(中库)、泥嘴(西库)又是什么意思呢?除非了解了枣阳熊集和黄龙袁氏的具体情况,才可能破解这个迷题。
(4)泥咀和白牛的关系问题。可否以这两条作为前题,作为原则,如果想通了那就全通了。那二条呢: 一 福公、仁公、复公、越公,四公迁来时间相近 ,接近一个时人。就岁数论福公最大,他为90 , 仁公第二,他为70 , 复公、越公相差不多,他们为30 , 这可以看成复公、越公迁耒时接近岁数。  “二 福公、复公、仁公、越公四公都从首府首县迁来,迁出地一致。这是关健。在江西袁氏是大姓而以群居为主,特别是同堂、同房更住得集中。散居、杂居者少。说四公为一个大的房支是可能的。四公之间还可细分,福公与复公同辈(复公来后直等到他的第五代出生后才并用福公定的第五代辈字就是证明。仁公可能比福公低一辈。越公辈最低,比福公低三辈,但越公与福公支门更近(从谱中可证明,在写三公时,越公辈晚却写在复公前面,供神位也是越公左,复公右。”  
3、袁巷袁氏繁衍500余年,“于汉南为大族”历史上多有邑痒生、举人、中宪大夫、太学生产生,特别是清中后期,对周围袁氏有着很深的影响,牛首、团山、龙王、太平店袁氏的派别都采用了袁巷的派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发表于 2007-5-17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 调查--思考--演算...

顶!顶!顶! 调查--思考--演算--再调查--线索--论证--结论
我们期待着江西南昌方面的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酉 发表于 2007-5-21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完全赞成卧龙先生的诸条分折。

我完全赞成卧龙先生的诸条分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资友 发表于 2008-8-10 10: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转载了您的文章,他是干什么的,怎么对我氏调研的文章感兴趣哈?
http://blog.163.com/xfmfx0710/blog/static/4391872007917346581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冠烛 发表于 2008-8-10 20: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