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江西袁氏

[复制链接]
汝南袁氏宗亲 发表于 2013-6-1 16: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ost By:2013-05-19 18:29:50 [只看该作者]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浙、闽,南接广东,西毗湖南省,北与鄂、皖为邻,北部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滨湖平原,向有“负江带湖,沃野千里”的美誉。春秋时期为楚、吴、越三国分据,汉有豫章郡,明置江西布政使,清始称江西省。境内南高北低,东、西、南三面层峦叠嶂,自古就是中原与岭南往来的必经之地。
    江西的土著大体属于古代文献中的“三苗”,当地原是楚人与越人的聚居之所。后来江西土著山越中的一支干越人建立了干国,中心区域即位于今余干一带,秦始皇时置九江郡,并派使尉屠睢发50万兵南征,其中一支便驻扎在余干之水。汉武帝又徙上蔡人(令河南新蔡县)于建成(今江西高安、上高两县)。秦汉时期,江西基本属于封建国家统治的边缘区域,史载并无有影响的望姓名族,当时的豫章郡下辖18县,领户7000余。西汉末年,中原灾患渐盛,始有成批的汉族人由中原迁入江西。汉末,辖境跨有今两湖地区的荆州,因刘表的割据统治,获得了相对平稳的发展,于是不少汉族移民被吸引到附近地区。孙吴时,江西的人口增长较快,当时治郡由东汉的一郡激增至五郡,《后汉书》记载其所辖户数已达40余万,较西汉有接近五倍的增长幅度,汉族移民的迅速不可谓不惊人,江西一地也因此成为长江流域开发较早的地区。
    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江西的战略地位凸显。像赣北的江州一带,素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门户,因此诸侨郡县大多集中于此。人口既繁,地方宗族势力得以膨胀,史载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范宁出任豫章太守,曾在郡内大设庠序,取郡中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尽管此四姓并未确指,谱系类中所著录的与江西有关者占据四部,它们是:《洪州诸姓谱》9卷、《吉州诸姓谱》8卷、《江州诸姓谱》11卷、《袁州诸姓谱》8卷,原书皆佚。这些姓谱本,大体反映了东晋南朝以来诸州望姓的发展关况。袁姓在隋代以前已是当地的大姓望族。袁牖所述袁氏之祖中将江西袁氏归为赣派(参见附表):
                  附表:江西袁氏之祖分布表
姓名
分布情况
袁戬
豫派袁yi之子,刘宋时为黄门侍郎,戌盆城浔阳,佐父拒宋战死,子孙流寓赣境,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君正
yi之后裔,曾为豫章内史,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承序
唐初为建昌令,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  皓
唐宜春人,咸通年间进士,累官抚、吉二州刺史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  抗
宋南昌人,累官至少府监,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  陟
抗之子,官至殿中丞,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俊翁
元袁州人,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  彬
明新昌人,官至锦衣指挥使,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  敏
彬之族人,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袁继咸
明宜春人,天启年间进士,今江西袁氏有祖之者。
    在袁姓族群迁入江西的进程中,特别需要值得关注的地区莫过于袁州,它是历史上袁姓在江西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袁州置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治所为宜春县,其名得自于辖境内的袁山。袁山位于宜春东北,据说东汉高士袁京一生清廉,不愿做官,慕此地山清水秀,遂隐居不出,集贤讲学,死葬其侧,故名之。现在当地已将袁京墓修缮一新,供人观游。其西又称小袁山,与南之大袁山回耸相对,峰峦秀拔,颇具气势,近代发现的敦煌文书中有一份《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称袁州宜春郡所出望姓有四(袁、彭、易、邵),袁姓居于首位。后来袁州之名屡有变易。隋大业三年改称宜春郡,唐武德四年复置袁州,天宝元年改称宜春郡。宋曰袁州宜春郡,元至元十九年置袁州路,明为袁州府,清因之。
    据民国《宜春县志》卷四《氏族志》记载,袁姓有户三千八百余,人口约两万。与刘、易、李、彭、陈等同属为地方大姓。其中《宜春全县氏族表》列姓一百七十三,现将涉及袁姓且注明迁徙地者,厥列如下:
