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袁氏论坛

 

袁氏世序- 袁氏源流
(湖北 袁资友 2005年5月综合整理)
大家可以按下列格式给袁氏家谱网站提供资料 

华人的共同祖先世序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传说,黄帝轩辕氏就曾经活动于山西南部,神农教民稼穑于长子,后稷种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都在山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也都在山西。舜裔十姓,即舜的子孙后代所取的十个姓氏: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不论得姓于何时,也不论得姓于何地,追根溯源,他们都是舜的后裔,他们的祖根都在山西。
    当然,在这十个姓氏当中,凡不是起源于舜裔的另外的派系,诸如出自姬姓的虞氏、胡氏,孙氏等,他们的祖根就不在山西。

   舜在当天子以前,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其子孙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

   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汭五姓”之称。

   袁姓出于陈姓。

 

舜裔世系

  [名字前的數爲代或世,方括號前面的數爲帝王年號的起止數,方括號裏面的數爲BC西元前和AD西元年數,朝代或國號後的數爲朝代或國號的起止數。]。簡表[僅供參考]

1A黃帝世系 據《史記》

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虞舜

 

1B舜裔世系 據网上资料

一、先祖世系

1舜(姚重华)—2商均—3夷伯—4强馀—5颉—6思

—7友龙—8寿胖—9叔仪——10康仲—11祖妫—

┕7梦熊—8汶 ┕10康伯┕11宗石—

—12发(谥思公)—13妫方—14振—15维—16寿固—

┕12期

17敖—18元捷—19偃—20姑益—21公允—22蔺—23顼叔

—24野—25无—26胜—27叔正—28献子—29亚寿—30原寿—31梦延—

32瘀父(遏父)—33妫满(胡公)

 

二、陳國胡公滿世系[曆20代26君588年]據《史記》

1、陈姓

1陈胡公滿一陈申公臯羊、相公犀—2陈申公臯羊—陈孝公突、靖伯庚—3陈孝公突—4陈慎公圉戎—5陈幽公甯—6陈厘公孝—7陈武公靈、針子—陈武公靈—8陈夷公說、平公燮—9陈平公燮—10陈文公圉—陈桓公鮑、佗—11陈桓公鮑—太子免、陈厲公躍[子一:敬仲完]、莊公林、陈宣公杵臼—12陈宣公杵臼—太子禦寇、陈穆公款、子夏少西、慶氏—13陈穆公款—14陈共公朔—15陈靈公平國—16陈成公午—陈哀公弱、招、公子黃、過—17陈哀公弱—陈悼太子師、偃、留、勝—18陈師一19陈惠公吳—20陈懷公柳—21陈湣公越—陈隱、陈衍—22陈衍—陈璉、璵—23陈璉—24陈履輝……

 

2、胡姓

阏公—陈胡公妫满—申公—孝公—慎公—幽公—武公—平公—文公—桓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闵公—衍(迁阳武避难生琏、玙)—玙公字汝清(始姓胡)—胡澄公(胡姓始祖)……

 

3、孙姓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孙权(三国时吴国君)

 

4、袁姓

妫满——犀侯——靖伯庚——季子——仲铺——圣伯顺——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庄伯——诸(字伯爰)——涛涂(姓袁,称袁涛涂)

 

三、衍公世系據《漢書》、池陽《陳氏宗譜》、德星堂《陳氏五修宗譜》

1陳衍,子二:璉、璵2陳璉,子一:履輝—3履輝,子一:周昌—4周昌,子一:裔—5裔,子二:伯承、仲丕—6仲丕,子二:從善、從吉—7從善,子一:德紹—8德紹,子二:述—9述,子二:伯、平—10平,子二:買、原仁—[買子一:恢—恢,子二:何、掌,世系未詳] —11原仁,子二:子遠、子逸—12子遠,子一:澄—13澄,子一:與京—14與京,子一:考—15考,子一:湯—16湯,子二:馮、勳—17馮,子二:鹹、晟—18鹹,子一:會可—19會可,子二:珍、琛—20珍,子一:嗣—21嗣,子三:翊、翺、翔[源]—22翔[源],子三:實、崩、邃—23實,子六:紀、夔[政]、洽、諶、休[信]、光—24紀,子二:群、彧

諶[子二:忠、窻—忠,子一:潤,世系未詳;窻,子一:琳,世系未詳] —25群,子二:泰、儀,世系未詳—26泰,子三:准[奕]、徽、伯胗—27准[奕],子一:[钜]匡—[钜]28匡,子二:逵、赤松—29逵,子一:康—30康,子一:英—31英,子一:公弼—32公弼,子一:鼎—33鼎,子一:安—34安,子一:高—35高,子三:泳、猛、道臣—泳,世系未詳、猛,子一:嶠,世系未詳—36道臣,子一:37文瓚贊—文瓚贊,子三:談先、霸先、休[訓]先—38談先,子二:蒨、頊—39頊,子42—40叔達[頊公第十七子,封義陽王]

 

4、頊公世系據《陳書》《南史》

頊第十七子:1叔達—叔達,子四:政德[世系未詳]、賢德、重仲德、明德[世系未詳]—2賢德,子一:郡公—3郡公,子一:福—4福,子二:仲芳、仲奇—5仲奇,子一:商—6商,子三:巋、峻、嶷—7峻,子五: 、翿、翲、翮、翺—8翺,子一:記—9記,子一:珂—10珂,子三:撏、掎、摶—11掎,子一:孺

 

5、孺公世系據德星堂、敦本堂《陳氏五修宗譜》有的有墓碑可考真實可信

1孺,子二:洪范、洪進—洪範,子四:延濱、延演、延海、延清—2洪進,子四:延鴻、延灝、延濟、延渢—3延鴻,子二:希都、希鄂—4希都,子一:省珪—5省珪,子三:從綱、從紀、從經—6從紀,子三:念文、念武、念學—7念學,子五:泳陽、泳隆、泳陵、泳階、泳升—8泳隆,子一:開泰—9開泰,子七:[玉]演、湘、源、潔、江、河、灝—10湘,子五:景先、景新、景斯、景祥、景真—11景新,子五:志榮、志誠、志日、志顯、志達—12志榮,子一:思賦—13思賦,子六:士謙、士贊、士注、士誼、士證、士康

 

6、謙公世系據衡南茅市敦本堂《陳氏五修宗譜》全部有墓碑可考真實可信

1士謙,子二:庶聰、庶賢—2庶聰,子四:文憲、文道、文智、文端—3文智,子二:才貴、才韶—4才貴,子二:大軒、大轅—5大軒,子二:良諫、良美—6良諫,子二:汝龍、汝寵—7汝龍,子三:希現、希瑞、希珊—8希珊,子四:尚美、尚鼎、尚碧、尚奇—9尚奇,子五:三廣、三捷、三達、三春、三合—10三捷,子一:繼往

 

7、來公世系據衡南茅市敦本堂《陳氏五修宗譜》全部有墓碑、居住地可考真實可信

1繼往,字開來,子五:永厚、永敦、永篤、永修、永綿—2永敦,子四:康忠、康嗣、康冏、康光—3康光,子六:貽濬、貽濟、貽淵、貽漘、貽清、貽滮—4貽清,子二:謨燔、謨煟—5謨煟,子一:遠厚—6遠厚,子女七:詩平、詩均、詩豐、詩祿、詩春、詩壽、[長女香長殤]—7詩平,子女三:書星、書藏、曉蘅;詩均,子一:書戩;詩豐,子女三:亞林、美玲、鑫鑫;詩祿,子二:書鵬、書同;詩春,子二:雨鑫、雪霽;詩壽,子二:書康、書莊—8書星,子二:錫資[習之,字可學]、錫政[字澤民];書戩,子:錫旻;書藏,子二:錫環[字可圈]、錫濤[字可點]

  (时间:2005-4-14 15:12:55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孙立波 吴彰义)

 

 

炎帝世系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日:“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日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当然,传八代而历520年,是值得怀疑的。《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这与上述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里已经说明,贡帝系继炎帝氏百统一天下,其所取人工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
《汉书·律历志》说明:“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神农氏可能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炎帝。
炎帝世系在上古时代记载比较简略,而且加上许多神话传说明内容,因而大大的失真。但我们从中还是可见一些历史影子。如果把传说中的炎帝及其著名的后裔联系起来看,可能理出上古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姓,咎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代黄帝,并曾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泊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传说中的炎帝世系,似乎秀完整,但难以尽信。由于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他们间的历史联系,故录发备考。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77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贡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裔胄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据记载引录如下: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这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有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骨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器,术器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王爷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恰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先龙玄氏,为乞姓,今西南少数民族有以乞为族名才(如仡佬、革、仡佤、仡尤——瑶族、仡熊——功族等),皆其支裔;玄氏后代即为氏、苻氏、杨氏、羌氏。州生焦、许。焦有焦氏、谯氏;许之后有许、叔、函、礼、容成、锡我、买、止、文、苴、苴人等氏。吕之后为吕氏、甫氏、旅氏和吕尚。旅氏衍生出李氏。
吕尚即姜子牙,建齐国。其后为齐氏、井氏、章、牙氏、尚氏、吕相氏、丁氏。章之后,为章氏、章仇、鄣、申章、赤章、赤张。
《万姓统谱》引《史舜纪》载:“齐,姜姓,亦吕,其后为隰、为望、为尚、为醒为懿、为厉、为孝、为崔、为庆、为贺、为卢、为棠、为檀、为丘、为高、为柴、为骆、为左、为将具、为子旗、为子乾、为子工、为子泉、为了襄、为子雅、为子尾、为大陆、为雍、为东郭、为於陵。”可见其由一姓传衍出的氏号之多。
另据载,配氏之后,更衍生出100来个族姓,后裔分布也是更加广泛。如:百里、西乞、白乙、佘丘、蛇丘、且丘、闾丘、咸丘、籍丘、梁丘、廪丘、卢蒲、艾、剧、檀、高堂、灌檀、禚、崔、移、若、丁若、陆、大陆、将其、东门、东宫、西宫、南史、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丙、邴、子囊、公咎、公牵、祭公、仲长、诸儿、土强、乐、利、齐季、子旗、子功、子公、子泉、子乾、公旗、翰公、子雅、子尾、雍门、子剡、卢、隰、茶、骆、明、弦、旗、灵、彦、恒、亘、威、盖、铎、子牵、捷、青、营、柯、析、王、角、丘、左、湃、国、晏、宾、平、纪、癸、柴、庆、贺、苑、掌、高、望、绍、汲等。故炎帝氏族与贡帝氏族的主干。今天的全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都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炎黄血统的裔胄。

帝族迁徙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妾为姓,这陷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家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成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火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分联盟的首领。故《礼记·月令》说:“南方日炎天,其帝炎帝。”今湖北随县厉乡有神农氏遗迹的传说,这应是炎帝系南迁部落所遗下的踪迹。如《后汉书·郡国志》日:“炎帝神农氏,葬长沙”。《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罗苹注日:“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可见,炎帝族裔有部分南迁到湖南,聚族而居,死后还有氏族成员的丛葬公墓。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尚渭水、黄河缶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如崔、卢、谢、许、紫、高、国、封、庆、贺、纪、吕、焦、墨、齐、丘、申、殳、晏、岳、东郭等,常驻见的有20余姓,其渊源皆出于(姜姓)炎帝。
总之,就姓氏源流发展的总体而言,炎帝后裔的流传衍播,脉络清楚,次序井然。他们遗传至今的后裔血脉,绝大多数可以比较清楚的假溯到炎帝的当初世系。这在我国,的确同黄帝世系一般,如瓜引蔓,条分缕析,绵延不绝,是世界民族发展史上奇观。

附:
齐国君主世系图
姜太公 丁公(吕及) 乙公(得) 癸公(慈母)
(1世) (2世) (3世) (4世)
哀公(不辰,约生于公元前954年)

胡公(静,周夷王时徙都薄姑)

献公(山) 武公(寿) 厉公(无忌) 文公(赤)
(5世) (6世)界观 (公元前824-前 (公元前815-前
814年) 804年)
(7世) (8世)
成公(脱) 庄公(购) 僖公(禄甫)
——(公元前804——公元前794——(公元前730—前698年)
~前795年) ~前713年) 高奚(约生于公元前740年)
(11世)
——襄公(诸儿)(公元前697~前686年)
桓公(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
(12世)
孝公(昭)
——(公元前642~前633年)
(13世)

昭公(潘)
(公元前632年)
(14世)

懿公(商人) 庄公(光)
(公元前613~——(公元前553~
前609年) 前548年)
(15世)
——景公(杵)
(公元前547~——(公元前488~——
前490年) 前485年)
(16世) (17世)

(立周)

炎帝世袭


熊国君 少典 熊国君少典,妃有娇氏女登,生二子:魁傀、勖其。
一世 魁傀 少典长子又名石年,即炎帝支系一世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纳莽氏女为妃,前3217年甲申年位,葬于陕西宝鸡天台山,后迁陵于常羊山。
二世 临魁 魁傀之子,在位八十年。
三世 帝 临魁之子,在位六十年。
四世 帝明 帝之子,在位四十九年,迁徙地湖北随州。
五世 帝宜 帝明之子,在位四十五年。
六世 帝来 帝宜之子,在位四十八年。
七世 帝里 帝来之子,在位四十三年。
八世 帝茎 帝里之子,在位五十八年。
九世 榆惘 帝茎之子,在位五十五年,葬于湖南炎陵县,生前与黄帝支系融合,前2697年甲子年,让位于少典次子勖其的十世裔孙轩辕黄帝。
十世 名 榆惘之兄戏生。
十一世 祝融 名之子,是黄帝司徒。
十二世 术器 祝融之子。
十三世 雷 术器之子。
十四世 四岳 雷之子。
十五世 句龙 四岳之子。
十六世 信 句龙之子。
十七世 夸父 信之子。
十八世 垂工 夸父之子,也叫共工。伯夷二代辅大禹治水有功。因源于炎帝之后,共工复赐姜姓。大禹治水功成,伯夷功高,被封邑于吕城,后人以“吕”为氏。
十九世 伯夷 垂工之子。
二十世 吕侯壤 伯夷之子。
二十一世 吕侯发 吕侯壤之子。
二十二世 吕侯 吕侯发之子。
二十三世 吕侯衍 吕侯之子。
二十四世 吕侯远 吕侯衍之子。
二十五世 吕侯我食 吕侯远之子。
二十六世 吕侯伯陵 吕侯我食之子。
二十七世 吕侯孙藏 吕侯伯陵之子。
二十八世 姜太公 吕侯孙藏之子—姜太公吕尚,前1027年助武王伐纣,封于齐,称齐太公


炎帝,姜姓,号烈山氏,一号历山氏,父少典氏、母女登,始教民稼穑,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是有熊国君少典长子,共国在今河南新郑市一带。因炎帝(牛头人身)相貌丑陋奇异,不为少典国君所喜,遂将炎帝置于姜水之滨,少典氏自己偕妃附宝及黄帝居于姬水之滨。
宝鸡名胜天台山,有神农遗迹和传说。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寝殿已湮没,柱础石、墙垣基础还历历在目,汉白玉“骨床”依旧嵌在寝堂殿址中央,传说神农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了“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肝肠断裂而死,就地安葬于莲花台。

(立周)

 

各地宗谱差异

各地宗谱所记载各部落之间的辈序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炎帝至黄帝政权的建立(公元前3217年~前2697年。共520年)
  ◆2003年4月7日,央视国际播放了对现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历史学家何光岳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专访。据何光岳考证:
  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称帝从第二代始,其后裔后来迁徙四方。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称炎帝烈山氏、连山氏)部落的迁徙地;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炎帝神农氏共八代。
  平均每代65年。
  ◆《帝王世纪》:
  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
  共八代,530年。平均每代66.25年。
  ◆《山海经》:
  帝轨→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衰(炎居)→节并→戏器→祝融(缙云氏)
  共十代,平均每代52年。
  ◆《吕氏春秋》:
  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
  平均每代30.59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莖→帝戏→榆罔→帝器→祝融
  共十二代,平均每代43.33年。
  ◆浙江温州章均垟《章氏宗谱》:
  女登感神农而生炎帝曰石年,……炎帝之始在位140年,传十八世为帝。十世榆罔崩于长沙之茶乡(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平均每代28.89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明→帝来→帝哀→帝克→榆罔→缙云氏
  共十三代,平均每代40年。
  ◆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名→帝来→帝衰→帝克→帝榆罔→(缺八世)→缙云氏
  共二十一代,平均每代24.76年。
  ◆广西钦州《章氏族谱》:
  炎帝神农氏→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耒→帝衷→节莖→帝戏→帝器→祝融
  共十一代,平均每代47.27年。
  ◆台湾李文章《炎帝神农氏的传说》:
  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
  共八代,平均每代65年。
  从以上记载看来,章均垟和前阳的说法比较接近真实的代数,可惜章均垟没有记录具体的代数,而前阳中间又缺了八代。各籍所列人名也不尽相同:临魁、临、魁当为一人,即临魁;明、名当为明;真、直、宜当为直;哀、衰、衷当为衰;来、耒当为来;节莖、莖当为节莖;戏、器、戏器可能为两代,即戏和器;嵬可能为轨的异体,即石年;鳌可能不存在。
  祝融以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两部落的结合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故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有史以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视为华夏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当今世界天下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
  炎、黄二帝不仅赋予了我们的生命,还是生存、发展的源头,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尊崇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以养我、育我的生命之基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使祖先与生命同在,文化与生活共存。
  二、黄帝建立政权至姜太公吕尚(公元前2697年~前1027年。共1670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缙云氏→共工→四岳→吕侯伯夷→珏→发→翻→衍→达→食我→臧孙→逄公伯陵→逢公→吕氏→太公望
  共十五代,平均每代111.3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祝融→术器→勾龙→垂(共工)→伯夷(四岳)→吕侯壤→吕侯发→吕侯→吕侯衍→吕侯远→吕侯我食→吕侯孙藏→吕侯伯陵→吕尚
  共十四代,平均每代119.29年。
  ◆台湾李文章《炎帝神农氏的传说》:
  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誇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齐)太公
  共四十七代,平均每代35.53年。
    ◆《山海经》:
  祝融(缙云氏)→共工→句龙→后土→信→夸父→垂→伯夷(封为吕侯)……。
  ◆香港章骏明提供泰国谢其昌珍藏的《谢世族谱》:
  垂→伯夷
    │
    伯常
    │
    伯益→若木→费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谦→澄→晔→宇→清→宝→宽→典→明→车→能→宏→瑞→倚→拜→世长→恭→祥若→范→箨→安世→忠贞→绍良→庵年→卿→渰→彦→筠生→吕尚
  接《山海经》共四十五代,平均每代37.11年。
  这段时期,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少,各地宗谱记载的也都不同。从历史上看,这一阶段是五帝辉煌时期。炎帝世系的人物,仅共工、四岳、伯夷等少数几人,在尧、舜时代分别辅助过鲧、禹治水而被载入史册。特别是伯夷,在舜帝时代辅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帝即位后,赐伯夷恢复姜姓,并封为吕侯。
  所列人名:食我、我食当为食我;臧孙、孙藏当为臧孙;勾龙、句龙当为勾龙;誇父、夸父当为誇父。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者有名无氏。”那时,“姓”表示母系血统,代表正统。“氏”是各部落之间的区分,王公贵族才可以拥有,而平民、奴隶只能有名不可有氏,更不允许有姓。氏可以随封地、居住地的变迁而更改,姓却是至高无上不容更改。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隋、唐及至今,氏即指姓。
  黄帝政权建立,炎帝部落已非正统,自然就失去了“姜”姓,但炎帝毕竟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所以炎帝后裔以共工氏、勾龙氏……等所称。
  在黄帝时代,炎帝后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黄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共工、伯夷两代为水官,分别辅鲧、禹治水功高,至伯夷佐大禹治水功成,终于复赐姜姓,并封邑于吕城,世代为侯,后人以吕为氏,进入姜姓吕氏时期。
  三、姜太公吕尚至立姓始祖章韅(公元前1027年~前664年。共363年)
  ◆浙江兰溪渡渎《章氏宗谱》:
  太公望→齐候伋→隐→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靖公(世为齐附庸)→康公→桓公
→平公→厉公→世子伟→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之)
       │                  │
       武候→定候              章韅(因兄亡邑,去邑自立章姓)
  共十六代,平均每代22.69年。
  ◆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
  吕望太公→齐候吕及
       │
       吕隐→靖公→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康公→桓公→平公→万公→
太子伟→定公→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之)
│                     │
武候                    章韅(因兄亡邑,去邑自立章姓)
  共十六代,平均每代22.69年。
  ◆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
  吕尚→丁公(吕级)→乙公(得)(传32侯,至21世康公(贷)于公元前379年为田氏所并)
           │
           穆公(处)(封於鄣国)→靖公→康公→植公→平公→厉公→太子伟→
定公→隐公→缪公

