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说话宁波南门袁氏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23:46 | 只看该作者
位于杨家桥1号,晚清建筑,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主楼、东西厢房组成,是传统的三合院结构,总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袁牧之(1909-1978)演员、编剧、导演、电影事业家。1930年起投身戏剧事业。1934年在编导、创造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桃李劫》中担任主演。1937年编导《马路天使》,该片成为中国电影30年代高峰期的标志性作品。1938年在武汉主演电影《八百壮士》后赴延安参加编导和拍摄纪录片《延安和新四军》。1946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1949年出任国家电影局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24:22 | 只看该作者
南门袁氏古建筑群(宁波市市级文保点) 该建筑群系清代建筑,由坐西朝东的南郊路185号、惠赐巷1号偏屋、袁氏宗祠、崇志小学、袁氏家庵组成。该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研究近代建筑的实物佐证。
南门袁氏是宁波袁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族人中的袁變,曾在宁波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袁變(1144-1224),字和叔,鄞县县城南门人。因其博学多才,被学者们称为絜斋先生,是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舒磷、沈焕、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26:16 | 只看该作者
摘自袁可先生所提供的宁波城南袁氏家谱图片,文中“?”是水平不够,不认得字,“”则是原文所有,句读也有可能断的不对,欢迎指正,全文如下:

袁氏世源
袁氏之先出自帝舜,舜禅禹,禹封舜子义均于商,而客之改封义均之子思于虞,以所封之地为姓,曰虞思,是为河南虞姓始祖,又大戴礼云禹受命乃邑姚姓于陈,则姚亦舜之后也。汤有天下,封虞思之后于遂,故名遂,又封遂后于余姚,邑在灵绪山东二百步。至周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其后有虞阏父者为周陶正,王因舜之子孙能为世守,乃封其子满于陈,以元女太姬妻之,赐姓妫,谥曰胡,是为胡公,胡公满生子二,长申公犀(成王十九年甲辰嗣陈侯),申公犀生子三,次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仲牛甫生圣伯顺,圣伯顺生伯他父,伯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而金父,仲而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典云爰与辕同。诸生□,□生涛涂,以王父字为氏,曰辕涛涂,谥宣仲,一曰爰仲,仕陈为上卿,周惠王时赐邑阳夏,涛涂生子二,长佶,佶生?,?生怀,周简王二年嗣阳夏,取衣长裔?之义去车为袁,袁氏自此始。怀生子黯,黯生敏,敏生激,激生超,超生登孙。登孙生詹,詹生慎升,慎升生?,?生?,?生荣,荣生盈兆,盈兆生启,启生毅,以上十七世世嗣阳夏,至毅避地于河洛,时周赧王四十五年也。毅生告,告生子二,长健,健生子二,长良,良生子二,长扶终,扶终生敬甫,汉景帝后元二年复还阳夏。敬甫生干,干生彦忻,彦忻生绥臼,绥臼生贞甫,贞甫生著,著生良,良生子二,长昌,昌生子二,长安,字卲公,迁河南,安生子三,次京,京生子二,长彭,彭生贺,贺生子四,长滂,滂生子三,长涣,涣生子四,季准,准生冲,冲生躭,躭生子二,长质,质生子二,次豹,豹生子二,长洵,洵生子二,长顗,顗生子三,长昂,昂生子五,长君正,君正生子四,长枢,枢生子二,长朗,朗生子二,长镒,镒生玠,玠生谊,谊生伦,伦生知元,知元生晔,晔生子二,长滋,滋生子四,长都,都生?,?生子二,长振,振生子三,长阙,阙生□,□生子五,次充,迁明州之剡懊,城南宗祠尊为始祖,故城南宗谱即系充公为第一世,另作瓜瓞图顺衍而下,兹不复赘。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40750365_0_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33:08 | 只看该作者
名门望族
——风雅南塘之五
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1-05/14/content_322306.htm

