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十论袁氏工作走向(三)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袁氏家谱 发表于 2012-6-28 15:5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回放历史从政从戎的袁氏结局:败 ★

    辕涛涂(?-前625年),春秋时期陈国大夫,为袁姓得姓始祖。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袁涛涂是陈国开国君陈胡公满的13世孙。前656年,召陵之会之后,袁涛涂怕齐国路过自己的国家,向郑国大夫申侯商量建议齐桓公沿东海回国。申侯同意了。但在辕涛涂向齐桓公说了之后,申侯却对齐桓公说这样会使齐国遇到夷人的袭击。齐桓公将辕涛涂扣押,并赐给申侯虎牢。第二年,首止之盟,郑文公逃会。齐桓公要讨伐郑国。袁涛涂建议申侯修筑虎牢,然后向郑文公说申侯有不臣之心。郑文公猜忌申侯。前653年,齐国围郑,郑文公将叛齐的责任推给申侯,杀申侯讨好齐桓公。始祖从政从戎不顺。
        袁盎(约前200年—前150年),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犯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早期袁氏政坛先驱,就这样做了政治斗争的刀下鬼。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袁术虽已称帝,无奈天意弄人,未能荫及袁氏后人。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有志于天下,无命于得天下者,我袁氏也。劝君莫再为人做嫁衣。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1]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袁崇焕是最典型的政治玩物。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  、“窃国大盗”  ,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  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 袁安是不是例外? ❤

袁安,位未至君王,命犹可载也。

       袁安(?—92年4月9日,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东汉大臣。
        袁安少承家学,被举为孝廉,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任用属下极严,使得官民对其既害怕又敬爱。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十余次,卒于永元四年(92年)。其后代繁荣兴盛(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并为东汉“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

⊙ 袁氏性格需要中和的地方  ⊙

      中华立于不败之地几千年,靠的是什么?中庸之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我袁氏失败的教训,多数属于“个性刚直”,不能中和,不能容人。其次,内讷争斗。往往能容他姓,不能容我本族之人。
      当人得意之时,坐下来想想,天下是人人之天下,不要以为你就必然好生了得。再过N年,你也和他人一样,赤裸而来,赤身而去,一方黄土,什么都不是你的了。

编注: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491534420200190.jpg
责任编辑:袁资友  iyuansn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收录袁氏字辈,展示宗亲家谱!

和则兴,斗则伤
原文地址:
    汝南袁氏从其高祖袁安开始,一门“四世五公”,其家族兴盛时间之长,势力之大,远非东汉其它世族所能比拟。袁氏家传儒学,世仕州郡,然最初不过县令而已。传至袁安时代,袁安凭借妥善审理楚王谋反一案而名声鹊起,得登朝堂,入为九卿,再迁三公,为当世名臣。袁氏一门的兴盛由此开始。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主专制下的政治其实是风险最大的职业,兴则权倾天下,荣华富贵;败则性命不保,祸及三族。东汉后期,皇帝、外戚、宦官、士人几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忠于皇帝,就会得罪当权的外戚,受到迫害;投靠外戚,皇帝若一旦得势铲除了外戚势力,作为外戚的同党又不会有好下场;与士人同流,会遭到宦官的打击报复;与宦官合污,又会遭到士人的一致痛恨。可以说没有万全的办法。也许会有人说,可以搞政治投机呀,谁得势就跟着谁。但是政治职业的风险就在于你很难100%预测准谁会得势,谁会失势,一旦预测错误,便会大祸临头。

    在这样的政治漩涡里,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非同一般的手段,若要世代保住荣华富贵,其手段之高明或者阴险就远非常人所能想到。

    汝南袁氏一门就做到了这一点。

   袁氏出身士人,是东汉有名望的世族。其高祖袁安凭借才学和忠心做到了三公之位。若仅仅只有这一点,那么袁氏的兴盛也不过这一代而已,但袁安的后人采取了非常的手段,进行了巧妙的政治布局,从而保持了长盛不衰。

    按说袁氏作为一个家族,应该有同样的政治取向,在各种政治风波当中同进退,但袁氏家族内部成员的政治取向却明显分化,甚至明显对立,有的走名士路线,投身党人反对宦官;有的走权贵路线,依附外戚、宦官反对士人;有的走忠臣路线,维护皇权反对外戚、宦官。