闵公→懿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韅公(因失国,去邑为章)
  共十二代,平均每代30.25年。
  ◆浙江温州章均垟《章氏宗谱》:齐太公历五传至桓公→子雍(受桓公封鄣)→王丕(宜公)→让→景武→无终→嘉→宝庆→遵→懋→裁→琦→成子→莫益→邑→瑞立(因被田齐所灭而去邑为章姓)
  共二十一代,平均每代17.29年。
  这段时期,多来自各地宗谱。惟章均垟与众不同:受封于鄣是“子雍”而非“虎”;去邑为章是“瑞立”而非“韅”;历代人名也完全不同于其他各谱。《苍南章氏史志》记穆公名为“处”而非“虎”,可能是笔误。
  所列人名:齐候伋、齐候吕及、丁公吕级,其名当为伋;桓公、植公当为植公;厉公、万公当为厉公。
  在查阅各地宗谱资料中,发现对上古时期的一些称谓上显得比较乱。经反复参照比对,找到如下规律,望我族后人在引用此段时期资料时,务必注意,以免别族耻笑。
  炎黄时期,统治集团称“部族”或“氏”,如:炎帝部族、黄帝部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黄帝轩辕氏,这里的“氏”既是一个集团的标志,也是一个具体人物的氏号。集团领袖称“帝”,如:炎帝、黄帝、顓頊帝、喾帝、尧帝、舜帝。
  夏、商、周及以后,统治集团称“朝”,如:夏朝、商朝、周朝。
  夏朝集团领袖称“帝”,如:禹帝。
  商、周朝集团领袖称“王”,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
  夏、商时期的封地称“邑”,封地统治者称“侯”。如:伯夷封邑于吕,故其及以后继位者均称“吕侯”。
  周时期的封地称“国”,封地统治者称“公”。如:吕尚封于齐国,号齐太公、吕虎封于鄣国,号穆公,其后继位者均另立新号。“公”在姓名前,表示其位,一国不能有二公,有些族谱在鄣国太子伟后并列二公,肯定有误。“公”在姓名后,是对其人的尊称,凡年长者、有威望者均可加“公”。
  战国时期领袖称“王”;秦朝及以后称“皇”,基本取消封地。以后虽有个别封地,其特性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一般在边陲少数民族的驻地,封地头领称“王”。

(立周)

 

大家可以按下列格式给袁氏家谱网站提供资料

代次

袁氏公共世序

总序

   袁氏系出有虞。周封舜后胡公满于陈。满十一世孙讲字伯爰,其孙涛涂为陈大夫,食邑阳夏。以王父字为辕氏。辕爰古字同音。后又去车为袁。涛涂子选,选子突,突子雅,雅子颇,皆陈大夫。颇裔孙告,秦末避难居河洛闲。告少子政,政十三世孙干,干汉贵乡侯,复居陈郡阳。夏干八世孙良,汉明经成武令。良次子璋,璋子滂,字公熙,东汉司徒。滂子涣,曜乡魏良中令兼御史大夫。涣四子准,字孝尼,晋给事中。准子冲,字景玄,光禄动冲。
   ***
史书对袁良同期的非名人记载不全,造成断代,结果袁良成了公共先祖!

公序

袁姓独立前:
虞舜-(陈)胡妫满-申公犀侯-靖庚-季子阍-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 10代

早期

袁姓过渡期:庄伯-诸(字伯爰)-?(王父爰)-涛涂(辕宣仲)-选-声-(突)惠-雅-颇 9代

始祖

袁政以后  :兰色为这一辈的亲生传人,/为其同胞兄弟,即叔祖)袁政生袁固,

一世

袁固为袁氏一世祖

二世

袁固传二世祖袁哙/袁盎

三世

袁盎传三世祖袁種/袁焘/袁寿

四世

袁焘传四世袁敬/袁效/袁秦/袁恭

五世

五世袁良

***袁良及之前的祖先世系问题皆由史书而出,大家没必要研究,试图得出不同结论来。

 

唐宰相相系表

固-盎-焘-恭-良-英-安-京-彭-贺-闳-广-度-焕--准-冲-宏-

璋生滂,滂一子涣。涣四子侃、寓、奥、准。准子冲,冲子耽,耽子质。质二子湛、豹。豹三子洵、淑、濯。洵子觊、,觊二子戬、昂。濯子粲,粲子最。昂生三子。

 

袁氏源流

我94年回汝城老家抄了一份家谱的简介,有些地方和论坛里的介绍有些出入。不知哪个版本准确些。从简介上看最早撰写此族谱的是南宋淳熙乙巳年贡生袁文辉。

袁氏源流

周封舜后于陈匕公子有为大夫食国之地袁乡者其子孙世守不失至七代孙庄伯因自别为袁氏传至西汉盎仕文帝为侍中固仕孝景为博士洎东汉司徒安家世汝南袁氏遂大显长子京拜侍中次子敞拜司空京子阆为功曹阆子曰彭曰旰 相继为光禄勋敞次子阙隐德不仕桓帝以安车元熏聘之不至长子汤拜司徒汤子逢拜司空逢弟隗为司空太尉自安迄隗四世五公勋业灿然隗后宏东晋东阳太守宏二世淑仕前五代南宋为御史中丞淑后恭始居华阳拓拔魏鸿胪恭子颖为周梁州刺史新县孝侯颖子温隋左卫大将军温子士政唐南州刺史政子伦为当阳令伦子知玄(原字代个单人旁)朝散大夫石州司马玄子晔赠工部尚书咸宁令晔子滋自侍御史历工部员外朗尚书右丞由卑而钜出将入相滋后至匡稷为武昌令稷子丙江西宜黄令丙子给江南乌江簿尉遂居妣陈氏生二子曰敏求次曰敏政政移居浙江求大唐哀宗时节度使妣司马氏生二子长讳学渊字溥泉别号显韩迁豫章之宜春大洪桥次子学海与公栖淮南渊登后唐同光二年进士初筮潭州刺史有异政除郴阳太守称曰征清德即拜毅勇大将军切谏石敬塘不宜受平原节度使忤旨罢任因原任郴有惠政而资阳为郴属邑遂卜居于资阳之程水大韩家焉佳配五。。。。。。(略)生子十三长琼登进士官吏部左侍郎家大韩石背(次端、珍、珠、珊、瑚、碧、?、珂、球、珙、琦、瓒)。。。。。。(略)至宋太宗琦之孙植为右司谏植子燮为户部郎中燮子韶为浙江置制史韶子槐夫为右将军亦出镇郴州路生子三长深文受大夫次泽文学大夫三溥礼部尚书时英宗治平处诏议崇奉濮安懿王典礼溥与礼官范纯仁吕诲吕大防极论忤昌旨得罪免官因恩父原任郴州山僻淳可俗以爰处且学渊祖卜郴属世基尚蕃衍极盛遂有徙居之意长深家程水次泽卜丰溪下因而溥则迁居桂阳南薰门继家于夏留(桂阳始祖)。。。。。。(略)价绅阅残编详加考订删繁而就简因各致详庶几天复差谬至若著述明备以光前烈以裕后昆是所望于孝慈之子孙云

       大宋淳熙乙巳岁孟春月  七世孙贡生文辉谨撰

有些地方我觉得没价值故省略了,除有些字打不出来外几乎是原文照搬。

汝城(郴州地区)袁姓是个大姓,好象是北宋时就在汝城了,是汝南袁氏的后代。从族谱上看第一位到汝城的始祖叫袁渊,官至礼部尚书。清顺治年间编的辈分口诀是:祖德声名重 先贤国辅尊 英才兴济美 昭代佐升平。我是“尊”字辈,从始祖袁渊算起我是第31代孙~!

    QQ:65523909  袁双军

    @:  sjyuan7212@sohu.com

 

横塘袁锡光序家谱

自  述

  念自弱冠,辑书逾三十年,见古今书籍,无所不备,因择其世所未著者,著之及千卷。 而袁氏世考十六卷,则固十年前已考定,而今则敛赀以授梓也。 光不敏,未能显扬祖德,表彰先人,心滋愧矣。 然每念吾祖,有祖有兄弟。 吾祖之祖,有祖亦有兄弟。 即推而极之,一族一宗,以及受姓伊始,莫不皆然。 其间有或异者,远近亲疏之别,而问其本原则一也。 或有难之者日;遥遥华胄,如不可妄攀何五世亲尽如视若路人何,光闻之不胜惕然,其云华胄不可妄攀者,盖谓不可知之祖,不宜妄以华胄为攀,而其所可知之祖,虽非其胄亦祖,何况华胄然,亦只就各支谱系言之,如论一姓即宇典万姓统谱与唐书宰相世系表,亦曾推及原委,曷论遥遥其云亲尽视若路人者,盖就其亲服制言之,非谓其亲,当以路人视之也。 如谓五世以外之亲,当视为路人,岂五世以外之祖若宗,亦当视为路人乎,为此说者,大抵因亲尽触犯罪名与路人无别,故有此惨忍之言耳!然吾犹有说焉。 天下之事,以敬宗收族为很本。 根本既笃,则其应事接物,自可知天下之人品,以忠孝节义为重。 忠孝节义既著,则其科名文艺自重。 即未有科名文艺,亦重念昔先人贻谋远大,佑启攵后人。 文名叠著德业频兴。 俯而求诸高人野叟,逸刁女士,莫不各有畸行齿德以涵濡乎。 朝廷教化,光也何心忍令书史志乘所流传,等若云烟飘沓,听其浮沉莫定也乎! 因是不避谫劣,间於纂集群书之余,征文考献,分门别类,以为斯编。 虽未能事事周详,窃幸有此以为后来考补。 亦足以见吾姓之古今文物衣冠。 不翅旷世同堂殊方一域也。 如云阐幽伐潜大有功於宗祖子孙也。 吾何能然也耶! 吾何能然也耶!

 道光八年仲冬月横塘锡光谨述

 

宜春横塘袁氏--袁滋之后裔

  汉高士公下传至唐朝滋公,其间经历魏、晋、南北朝近五百余年,子孙繁衍十八代。滋公字德深,登唐贞元乙丑(785年)进士,初授华州刺使,与韩愈、刘禹锡相友好。后迁都御使,至吏、户部尚书。永贞年间(805年)擢升为相。后因幼子甘(右边还有个“阝”)任吉州刺使,遂致朝政,与子留家,居吉州城北。滋公生七子,长子桐,字祥岳;次子实,字祥良,号致铺,官居司农卿;三子均,字祥裕,官居香城主簿;四子都,字祥光,官居盐铁使司,五子效,字祥集,官居河北招讨使;六子泽,字祥宗,号致远;七子甘,字祥尽(左边还有个“氵”),官居吉州刺使。后留家于吉州城北,其合裔散居于吉安、安福、泰和等县。

  我宜春横塘袁氏乃六子泽之后。泽公生子宪邦,官判官度支。宪邦生子仲信,仲信生子彦忠,号樵隐,与堂兄彦敬居西山,一徒居宜春。彦忠生四子,长子名居贤;次子居宾;三子居礼;四子居璋,官居西州牧。居宾系横塘孝显公上八世祖,其他三人后裔失系,无从稽考。

寻公元460年左右迁洪都,祖公为镇子:质中的族人后代及居地

江西宜春横塘所定班班辈字号

孝显(一世)---仲---庭---云---则---世---文---亨---鲁---光---良---钦---业---继---一---克---振---起---芳---宁---士---之---升---立---登---永---茂---成---兆---昌---大---乐---平---吉---斯---悦---庆---安---发(四十世)

江西分宜惠井历代世系

一世祖   安,字全逸,号君山,平<张>氏,子三:尚、京、敞
二世     京,字仲誉,刘氏 ,子一:彭
        敞,字叔平,陈<王>氏,子一,汤
三世    汤,子仲河,刘氏,子三:成/逢/隗
       彭,字伯楚,林氏,子一:贺
四世   贺,字春正,周氏,子三:闳/忠/弘
      逢,字周阳,赵氏,子一:绍
      隗,字次阳,子一,术
五世    闳,字长公,号夏甫,李氏,子一:熙
        绍,字本初,号安常,张<刘>氏,子二:谭/尚
        术,字公路,孔氏
六世     谭,字显思,王氏,子一:奇宪
         熙,字显奕,陈氏,子二:焕、敏
         尚,字显甫
七世     焕,字耀卿,孔氏,子一:侃
         敏,字惠卿
八世      侃,字汝直,周氏,子一:公晦
九世      公晦,字潜道,吴氏,子三:子明、子哲、子纯
十世      子哲,字复光,唐氏,子一:会宗
十一世    会宗,字海东,刘氏,子一:九霄
十二世     九霄,字冲汉,吴氏,子一:拱极
十三世     拱极,字星耀,王氏,子二:湛、豹
十四世      湛,字士深,谢氏,子一:洵
           豹,字文士,朱氏,子一:淑
十五世      洵,字贞源,蔡氏,子一:颖
           淑,字阳源,韩氏,子一:宏
十六世      颖,字国章,子二:戬、昂
           宏,字子尼,号彦柏<山松>
十七世      戬,字干谷,黄氏
           昂,曹氏,子一:居正
十八世      居正,字揩臣,号家正,周氏,子三:枢、机、宪
十九世      枢,字德运
           机,字德由
           宪,字德彰,赵氏,子一:朗
二十世      朗,字宣卿,陈氏,子二:天罡、五桂
二十一世    天罡,字讳纲,号仙罡,齐<方>氏,子一:客师
           五桂,字腾芳,号枢机,彭氏
二十二世     客师,字讳相,号守诚,曹氏,子一:怒已
            汉荣,号建德,徐氏,子三:兴邦、兴国、兴章
二十三世      恕已,字愈全,周氏,子六:楚、燕、魏、赵、韩、齐
             兴邦,古氏
二十四世       帝楚,陈氏,子一:伯彦
              帝燕,字,陵贤,名滋,林氏,子三:仁敬、义恭、智聪
二十五世        伯彦,字儒英,吴氏,子一:仲几
二十六世        仲几,字吉先,曾氏,子一:叔则
二十七世         叔则,字法端,周氏,子一:敬柔
二十八世         敬柔,字克刚,吴氏,子一:简易
二十九世       简易,陈氏,子一:建丰
三十世         建丰,陈氏,子一:彪
三十一世         彪,字志高,黄氏,子一:昱
三十二世         昱,字德广,刘氏,子四:敬、广、敖、敷
三十三世         敬,字伟卿,李氏
                广,字世卿,张氏
                敖,字巨卿,号省齐,陈氏,子九:灌、佩、班、珊、官、当、瑞、琰、琛
                敷,字瑞卿,范氏
             (敬厂敷居袁州)

三十四世  灌,字惟彦,号壁轩,詹氏,子三:鹏、鹄、鸽,居<<桐冈>>
         佩,字惟仁,汤氏,子一:驽,居<<鹿冈>>
          班,字惟新,陈氏,子一:慕,居<<巨冈>>
           珊,字惟昭,詹氏,子一:麟,居<<横冈>>
            官,字惟信,陈氏,子一:奉,居<<谷冈>>
             当,字惟明,龚氏,子一:? 居<<鹿冈>>
              瑞,字惟彰,赵氏,子二:中致,中和,居<<城冈>>
               琰,字惟渊,张氏,子一:善,居<<栗冈>>
                琛,字惟宝,李氏,子三:麟、雕、鹗,居<<历冈>>

三十五世   鹏,字元善,胡氏,子一:绍先
         鹄
         鸽,蔡氏,子一:绍圣
         驽
         麟
         雕
         鹗,周氏
         霖
         露
         善,字发夫,陈氏,<<一子德居丰城袁家坊>>
         中致,字以能,<<学道 未详>>
         中和,字以贤,<<<惠井始祖>>,生于宋景德四年

惠井袁氏一系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凤阳乡高陂为中心周围十几个村庄

九冈袁氏世系

老大老三老四老五现在不祥,老二居:临江府清江铜锣州;老六吉永丰平乡十一都,七八九牵系詹墟又牵系增田<旧名苏村镇> 老八子孙一系德公牵系袁家坊;老七一系子孙牵系分宜凤阳。

丰城共有100多个村姓袁,历史上其中袁渡乡有48个村姓袁,现在有50几个村有袁氏,袁渡乡以前叫老袁坊,袁氏坊,袁家渡,袁坊村等名字,现在丰城全境一起修谱,修谱办电话:07956481397,联系人袁和民!希望德公后裔和他们联系!

