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华人的共同祖先世序

[复制链接]
yuanscn 发表于 2015-4-27 2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华人的共同祖先世序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传说,黄帝轩辕氏就曾经活动于山西南部,神农教民稼穑于长子,后稷种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都在山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也都在山西。舜裔十姓,即舜的子孙后代所取的十个姓氏: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不论得姓于何时,也不论得姓于何地,追根溯源,他们都是舜的后裔,他们的祖根都在山西。
  当然,在这十个姓氏当中,凡不是起源于舜裔的另外的派系,诸如出自姬姓的虞氏、胡氏,孙氏等,他们的祖根就不在山西。
  舜在当天子以前,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其子孙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
  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I五姓”之称。
  袁姓出于陈姓。
  --------------------------------------------------------------------------------------
  舜裔世系
  [名字前的代或世,方括前面的帝王年的起止担方括Y面的BC西元前和AD西元年担朝代或後的朝代或的起止怠]。表[H供⒖]
  1AS帝世系 史
  1S帝―2昌意―3―4虞幕―5Fs―6敬康―7句望―8C牛―9瞽叟―10虞舜
  1B舜裔世系 网上资料
  一、先祖世系
  1舜(姚重华)―2商均―3夷伯―4强馀―5颉―6思
  ―7友龙―8寿胖―9叔仪――10康仲―11祖妫―
  ┕7梦熊―8汶 ┕10康伯┕11宗石―
  ―12发(谥思公)―13妫方―14振―15维―16寿固―
  ┕12期
  17敖―18元捷―19偃―20姑益―21公允―22蔺―23顼叔
  ―24野―25无―26胜―27叔正―28献子―29亚寿―30原寿―31梦延―
  32瘀父(遏父)―33妫满(胡公)
  二、胡公M世系[20代26君588年]史
  1、陈姓
  1陈胡公M一陈申公V羊、相公犀―2陈申公V羊―陈孝公突、靖伯庚―3陈孝公突―4陈慎公圉戎―5陈幽公甯―6陈厘公孝―7陈武公`、子―陈武公`―8陈夷公f、平公燮―9陈平公燮―10陈文公圉―陈桓公U、佗―11陈桓公U―太子免、陈公S[子一:敬仲完]、f公林、陈宣公杵臼―12陈宣公杵臼―太子R寇、陈穆公款、子夏少西、c氏―13陈穆公款―14陈共公朔―15陈`公平―16陈成公午―陈哀公弱、招、公子S、^―17陈哀公弱―陈悼太子、偃、留、佟18陈一19陈惠公恰20陈压柳―21陈」越―陈[、陈衍―22陈衍―陈I、m―23陈I―24陈履x……
  2、胡姓
  阏公―陈胡公妫满―申公―孝公―慎公―幽公―武公―平公―文公―桓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闵公―衍(迁阳武避难生琏、_)―_公字汝清(始姓胡)―胡澄公(胡姓始祖)……
  3、孙姓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孙权(三国时吴国君)
  4、袁姓
  妫满――犀侯――靖伯庚――季子――仲铺――圣伯顺――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庄伯――诸(字伯爰)――涛涂(姓袁,称袁涛涂)
  三、衍公世系h、池氏宗V、德星堂氏五修宗V
  1衍,子二:I、m2I,子一:履x―3履x,子一:周昌―4周昌,子一:裔―5裔,子二:伯承、仲丕―6仲丕,子二:纳啤募―7纳疲子一:德B―8德B,子二:述―9述,子二:伯、平―10平,子二:I、原仁―[I子一:恢―恢,子二:何、掌,世系未]
  ―11原仁,子二:子h、子逸―12子h,子一:澄―13澄,子一:c京―14c京,子一:考―15考,子一:―16,子二:T、臁17T,子二:y、晟―18y,子一:可―19可,子二:珍、琛―20珍,子一:嗣―21嗣,子三:翊、O、翔[源]―22翔[源],子三:、崩、邃―23,子六:o、夔[政]、洽、R、休[信]、光―24o,子二:群、
  R[子二:忠、R―忠,子一:,世系未;R,子一:琳,世系未]
  ―25群,子二:泰、x,世系未―26泰,子三:准[奕]、徽、伯胗―27准[奕],子一:[钜]匡―[钜]28匡,子二:逵、赤松―29逵,子一:康―30康,子一:英―31英,子一:公弼―32公弼,子一:鼎―33鼎,子一:安―34安,子一:高―35高,子三:泳、猛、道臣―泳,世系未、猛,子一:,世系未―36道臣,子一:37文―文,子三:先、霸先、休[]先―38先,子二:`、―39,子42―40叔_[公第十七子,封x王]
  4、公世系南史
  第十七子:1叔_―叔_,子四:政德[世系未]、t德、重仲德、明德[世系未]―2t德,子一:郡公―3郡公,子一:福―4福,子二:仲芳、仲奇―5仲奇,子一:商―6商,子三:h、峻、嶷―7峻,子五: 、R、H、翮、O―8O,子一:―9,子一:珂―10珂,子三:汀⑥帷弧11掎,子一:孺
  5、孺公世系德星堂、敦本堂氏五修宗V有的有墓碑可考真可信
  1孺,子二:洪范、洪M―洪,子四:延I、延演、延海、延清―2洪M,子四:延、延、延、延t―3延,子二:希都、希鄂―4希都,子一:省―5省,子三:木V、募o、慕―6募o,子三:念文、念武、念W―7念W,子五:泳、泳隆、泳陵、泳A、泳升―8泳隆,子一:_泰―9_泰,子七:[玉]演、湘、源、、江、河、―10湘,子五:景先、景新、景斯、景祥、景真―11景新,子五:志s、志\、志日、志@、志_―12志s,子一:思x―13思x,子六:士t、士、士注、士x、士C、士康
  6、t公世系衡南茅市敦本堂氏五修宗V全部有墓碑可考真可信