  ○周时奋
  一个好地方,总要有一位或数位知名人物作为标志,甚至一门人物,这就是所谓名门望族。望,就是地望,也就是一地的标志,让人仰望。
  南郭好风水,业兴人旺,这样的地方,应该有望族。这就要说到南门袁氏,也算是宁波的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宁波的读书文化,源于庆历五先生。王安石知鄞县,虽然只有廿七岁,但非同凡响之人,必有非同凡响之见识。他到鄞县四乡巡视一遍,发现了当地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人家不读书。不读书就不会有大出息。于是四下打听,请来了五位宿儒,到城里来办学。这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事,史称“庆历五先生”。宁波人不读书倒也不是什么怪事,从唐代中期起,全国都不重视读书,学者们都去学佛学道,所以韩愈写文章诋佛毁道,写《师说》、《马说》,倡导教育,呼吁人才。到北宋,国家又倡导兴学尊师,王安石也是跟上了潮流。
  五先生之后,遂有宁波学子中科举的事。其后的学生辈中,如丰稷,最后做了国家的教育部长。从此学风披靡,人才辈出。其中就有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四人,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人才组合。这四个人同是四明人,又是太学里的同学,后来又都中了进士,也都拜陆九渊为师,传播陆氏心学。杨、袁、沈三个人晚年又同时在月湖讲学,杨简主讲碧沚书院,沈焕主讲竹洲书院,袁燮主讲城南书院,舒璘则在外地任教。他们活跃在淳熙年间,于是被并称为“淳熙四先生”。四个人在学术上相互切磋,过从密切,学术主张概称为“四明学派”,也是宁波第一个以地方命名的学术派别。四先生中的袁燮,就是南郭袁氏的族祖,而袁燮的爷爷袁毂,则是五先生之一楼郁的学生。
  袁燮家在南郭,也是从小听着南塘河的水声、踏着南塘路的石板长大,只是读书很用心,考上了太学。袁燮后来当过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国家的教育部副部长兼国立大学校长。袁燮的文章写得很好,有些词语都成了中国的成语,比如“含糊其词”、“不厌其烦”、“融会贯通”等,都出于他的文集《絜斋集》。他也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诗,而且常常写很长的古体诗,短诗不多。他有绝句《梅花四首》,选两首如下:
  百卉芳菲二月时,先春梅萼著疎枝。
  只缘姑射风姿别,不怕寒威损玉肌。
  清香妙质总宜人,老干青枝更绝尘。
  彻骨风流真我友,竹篱茅屋故相亲。
  诗如其人,可以看出他追求人品的高洁。因此后来他就因反对宰相史弥远议和,被罢官。袁燮和三个太学的同学都弘扬心学,“人生天地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群物者,以存是心焉。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而贵,不存则虽贵而贱。”以为只要心地高尚,地位虽卑贱人品却是高贵;心地卑劣,地位再高贵人品也是卑鄙的。在重富贵轻贫贱的当时社会,能提出如此重人品轻名位的人本思想,确实难能可贵。四位先生在明州倡导心学,使宁波人从此很讲究一个人的“良心”。
  讲良心的“心学”让南郭的读书人觉得是天下至道,很可能与他们在市井里看多了花花色色的人情有关。人心隔肚皮,使人与人的相处有特别多的花头,所以要交良心好、人品高的做朋友、共事,所以他要倡导心学。
  四明学派的四个人,因传播陆学的角度不同,各有主张,因此形成了四个支派,后人称杨简为慈湖学派、袁燮为絜斋学派、舒璘为广平学派、沈焕为定川学派。文天祥说过他们之间的不同:“广平之学,春风和平;定川之学,秋霜肃凝;瞻彼慈湖,云间月澄;瞻彼絜斋,玉泽冰莹。源皆从象山弟兄,养其气翳,出其光明。”玉泽冰莹的袁燮,却出自南郭市井,也算是一种磨炼的结果。
  袁燮有三个儿子,第二儿子袁甫,是杨简的学生。嘉定七年(1214年)甬上出了一件大事情,南塘路上的袁甫在秋闱中了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状元公出在南郭,这还了得。好在这之前,这座城市里已经有过张孝祥(1154年)、姚颖(1178年)、傅行简(1202年)三个状元,不然又不知要把南郭如何抬上了天。袁甫后来也官居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最后官终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袁甫一生中做过两件十分有意义的文化事情,那就是修葺庐山白鹿洞书院,又创建贵溪象山书院,那是中国的两大著名书院。
