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袁氏古今名人谱

一、袁盎

二、袁安

三、袁京

四、袁绍、袁术

五、两晋时代袁山松

六、袁宏

七、唐朝的袁氏名人

八、袁枢

八、袁甫、袁镛、袁说友

九、元朝诗人袁桷、袁易

十、公安三袁

十、明初诗人袁凯、袁宏谟

十一、袁崇焕/冕、袁彬、袁继奇

十二、袁藩、袁黄(袁了凡)

十三、袁于令袁可立

十四、袁枚

十五、家袁江、袁耀

十六、袁希洛、袁希涛

十七、袁世凯

十八、袁家骝

十九、袁同礼

二十、(清)忠节公袁昶

二十一、袁涤庵、袁绍文

二十二、高级指挥员袁文才

二十三、电影编导袁牧之

二十四、越剧演员袁雪芬

二十五、著名京剧演员袁世海

二十六、表演艺术家袁阔成

二十七、科考状元袁嘉谷

二十八、知府袁闻柝

二十九、清代后部尚书袁守侗

三十、袁行霈

三十一、书画家袁晓园

 更多的袁氏名人

袁氏人物传记

 



袁氏家族古、近代名人
Famous persons from the Yuans 

  东汉的汝南袁家,四世三公,一门的显耀和权势绵延不断,一直被后世研究中国门阀政治的学者,当作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正如南朝的王、谢世家,以及宋代的名门范氏一样。因此,从光前裕后的袁安开始,乃至汉末三国初期叱喀风云的袁绍等等,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当然,"袁"这个姓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大姓了。

  古代荣耀的大背景
  袁氏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并又世代都子陈国的上卿。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是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胡公满,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陈、袁两氏在三千年前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袁氏历史人才繁多,从东汉至西晋以来,登宰相之列者不下于十多人,还有袁安、袁敞等历任宰相,从司徒、司空、司马、太仆等官职者有三十六人者之多,隋唐时期又有著名的袁智弘等名相,元、清两个朝代常不举汉人,但袁氏更有出入相者如袁世凯、袁守侗等,历史以来具史书记袁氏宰相达三十九人者之多,文学者与将军者累篇之多,无记其数,只列举有著名者文学者例如公安三袁、袁枚、袁桷 、袁宏 、袁淑 、袁粲等,将军者例如袁绍、袁术、袁谭、袁尚、袁大魁、袁晁、袁寿山、袁霸、袁崇焕等历史著名将军。其他诸如相学仙士袁天纲(罡)、袁珙等,特科状元郎袁嘉谷等,“五代清郎”袁聿修,平七国乱的袁盎,世袭陈国大夫,毛泽东主席的国文老师袁吉六,编纂四大家训<袁氏世范>的袁采等等。也不一一例举,若想有更深刻的了解,请阅读有关历史资料。 

一、袁盎(约公元前170-公元前80年)

   头一个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
    袁盎生子三:长子袁御,次子袁德,三子袁衍。
    袁御以下所传为:袁御-袁景辉-袁伟-袁嘉-袁暹-袁聪-袁矿-袁绎-袁贡-袁安-袁京-袁彭-袁采-袁忠-袁秘-袁机-袁兰-袁瑾-袁恺,至此传为二十世。(这个是安徽潜县的)
    袁盎的成功之处,尚不仅此,他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官拜中郎将,而又以直谏而名重朝廷,也因为屡次以语言冒犯天威而被外放,甚至有一度还被免为庶人。我国民间十分通俗的一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就是出于他在谏告汉文帝不可冒险驰下斜坡之时。他的大胆敢谏,还可以从一则故事中看出其大概:据说,有一次汉文帝与慎夫人同坐,与礼制不合,他就直谏说:"陛下独不见人尸乎?"果然,汉初戚夫人的那一段惨事,终于提醒了皇帝,一切应对进退都合乎官庭的仪节。
    西汉大臣袁盎(爰盎),<<史记>>说他是楚人,后徙安陵(今陕西咸阳北,曾用名袁家庄县,今陕西佛坪县),这说明秦汉时期袁氏已向外地迁移。袁盎○索隐音如周礼“盎齐”,乌浪反。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附:汉文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80-157、汉景帝(公元前157-141)、汉武帝(公元前141-87年)。

中央电视台4月21日《百家讲坛》 《汉代风云人物—袁盎与士》 易中天教授

二、袁安(?-公元92年)
   (袁干--袁良、袁昌、袁璋) (袁昌(家谱写作袁英)--袁安--袁京、袁敞)

   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的袁氏皆袁干的家门后代。江苏彭城称望族、江西的宜春,有一座袁山,隋、宋、元、明、清等朝,都因而有袁州之设。这座袁山的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原来,袁安有一个儿子叫做袁京的,少年时无意于仕途,于是就隐居于江南的一座山中,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之天中,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看来当时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也是不太可能的呢!后来,袁京还是出山了,曾做到侍中。
   到了东汉章帝的建初年间,汝南的袁家开始大露锋芒,前后一、两百年间,袁氏的人材辈出,有的在朝廷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有的则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真可以说是满门荣耀,光荣无比。而且,其余荫更绵延到南北朝以及隋唐二代,使袁氏的后裔,一直享有重要的地位。怪不得后世学者要把他们拿来做为研究古代门阀政治的一个主要个案了。 把汝南袁氏引领上青云之梯的,就是在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拔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袁安。据史载,袁安守正不阿,弹劾不避权幸,当时的天子大臣,都恃赖于他,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

  袁安(?-公元92年),中国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他是袁绍的高祖父。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 ,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公正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曾多次弹劾窦氏的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的发迹,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背景的凭恃,完全是靠他自己苦苦努力出来的,给后世的国人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奋斗成功的最佳典范。《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载,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十余天,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谢安以一扇赠行,袁宏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古有“卧雪情操,扬风惠政”之赞。宋代的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以“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赞之,称谓“忠臣孝子”。
   明帝永平13年,楚王英谋反败露,案件株连数千人。朝廷因袁安执法严明,便拜他为楚郡太守,审理此案。前任因上峰催办甚急,屈打成招,冤狱遍地,无辜逼死者甚众。袁安一到任,不入府衙,便先往狱中调查取证,甄别平反400余家,无罪释放。
  袁安在任十年,京师纲纪肃然。袁安名震朝野,步步高升,位至三公。据说袁安少时,父亲去世,母亲命他出门寻求风水宝地下葬,走到半路,遇到三位书生,问袁安去哪里,袁安一一具告。书生指着不远处一向阳的山坡道:“令先尊若葬此地,袁家当世代为三公。”言讫,须臾不见其踪影。袁安非常惊异,以为神仙指点,于是遂葬父于书生所占之地。因有“汝南袁氏”世家望族,累代隆盛。袁安之子袁京、袁敞最知名;乃至汉末三国初的一代枭雄袁绍、袁术皆出袁门。后人因以“袁安高卧”、“袁安困雪”等指身处穷困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五:“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唐高适《苦雪四首》之二:“惠连发清兴,袁安念高卧。”宋陆游《稽山雪》:“冻吟孰窥袁安户,僵卧秃尽苏武节。”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看路径行人绝迹,我可便听园林冻鸟时啼,这其间袁安高卧将门闭。”他的儿子袁敞,孙子袁阳,曾孙袁逢,也都显达富贵,四世三公,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袁干8世孙袁良,东汉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有二子,名为昌、璋。昌的子名为袁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其子孙都是后来的大官僚,因而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安有三子,其二儿子叫袁京(任蜀郡太守),其三子袁敞(袁敞,京弟,司空)。袁京有三子名为袁彭(官至太尉,封安国康侯)、袁汤(太尉)、袁贺(官拜彭城令)。袁贺的儿子袁开,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曾经被称誉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可谓至贤矣!"袁汤有四子名:平、成、逢、隗。(袁平,左中郎将。袁成,字文开,左中郎将。 袁逢,司空。袁隗,逢弟,太傅。)    
  袁成之子袁绍,字本初,逢之庶子,汝南汝阳人,大将军,邺侯。东汉末为司隶校尉,后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拥有了冀、青、幽、并4个州,成为当时地广兵强的割据势力。袁间的儿子袁宏,则是一位以文章绝美和高超气节见称的高士,据说,他耻于其门族的贵势,曾改名换姓隐读于师门,后来并屡徵不起,在家过其飘逸的隐士生活。此外,袁安的曾孙袁逢,以宽厚笃信著称于时,最后官拜司空,使袁家的门第越来越高。接下去袁逢的儿子袁基,曾官至太仆,其弟袁隗,官至太传,满门的显官,当时袁氏的"高不可攀",实在不难想见。

  【袁安及其家族】     袁英齐撰

  (汝南郡,始由汉高祖设置,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及安徽省西部,今尚有汝南县及汝南市。凡袁安后代统称汝南堂袁氏,盖纪念祖先原居地兼联络同宗之谊故耳。)
  根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袁安,字邵公,汝南郡汝阳县人。生年可惜不详,而卒于东汉孝和帝永元四年,戊辰岁月廿四日癸丑,(公元九十三年?)。他的祖父袁良因精通【孟氏易】而官至太子舍人,后官迁成武令。县令,今尚有成武县,在河南郑州以北,即黄河北岸。至于袁安父亲,历史全无记载,相信他早就辞世,因有历史书籍所记云,袁安葬父,路遇三书生,安以鸡酒献之,书生乃指一地云,葬此当四世为贵公。安后来官至司徒,子孙昌盛,四世三公。此虽是迷信神奇之说,诚不足信,然据此可证其父之早逝。袁安少时受其祖父影响,也精通【孟氏易】,故学得做人严谨和诚实,因而得到州里人民的尊重。他曾居住京城洛阳,大雪,人多乞食,令官见其屋为雪所封,以为安已冻死,使人除雪,但见安僵卧床上。问他何以不出,则曰:『大雪人人饥饿,何必还要出去干扰别人』?令官见他这幺说,认为贤良可嘉,即向朝廷举荐他为孝廉。后来朝廷调他到楚郡做太守,到任当天,未入衙门先行审狱,因而得即时释放者,四百多人。他为此而对人说:『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不忍为也』。后来唐朝翰愈在袁氏先庙碑文中写:(司徒任德, 忍不锢人。) 所据本此。
  自此袁安青云直上,位尊权重,于孝章帝文和三年丙戌岁五月,公元八十六年,初为司空。明年丁亥岁六月,公元八十七年升为司徒。其时,安家族「朝廷倚重,贵宠甚,不与他公族同。」薨于孝和帝永元四年,朝廷痛惜。
  袁安生子袁赏,袁京,袁敞。袁赏官至议郎,然其后代则不详。袁京,字仲誉,曾任蜀郡太守,生子袁彭、袁贺、袁汤。袁彭,字伯楚,历任广汉、南阳等诸县太守,后升光禄勋、议郎等职,后代不详。贺生子袁闳、袁忠、袁弘。这三兄弟不与乱世争权,长子袁闳更绝迹深林,筑土室自居,每饭,由人从小窗递入,老死土室里。依我所见,此人懒性,不务正业,不肯劳动,反以清高自矜,诚不足学也。时天下大乱,袁忠浮海流落南方交址,朝廷征招回京,死于途中。袁弘也不喜其家族显贵,乃变姓名,不仕,自食其力,不与诸叔伯相通。袁忠有子名袁秘,汉末战黄巾成仁,是当时民间七贤之一。袁京三子袁汤,字仲河,曾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汉桓帝封他安国亭侯;死后更追封为康侯,可见朝廷对他的倚重。袁汤有子十二人,然多不着名字,独长子袁成,次子袁逢及三子袁隗最负声名。长子袁成,字文开,此人八面玲珑,无事不通,当时京城有话流行:事不谐,问文开。可是英年早逝,由其弟袁逢的儿子袁绍继承他。
  次子袁逢,字周扬,官至司空,卒于执金吾,加赠车骑将军。生子袁基、袁绍、袁术;绍过继伯父袁成。而袁基因其弟绍及术举兵讨董卓而遭卓所杀,死时官为议郎。
  三子袁隗,字次扬,他年少做官,比其兄逢更早登三公位。司农、司空、司徒,此三职当时称为三公。袁隗娶汉末大儒马融女为妻, 夫人才德兼备,【后汉书】之烈女传有记载,其后代为董卓所杀,故无闻。彼时,袁家门生遍天下,贵宠于世,昼夜游宴,来往皆轻肥,就是太过骄奢,故而埋伏下后来的灾难。当袁隗做到太傅时,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害,同罹此难者,除了其侄袁基外,袁家在京城男妇老幼合共二百多人。时天下英雄,均感袁氏之祸,纷纷举兵助袁绍讨董卓,也导至汉朝的衰亡。以上是袁安中子袁京的后代记录。袁安三子袁敞,字叔平,官拜太子舍人、大将军、侍中等职,后升至司空。因不阿权势,清廉自守,所为不合邓太后心意,遂自杀明志,死后,朝廷始知敞公正清廉,因以三公礼葬之。至于袁敞生多少子女,甚难查考,而汉书所记祇一个,他就是袁盱。盱官至光禄勋,其志如父,不附权贵,时梁冀擅权,盱不与通。可惜其后代子孙未闻。上文提到的袁绍,字本初,袁安的玄孙,绍被曹操战败于官渡,忿而病死,夫人及媳妇等统被阿瞒所掳。其媳甄氏,美色也,为曹丕所占。初,曹植欲得之而未能,伤而以洛神赋宣其情。始名感甄赋,曹丕使改之。
  袁绍生子名谭、尚、熙,此三兄弟皆直接或间接被曹操所杀。事见三国志。
  袁术,字公路,袁逢子也,袁安玄孙。术的声望不及绍,他曾想称帝,未成而卒。他的夫人及子女投靠东吴孙权,女入孙权后宫,而子袁曜则仕于吴,其女且嫁孙权子名奋者为妻。是以袁术的子孙比袁绍的幸运,皆免于曹操的血刃。