分宜袁氏世系

京《仲誉》 -----彭《名汤   字伯楚》----贺《字元服》---- 闳《字夏甫》 ----广----焕《旭卿》----准《孝尼》----冲《景元 名名尉》----宏《彦伯》----恩光《名质》 ---- 豹《壬尉》----洵《蔡氏》----颤《景章》----昂----元广《字君正》---- 宪《字德章   李氏》---- 承家----极---良文《传思道、思德》迁四川城,良武,良声《传思圣、思贤、思省》迁居四川

 京《仲誉》 -----彭《名汤   字伯楚》----贺《字元服》---- 闳《字夏甫》 ----广----焕《旭卿》----准《孝尼》----冲《景元 名名尉》----宏《彦伯》----恩光《名质》 ---- 豹《壬尉》----洵《蔡氏》----颤《景章》----昂----元广《字君正》---- 宪《字德章   李氏》---- 承序-----天纲----客师-----怒已----履谦---三师----中礼----缙----评----承乾《迁居浙江宁波府》

京《仲誉》 -----彭《名汤   字伯楚》----贺《字元服》---- 闳《字夏甫》 ----广----焕《旭卿》----准《孝尼》----冲《景元 名名尉》----宏《彦伯》----崇光《名资》----颖《孙氏》-----传 《昌、雍》迁居浙江宁波

京《仲誉》 -----彭《名汤   字伯楚》----贺《字元服》---- 闳《字夏甫》 ----广----焕《旭卿》----准《孝尼》----冲《景元 名名尉》----宏《彦伯》---恩光----灏《迁建康居》
表光-----顼《居河南》

京《仲誉》 -----彭《名汤   字伯楚》----贺《字元服》---- 闳《字夏甫》 ----广----焕《旭卿》----准《孝尼》----冲《景元 名名尉》----宏《彦伯》----恩光《名质》 ---- 豹《壬尉》----洵《蔡氏》----颤《景章》----昂----元广《字君正》---- 宪《字德章   李氏》---- 承家----栾《赵氏》---良德《传思颜、思曾》
良浦《传思齐》--牵系居福建蒲田

京《仲誉》 -----彭《名汤   字伯楚》----贺《字元服》---- 闳《字夏甫》 ----广----焕《旭卿》----准《孝尼》----冲《景元 名名尉》----宏《彦伯》----恩光《名质》 ---- 豹《壬尉》----洵《蔡氏》----颤《景章》----昂----元广《字君正》----充《字德符》迁居丹阳为陈秘书郎     (圆点、书相、小达等供稿)

 

丹徒袁氏支谱

民国年间袁敏榕纂修的《丹徒袁氏支谱》载称,本支袁氏明初自江西浔阳徙居丹徒,时有袁宪、袁宝、袁章三大支。

长房派袁宪公生子三:长子袁选,次子袁迁,三子袁遐。袁选生子二:长子袁应良,次子袁应奎。袁应良生子二:长子袁一渠,次子袁一棠。袁迁生子三:长子袁应期,次子袁应龙,三子袁应举。袁应期生子四:长子袁一懋,次子袁一栋,三子袁一梅,四子袁一材。袁应龙生子袁一森。袁应举森子五:长子袁显道,次子袁同辂,三子袁同轼,四子袁同范,五子袁同辅。袁遐生子二:长子袁应麟,次子袁应凤。袁应麟生子袁一标,袁一标生子袁世恩。袁应凤生子二:长子袁一椿,次子袁一桐。

袁一棠生子袁世炜。袁世炜生子二:长子袁嘉徵,次子袁嘉循。袁嘉徵生子袁士鉴。袁士鉴生子三:长子袁文汉,次子袁文淮,三子袁文溥。袁文汉生子二:长子袁恭御,次子袁恭允。袁文淮生子袁肃。袁文溥生子三:长子袁乾,次子袁恭,三子袁亨。袁嘉循生子袁士镛,袁士镛生子四:长子袁文汇,次子袁文浩,三子袁文洪,四子袁文海。袁文汇生子四:长子袁恭仪,次子袁恭黩,三子袁恭安,四子袁恭灿。袁文浩生子袁恭已。袁文洪生子袁恭炳。至此所传为九世。

次房派袁宝公生子三:长子袁芝,次子袁莲,三子袁还。袁芝生子袁应时。袁莲生子袁应理。袁还生子二:长子袁应秀,次子袁应科。袁应科生子二:长子袁维道,次子袁一聘。袁维道生子五:长子袁象乾,次子袁象坤,三子袁象升,四子袁象晋,五子袁象鼎。

三房派袁章公生二子:长子袁恩,次子袁迪。袁恩生子二:长子袁绣文,次子袁继文。袁绣文生子袁 。袁继文生子四:长子袁尚仁,次子袁尚义,三子袁尚智,四子袁尚信。袁迪生子袁应志。袁应志生子二:长子袁一乾,次子袁一坤。

 

东光世系

 立周:[原创]东光世系

 

绍:字本初,为逢之庶子,与术为异母兄弟,后出继伯父成,故史书云术为其从弟,妻蔡、刘氏。建安7年(202年)病卒。生子三:谭、熙、尚。谭出继,尚世传未录。

谭:字显恩(立周注:一说显忠),三国时为青州刺史。妻文氏。世传未录。

熙:字显雍,三国时为幽州刺史。妻吴氏。生子谦。立周注:《新唐书》言熙后人世居乐陵东光(现为河北),熙为东光袁氏始祖。

尚:字显甫,三国时自称为车骑将军。妻洪氏。世传未录。

立周注:钱塘袁氏谱载

 

一世:尚 生子二:长子英,次子华。

二世:英 生子三:长子显,次子耀,三子光。

三世:光 生子二:长子耽,次子宏。

四世 宏 生子和。

五世 和 生子二:长子梁,次子粲。

六世 粲 生子三:长子最,次子亨,三子享。

 

 

第二世 谦:高琼太守。生子一:宣。

第三世 宣:青州主薄。生子一:达。

第四世 达:仕梁江黄二州刺史,仕周历天水怀仁郡太守。生子一:嵩。

第五世 嵩:蒲阳蒲江二郡太守,又为车骑将军。生子一玑。

第六世 玑:唐时为梁州司仓。妻画氏。生子一:天纲。

第七世 天纲:唐武德(618-626年)中为火井令。妻邓氏。生子三:客相、客师、令喜。立周注:《唐书》云天纲,益州成都人,贞观八年(634年),卒。

第八世 客相

 

客师

令喜:唐时为同州侍中。(立周注:一说令喜为熙公之十三世孙,那从熙公到令喜和目前的谱差了5代人)生子三:异宏、异度、异式。

(以上世系录自南康通谱)

 

第九世 异宏:唐时为泸州参军。生子一:恕己。

异度:唐时为太府少卿。世传未录。

异式:唐时为户部郎中。其孙倜(立周注:一说倜为恕己之子)。

 

第十世 恕己:官至中书令,封南阳郡王,溢贞烈。生子:建康。立周注:《唐书》云恕己,沧州东光人也。

第十一世 建康:唐时为淮阳太守。生子一:高。立周注:世传其后裔居江西南康东门坝和河北东光。

第十一世 倜:唐时为工部员外郎。生子一:师俭。

第十二世 高:字公颐,号旭山,妻钱氏。子四:德师 德文 ? ?立周注:《唐书》云袁高字公颐,恕己之孙。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781年),擢为京畿观察使。

第十三世 德文:秘书省校书郎。生子进朝。

第十四世 进朝:成都少尹,梁以象先贵,累赠左仆射。生子:忠义。

第十五世 忠义:忠武军节度判官,累赠司空。生子:敬初。

第十六世 敬初:太府卿,累赠司徒、驸马都尉。生子:象先。

第十七世 象先:册赠太师,周广顺(951-953年)中,赠中书令,追封楚国公。生子:正辞,嶬。立周注:《唐书》云:袁象先,宋州下邑人也。自称唐中宗朝中书令、南阳郡王恕己之后。

第十八世 正辞:历衢、雄二州刺史。

嶬:至周显德(954-959年)中,终于沧州节度使。

 

1、大家来探讨:令喜是否为熙公之十三世孙?

2、江西、河北、安徽是否还有和该宗有联系的族谱?

 

 

袁氏族谱(闽杭白砂)

袁氏族谱

盖闻宗支莫属几如陌路之人世系不明谁识本根之庇联亲疏于一气按牒堪稽汇昭穆以同编披图可索以彰源本用砚箕裘志世系

袁氏源流考

袁姓之见于经传也盖自春秋始。然夏商以来有妫氏、虞氏、辕氏、爱氏,姓虽异而系则同,原其初则实出于轩辕。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其妃附宝感电光绕斗而有娠,二十四月,生黄帝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姓公孙。生昌意,昌意生颛顼,历穷蝉、敬康、句望、蠕牛,以至瞽叟而生舜。舜姓姚,盖黄帝八世孙也。舜妻二女于妫汭,其后因以为氏,姓妫。夏初,舜子商均得封国于虞,其后或失或续,有虞思、虞遂皆其后也。宋忠云: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周初有妫满者,虞阏父之子也,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妫满,以其为神明之后,而以元女大姬配之,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奉舜祀,是为陈胡公。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世孙庄伯辕诸生涛涂,乃因字为辕氏。陈公子有为大夫食国之地袁乡者,子孙世守不失,因自别为袁氏,而去车为袁,如春秋鲁襄公三年鸡泽之会陈袁侨如是也,常居阳夏。阳夏至晋属陈郡,故号陈郡袁氏,然亦有仍辕者,鲁哀公时有辕颇,汉景帝时有衰固,而袁盎亦或作爱。故司马迁《盎错合传》则称袁盎,孔氏藏书《盎错合传》亦称爱盎,然实系同而姓异也。李唐间定氏谱,以袁系汝南郡者,本于袁安。安字邵公,号全逸,盖汝南汝阳人也。汉明帝永和中为楚大守,历官河南尹,章帝建初八年迁大仆,章和元年升司空,复为司徒,袁氏遂大显,连世有人为汉右族。终汉连魏晋,分仕南北,棋布星罗,袁氏遂衍于天下,而汝南郡之外,亦复有西山郡。我始祖开基白砂,则系之乎汝南也。

旁支腾迹备考

    始祖来历有称自宁化石壁寨者,有称自汀州官田乾者,均无的据。惟先至酒浆,后移竹子窠,相传不为无因。又考大埔头私乘所载,先始祖有祖忠一郎,*吴氏二娘,由袁州宜春来至杭邑漳南道前居住。父念七郎,*张氏,移张坑马湖塘大屋厦居住。伊始祖九十郎,*刘氏,系第三房,今与松柏林同派。其长房三十郎,*张氏,今牛栏窠一派。据称吾始祖七十郎为第二房一派。再查九十郎生于永乐十年,卒于成化十三年,与吾祖年代亦相仿。而其后五世与吾二世同行,六世与吾三世问行,推其排行世次相隔已逾三代,故今亦未敢为的据也。又袁敬轩先生私乘所载,以为牛栏窠一世满琳公,二世景字同行,三世宗字同行,故有当日不是同父必是同祖之疑。参之数说,或是同来杭者亦未可知。今并附录之,以俟留心宗谱者。

 

第一世

满珊:七十郎,号名昌贵,开基白砂。葬白砂墟,寅山,乾隆二十三年戊寅重修。娶郭氏,葬酒浆壬山,乾隆三十四年已丑重修。

子三:景鲜,景泉,景荣。

    又父老相传,私乘所载,满珊公生五子,有三子景豫娶林氏,无嗣,坟亦无考;五子景容,娶马氏,移外省。均无的据今惟现在白砂者三房分派焉。

第二世

景鲜:满珊公长子。葬分水凹,申山,乾隆庚辰重修。娶张氏,葬下隔,乙山,乾隆壬辰重修。

子二:志亮、志崇。

女一紫莲,未嫁而卒。葬分水凹,申山,乾隆庚辰重修,附父祭。

又私乘所载景鲜公子三,有次子华贵,娶萧氏,生子一名肖清,娶张氏,生子二,长名端,次名富。端娶张氏,生子一名凤富,娶傅氏,生子四,失名,坟裔皆无考。

景泉:满珊公次子。葬新坊古楼岗,良山,顺治九年壬辰重修。娶华氏,葬黄屋坑,原卯山,乾隆十九年甲辰重修。

子三:志聪、志礼、宗富。

景荣:满珊公三子。葬桂竹坑,午山。娶卢氏,葬紫泥坑,乾山。

子三:宗礼、傅祯、宗龄。

又私乘所载:景荣公子四,有次子名志通,娶谢氏,生子一名功乾,娶赖氏。坟裔均无考。

第三世

志亮:景鲜公长子。葬城夏城背坑,巳山。娶陈氏,葬城夏乌泥坑,翼山。

子一:豪聪。

又私乘所载:志亮公子二,有长子留升,娶林氏,生子四,长名斐,次名细哥,三名三哥,四名四魁。斐娶邱氏,生子四,长名大投,无嗣,次名赤志,娶王氏,三名陈荣,娶邱氏,四名陈华,娶杜氏。细哥娶张氏,无嗣,三哥娶刘氏,生子二,长名肖隆,次子失名,四魁娶林氏,坟裔皆无考。

志崇:景鲜公次子,娶张氏,合葬白砂塘,戍山,乾隆戊寅重修。

子二:仕祯、仕琳。

又私乘所载:志崇公子三,有第三子仕兰,娶林氏,生子四,长名郜,娶冯氏,次名留旺,同伯仕祯出洋。三名切满,娶江氏,四名细满,坟裔皆无考。

志聪:景泉公长子。葬牛角坑,巳山。娶萧氏。与次孙媳张氏曾孙媳陈氏合葬酒窝里,乾山。

子一:理丛。

又私乘所载:志聪公子三,有长子溪丛,第三子积富,溪丛娶严氏,生子一名肖诚,娶赖氏,无嗣,积富娶邹氏,生子二,长名仲凯,娶李氏,次名仲玺,娶马氏,坟裔均无考。

志礼:景泉公次子。葬船空里,乾山。娶张氏,葬西麻坑,巳山,生长子,继范氏,葬船空里,乾山。生次子。

子二:范清、光。

宗富:景泉公三子。葬新坊黄庄角,未山,顺治八年辛卯安葬,乾隆已卯,道光戊戍俱外修。娶曾氏,葬黄庄角,庚山,乾隆二十三年戊寅重修,道光戊戍外修,生子二;继刘氏,葬白砂塘,庚山,乾隆三十五年庚寅重修,道光戊戍外修。            

子二:忠、恕。

宗礼:景荣公长子,葬紫泥坑辰山附父祭。

又私乘所载:公娶赖氏,继黄氏,生子二长名思诚,次名如窗。思诚娶赖氏,生子二,长名宽,娶温氏,无嗣,次名细哥,娶张氏,无嗣。如窗娶陈氏,生子一名仲宣,娶邓氏,坟裔俱无考。

傅祯:景荣公次子,葬下隔,丁山,娶孙氏,坟无考,附父祭。

宗龄:景荣公三子,娶张氏,合葬紫泥坑,辛山。

子一:满富。

第四世

豪聪:志亮公之子,葬南洋角公凸头,辰山,道光甲辰更修。娶邱氏,葬南洋上松树窝,粪山。

子一:理宗。

仕祯:志崇公长子。娶江氏,合葬黄坑背,戍山,乾隆戊寅重修。

子三:仲仁、仲华、仲享。

仕琳:志崇公次子。娶华氏。

子二:仲金、仲宝

乾隆乙巳自公夫妇以下一脉遗坟俱合葬罗马峡,乙山,附父祭。

理丛:志聪公之子,娶陈氏,合葬酒窝里,戍山。

子二:长哥、邱陵。

范清:志礼公长子,娶高氏,合葬大坪山,甲山。

子二:仲益、仲居。

  志礼公次子,葬鸡禽寨,庚山。娶张氏,葬斋公坪,戍山。

子四:仲宽、仲泰、仲琳、廷羡。

  :宗富公长子,葬盘龙窝,乙山。庚熙四十年庚寅安葬,乾隆五十一年丙午重修,道光丙申外修。娶傅氏,葬香炉山,辛山,乾隆四十一年丙申重修,生长子,继邱氏,葬老虎窝,丁山,乾隆二十六年辛巳重修,道光乙未外修,生子三。

子四:仲玉、仲瑚、仲珑、仲球。

  :宗富公次子,娶张氏。

子二:仲珊、仲珀。

康熙六十年自恕公以下骨殖并嗣裔尽移四川大足县立小白砂乡

满富:宗龄公之子,葬分水凹,酉山。娶张氏,葬大坑,午山。

子一:庄。

 

【湖南长沙、望城、南县、华容、安乡】《袁氏五修族谱》

版心作“黄沙港袁氏五修族谱”。民国三十五年,汝南堂刊。手写石印本。卷十一,13册,全,品佳。

始祖袁志荣,字世华,号汝衮,明洪武十五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郡上迁益阳桃花港,二十五年迁长沙新阳八十九都隔(格)塘青家垅中珠洲,二十七年又立业本都黄沙港沿河两岸。传四世至万派分六房。

卷一六房墓图、世系总纪。卷二至十一为各房墓图、世系。显裔袁铭(明)曜于清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山长。

 

《(会稽)袁氏同宗会谱》


清抄本《(会稽)袁氏同宗会谱》载称,本支袁氏为袁邵公三十一世孙袁阙后裔,尝徙会稽,家奉川,嗣后子孙分处列邑,且多仕进,不坠家声。
  袁阙父振,生子四,唐僖宗时为避黄巢起义之战乱,举家徙至会稽,居奉川,随行有四子,袁振排行二十三,弟延伦排行二十三,弟延经排行二十四,弟棋排行二十九。其中袁延经生子袁真,其子孙有分徙上虞者,成为上虞袁氏的一支。

袁阙生子二:长子袁耸,次子袁充。袁耸以下不传,袁充

生子三:长?(建加双人),次?(行中间加个同),三衢,袁充长子曾迁居鄞城鉴桥;袁?、袁衢亦随兄迁鄞城,成为鄞县袁氏的一支。

 

《(靖江)袁氏宗谱》


清光绪年间袁大坤等纂修的《(靖江)袁氏宗谱》载称,其先世为宋人袁沔,祖承事公,仕宋为承仕郎,世居汴京,生子一,名三三,三三生子袁沔。袁沔生子四:长子袁思清,次子袁思恭,三子袁孚,四子袁支达。前三支皆著于汴,旧谱载至第八世,不复详。惟少子袁支达生子袁崇,仕宋为四川都巡,生子五:长子袁棠,次子袁赏,三子袁裳,四子袁尚,五子袁党。少子袁党随宋室南渡,遂择居江阴之东舜乡家焉,是为本支江阴袁氏始迁之祖。自承事公所传至袁党为六世。

袁党生子二:长子袁洽,次子袁圣寿。袁洽生子袁震。袁震生子四:长子袁端二,次子袁洪道,三子袁正忠,四子袁端五。袁端二生子袁芝,袁芝生子二:长子袁华,次子袁英。袁洪道生子袁荣。袁正忠生子二:长子袁兰,次子袁秀。袁端五生子袁晖,袁晖生子四:长子袁昆,次子袁岳,三子袁山,四子袁川。

袁兰生子二:长子袁安,次子袁寅。袁安生子二:长子袁本,次子袁镇。袁本生子三:长子袁茂芳,生子袁贵;次子袁仁芳,生子袁玑;三子袁立芳。袁镇生子三:长子袁德,生子二:长子袁珩,次子袁 ;次子袁义,生子袁顼;三子袁礼,生子二:长子袁理,次子袁 。至此所传为十四世。

袁寅生子三:长子袁智,次子袁琮,三子袁勇。袁智字宪章,无嗣不传。袁琮字孔昭,分居东袁庄。袁勇字叔昭,分居西袁庄。本谱主述东西两支,袁琮自是为东分支祖,袁勇为西分之祖。

 

《锡山袁氏宗谱》

《锡山袁氏宗谱》载:“吾锡为东南文献名邦,稽之邑乘,簪缨阀阅,指不胜屈。”魏晋以来,袁姓渐为江苏大族,特别是在苏南富庶之地,规模渐盛,影响日著。谱载,北宋太宗兴国年间,河南汝宁人袁清(字以澄,号静修)尝游历无锡,深为粱溪湖山之盛所折服,遂迁居斯士,占籍开族,成为本支袁姓迁无锡的始祖。袁清生子袁绎,字子安,号元 。袁绎自幼家境不丰,故发愤嗜学,以硕儒称名。袁绎生有四子:长子袁默,字思正,号志乔。次子袁点,字思舆,号怀溪。三子袁植,字思培,一字材老,号材世。四子袁正功,字思继,号心石。兄弟四人,皆登进士,显著于时,衍成锡山袁氏四大宗派。宋、元之际,兵燹迭作,同族子姓散处四方。《江苏锡山袁氏宗谱·历代分迁总考》称:“四大宗派,自是厥后,播迁于苏、常两郡间者,凡及一百二十余支。”源同派异,世有远近,由此可知,本支袁氏乃自河南迁入无锡,其后子孙又多有分徙至常熟、宜兴、江阴、姑苏、金坛等地者,可谓是迁播较广的一派。

袁默生子二:长子袁遵五,次子袁位五。袁遵五生子袁复古。袁位五生子三:长子袁允谦,次子袁允让,三子袁允谐。袁复古生子袁奕芳,袁奕芳生子二:长子袁朝贵,次子袁朝福。袁朝生子袁瓒。袁瓒生子二:长子袁靖誉,次子袁端誉。至此所传九世。袁朝福生子五:长子袁璜,次子袁璇,三子袁玫,四子袁玑,五子袁瑞。袁允谐生子二:长子袁建,次子袁迪。袁迪生子三:长子袁仲祯,次子袁仲禧,三子袁仲祥。

袁点生子三:长子袁本中,次子袁宜中,三子袁用中。袁本中生子袁厚敷。袁宜中生子二:长子袁敬敷,次子袁庸敷。袁厚敷生子袁学敏,袁学敏生子二:长子袁延,次子袁世。袁世生子二:长子袁慕生,次子袁慕德。袁敬敷生子袁景白,袁景白生子二:长子袁亦梅,次子袁苦竹。袁亦梅生子袁念山。袁苦竹生子袁爱山。袁念山生子袁旭。