  南门外风水独钟一门。袁家历来人才辈出,著名于历史的有光禄大夫袁毂,太师越国公袁韶,太师卫国公袁升,朝议大夫袁灼,朝散大夫袁似道,朝奉郎袁坰,通判袁章,贡士袁觉,等等,不胜枚举。其中的正献公袁燮、清容学士袁桷对宁波文化影响最大。这一支袁门,直到现代,还有中国电影大家袁牧之。
  袁氏家族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是一种十分神奇的文化现象,到底其中有什么奥义?
  其实宁波的文化家族,最重视家庭教育,宋代的丰、楼、史、郑,明代的杨、屠、张、陆,无不都是这样。南门袁氏的后人元代的袁伯长写过一篇《跋进修堂往还尺牍》,其中有一段话值得玩味:“始,曾大父越公韶从正献公燮,时诸生从者数百人,公教不及诸子,母夫人戴氏,手摹颜鲁公大字,以教诸生。宗盟之好,实夫人启其议。故越公少年作字,亦习此体。后伯祖通判、大父严州,尤相与摹学进修堂书体。”这段话说的是当时袁燮在南郭开办“进修堂”学塾,跟着他学习的学生有数百人,以致袁燮分不出心思来教育自家的孩子。夫人戴氏以为学生先得习字正书,于是亲自描摹颜正卿的字体,让大家去练习,家族中都赞成夫人的做法,以致颜体成为从袁氏进修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特有的字体,像袁韶、袁章、袁洪都写得这种“进修堂体”的书法。这里说的虽然是书法字体,但是袁氏重家族教育,不仅父亲,而且夫人母氏都有相当的认识。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戴氏夫人特别选择了颜鲁公的书体,用意在于习字兼育德。颜正卿不但书体正直厚重,而且为人忠贞英勇,最后死于国难。如此点点滴滴处,都事关教育后人,也可见名门成望族的道理所在。
  南门城内月湖旁,同时代还有一个史氏家族,他们的经历也可佐证袁门的人才观。尽管这个家族比袁氏还显赫一时,但是所有史料让我们看到的,这其间基本上没有权力拉扯、裙带牵连,恰恰相反,他们坚持了一种严肃的进学和参选的原则。史氏家族往往请名师教授弟子,史弥坚是“庆历五先生”之一杨简的高足,通过科举入仕,1205年因为三哥史弥远入相,他就从中央的枢密院检讨主动回避出知谭州。同样,史弥远作为丞相史浩的儿子,也通过1187年的科举入仕。他当宰相二十六年,平时与他最亲密的堂兄史弥茂,却终生未有一官半职。史弥远的堂兄史弥忠,是1187年与他同科的进士,当弥远为相时,他干脆要求退休,以避嫌疑。这个弥忠又是史氏第三个宰相史嵩之的父亲,他儿子当上宰相后,迎他到京城供养,可是他去京城不到一年,又回到了家乡,问他原因,他说他不想显贵。更有甚者是史弥远的侄子史守之,他跟从杨简、袁燮游学,又向楼钥学习古文,学问根底很深,当叔父当上宰相后,他却主动回避而早早退休。同样,史嵩之的叔叔史弥巩,这位1217年的进士,当他的侄儿担任宰相后,也主动要求从中央政府“避势”到婺州当差。避势远嫌,仿佛成为了史氏的家风。这就不能不让我们看到一个文化家族独特的价值观,他们把文化人格视作生命的目标,而做官只是一种职业。
  都是庆历、淳熙诸先生的后人,也不分城里还是城郭,他们都奉守着一条原则,那就是王安石开创的教书育人之道。名门望族的第一要务,就是读书、教育子弟。这一原则成为了一种地方传统,使南郭的人们、宁波的人们反不把进仕做官看得太重。因此袁甫虽然是当时名扬天下的状元,然而在家乡的名气永远盖不过他父亲袁燮,因为袁燮是一位教育家。也因此,袁甫能于政务悾惚之间,修白鹿洞书院,创象山书院,难道其中没有一脉相承的精神?
  南郭名门,也是城郭街市中的一家一户,也是“竹篱茅屋故相亲”的凡人,至于谁能脱颖而出,就在育德育才。有多少人才从古老的南塘大路上走过,他们的步步脚印,都镌刻在南郊路那些斑驳陆离的青石板上,层层叠叠只有四个字:教育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36:2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把宁波文化比喻成大江的话,那么,宁波各大家族文化便是这条江的每一条支流,因为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翻阅宁波南门袁氏族史,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时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及发展,从远古时期胡公满开始,中国姓氏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从北宋初年袁充来宁波开始,南门袁氏有了其血脉的延续;从南宋袁燮开始,南门袁氏后人在宁波引领了一个时代地域学术的辉煌;从近现代袁牧之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开始,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南门袁氏族谱:

  一本宁波学人才子的花名册

  袁可先生是宁波南门袁氏第三十二世,他家中收藏着的南门袁氏族谱共为四册,而这四册民国25年续补的族谱已被岁月洗礼得满身斑驳,部分页码边缘也已残缺不全。然而这几本老族谱在袁可手里却透着时代的气息,袁可小心地翻阅,小心地把族谱中的内容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再将这些内容收藏在电脑里。“现在我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重新修族谱,等以后有时间了我会考虑联系族人重新考证续补的。”袁可说。

  “其实南门袁氏只是宁波袁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祖居地在宁波海曙区南郊路南社坛巷一带。另外的几个分支分别有西门袁氏,祖居地在新芝路附近;慈溪竹江袁氏;奉化袁岙村袁氏;宁海石门大佳何里袁村石门袁氏。通过袁氏族谱文化论坛以及西门袁氏的祭祖活动等方式,我与慈溪、奉化、宁海三地的袁氏后人也建立了联系,并将他们家里收藏的族谱与我们南门袁氏族谱进行过对照,虽然谱中族人不能一一对应,但从中还是发现有很多世代先人系同一个人,从中我们推测,这三个地方的袁氏与南门袁氏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究竟有哪些关系,我们现在还无法考证,不过将来我们一定能寻找到答案。”袁可解释说。

  翻阅宁波南门袁氏族谱,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南门袁氏族人的排序,更从族谱中看到了一个个穿越时空的影像。而这个影像到民国25年(1936年)戛然而止了,之后南门袁氏的族人再没被载入族谱册中,他们只能等待再次续补族谱时填充进去了。不过在现有的族谱里,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列在其中,他就是宁波南门袁氏近现代代表人物袁牧之。

  2.三十世袁牧之:

  中国一代电影大师

  如今中国的很多部电影在播映前都会花很多工夫大力宣传,之后便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某部电影的票房有多高,再接下来便是评选最佳演员、导演等吸引人们对电影事业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新人的出现,他们渐渐地又被人们淡忘了。然而无论是电影人还是我们平常百姓都不会忘记一个人,他便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宁波南门袁氏第三十世袁牧之。

  袁牧之族名袁家莱,虽然他已经远离我们近三十年了,但1937年由他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等多部电影,被人们称为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在中国电影史册中闪耀光辉。但袁牧之本人的多才多艺,却并不为广大百姓所知晓,他不但戏剧表演、创作、理论研究样样精通,是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步入影坛后,又集编、导、演于一身,成为一代电影大师。