【袁安及其后代人】     袁银生撰

   陈郡阳夏斡八世孙袁良,宫舍人,居汝南。生子二。长、次。昌子名,汉和帝时,官为司徒,尽忠帝室,封为汝南郡侯,袁安生三子:长、次、三。袁京,字仲誉娶尹氏,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大守。后由汝南迁隐宜春城北。是时,郡末以袁州名后之人,思其节、慕其贤,因名其郡曰:袁州,并名其山日:袁山。袁京有二子:长彭、次汤。袁彭,字伯楚。汉顺帝时,初为光禄动终于议郎。娶胡氏生子袁贺,字元服,为彭城郡王。相以清洁称,袁贺娶窦氏生子三:长闳、次忠、三弘。袁闳为东汉高士,字夏甫。娶许氏。少历操行。豫章大字陈蕃荐其可登三,事孝桓帝延熹。己亥二年,以安车玄终,徵之不就,后因当事将作,乃避险乱,隐居安仁驿(即今分宜县之西隅十五里七峰之麓),筑土室居之,遂名七峰为袁岭。今隐居故宅,贵址尚存。朗载郡邑志,乘其后子孙蕃衍,代有闻人自五代扰乱,逃避豫章之西山,故今郡名西山。至宋德公,字有才,号韶江,由西山徒剑邑余韶郎(今丰城之老袁坊)迄元至正年间,绍文公念高士闳公以下,二十余世邱墓在。袁复由老袁坊携眷来袁寻至闳公故里,在分宜七峰之袁岭下,遂家焉。后因地瘠田跷迁居上园,在徒今址名为夏园。因闳公字夏甫,遂以夏园志其地,不敢忘其祖也。是本族主闳公之后一脉相承而下。旧谱世系具祥,因明季崇。本末年张忠献踞袁,分左良玉等将兵抄掠分宜,焚毁村落,谱遭兵焚,仅遣臆测。

三、袁京

  袁京的世系脉络是这样的:1、袁政-袁固--袁元--袁干--袁良--袁昌--袁安---袁京--袁彭、袁汤、袁贺、袁阳(袁贺--袁开,袁汤--袁平、袁成、袁逢、袁隗)。2、袁逢--袁术、袁绍(袁成是其生父)。3、袁术--袁耀,袁绍--袁谭、袁熙、袁尚。
  袁京出身名门望族,曾做过蜀郡太守,后来看淡官场、名利,便辞官云游天下,一日云游到这两座小山脚下时,正好是傍晚时分,他看到一幅暮霭蒸升,炊烟袅袅的秀丽景象,心里好像顿时领悟到了许多,感觉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那也不去了。便住了下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时事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致于连皇帝都很欣赏他,三次请他入朝为官。可是一点都不为名利所动,三次都谢绝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隐士风范,他更为世人景仰,代代不忘。袁京去世后,就葬在大袁山半山腰,宜春百姓还建了“高士坊”、“袁高士祠”来纪念他,这两座山便叫袁山,也因此才有了后面的袁河、袁州、高士路、袁山大道……
   《通志》记载,东汉中叶,袁京初拜郎中,稍迁待中,出为蜀郡太守。后远徙于袁,隐居于县城北山之麓。是时,宜春尚为县。后因其姓以名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豫章太守为立“高士坊”在宜春县学右。袁京隐居不再涉足仕途后,在当时的五里山下(现袁山),潜心钻研《孟氏易》,作《难记》16万字,成为当时研究《易经》有所成就的名士之一,世称高士。袁京死后葬于山下。其嫡五世重孙、袁术皆为三国名将。
   

三-1、袁

    在汉魏六朝乃至唐朝的史籍中,滂公的名字响叮当。每有他的后人出现,必曰:「汉司徒滂之后也。」何以在此论坛和其它方面我所读到的各家谱牒之中却全未见到滂公的名字﹖套用殷浩一句话,真是『咄咄怪事也』。杳无踪影,究竟滂公去了那里﹖作为修谱的袁氏历代祖先乃至今日的(祖先)的后人,因何便如此对滂公健忘了。虽然各家的谱牒并未记载,或者修谱的人对史籍的记载无一定的认识,然则「闳生广,广生焕,焕生准」等说法的依据又从何而来呢﹖既然修谱祖先们敢写「闳生广,广生焕,焕生准」,由此更可知其依据不是来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为世系表不说闳生滂,而是说璋生滂。璋是良公的儿子,若真有其人,应该生活在公元前一世纪之末及公元一世纪之初,作为他的(儿子)滂公却在公元178 – 179 为司徒,当时是东汉孝灵帝朝,从时间及年纪来计算依理不合,故对宰相世系表这个记述,我本人持否定的态度。否定了璋是滂公的父亲,那幺就要找出谁是滂公的父亲來。

[滂公在此乎﹖]

  袁闳,父亲袁贺。闳不喜权贵,不求仕进,就连堂兄弟的袁逢、袁隗都不与来往,然对父母甚孝。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7年太尉陈蕃向朝廷举荐五位隐居的贤人为国家效力,其中一位就是袁闳,他谢绝而不出山。公元163年,因恐以李膺为代表的党事牵连,在家建构一间土室,四周不设门,谢绝宾客,自囚于土室之中,如此过了十五年而殁,时年五十七岁。计来应是卒于公元177年,生于公元120年,遗有儿子在侧,但不知有多少位。古代人一般比较早成亲,若果他廿岁生子,死时儿子应是三十七岁,做大官极有可能。【资治通鉴】载,汉桓帝时有汝南袁著,年十九而官至郎中,不幸被梁冀暗杀。故三十多岁做大官不足为奇。几处家谱说他生子名广名度,而广生子名焕。史书说焕公的父亲是滂,家谱说焕公的父亲是广,广与滂岂不是同一个人﹖史书载滂字公熙(或喜),那么广是什幺意思﹖他的七世孙袁宏公字彦伯,小名虎;又袁灿公字景倩,小名愍孙;如此有名有字有号有小名小字的古人数不胜数。最大的可能依据还是广字和滂字的字义关系,因为古代人取名立字,很多很多时,他们的字和名的意义有必然关连。请看:袁焕,字曜卿,焕和曜的意义极接近。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一样。张飞,字翼德,飞和翼有关系。我本房始祖袁创基,字肇启,创基和肇启意思都是开始。广者大也,如:广厦千万间,广厦即大厦;滂者大也,如:大雨滂沱。虽然滂字每指雨势而言,但总离不开大的意思。至于袁宏公在他所著的【后汉纪】云:『滂,闳之孙也。』 这里应是传抄之误,两人无可能祖孙关系,是由于年纪与做官的时间不合。

以上的浅见,更希望能得到兄弟们给予辨正、指点和(争论),英齐先在此致谢。

四、袁绍、袁术

  三国初期的核心人物袁绍,也是汝南袁家的人,算起来是袁安的元孙。袁绍的为人,很有点像是战国的四公子,凭著优厚的家世,从年轻时就爱士养民,使当时有名望有才干的人士,都愿意跟他折节相交。在汉灵帝约时候,并官至佐军校尉,所享权势不亚其祖。后来,他起兵攻伐当时作威作福的董卓,诸州响应,共推他为盟主,真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甚至比他们家那些神气的祖先还要来得煊耀些,连当时他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也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而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
  袁绍的从弟袁术,也是《三国演义》上的一名重要角色,他甚至曾俗称帝号,自称仲家。不过,袁术的名望,似乎要比袁绍逊一筹。
   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在血统上是袁绍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法律上是袁绍的堂兄。因为,袁绍已经过继出去,当了袁术伯父袁成的嗣子。 袁术为袁逢的大太太所生,袁绍为袁逢的小太太或丫环所生。
   袁术,袁术(?~199)中国东汉末军阀。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袁绍从弟。自曾祖父起4世中有5人位居三公。举孝廉,除郎中,累迁至虎贲中郎将、后将军。避董卓之祸,由京师洛阳出奔南阳,割据其地。南阳户口数百万,手工业、商业较发达,袁术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对袁绍充当关东牧守的盟主很不服气,远交幽州公孙瓒,而袁绍也联络荆州牧刘表以牵制袁术。初平四年(193),袁术进军陈留,与曹操交战正酣,刘表从襄阳进逼其根据地南阳,袁术被曹操击败,向襄邑(今河南睢县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一带退却。退至扬州九江郡,赶走刺史陈瑀,自领其州,以寿春为根据地,又割据扬州(今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197年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称帝后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所败。在其统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四年,袁术资实耗尽,众叛亲离,想前往青州投靠袁绍长子袁谭,又怕曹操邀击,愤惭呕血而死。
   袁绍:(?-202),字本初。 中国东汉末军阀 。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4代有5人位居三公。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大势力。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1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7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骑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袁绍是袁逢之庶养之子,袁成亲生之子,大将军,邺侯。东汉末为司隶校尉。他出身四世三公之大族,好交结养士。初为郎。灵帝时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诛宦官,事泄,进被杀,绍引兵入宫,尽诛宦官。卓至京师,欲废少帝另立,绍奔冀州,起兵讨卓,自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后据冀、青、幽、并四州,献帝建安二年称大将军,兼督四州。五年,与曹操争雄,战于官渡,兵败病发而死。
   袁术一向看不起袁绍,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一原因是:袁逢的官大,袁成的官小。袁术自己所作的官,在大家共同讨伐董卓以前,也一向不比袁绍所作的官小。袁绍作了(尚书)郎、侍御史、濮阳县令、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司隶校尉。袁术被汝南郡举为孝廉,出身比袁绍好;其后当过尚书(不是郎一级的尚书郎,而是郎的上司)、长水校尉(掌管一些属于长水部胡人骑兵的校尉,驻防地在长安西南的宣曲)、河南尹(河南郡是东汉京城洛阳的所在地,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尹的官阶比太守高)、虎贲中郎将、后将军。 董卓窃夺洛阳朝廷的政权,废少帝,立献帝,袁绍先走,到冀州去号召各州、各郡一致讨董;不久,袁术也走,带了自己的部队走到鲁阳。 那是灵帝的最后一年,中平六年的事。
   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河北)。 [一]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二]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袁术的子孙分散长江、淮河各地,有一支居住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辖)。

   袁基,袁术的母兄,太仆。
   袁谭,字显思,绍长子,自号车骑将军,青州刺史。
   袁熙,字显奕,绍次子,幽州刺史。
   袁尚,字显甫,绍少子。
   袁干,绍外甥,并州刺史。
   袁耀,术子,郎中。
   袁买,尚兄子。


               1、(网友评论:为袁绍翻案...点击这里进入全文)

2、 看《袁绍全传》...
 

 

五、两晋时代袁山松博学能文,称袁宜都

  袁山松,又名为袁崧,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他不但博学能文,所著《后汉书》百篇曾被公认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乐,与当时善唱乐的羊昙,能挽歌的桓伊,被同誉为"三绝";袁廓之,则是一位著名的孝子,其父死于非命,他立誓终身不听音乐,布衣蔬食足不出户,曾被赞叹为:"有子如袁廓之足矣";袁淑,则以文章冠组当时而知名,曾被当时的大诗人谢庄惺惺相惜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 此后,袁氏一连的出了好几位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他们是宋代的袁枢,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袁枚
   据史书记载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进攻沪渎,吴郡太守袁山松筑东、西沪渎垒与之对抗,垒破兵败,袁山松战死,其子孙留居守庐。上海的袁姓是袁山松的后代。

    东晋时代桓玄与袁山松对箫的问题做过专门探讨。桓玄《与袁宜都论箫书》:

读卿歌赋,序咏音声,皆有清味,然以髣髴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将未至耶?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赡,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极,阮公之言,不动苏门之听;而微啸一鼓,玄默为之解颜。若人之兴逸响,惟深也哉!(《艺文类聚》卷一九)

   “幽旨”,指深奥、微妙的义旨。桓玄认为啸能够表达“幽旨”,是一种“契神之音”,即能够契合人的精神、传达精神意蕴的声音。他举阮籍与“苏门真人”对啸的故事为例,说明啸胜于“言”。可见“言不尽意”,而啸可尽意,这是其思想的主要倾向。袁山松《答桓南郡书》:
   
啸有清浮之美,而无控引之深;歌穷测根之致,用之弥觉其远。至乎吐辞送意,曲究其奥,岂唇吻之切发,一往之清泠而已哉!若夫阮公之啸,苏门之和,盖感其一奇,何为征此一至,大疑啸歌所拘耶?(同上)
   袁氏以为啸带有一种“清浮之美”,缺乏感情深度,而“歌”作为有声有言的艺术,能够曲尽人情,“究测根之致”,远胜于啸。至于“苏门真人”对阮籍有啸无言,不过是感到新奇而已,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显然,袁山松是言尽意论者,同时又主张啸不尽意。纵观魏晋时代,以持啸尽意之说者居多,因而啸得以与清谈并驾齐驱,风行士林。清谈是以语言达意的,寓玄理于唇枪舌剑的辩论之中;啸是以声达意的,寄深义于音乐之中。二者传达的东西可统称为“道”(the Way)。这种“道”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以玄学之“道”为主。《世说新语·栖逸》一刘孝标注引
袁宏《竹林七贤论》:

籍归,遂著《大人先生论》,所言皆胸怀间本趣,大意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

   “目击道存”,语本《庄子·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这是孔子评论温伯雪子的话。孔子认为像温伯雪子这样的人,视线所触而道自存(眼睛看到哪里,哪里就有真理),会见他根本不需要用语言。袁宏借这个典故评论阮籍与“苏门真人”的“长啸相和”,说明二者均为得“道”之人。在他们之间,‘啸’已成为特殊的论“道”方式,虽然外人感到神秘莫测,他们却是了然于心的。《啸旨·苏门章第十一》:

……仙君之啸,非止于养道怡神。盖于俗则致雍熙,于时则致太平,于身则道不死,于事则摄百灵、御五云,于万物则各得其所。……

  依孙氏所说,“真人”之啸深蕴着至大无边的“道”,它无所不在,无往不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啸视为“传道之音”。当然,孙氏之说带有一定的张皇成份。