  1士t,子二:庶、庶t―2庶,子四:文、文道、文智、文端―3文智,子二:才F、才韶―4才F,子二:大、大@―5大,子二:良G、良美―6良G,子二:汝、汝―7汝,子三:希F、希瑞、希珊―8希珊,子四:尚美、尚鼎、尚碧、尚奇―9尚奇,子五:三V、三捷、三_、三春、三合―10三捷,子一:^往
  7、砉世系衡南茅市敦本堂氏五修宗V全部有墓碑、居住地可考真可信
  1^往,字_恚子五:永厚、永敦、永V、永修、永d―2永敦,子四:康忠、康嗣、康住⒖倒狻3康光,子六:OF、O、OY、O_、O清、O―4O清,子二:燔、!5#子一:h厚―6h厚,子女七:平、均、S、、春、邸[L女香L]―7平,子女三:星、藏、赞浚辉均,子一:欤辉S,子女三:林、美玲、鑫鑫;,子二:i、同;春,子二:雨鑫、雪V;郏子二:康、f―8星,子二:aY[之,字可W]、a政[字擅];欤子:aF;藏,子二:ah[字可圈]、a[字可c]
  (时间:2005-4-14 15:12:55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孙立波 吴彰义)
  ------------------------------------------------------------------------------------------------
  炎帝世系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日:“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日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当然,传八代而历520年,是值得怀疑的。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这与上述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里已经说明,贡帝系继炎帝氏百统一天下,其所取人工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
  汉书・律历志说明:“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神农氏可能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炎帝。
  炎帝世系在上古时代记载比较简略,而且加上许多神话传说明内容,因而大大的失真。但我们从中还是可见一些历史影子。如果把传说中的炎帝及其著名的后裔联系起来看,可能理出上古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姓,咎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代黄帝,并曾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泊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传说中的炎帝世系,似乎秀完整,但难以尽信。由于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他们间的历史联系,故录发备考。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77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贡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裔胄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据记载引录如下: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这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有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骨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器,术器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王爷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恰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先龙玄氏,为乞姓,今西南少数民族有以乞为族名才(如仡佬、革、仡佤、仡尤――瑶族、仡熊――功族等),皆其支裔;玄氏后代即为氏、苻氏、杨氏、羌氏。州生焦、许。焦有焦氏、谯氏;许之后有许、叔、函、礼、容成、锡我、买、止、文、苴、苴人等氏。吕之后为吕氏、甫氏、旅氏和吕尚。旅氏衍生出李氏。
  吕尚即姜子牙,建齐国。其后为齐氏、井氏、章、牙氏、尚氏、吕相氏、丁氏。章之后,为章氏、章仇、鄣、申章、赤章、赤张。
  万姓统谱引史舜纪载:“齐,姜姓,亦吕,其后为隰、为望、为尚、为醒为懿、为厉、为孝、为崔、为庆、为贺、为卢、为棠、为檀、为丘、为高、为柴、为骆、为左、为将具、为子旗、为子乾、为子工、为子泉、为了襄、为子雅、为子尾、为大陆、为雍、为东郭、为於陵。”可见其由一姓传衍出的氏号之多。
  另据载,配氏之后,更衍生出100来个族姓,后裔分布也是更加广泛。如:百里、西乞、白乙、佘丘、蛇丘、且丘、闾丘、咸丘、籍丘、梁丘、廪丘、卢蒲、艾、剧、檀、高堂、灌檀、禚、崔、移、若、丁若、陆、大陆、将其、东门、东宫、西宫、南史、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丙、邴、子囊、公咎、公牵、祭公、仲长、诸儿、土强、乐、利、齐季、子旗、子功、子公、子泉、子乾、公旗、翰公、子雅、子尾、雍门、子剡、卢、隰、茶、骆、明、弦、旗、灵、彦、恒、亘、威、盖、铎、子牵、捷、青、营、柯、析、王、角、丘、左、湃、国、晏、宾、平、纪、癸、柴、庆、贺、苑、掌、高、望、绍、汲等。故炎帝氏族与贡帝氏族的主干。今天的全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都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炎黄血统的裔胄。