  袁牧之生长在抗日战争年代,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1946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个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他担任厂长。1949年3月,他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到达北平,筹备组建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直到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才结束了他辉煌的电影生涯。不过他的女儿袁牧女继承了父亲的才智和事业,演而优则导,在如今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仍占有一席之位。

  这是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沿着雨水淋湿的青石小巷,我来到位于宁波海曙区杨家桥1号的袁牧之故居。这个典型的清晚期木结构建筑,里面布局呈传统的三合院式房屋至今保存完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南门袁氏后人以及南门袁姓族人之外的人们对袁牧之的敬仰与怀念之处了。

  南宋“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办学处崇志小学的门楼今天已成为人们观光的一处景致,而袁牧之童年以及南门袁氏族人读书的袁氏学堂如今已经成了住宅房,这里离袁家院落不远,顺着青石小路沿着狭长街巷往南走出不远就到了。童年的袁牧之每天背着书包,往返于这条青石小路。南宋著名学者袁燮作为宁波南门袁氏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南门袁氏第八世的他怎会想到680多年后,南门袁氏后人中竟出现了这样优秀的后生。

  3.“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

  掀起四明文化热潮

  南门袁氏后人聪颖与祖上代代遗留下的文化气息似乎有很大关系。袁燮(1144-1224),字和叔,鄞县县城南门人。因其博学多才,被学者们称为絜斋先生,是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舒磷、沈焕、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袁燮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官员,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江阴为官。宋宁宗年间,他在为官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浙东、福建等地任职。因为当时没有人工降雨等高科技手段,旱灾时有发生,干旱之后必然导致饥荒,袁燮所管辖的地区饥荒也时有发生,为了能对当地情况一目了然,赈灾银子不流失于贪官污吏手中,袁燮设计了一个救灾图。他将管辖地以保为最小单位,几户人家为一保,再从保中指派一个人将该保中居民的分布、人数、田畴、山水、道路等全部详细地统计下来,然后再将每个保的情况上报给都,都统计好各保的情况上报到乡,乡再报到县,细细品味这种办法和如今的人口普查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县里统一好这些资料,绘制成图,只要哪里有饥荒,即使袁燮不亲临现场也会凭借这些统计合理地分配,派发救灾物资,这种方法着实地解决了当时交通不便的问题。试想按当时的交通工具,没等袁燮挨个地方跑完,老百姓早就饿得流离失所了。因此袁燮为官的地方也是当时各地赈灾的楷模,他也成了赈灾的先进代表。嘉定元年(1208年),皇帝将其召回京城并封为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

  袁燮是个有才气的人,他不仅政绩上卓有成效,当时也是位有名的教育家,他之后罢官回老家宁波时,送行的场面蔚为壮观,学生、同事三百余人为其饯行。他回到宁波后在城南书院讲学时,听课生员总是人满为患,他每次讲学都必先启发学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不仅传授学生们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为四明学子掀起了一个个文化热潮。

  袁燮一生著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书供后人研究学习。不仅如此,袁燮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无论在政绩上还是学术上都为儿子袁甫起到了表率作用。

  4.袁氏九世袁甫:

  反腐倡廉为百姓谋福利

  袁燮生有三个儿子,其中次子袁甫子承父业。仍做官,仍搞教育,他政治上有立场,文化上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位宁波南门袁氏第九世的代表人物在南宋时期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袁甫,族谱中已找不到他生卒。他学问广博,少承家学,又从学于当时著名学者杨简。袁甫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甲戌科状元,第一任官职是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南宋时间战乱频频,袁甫上任不久便上疏宋宁宗“君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恐惧之心,应有五惧……”从这简单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袁甫是个主战派。他曾对皇帝说这战乱频发主要是因为朝内的主和派,如果这些贪生怕死的人不除掉国家就一天不得安宁。当时南宋已是岌岌可危了,很显然袁甫的谏言并没起多大作用。于是,袁甫任地方官员时努力为当地的百姓做实事,他在所管辖的区域立新制,革除从前官员留下的弊端,设立类似今天的反腐部门,将那些贪官贪污的钱充入地方财政,用这部分钱设立慈善机构“抚孤婴儿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孤儿院;创建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抑制瘟疫流行,如果当时有电视的话没准还会找当时的某个名角做代言人也说不定。当时在袁甫管辖的范围内,他尽其所能给老百姓谋福利,他的时代感很强,我们今天的很多福利政策他几百年前也曾想过,如果当时袁甫能再想全面一些,那么,他的百姓没准还会都有养老保险也说不定。