六、(东晋 文学家、史学家、玄学家)袁宏

   袁宏(生于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三二八年),死于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三七六年)),东晋文学家。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据《晋书》“袁宏传”载,袁宏“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而“有逸才,文章绝美”,为谢尚所赏识,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然由於袁宏“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后由吏部郎出为东阳郡守,终卒于东阳,年仅四十九岁。
   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汉纪》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亦多残缺。袁宏不仅“文章绝美”,而且“机对辩迅”,为当时文坛名士所推崇。如名士王徇在评议了袁宏的《北征赋》后推许说:“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故有“一代文宗”之誉。
   袁宏的著作很多,据《晋书》“本传”载:“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
百首,传于世。”又,《旧唐书》“经籍志”录有他的《周易谱》一卷、《名士传》三卷等。然而,留传至今的袁宏著作,完整的只有《后汉纪》三十卷,《竹林名士传》(即《名士传》)则仅在《世说新语》的刘孝标注中留有少量文字。此外,在《晋书》“本传”中,载有他的《三国名臣颂》,以及《东征赋》、《北征赋》的片段;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保存有部分诗赋诔表的佚文。
   东晋时期,佛学蓬勃发展起来,玄学与佛学互相影响,佛学者谈玄,玄学者论佛,成为一时风尚。从《晋书》的赞辞看,袁宏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然从留下的《后汉纪》三十卷看,他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再从他为《后汉纪》所写的“序”“论”看,则他是一位地道的玄学家。事实上,这三重身份在袁宏那里是完全统一的。
   此外,袁宏的《名士传》也是一部记述与评论魏晋玄学家的重要著作。如,《世说新语》刘孝标注说:“宏以夏侯太初(玄)、何平叔(晏)、王辅嗣(弼)为正始名士,阮嗣宗(籍)、嵇叔夜(康)、山巨源(涛)、向子期(秀)、刘伯伦(伶)、阮仲容(咸)、王濬仲(戎)为竹林名士,裴叔则(楷)、乐彦辅(广)、王夷甫(衍)、庾子嵩(顗)、王安期(承)、阮千里(瞻)、卫叔宝(玠)、谢幼舆(鲲)为中朝名士。”现尚留存的《名士传》文字虽说不多,但人们透过这些片言只语,也还是可以了解到一些袁宏对这些名士的评价和他的某些思想倾向的。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其《史通》一书中多次提到袁宏《后汉纪》,一则说:“为纪传者则规模班(固)马(迁),创编年者则议拟荀(悦)袁(宏)”(《六家篇》),再则说:“世言汉中兴书者,唯范(晔)袁二家而已”(《古今正史篇》),充分肯定了它作为一代史传的价值。不过,对于袁宏在《后汉纪》中所写的“论赞”部分,刘知几则很不欣赏,批评它为“务饰玄言”(《论赞篇》)。然而,从刘氏的这一批评中,却也正好道出了袁宏《後汉纪》中所表现出来的玄学特色。

(袁宏与东晋玄学专论网页...点击此处进入详细)

 隋朝玄学家  袁充【隋书】卷69,袁充传全文(齐按:与北史所载无异)

  袁充,字德符,本陈郡阳夏人也。其后寓居丹阳。祖昂,父君正,俱为梁侍中。充少敬悟,年十余岁,其父党至门,时冬初,充尚衣葛衫。客戏充曰:「袁郎子絺兮霡兮,凄其以风。」充应声答曰:「唯絺与霡,服之无数。」以是大见嗟赏。仕陈,年十七,为秘书郎。历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及陈灭,归国,历蒙、鄜二州司马。充性好道术,颇解占候,由是领太史令。时上将废皇太子,正穷治东宫官属,充见上雅信符应,因希旨进曰:「比观玄象,皇太子当废。」上然之。充复表奏,隋兴已后,日影渐长,曰:「开皇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影,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自尔渐短。至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日至之影尺有五寸。郑玄云:‘冬至之影一丈三尺。’今十六年夏至之影,短于旧影五分,十七年冬至之影,短于旧影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影短而日长,去极远则影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外道则去极远。《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据昴星昏中,则知尧时仲冬,日在须女十度。以历数推之,开皇已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与唐尧之代去极并近。谨案《春秋元命包》云:(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常,天帝崇灵,圣王祖功。)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世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干元,影短日长,振古未之有也。」上大悦,告天下。将作役功,因加程课,丁匠苦之。仁寿初,充言上本命与阴阳律吕合者六十余条而奏之,因上表曰:「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上大悦,赏赐优崇,侪辈莫之比。

  仁寿四年甲子岁(公元604年),炀帝初即位,充及太史丞高智宝奏言:「去岁冬至,日影逾长,今岁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昔唐尧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陛下即位,其年即当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正与唐尧同。自放勋以来,凡经八上元,其间绵代,未有仁寿甲子之合。谨案:第一纪甲子,太一在一宫,天目居武德,阴阳历数并得符同。唐尧丙辰生,丙子年受命,止合三五,未若己丑甲子,支干并当六合。允一元三统之期,合五纪九章之会,共帝尧同其数,与皇唐比其踪。信所谓皇哉唐哉,唐哉皇哉者矣。」仍讽齐王暕率百官拜表奉贺。其后荧惑守太微者数旬,于时缮治宫室,征役繁重,充上表称「陛下修德,荧惑退舍」。百僚毕贺。帝大喜,前后赏赐将万计。时军国多务,充候帝意欲有所为,便奏称天文见象,须有改作,以是取媚于上。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迁内史舍人。从征辽东,拜朝请大夫、秘书少监。其后天下乱,帝初罹雁门之厄,又盗贼益起,帝心不自安。充复假托天文,上表陈嘉瑞,以媚于上曰:「臣闻皇天辅德,皇天福谦,七政斯齐,三辰告应。伏惟陛下握录图而驭黔首,提万善而化八纮,以百姓为心,匪以一人受庆,先天罔违所欲,后天必奉其时。是以初膺宝历,正当上元之纪,干之初九,又与天命符会。斯则圣人冥契,故能动合天经。谨按去年已来,玄象星瑞,毫厘无爽,谨录尤异,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状七事:其一,去八月二十八日夜,大流星如斗,出王良北,正落突厥营,声如崩墙。其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复有大流星如斗,出羽林,向北流,正当北方。依占,频二夜流星坠贼所,贼必败散。其三,九月四日夜,频有两星大如斗,出北斗魁,向东北流。依占,北斗主杀伐,贼必败。其四,岁星主福德,频行京、都二处分野。依占,国家之福。其五,七月内,荧惑守羽林,九月七日已退舍。依占,不出三日,贼必败散。其六,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有流星赤如火,从东北向西南,落贼帅卢明月营,破其童车。其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汉镇北有赤气亘北方,突厥将亡之应也。依勘《城录》,河南洛阳并当甲子,与干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此是福地,永无所虑。旋观往政,侧闻前古,彼则异时间出,今则一朝总萃。岂非天赞有道,助歼凶孽,方清九夷于东獩,沉五狄于北溟,告成岱岳,无为汾水。」

  书奏,帝大悦,超拜秘书令,亲待逾昵。帝每欲征讨,充皆预知之,乃假托星象,奖成帝意,在位者皆切患之。宇文化及杀逆之际,并诛充,时年七十五。

  英齐按:(宇文化及杀逆之际)应在隋恭帝,义宁二年,约公元618年。充公被杀时年75岁,照计应生于公元543年。

【舊唐書】卷190 文苑上-袁朗公

  袁朗,雍州长安人,陈尚书左仆射枢之子。其先自陈郡仕江左,世为冠族,陈亡徙关中。

  朗勤学,好属文。在陈,释褐秘书郎,甚为尚书令江总所重。尝制千字诗,当时以为盛作。陈后主闻而召入禁中,使为《月赋》,朗染翰立成。后主曰:“观此赋,谢希逸不能独美于前矣!”又使为《芝草》、《嘉莲》二颂,深见优赏。历太子洗马、德教殿学士,迁秘书丞。陈亡,仕隋为尚书仪曹郎。武德初,授齐王文学、祠部郎中,封汝南县男,再转给事中。贞观初卒官。太宗为之废朝一日,谓高士廉曰:“袁朗在任虽近,然其性谨厚,特使人伤惜。”因敕给其丧事,并存问妻子。有文集十四卷。

  从父弟承序,陈尚书仆射宪之子。武德中,齐王元吉闻其名,召为学士。府废,累转建昌令。在任清静,士吏怀之。高宗在籓,太宗选学行之士为其僚属,谓中书侍郎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因言:“隋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宪独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给事中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贞雅操,实继先风。”由是召守晋王友,仍令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未几,卒。

  朗从祖弟利贞,陈中书令敬之孙也。高宗时为太常博士、周王侍读。永隆二年,王立为皇太子,百官上礼。高宗将会百官及命妇于宣政殿,并设九部伎及散乐。利贞上疏谏曰:“臣以前殿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地;象阙路门,非倡优进御之所。望诏命妇会于别殿,九部伎从东西门入,散乐一色,伏望停省。若于三殿别所,自可备极恩私。微臣庸蔽,不闲典则,忝预礼司,轻陈狂瞽。”帝纳其言,即令移于麟德殿。至会日,酒酣,帝使中书侍郎薛元超谓利贞曰:“卿门承忠鲠,能抗疏直言,不加厚赐,何以奖劝!”赐物百段。俄迁祠部员外郎,卒。中宗即位,以侍读恩,追赠秘书少监。

  朗十三代祖汉司徒滂,滂生魏国郎中、御史大夫涣,涣生晋尚书准,准生东晋右将军、豫章太守冲,冲生司徒从事中郎耽,耽生琅邪内史质,质生丹阳尹、宋公长史豹,豹生宋吴郡太守洵,累代有高名重位,前史有传。五代叔祖宋太尉淑,高祖父左仆射、雍州刺史顗,高祖司空察,皆死国难。曾祖梁中书监、司空、穆公昂,仕齐为吴兴太守,及梁高祖禅齐,久辞朝命。父枢,叔父宪,仕陈,皆为陈仆射。叔祖敬,中书令。及陈亡,宪冒难扶护后主。朗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族,虽琅邪王氏继有台鼎,而历朝自为佐命,鄙之不以为伍。

  朗孙谊,又虞世南外孙。神功中,为苏州刺史。尝因视事,司马、清河张沛通谒,沛即侍中文瓘之子。谊揖之曰:“司马何事?”沛曰:“此州得一长史,是陇西李亶,天下甲门。”谊曰:“司马何言之失!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夫山东人尚于婚媾,求于禄利;作时柱石,见危授命,则旷代无人。何可说之,以为门户!”沛怀惭而退。时人以为口实。

 

七、唐朝前后的袁氏名人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南朝宋文学家袁淑、中书监袁粲,均为陈郡阳夏人,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于此可见袁氏人才辈出、累世官宦之一斑。
  唐代,袁氏有3人任宰相:袁智弘相高宗,袁恕己相中宗,袁滋相宪宗。当时还有文学家袁郊、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袁晁
  南宋文学家袁枢,著有<<通鉴纽带本末>>,开创了纽带体文学的先河。
  袁枢为建安(今福建,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省)。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的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而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为广东袁氏开基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皆源于此。
   元代有文学家袁桷

《唐书》《袁天纲传》

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

贞观八年,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时中书舍人岑文本令视之,天纲曰:舍人学堂成就,眉覆过目,文才振于海内,头又生骨,犹未大成,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徵。文本官至中书令,寻卒。其年,侍御史张行成、马周同问天纲天纲曰: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富贵不可言。近古已来,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门色暗,耳后骨不起,耳无根,只恐非寿者。周后位至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年四十八卒。谓行成曰:公五岳四渎成就,下亭丰满,得官虽晚,终居宰辅之地。行成后至尚书右仆射。天纲相人所中,皆此类也。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纲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至是月而卒。

客师,亦传其术,为廪牺令。高宗置一鼠于奁,令术家射,皆曰鼠。客师独曰:虽实鼠,然入则一,出则四。发之,鼠生三子。尝度江,叩舟而还,左右请故,曰:舟中人鼻下气皆墨,不可以济。俄有一男子,跛而负,直就舟,客师曰:贵人在,吾可以济。江中风忽起,几覆而免。跛男子乃娄师德也。

进入阅读袁天纲专页...

(宋书列传第三十 袁淑)载:

  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年数岁,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兒。”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文集传于世。子几、敳、棱、凝、标。敳,世祖步兵校尉。凝,太宗世御史中丞,出为晋陵太守。太宗初与四方同反,兵败归降,以补刘湛冠军府主簿。淑诸子并早卒。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彭城王义康命为军司祭酒。义康不好文学,虽外相礼接,意好甚疏。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久疾免官。补衡阳王义季右军主簿,迁太子洗马,以脚疾不拜。卫军临川王义庆雅好文章,请为谘议参军。顷之,迁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宋書卷70,袁淑(摘錄)
(其它记述详见”星吧书库“网站)

(宋书列传第四十九 袁粲)载:

  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南朝尚书令。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愍孙饥寒不足。母琅邪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愍孙少好学,有清才,有欲与从兄顗婚者,伯父洵即顗父,曰:“顗不堪,政可与愍孙婚耳。”时愍孙在坐,流涕起出。蚤以操立志行见知。初为扬州从事,世祖安北、镇军、北中郎行参军,侍中郎主簿。世祖伐逆,转记室参军。及即位,除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侍中。孝建元年,世祖率群臣并于中兴寺八关斋,中食竟,愍孙别与黄门郎张淹更进鱼肉食。尚书令何尚之奉法素谨,密以白世祖,世祖使御史中丞王谦之纠奏,并免官。二年,起为廷尉,太子中庶子,领右军将军。出为辅国将军、西阳王子尚北中郎长史、广陵太守,行兗州事。仍为永嘉王子仁冠军长史,将军、太守如故。
(其它记述详见”星吧书库“网站)

(新唐书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载:袁智弘记录如下

大将军泉献诚。庚辰,司刑卿李游道为冬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二月戊午,秋官尚书袁智弘同凤阁鸾台...,大雾。庚子,大赦,改元。改用九月社,赐酺七月。癸卯,以并州为北都。癸丑,流李游道、袁智弘、王璿、崔... 卷《散颁格》三卷《留司格》六卷秋官尚书裴居道、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方质、删定官袁智弘、咸阳尉王守慎奉诏撰。加计帐、勾帐二式。垂拱元年上新格,武后制序。裴炎因反对武则天立武氏七庙,又劝武则天归政于子而被杀。李游道、王珪、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因遭人诬陷而被流放岭南。另外,还有韦巨源
被贬麟州(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北),苏味道被贬集州(治所在今...
   如由陈郡迁往河东郡的袁智弘为唐高宗宰相,其孙袁瀚...