袁植生子二:长子袁启其,次子袁益其。袁启其生子袁应祯。袁益其生子三:长子袁应麟,次子袁应爵,三子袁应龄。袁应祯生子袁政务,袁政务生子二:长子袁学林,次子袁学诗。袁应麟生子二:长子袁天锡,次子袁振锡。袁天锡生子二:长子袁仕任,次子袁仁华。袁仕任生子袁肇泰。袁肇泰生子袁宗繁。袁振锡生子二:长子袁志全,次志袁志皓。袁志全生志二:长志袁仪简,次子袁仪衮。袁仪简生子二:长子袁端甫,次子袁章甫。袁志皓生志袁存赤。袁应爵生志三:长子袁滋,次子袁深,三子袁源。袁滋深子袁大文,袁大文深子二:长子袁以恂,次子袁以恺。袁以恂生子二:长子袁仁,次子袁位。袁以恺生子袁信。袁深生子袁志英,袁志英生子二:长子袁迁丰,次子袁迁镐。袁源生子袁康年,袁康年生子袁任伟。袁任伟生子袁锡祉。袁应龄生子二:长子袁奕蕃,次子袁奕绪。袁奕蕃生子二:长子袁聿修,次子袁敬修。袁聿修生子二:长子袁祺,次子袁祯。袁敬修生子二:长子袁景春,次子袁荣春。袁景春生子袁士贤。袁荣春生子二:长子袁士明,次子袁士贵。

袁正功生子袁天佑,袁天佑生子袁绍祖,袁绍祖生子袁赞皇。袁赞皇生子二:长子袁钟,次子袁铨。袁钟生子袁南昌。袁铨生子袁南吉。

 

汝南堂万载袁氏族谱

 

仲房宁字派:辉亮超芳显耀元生光先任远淑旭

季房宁字派:桂桥松标柯林彩樟庆靡旺东凉奉幅洪谅槐都雲赁朝凤高陞享锦绣进达選週通遵逵连盈义礼智信和睦乡珍湖宝联珠球瑾祥璋温浪良恭让俭鳌纶紀定芎芥芨芙芬树杏杰杓森东梁受材烘蚨见喜宏祿文阳秀祥登

润房宁字派:阴惠敏越广陸久忠

秉房宁字派:荣弦魁瑞科鹿福寿明廷振富贵兴昆岳伦汉選

往应房宁字派:游汼庄敬蒞威

国房宁字派:川蕴美华麒

仲房芝字派:桂松五业标示梅定友宜招瓒贤球完玠汉历贵良万庄蒿贯仁永俊爵海木花田亩苖端崇林锡甫佐乾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芝字派:旦朗华彩上秦秋丹春通达搌拔佳作信仕任文武诚岗崑,崙鸾昇丝亮椿启曜 椿芳室与宽材泂淮界 波 洛,洋滩隆庆芹芸鈵锋戈俊蓉荫柳廉大传明和。

润房芝字派:连寅宏坤紫逢振井恭成彰昌玉东卓职用开湘求月。

秉房芝字派:有未清贵亮光辉发富任茂云星秀朋湖潮 福禄禧祯祥保,芽龙傣高照吉通达道远近进選洪荃。应房芝字派:国贤风乾坤日造化阴阳

国房芝字派:朝聸遐迩瑚珍相见易得好久处现馀填文章音乐忠孝廉节爵福禄明斗正芳广谅与冬能进标登连稿万茂盛高级锦鹏味暗发其昌孟朝鹏鹤楮珀井仁义礼瑯琊璇珍瑞味声品惟及显步书昶桠壳情鼎作仕任篆信皂梓椒会仓海彩光槐庞。

秀房兰字派:原亨利贞溪岚钱纪晓观瞻纹经益圃旺秀挥芫望树桥江逢馨滕牙珠顶枘户成名位寿承京纲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华翼清英金茎荄芬蒂葩业测甸宦宫薰蒸吐艳湧田庄。

润房兰字派:色氛陞米楷壳模日籩位從复永隶瑚连竿笈局履晋宜谨岳峯射就红晴笑彭彬菓森铨耑有三雩露青展。

秉房兰字派:美玉泰富腾吉和崇招佐佑嵩花栋樑椿仔先后翘魁棕梠辉柏薊桂材帛扬谷杰丙辛壬癸元良善端集馥根叶兜蕊。

应房兰字派:烟茹景风和畅。

国房兰字派:腾广茗星富豪莱苋萌落苍蒲鸣聚新洲恭敬。

仲房挺字派:金未琇糧乙发乾坤伸龙作扶朝破寨财利锦招添文茂洪桅科千祥时运氣造化瑚连瑜瑕俊瑞琳与来凤凰侈僻能承吉雲崑奇树栋京律磨远照尧舜禹汤祖宗忠良光前后风和义有影宁跡响安化国辉起饮绪牙青泰耀旺放宿赐端基泉龙虎高超侥贿典玉宝福禄瑶彩明富贵夏常开闳洛洋波榻偷君要先期东西南法席日月星崇则样珍玛傷殘仁仪礼智德佐佑首春秋钦爱。

秀房挺字派:纲常伦纪明昭晖喜晰暄显桂嵃邦蓘路纹经福魁椿蔉国恩庆龙凤凰秧茂授绍梅芳清辉耀奉喜崇财交临蒞敬致中卓從明祯应贵高寿宝阀郁茂长富远近有发句盛刚壳讷雍熙谦逊谨杰岗佩侃修孟俸仲季位岸攸伊进送迎选造逢。

润房挺字派:登竹发匣榜定亮蔚对帅万盛威庚寅已聚蚊成需丙辛壬癸业旭忍耐让意嶺猷溶铸璪玑璇珪璋珠珊珮瑗璄勇振筵殽宝益报增妥设宴炳豹虬约。

秉房挺字派:荣乃煊拨详岫裕宇允漳娇灵鹏任孚正弼滋佈玟葇辅生将战。

应房挺字派:杰扔杼杠枻柚桉槐檀葱烈澄坪坫。

国房挺字派:都卿府贻谋清湖湘坋球芫巧师帐晋宏梁棘棠□贡监生昌顺喜景爵选级宾寤審枚柏永气接棲业楫晹全偹甲堂松。

仲房季字派:万千茂龙馀澄莺凤和鸣爵備衡衍朝金階芥吉庆蒲堂变生占晋择绽增腾振伦常纲紀道安宏宣接谦海溯清佬可全耀裕啟舒岳岱補淩省约勤福绿沦隗川宫陞嵓渊源溃溥泮会联蔚先松柏时碧珀与禾洪昇泉如彩文武旺昭禧尊元亮豪叶仕若芹基任珊定邦佐佑奎亭榻罕□才年节崑崙祥远长準焕恩宝有室坊腔风吝詹敬乾坤升科贡监员迪隆三德盛崇桢珖枚突窗泰忠冠术起勃阳农名高维显愈曙旌旆政强梁梁盟江鮎玲

季房秀字派:致详中金经莲卿弼华纶泉暄耀龙奎陈喜魁二观光淋梁香癸生清和朱继秋壬来沅康偪有。

润房秀字派:茂题晞超贤丰盈达登冬贵言大惟有循环宾舞雲兰薰居贞甫圣财闻声橙崖幅罡杏滚潛涟椿学鼎林美东招添宽豺信敏惠利怡桃杞柑更。

秉房秀字派:鹍鹏鹗鸿鹤润溪沼斗沚瀟沅晹晄明濂开闵。应房秀字派:待得润祚袗祠□□珍叶芫掄瑼瑾瑜。国房秀字派:荣华筠善禄寿熹必行週迎伟型恢带运瑞正方新麒麟殿石山器篇性仁义礼智程珍珠玉彬芳壬梅西峨嵩斗岐嶽岗岑来桂喜英士志峯秧应盛毓天拱沄光明谅綵霖贵郁春发纹汉成。仲房发字派:振柄任连礼明忠佳信洗桄柳梧槚暄时曦晖晃曜仍松柏梅杞桐梓樘桧森桂林枓煜焕炷泰桑开枝烘常润淮沛洲璋瑾旺魁珍琦政雲炳清泉兴隆第联蝉定万千兆恭家佑生接儒仕校桃树枚杨临龙举祥源盛业茂軗贤星宿筠选舒诚望高显瑞春谅仁义道德远宝庚庆棠嵩初辰珮珠珙珵宽恒益古言炳才滨贵纶纪凤振元啟腾谟讚诠河江池阡蕊椽彦苗芳芬六冬联。季房发字派:南兆康锦。

润房发字派:春啟□闰龙昆兰林彬副遗初幅禧祺鎔裕全懋莲仇运芥永文奩成康庄武奕洪浪波涛。秉房发字派:有受生楎得衡柿霖仕栯桁仍仭。

应房发字派:進堃霖宽寿翱翔翩翎曰基楚。

国房发字派:顺椿槐樑森东榜杬從后嶶徵礄石碧永溪泮沅荣华富福财科解祖书象狮铭炆海季现琥瑯玡珊珽珶瑺玘宗鸿安家容宏柕苓芩莲億保香正喜寿名桂模勝代迎柯材杰標易有大暏寿茗芸丁茹栋柱杓椿性悦裔孙和申粮辉炫燿炜燦壬挥就。

仲房远字派:宝宗震霄霜霞雪通道进近选送雷雯電雱□霍霖诒谋登久诏修松祿诰家邦庆诊议诚行全葱输祺祥祯程軒鼎远生锦河海谟瑞经纲隆弦维綵绘樟纶纯绪緍绅继敏起三炳茂考云逢高有文彦参彬春源兴光镒江谱馀财和山呈寅富贵双全在忠孝节纪权璋统训士彝廉厚福祿先良善文章元云得崑崙嵩恭宽性日月仁兴隆荣华茂盛□昆胡洪景俊朝机政杰旘洲吉钦怡宴东久海必敬书名才化星正固世理朝。

润房达字派:溎樞铭量泉斌顺郁华荣炳洲湖。

秉房达字派:浈义礼致性。

应房达字派:茗淮遗洣汗。

国房达字派:惠林恩志念舒梅松孞洪梁标柱尧恕思峯咸浈辉波汉泰至科德明智信大平清有财振槐樑石风上伸高伦贤超沅喜森承来芳盛树考国票桥路政宣校定凤凰桂应淮琴华材照恒尊礼乐情义幅琦城培塎栋。

仲房增字派:汝淋贵嘉庆祥雲霖福寿远流德善源长田德财福桂庚罗生元盛乾成森柱保文鑫尚向茂财海在阙开闻阂端瑞福帮崙岗峑峯崇崑嵩崟嵓纹弋戈礽议智玉釞彩吉志义煌益杰光森能宠照华焕富爵锦仕清厚湖高国才從澄章培标

国房增字派:文武斌职圆梭秀葵坤熙辉茂啟东仍鎔化贵副顺尧茂兴旺轩轫轮。

仲房荣字派:茂修兴富桂上向冬华富政章徐。

国房荣字派:泰蠢秦春。仲房康麒康麟支下。

世字派:开千龙馀澄莺凤和鸣变生占理宝显贵荣华万年富豪俊杰海湖清福才寿源流崇礼仁泰高山远齐正盛傅新泽庚。逢一乾坤兴洪昇泉玉松茂来盈仕芹美宗恩丰宏伦啟吉达。

贤字派:珠貂续继缙绪初贵盛成良正炳德华休会七菊材树元茂文通明锦尊高生象隐络士敬择任多癸时闰希石兴吉永席放用奉亚清进泰春秋冬志学选前景位佳佑尚先书金复聚玉辛臣昶名幼恭宽敏惠发松汉久坤舒福禄寿有汝祥章让瑞定厚蔚宝赓义善喜愷通。

儒字派:正炘通道迤近选送僧及能负根煇方右祥增行誌许全葱習学重尚成立安庚唐守福清鸿忠长定相鉴鎔金文先修复有火再年芳子占砚任啟森树外茂考孟光财后参德冲绍明局春宗理运冬西南寅开正上德接泰崇节济常鹏绪珍名谖优庆贵光生抱彦宋联剑英后唐沅兴幽纯象学俭任海傅杰從德才日星庆兆通顺苑。

崇学派:有和厚德茂正福祿寿珠才珍善湶喜汝淋田石林罗生秋考金石春三保包鑫桂外源海生阙闻开阂喜成妹牛吉祥年元兴旺初盛保森道成士信升朝恩基林心明赓隆高大淮学宏礼沂德偪敏啟根桔本祯。

文字派:初富参修华焕松生蔚有治成妍。

《元和姓纂》主要分布在横塘、白金山、钓鱼台、上石、礓头、公园里、芦塘上、大字下屋、上垃背、下坡背、石洲步、窑下、青山岭、洪塘麾、世美坊、五象坊、山侧里、马上、平布原、江西岸、城头、长夭、五家原。始迁祖孝显,为袁京后裔,宋绍兴三十年进士,乾道九年迁横塘。一世祖孝显八世孙元亨兄弟十九人,夭绝者十,迁徙者八,惟元亨世守横塘。元亨生四子,长经训;次鲁训,成化丙戍进士;三鲁宣;四鲁文。各生四子,合十六支,传今三十世左右。

 

 

代次

袁氏世序-浙江宁波

总序

   袁氏系出有虞。周封舜后胡公满于陈。满十一世孙讲字伯爰,其孙涛涂为陈大夫,食邑阳夏。以王父字为辕氏。辕爰古字同音。后又去车为袁。涛涂子选,选子突,突子雅,雅子颇,皆陈大夫。颇裔孙告,秦末避难居河洛闲。告少子政,政十三世孙干,干汉贵乡侯,复居陈郡阳。夏干八世孙良,汉明经成武令。良次子璋,璋子滂,字公熙,东汉司徒。滂子涣,曜乡魏良中令兼御史大夫。涣四子准,字孝尼,晋给事中。准子冲,字景玄,光禄动冲。子耽,字彦道,历阳太守。耽子质,字道和,东阳太守。质次子豹,字士蔚,丹阳尹。豹子洵,刘宋吴郡太守。洵长子顗,字景章,雍梁南北秦四州都督。顗次子昂,字千里,萧梁司空。昂长子君正,字世忠,吴兴太守。君正少子颕,字文周,骠骑大将军。颕子温,字君恪,陏左卫大将军。温子士政,唐南州刺史。士政子伦,当阳令。伦子知玄,石州司马。知玄子晔,咸宁令,徙居江西南昌。晔子滋,字德深,中书侍良同平章事。滋长子炯,江陵户曹参军。炯子仪,黄州刺史。仪子光甫,尉氏令。光甫子蟾,五代大理评事。蟾子逢吉,字延之,宋鸿胪寺少卿。逢吉子成务,比部员外郎。成务子子诚,以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扈高宗南渡至明州,卜居鄞之西郊。遂著于鄞。

公序

袁姓独立前:
虞舜-(陈)胡妫满-申公犀侯-靖庚-季子阍-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 10代

早期

袁姓过渡期:庄伯-诸(字伯爰)-?(王父爰)-涛涂(辕宣仲)-选-声-(突)惠-雅-颇 9代

始祖

袁政以后  :兰色为这一辈的亲生传人,/为其同胞兄弟,即叔祖)袁政生袁固,

一世

袁固为袁氏一世祖

二世

袁固传二世祖袁哙/袁盎

三世

袁盎传三世祖袁種/袁焘/袁寿

四世

袁焘传四世袁敬/袁效/袁秦/袁恭

五世

五世袁良

六世

六世袁璋

七世

七世袁滂

八世

八世袁涣

九世

袁淮

十世

袁冲

11世

袁耽

12世

袁质

13世

袁豹

14世

袁洵

15世

袁顗

16世

袁昂(字千里)

17世

袁君正(字世忠)

18世

袁颖(字文周)

19世

袁温(字君恪)

20世

袁士政

21世

袁子伦

22世

袁知玄

23世

袁晔,徙居江西南昌

24世

袁滋

25世

袁子炯

26世

袁仪,黄州刺史

27世

袁光甫

28世

袁蟾

29世

袁吉(宋朝)(字延之)

30世

袁成务

31世

袁子诚,以大宗正寺丞知临安府,扈高宗南渡至明州,卜居鄞之西郊。遂著于鄞
袁氏之居鄞者三族,曰西门袁氏,曰南袁氏,曰鉴桥袁氏。 

 

袁氏世序-浙江奉化

   浙江奉化袁氏--www.yuanscn.com

浙江奉化袁氏(□ 袁巨高辑)

   根据《慈林袁氏宗谱》记载,此系袁氏始祖袁昌年,称一元公,是司徒袁安的第31世孙。袁昌年生于宋太祖乾德元年,戊戌科进士,浙江新昌县县令,娶包氏,生一子。自河南汝南县迁徒到山东青州,在青州住到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当上了浙江新昌县令。家眷住新昌县磕山,先后住袁夹岙村、棠溪村、慈林村。
慈林村现存《慈林袁氏家谱》5卷,保存完好无损,详细记载着从始祖至今近千年的发展迁徙史。
  一世:元,二世:田,三世宄、宠,
  四世:长房满,居越(浙江)新昌、嵊县等地;
         二房袁彀、三房毂:居四明山、宁波等地;
         四房方:居奉化、上海等地;
         五房阑:迁五部湾。 (此部分与浙江上虞小越相同)
  古排行:念小细从,佰千万亿兆,孝友睦渊任恤智,文廷应宗。
  新班辈:孟宏学显(孟仲季英),明广升恒,仁义忠信,正大公平,秉良直道,天德维成,介尔景福,奕振家声。
  现在,从袁昌年算起,已是“义忠信”字派了,即30--32代。
  新昌磕山的袁氏后裔们:一分碧溪,二分上虞,三分五云,四分四明狮子桥,五分鑑(jian)桥,(鑑桥一分慈溪竹江渡,鑑桥二分寨岭今江口,鑑桥三分象山金鸡岭),六分奉化五步岭湾,七分奉化杜岭,(杜岭一分城西岙,城西岙再分尚田,杜岭二分岭东,岭东再分禄山,岭东再分加山,杜岭三分长岗,杜岭四分召望,召望再分余姚,召望再分茅山,杜岭五分堰头,杜岭六分许家田,杜岭七分尚田大池头,杜岭八分棠溪,杜岭九分慈溪,杜岭十分溪岸宅今徒汪村,杜岭十一分白桃,白桃再分慈溪陆家埠,白桃再分小溪岙,陆家埠再分慈溪城里,杜岭十二分双桥,杜岭十三分水阁,杜岭十四分新宅,新宅再分杜岙,杜岙再分嵊县金亭观下,杜岭十五分横路--分黄岩,杜岭十六分黄甘,黄甘再分镇海、江西省、湖广(湖北)汉阳、长汀、慈林,慈林再分庄岙、慈林再分上海。
  《慈林袁氏宗谱》记载的名人有:袁德粼、袁瓒、袁桷、袁裹、袁均学、袁罧、袁灼、袁皋、袁燮、袁安道、袁宗道、袁仕道、袁洪等。
  据奉化市统计局资料,到2002年8月止,奉化袁姓总人口5904人。

《慈林袁氏宗谱 卷一 四明袁氏族谱序》

《袁氏宗谱序》永乐原序

  古者,族大制有谱;有谱以统宗;统宗以收族。俾知所出,而孝敬生焉。慨 自谱牒不修,世远族散,将视族人若途人矣!越大姓袁裔,出汉司徒安之三十一世,系元由汝南徏青州,宋咸平进士来令新昌家焉。厥派繁,而四世孙讳彀,徏家四明。自越国公韶,数世谱牒失修,族谊几晦,永乐戊子春,剡川十一世孙德粼偕上虞十三世孙炫、四明越公后十四世孙文衡,修其所未统者焉,余序之。
  余观其谱,知袁氏散漫东越,盛于儒术而起家西膺,民社之寄者,不可胜计。铉持百世之孝敬,联失统之宗,转途人为至亲,俾世远而不昧,其所出贤矣哉!
  永乐己丑中秋日 吉日 国子祭酒同修国史南昌胡俨撰