  宋理宗亲政后,袁甫仍多次上疏,主张迎战巩固边疆,不过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任期间因病八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就给批了一个月的假休养。他任兵部侍郎时曾对皇帝说:“危亡之祸,近在旦夕,君臣同心,共赴国难。”忠赤之心可见一斑。他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之时,本想与敌对势力大干一场,遗憾的是旧疾复发不治而死。不过这时,宁波南门袁氏已经发展为四明望族了,诗书礼仪传承,累代为官,在当时的政治、学术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袁甫这位南宋政治家、教育家一生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他在工作之余,修葺了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了贵溪象山书院,勤于笔耕,为后人留下《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等文集。他之后,南门袁氏第十一世的袁桷身处四明,更是受惠于自己的曾叔祖袁甫等一代人在宁波留下的学术根基。

  来源:现代金报  记者 刘芳
http://www.nbdm.gov.cn/homepage/ ... &cat_parent=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41:22 | 只看该作者
电影大师袁牧之故居

王重光

西濒南塘河的南郊路,自宁波古城的南门口向阳桥,中经甬水桥,止于启文桥,全长1850米。狭长、幽深的南郊路,实际上是府城南北中轴线——镇明路出城后的延伸段,厚重的青石板铺砌的路径,却是旧时宁波通向奉化、台州的通衢大道。从向阳桥到甬水桥的几百米路段,临河而建的店肆民居,鳞次栉比;舟楫往来,水陆交会。“南塘路上百花娇,满面春风处处娆。”明人沈明臣的诗句,为后人勾勒出这一带曾经有过的繁华,这里是数百年间甬上商贸文化的源头,盛极一时的“南门三市”。
距向阳桥不足百米的南郊路杨家桥巷1号,是一处典型的清代晚期三合院古建筑,旧宅坐西朝东,青砖黛瓦,乌头墙高耸,北侧为石砌的大门,庭院内花木扶疏,古色古香,纵深五间两弄重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其主体部分,至今保存完好,它是新中国第一任电影局局长、优秀的电影艺术家袁牧之故居。
南门袁氏是世居甬上的一个大家族。天一阁馆藏的《袁氏家谱》记载,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南宋著名学者、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的后裔,即繁衍生息于宁波南门。至牧之时代,南门袁氏分为上、中、下三房,现存袁氏家族建筑群规模庞大,包括居宅院落、祠堂、学校等。清末宣统元年,即1909年4月12日,牧之诞生。在距杨家桥巷1号故居不远处的南郊路南社坛巷,至今尚存袁氏宗祠旧址,这里也是民国初年袁家创立的“崇志小学”遗址,是牧之少年时代接受启蒙教育的就读处。牧之的父亲原是一个手工业者,在街头开店谋生,以后进钱庄学生意,因结识一日本商人而成为买办富商。牧之是父亲61岁时喜得的独子;母亲姨娘,是一个通晓琴棋书画的才女。老来得子,合家钟爱,办满月酒时南郊路上车水马龙、高朋满座。牧之原名家莱,他在童年时代即表现出对文艺的志趣,显露出表演才能。牧之7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11岁到上海,入澄衷中学,加入洪深等主持的戏剧协会,开始走上艺术道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牧之在上海影艺界初露头角,其时因母亲和妹妹还在宁波,探亲往返,与故里家园尚保持联系。1933年前后,他还偕同沪上名伶黄耐霜等来甬演出新戏《啼笑因缘》,在南郊路一带遍邀亲友邻舍去剧场看戏,故居内曾名流雅集,热闹非凡。此后,他将故居作价抵押给了邻居,不久家人星散,牧之一心投身事业,奔走各地,再也没有回过故园。
牧之在30年代已是蜚声中国影坛的电影明星。他不仅善于表演,且善于编导,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致而富于变化的表情、动作,来刻划不同性格和特征的人物,扮演各个不同类型的角色,在影界、剧坛上享有“千面人”之称。他所主演和编导的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城市风光》、《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成为我国早期电影的经典作品。