智弘世系

3子:智纯,蒲州刺史;

智弘相高宗;智圆,开州刺史。智弘2子:怀玉,婺州刺史;怀昶

怀昶3子:从之,右司郎中;从光;从昭,江州刺史。从光2子:莸;觎,扬府长史
本资料摘录于《唐书》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  袁恕己

  袁恕己(?~706)唐朝永静军人。沧州东光人。长安中,历司刑少卿,预诛二张,又从相王统南衙兵,备非常,以功为中书侍郎,进中书令,封南阳郡王。后贬死环州。武则天称帝期间,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马。唐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张柬之等乘机发动兵变,诛杀武后宠臣张三易之、张昌宗,废周国号,迎唐中宗李显复位。袁因功右迁中书侍郎,封南阳郡公。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怂恿家奴强抢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将恶奴逮捕归案。安乐公主大怒,到中宗处告状,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诏,袁恕己竟不奉诏,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中宗,遂将恶奴斩首。大臣杨务廉因巧于营建宫殿楼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于奢侈游乐而不思国事,数次弹劾“杨务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国安邦之策进于帝,而专事营造宫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贬谪,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c中宗遂贬杨务廉为陵州刺史,晋升袁为中书令。韦皇后勾结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异己。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后流放环州,武三思复使其同党周利贞假皇帝之命逼杀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云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迫谥为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赠太子太傅。袁善诗文,惜遗作多散失。今仅存《咏屏风》诗一首。

【旧唐书】卷91 - 袁恕己传

  袁恕己,沧州东光人也。长安中(约公元703年,是武则天年号),历迁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敬晖等将诛张易之兄弟,恕己预其谋议,又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及事定,加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将作少匠杨务廉素以工巧见用,中兴初,恕己恐其更启游娱侈靡之端,言于中宗(中宗在位一年,公元684年)曰:“务廉致位九卿,积有岁年,苦言嘉谋,无足可纪。每宫室营构,必务其侈,若不斥之,何以广昭圣德?”由是左授务廉陵州刺史。恕己俄擢拜中书令,仍加特进,封南阳郡王,罢知政事。则天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后与敬晖等累遭贬黜,流于环州。寻为周利贞所逼,饮野葛汁数升,恕己常服黄金,饵毒发,愤闷,以手掘地,取土而食,爪甲殆尽,竟不死,乃击杀之。建中初(约公元780年,德宗年号),赠太子太傅。曾孙德文,举进士,开成三年(约公元838年,文宗年号),授秘书省校书郎。(齐注:應是追贈太子太傅.)

【旧唐书】卷153 - 袁高传

  袁高,字公颐,恕己之孙。少慷慨,慕名节。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有赞佐裨益之誉。代宗登极,征入朝,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约公元781),擢为京畿观察使。以论事失旨,贬韶州长史,复拜为给事中。

  贞元元年(约公元785年,德宗),德宗复用吉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令高草诏书。高执词头以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诈阴贼,退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傲很明德,反易天常,播越銮舆,疮痍天下,皆杞之为也。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翰、从一不悦,改命舍人草之。诏出,执之不下,仍上奏曰:“卢杞为政,穷极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雠。”遗补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上疏论奏。次日,又上疏。高又于正殿奏云:“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使陛下越在草莽,皆杞之过。且汉时三光失序,雨旱不时,皆宰相请罪,小者免官,大者刑戮。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上谓曰:“卢杞有不逮,是朕之过。”复奏曰;“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上曰:“朕已有赦。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且赦文至优黎民,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望引常参官顾问,并择谨厚中官,令采听于众。若亿兆之人异臣之言,臣当万死。”于是,谏官争论于上前,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饶州制。翌日,遣使宣慰高云:“朕思卿言深理切,当依卿所奏。”太子少保韦伦、太府卿张献恭等奏:“袁高所奏至当,高是陛下一良臣,望加优异。”

  贞元二年(公元786),上以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诏诸道进耕牛,待诸道观察使各选拣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地着,以牛均给之。其田五十亩已下人,不在给限。高上疏论之:“圣慈所忧,切在贫下。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疏奏,从之。寻卒于官,年六十,中外叹惜。宪宗朝,宰臣李吉甫尝言高之忠鲠,诏赠礼部尚书。

  齐注:在我所有的贴子,公元年号由英齐加上,未必100%准确,如不准确,请读者原谅。

唐朝书法家  袁滋(764-843)  --摩崖石刻

  袁滋摩崖石刻位于盐津县西南15公里的豆沙关,有213国道从旁经过,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摩崖刻于巨岩上,地势险要,左下为绝壁,隔朱提江与右面的危岩相对峙,像两扇巨大石门,扼锁通道,为咽喉之地,隋、唐时称为“石门关”。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位于盐津豆沙关五尺道的岩壁上。石刻共八行,122 字,记叙了唐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唐王朝的派遣,到大理册 封异牟寻为南诏王的史实。其文云:
  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 使吐突承璀,持了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 使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 成都尹兼御史大地韦臬,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 刊石纪之。 袁滋题
 石刻的历史背景是:唐王朝对南诏的两次战争惨败后,南诏联合吐蕃, 并乘机扩疆拓土,加紧统一今云南地区,但在军事和经济上付出了高昂的代 价,吐蕃还将“东帝”异牟寻降封为“日东王”,双方矛盾逐渐加剧。后来 异牟寻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杀了吐蕃使者数百人,占领了铁桥(丽江北 塔城)等16城,把吐蕃的势力逐过了金沙江以北,并派出三批使者到
成都,要求重新归附唐朝,并交出了吐蕃所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名号。这 个要求是唐朝多年的愿望,唐王朝对此非常重视,于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 年)派遣御史中丞袁滋等到大理册封异牟寻为“南诏”。为纪念此事,袁滋 在归途中写了册封事略,命人刊刻于豆沙关山崖上。该石刻对于研究唐王朝 和南诏及与吐蕃的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属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唐遣巡官崔佐时与异牟寻会盟于大理点苍山,南诏叛唐42年后又与唐重归于好。翌年唐朝廷派御史中巫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持册御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书记载相同。碑刻记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陈侍中宪之后。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后客荆、郢间,起学庐讲授。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起处士,授试校书郎。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御史中丞韦贞伯闻之,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迁工部员外郎。

韦皋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南诏毕牟寻内属。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宪宗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季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改检校兵部,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徙荆南。
  
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尝读刘晖《悲甘陵赋》,叹其褒善惩恶虽失《春秋》之旨,然其文不可废,因著《甘陵赋后序》。子都,仕至翰林学士。

滋公:字德深,(764--843)800年唐尚书丞

《旧唐书》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也。弱岁强学,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每读书,玄解旨奥,结甚重之。无何,黜陟使赵赞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何士干镇武昌,辟为从事,累官詹事府司直。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竟出之。御史中丞韦绦闻之,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

壬子,以尚书右丞袁滋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

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兼御史中丞,为册南诏使。

乙未-----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己未,以中书侍郎、平章事袁滋为剑南东西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戊戌,以宰臣剑南安抚使袁滋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

壬申-----贬剑南西川节度使袁滋为吉州刺史,以其慰抚三川逗留不进故也。

庚辰,以吉州刺史袁滋为御史大夫,充义成军节度使。

庚戌-----以郑滑节度使袁滋为户部尚书。

《新唐书》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陈侍中宪之后。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后客荆、郢间,起学庐讲授。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起处士,授试校书郎。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御史中丞韦贞伯闻之,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迁工部员外郎。

乙未,皇太子权句当军国政事。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

己未,袁滋为剑南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戊戌,袁滋罢。

805七月乙未,左金吾 僺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八月己未,滋为剑南东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滋公世系
(后周骠骑大将军)--子温(字君恪,隋左卫大将军)--士政(南州刺史)--伦(当阳令)--知玄(石州司马)--峇(咸宁令)--滋(字德深,相宪宗)
滋生子七:1炯,江陵户曹参军。2(实),河中功曹参军。3均,太子典膳郎。4都字之美,右拾遗。5郊字之乾,虢州刺史。

唐朝诗人  袁不约  --离家

   袁不约,字还朴,长庆三年进士第。李固言在成都,辟为幕官,加检校侍郎。诗一卷,今存四首。
              「离家」袁不约

  步步远晨昏,凄心出里门。见乌唯有泪,看雁更伤魂。
  宿酒宁辞醉,回书讳苦言。野人应怪笑,不解爱田园。

 选自《全唐诗》卷508_16

唐朝诗人  袁郊  --诗四首

袁郊,字之仪,朗山人,滋之子也。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诗四首,前四首皆为咏物诗,但其写法与同样以写咏物诗著称的罗隐有所不同,后者多直接从所咏物本身出发,结合一些有关的俗谚常理,反用其义,以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而之仪的诗多结合神话历史故事,挖掘新意,给人以悠远奇幻的感觉,如《月》、《霜》、《云》皆是如此。另有一首《闻人说海北事有感》共五首。详细请进入...

(新唐书-本纪-第六)唐朝农民起义领袖 袁晁:

袁晁起义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至广德元年(763年,)四月,台州(治临海,今属浙江)人袁晁领导的浙东(治越州,今浙江绍兴)农民起义。据宁波北仑地方志记载:唐代宗宝启元年(762) 八月,袁晁农民军攻占台、温、明等州,建立政权,年号"宝胜",民众苦于赋敛者多跟随之。次年四月,袁晁兵败被俘。时浃口为明州鄮县东境。(鄞县志)

    宝应元年八月二十五日,袁晁(原为县衙小吏)因同情饥寒交迫而造反的农民,受到鞭背刑法,继而聚众占据翁山县(今浙江舟山岛)起义。袁晁率领义军攻占台州,刺史史叙逃走;九月二十七日,攻占信州(治上饶,今属江苏),唐洪州刺史张镐,伏兵常山山口,义军中伏,损兵3000余名。十月初十,义军攻占温州(治永嘉,今浙江温州)、明州(治郧县,今浙江宁波),尽有浙江东、西道地区(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部分地区及浙江衢江流域、浦阳江流域以东地区)。袁晁建议政权几十位公卿大臣,均由普通百姓担任。以建丑月为正月,改年号为宝胜。义军杀死地方长吏,烧毁和没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钱财,这些人极为恐惧,纷纷逃亡,而疲于沉重赋敛的广大贫苦农民,则大多归附义军。德清县(今江苏吴兴南,一说浙右县)人朱泚、沈皓等,也聚众起义,响应袁晁。朱泚和沈皓分别占据两大山洞,不时出兵攻占城垒。宜春义军首领家兵漫山遍野,地方长吏不敢过问。袁晁义军发展为20万(一说近20万,一说20万余)人,严重地威胁着唐廷在该地区的统治。
    唐代宗李豫急令河南道副元帅李光弼讨伐袁晁。李光弼派其部将张伯仪(一说义)、御史中丞袁惨、偏将王栖曜和李长荣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宝应元年十二月,义军与官军在衢州(治信安,今浙江衢县)大战,义军失利。广德元年三月初四,官军再次击败义军。四月,两军经10余次交战,义军战败,袁晁被俘,于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就义于长安。其弟袁瑛率领500名骑兵,冲出重围,占据宁海西北40里的紫溪洞,凭借险要地势,抗击官军。官军扎营洞口,切断义军粮道,加紧围攻。袁瑛和500勇士在内无粮草、外乏援兵的绝境中,顽强抗击官军,直至全部饿死洞中。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但义军一哄而起,未经必要军事训练,缺乏实战经验。面临“中兴名将”李光弼麾下的精兵悍将,双方实力悬殊,又与官军硬拼,因此迅即败亡。

八、(南宋时代史学家)袁枢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宋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南平市建瓯)人,中国南宋史学家,是我国首创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史学家。为我国史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一体,贡献极大。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宋孝宗曾以该书赐东官及江上诸帅,而且命令他们要熟读说:"治道尽在是矣!"足见其价值之高。

   他的历史巨著《通鉴纪事本末》,全书42卷,约200万字,上自战国、下迄五代,总括了1362年的历史。这部史书自成一体,总记239事,按年代顺序辑录,各事自立标题,独立成篇, 起讫了然,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是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 他 和司马迁、司马光并驾齐名,列为历史著作三大体栽(纪传体、编年体、纪事体)的首创者之 一。
  “枢临民则以直辨闻,立朝则以启沃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这是后代人对袁枢的评价 。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为限,《通鉴》只到五代,于是就有《宋史纪事本末》,以至《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在《通鉴》前,又有《左传纪事本末》。此下又有《清史纪事本末》,又有人写《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史纪事本末》等。此一体例,共有九部书,合称“九朝纪事本末”,这实是中国史学上一开新。
   清初的马骕写了一本《绎史》,共一百六十卷,从开天辟地起到秦末止,也是一件一件事分开,从头到尾,也应算是一部纪事本末体。但马骕的书跟袁枢又有不同,袁书只根据《通鉴》,而马书则把一切古书里的材料都搜罗来,排在那里。如《左传》、《国语》、《公羊》、《谷梁》等,他都排在一起。如两书有不同的地方,他在加以论变。所以, 《绎史》是一个史料汇编。若要研究秦以前的古史,这些材料,《绎史》里都收了。他有考证按语。此外另有一个别录,里面有《天官》、《律吕通考》、《月令》、《洪范五行传》、《地理志》、《诗谱》、《食货志》、《考工记》、《名物训诂》、《古今人表》等。《四库全书提要》也推从马骕的《绎史》,认为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样,均可为卓然特创,滋味一家之体。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第一卷有三个标题:“三家分晋”、“秦并六国”和“豪杰亡秦”。他的书讲了一个
战国的开头,接着就讲秦并六国,中间很多战国史的重要事不见了。接着是群雄逐鹿,秦并六国后形成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这个统一的政府作了些什么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也不列专提取叙述,已经是“豪杰亡秦”了。可见他的历史识见极为局限!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第二卷一共是七题:“高祖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
“南粤称藩”、“七国之乱”和“梁孝王骄纵”。袁枢不看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作了些什么,当然也不重视汉高祖一平民为天子,如何与一班也使平民出身的人如何治理天下!这其实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汉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景之治何等重要!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何等重要!但在袁书里都全无地位。可见他真是只知变而不知常,知乱而不知治!历史到了他的手上,真是一本相斫书!
  这位著名学者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治史的公正严谨。据传,当他奉谕分修国史传时,跟他有同乡之谊的章惇曾婉转请他文饰其传,却被他所严拒了,难怪当时总史事的丞相赵雄要赞美他为"无愧古良史"。
  福建袁氏后代: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启彤,邵武市下沙镇镇党委书记袁仁旺(调南平市)。