《袁氏宗谱序》天顺原序

  《袁氏宗谱序》
  袁氏之先,本舜帝之苗裔。妫姓,自虞遏父胡公满封于陈以备三恪,传十三世曰诸之孙涛涂为辕氏。从齐威公盟赐邑夏阳,字仲谥宣,谓之辕宣,至其元孙曰颇,为司徒,奔郑。至裔告,秦末,居河洛。少子政,以袁为氏。
  九世孙曰生,传四世曰干,封贵卿候,其八世孙曰良,为威武令,事平帝。光武,良之孙曰昌曰璋,昌生司徒汉安公,三子赏京敞,为汉司空。京为司隸校尉。京生太尉阳,阳生彭,彭生忠,徏会嵇,生成,成生中郎逢,执金吾。隗,大傅。逢生忠术,术弟绍,绍生熙,熙生令喜,居乐陵;令生盧州参军異弘、異度,相唐中宗,異度生恕己,恕己生给事郎中建康,建康生高,高生文德,文德生敬初,敬初生太师象先,象先生永州节度使正辞。失传。
  璋生汉司徒滂,滂生魏御史大夫涣,涣生魏尚书侃,侃生准,为晋给事中郎,准生光禄公冲,冲生耽,耽生豹,豹生洵,洵居夏阳。生尚书顗,顗生牛畿、昂畿,昂生君正,君正生生,生生颖,颖生衞,衞生郊,失传。
  呜呼,自良至炯,二十一世,由汉魏晋宋梁陈隋唐,显著盛名,昭昭可考。所居之地,始于陈郡、夏阳,蔓延四方者甚众。蓋盛于汝南者,安后彭城者,生于京兆及华阴者,涣之后。乐陵、东光者,令喜之后。会嵇者,忠之后。四明诸派,(钅)监桥越国最显,城西亦有仕者,棠溪、岭东、白越徏鄞。越,即会嵇也。念二府君,居杜岭,传四世,而曰从二、从三、从五、从九四支焉。
  从五之曾孙讳诰者徙棠村,讳谓者徙慈林,讳滋者,徙溪岸。从九之孙时举徙汪村。时举三子镇居黄甘,仕宋为承直郎。淮西安抚司副尉,事亲至孝,载县志及木剡源(注:东南文学大家戴表元)《迁祔记》、舒阆风(注:舒岳祥)《广孝庵记》。镇生得之,举进士,官石康知县,宋末率众捍贼,乡党赖之,亲之丽泽香院,院长泽之嵇山书院长泽之杰仙居教论朂。九世祖作王府书及家戒棠溪叶家载传焉。教谕君生瑜朂,高祖也。生大父学録府,君曌善诗,交有《双桂集》。生祖璩,璩生先君。浻润生朂,其居杜岭而仕者。从五之元孙肖说,宋省元。从五之九世孙珵,由贡士为巡析。十世文质,为户部照庆,居棠村。呜呼,自始祖至今,以文章立身者,代不乏人。朂家贫无以为养,今幸藕微禄而视不在,殊为恨。四从祖往往荫德及人,报不其躬。诸子孙以孝悌为本,加以诗书文艺之美,天岂终靳报耶?相与勉之。
                  天顺七年癸未二月上浣
                    十四世孙 福建 苏州三十训导 朂谨识

 《袁氏宗谱序》成化原序

  蓟州儒学训导袁君朂以其作《袁氏宗谱序》,余序之。余观之,叹曰:盛哉!袁氏居四明者,皆出于越,而越则始于安之五世孙忠也。谱,蓋为奉化袁氏之在棠溪者作。则忠之前后略见于图。所可考也,即(钅监)桥越国城西;岭东亦自为图而不敢妄有所绩也。始祖居杜岭传四世而有棠溪村慈林、汪村、黄甘之徏。杜岭,即今棠溪之西南而循龙溪而北二里许,则为汪村,即云溪又二里许为棠溪村。以上俱名棠溪,俗云棠岙。棠村又二里许为慈林。棠村之仕者则户部照磨文质公,材行著声。黄甘在汪村之上而始自淮西安抚司副尉,公名镇,字淑安,号松轩。以文章菮擢一时而事载阆凤。舒岳祥先生《广孝庵记》、剡源帅初戴先生(注:即大文学家戴表元)《遷袝记》(又名《奉化县志》也):生三子,石康知县者得之也。丽泽,长者清之也。泽之最少为嵇山长安乐居士,逎其号也,居之旁多泉石之乐,故自号逍遥老人。邑人沈少微,赋学士袁伯长之词,定松李元帅之书,皆勒之石以记其胜,至今为人所称慕。讳楍者,泽之长子,字太初,又字明复。从学剡源,博览群书,阆凤奇之,赠以字,说请容公,菮为仙居教谕,后调宁海,以为离亲远游非孝,寻棄去优游泉石间,题所居曰“恕堂阁”。曰知安,号知安居士,多所著作。有王府及棠溪□乃天台胡世佐所编《鄞楼拱梓》行世。楍之孙曰壆,字均学,发身儒士于洪武中四转至国子学录,所至皆有声,迨掌监承事,以廉洁恭谨爱知我。  太祖高皇帝,将大任之以疾终于官。赏,号双桂老人,故其文曰《双桂集》。而西山樵隐公之海,乃其孙也。公承六世之泽,和以平实隐居,教授远近乡同。蒙城教论江述,刑部主事江渊广西按察吏、江勋御史江纯,皆出其门(注:四个江,都是棠溪名人)。其所著作极为当时推重,而持行又甚高,先正所谓“生可以为人师,殁可祭于社者也。”呜呼,袁氏之在棠溪,其世家文献,吾邦衣冠。之家由宋至今,诗书礼仪之泽,浸润浓郁。仅七世而数君挺生,岂非积德之深厚所致哉! 袁氏旧有教谕,公本支谱学录,公画四从图而谱未成。蓟州司训承樵隐公,重修本支谱,并四从未及,誌而作之其法。欧公小宗之制而尤精密。仕止生卒葬娶,分合行谊,大概无不备见。其先世遗文可传于世者,系于谱后,则其用心诚。袁氏之贤子孙矣,观其谱,读其文词,则袁氏之所以盛夫岂易及者! 怡曾祖母能二孺人学录公之女兄也,怡之曾祖蚤川赖儒人而有。
  今日敢不识一言于谱端以著其盛焉。
  吉日(之宝)
      成化三年丁亥十一月长至日
          翰林院(木介)计兼国子助教  项怡拜撰

 

《袁氏宗谱序》万历原序

  奉连甄越僻居澨山陬,俗多厐樸而著姓名家十居其九。顾其门墙,绮丽声价不相下者,惟是宗派支流较若列眉津津遞相守也。若夫崇阶鼎贵冑杇红陈适浮沤耳棠溪袁氏自新昌令元公宋咸平间由进士从青州渡江遂下卜築官所迄四世名方者徏居吾奉棠溪之杜岭子三曰蓉曰茂曰英即后世所称念二府君实拓基于棠溪者也。茂居城西,英居岭东,蒸蒸盛哉。顾其倚安处,便星分棋布,不下数十余区,而隶在邑封若贸、若慈、若定象、若小越、新昌、汗漫江左,居輙著声其间,文章节义、科名才略,鼎佐戚臣,镂金版而书玉牒。繇宋及皇明班班可镜,然地瓊世逖,精气常贯,故旅遭宦遘即面目不训。彬彬敘若,列庭赴救,譬之同室首动而屋应豈猝然友渠若耶。盖谱书饬而宗派明,世系炯而少长察耳。是谱也,上世无嵇矣,辑于永乐,辑于天顺、成化,辑于嘉靖间,而世宗御□(极?)之卅年,慈湖之峰公,入相白桃,支世祖瘞斯士而纂葺宗盟,宗人公姪东桥公旵葺之以进至万历壬寅,越岁若干矣。慈湖竹江孝廉星公与其弟方伯文海公,实念二府君伯氏,讳毂之十九世孙以事人奉过望峰静字二公昆弟家计申宗谊二公,盖念二府君十七世孙前后二十余世,湮放久而紊于疏矣。是年春壬正月,独毅然于稠人哓哓中偕子姪合族人肖祖者,筹之而继川涌慕亭绍元实主持焉。余不妄母孺清隐公钿之女,念二府君十六世孙耶,以其事属余,余不敢为之兢爰,补其略、正其误,录其后,葉之未登者而宗之流派犁然复饬矣,如被靡文其谱牒传舎其闰闳,蚩蚩自以为得而子黯。于翁,讳途,人其宗众者,相霄壤也,此袁氏吾奉称首而所籍,于是集非浅矣,余历序其地及世数名讳如左以俟后之达者云。
  吉日在
   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孟冬月谷旦
         邑人 王登  拜撰

《袁氏宗谱序》乾隆原序

   闻之张礼部九成公日继越事孝之大也。修祖庙而菮时食,不过孝思之一。端其他所以为孝者甚多而于分支别派时控本穷源总以为尊祖敬宗之意则维修谱为永言然第如老苏谱引所云: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娶某氏享年卒皆书之而他不书者详吾之所自出也。又云: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隧名之者,尊吾之所自出也。吾谓谱以族名公之也,独详且尊于吾之父若祖则又私之矣私之谱固不可不修,公之谱又不可独修。棠溪袁氏,自方公聿来奉川胥字杜岭见夫山脉根四明而愈秀,水源通九剡而益澄,蛟可潜豹可伏,美哉居乎爰称乐国。自是而杜岭为袁氏发祥之区矣。数世以来瓜瓞绵绵,螽斯蛰蛰,椒郰之实,繁衍盈升。蓉公以下越世惟五孙枝挺秀十有一人,树大枝分,理所必然。允宬公迁于召望,允宜公迁于茅山,允案公迁于堰头,允宙公迁于上田而居许田者,允容公居楼溪者,允宣公若夫允宸公则又炽昌也公生四子长兴四俱无考。其居棠溪村慈林杜岭溪者,时享公之子孙也。其居登岱双桥新宅水阁小浅白桃移至慈林者,时敏公之苗裔也。至允实公之居横路、允宁公之至黄甘,星分棋布,不一其区。总为蓉公之后嗣。修谱者,皆当详而尊之也。前元皇庆明洪武永乐天顺嘉靖万历间,自蓉公以下,固统而修之至我朝顺治时若与公,乾隆庚申岁孟学公仅修本支,即余岳父明高公亦只修新宅一派,棠溪村慈林诸族皆置谱为后图,嗟乎,犹亲独子,即详且尊,或繁或简,私耶公耶,迄今春仲,新宅宗长孟彰公黄甘仲谓仲孝二公棠村学诗明文。慈林宏亮学孟诸公并吾友讳光曰高,吾徒继韶载飞诸君子,毅然有志欲如前代合修是诚,深得乎陶靖节赠长沙公曰同源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之意者也,孰意议成不弃樗蒲,谬委重任,爰偕徐子肇学、族侄廷会、枊芳合欧苏之式,承何氏之传,又仿安世李先生新法付之梨枣,具见源委亦觉新奇,公之览者,即知祖宗之所自来与祖宗之所达。属一如陟山寻脉临水溯源,知其异者,复知其同。油然而爱敬生,蔼然而礼让,接何异老苏所云相视如途人者,其初皆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此之谓族谱而诸君子收族之功亦将垂诸永远而不杇杇云是为序。
    吉日
     乾隆丁酉岁桂月
           同邑庠南霞主人  江朝宗拜撰

慈林袁氏宗谱 卷五
世纶叙略

  敕书所以奖功厣绩,诰命所以所名显亲,朝宗代传典章,家乘是用纪述。袁氏自宋迄明,仕宦实繁。纶音宠,锡旧谱谅必倍载。今乃罕见,殊为可惜。兹独录其所存,余查补。
  民国戊子岁 重修。

 世纶叙略(续)

祭连江县主
御祭文二道:
  正德九年九月九日
皇后遗本府门正周端,赐祭于连江县主之灵曰:尔以淑质,蚤受国封,胡不永年,溘焉长逝,兹以祭。尚飨。
  正德九年九月十六日
皇帝遗本府门正周端,赐祭于连江县主之灵曰:尔惟生长王家,荣膺封命,宜享遐福,胡遽云亡。爰念亲亲。特赐以祭,尔灵不昧,尚克钦承。

国子学录
敕命一道

  奉
天承运
  皇帝敕曰:古之设学京师,曰太学。其所以教者,百官之子弟、民间之俊秀君,所以勅教之。欲国之人材备,故百人繁业众为其师者,数人不能遍教故助教之,外又有学录之设焉。若职于此者,必得颇通性理,勤览群书,方称是职。非若是,不可尔。袁均学,今特授将仕,佐郎,国子学录。既承朕命,勿怡。
  敕命
    洪武十八年正月二十日  之宝

宗人府仪賓
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人之大伦,莫先于夫妇礼,大经莫重于婚姻。此古之通义也。兹特命尔袁瓒为亚中大夫,宗人府仪宾,配以连江县主尔尚。
  尊荣克承,宠命钦哉。
  勅命
        弘治元年十二月九日  之宝

附:连江县主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闻有天下者必笃亲亲云义。故宗室有女,咸有封号,所以示贵宠也。石城恭靖王第六女年已长成,特封为连江县主,以为宗人府仪宾袁瓒之配。既归袁氏之门,恪修妇道,肃整闺仪,毋怠毋骄,式勤内,助其于父母生身之恩,庶不沗焉!
  制命
       弘治元年十二月九日 之宝

世芳叙略

昔广汉张子谓修志不可不载人物,盖人物者,钟山川之灵秀,渐国家之德化,且磨砺以圣贤之学问、文章、人品卓卓。非所谓流芳百世者乎?郡县有志,宗族有谱,皆所重也。考我袁氏科第传芳,簪缨继美,礼仪光前,读书裕后。自昌年府君以下,其道德功名虽已列于世系,今表其树立之挺然,是存人望者别疏名目,加左庶后之人有所景仰,观感而兴起也。至若国家与民间,年老而行优者,例如恩典,所以尊高年彰有德也,吾族耆英累出,被兹典者,代之不乏人。并得志其名于世芳。

 世芳叙略(续)

迁新昌后,以昌年公为第一世进士。
第一世始祖 讳元,字昌年。东汉司徒公,安之胄也。由当南徏青州。宋真宗咸平二年登孙暨榜进士,擢为越新昌令,遂卜築官所而家焉。
第四世 讳彀,字行。宋进士。官开封府祥符县丞。讳毂,字用裁,宋嘉祐六年进士,官处州朝奉大夫。
第五世 讳罧,一名谓行十六。宋进士,官至少保。讳灼,字之烈。宋元祐六年进士。
第六世 讳淮,行九三。宋进士。官至太保。
第七世 讳章,字叔平。宋乾道五年进士。官通判。
第八世 讳燮,字和叔,号洁斋。宋滀熙八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讳韶,宋滀熙十四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封越国公。讳洽,宋庆元二年进士。
第九世 讳肃,庆元五年进士。讳甫,字广微。宋嘉定七年殿试状元及第,官吏部尚书。讳商,宋嘉定十六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讳符,宋滀祐二年进士。讳安道,宋进士。
第十世 讳衡,宋宝庆二年进士。
第11世 讳桷,行十一,字伯长,清容居士。宋进士,官翰林院侍讲。(注:详见北大历史系研究生孙瑜《关于袁桷的学术传承、政治生涯及社会网络》一文。)

第二世 讳采,宋淳祐二年进士,官爵。
第六世 讳埴,以父恩袭将仕郎。
第七世 讳昇,行百111,官宋大师。讳昱,行百七,宋承务郎。
第八世 讳焘,宋举明经官桐城尉。
第九世 讳宗道,行再一,官通判。讳仕道,行再三,官知府。讳世辅,以都曹椽任庆元府象山县丞。
第十世 讳汪,宋丞务郎。讳浚,宋同知。讳洪,字季原,号竹初。宋处州府同知。讳宋永州知府。讳从,宋永州知府。


奉化慈林《袁氏宗谱》历代篡修名目:

一、元朝皇庆王子岁,编修:九世孙 仙居教谕 讳楍,字明復。
二、明洪武庚戌岁,重修:十一世孙 国子学録 讳曌(注:应为繁体学字头,下面一个土字),字均学。
三、明永乐己丑岁,编修:本族11世孙袁德粼,同修:上虞13世孙袁铉,四明14孙袁文衡。
四、明天顺癸未暨成化丁亥岁,编修:14世孙 汀州教谕袁朂,字懋德;校正:同邑翰林检讨,项怡,字友夫。
五、明嘉靖辛亥岁,编修:16世孙珷,字公楪;同校:16世孙 镜,字克明。
六、明万历壬寅岁,编修同邑外孙,王登,字少吾。同修:16世孙 钿,17世孙,文信、文质,18世孙,安新。
七、国朝(清)顺治初重修黄甘本支,编修18世孙 安贵,字君舆。
八、清朝乾隆乙丑岁重修黄甘本支,编修21世孙 孟学,字敏公。
九、清朝乾隆丁酉岁,四族统修。印修同里邑庠朝宗、玉崖邑庠徐泮、江廷会、江廷玉及19世孙 澭,字绍元。
10、重修新宅本支,编修21世孙 宏绪,字明高。
11、清光绪癸卯岁,编修27世孙 驸贡元友枚,字孝茂,升圭、恒文(字茂鑫)、菱。
12、清光绪丙子年,编修27世孙 升喜(号清廉)、升舆、升锋、升法及28世恒矿(字富寿)等。
13、清嘉庆丙子年,慈林本友、23世邑庠文(字式金)、24世显祥(字百万)等。
14、民国戊子年,重修慈林村,袁本友、袁恒复(字德盛)、恒久(字茂鑫)、恒通(字徐章)、仁怀、江寿南、张再兴、仁育、仁敦、仁晃等。
<奉化慈林袁氏宗谱文档收集整理 30代世孙袁巨高(字义云),电子文档录入www.yuanscn.com袁资友>
 

 

上虞小越--袁氏世系

  清光绪年间袁声扬等纂修的《上虞小越袁氏宗谱》载称,是谱始修于宋乾道二年,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已为第八次修纂。据卷一《宋乾道丙戌袁氏始修宗谱序》记载:本支袁氏始迁祖为袁元,本出自汝南袁氏。袁元,字昌年,汝南人,尝徙居青州,宋咸平年间进士,任新昌县令,遂举族迁浙,从此世代蕃衍,被后人尊称为县令公,开创了一门越支袁氏。

  袁元生子袁田,袁田生子袁宠,遂居天岳下。袁宠生有五子:长子袁满,次子袁彀,三子袁毂,四子袁方,五子袁阑。其中四世祖袁彀,官至祥符县丞;袁毂,官至朝奉大夫,知处州府事,俱迁徙至四明(今浙江宁波);袁方迁徙至奉化唐奥;袁阑迁徙至五部湾。惟袁满守业不迁。袁满生子五:长子袁履,次子袁楠,三子袁思,四子袁寅,五子袁辰。

  袁履生子二:长子袁公归,次子袁公孙。袁公归生子六:长子袁欣,次子袁与权,三子袁与言,四子袁与义,五子袁与仁,六子袁与坚。袁欣生子二:长子袁唐俊,次子袁唐佐。袁与权生子三:长子袁唐杰,次子袁唐伟,三子袁唐佑。袁与言生子四:长子袁希言,次子袁唐辅,三子袁唐高,四子袁宗寿。袁与义生子二:长子袁唐仁,次子袁唐守。袁与坚生子三:长子袁宗本,次子袁宗训,三子袁宗班。

