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崇焕 (安徽独眼龙)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恒森 发表于 2006-3-15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崇焕是一个岳飞式的悲剧将领,他既有岳飞一般的军事才略,也重复了其悲剧的命运。更为不幸的是,岳飞虽然蒙冤被害,但毕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焕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后才得以昭雪。在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平凡人与英雄所受的苦难原本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普通人选择了默默的忍受,英雄选择了奋战一场,以孱弱的身躯在历史的黑夜里擦出点点灿烂的火花。袁将军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壮怀与忠烈,他的苦心与努力,在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洗涤之后,依然在我们的胸膛里,激荡起无比壮阔的波澜。
袁将军的悲剧,不在于他被冤杀,也不在于他曾遭到世人误解。他的悲剧在于,这样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却生在一个腐败无可救药的国度。他本是一棵参天大树,足以支撑万里河山,生与朱元璋时代,足能北追蒙古,鼎定山河。生于满清朝廷,也可马踏中原,成就万世功业。却不幸在崇祯朝成了一根擀面杖,苦苦支撑长城防线。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不信任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悲哀是壮志未酬,山河沦陷。他临终的遗嘱是,死后,把我埋葬在山海关,我活着是忠臣,死了也是忠鬼。我要守在那里,让胡掳永不敢犯我中华。他最后连个尸骨也没留下,只有个空荡荡的衣冠墓。胡掳也终于还是进来了,但他的敌人还是尊敬他的,为他昭雪了真相,修缮了墓碑,只把那这无尽的悲哀,留与后人凭吊。
  今人对袁崇焕的军事才能颇多争议。但是事实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始终是女真人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宁远一战击毙敌人可汗,连霍去病卫青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过那是守城战,女真人败的不服。宁锦战役,刚刚整顿不足几月的明朝新军就大破满清八旗,还是在女真人所骄傲的野战里。谁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还是不服,毕竟明朝还有火器的优势。好吧,北京战役,袁崇焕九千骑兵成功阻击了满清八旗十万大军,这一回女真人没有什么话说了。他们承认不是袁将军的对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袁家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女真人服了,于是才有了那个谋害袁将军的阴谋。   但袁将军虽死,他留下的宁锦防线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终没有打下山海关,最后还是靠了吴三桂的卖放才得以打进来。
  袁将军的悲剧,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剧,或者是一个皇帝的悲剧,这是中国历代忠臣良将共同的悲剧,甚至这是中国专制制度和中国民众劣根性的悲剧。在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五个年头的今天,我祈祷,这样的悲剧,永远,永远不要在华夏大地重演。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袁恒森 发表于 2006-3-15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 (安徽独眼龙)

袁崇焕
  关于袁崇焕是何处人,史料和有关书籍的说法历来有些混乱。清雍正年的《广东通志》说他是广东东莞人,道光年的《广东通志》既说他是广东东莞人,也注明《广西志》说他是广西平南籍人。嘉庆年的《广西通志》则既说他是平南人,不同卷又提到他是平南籍东莞人。崇祯《梧州府志》和道光《浔州府志》的说法又有不同,前者谓袁为广西藤县人,后者谓平南籍东莞人。由是,关于袁崇焕故里的说法也就不同了。1942年,广西藤县于白马莲塘村建一纪念碑,正面碑文就写明为“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碑阴撰文称立碑人经考证袁为藤县人无疑。根据是旧北平大学内有历朝进士题名碑,在袁崇焕名下刻有“广西藤县人”字样,并旧白马村有袁父墓,为袁崇焕等三子立,新白马村又有崇焕住宅遗址。我读袁父墓的碑文,见上面却写着,袁家先祖是明嘉靖初年由广东东莞迁徙而来的。我见到的两种《袁氏家谱》,也都提到袁祖籍东莞,明正德元年因贸易先迁到广西梧州府苍梧县,后移居藤县。这说明,所有说法的不同,盖源于祖籍和寄籍的不分。《明史·袁崇焕传》和梁启超《袁督师传》都说袁为东莞人,应指的是祖籍。袁氏家族是后来西迁到了广西藤县。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杨本义著的《袁崇焕》,更清楚地说到袁崇焕明朝万历十二年4月28日生于东莞水南乡,少年生活在广西藤县与平南县接壤的莲塘村。梁章钜辑《三管英灵集·袁崇焕诗》中,有一首《登贤书后回东莞谒墓》,诗的首句云:“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杨本义据此推袁崇焕约3岁随家人迁往藤县。可见,现在说东莞市石碣镇的水南乡为袁崇焕故里,是不会错的。
袁崇焕故居