八-1、(宋末著名爱国将领)袁镛

袁镛(?一1276)字天与,宁波人,宋末著名爱国将领。
    袁镛青年时,熟读《春秋》,崇尚气节,文武全才。宋威淳七年(公元1271年)中进士,授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因父亲亡故未能上任。他见北方金国势张,国事日非,常长叹道:“国所宝贵者,士气也。纵观天下形势,并非无救。袁镛生为宋臣,死为宋鬼,而今身无寸兵尺地,不能捍御北兵,以固社稷,亦当仗义执言,追随常山、睢阳于地下,不失为宋国之臣,于愿足矣!”当时,宋朝宗室赵孟传以沿海置制使镇守四明一带,袁镛与寓居四明的将作小监谢昌元曾有过交往。袁镛对他说:“如今形势于我朝甚为不利,想公等食君之禄,国家重臣;袁镛不才,亦出身进士。如今,为臣死忠的时候到了,幸勿忽视。”于是,三人相约,誓以死殉国。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大举南进,鄞县城破,元将遗十八游骑进驻西山资教寺。赵、谢对袁镛说:“弟先行劝说元兵归顺我朝。我两人当率兵继之。”袁镛便奋然独往,半途遇见游骑首领。袁镛厉声晓谕道:“你等君主阴谋大动干戈,践踏我国土,致使多少无辜民众死于刀箭之下,天地神人亦不会容忍你等。如今四方忠义之士同仇敌忾,勤王之师不日将至。如不投降,恐北归无日!”元兵听了,疑信未决。可是,名为宗室、实系国贼的赵孟传,心怀叵测,他见元军势大,早已吓破了胆,不惟不发兵后援袁镛,反而与谢昌元计议,出卖袁镛,投降元朝,并得到谢昌元的赞许。于是两人带领军队向驻守在慈溪车厩的元兵投降了,致使袁镛失去了援军。次日,袁镛被元军大队人马从四面八方重重围困,他犹自奋勇战斗,自清晨一直到日落,终因寡不敌众,体力不支而被元将俘获。

    元将素闻袁镛之名,爱他文武全才,百般诱劝道:“只要你投降,不仅能保全性命,且能荣华富贵,不投降,就用火把你烧死!”
    袁镛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厉声骂道:“我生为宋臣,死则死耳,终不投降!”
    元将大怒,用火把袁镛须发全部烧焦,袁镛大义凛然,骂声不绝,终于壮烈殉国。他为国尽忠之日,正是清明节日,全家正在扫墓。听到袁镛殉国,全家十七人全部跳水赴死。
    后人为纪念袁镛,在月岛湖心广福寺,俗称湖心寺的后进大殿附袁公祠,立祠奉祀。清著名学者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写道:
                          袁公释褐即捐生,南史争题忠义名;
                          愧杀宗臣赵制使,背君卖友竟何成!

八-2、(南宋尚书)袁甫

袁甫(生卒年不详),字广微,号蒙斋,鄞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历任秘书省正字、秘书郎、提举江东常平、提点刑狱等,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嘉定十七年(1224)任江南东路郡守时,歙县城南龙井山麓旧为蓄水缓流所建梁、栅,因水流湍急,荡决废坏,议改垒石为坝,但未及兴役,迁调离职,遂将已集钱款留交继任者。绍定二年(1229)又被调回指挥江东(江南东路),令本州推官赵希塑伐石兴筑渔梁坝,18层,阔3丈,高1.5丈,横亘60丈。竣工后,拨钱5000缗购田,收租谷备作岁修。从此水有所蓄,流得以缓,既利歙城防火,又利灌溉,至今屹立于练江中流。著有《江东荒政录》、《蒙斋集》等。

八-3、(南宋尚书)袁说友

袁说友 宋代吏部尚书,字起岩,建安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和临安府知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尚书。
  袁说友有才识,忠于国事,为官三十年,奏疏多切时弊,发扬正气。淳熙五年(1178年)上疏说:“自绍兴末迄今已十五年,宿将多死亡,幸存的也都衰老,新进后生想献身而无门路。所以请朝廷推荐举法,凡武艺高超,谋略深远熟悉兵法有志报国者,令内外将帅推举,经考察后予以试用。所举不实,推举人要重加黜责;所举得人,便给予优赏。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召他面谈,他又上三策:一要久任统帅,二要选任正副将官,三要修治兵器。光宗久不上朝,他连上八次奏疏力谏。宁宗即位,韩侂胄专权,群小阿附,一时执政大臣多投书献颂,台谏给舍的奏章多被搁置不行。朱熹、彭龟年等就因攻韩侂胄而获罪,遭遣责者达数十人。婺州布衣吕祖泰上书请杀韩侂胄,被处杖打流配钦州。袁说友不畏强横,上书阐说养正气励风俗要自朝廷开始,指明朝廷所以设台谏给舍之官,就是要凭公议纠官邪,杜绝奸慝,使天下人怕公议,公议申则气节立,气节立则惰者勤、私者公、贪者廉,怯者勇。不久,宁宗御批罢去朱熹,说友又上疏说明朱熹的论奏,都是爱君忧国之言,一旦被罢,何以服众,并申明“臣等区区所论,实以国体所关,非止为一朱熹而已。”请求宁宗收回御批,府从台谏给舍之情。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派袁说友以资政殿学士任镇江知府,说友辞而未任,接着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加大学士,在职内退休。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卒于湖州德清寓舍,年六十五。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南侧。面积4233.13平方公里,系福建省最大的县级市......

九、元朝诗人袁桷、袁易

   袁桷(1266~1327) 元代作家。字伯长。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曾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后又拜侍讲学士。袁桷少年时从戴表元、王应麟、舒岳祥等人学写文章、诗赋,在虞集等人没有登上文坛以前,在"学唐"诗风上他起了一个承先启后的作用。

  袁桷的诗反映社会生活面较窄,多数是朋友往来赠答、写景抒怀之作。少数篇章流露吊古伤今,对家国兴亡和民生疾苦的关心。如《赠张玉田》诗,对落魄王孙深表同情。《居庸关》、《上京杂咏》等,描写塞上风光,争奇绘险。《卖薪行》、《同子唯赋水车》、《雨后闻莺》等,对田家辛苦劳累,有所同情。《忆昔》中的:"坐令百万家,解甲竖降帜,徘徊夕阳亭、晋宋政相似",略露故国之思。《舟中得功远琼花露戏成三绝》的:"自是江南春色好,错教骑马到京城",《伏日》的:"那似蓬莱风露冷,重裘端坐绝趋炎。"对于自己的出仕颇表悔惭。此外,《有感》、《书怀》等诗中,还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之句。袁桷的诗结构工整,文辞古雅,造句炼字,颇见苦心。如《晓发》"乱石鸣琮□,啼鸟守荒树","天风卷飞莲,白日互吞吐",写得都较精致。

  袁桷的散文多为碑记、志铭、传赞、诰册、表□、书启、序议等应用文字,替朝廷和勋臣写的。文中援引经训,十分赅博,颇得到当时文人的赞赏。其中有些题跋,文字精简,情趣生动,如《王生鬼戏图》、《题赤壁图》等。还有一些谈心论学和记事的短小篇章,如《赠番阳笔工童生》、《跋朱文公与辛稼轩手书》、《书汤西楼诗后》、《书郑潜昭李商隐诗选后》等,文字接近口语,议事论人,颇有独到见解。

  著有《清容居士集》50卷。

袁桷家庭世系,从这里进入看详细资料...

   袁易(1262~1306)元代文学家。字通甫。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袁易博学而不求仕进。他坚决辞绝行省使者的荐举,拒受石洞书院山长的委任。聚书万卷,亲手校雠。与郡人龚□、郭麟孙被称为“吴中三君子”,并与词人张炎为至交。
  袁易词存30首。内容大部分写他与朋友交往和诗酒优游的生活,词风与婉约派相近。袁易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能结构成优美的意境,衬托出人物的感情,如〔烛影摇红〕《春日雨中》,写诗人在春日阴雨连绵的天气中,寂寞烦躁的心情,以及看到“白鹭双飞,清江千顷”的开朗景象时的欣悦畅快感受。胸中阴霾,一扫而空。表现了作者心境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通,比大多数习于在词中直接发议论的词人,在艺术上高出一筹。
袁易墨迹
  袁易的一些寿词、赠答词,尽管是应酬作品,也往往不落俗套,有新语新意。在因袭模仿成风的元代词作家中,袁易是有自己风格的。但由于他生活面狭窄,作品思想内容不够充实,词的内容局限于由于春去冬来而引起的感情变化之类,这就限制了他的成就。
  袁易也能写诗,他的诗闲远清丽,一如其词。《过长安堰》流露隐逸的情思。《杭州道中书怀》、《寄吴中诸友》、《重午客中》等诗,表现了他对自己和朋辈命运的关注。
  静春堂为袁易所居斋堂的名称。《静春堂诗集》为袁易次子袁仲长裒辑其父遗稿编成,并请父亲的好友题序。 此序以小楷书成,劲利有致,用笔精劲细腻,游刃有余,笔到之处清雅飘逸。按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陈绎曾善于书法,真草篆隶俱通习之,各得其 ...著有《静春堂诗集》,今存。袁易词存30首。内容大部分写他与朋友交往和诗酒优游的生活,词风与婉约派相近。袁易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能结构成优美的 ... 袁易墨迹袁易的一些寿词、赠答词,尽管是应酬作品,也往往不落俗套,有新语新意。

作品目录:
八声甘州、洞仙歌、风入松、高阳台、浣溪沙四首、减字木兰花慢、江城子、解连环、临江仙、满庭芳、摸鱼儿、木兰花慢、南柯子四首、南乡子、念奴娇、菩萨蛮、青玉案、声声慢、、台城路、西江月、谒金门、忆旧游、忆秦娥、烛影摇红

   渡桥袁氏系元代藏书家、诗人袁易之后,祖上宋代出过“以进士起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的袁仲贤;从高祖袁易回到渡桥“庐墓著书,终身不出”后,而祖母却一直坚持独住渡桥老家,守护着袁氏祖宗与丈夫的亡灵,住在老家一起的还有堂叔他们。

 十、公安三袁

明代有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并称公安(湖北)“三袁”,以宏道成就较大,成为“公安派”文学的创始人。袁宏道,则是"公安"诗体的创始者,王张为诗应注重妙悟与清新轻俊,把我国原已灿烂挥煌的诗学,又带上了另一个崇高至美的境界。据史载,袁宏道之兄宗道及弟中道,都十分有才气,被时人誉为"三袁"。

  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袁宏道1568—1610),初字孺修,改字中郎,号石公、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富裕,在万莹、王辂等名师的教育下,善于诗文。十六岁为诸生,即在城南结文社,自为社长,除攻读八股制义外,倾心诗歌古文,“有声里中”,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尊袁宏道为师,“奉其约束,不敢犯”。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但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宏道实为公安派领袖。他的一套系统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其目标是去伪存真,抒写性灵。他认为,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他推崇民间的通俗文学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 ,各类随笔200余篇。作品真切感人,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  。作有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如散文。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生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1560年3月13日)。为袁宏道之兄。他聪颖早慧,十岁就会写诗,二十岁成秀才。袁宗道为诗最初学李攀龙、王世贞,不仅熟读,而且认真摹仿。但是他逐渐觉得李、王之诗过于刻板,便怀疑“诗文之道不尽于是”,乃试图另辟蹊径,以摆脱拘束。二十多岁时,他与乡中文友结社论文,并且沉溺其中,夜以继日,还编刻自己的诗集付梓。后来他得病几死,因而暂时放弃文事,终日静坐修身,或栽花薙草,不问世事。在父亲的数度催逼下,二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曾向焦□及李贽弟子僧深有问学。万历十七年(1589)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袁宗道钦慕白居易、苏轼,书斋取名为“白苏斋”。明万历年间,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拟古文风仍有较大影响,袁宗道极力反对,与其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称公安派。他认为文章要旨在于辞达。古文遗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思想学问),“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以上均见《论文》)。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的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答友人》等,都情运笔端,真切感人。论说文如《读大学》、《读论语》中某些章节,浅显通达,警辟有味。但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
  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另著有杂剧 2种及词若干,已佚。
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也是早慧的才子,十岁便作《黄山赋》、《雪赋》,洋洋五千余言。他爱读佛、道之书,自作注解,飘然有出尘之想。尤其是二十岁左右,曾随兄赴麻城访问李贽,更受佛教出世思想影响,无意科举。他倜傥任侠,“视妻子如鹿豕之相聚,视乡里小人如小人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却泛舟江湖,浪迹南北,寄兴于山水诗文。

    袁中道(1575~163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止于吏部郎中。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中坚。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他较两兄晚殁,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能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