  袁公孙生子三:长子袁与善,次子袁与贤,善子袁与可。袁与善生子二:长子袁舜杲,次子袁宗稔。袁与贤生子四:长子袁尼,次子袁唐英,三子袁龙友,四子袁舜阜。袁与可生子二:长子袁舜景,次子袁仲远。

  袁楠生子二:长子袁窗,次子袁琼。袁窗生子二:长子袁光,次子袁晖。袁光生子五:长子袁 ,次子袁裕,三子袁秩,四子袁汝 ,五子袁汝砺。袁 生子袁惟钦。袁裕生子袁惟敬。袁秩生子袁纯。袁汝 生子五:长子袁导之,次之袁齐之,三子袁行之,四之袁慎之,五之袁隐之。袁汝砺生子袁泳之。袁晖生子二:长子袁复,次子袁循。袁复生子三:长子袁仲演,次子袁仲弓,三子袁仲清。袁循生子二:长子袁颐,次子袁三之。袁琼生子袁尚节。袁尚节生子二:长子袁汝和,次子袁汝玉。袁汝和生子三:长子袁采,次子袁孚,三子袁鹗。袁汝玉生子四:长子袁一之,次子袁一清,三子袁一夔,四子袁一龙。

  袁思生子二:长子袁询,次子袁谦。袁寅生子三:长子袁硕之,次之袁宪,三之袁震。

  袁辰为满公小子,徙至上虞小越镇,遂为本支袁氏始迁祖。袁辰生支袁评。袁评生子三:长子袁熙默,次子袁圭,三子袁皓。袁熙默生子二:长子袁从信,次子袁从智。袁从信生子四:长子袁初,次子袁劭,三子袁有勤,四子袁有定。袁从智生子二:长子袁松,次子袁有安。袁阙生子三:长子袁从拱,次子袁从俊,三子袁从周。袁皓生子四:长子袁从圭,次子袁绪,三子袁绍,四子袁度。

《上虞小越袁氏宗谱》和《慈林袁氏宗谱》为同一开基祖袁昌年的 家谱,谱始修于宋乾道二年,希望能从其谱序中知道从安公到昌年之间的世系,以及初次修谱时间就更有研究价值了! (立周)

 

《安徽袁氏宗谱》


 现存[袁氏宗谱]二十五卷,计29册 封面“袁氏宗谱”,压折叠线文字有”依泰公支下序菼公派”  ”卧雪堂”,日字號。

[摘]<<证明书>>:查该支派係在民国三十四年先族长傑三公年漏修,现了解该支确係依泰公支下序菼公派后裔定发公遷至无为县东门外小王福渡附近之马口居住。

[摘] <<续修家谱序>>:
  始祖沛恩公偕弟演公濮公大贞公盛公遷舒合之两县,累世相承厯有年所一族分为五分 道光初年先人创修谱序列世系分编成帙,令后人知其水有源木有本支分派别瞭如指掌先人之为后人计者用心亦良苦矣 自咸丰三年造兵荒吾族流离失所散处四方谱牒遗之者大半至同治十三年故户长谱元公同诸执事不敢墜先人之绪踵其后而续修之诚不衍不忘之意计至今三十年矣户口日繁较倍于前。

两次名派五十六字: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從先,傳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歸於海,五嶽相连峻極天。

 (袁孝民辑  Tel: 0551 - 5333188 ext. 8135  yuanxiaomin@hotmail.com , Randy@hf.webex.com

 

 

广东揭阳-饶平县-台湾,袁氏世系

一、袁氏開饒始祖

饒平開基祖袁麟(角一)。

二、袁氏開饒沿革
  袁麟(角一),於元至順三年(1332)由揭陽縣漁湖化龍橋長美里遷饒平縣上饒埔坪鄉,再遷上饒楊桃坑,明洪武年間裔孫再遷至饒平縣元歌都嶺腳社柏仔橋案上井下,袁麟(角一)為一世。
袁麟生三子,袁亢一、袁亢二、袁亢三。

袁亢三生五子,袁氐一、袁氐二、袁氐三、袁氐四(即淑慎)、袁氐五。

下述各派遷台世系沿革

二房袁氐二世系衍派情形

嶺腳社世系在台衍派情形

□□世 房四郎派次房五世袁心碎後裔有遷台灣。
十三世 袁剛義 遷台灣。
十四世 袁守備 於清康熙乾隆年間,遷台灣。
  另記十五世袁心碎、十六世袁慶華、十七世袁集福、十八世袁守備,後裔桃園縣袁氏宗親會袁集福後裔二十八世袁奕正子袁增興、袁芳德等,應為從未入饒算起。

十八世 袁嗣斗 遷台灣。

四房袁氐四世系衍派情形

坎頭世系在台衍派情形

□□世 十世袁剛毅、袁純性,派下有遷台灣。
十二世 袁東升 遷台灣。
袁秀榮 遷台灣。
袁秀山 遷台灣。

輩序: (自袁角一為一世起算)

 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業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倫華國器,康衍晉年長。

 

[三国名门系列]四世三公——袁绍世家

[一世]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绍高祖父,好学有威重,汉朝司徒。

[二世]
袁赏,安长子。
袁京,安子,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为蜀郡太守。
袁敞,安子,京弟,字叔平,司空。

[三世]
袁彭,京子,字伯楚,为光禒勋。
袁汤,京子,字仲河,历司空、司徒、太尉,封安国亭侯。
袁盯,敞子。

[四世]
袁平,汤长子,左中郎将,早卒。
袁成,汤子,平弟,字文开,左中郎将,早卒。
袁逢,汤子,成弟,字周阳,司空。
袁隗,汤子,逢弟,太傅。
袁贺,彭子,字符服,为彭城相。
袁赦,中常侍。

[五世]
袁基,逢子,位至太仆。
袁绍,字本初,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大将军,邺侯,兼督冀、青、幽、并四州。
袁术,字公路,逢子,绍从弟,后将军,后自立为帝。
袁闳,贺子,字夏甫,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袁忠,贺子,闳弟,字正甫,为沛相。
袁弘,贺子,闳弟,字邵甫,耻其门族贵埶,不应征辟,终于家。
袁遗,成子,字伯业,山阳太守,汉末讨董卓诸侯之一。
袁胤:术从弟。

[六世]
袁谭,字显思,绍长子,自号车骑将军,青州刺史。
袁熙,字显奕,绍次子,幽州刺史。
袁尚,字显甫,绍少子,冀州刺史。
袁买,尚兄子。
袁耀,术子,吴国郎中。
袁秘,忠子,字永宁,为郡门下议生。

 


各地源流参考资料:

大家可以按下列格式给袁氏家谱网站提供资料(2)

1、广东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璋公---滂公---涣公---准公---冲公---耽公---贤公---豹公---洵公---觐公---昂公---君正(又为君臣)---颖公---恭公---频公---子温---士政---伦公---知元---晔公---滋公---宝公---济刚---又馀---信芝---在朝---宜正---甫襄---承恩---公瑜---常恃---聪芝---少一---志君(39世公祖)

2、贵州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英公---安公---京公---准公---逢公---绍公---尚公---闳公---宏公---恩光公---灏公---盛公---淑公---灿公---昂公---元广公---聿修公---枢公---朗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晔公---武仲公---厥公---富春公---孟翁公---礼公---身公---添平公---凤竹公 (39世公祖)

3、江西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英公---安公---京公---彭公---贺公---闳公---广公---焕公---淮公---冲公---宏公---恩公---豹公---洵公---顗公---昂公---元公---宪(繁体写作“憲”)公---承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象先公---诠公---承宽公---修明公---文仲公---应彦公---世贤公---显/德公---熹/贵/聪公---汉烈/千亿/五十五公(40世公祖)

4、湖北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昌(家谱皆为“英公”)公---安公---京公---彭公---贺公---闳公---广公---焕公---淮公---冲公---宏公---恩公---豹公---洵公---顗公---昂公---元公---宪(繁体写作“憲”)公---承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象先公---诠公---承宽公---修明公---文仲公---应彦公---世贤公---显/德公---熹/贵/聪公---汉烈/千亿/五十五公---袁璞/袁谟(为王字旁莫)/袁六四/---袁全/袁清/袁仲七(42世公祖)

5、浙江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良次子璋--滂--涣--涣四子准--冲--耽--质--质次子豹--洵--长子顗--顗次子昂--昂长子君正--君正少子颕--温--士政--子伦--知玄--晔--滋--滋长子炯--仪--光甫--蟾--逢吉--成务--子诚  (31世公祖)

6、山西省永济市济市河东堂卿头镇许家营村袁氏世系:师尧--鸿--云龙--承瑞--惟选----芳--司成--可德--凤起--之录--重智----效康--立功--德贵--天纪--昌凌--作者父--作者--其子。

7、浙江奉化、上虞: 舜--胡公满--涛涂--辕宣--颇--告--政。
  --生--干--良--昌/璋,昌--安公--赏京敞,
  --阳--彭--忠--成--逢--忠/术,术弟绍,绍生熙--喜,居乐陵;
  --令--異弘/異度,異度生恕己--恕己--建康--高--文德--敬初--太师/象先,象先--正辞。失传。

  璋--滂--涣--侃--准--光禄--冲--耽--豹--洵,洵居夏阳。
  ----顗--牛畿/昂畿,昂生君正--生--颖--衞--郊,失传。

按长房算:袁元--袁田--袁宠--袁満--袁履--袁公归--袁欣--袁唐俊(待续)

 


各地袁氏考证资料:

大家可以按下列格式给袁氏家谱网站提供资料(3)

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许家营村袁氏简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卿头镇许家营村现存家谱一册,手写线装,兰色布封面无任何标记。家谱记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咸丰二年(185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进行了修谱。最近一次修谱是在2001年春节。现将家谱有关记载和考证分析情况列出,供袁氏宗亲参考。

一、许家营袁氏迁徙历程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修谱序中曰:“考我袁氏,系出汝南”,“唐宋时位居万泉县”。汝南系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万泉系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万泉县与荣河县1954年合并)。先祖何时由河南汝南迁至山西万泉,家谱中未提及。

    在元至元年间,始祖师尧公由万泉县迁至临晋县裴鲁村(现临猗县庙上乡白鹿村)。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个年号,其时为公元1264--1294年。历史上,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第三个年号亦为至元,其时为公元1335--1340年。根据谱中线索,可推断始祖迁徙时间应在第二个至元年间。

清顺治(1644--1662年)年间,十世祖凤起公、凤仪公先后迁至许家营,分别为西门、东门始祖。当时许家营属临晋县管辖,雍正八年(1730年)时分县,始属虞乡县管辖,现属永济市(县级)管辖。

二、许家营袁氏历代始祖

咸丰二年(1852年)修谱序中列出本支袁氏历代始祖,即:夏商时始祖讳舜帝,周初时始祖讳胡公,春秋时始祖讳涛涂,前汉时始祖讳盎,东汉时始祖讳安,后汉时始祖讳绍,前五代时始祖讳淑,唐中宗时始祖讳贞,宋孝帝时始祖讳枢,以上与“袁氏家谱网”上各位宗亲考证结果基本一致,但谱中未详细记载传世情况,只从元明初时始祖师尧公起有详细记载。自师尧公至今,本支袁氏已历23世。

十世祖凤起公、凤仪公先后迁至许家营后,称凤起公嫡孙重已为西长门,重智为西二门。称凤仪公嫡孙重仁为东长门,重信为东二门,重礼、重升、重祥为东三门。东三门至第14代大多外出,其余少亡或无子,今已无后人。如今,西长、二门与东长、二门近200人居许家营村。

三、许家营袁氏派谱

家谱中并无明确的派谱,但根据历代始祖名讳可知有一定规律,现列如下:

西门:尧鸿(鸟旁)云承惟,爵芳司可凤,之重宴(宝盖头)效立,德天昌胜(志、苏、海)峰(学),……

东门:尧鸿(鸟旁)云承惟,爵芳司可凤,之重宴(宝盖头)效立,耀(秉)临(永)世(望)吉生,福(州)……

各门自20世以后,大多自行取名,并无规律。

*****派谱歌五字一句.

始祖师尧公生二子,长曰鸿,次曰鹄,二字皆鸟旁.  第13世宴公兄弟名讳皆为宝盖头,如安,宁,宪,寓等.

其余括号中系同辈人之其他用字.

四、许家营袁氏堂号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谱因各种原因未列堂号,实属遗憾。根据“袁氏家谱网”上各位宗亲提供有关堂号的资料,我认为,本支袁氏以前修谱时堂号可能为“河东堂”,理由如下:第一,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山西西南部永济一带历史上大多时候为河东郡所辖。第二,本支袁氏唐宋时就居万泉县,在迁徙中辗转临晋、虞乡等地,距永济均不过数十公里,可谓世居河东。很可能以“河东”为堂号,但这只是推测,还需进一步考证。

   五、本文作者世系

   师尧--鸿--云龙--承瑞--惟选----芳--司成--可德--凤起--之录--重智----效康--立功--德贵--天纪--昌凌--我父--我--我子。

   许家营袁氏目前身体康健最早为第十八世,最晚为第二十三世。

六、山西运城历史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古称河东,战国时属魏,秦汉至两晋为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北)。北魏时属东雍州、鲜州和陕州的范围。隋代属河东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属河中府和绛州。北宋时属河中府绛州、解州和陕州。明属平阳府的一部分。民国初属河东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为晋南行政公署,辖新绛分区一部分和运城市。1950年设运城专区。1954年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重新设置运城地区。1997年,撤消运城地区,设置地级运城市,辖盐湖区、夏县、闻喜县、绛县、垣曲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临猗县、万荣县、新绛县、稷山县、河津市等1区2市10县。

自从今年四月发现“袁氏家谱网”,袁氏的起源、历史、分布情况的资料很丰富,心中非常激动,也想为大家做些事情。因前段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没有精力整理资料,只是不时关注咱们的网站。

通过一定方式,我现在了解到在山西万荣县南张乡还有袁氏聚集的村庄,袁姓大约有1000多人,比我们许家营多很多。目前正在与村里联系,年内准备前往实地调研考察,具体情况会向大家报告,共享亲人相会的喜悦。

 

山东省寿光市台东村(明、清朝代叫南皮台)


据族谱记载,始祖安邦“原籍系直隶省正定府冀州枣强县,明初迁至山东省青州寿光县北洛庄,由北洛庄移居南皮台”。在前辈们一代代口头传授的却是“始祖在明朝时,由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下移民而来”。到现在已传到21代。

始祖安邦,娶妻范氏,生有二子。长子殿珍,次子殿颺。
第二代    殿珍随舅父迁住安丘县范家庄子,改姓范。
                殿颺有子书绅。
第三代    书绅,生有四子。即:福临、寿临、荣临、昌临
第四代    福临有二子,勇立、勇之;寿临—勇泉;
                荣临—勇勤;昌临—勇俭。
第五代    勇立—贵;勇之迁至本县柴家庄子,人丁兴旺;
                勇泉迁到安丘县洪庄子;勇勤—贯;勇俭—贞。
第六代    贵有四子,即:文世、文明、文齐、文举;
                贯有三子,即:文登、文绍(迁至都昌)、文成;
                贞有一子。即:文清。
第七代    七人
第八代    十人
第九代    十三人
第十代    十六人
第十一代  十九人
第十二代  三十二人

与始祖安邦一起移民到寿光的,还有其兄弟定邦,住在本县周家疃,也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村子。
派谱口诀:
京城守业起,保恩崇义训,延庆肇荣修,星光日月启,风云梅竹魁,好武氏泽宪,清国伟立功,

本人系18代孙。希望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袁姓,或从那里迁出的袁姓后代交流。QQ:101666136  (鲁国游子)

 

四川省蓬溪县袁氏世系

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
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五世始祖考 讳 子万 生四子正标正与正榜正兴,妣郭氏 大
五世叔祖考 讳 子富,妣氏郭

六世祖考 讳 正榜,妣氏刘
六世大伯祖考 讳 正标 妣梁氏
六世二叔祖考 讳 正与 妣谢氏
六世四叔祖考 讳 正兴 妣陈氏

七世祖考 讳 朝应 生三子学礼学万生于丙戌年二月初三日未时,系蓬邑地名库楼沟
妣氏李 生于丙戌年三月二十日未时系蓬邑地名盐井河山茶沟生长人氏殁于壬申年十月二十日巳时葬本邑地名郭家坡碾子湾后阡作乙山辛向兼丁卯丁酉分金

七世叔祖考:讳 朝龙 严氏为妻; 朝明; 朝富,曾氏为妻; 朝俊; 朝升,曾氏为妻;
七世叔祖考:朝兴、朝信、朝仲、朝相

八世祖考:讳 学礼,妣陈氏,生三子:长士月,饱学诗;次子早亡;三子学万。
八世过继祖考:讳学诗。
八世叔祖考:讳学万,无子。
八世叔祖考:学贵,妻安氏;学华、学福、学荣、学贤、学盛、学书、学义、学臣、学年、学儒

九世祖考:名士月。学礼公长子抱与学诗为子以长子隘于过房公议承继学礼学诗两房
       生于甲申年正月二十一日亥时,人和寨。
  嫡祖母:周氏,生三子:长家幼,族议归宗,仍承学礼公煙祀。次子家清,抱与士有为子。三子家吉,永承学诗公煙祀,生于庚寅年二月初九子时,蓬邑山沟长大。
  晚祖母:贺氏,生于丁酉年四月初八巳时

九世叔祖考:士有 祖三胞弟也抱与学万为子生于甲午年八月二十日亥时系蓬邑地名金山寺生长人氏殁于甲申年正月二十八日辰时葬蓬邑地名茅庵寺宅左阡卯山酉向兼乙辛分金
妣何氏 无出抱胞二胞叔家清为子生于丙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巳时系蓬邑地名乍沟生长人氏

九世叔祖考 名 士进 士明 士友 士模 士发 士才 士伦 士龙 士华 士金 士福 士近

十世父考 名 家佑凭族,慈妣王氏,炉沟生长人氏
十世二胞叔 名 家清 生于丁巳年月初七日卯时葫芦沟生长人氏殁于光绪丁丑年七月初四日

   叔母李氏,生于辛亥年七月二十六日酉时,蓬邑油房沟,生一子名恩洪

十世三胞叔,名家吉。生于癸亥年冬月二十日亥时,逢邑葫芦坝。娶青岗嘴苏氏。

十一世孙,名因溥,生于已未年正月二十二日午时,蓬邑塔子沟。原配杜氏,小泥沟人。
十一世二胞弟,恩沛,生于辛未年六月初八午时,配蒋氏。
十一世三胞弟,恩泽,生于壬午年十月十四日寅时,配蒋氏。
十一世嫡堂弟,恩河,配邓氏。
十一世嫡堂弟,恩海,生于辛已年八月初十日辰时,配何氏。
十一世嫡堂弟,恩洪,家清叔三子,生于戊寅年二月二十一日午时,配曾氏。 

 (袁斌提供)

 

注释型袁氏世系


袁固,始祖,议景帝时为博士,官拜清河太傳。武备时,年九七余,复以贤良徵丞相,公孙弘仄目而视公,公曰:公孙子务正学,以直言无曲学以阿世。于是,有毁公者,公遂以老辞归。

袁盎,二世祖,字广絲。汉文帝时,官率拜中郎将、谏议,以敢直言上谏而名重朝廷,曾因屡次直谏,以语言冒犯天威而被外放,甚至一度被贬为庶人。民间流传俗语中说的“干金之子坐不垂堂,就是出于他在谏告汉文帝不可冒险驰下斜坡之时。据说,汉文帝临幸上林摆晏,文帝与慎夫人同坐,与礼制不合,他就直谏说:“陛下独不见人尸乎?”,果然,汉初戚夫人的那段惨事,,终于提醒了文帝。以后每次为帝筹策,帝无不听从。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他奏请斩晃错以平众怒,遂平七国之乱。后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