我的父亲在世时,曾经无数次地向我说起“袁牧之”的名字。先父年轻时,谋生就业于上海,他爱看电影,对袁牧之的影片备加赞赏。60年代初期,举办“五四以来优秀影片展”之际,我终于大饱眼福,得以在银幕上领略了久仰的袁牧之,并为之倾心不已。当然,我们那时候尚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袁牧之还是我们值得荣耀的宁波人。
牧之在上海从影时,接受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八路军。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到了延安。1940年初,由关向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奉中共中央派遣,赴苏联学习考察,长达五年,备历艰辛,直到抗战胜利后归国。他是我党、我军和人民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首任中央电影局局长。他为人热情真诚,有理想抱负,有真才实学。他不计名利得失,奋发有为,勇往直前。遗憾的是,新中国电影界的繁荣异常短暂,电影《武训传》等遭受严厉批判后,电影界万马齐喑。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他被怀疑是长影“右派集团”的幕后人。身为艺术家的牧之,难以适应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他的身体也不好,以至在45岁那年辞职,过早地脱离了电影事业。他的后半生,心情、处境都不太好。在经文化大革命冲击之后,他携全家在湖北以参加艰苦劳动度日,摧残了他那衰老的身心。返京后,病魔缠身,与外界断绝联系,以至他的老朋友陈荒煤伤心地说,牧之已经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人”!1978年,牧之以一部童话儿歌作品《小小环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于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影响,牧之本人对其破落买办家庭的出身背景,一直持回避态度,以至这方面留下的文字材料极少,其早年生活及出生地,几乎是一片空白,就连他家里的人也说不清楚。2001年10月,全国第十届电影金鸡百花节在宁波举行,袁牧之故居被发现,并成为电影节期间的热点新闻。故居保存得如此完好,住在故居内的徐姓和吕姓两户人家,与袁氏有姑表亲戚的关系。牧之当年的邻居和少年伙伴的后代尚在,牧之的家史和青少年时代的历史资料也发掘了不少。袁牧之故居很快被公布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
“故牧家园”,风貌如昔。明堂屋檐下盛接雨水的两口大水缸,还有当年没有搬走的橱柜,都是袁家当初的遗物。庭院里,据说有两只花盆是牧之从日本带来的,依然种植着鲜活的花卉。伫立电影大师的故园中庭,不禁使人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慨,一种难言的惆怅笼罩心头。可以告慰牧之诸前辈乡贤者,充满生机活力的家乡人民,面向21世纪,正奋力进取,把宁波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2005年4月评审确定的宁波市城市紫线规划,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列入保护范围,袁氏家族建筑群和三桥、一河、一街,形成其独特的风貌特征,“故牧家园”则成为其间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遗存。
http://www.haishu.gov.cn/ZWDT/NewsInfo2.aspx?Id=1816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工正数码 发表于 2014-6-12 16:44:20 | 只看该作者
宁波南门鉴桥袁氏(始祖袁充)
祖居地为宁波市海曙区南社坛巷
原编行次:宏象开天 永丕朝纲 家传忠孝 世继贤良
续编行次:同仁可久 厚德必昌 庆余一本 名振万方
(袁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