十、明初诗人袁凯

袁凯,明初诗人。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好学,曾于杨维桢家席间赋《白燕》诗,一座为之惊服,都称他为“袁白燕”。元末曾为府吏,明初洪武三年(1370),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受太祖朱元璋憎恶,他佯装疯癫,得归故里,常背戴方巾,倒骑乌犍,盘桓山水间,以避监视。袁凯性诙谐,善戏谑,终免于难。
  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其少,只于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燕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客中夜坐》),远离故土的幽情思绪尽出,情真意切。此类佳品尚有《京师得家书》、《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中“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则以飘泊异乡的旅人身份来写战乱之苦。袁凯诗古体学魏晋,近体师杜甫,但并不囿于古人,有自己意境。古风《从军行》、《杨白花》等古朴激越,余韵悠然。律诗《采石春望》、《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及七绝《淮东逢张十二信》等,都有杜诗浑厚深沉、真挚含蓄之风,“流出肺腑,卓尔自立”。何景明等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
  袁著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诗”1卷。此集为明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之本。

 (推陈出新 极尽凄婉——袁凯《白燕》赏析)

 

十一、袁崇焕

(点此进入袁崇焕专页)

袁崇焕:袁崇焕(1584~1630),中国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戍守边防,任宁前兵备佥事。五年,辽东经略高第下令尽撤关外守军入关,袁崇焕主张坚守宁远,不撤。六年,在宁远之战中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指挥军民用大炮和火具击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军,升任右佥都御史,旋升辽东巡抚。于次年击败皇太极的进攻,获宁锦大捷。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崇祯元年(1628)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皇太极率军进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三年八月十六被冤杀于北京。

十一-2、(明朝爱国将领)袁彬

袁彬 (1401—1488)字文质,新昌县义钧乡(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 人。他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其父袁忠, 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四十年,一直当皇帝的近侍。正统四年(1439)袁忠辞疾家居,以三十 九岁之子袁彬代其校卫职。锦衣卫是护卫皇宫的新军,具 有兼管刑狱、巡察缉捕的权力。校卫则是一般的卫士。袁 彬虽地位卑微,然因在“土木堡之变”护驾北征,成为捍 卫国格、护驾有功的英雄。

  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刺部首领也先兵 分四路、大举南犯。此时;正值宦官王振掌权、英宗朱祁 镇名存实亡,面对瓦刺的进攻,王振不与诸大臣商议,擅自调动五十万大军挟持英宗亲征。明军至大同后(今山西 省大同市),王振风闻也先兵力强大,没等交锋、便吓得 收兵回京。八月,明军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南县东南), 瓦刺追兵杀到,明军阵脚大乱,王振被杀,英宗被掳,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也先拥帝北上,英宗 的众多侍从抛下英宗不顾,仓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跟随 英宗寸步不离、吃饭穿衣、行走睡觉,与瓦刺首领交涉等 一切事务,全由袁彬承担。.他对英宗的照料无微不至。 英宗被掳后,住的是破旧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风 刺骨,英宗难以入睡,袁彬便解开衣服将英宗冻僵的脚裹 人怀中取暖;每逢随军转移车马不能行,他便背着英宗而行;当英宗仰头南天,长嘘短叹时,他便反复开导,坚定 英宗回国的信心。英宗对袁彬的依赖也到了片刻难离的地 步。有一次,袁彬感冒发烧不省人事,英宗急得不知所措, 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经英宗这么一压,袁彬出了身大 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英宗被掳时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护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计免遭外族人的玷污。有一天,也先派人到 英宗住处提亲,欲将他的亲妹妹许配给英宗,以“美人计” 达到逼降的目的。于是袁彬规劝英宗道:“以陛下中原大 国之君,若成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气节丧失,尊严丢尽, 今后还将处处受制于人。而且,你在作俘虏的时候娶亲, 会让人觉得你身为流亡之君,不思返国,却在敌营贪图享 乐,于大明帝国,于陛下今后的声誉都很不利。因此,望 陛下能顾全大局,辞掉这门亲事”。英宗听罢,点头赞许。 后来,也先又选了六名美女去服侍英宗,袁彬又教英宗回 复说:“待朕归国娶令妹时,再将六女纳为媵从,也算不 负令妹了。”以后,也先又多次按照汉奸喜宁的划策行事 均失败。喜宁深知,英宗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对付也先 逼降之计,是袁彬为他出谋献策。于是他极力唆使也先杀 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宁把袁彬五花大绑,拖到野 外,要将他五马分尸处死。袁彬临刑前,怒斥喜宁,泼口大骂,喜宁令人赶紧行刑。在这紧要关头,英宗赶到,他 置皇上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将袁彬救下。事后,袁彬 对英宗说广喜宁经常挑拨也先,犯我中国,制造边事,只有除去此人,回归才有希望。英宗点头称是,即令袁彬想 好计策,密书两封,遣另一侍卫带回给朝廷兵部尚书于谦。 按照信中的计策,于谦将喜宁处死。也先失去喜宁又遭大明的齐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谋下一时难以降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八月,将英宗送返中国,袁彬等人也一同回国。袁彬护驾北征,深得史家的赞赏,家乡人民也为他建了二座“保驾楼”,以纪念他的护驾大功,(遗址在今 新昌二小内),袁彬将这次护驾的始末写成了《北征事迹》一书,收人《四库全书》中。

  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危,袁彬辅佐英宗复辟、改国号为天顺。袁彬从锦衣试百户,升为都指挥使(锦衣卫最高长官)。弘治元年(1488)袁彬逝世时朝廷赐给他“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母、妻都诰封为一品夫人。 (凌诚沛撰稿)

十一-3、明朝词曲作家袁崇冕

袁崇冕(1486—1566),初名衮,号西野。明代济南章丘人。生于科第之家,父亲袁弼、兄袁公冕、弟袁轩冕均为进士。袁崇冕为人正直,富有才气,与著名戏曲家李开先志趣相投,关系极为融洽,常在一起切磋赋词曲,并组织“富文堂词会”,共同研究词曲创作。袁崇冕对词曲有很高的鉴赏力。一次,有人以己作《黄莺学画眉词》拜谒李开先,在座客人均言极佳。崇冕迟到一步,李开先要他发表论评。袁崇冕阅毕应道:“只有词首五字为词家语,馀则无足取。”与李开先所评,一字不差,众人皆叹服。
    袁崇冕的词曲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时人评价其词曲足与杂剧名家康海、王九思的作品相并列。李开先认为:其词曲“语俊意长,雅俗兼备,声中金石,色兼玄黄”。崇冕著有《春游》、《秋怀》、《拾闲野意》、《西野乐府》诸集。
    据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载,“袁通判公冕”:“公冕,号西溪,章丘人。举人,通判。弟崇冕,以布衣终,善金元词曲,有西野老人乐府。王渼陂、李中麓亟称之。”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四》载:“袁崇冕,字西野,进士弼之子。兄公冕,弟轩冕,皆用科第起家,崇冕独以布衣终。工金、元词曲,所著《春游》、《秋怀》诸曲,足参康、王之座。与李中麓唱酬,王渼陂曰:‘雅俗相间,沨沨有馀音。’杨方城曰:‘神圣工巧,元人之俦。’中麓曰:‘金石之音,元黄之色。’其为名流击赏如此。尝有客以《黄莺学画眉词》谒李太常,坐客皆言佳,西野后至,太常曰:‘翁素负知音,试择佳句几何,予已有定评。’西野目毕,应声曰:‘止起五字是词家语,馀无足取。’太常展手示之,云止‘未老已投闲’一句。客皆大笑叹服。”“同时有高应玘者,中麓弟子,亦工词曲,以贡仕为元城丞,见知王元美、魏懋权。所著有《醉乡》、《归田》诸稿,其《北门锁钥》杂剧,论者以为词人之雄。”(春风雨)

 十一-4、明朝进士袁继咸

  袁继咸(1593-1646),字季通,号临侯。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弘光元年(1645),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左梦庚降清,献袁继成以邀功。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袁继咸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区鼓楼路"文革"前原名临侯路,以纪念袁继咸而命名。

十一-5、明朝蒲松龄好友袁藩

袁藩, 字宣四, 号松篱,明天启七年 (1627年) 生于淄川萌水乡。清康熙三年(1664年)中举,多次赴京会试不第,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吏部铨选考取知县,然未得实职,而仍拼搏闱中。《淄川县志·续文学》称其“工翰墨,善谈笑,少时辄为宋元词曲,读书精于搜讨名山石室之藏,购求装潢不遗馀力。尝得苏长公手题孙莘老凤字砚,尽出所有古玩易之;又于东海获一秦镜,自为题咏,一时文人皆属和焉”。他曾数游大江南北,记述经历,著有《敦好堂诗古文集》若干卷。其后家遭水灾,荡然无存,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郁郁病逝。蒲松龄与袁藩系同邑友好,二人的交往情谊多体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聊斋词中。这一年,袁藩应毕际有邀请到西铺校刻毕自 的作品集,寓居石隐园中数月,与在此坐馆的蒲松龄相邻。不巧的是,蒲松龄正患病足,而袁藩亦有病在身,二人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天天聚首,便作词相酬答,相互慰藉。聊斋词中有十几题近二十阕表现了二人的交往情景。如《念奴娇·新秋月夜,病中感赋,呈袁宣四孝廉》末阕云:“论交畴昔,每西窗剪烛,常愁遽舍。及至座中香迹近,又值抱疴犬马。数武门庭,两重院落,似隔云山者。”而袁藩的《念奴娇·再至石隐园,步蒲留仙韵》亦云:“远心亭畔西风里,是处秋容难舍。抱病东还今又至,瘦骨支离跨马。君足蹒跚,予形困惫,辜负良宵者……” (《敦好堂集》) 两人酬答唱和,说志向,叹遭逢,讨论写作,互致关怀,情感日深。后来,袁藩不幸病逝,蒲松龄不仅写了数阕怀念词,而且还写了挽词悼念他。《聊斋志异》中的《古瓶》、《龙》篇,即记袁藩的经历见闻。

十一-6、明代尚书袁可立

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明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曾因敢言直谏被削职为民,晚年又因忤魏忠贤被罢官。曾任登州巡抚,成功诱降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善笔礼,工诗赋。与董其昌、高攀龙友善。著作有《弗过堂集》、《抚登疏稿》等。如下三首诗均为其在登州巡抚任上所作,其中《观海市诗》为董其昌代笔书写,为蓬莱阁不朽之作。另两首为袁可立笔迹,可见力透纸背之功。作品见《袁氏文化》。

十二、袁黄(袁了凡)

袁黄,( 1533 - 1606 )字坤仪,号了凡,江苏吴江人,明万历进士,采录朱熹《通鉴纲目》编纂写成《袁了凡纲鉴》即《了凡纲鉴》或《了凡四训》,共四十卷,清末坊间有刻本流行。还著有《历法新书》、《群书备考》等。袁黄是功过格的身体力行者,其言行经历影响至今,四百年而不辍。详细请看...

十三、传奇作家、戏曲作家袁于令

袁于令:(1592-约1674) 明末清初江南吴县人,原名晋。人称凫公。诸生。任湖北荆州知府。署中惟有弈棋声、唱曲声、骰子声。以忤上官被罢黜。工隶书,精词曲、音律。有《西楼记》、《金锁记》、《长生乐》、《玉麟符》、《瑞玉记》等传奇。(明)袁于令编撰 点校说明 《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传世的刻本仅有...,此序和《隋史遗文》的改编均出自袁于令之手。袁于令的《隋史遗文》写秦琼等乱世英雄故事在民间较有影响。凡隋唐间英雄,如秦琼窦建德单雌信王伯当花木兰等事迹,皆于前七十回中穿插出之。其明皇杨妃再世姻缘故事,序言得之袁于令所藏《逸史》,喜其新异,因以入书。

十四、袁枚暨性灵派诗传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扬州八怪之首。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隆七年改放外任,曾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都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也批驳了沈德潜的主张,创为性灵派。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冲击力。他的诗作多写性灵,抒发闲情逸致,流连风花雪月,关乎民情者不多,缺少社会生活内容,但比那些模拟格调或以考据文字为诗的作品,却别具清新灵巧之风。有《小仓山房诗文集》。著名诗评有《随园诗话》。还有笔记体志怪小说专集《子不语》,虽然其中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但文笔流畅,叙事简洁婉曲。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
  袁随园文才横溢,是我国每一位读书人都熟稔之至的人物,他的一篇《祭妹文》,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袁枚,也就是著名的"随园先生",当时与纪昀齐名,被誉为"南袁北纪"。他满腹经纶,尤以诗文见称。他作诗主张抒写性灵,不为格律所拘;古文骈文亦纵横趺岩,自成一家。据说,他所作的"随园诗文集",洛阳纸贵,连琉球等海外地区都争相购买。至于随园诗话,更为诗人所传诵。
   袁枚的另一个了不起之处,就是他的落拓君子风度,具有传统中国书生的本色。据传,他最乐于奖掖士类,并又热心提倡妇女文学,所以他的女弟子相当多。袁枚的这种远大而开明的眼光,真是很少有人能及。嘉南一带多袁姓,像五代末期历陈而唐,子孙亦世代显达的袁宪;三国时主张"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提倡礼乐不遗余力的曹魏御史大夫袁渔;明末以博学尚奇见称,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后来并从征朝鲜有功的学者袁黄;乃至明末被诬通敌而被冤枉磔死的军功彪炳的大将袁崇焕等,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袁枚墓志铭全文...