袁焘,三世祖,汉武帝时,官为颖州太守。

袁敞,四世祖,汉宣帝时,官为太傅。

袁京,五世祖。

袁安,六世祖,字邵,家貧,元任何凭持的背景,全靠自已剂苦努力,为后代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奋斗成功的最好典范。据说,他年轻时,流落洛阳,几乎被一场大雪冻死,被一位洛阳令救活,为举荐为孝廉,并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官至司徒。他刚直不阿,彈劾不避权势,是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拔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天下大臣都依赖于他。他为官清亷,政尚慈愛,被朝廷誉为“孙膑行秋霜之肃,袁安留日之愛”。为汉室社禝之臣。

袁汤,八世祖,汉安帝时,官为太尉。

袁逢,九世祖,汉桓帝吋,宫为太傅。最后官拜司空。以宽厚篤信著称于时。

安祖(六世)、汤祖(八世)、逢祖(九世)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十世祖,字本初,为人宽仁容众,智勇过人,广布恩德于世,大家推他为十八路诸候的盟主,后来督冀、幽、青诸州。

袁尚,十一世祖,总督冀州。

袁?,十二世祖,从小就有操行,学耕为业,建房屋自己只留一间。东向望母,潜身十八年不起。

袁宏,十三世祖,字彦伯,有逸才,倚马作露布文,俄成七纸,奇绝可观东阳太守谢安欲迫试之,以一扇赠宏,宏即曰:即当奉扬仁风慰被庶黎。

袁顗,十五世伯祖,晋太原时,官为待中。

袁盛,十六世祖,元端时,官拜尚书。

袁淑,十七世祖,字阳元,宋、元嘉时,官拜尚书,才气高迈,名冠当时。作鹦鹉赋,见谢庄曰:江东无我,卿当独步。

袁灿,十八世祖,字景倩,宋时,为中书令,监民望国莘,劲气无峻节,父子俱死石头城,父死为忠臣,子死为孝子。谚曰:宁为袁灿死,不作褚渊生。

袁昂,十九世祖,字千里,齐明帝时,为吴兴太守,累至尚书,不趋权贵。上曰:此真昂昂千里驹也。萧衍既废东昏候,惟公与马仙不降,衍释之曰:今天下不见×义士,皆厚遇之。史宫赞曰:夫天尊地卑以定君臣之分,松箔等质无……心袁千里命属崩离身逢阨季虽独夫喪德臣志不遗抗疏高……忠节斯亦存夷叔之风矣。

袁聿修,二十世祖,字淑德,后唐时散骑常侍,万年姚思亷……富拜尚书,十年不受升酒之遗,后为太常正卿,出巡省,刑部称为清卿。

袁宪,二十一世伯祖,字德章,陈宣帝时,为右仆射,常6晏于沉香阁,后随唐。高祖取陈嘉雅操下诏以为江表开封仪。

袁枢,二十二世祖,字仲,为国史编修,上赐扁曰:梅岩。

袁良德,二十三世堂祖,迁福建蒲台县,子孙世居。

袁天纲,二十四世祖,唐太宗时,为袁州刺史,乐山水之秀,遂居焉。曾为高祖驱神,一夜造晋阳宫殿。

袁恕己,二十五世祖,唐神宗元年,任司刑少卿,同张柬之、敬晖、彦范、崔玄暐举兵讨张昌宗、张易之等,迁帝后于上阳宫,迎中宗复位,封南阳王。

袁履谦,二十六世祖,唐玄宗时,为常山之长史十五,丙申同太守颜旦卿讨安禄山,败绩,骂贼不屈,遂及于难。

袁象,二十九世叔祖,唐僖宗时,为元帅。

袁滋,三十世祖,字相国,九世居乌石岗。

袁承宽,三十一世叔祖,庚午进士,官至通判。

 

湖北当阳、麻城袁氏家谱

当阳袁氏族谱——民国十三年(1924)宜昌求是化学馆石印——2册。始迁祖袁才,元明之季由江西迁至当阳。
袁正宽领修,卷上:序、建祠记、祠田记、修谱例言、文约、诗文,卷下:世系、行状、谱跋。
馆藏:全宗168,目录1,卷号24——25。

【湖北麻城】袁氏宗谱一卷
清手抄本
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袁家大湾

 

 各地袁氏史料:


  
在汉魏时期袁姓发展过程中,东汉之初的袁良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他的两个儿子袁昌与袁璋分别成功地缔造了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两大宗支脉系。 二者犹如竞秀双峰,各抱风采,汇聚成为袁姓早期发展史中最为亮丽的风线。明清以来不少家谱都以汝南袁氏、陈郡袁氏相矜尚,而经由两者共同莫定的袁姓发展的臣大先机,不啻为袁姓打开了充满活力的辎射空间。故而,这个时期在声势上堪与汝南袁氏的累世显耀相媲者,非陈郡氏莫属。 相比之下,后者虽不如前者名望至显,却能够静水流深,厚积薄发,一脉支流,蜿蜒不绝数百余年,自汊迄唐,其间亦迸射出无数耀眼夺目的异彩吉光,从而为袁姓发展史谱写了更为华彩的乐章。

  东汉初期,袁璋曾从陈郡阳(今河南太康)迁居郡中的扶乐(治所在今河南太康西北),后来生子袁滂。 滂字公熙,一字公軎,灵帝熹平(公元172 -177年)中为光禄勋,光和无年(公元178年)拜司徙。 桓帝一朝,外戚和宦官交相弄权,发迹于顺帝朝(公元126 -144年在位)的大将军梁冀是外戚的代表性人物,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郎中袁著(汝南袁氏中袁赏之子)目睹梁氏飞,出于义偾,上书皇帝,陈冀之过,力主要其致仕归里,以清政治。 梁冀闻之大为恼火,私下派人疯狂搜捕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直言敢谏的年轻后生。 袁著被逼无奈,一度更名易姓,四处躲藏。 后来竟然托病称死,结蒲为人,装棺出殡,以图暂时脱身。 可狡猾的梁冀料其有诈,最终还是派爪牙穷追不舍,暗中将袁著活活打死。 袁著的生前好友数十人亦相继惨遭杀害。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在宦官的帮助下,诛杀了梁冀,首事的五名宦官同日封侯,人称五侯。 五侯得势后反而愈加专横

残暴,汝南袁氏中彭城相袁贺之子袁忠为人正直,他与范滂、李膺等人不畏强权,与宦官迸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此际,位居显职的袁滂则表现得纯素寡欲,在权力角逐的刀口浪尖上,采取了明哲保身、冷眼旁观的处事态度。他平时从不盲人之短,亦不依附任何一派势力,当周围的一班权宠每每致祸之际,袁滂总能够履险如夷,立于不败之地,其为官的原则与能力都堪称一流。

  袁滂生有四子:长子袁涣,次子袁霸,三子袁徽,四子袁敏。这四个人在三国西晋时期都是很有名望的人物。

   汉末战乱,袁涣流寓江、一带,初为袁术所用。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兵剿灭了吕布,袁涣又转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谏议大夫、郎中令等职,在任上尽心尽责,以敢涑直言称名。 

   据《袁氐世纪》记载,袁涣生有四子:长子袁侃,次子袁寓,三子袁奥,四子袁准。 袁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 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 后迁至尚书,早卒。 袁寓,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年轻时体质很差,少被病,未官而卒。

   袁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于光禄勋。 袁准,宇孝尼,有隽才,以儒学知名,尝注《丧服经》,晋武帝泰始(公元265 -274年)中,官至给事中。 

   袁滂次子袁,三国时魏初为大司农,与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时。 袁生子袁亮。 亮学行出众,位至魏河南尹、尚书。袁准生子袁冲。 袁冲,字景宏,官至光禄勋。  袁滂三子徽,以懦术见称,曾举家迁徙交州避乱,成为两广袁氏之祖。 四子袁敏,有武艺,擅修水利,官至魏河堤谒者。

 

附表:陈郡袁氏分支示意

袁璋

袁滂

袁涣

袁侃

(佚名)

 

 

 

哀寓

 

 

 

 

袁奥

 

 

 

 

袁准

袁冲

 

袁亮

 

 

袁徽

 

 

 

 

袁敏

袁朗

悦之

                     

 

 

 

光荣的袁氏家族

 

袁氏共分六字五族  

  东汉的汝南袁家,四世三公,一门的显耀和权势绵延不断,一直被后世研究中国门阀政治的学者,当作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正如南朝的王、谢世家,以及宋代的名门范氏一样。

因此,从光前裕后的袁安开始,乃至汉末三国初期叱喀风云的袁绍等等,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当然,"袁"这个姓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大姓了。

  荣耀的家氏背景

  有了这样荣耀无比的家世背景,历来关于袁姓姓源的考据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的翔实和完整,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对于袁氏来龙去脉的记述,内容也差不多一致。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氏族略》:"袁氏,妫氏,舜后。"

《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并又世代都子陈国的上卿。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是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

  袁陈同出胡公满

  胡公满,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三千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头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大常,显贵异常。

袁盎的成功之处,尚不仅此,他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官拜中郎将,而又以直谏而名重朝廷,也因为屡次以语言冒犯天威而被外放,甚至有一度还被免为庶人。我国民间十分通俗的一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就是出于他在谏告汉文帝不可冒险驰下斜坡之时。他的大胆敢谏,还可以从一则故事中看出其大概:据说,有一次汉文帝与慎夫人同坐,与礼制不合,他就直谏说:"陛下独不见人尸乎?"果然,汉初戚夫人的那一段惨事,终于提醒了皇帝,一切应对进退都合乎官庭的仪节。

 

  东汉时显耀腾达

  到了东汉章帝的建初年间,汝南的袁家开始大雷锋芒,前后一、两百年间,袁氏的人材辈出,有的在朝廷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有的则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真可以说是满门荣耀,光荣无比。而且,其余荫更绵延到南北朝以及隋唐二代,使袁氏的后裔,一直享有重要的地位。怪不得后世学者要把他们拿来做为研究古代门阀政治的一个主要个案了。

  把汝南袁氏引领上青云之梯的,就是在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拔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袁安。据史载,袁安守正不阿,弹劾不避权幸,当时的天子大臣,都恃赖于他,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

  袁安的发迹,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背景的凭恃,完全是靠他自己苦苦努力出来的,给后世的国人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奋斗成功的最佳典范。据传,袁安年轻时的家境窘困异常,有一次流浪到洛阳,差一点被一场大雪所冻死。后来,幸亏将他从垂死边缘救活的那位洛阳令,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他的儿子袁敞,孙子袁阳,曾孙袁逢,也都显达富贵,四世三公,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江苏彭城称望族

  江西的宜春地方,有一座袁山,隋、宋、元、明、清等朝,都因而有袁州之设。这座袁山的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原来,袁安有一个儿子叫做袁京的,少年时无意于仕途,于是就隐居于江南的一座山中,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之天中,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看来当时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也是不太可能的呢!后来,袁京还是出山了,曾做到侍中。

  袁京的儿子袁贺,也曾在当时出人头地,官拜彭城令,后来袁氏在江苏彭城之成为望族,跟这位袁贺不无关系。袁贺的儿子袁开,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曾经被称誉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可谓至贤矣!"

  袁间的儿子袁宏,则是一位以文章绝美和高超气节见称的高士,据说,他耻于其门族的贵势,曾改名换姓隐读于师门,后来并屡徵不起,在家过其飘逸的隐士生活。

  此外,袁安的曾孙袁逢,以宽厚笃信著称于时,最后官拜司空,使袁家的门第越来越高。接下去袁逢的儿子袁基,曾官至太仆,其弟袁隗,官至太传,满门的显官,当时袁氏的"高不可攀",实在不难想见。

 

  三国称雄的袁绍

  三国初期的核心人物袁绍,也是汝南袁家的人,算起来是袁安的元孙。袁绍的为人,很有点像是战国的四公子,凭著优厚的家世,从年轻时就爱士养民,使当时有名望有才干的人士,都愿意跟他折节相交。在汉灵帝约时候,并官至佐军校尉,所享权势不亚其祖。后来,他起兵攻伐当时作威作福的董卓,诸州响应,共推他为盟主,真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甚至比他们家那些神气的祖先还要来得煊耀些,连当时他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也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而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

  袁绍的从弟袁术,也是《三国演义》上的一名重要角色,他甚至曾俗称帝号,自称仲家。不过,袁术的名望,似乎要比袁绍逊一筹。

  从上面那一连串散发着光耀的名单,"袁"这个姓氏的荣誉,就显而易见了。生而为袁姓之人,真是何其幸运。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氏似乎得天独厚,他们这个姓氏的光辉历久而弥新,从接下去的魏晋南北朝一贯而下,历代都是文人能士辈出,仅仅是南北朝的三百年间,就有袁山松、袁廓之、袁淑等数十位分别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士。

 

 

  袁山松博学能文

  袁山松,又名为袁崧,不但博学能文,所著《后汉书》百篇曾被公认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乐,与当时善唱乐的羊昙,能挽歌的桓伊,被同誉为"三绝";袁廓之,则是一位著名的孝子,其父死于非命,他立誓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户,曾被赞叹为:"有子如袁廓之足矣";袁淑,则以文章冠组当时而知名,曾被当时的大诗人谢庄惺惺相惜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 此后,袁氏一连的出了好几位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他们是宋代的袁枢,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袁枚。

  袁枢,就是《通监纪事本未》的作者,为我国史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一体,贡献极大。宋孝宗曾以该书赐东官及江上诸帅,而且命令他们要熟读说:"治道尽在是矣!"足见其价值之高。

这位著名学者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治史的公正严谨。据传,当他奉谕分修国史传时,跟他有同乡之谊的章惇曾婉转请他文饰其传,却被他所严拒了,难怪当时总史事的丞相赵雄要赞美他为"无愧古良史"。

 

  袁随园文才横溢

  明代的袁宏道,则是"公安"诗体的创始者,王张为诗应注重妙悟与清新轻俊,把我国原已灿烂挥煌的诗学,又带上了另一个崇高至美的境界。据史载,袁宏道之兄宗道及弟中道,都十分有才气,被时人誉为"三袁"

  清代的袁枚,更是鼎鼎大名,是我国每一位读书人都熟稔之至的人物,他的一篇《祭妹文》,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袁枚,是钱塘人,也就是著名的"随园先生",当时与纪昀齐名,被誉为"南袁北纪"。他满腹经纶,尤以诗文见称。他作诗主张抒写性灵,不为格律所拘;古文骈文亦纵横趺岩,自成一家。据说,他所作的"随园诗文集",洛阳纸贵,连琉球等海外地区都争相购买。至于随园诗话,更为诗人所传诵。

袁枚的另一个了不起之处,就是他的落拓君子风度,具有传统中国书生的本色。据传,他最乐于奖掖士类,并又热心提倡妇女文学,所以他的女弟子相当多。袁枚的这种远大而开明的眼光,真是很少有人能及。 嘉南一带多袁姓

  另外,像五代末期历陈而唐,子孙亦世代显达的袁宪;三国时主张"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提倡礼乐不遗余力的曹魏御史大夫袁渔;明末以博学尚奇见称,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后来并从征朝鲜有功的学者袁黄;乃至明末被诬通敌而被冤枉磔死的军功彪炳的大将袁崇焕等,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至于民国初年的那位大做皇帝梦的袁世凯,从清末以至民初,虽不能不算是一位翻风覆尔的风云人物,然而,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却不见佳,所以本文不谈也罢。

  近一、两百年以来,台湾也有袁氏后代繁衍,他们主要聚居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而以嘉南地区最多,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台湾袁姓人家的始祖,大多是在前清时期渡海东来的,则几千年来历代袁氏先人所创造的荣耀,也分享于每一位袁姓省籍人士,他们的幸运,实在令人羡慕。

http://www.prc.net.cn/items/xgwz/500nq/yuan.htm

 

民间修谱热


怎样对待复兴的修谱热

  核心提示

 

  历时四年时间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将在2005年内最终定稿,而受《中国家谱总目》启发,修谱盛地浙江也已经于2001年开始编纂《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目前,该书已进入校对修订期,计划于2005年10月出版发行。

  与官方的家谱目录相比,江浙一带民间重修家谱的热情更加高涨。在历来有修谱传统的金华、丽水、温州等地,不少县城、村镇几乎已经到了家家户户入谱的境地;而近段时间,原本家族观念较淡的杭嘉湖地区也受到影响,修谱之风渐渐兴盛。虽然民间修谱习俗对保留当地人文风貌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但有关专家也提醒,依附名人、大摆阔气等作派并不可取,民间修谱更需引导。

 

  普及——

  重修家谱流行坊间

  “村里的大姓基本都已经修完了,我们家去年已经把4个兄弟、3个姐妹的名字都报上去了,今年也正在修呢!”记者一出缙云客运中心,与蹬三轮的赵师傅说起家谱的事儿,就没完没了。“咱们东渡村的谱和新建(注:缙云地名)那边是通的,什么麻姓、陈姓都已经连上了亲戚。”他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以前不修还不知道,现在总要对人说,自己可是当年《百家姓》中“赵钱孙李”的赵王之后。

  就像杭州人谈论房价一样,到了缙云,重修家谱就像是个流行的话题,似乎让每个人都身陷其中。“要是早来几天,刚能赶上兆岸陈氏的发谱祭祖大典,请了村里的乐队、秧歌队、保安队,场面很热闹啊。”在当地文化资料最全的县志办,工作人员徐学宪有些遗憾地说,每年的清明、冬至前后,是民间祭拜的传统节日,而这时家族修谱和发谱便会掀起一个高潮,就在4月3日,他还接到兆岸陈氏宗谱修缮委员会的邀请,参加了好几百人的祭祖发谱大典。而在平时,来县志办查找资料的村民络绎不绝,不仅有下属村镇的,还有人特意从北方赶来,要查一查自己的姓氏来源。

  在缙云古县城最繁华的复兴街、胜利街,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由民间修谱衍生出许多以印制宗谱为业的小店和印刷厂,有些复印打字的小店也把宗谱制作当成了主要业务,明白地标注在广告牌上。

 

  缙云至少有30万人已入谱

  浙江省地方志学会理事金兆法先生,对姓氏宗谱颇有研究。他介绍说:民间家谱自古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便开始延续修谱之风。到目前为止,光在缙云县修成的新谱已经达到100部以上。保守估计,全县43万人口中至少有30万以上已经进入重修家谱。今年,还有五、六个姓氏正在修谱,有些早期修过的家族对家谱不满意,已经开始重修。

  据了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们怀旧意识与日俱增是当前重修家谱风的重要原因。江浙一带,尤以与外界联系比较多的温州、丽水、金华等地的修谱活动启动最早,而近几年,修谱风又不断向杭嘉湖一带蔓延。宁海全县800多个村庄除个别村因旧谱被毁无谱可续或经济困难,九成左右续修了家谱,富阳、海宁的峡石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发谱、祭祀大典。

 

  热闹——

  修谱:三年300万字波及所有同姓人

  修谱是宗族大事,所谓“祖宗高兴,子孙顺进”,要举行各种仪式。开谱前由族中主事的老人们和有威望的人组成修谱委员会,名为重修宗谱编辑委员会或者理事会,其中的负责人则被尊称为理事会理事长或修缮委员会主任。

  修谱委员会成立后,就必须挨家挨户地进行动员。今年85岁的丁立宪老先生曾主编过丁氏、卢氏、麻氏、钭氏四本宗谱,帮助或为其他姓氏村民担当顾问不计其数,他对修谱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举了丁氏家谱来作例子:姓丁的人当时在缙云有一万多,遍布全县各个村。当时修缮委员会根据老谱,翻阅很多资料,查看以前姓丁的人曾在哪些村居住,又曾迁徙到哪里,然后一个个村去发动,每个村又会有人出面主持,挨家挨户地把村民上报的个人资料收集起来。上、下两册丁氏宗谱完成花了三年的时间,近300万字,涉及到丁氏每一个人。“整个资料收集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族里的人都被发动起来,几个主要负责人还要远赴建德、金华以及外省的不少地方,去寻根问祖。”在他看来,修谱不仅是全宗族的盛事,还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发谱:8个戏班唱了2天3夜