[tr][td]
[/td][/tr]
[tr][td]为了看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这个袁氏世系表。
[tr][td]
[/td][/tr]
[tr][td] 一世 袁安(司空/司徒)
二世 袁京(蜀郡太守) 袁敞(司空)
三世 袁彭(光禄勋) 袁汤(司空/司徒/太尉) 袁盱(光禄勋)
四世 袁贺(彭城相) 袁成(左中郎将) 袁逢(司空) 袁隗(太傅)
五世 袁闳(不仕官)袁忠(沛相)袁弘(不仕官)袁绍(大将军)袁基(太仆)袁术(后将军)
六世袁秘(汝南郡吏)   袁谭/袁熙/袁尚  袁曜(吴国郎中)
政治路线: 名士节操路线,依附权贵路线,反对权贵路线
[tr][td]
[/td][/tr]
[tr][td]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袁氏族谱,我只取了当时在政治上有影响的人物,至于那些没有什么政治影响的人物都忽略了;在世系排列上,也只取了和本文主题有关的世系,其实袁安不是袁氏家族第一世,他上面还有祖先,但整个袁氏族谱不是我要探讨的内容,因此略去不谈。)
[tr][td]
[/td][/tr]
[tr][td]    袁氏家族当中,袁彭-袁贺及其子孙们走的是名士路线,这一分支的特点是坚守名士节操,不屈权贵,不愿仕官,即使仕官官职也比较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往往不满权贵专权而主动辞官。他们中有的还参加了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
    袁汤-袁成、袁逢、袁隗及其子孙们走的是依附权贵路线,他们不参与忠臣反对外戚专权,士人反对宦官的斗争,明哲保身,专心运用袁氏一门的声望维护家族利益,甚至与外戚、宦官主动交结,因此官做的都很大。这一分支是袁氏一门兴旺的主要依靠。

    袁敞-袁盱这一支走的是忠臣路线,他们忠于皇帝,反对外戚专权,同外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有两个鲜明的例子能说明袁氏后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分化。一个是袁成与袁盱。袁成是属于依附权贵路线的,他结交当时的权臣外戚大将军梁冀,得以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以致于京城有谚语说:“事不谐,问文开。”这个“文开”就是袁成,字文开。意思是说,你要有什么搞不定的事儿,找袁成就行了,他肯定能帮你搞定。而袁盱则一再上书反对梁冀专权,并同梁冀及其党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汉桓帝依靠宦官发动政变捕杀梁冀时,是袁盱奉皇帝命令入梁冀府收缴梁冀的大将军印绶。

    另一个是袁忠与袁隗、袁逢。袁忠是走名士路线的,他不仅坚守名士节操,而且投身于士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当中,其身份是党人,他有个铁杆儿朋友叫范滂的,是党人的代表,在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当中被害死,袁忠也差点儿受到牵连。而袁隗、袁逢则结交大宦官袁赦。结交的名义是咱们是同宗啊,都姓袁,于是就认了同一个祖宗,成了一家子。其实到底是不是同一个祖宗,双方都不会考究,袁隗、袁逢是借助袁赦稳固自己的地位,袁赦在皇帝身边啊,说话管用;袁赦是引袁隗、袁逢作为外援,毕竟袁氏一门的势力很大啊。双方是政治利益的苟合。

    袁氏后人在政治立场上分化这么明显,与其说是自然形成的,不如说是为了家族利益的有意安排。

    政治斗争其实就是一场赌博,赌对了,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赌错了则身败名裂。东汉末年政局变幻不定,把赌注押到谁身上都有风险。袁氏一门的做法是把赌注分别押在不同的人身上,不管是谁得势,自己家族当中总是能够确保有一个分支坚挺不倒,成为保住家族利益的支柱;而这个得势的分支又能够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给其它分支予以救援,使袁氏家族在政治风浪中不至于遭受重大损失。

    这种手段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很多世族所采用的,只是袁氏一门做的更巧妙而已。举个三国时典型的例子,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当时的朝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曹丕,一派支持曹植。由于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个谁继承自己的位子举棋不定,他们将来谁能胜出,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很难看清楚的。一旦赌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河内司马氏做的就很聪明,司马懿支持曹丕,是“太子四友”之一;他的哥哥司马朗则支持曹植,他们这么做其出发点和袁氏一门的考虑是一样的,将来不管是谁继承曹操的位子,我司马家族都能够保住地位。后来当夺嫡之争的局势日渐明朗,曹植逐渐失势的时候,司马朗就从曹植派系中退出了,转而和司马懿一起支持曹丕。曹操死,曹丕即位之后,对于过去支持曹植的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而司马朗由于司马懿的保护得以安然无恙。这便是这种手段的好处所在。