   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40余年,有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实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等,骈文如《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传为名篇。
   袁枚又是乾、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继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灵说。《随园诗话》及《补遗》、《续诗品》是他诗论的主要著作。《随园诗话》除阐述性灵说以外,对历代诗人作品、流派演变及清代诗坛多有评述。《续诗品》则是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韵文简括诗歌创作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即所谓创作“苦心”。与公安派相比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反道学、反传统的特点,指出诗并非说教的手段,而要抒写性灵。他把“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习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的追求。他并不一概地反对诗歌形式的声律藻饰、骈丽用典等讲究,只要求从属于表现性灵。袁枚的性灵说较公安派前进了一步,全面而完整,被认为是明、清性灵说的主要代表者。袁枚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宏谟——从名将到名僧

  太平天国名将袁宏谟,祖居合肥市肥西县将军岭南袁店,清道光八年生(1828年),兄弟三人,排行第二,幼时家境贫寒,爱读书,好击剑,年长时身材魁梧,性格刚直,行侠仗义。后投太平天国军中,入忠王李秀成帐下,屡建战功,累升至将军。
  太平天国军战败,袁宏谟异常痛苦,经常夜不能眠,思念老母,潜回家乡。此时合肥紫蓬山西庐禅院已毁于兵火,仅存李陵庙内李陵殿破屋三间。当他来到这投宿时,夜间却睡得很安稳。他已厌世,决然在此出家,削发为僧,取名通元和尚。
  通元和尚(袁宏谟)栖住此破庙内,托钵乞讨为生,一日在山中行走,被人认出是当年的袁将军。袁宏谟出家一事被传扬出去,这时淮军各路将领如周盛传等已升官发财,对于袁宏谟当年忠贞不二的节操与时下审时度势的隐匿俱皆称是。由周盛传倡导并首捐巨金,众皆解囊资助钱财、田产或承建殿宇,全力相助通元和尚重建西庐寺,数年建成殿堂僧舍120余间,赫然成为江淮之间一大丛林,通元和尚成为西庐寺中兴一代的传灯祖师。
  作为一代名僧,袁宏谟在西庐寺初具规模后,又移住合肥城内之明教寺,此时的明教寺也是历经兵火,破败狼藉,经过他的筹划、募资,整修殿宇数十间。
  清光绪十二年,通元长老(袁宏谟)以微疾而逝,终年60岁,骨灰安放在合肥紫蓬山南麓,后人建有通公塔。
  数十年后,寿州文化名人张树侯先生来游,通元五世孙三惺方丈拿出通元禅师行状(履历),张树侯为之作《西庐长老袁公传》并刻碑两块,一块立于西庐寺,现流失在山下某家院内,另一块立于明教寺,1985年修复明教寺时出土,现作文物存放于合肥文物管理处。

十五、山水楼阁画家袁江、袁耀叔侄

袁江(约1671~约1746),中国清代画家。字文涛,晚号岫泉。江苏江都(今扬州)人。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他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 。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往来于江浙一带作画,一度为高其佩指头画着色烘染,曾赴山西作画多年,亦有曾供奉养心殿一说。擅山水楼阁界画,师承唐、宋青绿画法,并参以仇英笔意,作品多为绢本,以卷云皴、小斧劈皴画山石,楼阁界画,描绘精工细致,合乎比例,色彩艳丽浓郁,部分作品写江南园林风景。有《东园图》、《九成宫图》、《阿房宫图》等传世。侄袁耀,克承家法,亦以界画闻名于世。

袁耀(生卒年未详),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十六、袁希洛、袁希涛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时,由一位年约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两手捧着临时大总统印,庄重地授于孙中山。这位中年人,就是各省代表团公举的授印人,当时的江苏代表、宝山人袁希洛
   宝山袁姓,原籍宁波凤岗,清雍正、乾隆年间移居吴淞,是上海很有影响的一支袁姓家族。袁希洛一生为民主、进步而奋斗。1912年,袁希洛致信孙中山,首先倡议建立辛亥革命战争纪念馆。他在北京收集史料时,找过袁世凯。招待人员要他向袁总统“行三鞠躬礼”,他不理睬,径直与袁世凯行握手礼,说“老宗台,你使清朝政权还我国民,很辛苦了。”袁世凯说,“贵代表是我宗族的英俊,革命很辛苦了。”袁希洛征求袁世凯意见,袁世凯表面应付说“很好”,却拿起茶碗送客了。北伐战争之初,袁希洛通电斥责北洋军阀孙传芳,几遭不测。他历任太仓、南汇。启东县长期间,自种棉花,挑粪浇肥,被士绅讥为“挑粪县长”。据说,他在辛亥革命后主宰南汇县,曾带领吏员坐镇城门,凡有蓄辫,强行剪去;齐卢战争后,他在宝山街头厕所畔,塑铁铸齐燮元像,由路人溺其上,说“此人就是今天的秦桧”。1947年,他参加南京“国民大会”,大会发言时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呼吁停止内战,被当局骂为“疯代表”。
   他的次兄袁希涛,是民国时代著名教育家。民国初年,袁希涛因蔡元培之请,两度出任教育部次长,三次代理主持部务,力主推行义务教育,他曾创办龙门书院和观澜中学。宝山凇阳小学内曾立有他的铜像。三兄袁希濂是律师,办理诉讼奉行“三不主义”:(一)不办理离婚案件;(二)不接受家产争讼事;(三)不为盗匪辩护。由此,同行称他是“怪律师”。

十七、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中国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依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82年(光绪八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由李鸿章奏举,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其后,被李鸿章保荐为三品道员,任驻朝通商大臣。1895年,被派往天津小站督练新军,后升为直隶按察使。
    北洋军阀时期 1895年12月,袁世凯由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时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当面应允维新派除旧党,助行新政,但随即告密。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帮助镇压义和团运动,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1901年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 ,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双方权力之争日趋激化。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次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实权在握,袁世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于10月27日任钦差大臣,节制湖北前线陆海军。接着,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后,即进京组阁,接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12月,派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作为选他当大总统的先决条件。袁世凯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迫宣统帝退位。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他以北京发生“兵变”为借口,使参议院不得不允许他在北京就职。袁世凯从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专制独裁统治。袁把国民党视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派人刺杀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同时,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人对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2500万英镑借款。袁世凯于1913年7月镇压了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接着,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作为独裁统治的工具。1914年5月,宣布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迫使支持过他的进步党人退出政府,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4年底,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并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中的大部分条款,以取得日本政府对帝制的支持。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组织筹安会和请愿团,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至12月11日,御用的参政院推戴他为“中华帝国大皇帝”。袁于次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极。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5月下旬忧愤成疾,6月6日,因尿毒症病亡。著有《圭塘唱和集》。

(点此进入袁世凯专页)

十八、袁家骝

袁家骝(1912~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世凯之孙。1912年4月5日生于河南安阳。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学系,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6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研读,194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42年起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所工作,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研究员,任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物理研究员、高级物理研究员,1979年退休后仍担任该实验室顾问。1972年曾获美国古根海姆奖金 。1979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1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1983年受聘为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1984年受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其研究工作涉及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宇宙线、无线电定向探测、调频雷达系统等。他第一个证明了地球上空中子不是来自太空,而是初级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1949年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国际上第一个特殊高频系统(要求频率在1秒内增加13倍),1953年这台当时全世界能量最高的质子加速器运转成功。他是最早将电子学运用于高能粒子探测的一批物理学家之一,还是早期运用闪烁计数器描迹仪和用自动化方法收集数据较有成效的研究人员 。编著有 《物质的本性:高能物理学的目的》和《实验物理学方法·原子核物理》等。

十九、袁同礼

袁同礼(1895~1965)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字守和。河北徐水人。生于北京。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17年任清华学校图书馆主任。1918年当选为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1920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1924年回国,在北京大学讲授目录学,兼图书馆主任。同年,去广州任广东大学图书馆馆长,并担任中华图书馆协会书记。1929年任北平图书馆副馆长,1942年升任馆长。1949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工作。袁同礼在北平图书馆任馆长时,聘请一些专家,为该馆藏书、编目、书目等项业务打下基础。著有《永乐大典考》、《宋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中国音乐书举要》、《西文汉学书目》(英文本)等。

 

二十、(清)忠节公袁昶

袁昶 (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浙江桐庐郭坊(今桐庐镇)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人,后补内阁中书,历充会典馆、方略馆、天文算术馆诸差。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户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十八年(1892),以员外郎出任安徽芜湖道,任上五年,政绩称最。光绪二十四年(1898),奉调入京,授三品京堂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次年出任太常卿,办理外交。袁公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为官从政三十余年,始终坚持做到忠心为国,诚心为民,舍己为公,不谋私利,深受士民爱戴。死后,朝廷谥忠节。 袁昶的后代袁微子在北京。 袁昶的经历、政绩、文学作品详细情况,请看全文...

二十一、袁涤庵、袁绍文父子

袁涤庵(1881~1959),名翼,字鸿缙,号剡溪老人,嵊县新市上碧溪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回国后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教授、奉天造币厂工程师。民国3年(1914),任甘肃镇番县知事。13年以后,集资创办北京电车公司,任董事兼总经理;兴办热河北票煤矿,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建筑秦皇岛及上海装卸码头。“九·一八”事变后,拒任伪职,隐居北京西郊,购地数千亩,经营剡溪农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为北京协和医院及北海公园董事。藏书甚富,浙江各县县志均有收藏。 

袁绍文,博士,原籍浙江嵊县,1914年4月16日生于上海,系先尊袁翼(涤庵)公与先贤钱志宏之三子。同年随家迁居北京,幼年在私塾与胞兄绍基(后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绍德(后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及胞姐绍英共读儒家经典计五年。

1927年迁居天津入中学,1932年返北京入大学。袁先生愤恨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我大好河山,决心以航空救国,遂于1934年8月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航空工程学,两年后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即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美国流体力学与宇宙空间工程学之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教授研究航空学,于1937年和1942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其间,曾在斯坦福大学随美国固体力学之父铁木辛柯(Stephen Prokofievich Timoshenko)教授研究航空构造学,获工程师职位;曾在伏尔梯飞机公司(Vultee Aircraft Company)和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 Inc.)实习一年,后在梯姆飞机公司(Timm Aircraft Company)和维戴尔研究公司(Vidal Research Corporation)工作。
“倪铁城人文图书馆”以及为答谢美籍华裔科学家袁绍文博士对浙江大学捐赠而专门设立的“袁氏工程图书馆”。在西溪校区分馆,设立了专门收藏展示浙江大学师生和校友专著的“浙大文库”。 浙江大学图书馆总馆由采访中心、编目中心...libweb.zju.edu.cn/05/index.htm

二十二、红军高级指挥员袁文才

袁文才(1898~1930)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江西省原宁冈县茅坪村马源坑人。早年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参加当地的马刀队。后在共产党人龙超清、刘辉霄说服下招安下山,任县靖卫团团长,后又率部起义,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1926年9月,受湖南农民运动影响,在中共宁冈县支部的领导下,举行宁冈暴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根据党的指示,会同王佐等率领的农民自卫军,攻进永新县城,打开监狱,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群众。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后,他率部接受整编,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2月起,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2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11师第32团团长。先后率部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曾被选为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主席、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 。1929年1月任第四军参谋长。在井冈山的伟大斗争中,先后担任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团长,红四军三十二团团长,前敌委员会季员,中共湘赣边界第一、第二届特委委员,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四军军委委员,中共宁冈县委书记,红四军参谋长等职,由于党内“左”的思想和湘赣边界土客籍矛盾等诸多原因,不幸于1930年2月24日被错杀于永新县城。1989年,袁文才烈士的部分遗骨从其茅坪家乡迁葬于陵园右仞山上。

二十三、电影编导袁牧之

袁牧之(1909~1978)中国电影演员,编剧,导演。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读中学时就参加戏剧活动。1930年从大学辍学,投身戏剧事业,主演过话剧《五奎桥》、《回春之曲》等。1934年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了剧本《桃李劫》,摄制时他担任主演,获得成功。该片是五四以后优秀影片之一。193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此后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与陈波儿合演了《生死同心》。1937年,他编剧、导演的《马路天使》上映,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1938年,他主演《八百壮士》。同年赴延安,负责组建延安电影团,并开始拍摄《延安与八路军》。1940~1945年他在苏联学习、考察并参与拍摄影片。1946年回国,参与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作。1949年3月调至北平(今北京),筹建中央电影局,并任局长。后因病长期离职休养。

二十四、越剧演员袁雪芬

袁雪芬(1922~ )中国越剧演员,工正旦。浙江嵊县人。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屈服于社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了作为艺人的尊严。她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演出针砭时弊的剧目。她积极倡导越剧改革,不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众长,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运用灯光、布景以及在服装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驱。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先仿效,并为后学者所师承。代表剧目有《香妃》、《红粉金戈》、《王昭君》、《山河恋》、《祥林嫂》、《西厢袁雪芬(右)与徐玉兰合演《 西厢记 》剧照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摄制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片。

二十五、著名京剧演员袁世海

袁世海:第二届金唱片奖获奖艺术家,1916年生于北京。他从小爱好京剧,7、8岁时曾从著名京剧武花脸许德义练基本功。11岁考入“富连成”科班,初学老生,后改工花脸。出科后于1940年正式拜郝寿臣为师,并先后同马连良、程砚秋、尚小云、盖叫天、李少春等各大城市演出,声誉日隆。解放后,与李少春、叶盛章等创办新中国实验剧团,排演《将相和》、《云罗山》等新剧,配合戏改工作,产生广泛影响。后加入中国京剧院,曾赴日本、印度、缅甸及南美等国家访问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
  袁世海有着五十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他不但讲求脸谱,考究工架,擅长武功,精于表演,而且在唱念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的嗓音浑厚、响亮,神满气足,不论是念是唱,吐字行腔无不注意喷口、节奏和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几十年来,他在京剧舞台上塑造的曹操、张飞、李逵、项羽、鲁智深、周处艺术形象,均色彩鲜明,栩栩如生。他排演了一批以花脸为主的剧目,如《黑旋风》、《李逵探母》、《桃花村》、《九江口》等,并与李少春合作演出《响马传》、《满江红》等新剧,对不同性格人物的刻划都十分出色。他在现代戏《白毛女》中演黄世仁,《红灯记》中演鸠山,为京剧扩大表现生活范围,作出了贡献。

二十六、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

袁阔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1929年出生于天津,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父亲袁杰武,合称“袁氏三杰”,享名一时。袁阔成自幼随父学艺,16岁登台演出。袁阔成先生演说的评书有:“漂、俏、帅、脆”的特点。几十年来,除演说优秀传统评书而外,还播讲了大量现代题材的书目如《烈火金刚》、《红岩》、《赤胆忠心》、《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敬,并曾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评书《三国演义》是他进入晚年以来的代表作。 