  最热闹的还要算总谱修好后的发谱。完谱后全族人聚在一起除了祭告,还要摆酒、演戏等等,此时,杀猪宰羊是免不了的,搞得越热闹红火越好。缙云五云赵氏发谱时的热闹场景就曾轰动一时,他们请了8个戏班在一个地方同时演了两天三夜的戏。

  以每个戏班四五十人算,8个戏班就有近四百人,不说工资,单是供养也得花上一大笔钱,可是村民们却乐此不疲,以完谱、祭告祖先为头等大事。而这时,各地族中亲朋也必须到场庆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大餐招待亲友。“好几百人,一两百桌的架势很平常,比一般的喜宴还要隆重很多。”一手操办的丁老先生评价说。

 

  丰富——

  内容:从盘古开天地到世美录、荣寿录

  金兆法先生捧出新、旧谱比较,说:“新谱的内容有很多创新,丰富多了,印刷、装订也要精美很多。”

  新谱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它继承旧谱,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它破除了男尊女卑,女子不但与男子一样列入世系、行第,有传宗接代继承权,婚嫁凭法定手续入谱,而且学历、职务、社会活动等也同样记载。一本《五云赵氏宗谱》共有四卷,上溯及盘古开天地,下至赵氏人丁,从出生年月到官居何职、几时逝世,面面俱到,堪称得上“乡村社会百科全书”。

  有意思的是,在新修的家谱中,世美录(突出贡献者名单)往往和荣寿录(长寿者名单)一起被修谱人所重视。在《治前丁氏宗谱》上,记者看到,凡是大中专学历、股所长以上公职人员均被特意列入《世美录》。

 

  制作:专门有人以此为生

  与新中国诞生前的家谱相比,新谱运用现代成书技术,装帧精美。除前期所修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家谱仍为木刻,线装外,绝大多数新谱采用电脑打字、铅印或者激光照排,16开本,硬封面,精装。《吴兴沈氏宗谱》还加彩色护封、书函,其精美可与县志市志媲美。图表简明、直观、准确,许多新谱采用现代绘图技术,所绘祖先迁徙图一目了然。

  如此一来,一套宗谱的成本也相应增加了。据介绍,厚厚的一套沈氏宗谱从打字到装订完毕要花八九千块钱。随着重修宗谱的家族增多,新谱的修订对制谱人的文化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出现了一批专门以修谱为生的人,东壶村的陈渭清便以“民间史志研究工作者”自居,堪称其中的代表。而一些人也瞄准了宗谱装订印刷的市场,专门引进了宗谱排版软件。一家复印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复杂的家谱光打印、校对就需要半年的时间;即使工作清闲,一年下来,最多也只能打个四、五本。

 

  关注——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重视

  “对于做谱,我们年轻人不是很关心,都是我爸爸在弄的。”一位在县里当干事的小伙子点出了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注重姓氏家族的现实。每每修谱,都是由村里年长者提出讨论,也得到大多数老人的关心。

  金兆法指出,老一辈、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留恋生活,对祖宗特别敬重。寻根问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诉求。叶落归根,在中国,家谱就是根的象征,有的老人把修谱与尊祖敬宗联系在一起,因而辛苦积攒数年的钱,一举捐助数百、上千元者很多。

  而相对地,年轻人则看得淡一些,在广州读了几年书重新回到缙云工作的小陈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并不是很看重修谱这回事,对我们来说,在哪里都没有什么区别,是不是谁的后代也不用追究,于是对上不上宗谱。我们既不看重也不反对,老人想弄就弄。”很多年轻人持有和他一样的观点:“修不修谱无所谓!”

 

  记者手记

 

  别让传统变了味

  “盛世修谱。”无论是年长的民间修谱者还是地方志的研究者,都喜欢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民间涌动的重修家谱热潮。从明清时代的老谱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谱,家谱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着社会意识的变迁、文化的开放和经济力量的成长。但在现代社会,除了记载历史、联络宗族,重修家谱也衍生出不少另外的意义。

  最新有消息说,某公司正在积极策划,邀请香港某影星赴宁波天一阁寻根问祖。借宗谱之名,演炒作之秀,不由让原本民间的悠久传统变了味道。

  随着“出谱”风的盛行,依傍名人,大搞“开谱大典”都名正言顺地成了民间习俗。几十户、上百户甚至跨地区跨省的家谱修续工作,还要大摆筵席、唱戏三天,对于贫困地区的村民来说,这笔开支也着实不小。因此,续修家谱虽是“凝聚亲情”之道,却也不能变修谱为“摆谱”,让热潮“过了火”。

(时间:2004-1-4 17:14:08 来源:陈氏宗亲网 作者:黄少文 )

 


 

怎样对待复兴的修谱热?这个敏感而严肃的社会学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续修家谱的活动以来,争论十分急烈。有反对的,有支持的。下面就其如何对待的问题,报出以下看法。

 

一、反对和支持相对,应取支持态度,有相应的对策,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才能得以继承和延续。

面对复兴的修谱热,有人撰文说:“宗族家支活动沉渣泛起,建祠堂、续宗谱、立族规等陋习抬头,给农村的稳定造成较大危害”,还有人竟写出扬扬洒洒38000余字的纪实文学,把修谱活动说成“是代表封建宗法制度的怪物,荒唐得令人心酸心痛。”使得“不同家族之间明争暗斗,闹得鸡犬不宁。不下决必彻底砸碎这个精神枷锁,我们党就不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高度的纯洁性,当然就不可能有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担。

但也有支持和赞扬的报道。如“阎晋修先生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修谱方法,创造出表格汇薄式的阎式家谱,获得国家专利,并在成都成立了阁晋修修谱公司,独树一帜(早在清光绪年间,丰都已有表格汇簿式的《郎氏宗谱》”,一些专家学者,早在这之前已编辑出版了《中国姓氏寻根》、《中华姓氏通书》等多种港书摆进书店,成为百姓们的抢手货。1992年6月,上海谱谋学研究会,在继中国话谋学研究会和福建、河南省话谋学研究会诞生之后,又宣告成立了。可以说,上述赞许声,姓氏书籍和姓氏研究会的诞生,不能不说对修谱热潮起了推波逐浪作用。

我们面对这一热点,在新世纪日近的形势下,应对此作出全面公证评价时候了。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家谱?家谱是指记载同一血缘家族的世系和其发展活动历史的书籍,“是历史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家谱续修的时限,收录世系分支的多少和家族地位的显贵,而分为族谱、支谱、宗谱、世谱和玉牒等名目。说它是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记载的是一个家族自始祖以来的源流世系,繁衍生息,科名富业,文翰词章、盛衰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辛历程。它表明是一个家族一代一代血肉紧扣的生命链条生生不息的发展历史。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人才学、方志学、经济史、宗法制等综合社会学学术资料,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一大瑰宝。它与历史紧密相关,正如方志学家意学诚说的:“姓之有话,犹国之有史也。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然家谱有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证、则国史取焉。现代人夏春平也指出:“如果说官修正史是一个文献历史的主干,那么府县方志就是这主干的枝,而族谱资料就是这枝上的叶”。作为族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文献历史的主干,那么府县方志就是这主干的枝,而族谱资料就是这枝上的叶。”作为族谱,它不仅是历史、经济和人口等多种学科研究资料的宝库,也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理族归宗、追念先入、激励后世、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证和纽带。

中华族谱,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具体地说,它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是世界上家谱文化起步最早、发展年代最长的国家。它为祖国文明史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我认为当今修谱,应从历史档案角度着手,在存史上狠下功夫的一种单纯的家族修史工作。这种以应为核心的单纯修谱活动,是无可挑剔和非议的。、挑剔和批评的应是坚持封建思想残余的人们。因此,我们在如何对待目前修谱的问题上,就应从它是积累历史档案史料的这个高度,来进一步分析这个传统的文化现象。如果离开积累历史档案的这个进步作用,去批评否认它,是十分错误的。

我们今天所发现、研究和利用的家谱,都是在民国以前所继承修撰的。它丰富了我们的国史和方志。为我们今天了解了过去借鉴了历史,发展和强大了自己的未来。试想:如果我们今天不把家谱文化继承和弘扬下去,我们的子子孙孙,要了解和研究我们今天的这段家族发展历史,又有何证物留给后世呢?以后的社会又如何借鉴今天的历史,发展自己,壮大未来?因而,我们不能躺在前人创修的文化堆集上光亨用,不继承和发展它。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还要把它当作“精神枷锁”砸碎,甚至中断修谱的传统文化活动,那将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既然事关重大,政府以什么态度对待复兴的“修谱热”?“首先应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入手,帮助广大群众清除修谱活动中封建主义精神垃圾,将修谱活动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这一政治主张无疑是善良正确的。我想:这一观点,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统一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以适应修谱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合法的社会环境中滋生成长,为社会服务。

 

二、糟粕和精华并存,应吸收其精华,有创新举措,旧话的封建宗法观念。才能彻底批判和摒弃。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封建宗法观念?封建宗法是因有宗族的存在而产生。宗族是指同源一个祖先的文系血缘关系,严格按照字辈命名的一代一代纵横积聚而成的同姓成员。宗族在我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对一宗族,体现在同宗的族杂感情上;对一分支家族而言来说表现在父子情、母女情、手足情等的情感上。这种宗族血缘亲情的骨肉关系,不论身份地位名利怎么变化,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年代和社会,都是无法禁止和不可能改变的。

在封建社会,因宗族存在而产生宗族意识,意识形成家族观念。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增强,从而导制出一系列的封建宗法制度,即家族法规。它是对同一族人内部的管理办法,由调堂、宗谱、族规三个方面来体现,并通过族长,以这三大基础设施来管理族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只要宗族利益不危及国家利益,国家便认同族长行使独立自主的治家之权,维持乡村基层的社会治安,处理民、刑案件。因而,家法成了国法的补充,以此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对我国的社会文明与进步起了促进作用。

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的封建宗法制,集中表现在家法族规上,不是说每一本族谱都是好的,它是一糟粕与精华并存的载体。现在的总方针是继承和延续其精华,批判和摒弃某糟粕。那么如何来继承和摒弃,以新的姿态来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仅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摒弃旧族语的糟粕,拓开崭新的修谱路子。

封建时代的旧谱糟粕主要表现在:

1.主张妇女守节,女儿不能入谱。据丰都包鸾《蔡氏族谱》例言载:“族中妇女有节义忠烈者,概为旌恤,标注传记,阐扬扶植纲常,劝励后人敬慕。”由于男尊女卑作案,夫死,不准妇女再嫁,推行守节族表章法。如女不图族表再嫁者,其例言规定:“族中有再嫁者,妇道玷污矣,特位下注明再醮某,明其未能从一而终。”妇女受歧视、没有地位,还表现在妇女生的女,无论多少一律不准入谱。这是封建时代各族姓的通病。

而今修谱,必须坚持男女平等一律人谱的原则。这是因为同一父母生的男女性子女,就血缘而论是同的,女和女婿均应同男性一样列人族谱世系中介绍。这样对有女无儿或因执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女”家庭,平衡了心态,有利贯彻落实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

2.防止异性乱宗,坚持纯正血统。上述(蔡氏族语》载:“严锄同异杜素宗也,义干、赘婚、螟蛉,随母带孕之子等,无论富贵贫贱,直削不书。”此问题各族姓普遍存在。

而今修谱,必须彻底砸碎“纯正血统”论,坚持“有子必入”的原则。“义干”、“螟蛉”、“私生”、“随母带孕之子”等,多为家庭不幸所致,不能因无”血缘”拒之港外,给他们造成新的创伤。

3.以重耕读为本,轻视经商从艺。据《中华姓氏通书陈姓》载:江州义门陈氏只重耕读,对经商和从事其它艺术的人,以鄙夷态度对待。族谱规定:“只录其姓名不载其事与之成就。”这是封建社会封闭思想的反映,阻碍了各业人才的发展道路。而今修谱,必须坚持各行各业人才必书的原则,对事业有成就的人物要重点简介。

4.婚择门当户对,干涉同姓婿姻。据《中华姓氏通书赵姓》家规20条规定;“凡属结婚必择族大丁多,尤须门户相当。”“有兄亡收嫂作妇,有弟政收好作妻者,实属有千条律。吾族倘有纪者,公同呈究。”至于在同性同宗非一源流同姓之中的通婚问题,更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一律禁忌的。

而今修谱,要摒弃“禁止同姓通婚”的世俗偏见行为,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在农村,同姓或不同宗的姓氏,往往聚族而居,方圆数十里,若“禁止同姓通俗,”就会加上因地域环境限制而影响婚恋自由,造成婚配困难的社会矛盾。除法律所禁止的“直系血亲和王代以内的套系血亲”不能通婚外,应养成同姓通婚的社会习俗,有利“只生一个孩子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在下一代的子女姓氏问题上,才不发生子女跟父姓或随母姓的从属矛盾。

5.家法大于国法,处有死刑之权。上述赵氏有《律法12条》,其中有6条是属“绞”,“斩”、“凌迟”等死刑法规。一是“子孙不能谩骂或殴打祖父母,二是妻妾不能谩骂殴打丈夫之祖父母,三是弟妹不能殴打伤兄姊或缌麻之尊”等。这类严酷的家法,各姓很普遍。

而今修谱,除保留家训、家戒、家规中的健康内容外、必须坚持彻底铲除旧家谱的“律法”原则。家族成员的违纪犯罪行为,交由党纪国法处理、禁止族人过问。

 

(二)继承旧族谱的精华,创造全新的家语文化。

旧家谱的精华,集中反映在“家训”、“家戒”、“家规”的内容上,体现在“孝、睦、慎、读、和、勤、俭、维”八字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乎在家港文化上都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主要有:

1.孝顺父母睦兄弟,尊重长辈和乡邻。韵山“毛氏家训”和善化“罗氏家训”说;“为人“终身报答不尽,唯尔父母之恩”,子女“应殷勤寒暑,承欢安慰。”兄弟是“同气连枝,天生羽翼,”应“弟恭兄友,雁行依依,”不要“无端骨肉喧哗,莫为些小竟分家。”对乡邻“三家五户要相亲,缓急大家帮衬,莫持豪富欺贫,相见常常相问讯。”

2.崇尚节俭务本业,谨守礼法存忠厚。韵山“毛氏家训’对节俭务业称:“节可助廉,勤能补掘,士工农商各精其业。”“有田且勤乐业,一艺亦足自豪。”“不许闲游放荡,怠情奢华。”“克勤克俭、视为美德。”善化“罗氏家训”对利法忠厚讲:“人而无礼”,如“走肉行尸。”为人要“一言一动,中矩中规。”不要做“停人伸出、毫厘不爽、幸灾乐祸,刁唆冤枉”之人。

3.严禁赌博酗酒,反对奢侈游情。上述“罗氏家训”指出:“正业多端,随事可学,独恨愚顽,甘心赌博”。如赌博,“富者立贫,贫者成薄。”因此,提出了“欲振家声,先除此恶”的治家主张。酗酒者:“终日辞乡,颠狂失措,耗气损精,形骸脱落,”主张“童饮无过。“丰都社坛“蔡氏家成”对奢侈指出:“奢侈为致贫之根,宁位勿奢,宁约无侈。”不奢则:“一可以创、二可以守。”人若游情。“以致荒时失业”,“遂人下流、一切匪僻之行,自始终于此也。”

4.杜绝越占禁洋烟,制止连恶戒争斗。越占是乡民种地侵占界线的行为。丰都社坛“蔡氏家戒”对此圳导:“施之手足,安行侵占”,是因“贪图利令”。“田土山林,各有界线,愿我族人切勿蹈此。”善化“罗氏家戒”对吸食洋烟指出:“男女混杂,晨昏倒颠,倾家荡产,绝嗣戕年,全无利益,世人何蠢”。在“淫恶”上劝告族人:“勿听淫声,勿视邪色,勿看淫词,”如若“淫人妇女,报在妻女,”造成“淫念自绝”的恶果。丰都白簿“蔡氏家戒”、对“争斗”说:“今人片言不和,统众舞棍挥拳。轻则伤体折枝生废疾,重则伤身沉殁害妻女。”甚至“危及父母”,视为“不孝”行为。

5.救济鳏寡资学童,反对守节溺女婴。据丰都永兴“黄氏同宗自治协进会“载:”本会有残废老弱无依靠不能维持生活者,得以抚恤。有死亡不能安葬者,得以助葬,有受意外之灾、生活无者,得尽力助之。”丰都新建乡”傅氏宗词调规载:“特置学田资寒酸,族中子弟有聪颖过人,无力升学者,宗饲得以补助,以成其才。”对妇女“守节”问题,该祠规一反常态日:“如无志、则许改嫁为正,不必阻止,力强沽守节之名。”封建时代、男尊女卑,溺女较普遍,但善化“罗氏家戒”就有“戒溺女”之规定:“男女虽别,性命一样,水中一抛,于心何安。奉劝慈亲,救命血盘。”

总之,封建时代的家族法规文化,在推崇“孝尊、和睦、勤劳、节俭、守礼、忠厚”等方面,以及在反对“赌博、吸毒、虐待、斗殴、淫乱、酗酒、溺婴”等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规定。上述推崇和反对的内容,都属精华部分,大放中华民族精神的光彩。这些也正式我们党和政府在今天所提倡和反对的。因此,凡是旧族谱的精华,我们今天都要全盘地继承和发扬下去,其理由就在于此。

 

从近年所修家谱看,已出现了新的趋势。

其一,为执行“计划生育”、女性入谱。新修的丰都栗子《黄氏族谱》凡例讲:“从‘国’字辈起,黄氏女性均编入谱内。为“计划生育”的开展,黄氏女性下一代子女随母姓者,作黄氏传人进入世系排列。”而今有此之举,实属罕见。

其二,新颖的家训文化。湖南祁阳县的家训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有《十劝》:“一劝世人孝为本,有钱难买父母恩。十劝儿女长成后,倘若做官要廉正。”读来令人推崇备至。退休教师王纯良,将新修的“家训。“刻牌悬于堂屋“遵纪守法、”一介乎民,报国为家,吾日三省”等。石洞源一村主任李国华的“家训”是“学心底无私情怀,建小康文明家庭,于子孙后代大事,做堂堂正正之人”。这些都体现了社会新的特色。

其三,与时代合拍的新型家规。1996年问世的丰都《秦氏族谱》家规,一共9条,从要求族中子弟“要有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勿持富欺货,”到“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提倡丧事从简,火眈化随俗”等传统民族精神和新社会的丧葬改革要求都涉及到了。

由此可以宕出:当代中国农村的所谓宗族修谱活动,毕竟已不是封建时代宗族修谱的传统活动了。在家港的形态、功能、作用等方面,它只是有意地继承和利用传统族谱文化的资源,在实际运作中,则有意地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靠拢的特点。因此,对复兴的修谱热,应冷静分析家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忌把它笼统称为“封建族谱”,一棒打死的作法。在现今调整农村社会结构中,允许它占有一席地位,是我们目前刻不容缓的责无旁待的历史责任。

天下第一王、中华张姓网、陈氏宗亲网、林姓宗亲网、黄氏全球网、世界郑氏网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单姓寻根网站,根网、中华一家人、中华姓氏网、寻根问祖、炎黄脉络等都是综合性的专门网站,在同类网站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返回主页

鄂ICP备11010464号-1 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42062502000005
网站管理员袁资友:13972096021
QQ:9444366  |   电脑版
2017-2018年爱心大使:浙江袁巨高 袁义斌

微论坛 | 微家谱 | 苹果版 | 手机版新帖 | 手机论坛

袁氏家谱网(http://www.yuansc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