    袁氏一门的这种手段对于应对汉末的政治风浪也有相同的效果。

    一个体现在袁盱身上。汉桓帝时代,外戚大将军梁冀专权,桓帝不过是傀儡。皇帝和外戚的矛盾非常尖锐。袁成结交梁冀属于外戚一党,袁盱做铁杆儿忠臣属于保皇派。当时反对梁冀的士人很多都遭到迫害,有些士人很有名望,梁冀不敢正面下手,就派遣刺客刺杀,死在刺客手下的名士也有不少,而袁盱作为铁杆儿保皇派,居然没有被害,不能不说是袁成的暗中保护。

    一个体现在袁忠身上。袁忠属于党人,当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到来时,名列党人名单的士人很多都被诛杀,而袁忠却保住了性命,不能不说是当权的其他袁氏家族成员暗中的救援。

    还有一个就是袁氏家族平安的渡过了外戚梁冀之死所引起的政治地震。梁冀被桓帝诛杀后,很多投靠梁冀得以发达的权贵们都栽了,但袁氏一门却安然无恙。按说袁成是梁冀的同党,袁氏怎么会不受到牵连呢?因为还有袁盱啊,他是忠于桓帝的保皇派,在诛杀梁冀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而且党同梁冀的袁成很快就死了,于是袁氏一门便和梁冀脱清了干系,得以在朝廷屹立不倒。

    关于袁成的死,也许有很多内幕,他的死也许是袁氏为了保护家族利益做的一种安排。据历史记载,袁成死的很早,关于其死因,史籍上没写,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汤长子(袁)成,左中郎将,早卒。”就是说死的很早。那袁成死于什么时候呢?史书上没写,只是说袁绍幼孤,也就是说袁绍很小的时候,他爹袁成就死了。那袁绍生于什么时候呢?是公元154年,因此袁成大约是在154年之后没几年就死掉了。这个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公元159年,桓帝发动政变,诛杀了外戚大将军梁冀。这件事和袁成的死有没有关系?袁成作为梁冀的死党,在梁冀被诛杀之后,他不死还会有什么好下场呢?天下人对梁冀恨之入骨,梁冀倒台之后,即使袁氏家族想保全袁成的性命估计都很难;如果是以梁冀同党的罪名被朝廷逮捕处死,必然会连累自己的家族,这个时候,自我了断也许是最明智的办法。也许这就是袁成神秘早亡的原因?也许这是袁成为了袁氏一门的家族利益而做出的牺牲?这个时候,袁绍大约5-6岁,是与史书上幼孤的说法吻合的。史书上又说:“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这里面的“二公”指的是袁逢和袁隗,他们俩是袁成的弟弟,这两个人对袁绍特别照顾,他们这么做也许是对袁成牺牲的一种报答?这一段的很多“也许”只是根据当时情况的一种猜测,由于史料记载太少,这只能作为一桩悬案了。

    也许会有人觉得走名士路线的袁氏成员对袁氏一门的兴盛没有贡献,这个结果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在皇帝、外戚、宦官、士人的斗争中,士人从来没有胜利过,因此他们的贡献没有体现出来。其实虽然他们不做官,但他们以坚守名士节操的方式博取名声,为了什么?那就是如果有一天士人掌握政权了,他们这一支将成为袁氏一门保持兴盛的希望所在。要知道,每当朝廷“三公”级的高官空缺之时,被士人们推荐担任“三公”之位的,恰恰有走名士路线的袁氏成员——他们并不是默默无闻,相反是有很大的政治潜力,这种潜力是否发挥,要看当时的形势了。

   
袁氏一门为了保持家族长盛不衰,可谓是机关算尽了。正是上面这种种手段,成就了袁氏一门东汉第一大政治世家的地位。这种地位到袁绍、袁术那里又有所加强,袁绍利用袁氏的家族影响,借助外戚何进的力量策划了诛杀宦官的计划,并在这一行动中成功的除掉了外戚和宦官,若不是因为董卓进京,则几乎实现了袁氏家族对东汉政治的主导。在董卓专权之后,袁绍、袁术又成为了关东群雄北方和南方的盟主,如果兄弟二人携起手来,那么袁氏一门统一关东,进而消灭董卓和其它地方割据势力,平定全国,应该在掌握之中。可惜的是袁氏兄弟反目,给了曹操、孙策、刘备这些枭雄难得的历史机遇。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袁修国 发表于 2015-6-11 21:27:18 手机频道 | 只看该作者
主人戏说,读者戏评:不求论证精密,但能自圆其说。哈哈。主人莫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