附表:民国《宜春县志·宜春全县氏族表》(袁姓部分)
序号
籍贯
住址
户口
迁徙
1
信义乡得南三图八甲
祖居北外岭上,分居北外卫仔口、柏木头。
户百余,口三百余。
始迁祖袁安,汉时由华阴县迁此。
2
石里乡胜西二图二甲
岭东下梅
户百余,口三百余。
唐庄宗时由本邑城北分此。
3
信义乡得南一图八甲
祖居古冈塘,分居坝源
户十余,口四十余。
始迁祖袁宪,唐时由南昌县迁此。
4
善和乡安上图四甲
祖居带塘,分居虎狼头、土无丘田里。
户六十余,口二百余。
始迁祖袁仲协,唐袁天罡长子肇基居带。至三十一世祖袁德培徙居分宜藕塘,子袁晚生又分徙彭家坊。
5
善和乡归德二图八甲
南村楼下
户十余,口六十余。
始迁祖袁惟良,宋绍兴间由下浦徙此。
6
善和乡安下图九甲
祖居横塘,分居白金山、钓鱼台、上石、公园里、山侧里、芦塘上、大字下屋、上凌背、下凌背、石洲步、洪塘庵、窑下、青山岭、世美坊、五象坊、马上、桥头、平布原、城头、长天、五家原、江西岸。
户约二千,口万余。
始迁祖袁孝显,为东汉高士袁京裔,宋绍兴三十年进士,乾道八年致政,九年始迁横塘。一世祖八世孙袁元亨兄弟十九人,夭绝者十,迁徙者八,惟元亨世守横塘。生四子,长子经训,郡廪生;次鲁训,成化丙戌进士;三鲁宣,邑诸生;四鲁文,乡钦宾。各生四子,为十六支,传今二十八世。
7
善和乡兴宁图九甲
祖居下沙江,分居栗村。
户四十余,口百余。
始迁祖袁玉山,宋淳熙间由丰城县徙下沙江,至二十世孙袁宜廷分居栗村。
8
诏仁乡钦贤图一甲
祖居口田,分居南源洲。
户五十余,口二百余。
宋时来宜。
9
善和乡名教图七甲
荆桥
户十余,口九十余。
宋时来宜。
10
化北乡信西二图二甲、五甲
长坑源、泉塘,分居彭家坊、严家岭。
户百余,口七百余。
宋进由万载县徙此。
11
信义乡得南一图二甲
火山下。
户八十余,口三百余。
始迁祖袁定勋,宋时由分宜县徙此。
12
迁乔乡显亲一图五甲
柘塘
户二十余,口六十余。
宋时来宜,明时由城北徙此。
13
善和乡阳东一图四甲
祖居南山下,分居化北东塘流水坑二字厂。
户六十余,口三百余。
始迁祖袁仲成,元至正间由城北徙此。至十七世祖袁瑞康分徙化北东塘流水坑、袁瑞霞徙二字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袁氏服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袁平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加好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短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等级:正七品 帖子:113 积分:2786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2-04-05 11:10: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ost By:2013-05-19 18:33:15 [只看该作者]

  
14
石里乡胜西二图四甲
祖居岭东下楼陬,分居峰云岭、壤下、萍乡、万载。
户四二余,口百余。
元泰定时由本邑城北徙此。
15
善和乡阳西图四甲
新桃源
户四百余,口千余。
始迁祖袁彦温,元致和间由分宜县由车田徙此。
16
善和乡阳东一图一甲
祖居举遁,分居沐塘。
户六十余,口四百余。
始迁祖袁用文,高士袁京四十二世孙,元末由袁山麓徙此。
17
善和乡阳西一图一甲
新桃源江边。
户二十余,口百余。
始祖袁朝阳,元末由分宜县徙此。
18
善和乡安下图二甲、四甲、七甲、十甲
祖居上丘,分居袁山脚下、樟树下、彬工、叫岭、乌石、城南邮桥、明村、白马庙、杜北、坛前。
户百余,口五百余。
始迁祖袁景山,为东汉高士袁京后裔,明洪武间由袁城徙居上丘,后裔分居袁山脚下诸处。
19
善和乡归德二图十甲
南村花园。
户三,口十余。
始迁祖袁彦儒,明初由湖广徙此。
20
迁乔乡显亲三图一甲
茶园里。
户六十余,口二百余。
始迁祖袁远宗,明初由袁山麓徙此。
21
迁乔乡显亲三图九甲
石霞。
户百余,口六百余。
明永乐间由上高县罗田徙此。
22
化北乡兴东一图一甲
祖居东源,分居口水、海里布、心田口。
户十五余,口六十余。
始迁祖袁栋,明万历间由丰城县徙此。
23
集云乡宣北图九甲
祖居  源,分居龙下。
户四十余,口百余。
明天启间由抚州徙此。
24
集云乡亲仁图六甲。
上元。
户十余,口三十余。
明天启间徙此。
25
隅厢北隅一图五甲
白竹。
户五十余,口百余。
始迁祖袁辉春,明时由分宜县徙此。
26
信义乡得南二图二甲
祖居冷水江,分居化北东庵、集云中村。
户八十余,口二百余
始迁祖袁庚,明时由广东徙此。
27
信义乡大得北图五甲、十甲
上石。
户三十余,口百余。
始迁祖袁开志,明时由丰城县徙此。
28
迁乔乡兴东图七甲
柏木。
户三十余,口八十余。
始迁祖袁焕明,明时徙此。
29
善和乡名教图二甲
基下、上。
户四十余,口二百余。
明时来宜。
30
善和乡名教图四甲
荆  坑里。
丁三口。
明时来宜。
31
化北乡信东一图二甲
金瑞下山田。
户八,口十余。
明时来宜。
32
化北乡信西三图十甲
泉塘。
户十余,口三十余。
始迁祖袁健行,明时来宜。
33
化北乡兴西二图二甲
祖居官山里,移居港田、杞树窝。
户七,口二十余。
明时来宜。
34
化北乡东西二图二甲
祖居一陂田,分居松陂头、花园坪。
户四十余,口二百余。