二十七、浙江提学史、云南科考状元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云南石屏县人,1903年,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因取为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高中状元后,先在清朝京师任学务处副提调,领导教育改革,随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负责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大学参考书和翻译介绍外文图书工作,开国内编写统编教材之先河。1909年,袁嘉谷调任浙江提学使,不久又兼布政使,兴办教育、整理文献典籍。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云南,担任过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图书馆副馆长、省通志馆编纂等职,还在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前身)执教15年,培养了一批人才。袁嘉谷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史学、经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400多卷各类学术著作。他还是一位爱国、爱乡、爱才的诗人和教育家,其忧国忧民、刚正耿直、恒于勤苦、乐育后进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今天与研讨会同时举行的是纪念袁嘉谷先生的书画展,共计展出作品120多件,其中包括袁嘉谷先生的书法手迹。 袁嘉谷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举行。它标志着由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组织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系列课题”正式启动。清末奇士袁嘉谷先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零三年)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的试卷惊现昆明。
    袁嘉谷,历任清政府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提学使,以及东陆大学教授等职,在历史、文学、教育、文化等方面建树甚多。因其在云南历史上是唯一的国家最高级选贤考试第一名,云南人视其为“状元”,故有“袁状元”之称。

    由袁嘉谷长孙、原云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水利厅总工程师袁绩康先生保存的这一试卷,以及袁嘉谷先生的“乡试”(考举人)和“殿试”(考进士)试卷等三件罕见珍品,是在云南省文史馆筹备纪念袁嘉谷先生一百三十周年诞辰之际呈现给世人的。 谈到试卷留存在其手中的经过时,袁绩康先生向本社记者介绍说,袁嘉谷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之后,清政府授予“翰林院编修”。不久,恰逢慈禧七十寿辰,各地大小官僚为讨其欢心纷纷上贡巨金。袁嘉谷当即上书《拟请节点景之费以赈黎疏》,疏中指出,当今中国,灾情遍布,“与其虚糜于近臣,不如分润于小民”。此后,袁嘉谷便被外放到浙江做提学使。紧接着,摄政王载沣来到浙江,将三种考卷作为礼物归还给袁嘉谷。后来,袁嘉谷又将其作为纪念品分发给子孙后人。现有的三本试卷,在“文革”中流落到了云南省博物馆,“文革”后才又重新归还到袁绩康手中。经济特科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特设的一种科举考试科目,目的是破格选拔治国安邦人才,不考八股文,而代之以策论,参与考试者均为历届状元和进士,其难度远远高于八股考试,而且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该次经济特科考试分初试和复试,阅卷大臣为张之洞等人。

二十八、清代台湾知府袁闻柝

袁聞柝(1822—1884),字警齋,江西樂平人。咸豐年間,因軍功以保府經歷改布政司都事,留閩任用。同治八年(1869)捐陞同知。十年,左宗棠擊太平軍於樂平,聞柝率鄉勇助戰。十二年派赴臺灣差委。十三年三月,日人藉口牡丹社生番戕害琉球失風難民,以兵船侵入琅嶠(恆春),聞柝登艦叱責之,日將辭窮不能答,由是知名。為防禦日寇計,欽差大臣沈葆楨命其乘輪往後山招撫生番,得埤南、呂家望等社歸化。葆楨奏准後山開路,以聞柝攝南路理番同知,募綏靖軍及土勇入山,次第招撫番社,招民墾荒,並廣設番學。光緒元年(1875)三月復回埤南,以功陞知府銜。三年十二月隨提督吳光亮剿平阿棉納納社;五年三月,剿阿郎壹阿勒馬薩社。五月,創建埤南廳署。七年五月陞臺灣知府。九年補福寧知府。十年五月卒於官,年六十三。著有《日本窺臺始末》一卷、《開山記》四卷。(張子文) 同治十三年六月,南路海防兼理番通知袁聞柝,由安平港乘船至後山,於卑南登岸,招撫東部番社;並派勇兵分南北中三路進行,開鑿通至後山﹝東部﹞道路。開通後沈葆楨於十二月上臺地後山請開舊禁疏。江西樂平人袁聞柝,原任南路撫民理番同知,在埤南寶桑莊之東海濱建昭忠祠,祀後山死事文武員弁、軍士。因經營卑南等地有功。《日本窥台始末》一卷、《开山记》四卷均由袁闻柝撰写。当时的守将有:翁國敏, 翁景新, 翁朝龍, 翁裕佳.翁懷清,耿世文, 袁宏仁, 袁東環.袁秉義, 袁維熊, 袁國璜, 袁聞柝. 袁關壽, 馬信, 馬琬,馬大用.馬大賓,馬步衢,馬定國,馬雅各.馬雲驥, 高振,高斌, 高夔。

二十九、清代后部尚书袁守侗

袁守侗是袁景芳的长孙曾任兵部尚书等职,官居一品。

袁守仪,袁景芳的次孙,“官工部营膳司郎中”、“七次钦命提督”、被乾隆诰授为“中宁大夫”。家谱上记载,他曾于“乾隆五十年,蒙恩于千叟宴”。

袁守惠,袁景芳的五孙官刑部尚书、候补三品京堂提升为军机大臣、四川员外郎、直隶总督、嘉庆元年蒙恩于千叟宴。并得到钦赐千叟宴的匾额。乾隆四十二年,考虑到甘肃捐赈已多达几百万石,乾隆帝曾特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刑部左侍郎阿扬阿前往盘查。匾的全文如下:
初御皇极殿开千叟宴用己已年恭依
  皇祖元韵
  归禅人应词罢妍,新政肇庆合开筵。便因皇极初临日(朕于丙申年豫营宁寿宫),为归政后临居之所。皇极殿即宁寿宫前殿也,落成以来已阅二十年尚未临御兹。既纪元周甲幸符初愿。元正授重子皇帝大典,礼成敷天庆,恰因诹吉初四日,御此殿,复照五十年新正乾清宫千叟宴之例,再举耆筵。一时鲐寿阶嵩呼拜舞洵,为旷古未有之吉祥盛事。
  重举乾清宫旧宴年教孝教忠,惟一驾曰:今日昨又旬延,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
  乾隆六十一年(即嘉庆元年——记者注)岁次丙辰新正月上,瀚御笔(御章)(御章)赐刑部员外郎臣袁守惠
  从落款看,匾额是第二次千叟宴赐给袁守惠的。根据袁氏家谱中袁守惠“嘉庆十三年卒,年六十九”推算,袁守惠时年应为56岁。

 袁景芳,山东邹平县袁氏第11世祖,生于康熙朝,卒于雍正年,是清代山东籍少有的名人,富贾一方,享有“山东王”美誉。他先后在陕西、浙江、广西柳州干过“省级领导”,独独没有进过“中央”干员外郎。当时山东有民谣曰:“山西康百万,河南沈万三,不及山东袁紫兰”。这袁紫兰就是袁景芳,字紫兰。袁家自他开始世代为官,到了其孙辈更发展到鼎盛,有18位均在京城、各州府为官。在家中袁景芳是老大,分家时为东房;袁景文是老二,为西分枝。

三十、文艺评论家袁行霈

袁行霈,1936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中文系副教授。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名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主要著作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文学概论》
  《陶渊明研究》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主编之一)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
  《中国文学史》  

三十一、书画家袁晓园

袁晓园书画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11月17日下午2:50,世纪奇女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税务官、著名书画家、语言文字学家(袁氏拼音)、社会活动家袁晓园先生因心脏病发在南京辞世,享年102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著名爱国人士袁晓园女士,因病于11月1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逝世,享年102岁。袁晓园女士1931年毕业于法国国立都鲁斯大学经济系,193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35年至1944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欧洲司、总务司专员。1948年当选为“国大代表”。曾任纽约联合国总部中文科秘书,1985年回国定居。袁晓园女士曾创制《汉字现代化方案》,创办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八十年代在大陆出国潮中,她却放弃美籍回北京定居。在文字改革上她提出汉字现代化方案,创袁氏拼音汉字字母,受到已故周总理赞赏。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叶剑英、邓颖超、邓小平及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曾多次亲切会见袁晓园教授。

   袁晓园先生生前曾经担任过民革中央监委,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北京国际书画研究会会长,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等职务,是一名极富传奇经历的世纪老人。袁晓园生于1902年5月10日,少女时代即有奇女子之称。青年时代她冲破封建家庭藩篱,赴法国勤工俭学;上世纪30年代担任厦门税务局副局长,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税务官;40年代任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又是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此后袁晓园又一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工作;70年代,袁晓园作为海外华人,频繁往来于中美两国之间,为中美恢复邦交关系而努力。1985年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袁晓园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北京,并从1995年开始在南京定居,一直和外甥严敬先生一家住在一起。 老人的儿子、刚从美国赶回来的叶漳民博士说,袁老曾经就读于北京艺专,师从林风眠先生,在诗、书、画方面的功力均很深厚,上世纪20年代老人就曾经和林风眠先生一起举办过画展。在漫长的外交官生涯中,即使在异国他乡,袁老一直练字习画不辍。回国以后,老人更是把书画创作和社会活动作为自己晚年的主业。
   为老人写来“学贯中西擅诗擅画声名卓著;寿逾百年爱国爱民爱心永存”挽联的著名书画家萧平评论袁晓园书法“楷书有唐人的帖意,行书合乎法度”,而以山水为主的袁晓园画作,“既有‘曾经沧海’的老沉,又有童稚般的天真浪漫”。今年1月份,在老人亲属的操办下,袁晓园艺术馆在新街口天时商贸中心开馆,了却老人的一个心愿。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富丽山庄29幢的袁晓园寓所,灵堂里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一幅写有“奶奶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挽联下,摆置着老人慈祥微笑的大幅遗像。仅仅100多平方米的住所因为设置了灵堂已经显得有几分拥挤,一旁的老人卧室里没有任何华丽的陈设,有的只是墙上悬挂的老人用以自励明志的《长乐》等书法作品。据介绍,算上刚刚出生的重孙女,老人生前是四世同堂,六七口人住在这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里,让人无法相信一位著名的历史老人和名书画家晚年过着这样平淡的物质生活。 老人的亲属告诉记者,袁老晚年淡泊名利,从来不为自己和亲人去争些什么,但特别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义捐出大量的字画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1998年抗洪,老人亲上大堤,慰问抗洪军民,并义卖义捐。老人晚年还奔走于有意义的社会文化事业,曾经倡议建立国际友谊林,重修秦文《泰山刻石》,创办晓园中医院,推介中医中药。这些作为,正好印证了老人在晚年回国定居时,写下的那首诗中说到的:“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 

 

三十二、其它名人

1955年,我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到文革期间军衔制暂停执行,期间被授将军军衔的袁姓军官有:
中将二名:袁子钦、袁升平
少将九名:袁光、袁彬、袁渊、袁也烈、袁克服、袁佩爵、袁学凯、袁意奋、袁福生
摘自《当代军官知识词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有戏剧、电影艺术家袁牧之,京剧演唱家袁世海、袁雪芬(全国政协委员),社会科学院袁义达、袁行霈,中央电视台-2制作部袁正明、5套节目袁文栋,<<三国演义>>剧务组袁辉,国务院发言人袁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湖南人)袁隆平,湖北随州市委书记袁良宽,湖北襄樊市副市长袁军晶,襄樊市委党校副校长袁天斌,海军总政袁也烈,谷城一中校长袁孝章,谷城师范书记袁邦达,襄樊教育学院袁先珍,谷城工商局长袁德科、云南画家全国政协委员袁熙坤、中央电视台技术部袁雅丽、襄樊教委袁理袁顺祥、武汉江汉交警二支队袁志华、黑龙江佳木斯市易拉盖公司湖北地区总经理 袁忠义、谷城一中学生袁华伟、袁英、袁野、袁林、袁明辉、袁晓敏、袁晓波、袁光伟、袁大伟等。

历史名人:                 近代名人:       现代名人:

   袁安     袁忠彻         袁晓园  袁家骝     袁隆平 袁  炜
   袁珙     袁天罡         袁希涛  袁祖铭     袁子春 袁  牧
   袁亮     袁大魁         袁守谦  袁文才     袁伟民 袁世海
   袁绍     袁恕己         袁名曜  袁吉六     袁阔成 袁牧之
   袁术     袁智弘         袁国平  袁昌英     袁  伟 袁  鹰
   袁江     袁乃宽         袁纬承  袁  标     袁伟时 袁  彬
   袁耀     袁应泰         袁  方  袁克定     袁复礼 袁贵仁
   袁毂     袁士元         袁  殊  袁  华     袁渭康 袁  岳
   袁枚     袁崇焕         袁血卒  袁  木     袁义达 袁运生
   袁敞     袁嘉谷         袁水拍  袁金钊     袁运甫 袁守芳
   袁忠     袁山松         袁宝华  袁升平     袁天凡
   袁逢     袁寿山         袁树勋  袁玉冰
   袁朗     袁甲三         袁心纯  袁  良
   袁枢     袁宏道         袁毓麟  袁  带
   袁宏     袁绩懋         袁子钦  袁  翼
   袁粲     袁镇嵩         袁励雄  袁化鹏
   袁晁     袁宗道         袁家骥  袁芳瑛
   袁黄     袁中道         袁诗饶  袁任远
   袁桷     袁祖德         袁大化  袁方中   
   袁龙     袁祖志         袁也列  袁树基
   袁凯     袁聿修
   袁淑     袁于令
   袁蟫     袁守侗
   袁桷     袁紫兰
   袁盎     袁世凯  
   
    从上面那一连串散发着光耀的名单,"袁"这个姓氏的荣誉,就显而易见了。生而为袁姓之人,真是何其幸运。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氏似乎得天独厚,他们这个姓氏的光辉历久而弥新,从接下去的魏晋南北朝一贯而下,历代都是文人能士辈出,仅仅是南北朝的三百年间,就有袁山松、袁廓之、袁淑等数十位分别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士。

更多的袁氏名人...

 

 

鄂ICP备11010464号-1 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42062502000005
网站管理员袁资友:13972096021
QQ:9444366  |   电脑版

微论坛 | 微家谱 | 苹果版 | 手机版新帖 | 手机论坛

袁氏家谱网(http://www.yuanscn.com) 版权所有