  袁崇焕死得很惨,是受磔刑,而且是寸磔,即凌迟处死,在中国话里是所谓千刀万剐。据杨著《袁崇焕》书中描述,凌迟时,行刑之役都手提小筐,内装铁钩利刃,只等圣旨一下:剐三千六百刀,刽子手百人便应声而上。拥挤的人群中,只见一根有丫叉的木头竖在那,一个人高高站在木头后面,伸手下去拿了肝肺放在丫叉上,剐肉的人一拥而上,片刻之间,小红旗飞驰而去,将刀数报入宫中。由于袁崇焕的罪名是谋逆,百姓不知真相,行刑后还人人争食其一片肉,真正冤、惨,令人毛骨悚然。梁启超形容会审袁时的情形为“风霾昼闭,白日无光”,和关汉卿作品《窦娥冤》中描写窦娥受刑冤死时六月飞雪的悲天恸地情形是一样的。

  直到清人修《明史》时,从《清太宗实录》中了解到原来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袁崇焕一案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诸史料在论及袁崇焕冤案形成的多种原因时,都把中反间计列为直接原因。这是客观事实。但我想说的是,纵使皇太极未用反间计,难道袁崇焕就逃得了死的厄运吗?我以为不能。且不说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最后被害的结局,我们只看与袁同时卫边的将领熊廷弼结果被杀和悬首示众,便可推知袁崇焕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翻开袁崇焕遗诗,有《哭熊廷弼二首》,中间可以读到这样几个句子:“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看,这是何等悲怆的情怀,又是何等透彻的话语啊!袁崇焕悲剧的原因不在当时明朝边患,而在朝廷内部的党争,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梁启超也有悲愤云:“古未有奸臣在内,而名将得立功于外者”。袁崇焕说到底是阉党和东林党人斗争中的牺牲品。尽管他不但有军事上的天才,且政治上也十分敏锐,早已预见到各种危险,甚至连离间的可能都想到了,辞职的意见也呈达了,却还是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结局。至于说杀毛文龙是导致袁被害的重要原因,我看也不完全如此,那只不过是罗织罪名的手段而已。不杀毛文龙,袁崇焕还是难免一死。为什么?真正的原因,就是袁崇焕自己在诗中概括的7个字:“功到雄奇即罪名”。庸君和群小对天才产生嫉恨,历朝历代如此。

  东莞石碣镇袁崇焕故里,现建了袁崇焕纪念公园,内有新近修复的三界庙,庙内石碑刻有天启七年(1627)腊月十八日袁崇焕撰写的《重修三界庙疏文》。这正是宁锦大捷后,由于受阉党排斥,他告病回乡的日子。此前一年,获宁远大捷;往后隔一年(1629),是保卫京师大捷;然而当年年底袁即遭逮捕,次年被害。这前后几年,正是袁崇焕事业辉煌的时期,也是生命的尾声。三界庙后有新修复的袁督师祠,另一头是他的衣冠冢。三界庙和督师祠的一侧,用回廊连贯,廊内有一组反映袁崇焕生平主要事迹的浮雕。公园正面牌坊后,立着花岗石的袁崇焕立身戎装雕像,英武高大,正气凛然。据文字介绍,修复三界庙和袁督师祠时,其建筑之全部采用青灰色调,乃是通过求签方式确定的,我觉得这很可笑。

  清人修《明史·袁崇焕传》,对那段历史的反映和对袁崇焕的评价,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传的最后一句话是:“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强敌知道,亡明非除袁崇焕不可;阉党要擅权,也视袁崇焕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昏君暗政,是宁可自毁长城的。两相夹击,袁崇焕焉有不死之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袁恒森 发表于 2006-3-15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 (安徽独眼龙)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一七○:“(乾隆四十七所十二月丙寅)谕军机大臣等:昨披《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着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二书虽成书较后,但为史馆所修,有大量档案资料可资参阅,尤其是《高宗实录》一条,是为袁崇焕“平反”,访查后代,袁崇焕为何方人氏,必须查明。明年五月,当广东巡抚尚安查出崇焕五世孙袁炳尚未出仕,覆奏之时,高宗又下“圣谕”,要尚安继续查清袁炳人品、学历,以便任用〖注42〗。说“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必须是慎重的。

    袁子鹏-袁崇焕-文弼(子鹏?)-尔汉-贵-常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袁恒森 发表于 2006-3-15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 (安徽独眼龙)

金庸先生对袁崇焕的评传http://www.comment-cn.net/yc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袁恒森 发表于 2006-3-15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 (安徽独眼龙)

位于东花市斜街52、50号和龙潭路8号。袁崇焕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抗清名将,现存祠堂五间,壁嵌石刻,祠后为墓园并存清道光十一年(1831)吴荣光撰“有明袁大将军墓”碑,龙潭湖公园畔有袁督师庙三间,内有康有为等人撰书石刻及门联多方。
  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阻遏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后皇太极未敢再犯京师。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北京崇文门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世佘幼芝女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真相始大白于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袁崇焕祠墓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东二环广渠门立交桥西北),乘公交车57、23、715路在广渠门站下车。 (三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