始迁祖袁可文,明时来宜。
35
集云级宣西二图八甲
修仁昌坑、招仁雷打丘。
户十余,口二十余。
清乾隆间徙此。
36
信义乡大得北图九甲
坛前。
户二,口十余。
始迁祖袁福顺,清乾隆间由广东潮州徙此。
37
隅厢西北厢一图六甲
祖居野猪塘,分居小洞。
户八,口十九。
清乾隆间由赣川雩都县徙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袁氏服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袁平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加好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短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等级:正七品 帖子:113 积分:2786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2-04-05 11:10: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ost By:2013-05-19 18:33:56 [只看该作者]

    据上表30余例袁姓分布的情形不难看出,自东汉始,便已有袁姓人物徙居江西的记录。以宜春县为例,袁姓群体的移入也是在唐、宋时期始趋于频繁,元代继续保持其规模,至明代达到了高峰。而且这种状况恰恰与历史上整个地区的移民轨迹相吻合。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侧面发现,袁姓在袁州生存发展的宗族色彩十分浓厚,如民国时期,袁州户数在三千以上的大姓中,袁姓每家拥有人口数的比例是最高,如表所示:
附表:民国时期袁州地区大姓每户平均占有人口数统计表
姓氏
户数
人口数
每户平均人数
三千八百余
二万余
约5.26(人)
四千余
一万八千余
4.5(人)
三千余
一万三千余
约4.33(人)
七千余
二万六千余
约3.71(人)
八千余
二万九千余
约3.63(人)
六千余
二万一千余
3.5(人)
六千余
二万余
约3.33(人)
三千六百余
一万二千余
约3.33(人)
    袁州地处荆、楚、吴、越之交,为江南要害之地,咸丰《袁州府志》记载:“郡人重谱牒,无数十年不修者。同姓异宗,必严辨之。且有同宗而异谱者,不妄援达官,不轻录养子,犹为风气之古。”所以,袁氏姓族在江西,特别在袁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宋元时期,两湖地区遭受战乱影响较大,人口锐减,而江西相对稳定,在唐宋时期江西洪州、袁州、吉州等地开发较早的府州,其居民人数呈现出增速加快的趋势,人口压力骤显。于是明初政府在实行移民政策时,力加疏导,以致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高峰,这种现象可以从湖南袁氏的迁入中得以证明。清代改土归流后,本地又有不少汉族移民迁入湘鄂西少数民族土著聚居的山区,从而基本改变了两湖地广人稀的格局。这些情况不仅说明袁姓自魏晋以来渐而成为江西地区的一支望族,而且在封建社会后期,对南方地区间的横向移民,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袁氏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 23: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详尽 慢慢地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anscn 发表于 2013-6-2 10: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保险 发表于 2013-6-2 2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的激动了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瑜伽弟子 发表于 2014-1-9 12: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祖籍南昌明朝迁宁夏廿代,很想认祖归宗,请联系13993503779袁金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飞翔 发表于 2014-10-2 16: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 ,帮不帮我查询 江西余干县 有个叫袁平的女孩,之前是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但现在没有联系了,能帮忙查找下不,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芦村韩圹袁建华 发表于 2016-5-22 2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记载袁州区芦村镇韩塘历史,我们韩塘也有几千袁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