  帝族迁徙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妾为姓,这陷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家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成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火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分联盟的首领。故礼记・月令说:“南方日炎天,其帝炎帝。”今湖北随县厉乡有神农氏遗迹的传说,这应是炎帝系南迁部落所遗下的踪迹。如后汉书・郡国志日:“炎帝神农氏,葬长沙”。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罗苹注日:“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可见,炎帝族裔有部分南迁到湖南,聚族而居,死后还有氏族成员的丛葬公墓。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尚渭水、黄河缶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如崔、卢、谢、许、紫、高、国、封、庆、贺、纪、吕、焦、墨、齐、丘、申、殳、晏、岳、东郭等,常驻见的有20余姓,其渊源皆出于(姜姓)炎帝。
  总之,就姓氏源流发展的总体而言,炎帝后裔的流传衍播,脉络清楚,次序井然。他们遗传至今的后裔血脉,绝大多数可以比较清楚的假溯到炎帝的当初世系。这在我国,的确同黄帝世系一般,如瓜引蔓,条分缕析,绵延不绝,是世界民族发展史上奇观。
  附:
  齐国君主世系图
  姜太公 丁公(吕及) 乙公(得) 癸公(慈母)
  (1世) (2世) (3世) (4世)
  哀公(不辰,约生于公元前954年)
  胡公(静,周夷王时徙都薄姑)
  献公(山) 武公(寿) 厉公(无忌) 文公(赤)
  (5世) (6世)界观 (公元前824-前 (公元前815-前
  814年) 804年)
  (7世) (8世)
  成公(脱) 庄公(购) 僖公(禄甫)
  ――(公元前804――公元前794――(公元前730―前698年)
  ~前795年) ~前713年) 高奚(约生于公元前740年)
  (11世)
  ――襄公(诸儿)(公元前697~前686年)
  桓公(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
  (12世)
  孝公(昭)
  ――(公元前642~前633年)
  (13世)
  昭公(潘)
  (公元前632年)
  (14世)
  懿公(商人) 庄公(光)
  (公元前613~――(公元前553~
  前609年) 前548年)
  (15世)
  ――景公(杵)
  (公元前547~――(公元前488~――
  前490年) 前485年)
  (16世) (17世)  
  炎帝世袭
  熊国君 少典 熊国君少典,妃有娇氏女登,生二子:魁傀、勖其。
  一世 魁傀 少典长子又名石年,即炎帝支系一世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纳莽氏女为妃,前3217年甲申年位,葬于陕西宝鸡天台山,后迁陵于常羊山。
  二世 临魁 魁傀之子,在位八十年。
  三世 帝 临魁之子,在位六十年。
  四世 帝明 帝之子,在位四十九年,迁徙地湖北随州。
  五世 帝宜 帝明之子,在位四十五年。
  六世 帝来 帝宜之子,在位四十八年。
  七世 帝里 帝来之子,在位四十三年。
  八世 帝茎 帝里之子,在位五十八年。
  九世 榆惘 帝茎之子,在位五十五年,葬于湖南炎陵县,生前与黄帝支系融合,前2697年甲子年,让位于少典次子勖其的十世裔孙轩辕黄帝。
  十世 名 榆惘之兄戏生。
  十一世 祝融 名之子,是黄帝司徒。
  十二世 术器 祝融之子。
  十三世 雷 术器之子。
  十四世 四岳 雷之子。
  十五世 句龙 四岳之子。
  十六世 信 句龙之子。
  十七世 夸父 信之子。
  十八世 垂工 夸父之子,也叫共工。伯夷二代辅大禹治水有功。因源于炎帝之后,共工复赐姜姓。大禹治水功成,伯夷功高,被封邑于吕城,后人以“吕”为氏。
  十九世 伯夷 垂工之子。
  二十世 吕侯壤 伯夷之子。
  二十一世 吕侯发 吕侯壤之子。
  二十二世 吕侯 吕侯发之子。
  二十三世 吕侯衍 吕侯之子。
  二十四世 吕侯远 吕侯衍之子。
  二十五世 吕侯我食 吕侯远之子。
  二十六世 吕侯伯陵 吕侯我食之子。
  二十七世 吕侯孙藏 吕侯伯陵之子。
  二十八世 姜太公 吕侯孙藏之子―姜太公吕尚,前1027年助武王伐纣,封于齐,称齐太公
  炎帝,姜姓,号烈山氏,一号历山氏,父少典氏、母女登,始教民稼穑,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是有熊国君少典长子,共国在今河南新郑市一带。因炎帝(牛头人身)相貌丑陋奇异,不为少典国君所喜,遂将炎帝置于姜水之滨,少典氏自己偕妃附宝及黄帝居于姬水之滨。
  宝鸡名胜天台山,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寝殿已湮没,柱础石、墙垣基础还历历在目,汉白玉“骨床”依旧嵌在寝堂殿址中央,传说神农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了“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
  (时间:2005-4-14 15:12:55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孙立波 吴彰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